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有着硬壳保护,外壳前端短圆但后端较呈三角形,壳内则为瓷白色,表面则有各种不同的颜色与花纹,不但肉是美味的海鲜,连美丽的外壳都有人用来拼贴做成艺术品。如果你把蛤蜊壳的后端磨出小洞,还可以吹出声音喔!(推荐阅读:小心海鲜美食的潜在危机)
蛤蜊的正确名称是文蛤,台湾也常称它为粉蛲。以前的文蛤都是野生,喜欢栖息在浅海的沙泥底,尤其是有淡水注入的河水湿地与潮间带等地区,这里的浮游生物与藻类丰富,而且它需要生活在不能太咸的咸水中,温度太低不长大,高温则易生病而死亡。
台湾西部的沙质海滩,几乎都有文蛤存在,现在大多以鱼塭人工养殖,遍布彰化、嘉义、台南等地,尤其是云林,因为气候水质适合,产量占了全国的8成。
(要煮蛤蜊汤,姜丝是不可少的。图片来源:农业儿童网)
我们吃的蛤肉,其实是它的斧足,因为文蛤的眼睛、触角及齿舌都退化了,在水底沙中移动时,靠的就是斧足,外形就像斧头模样,移动时先把斧足伸出壳外,伸展后插入沙中,然后再缩短,让身体向前进。我们看到斧肉上有两个凸起,其实并不是眼睛,而是进食器官:它借着入水管摄取食物,再由出水管将杂质排出。生活在水中的文蛤,当然是用鳃呼吸,偶尔会看到文蛤忽然喷出水柱,就是它在呼吸呢。
大部分鱼贝类的营养素,文蛤都具备,像蛋白质、钙、磷、铁、镁、钾、铜、维生素B12、维生素E,尤其是牛磺酸,对保护肝脏有助益,而且胆固醇含量很低,每100克的热量更只有55卡,属于低脂肉类。但是它的普林含量较高,尿酸偏高或痛风患者最好少吃。(推荐阅读:吃好鱼/黑鲔鱼、魩仔鱼...5种海鲜最好少吃!)
文蛤从育苗到长成可以出售至少都要超过1年,时间很长,最怕气候突然变化或水质污染。一般体型较小的会用来煮汤或热炒,大的则较常用于烧烤。
因为文蛤必须是活体贩售,死掉的文蛤会发臭,但很难由外观判断,常会因为一颗坏蛤弄坏一锅汤,因此选购时更需要一些诀窍。品质较差的文蛤壳表会出现腐蚀脱皮状、外壳易碎裂,因此要选择蛤壳微张,用手触碰立刻紧闭的,也有人会将文蛤互相轻敲,声音扎实才是新鲜货。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