所有人都适合补钙吗?哪些人不能补钙?
维生素D缺乏者,儿童,青少年,妊娠、哺乳期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给予生理补充或治疗补充钙剂,而高钙血症、高磷血症、骨质硬化、严重冠心病、肾结石者应慎用或不予补充钙剂。
钙剂不能与哪些药物或食物同服?
富含植酸与草酸的食物如菠菜、苋菜等,可与钙离子形成易于沉淀的钙盐,阻碍肠钙吸收。烹饪时可将其在沸水中过一下,除去部分草酸,可以提高钙的吸收。钙剂不宜与含油脂过多的食物同食,油脂分解后生成的脂肪酸与钙结合后不易吸收。大量饮用含酒精和咖啡因的饮料以及大量吸烟,均会抑制钙剂的吸收。
钙剂不宜与碱性药物及洋地黄类药物合用,钙剂与噻嗪类利尿药合用时,因增加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而易发生高钙血症。
补钙会导致肾结石吗?
肾结石以草酸钙结石多见。临床研究表明钙量摄入高者,其肾结石发生减少,其机制是膳食中多量的钙和肠道草酸结合成草酸钙,不被吸收由粪便排出,这样尿中草酸含量低,形成肾结石的机会就减少。既往的多项大型研究结果均证明摄入适量的钙是安全的,在不超过推荐剂量的前提下,钙摄入量越高,尿草酸盐浓度越低,肾结石的形成就越少。然而,对于24小时尿钙排泄过多的患者,或肾小管酸中毒导致尿液呈现碱性的患者,应慎用过多的钙剂,以免增加肾结石的风险。
患有肾结石时,还可以补钙吗?
患有肾结石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个体化补钙,优先从饮食中补充。可监测24小时尿钙,男性超过350mg,女性超过300mg者不宜补钙,同时要监测肾脏B超,如有腰痛等临床症状者、肾结石逐渐增大者也不宜补钙。
补钙会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补钙和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尚未定论,现有大多数研究不支持补钙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充足的维生素D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钙与维生素D的联用比单纯补钙更安全有效。
可能很少有人想到,除了奶制品和豆制品外,饭桌上常见的不少绿叶蔬菜也具有不错的补钙功效。
《中国食物成分表》中的数据显示,每100克芥菜的钙含量高达230毫克,而相同质量的牛奶含钙量一般为100毫克。并且有研究显示,芥菜中钙的吸收率与牛奶相当。芥菜的做法很多,可以用来炒肉丝、做汤、调馅等,还可以用来腌制小凉菜。如果跟豆腐搭配食用,补钙效果会更好。除了芥菜,其他含钙丰富的蔬菜还有荠菜、茴香、苋菜等。
(生命时报)
根据中国营养与保健品食品分会的统计,现在补钙类保健品在中国最受欢迎,销售额超过68亿元人民币。客观地说,目前补钙理念在国人心中的高认同度,与政府倡导和媒体宣传都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家家户户都放着一瓶钙”的现象。
当“补钙”已成为国人保健、强身的重要选择时,你可曾想过,我们的身体是不是真的缺钙?如果真的缺钙,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补钙?
钙缺乏性疾病比例不高
钙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常量元素之一,它参与人体很多机能代谢,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人体中99%的钙储存在骨骼中,使骨骼具有一定强度,起到对身体的支撑作用。当人体钙摄入不足时,骨骼中的钙会释放到血液中维持血钙浓度恒定,以保证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但这是以减低骨强度为代价的。因此,缺钙的后果首先是影响骨骼的健康。钙不足时,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人体血液钙含量下降,会造成肌肉抽搐、腰背酸疼及骨质增生。从上世纪90年代起至今,“全民缺钙”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2001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显示,普通居民从18岁开始,每日的钙摄入量应该在800—1000毫克之间。中国居民每日单靠以米面为主的饮食,日均钙摄入量为391毫克,仅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9%。另有权威机构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40%的儿童和60%的中老年人缺钙。
抓住“全民缺钙”的问题,企业纷纷推出钙保健品,只要打开电视或翻阅报纸、杂志,随处可见的是“补钙”广告。如果你走进药店或到商场的保健品专柜,就会被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钙保健品所包围。每一个对健康没信心的人不禁会问:“我是不是也该补钙了?”
虽然中国大部分人钙摄入不足,但由此得出“全民缺钙”的结论,仍然受到了质疑。有关营养学专家指出,在我国居民中钙缺乏性疾病患者所占比例并不高,不会超过20%,因此“全民缺钙”的说法不准确。
钙质过量会导致结石
这些年来,随着对保健品行业监管的日趋规范,正规厂家忽悠百姓的情况大大减少了,但也存在着夸大宣传问题。
不少消费者在不了解自己究竟是否缺钙的情况下轻信广告,选购所谓最佳的钙制品,或是干脆就在测试骨密度的保健品商店,听信测试者的谎话买钙制品。专家提示,在购买服用补钙保健品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营养保健知识,这样才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补钙保健品。其实,不管任何食物或营养品的补充皆是“过犹不及”,钙质若摄取过量,则可能会造成身体各部位的结石、便秘,若长期摄取过量,甚至可能会造成骨头的质量变差更易造成骨折。依据统计报告,国人平均每日钙的摄取量为700毫克,故每日钙质的补充量最多不可超过1000毫克。
首先,要清楚不是人人都需要补钙。补钙保健品含有一定量的功效成分,能调节人体机能,因此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如抵抗力较差的老年人和儿童,身体虚弱、大病初愈的人或者是缺乏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人。
其次,应先咨询医生。正常的成年人通过膳食能获得身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如果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不需要额外通过保健品补充。对于通过膳食仍不能满足其营养需要的人,要先经过专业的检查,在医生指导下选用。
再次,勿轻信宣传。不要轻信所标百分比,如吸收率、有效率、治愈率、使用率等。消费者在购买补钙保健品时一定要注意包装上有无生产产地、厂商、小蓝帽的批号等。保健食品外包装上应印有专门的“保健食品”标志,其下方印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还可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网站查询,辨别真伪。此外,最好选择天然制品,不要随意选用宣称具有治疗功效的补钙保健品。
许多家长误解了补钙的作用,以为单纯补钙就能给孩子补出一个健壮的身体,把钙片作为“补药”或“零食”长期给孩子吃是错误的。根据国外的研究表明,儿童长期服钙过多会使血压偏低,增加日后患心脏病的危险。另外,体内钙水平升高,可能抑制肠道对锌、铁、铜等元素的吸收,孩子易患微量元素缺乏症。因此,您家里的孩子是否需要补钙,到底要补多少,还是要请儿科医生指导,决不可滥补。
补钙不能光吃保健品
“全民缺钙”的说法虽然夸大,但因为中国人不似欧美人有大量食用乳制品的习惯,国人普遍是较缺钙的,其中50岁以上的人群中因缺钙患骨质疏松症的相当普遍。而让人困惑的是,在“补钙”理念如此深入人心的当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缺钙?
其实补钙不能光吃补钙保健品,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人在补钙广告的指导下,买来各种钙制剂按时进补,但腿该抽筋儿还抽筋儿,年龄到了该骨质疏松还骨质疏松。对此,专家指出,不管是碳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还是其他品种的补钙保健品,人体对钙的吸收率一般在30%左右,有的广告上宣传的“吸收率在95%以上”是不科学的。表面上看,每天吃进去800毫克或者1000毫克钙,其实由于吸收率低,根本补充不够。
医生表示,补钙还应该以含钙量高的膳食补充为主,补钙保健品只能作为补充,还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儿童应多进食钙质丰富的食品,多晒太阳,促进钙质吸收;年轻人每天坚持1小时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打球),有益于骨密度增加。
整理:焦莹 莫小燕
秋天,无论海鲜还是河鲜,那叫一个鲜啊!螃蟹、虾、贝、螺,都是最肥美的时候,而且营养也很丰富。怎么吃,听听营养专家怎么说的。
鳝鱼炖豆腐,补钙调血糖
说到进补的水产品,自然少不了鳝鱼。鳝鱼营养价值高,富含DHA、卵磷脂、维生素A和铁。对于糖尿病人来讲,其脂肪含量少,含有的“鳝鱼素”还有调节及稳定血糖的作用。
鳝鱼炖豆腐就不错,炝锅后依次放入鱼和北豆腐,添汤时加盐和葱、蒜,慢火炖至剩1/4原汤,撒点香菜就好了。这道菜味道鲜美,还可补充蛋白质和钙。
买鳝鱼时要挑游得欢实、中等大小的,其死后会产生组胺,易引发食物中毒,最好现杀现烹。另外,术后伤口未愈或有皮肤病的人尽量少吃。
白灼虾蘸醋,鲜美护血管
秋天的虾肉质鲜,口感佳,而且富含镁和钙等,能起到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虾的做法很多,做汤、爆炒、白灼都不错。但提醒大家,虾头尽量少吃。由于污染问题,近海的虾中可能会蓄积部分砷、汞、铅等重金属,这些重金属大部分集中在虾头。
我喜欢吃白灼虾,色泽鲜亮,保留食材原味,还不破坏营养。白灼虾蘸醋吃可谓是黄金搭配,醋不但能提鲜,还有杀菌的作用,和“去虾头”配合是双保险。另外,身体虚弱或皮肤有疾患(伤口、脓、疮)者尽量不吃。
箱烤秋刀鱼,美味营养高
秋刀鱼肉属优质蛋白,易于人体消化和吸收,而秋季的秋刀鱼营养价值最高。
秋刀鱼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提高大脑机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家里若有烤箱的话,不妨试试箱烤秋刀鱼。
先将鱼用盐、料酒、五香粉腌制,然后放入冰箱中冷藏15分钟,这样可以充分入味。拿出后用竹签穿上秋刀鱼,在鱼肉下垫点芹菜或洋葱,用锡纸包好,180℃烤5~7分钟就可以了。
需要注意的是,有肝脏疾病和肾脏疾病的患者不宜多吃,可能会增加代谢负担。( 陈靖 韦川南)
目前,全球约有2亿女性患有骨质疏松症,50岁以上的男性中,约20%会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是缺钙引起的,而药物引起的骨质疏松常被忽视。
骨质疏松可分为四种类型。普通型好发于绝经后的女性;继发型多伴随于甲亢等代谢性疾病发生;非典型骨质疏松由长期缺钙、营养不良、不活动等原因造成;药源型由不良用药引起的体内矿物质代谢紊乱所致。前三种应根据病情服药或补钙,最后一类应针对引起骨质疏松的药物处理。
激素。使用地塞米松、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期间,如果出现难以解释、逐渐加重的腰背痛、关节痛或关节活动受限,且与气候无关,应考虑发生了骨质疏松。这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逐步减量、停用激素,或改用其他药物。
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有协同作用,可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但过量用甲状腺激素会造成人体内的钙磷失衡,引起骨骼脱钙、骨吸收增加,进而导致骨质疏松。患者应遵医嘱适量使用甲状腺激素,骨质疏松患者使用时更应关注骨质疏松的潜在危险,建议咨询医生后联合补充钙和维生素D。
抗癫痫药。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抗癫痫药能影响消化道对钙的吸收,引起骨质疏松。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的患者,应在用药3~4个月后,开始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
虽然上述药可能引起骨质疏松,但注意用法可以预防。例如用激素时不可随意加量或延长疗程,滴激素眼药水后,应按压内眼角1~2分钟,以免通过鼻泪管进入口腔,被全身吸收。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 黄悦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药学部药师 方振威
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教授 苟 波
发展兴趣爱好有助养生,但如果对某种爱好痴迷到上瘾的程度,则有损健康。美国卡伦治疗中心一项最新研究发现,50岁以上的人更易上瘾,预计到2020年,被各种瘾困扰的中老年人数量将成倍增长。根据我国中老年人的喜好和特点,专家们建议,最应提防被用药、买保健品、囤物、运动、酗酒这五种瘾缠上。
用药成瘾伤害肝脏
“一些中老年人稍有头疼脑热就赶紧吃药,加之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等疾病,每天吃七八种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向《生命时报》记者介绍:“中老年人用药成瘾在我国非常普遍,其中镇痛药和安眠药是滥用最多的两类药物。一些中老年人,只要身体哪个部位不适,就吃镇痛药,长期服用形成了依赖。”
有调查显示,我国超过65岁的人群中,每年有13万因药物相关事故住院,7000多人因此死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药学部药师方振威介绍,大多数药物是通过肾脏和肝脏代谢的,过度用药会给人体器官造成负担。安眠药中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对中枢系统有一定副作用,止疼药随意使用则可能掩盖原发性疾病。药物合用的种类越多,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也越大。
方振威提醒,患有多种疾病的中老年人就诊时,最好提前向医生说明正在服用的药物,避免重复开药和用药。目前,一些医院开设了药物治疗管理门诊,中老年人如有用药疑问,可以去咨询。
买保健品成瘾贻误病情
浙江金华76岁的退休教师董女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每周都要去小区里的某某养生堂听几次讲座,每次都会买来不少保健品,已经堆满了一屋子,还逢人就夸“吃了这些保健品,都不用吃药了!”
迷信保健产品的老年人不在少数。对此,黄悦勤分析,退休后,没有了工作压力,人们往往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健康上。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老加剧了人们对病痛和死亡的恐惧。一些中老年人健康知识匮乏,判断能力较差,对夸大效果的保健品宣传深信不疑。
黄悦勤提醒,中老年人千万不要轻信保健品推销商的宣传。子女平时应多关心和陪伴父母,缓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焦虑。方振威补充,中老年人该服的药不服、用保健品代替药品,只会贻误病情,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副作用。
囤物成瘾影响人际
“劝了多少次了,还是舍不得扔。”面对家里堆积如山的旧衣服、旧报纸、旧电器,湖北武汉的吴女士很无奈,囤物的是她75岁的老母亲。其实,和吴女士有同样困扰的人很多,不少中老年人都有囤积、捡拾物品的习惯。有时囤积的物品堆放在单元楼道、门口,也给邻居们造成不便,影响邻里和谐。
适当节俭是优良品德,但过分囤物会让自己产生强烈的约束感,并给他人造成不便。黄悦勤分析,中老年人囤物成瘾,主要是他们中的大多数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省吃俭用的思想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子女应尽量理解。需要关注的是,随着年龄增长,多数老人的大脑逐渐萎缩,认知能力会减弱。如果老人经常捡拾无用的垃圾,可能是老年性痴呆或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子女应及早带老人就医。
运动成瘾积劳成疾
运动能强身健体,但成瘾危害健康。65岁的刘成家住北京玉渊潭公园附近,是一名跑步发烧友。他每天都要去公园跑几圈,如果哪天没去,一整天都无精打采。前段时间,刘成因膝盖和脚踝处剧烈疼痛去就医,医生认为他可能是因跑步过度导致关节劳损。
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教授苟波表示:“运动会促进体内内啡肽产生,令人有愉悦感。一些中老年人运动一段时间后,发现自身疾病症状得到改善,心情更加愉悦,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也更高。但运动过度,会导致运动性损伤概率大幅提高。疲劳积累不仅可能加重原有疾病,还容易引起免疫力降低、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等。”
苟波建议,中老年人最好能在健康和运动机能评估的基础上制订科学的运动计划。比如,70岁以下人群可采用健步走和慢跑结合的方式,70岁以上人群则应视身体条件,以走为主。建议每周锻炼3~5次,每次半小时以上,达到中等运动强度即可,即微微出汗、气喘,说话稍微有点费力。运动过程中一旦感觉身体不适,就要立即暂停运动并及时就医。
饮酒成瘾后果严重
美国国家酗酒和药物依赖理事会研究显示,中老年人因为饮酒导致住院的概率与因心脏病突发住院的几率相近,因此酗酒成瘾不容忽视。
“中老年人酗酒分为早发性和晚发性,早发性酗酒者指年轻时就有大量饮酒习惯,老年时难以戒掉。晚发性酗酒者大多发生在50岁以后,由于家庭变故等原因心理压力过大,通过饮酒排解压抑。”黄悦勤表示,“酗酒不但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中老年人的负面情绪,还会加剧他们的不安全感,同时过量饮酒还可能加重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引发难以挽回的后果。”
黄悦勤提醒,中老年人不要过量饮酒,应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有烦心事多向朋友或家人倾诉。子女如果发现中老年人饮酒过度,要及时劝阻,并帮助他们排解内心的忧愁。▲
很多人一说起补钙,就会想到喝骨头汤,其实,骨头汤的含钙量并不高,也不易吸收,根本起不到那么好的补钙作用。
1、奶制品
牛奶是最古老的天然饮料之一,被誉为“白色血液”,对人体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牛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钙、磷、铁、锌、铜、锰、钼。最难得的是,牛奶是人体钙的最佳来源,而且钙磷比例非常适当,利于钙的吸收。
2、豆腐
100克豆腐的钙含量能达到164毫克,热量却较低,豆腐中还含有利于增强肌肉的蛋白质。凉拌、炖煮豆腐都是不错的选择。
3、虾米
营养丰富,含蛋白质是鱼、蛋、奶的几倍到几十倍;还含有丰富的钾、碘、镁、磷等矿物质及维生素A、氨茶碱等成分,且其肉质松软,易消化,对身体虚弱以及病后需要调养的人是极好的食物。老年人常食虾皮,可预防自身因缺钙所致的骨质疏松症;老年人的饭菜里放一些虾皮,对提高食欲和增强体质都很有好处。
这种食物是抗血栓强手,清血管,中老年人坚持吃,健康心血管!
鱼
对降低血管炎症反应、降低血胆固醇、减少动脉硬化危险具有很好的作用。 对于健康人来说,适量食用鳟鱼、三文鱼和鲱鱼等脂质鱼类可以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
西红柿
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并能减少心脏病的发作。蕃茄红素具有独特的抗氧能力,能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使脱氧核糖核酸及基因免遭破坏,能阻止癌变进程。
大蒜
大蒜对于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作是非常好的。所以一定要养成每天吃一个大蒜,这样是非常好的。能够很好的缓解一下病情,预防一下病情。
玉米
玉米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等都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维生素E还可促进人体细胞分裂,延缓衰老。
洋葱
多食用洋葱,可以对心血管健康起到很好的效果。
猕猴桃
富含精氨酸,能有效地促进血液流动,阻止血栓的形成,对降低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特别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