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K基因突变肺癌 健保给付二线标靶药物
据卫福部国健署统计,10大癌症中死亡率最高的就是肺癌,光是103年得到肺癌的人数就高达1万3000多名,意即平均每56分钟,就有1人因肺癌死亡。其中不少患者确诊为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突变的肺癌,以往健保仅支付第一线标靶药物,所幸自今年11月起,健保给付增列了ALK阳性的第二线标靶药物,对于第一线标靶治疗失败或无法忍受其副作用者,是一大福音。
切片病理检验 确定癌细胞种类
和信治癌中心医院肿瘤内科部主任褚乃铭表示,肺癌初期症状不明显,等到病人出现胸痛、气喘、呼吸困难、骨头疼痛等症状时就医,往往导致病情延误;他强调,若患者确诊为肺癌,千万别放弃希望,一定要接受切片进行病理检验,确定癌细胞种类。依据各型肺癌分化程度以及形态特征,可将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两种,而常见的肺腺癌就是属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其中“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突变”则是细胞癌变的主因之一。
5成肺癌脑转移 ALK二线标靶效果佳
台北荣总胸腔部教授蔡俊明指出,台湾的肺癌患者中,罹患肺腺癌的比例就高达6成,其中有5%~8%的人得到癌症的原因是为ALK基因突变,虽然目前健保给付的第一线标靶,对6成患者有效,但由于此药对于脑部作用不佳,患者往往深受癌细胞转移脑部所苦,造成治疗上的瓶颈。所幸健保给付增列了ALK阳性第二线标靶药物。
ALK二线标靶副作用低、抗药性低 存活期逾26个月
蔡俊明教授进一步指出,ALK阳性第二线标靶药物对于已有脑转移的患者脑部疗效为6成,甚至有2至3成的患者服用后肿瘤完全消失,临床实验显示,此药可有效延缓癌细胞脑转移。ALK肺癌二线标靶药物除了增强对脑部的穿透力外,副作用低、抗药性低,在临床上的中位数存活期更是长达26个月以上,他呼吁患者与医生通力合作,就有可能绝处逢生。
30岁双宝妈 靠ALK二线标靶与癌共存
褚乃铭主任分享,一名拥有双宝的30岁年轻妈妈陈小姐,平时不烟、不酒却罹患ALK肺癌第四期,且癌细胞扩散至脑部、骨头,让她一度崩溃无法接受,深怕自己在孩子的成长中缺席。在医师的建议下,她决定尝试ALK第二线标靶治疗,服药至今已4年,癌症控制疗良好、脑部肿瘤也消失,现在的她甚至还返回职场正常上班。
确诊癌症别放弃 积极治疗能延长寿命
褚乃铭强调,肺癌并非吸烟者专属,研究发现,通常没有抽烟或轻度抽烟史、年轻族群及女性,都有较高的ALK基因突变比例,民众应定期检查,若有症状,要提早就医。而现代医学进步,不少新药问世对于治疗癌症都有很好的疗效,患者若确诊癌症应积极治疗,就算无法完全治愈,也能延长寿命、改善生活品质。
精准医疗新突破 基因标记预测药物抗体反应
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邬哲源研究员、罗傅伦研究员,以及陈垣崇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首度发现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基因(IGH)标记与临床聚乙二醇修饰药物抗体反应的发生具有高度关联性,并有机会做为临床药物治有效性评估的早期预测标记,可望为精准医疗带来新的契机。该研究于2017年9月12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抗聚乙二醇抗体 减少免疫抗原反应
许多临床药物透过聚乙二醇修饰来增加药物的水溶性,延长药物在血液循环中的半衰期,并减少免疫抗原反应的发生。然而,部分病患在使用聚乙二醇修饰药物后,体内会产生抗聚乙二醇(anti-PEG)抗体,进而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影响药物使用的安全性。邬哲源研究员表示,“目前,抗聚乙二醇抗体产生的分子机制仍未被科学界清楚了解。因此,了解抗聚乙二醇抗体如何产生,并找寻可有效预测此现象发生的生物性标记,将可提高病患在使用聚乙二醇修饰性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透过血液侦测 利用高密度基因型鉴定
本研究借由侦测健康成人血液中抗聚乙二醇抗体的表现,并利用高密度基因型鉴定方法进行全基因体关联性研究。在第一阶段分析了885位健康成年人之抗体表现,并根据个体表现抗聚乙二醇抗体的有无及种类,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藉以分析两研究族群间基因型表现的差异;第二阶段使用1100位成人检体做更进一步验证。
研究团队发现,抗聚乙二醇抗体的产生的确与一群特定基因位点有高度关联性,此群基因位点皆位于表达各式抗体的重要基因区域—免疫球蛋白基因。此外,进一步分析发现,个体在此群基因位点若带有特定风险性基因型(risk allele)将会有较高概率在体内产生抗聚乙二醇抗体,并且在血液中具有较高浓度的抗聚乙二醇抗体。显示抗体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将可能造成个体是否产生抗聚乙二醇抗体。
研究找出早期预测 迈向个人化医疗
邬哲源研究员表示,“这个研究为第一次发现特定易感性基因标记可预测个体是否产生抗聚乙二醇抗体,成果不只清楚阐述抗聚乙二醇抗体表现与基因型具有高度关联性,并显示此新颖的基因标记有机会作为聚乙二醇修饰药物治有效性评估的早期预测标记,以期朝更精致的个人化医疗目标前进。”
本计划通讯作者为中研院生医所邬哲源研究员、罗傅伦研究员,以及陈垣崇院士。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中研院生医所博士后研究员张家荣博士、研究副技师陈建勋博士及陈炳梅小姐。研究经费则由中央研究院多中心合作型基因医药研究计划及科技部国家基因体医学研究中心计划支持。
养生董娘罹肺癌 竟是ALK基因作祟
一名50岁的董娘,平日注重养生,不抽烟、喝酒,生活习惯良好。但是却一直有个症状困扰着她,就是成日有咳嗽的症状却久未改善,严重影响生活。就医检查后,赫然发现肺部长了3公分的非小细胞肺癌,且诊断时就已经出现脑转移。在找不到危险因子下,医师建议做基因检测,发现董娘的EGFR基因筛检为阴性,进一步检测后发现ALK基因为阳性,才了解原来是非小细胞肺癌的高危险族群。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主动检测EGFR、ALK基因
彰化基督教医院胸腔内科肺癌暨胸腔检查治疗中心主任何明霖指出,非小细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的8588%,且大部分患者早期都没有症状。何明霖医师进一步说明,根据研究显示,ALK基因重组者多数为女性、年轻(平均年龄为52岁)、没抽烟史三大特点,且有三成的患者会同时出现脑转移,因此年轻又从不吸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必需高度警觉,可主动询问医师检验ALK基因。目前治疗肺癌的标靶药物中,除了有常见的EGFR外,如今也有对应ALK基因的标靶药物,对于脑转移的患者有明显的反应率。
上述案例中的董娘,在接受标靶药物治疗后,恢复情况良好,治疗两个月后,董娘的肺部、脑部、肝脏都已经看不到肿瘤了。何明霖医师表示,新一代ALK标靶可穿过血脑障蔽进入大脑组织,有效对付转移至大脑的癌细胞,更可预防或延缓脑转移。试验也发现,新一代ALK标靶药物针对原标靶药物已产生抗药性的患者,仍然有效带来后线治疗的新希望,即使做为第二线标靶治疗,反应率也高达5至6成。
寻求正规治疗、定期追踪 稳定控制肺癌
据统计,在EGFR阴性患者中,约有一成的人为ALK阳性,因此建议EGFR呈阴性的患者,可再进行ALK基因检测,以利医师评估最适合的治疗方式。何明霖医师提醒,造成肺癌的原因很多,最好的预防方式,是尽量避免会诱发肺癌发生的危险因子,如抽烟、油烟空污等。何医师呼吁,若不幸罹癌也别气馁,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应寻求正规就医管道,并接受肺癌肿瘤基因检测,积极治疗,不听信偏方,医师会衡量病人的病况条件,选择最适合的药物或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文章授权提供/优活健康网)
透过运动健身基因检测,民众就能更了解自身体能、运动状况。
在医界,精准治疗、预防医学逐渐成为主流,而基因检测可做为精准治疗、预防医学重要参考指标。科学家发现,ACTN3基因这种“金牌基因”便与人类爆发力密不可分。近日更有生技业者宣布推出“运动健身基因”检测服务,该生技业者总经理江淑铃表示,透过运动基因检测,可以了解个人的肌肉爆发力、运动耐力、关节保护能力、乳酸代谢能力等资讯,如此便能量身打造个人化运动训练计划,对提升运动表现、运动效能很有帮助。
同样是糖尿病病友 对食物反应也不太一样
阳明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授潘怀宗在该生技业者基因实验室开幕记者会中表示,目前各项检测多以治疗为主,可是还是有很多盲点,有待突破,举例来说,过去曾遇到糖尿病患者血糖居高不下,后来才发现,原来这名患者一吃蕃茄,血糖就飙升,连吃牛番茄也是一样,代表就算同样是糖尿病,不同体质、不同基因,对食物反应也会出现差异,可见基因检测,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多了解自身基因 便能提早进行疾病预防
江淑铃总经理指出,目前基因检测项目除了运动基因检测,还包括肥胖基因检测、慢性病基因检测、癌症基因检测、长斑基因检测、小孩天赋基因检测等,这些都含括在预防医学范围,民众了解相关资讯,自然就能提前调整生活、饮食习惯、多注意健康状况,避免疾病提早发生。
专业等级实验室 提供一站式服务
该生技业者表示,目前“运动健身基因”检测实验室为24小时环控无菌室,依功能导向划分为独立实验室与缓冲区,设备部分,则结合基因芯片与次世代定序等新科技,从专业医疗级基因检测到消费级基因检测,都能在专业实验室完成,提供基因检测一站式服务。未来也将建立自有基因数据数据库,并与全世界大型数据库搭配、结合,更能提供完整基因数据,为基因检测研究、应用奠立更扎实的基础。
【健康医疗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新型A型流感比较表
父母双方都有偏头痛,小孩有偏头痛的机会高达66%。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每个人对咖啡的反应都不太一样,有些人喝咖啡会睡不着,有的人就算喝咖啡还是可以一觉到天明。
每个人对咖啡的反应不一样
研究作者美国西北大学芬伯格医学院预防医学副教授玛里琳寇娜里斯表示,所有人对咖啡的反应都不太一样,除了咖啡因本身,可能还有其他因素造成这样的差异。研究以大约一万名欧洲人为研究对象,因而得到上述结论。研究结果近日已发表于〈人类分子遗传学〉期刊(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基因”影响咖啡因代谢速度
研究团队在过去研究发现,基因变异与喝咖啡行为息息相关,在这项研究当中,研究人员分析喝咖啡者血液中的化学浓度变化,并比对基因变异资讯,结果发现,有些基因变异,似乎会让体内咖啡因相关化学物质浓度降低,这代表这些人的咖啡因代谢速度较快,这类基因变异也与较高咖啡摄取量有关。
研究团队也发现,有一种基因与咖啡新代谢、血糖代谢、脂质代谢有关,不过寇娜里斯指出,研究团队虽然发现这种现象,但并不知道这基因如何与咖啡因代谢、喝咖啡行为产生互动,这些基因也与一些健康状况有关,未来值得进行更入研究,探讨背后机转。
研究作者表示,过去很多人认为,所有人喝咖啡,反应都一样,但这项研究推翻了这种想法。
咖啡分次喝 提神效果较好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指出,有研究显示,当睡眠不足,想要靠咖啡提神,最好将咖啡分数次饮用,每次喝一点,而不是一下就喝很多咖啡。举例来说,早上若习惯一次喝16盎司(约453.6公克)的咖啡,可将咖啡分成2-3盎司(约56.7公克到85公克)为一份,每一小时喝一点,提神效果较好,重点在于,喝咖啡要适量,喝太多咖啡就不好了。
根据研究成果,如果一个人感到饿意后,只要一个小时后不进食,之后身体就会出现一种叫“长寿基因”的物质。
这种物质,具有强大的修复功能,对身体益处颇多。在后续的跟踪中,适当饿肚子的那组人,比餐餐饱食的人,平均寿命和健康指数都要高出很多。
其实,不只是日本,根据很多国家的研究,在人类的长寿因素中,不可少的一个要素,就是适当饿肚子。饿,是一种养生法,不仅能“治”百病,还能助长寿!
饱食过度,百病由生!吃多了,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都来了!
很多疾病,都和过度饱食有关。
例如感冒,有时候,吃多了,积了食,再受点风寒,很容易引起感冒。而感冒后,如果清一清肠胃,适度饿肚子,反倒容易痊愈。
相反,若是一味想着补充营养,多吃点东西,好增加抵抗力,结果反倒会加重感冒。
再比如,大多数人都有脾胃虚弱的问题。脾虚胃寒,也都是饮食无度引起的。
脾胃长期处于过劳的状态,得不到适当的休息,功能自然日益消退。久而久之,就成了脾胃虚寒的状态。
又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肝脏病、瘫痪、老年痴呆等疾病,都与饮食无节制有密切关系。
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就告诉了后人,如要获得健康长寿,必须做到“食饮有节”;在“内经”全书中以有详细的说明,五味过度损五脏,烟酒其性猛烈,易耗散维持生命的元气。
现代医学已研究证明,过度的烟酒,可导致全身很多器官受损,引起180多种常见疑难病。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得管好嘴巴,饿饿肚子。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道家的养生之法中,经常提到的一点,就是“辟谷”。不食五谷,对芸芸众生来说,太过虚无缥缈,也不可行。
但由此可见的是,少吃一点,吃到七份饱就可以了,这确实是健康身体的前提之一。
晚饭不吃,饿“治”百病不吃晚饭等于喝了免费的开胃汤
中国卫生部首席健康专家、第四军医大学著名教授万承奎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曾荣获世界和平基金会“自然医学功勋奖”。
“晚饭吃的太多,是我们人类发生疾病的一个原因,也是许多疾病久治不愈的一个原因。”
许多人认为,晚间饿了就要吃东西。其实不然,晚间饿了不吃东西,才是正确的养身之道。中医和佛教都说:“过午不食”。所谓“午”,就是中午11点—13点,过了13点就不能再吃饭了。
饿了怎么办?可以喝果汁、吃水果。中医和佛教提倡不吃晚饭,不是为了节约粮食,而是为了养生。
人不吃晚饭就会饿,其效果与喝开胃汤同功。因此不吃晚饭不吃亏,因为等于你喝了免费的开胃汤。
这是大自然看见你不吃晚饭,而赏赐给你的,你不感到快乐吗?
紧接着,你饿一会儿就不饿了,大肥膘慢慢地消失了,你慢慢地苗条了。这就是“晚饭不吃,饿治百病”的道理。
适当饿肚子,可以让身体的器官得到休息。
病从口入,很多时候,疾病的发生不是因为吃得不够,反倒是因为吃得太多。在不少古人的医书中,都将暴饮暴食、大鱼大肉称之为“烂肠之食”。
顾名思义,吃多了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不亚于砒霜之毒。这就是人常说的,吃五谷生百病,祸从口入。
每个人都想自己健康长寿,就需要遵循古训,做到“食饮有节”,五味清淡可养五脏,幸福就从口入了。
富养精神,穷养身体,这是现代人养生的不二法门。
多看些有营养的书,如黄帝内经、道学、儒学、易经等。这些都有益我们修心养性。
让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少吃点大鱼大肉烟酒,适当饿肚子作一些适合自己的养生功法,才能保持全身经络通,气血活,组织器官功能旺盛。
有了一个健康的好身体,才能实现长寿的目标。
饿,是一种养生法,不仅能“治”百病,还能助长寿!富养精神,穷养身体,更是现代人养生的不二法门!
“饿”有诸多好处,但有一种饿就可能是患疾病之兆了。这种“饿”就是吃得多,又饿得快。千万要警惕
当然以饿养生,还是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如果人体本身很虚弱或者生病中, 饮食要听从医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