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中风新疗法 把握黄金6小时
台湾逐渐进入高龄社会,据卫生福利部2016年统计显示,脑中风是造成国人残障的第一要因;因此,急性脑中风病患的积极治疗刻不容缓。继3小时内施打血栓溶解剂治疗脑中风之后,目前已可经由动脉取栓术治疗脑中风,而且时间可延长到6小时。
以往脑部的大血管梗塞治疗,多以药物及静脉注射血栓溶解剂为主,但此项治疗需在脑中风发生3小时内完成评估并施打血栓溶解剂,而且对于颅内大动脉阻塞的治疗效果也不理想;所以,大多数的病人并不适用此一项治疗。
急性脑中风动脉取栓术 黄金治疗期延至6小时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忠孝院区神经内科主任黄威诏指出,近几年医界努力发展动脉内取栓术治疗脑中风,新技术是运用微创脑血管导管,透过导管导引至血栓阻塞处后,利用支架将血栓拉出或直接吸出完成取栓治疗,手术过程不仅出血概率低,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且疏通血管的成功率高,能够有效降低脑中风后遗症,黄金抢救时间也延长至急性缺血性脑中风发作后6到8小时内。
机械取栓术 小血管阻塞、非突然阻塞者皆不适用
黄威诏表示,国际间自2015年初发表了多项跨国多中心大型临床试验结果,一致显示机械取栓术与单纯使用静脉溶栓治疗相比,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与预后,而且不会增加出血风险。
不过,动脉内取栓术虽然效果好,也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一般只能应用在脑部或颈部大血管突然阻塞,发作时间在6到8小时内,而且脑部尚未因脑中风造成永久损伤。如果只是小血管阻塞或者中风时间太久已经造成脑部损伤,又或是血管慢慢阻塞,而非突然阻塞者,都不适用此一治疗。
紧急医疗照会系统 助降低缺血性脑中风死亡率
黄威诏说明,对于适当病人来说,动脉取栓术比单纯使用静脉注射血栓溶解剂的治疗,有着更好的效果和预后,脑中风的死亡率也明显下降。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除提供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病患必要的静脉血栓溶解治疗之外,中兴院区和仁爱院区也随时支援市医各院区的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病患动脉内取栓术治疗。必要时,也会依照紧急医疗照会系统转送病患到各医学中心接受紧急动脉内取栓治疗,造福大台北地区民众。
通血路不能等!缺血性脑中风治疗新趋势
通血路不能等!71岁的吴先生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平常生活皆可自理,今年2月被家人发现嘴歪眼斜、说话口齿不清、右侧肢体无力,紧急送至成大医院急诊。神经科医师安排电脑断层血管摄影发现其左侧大脑动脉梗塞,及时于症状发生后6小时内接受动脉取栓术,40分钟内完成动脉血栓清除。病人术后6天即康复出院,术后追踪检查3个月,并无遗留明显之后遗症。
动脉取栓术治疗效果良好
成大医院放射线诊断部施裕翔医师表示,从2016年起,成大医院中风团队合力完成25例急性动脉取栓术,显著改善病人脑部组织的血液灌流,改善其中风失能症状,不仅让病人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与预后,也进一步减轻健保及后续长期照护的负担,提升整体医疗品质。
根据2015年初发表的5大跨国多中心大型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针对适当的病人,动脉取栓比单纯使用静脉注射血栓溶解剂,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与预后;直接动脉取栓打通颅内大动脉梗塞的概率,较使用静脉注射血栓溶解剂高,可达6090%的成功率,且不会增加额外出血风险,死亡率亦明显下降。
施裕翔医师说,自2016年2月起,健保针对符合适应症的缺血性脑中风病人给付取栓器械费用;经影像检查诊断为颅内大动脉阻塞且为中度严重度者,发生在脑血管前循环引起之缺血性脑中风发作8小时内,或后循环引起之缺血性脑中风发作24小时内,且由临床医师评估符合适应症者,即有机会及时接受动脉取栓术,拯救缺血的脑部组织!
脑中风为国人十大死因第四名
脑中风为国人十大死因第四名,也是造成残疾失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卫生福利部2016年统计指出,有将近1.2万人因脑血管疾病死亡,其中绝大部分为动脉血栓阻塞血管导致的缺血性脑中风,以往大血管梗塞治疗多以药物及静脉注射血栓溶解剂为主,现更增加动脉取栓术的积极治疗方向。
把握治疗期 牢记F.A.S.T.口诀
把握脑中风的黄金治疗时间,施裕翔医师提醒要牢记“F.A.S.T.(快速)”的口诀,除了要注意病人是否出现“Face:脸部嘴歪眼斜”、“Arm:单侧肢体无力”与“Speech:说话口齿不清”的症状外,并要掌握“Time:尽速就医,确保治疗黄金时期”。
【健康医疗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颅内动脉支架治疗术降风险
任东辉医师:出血性脑中风住院病人会诊中医针灸治疗,可明显改善病人意识状态、肢体力量及日常生活能力。
新生儿黄疸在台湾地区是极为常见的症状,大多数无症状,单纯皮肤偏黄。
小宝是足月宝宝,母奶吸食很顺利,但皮肤越来越黄,活力也较刚出生时差。出生第2天,医生诊断小宝为高黄疸,黄疸值直逼换血标准。医师问诊时发现小宝父亲是蚕豆症患者,母亲则是不确定自身状况,宝宝抽血检测亦发现有贫血的状况,经进一步分析,确诊为溶血性贫血合并高黄疸,经照光处置及补充输液后,小宝恢复健康。
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
台大新竹分院小儿部李孟如医师表示,新生儿黄疸在台湾地区是极为常见的症状,大多数无症状,单纯皮肤偏黄。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所谓生理性黄疸通常出现在出生后第三天后,第五~七天大时达到高峰,且最高黄疸值未达照光标准。而病理性黄疸则大多出生24小时内即出现,且黄疸指标大于15。典型的黄疸症状会从头开始,一路黄到脚底。若发现宝宝躯干及下肢都很黄,需尽快就医接受处置。引起黄疸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常见的原因是由于红血球破坏增加导致溶血性贫血及胆红素制造过多。
红血球被破坏原因有三
李孟如医师指出,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是红血球被破坏引起,新生儿的红血球寿命平均是70~90天,较成人的120天短。红血球被破坏的原因主要,分成(1)与免疫相关:源自于与妈妈的ABO血型不合导致宝宝的血球被破坏、或是母亲有自体免疫疾病(如红斑性狼疮),妈妈的抗体通过胎盘攻击宝宝所引起;(2)宝宝先天的红血球缺损:包括较常见的酵素异常状况(如蚕豆症)、海洋性贫血及较少见的红血球细胞膜异常;(3)感染时引发红血球破坏增加。
结果未明前避免接触禁忌物
李孟如医师提醒,爸妈蚕豆症引发新生儿溶血性贫血伴随的黄疸通常较严重。新生儿于出生后48~72小时皆会进行新生儿筛检,一般约2~4周后会有报告,在报告未明前,不确定宝宝是否有蚕豆症时,应先避免接触相关禁忌物品,如紫药水及樟脑丸(奈丸)。
值得注意的是,宝宝呈现高黄疸期间进行蚕豆症数值的相关检验,可能会有伪阴性的情况。此时医师通常会建议在高黄疸状况缓解后,再追踪蚕豆症数值会较准确。
有任何异状应尽快就医
新生儿无法明确表达不适,且临床症状变化快速,李孟如医师呼吁爸妈若有发现任何异状,宜尽快就诊。
儿童缺血性脑中风,65%留下永久的动作障碍(图:余文豪医师)。
出血性脑中风伤及脑干 危险性高易致命
容志雄医师提醒外伤应多科治疗,以免脱臼延误治疗导致缺血性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