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圆通中毒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圆通中毒】健康综合知识最新推荐阅读,有关【圆通中毒】的健康综合知识最近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圆通中毒】包含的最新内容是什么【圆通中毒】一起来看下最新详情内容。
【圆通中毒】健康综合知识最新推荐阅读,有关【圆通中毒】的健康综合知识最近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圆通中毒】包含的最新内容是什么【圆通中毒】一起来看下最新详情内容。

天气冷飕飕!遵循5要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天气冷飕飕! 遵循5要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一名28岁男性洗澡时被家人发现倒卧浴缸内意识不清,消防队到达现场时发现热水器装置在浴室内,因天冷窗户紧闭,疑似一氧化碳中毒。医师指出,一氧化碳中毒最常发生在冬季,占全年40%,其中32%的病人有精神病病史,一氧化碳中毒后1个月内死亡率增加309倍,不得不慎!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遵照五要原则

奇美医学中心急诊医学部主治医师兼代理老年医学科主任黄建程表示,一氧化碳因往往具有无色、无味的特性而遭忽视,以致不幸事故层出不穷,是标准的“隐形杀手”。如何有效防范一氧化碳中毒,建议遵照“五要”原则来避免,1.要保持环境的“通风”;2.要使用安全的热水器“品牌”;3.要注意安全的热水器“安装”;4.要注意平时的热水器“检修”;5.要提高“警觉”、时时“关心”家人和朋友。

一氧化碳中毒 谨记五个急救步骤

若是发现有人一氧化碳中毒后,可得要谨记五个急救步骤!黄建程主任提醒,这五大步骤包括1.立即打开门窗,让空气流通;2.将中毒者移到通风处,松解衣物,并抬高下颚;3.若已无呼吸,应立即施以人工呼吸;4.若已无心跳,应立即施以心肺复苏术;5.尽速拨打119求助。

不幸一氧化碳中毒 可考虑高压氧治疗

万一不幸一氧化碳中毒,可考虑进行高压氧治疗,以减少死亡率!黄建程主任表示,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可减少36%死亡率,尤其在20岁以下效果更显著,可减少一氧化碳中毒病人55%死亡率,可减少急性呼吸衰竭一氧化碳中毒病人57%的死亡率。


壮男解水便二周竟因糖尿病酮酸中毒

壮男拉肚子2周 糖尿病酮酸中毒惹祸

一直拉肚子有可能不是肠胃炎,而是糖尿病所引起!29岁的陈先生,因不明原因超过2星期持续解水便,中间曾多次就诊以为是诺罗病毒、胃食道逆流,均未见改善。直到陈先生出现全身无力,晚上睡觉忽冷忽热等症状,挂急诊抽血检查才发现血糖飙升,酸碱值异常,确诊是糖尿病引起酮酸中毒所致。

血糖控制不良 引发酮酸中毒

陈先生历经2周的水便及身体不适,体内电解质不平衡、缺乏水分,血糖控制恶化,进而酮酸中毒,持续下去恐有生命危险。酮酸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全身乏力,严重甚至会神智不清、昏迷。陈先生年纪轻轻、平常不爱吃甜食、也不爱喝饮料,原来本身有糖尿病家族史,再加上体型过胖,是糖尿病的高危险族群。

乌日林新医院急诊医学科医师施兆明指出,长期高血糖会促发患者肠道微血管病变及神经功能损害,导致不正常的肠蠕动或肠道粘分泌失调,造成胃肠功能障碍而腹泻。胃肠功能出现障碍,还会引起细菌过度生长、大量胆盐分解和胰腺分泌脂肪酶减少等脂肪消化吸收障碍,也是造成持续性腹泻的原因。

腹泻逾2周 建议进一步抽血检查

施兆明医师说明,治疗首先补充水分,让高血糖能被稀释,改善血液中高浓度、高渗透压状态,也要接受24小时注射胰岛素,矫正电解质失衡。血糖稳定下来,仍要定期施打胰岛素。

拉肚子的原因有很多种,若是一般感冒型肠胃炎引起,大多只会连续3到5天。如果感染诺罗病毒,会出现上吐下泻甚至发烧。若超过2星期以上持续腹泻,务必提高警觉,尽早到医院抽血检查。若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民众,不管年龄大小,都要定期测量血糖。(文章授权提供/优活健康网)

柿子搭配优酪乳会中毒?专家解析食物相克说

柿子搭配优酪乳会中毒? 专家解析食物相克说

秋天是柿子盛产的季节!柿子不只外表讨喜、口感清甜,还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但你吃对了吗?正当民众享用柿子时,网络上却疯传一则讯息,一名小孩因为将柿子和优酪乳搭配食用,引发中毒反应,让家长相当恐慌。关于食物的谣言满天飞,中毒致死或许言过其实,但吃柿子还真的有些禁忌要注意!

柿子+蛋白质易消化不良? 适量摄取保健康!

李婉萍营养师表示,柿子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具有调节发炎反应的功效,可以抑制脂肪吸收,减少体脂肪、血脂肪以及有助降低动脉粥状硬化的发生,且能控制体重又保护心血管健康。而民众日常饮用的优酪乳,则富含优质蛋白质、钙、维生素B。两者同时食用,柿子的单宁酸易与蛋白质结合、沉淀,较不利吸收消化,因此容易引起肠胃不适。

李婉萍营养师进一步解释,柿子和优酪乳一起食用,通常只会增加肠胃负担,而不是中毒甚至死亡那么严重。老人、小孩或肠胃系统本来就比较弱的人,建议避免同时食用此两种食物,若非食用不可,最好间隔2小时以上,以确保自身健康。

专家辟谣  均衡饮食最重要

李婉萍营养师提醒,关于网络上食物的谣言通常可信度都很低,要注意的是饮食均衡,摄取任何食物都应适量为宜,勿暴饮暴食。若肠胃较敏感的民众,建议分开食用如柿子等含单宁酸的水果与高蛋白质的食物,避免造成身体负担。


掌握夏季食品保存撇步远离食物中毒

夏季食品保存有撇步 远离食物中毒找上门

食物未保存妥当 小心食物中毒

炎热夏天保存食物不容易,根据卫福部历年食物中毒统计显示,5至10月为食品或食物中毒事件高峰期,主要因高温潮湿环境加上多数食品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提供给细菌生长的养分和条件,加速细菌快入繁殖,一旦食物未保存妥当,就容易造成腐坏,甚至吃坏肚子。

烹煮好食物 勿放置室温超过两小时

想预防食物中毒,就得从食品和食物保存开始着手,首先应避开食物危险温度带,约5至60℃是细菌最适合快速生长温度,因此应特别注意食物温度控制,若在加热上,建议63℃加热30分钟或72℃加热15分钟,维持食品中心温度65℃以上,冷藏部分,则以5℃以下就能抑制病原菌生长,另外,烹煮好的食物记得应尽快食用或冷藏保存,千万不要在室温下超过两小时,即使超过4小时,食用前应充分加热或直接丢弃较佳。

图片

掌握食物保存时间 确保食材新鲜度

民众也要切记食物保存时间,像是米食类应放置阴凉处,保存期限约1周至3个月,若为根茎类则应保存冰箱底层,鱼、肉类则分装后放置冷藏或冷冻;奇美医学中心营养科营养师刘珮芬指出,但若为整包生米则建议放置常温阴凉处即可,除非像是开封过剩的蜂蜜,则应改放置冰箱冷藏,另外,也要切记乳品类冷藏5至10天就应食用完毕。

图片

做好饮食卫生清洁 远离食物中毒找上门

至于油脂类除了放置干燥阴凉处,开封后建议标示开封日,将使用过的油需另外存放,确保油脂新鲜;刘珮芬营养师提醒,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冷藏时熟食和生食应分开存放,并且维持储藏环境的干净,调理食物前应彻底洗手、穿戴手套及口罩,才能确保远离食物中毒风险。


预防食物中毒要靠这五大招!

食药署提醒,烹煮海鲜等食物时,最好彻底煮熟,以减少食物中毒风险。

时节已经过端午,气温转趋炎热,加上台湾气候潮湿,食物很容易腐败。食品药物管理署提醒,在高温、潮湿环境,微生物、细菌很容易滋长,想避免食物中毒,烹饪、调理食物时,应谨守“要洗手、要新鲜、要生熟食分开、要注意保存温度、要彻底加热”等五项原则,以免享受美食时,发生食物中毒悲剧。

5到10月 食物中毒高峰期
食药署指出,根据历年统计资料,5到10月为食物中毒案件高峰期,民众要特别注意食物保存温度、环境,避免因为保存不当导致微生物、细菌生长。

另外,炎夏季节,不少民众喜欢吃海鲜、水产品,食药署也提醒,海鲜、贝类与各式水产品,应彻底加热、煮熟,彻底加热后再食用,较为安全,千万不要为了追求口感,忽略生食风险,餐饮业者也应确保水产品来源、品质,多为消费者提供熟食产品,且烹煮、调理食品前后,都需要将双手洗干净,处理生、熟食时,刀具、砧板应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预防食物中毒5大招 避免细菌、微生物孳生
食药署也提供预防食物中毒五大招,希望大家吃得安心、健康。第一,要洗手:烹煮、调理食品前后,都要彻底将双手清洁干净,若有伤口,就要包扎。第二,要新鲜:不只食材要新鲜,用水也要注意要卫生。第三,要生、熟食分开:处理生、熟食过程,需要使用不同器具,以免发生交叉污染,增加食物中毒风险。第四,要彻底加热:食物中心温度需要超过摄氏70度,细菌才容易被消灭。第五,要注意食品保存温度:生鲜食品保存温度要低于摄氏7度,在室温下不宜放置过久,否则细菌、微生物很容易大量滋长,造成食物中毒风险。

真的有水中毒吗?!

◎ 优活健康网新闻部

阮综合医院泌尿科苏拯诚主任说,一位朋友拿水中毒的报导要我看,大略看了一下,觉得每个段落好像都对,但大部分内容都偏离主题。我问了资料来源,原来是由报纸、网络摘录的。

水中毒在医学上的确是个会致命的病症,一下子喝太多的水(纯水)造成的。但是正常健康的人,喝大量的水会水中毒吗?答案是“少之又少,几乎不会”(被限水的病人除外)。

2007年元月17日美国加州首府SACRAMENTO,当地电台举办一个“多喝水,不要尿尿”的喝水比赛,获胜者可以拿到一台 Wii,其中有一位参赛者,28岁的珍妮弗,是三个小孩的母亲,为了小孩参加比赛。赛中到底她喝了多少水没人知道。后来有人指出到最后看到她因头痛,哭着退出比赛回家,事后她被发现死在家里,这被证实是水中毒的案例。

苏拯诚主任表示,简单说,水中毒的原因就是人体在大量补充水分后,没有同时补充盐分(电解质)。电解质浓度的不平衡,使细胞外的水分子流入细胞内,造成血液钠离子浓度偏低(低血钠症),此时细胞会膨胀,严重时细胞膜被破坏,细胞溶解。开始的症状是头晕、伴随恶心、呕吐、头痛或全身无力、倦怠,之后会造成大脑水肿、癫痫发作、意识不清甚至重度昏迷,数小时内可能致死

苏拯诚主任指出,水进入人体后最初排掉水的是尿及汗,其中包括含量不等的电解质。你可能想像不到,肾脏功能健全的人每小时可以排尿九佰西西,一天可以高达 15~22升。很会流汗的人每小时也可能排汗一千西西以上,因此水分的摄取、身体的排泄加上电解质平衡之后,喝水的问题就变成非常复杂

一个没有经验的马拉松选手,较容易水中毒,为什么?有经验的选手,跑完全程约 2~3小时,较短时间没有补充电解质的需要。但是没有经验的选手,时间可以长达4~5小时以上,赛程中因流汗怕水分不够,拼命喝水,无形中造成低钠血症(习惯上我们常用中暑或虚脱)。治疗是使用利尿剂增加尿量排泄及静脉补充电解质(生理食盐水)。

一位住在温带的学者,在高热的澳洲做田野调查,每日在太阳下工作10小时以上。对环境的不熟悉、高温、流汗,直觉的不断补水,每日10升以上。一星期后发现全身无力、头晕、头痛,去检查才知道是“低钠血症”,补充电解质很快就好了。

吃迷魂药会不会水中毒?早在1995年,一位英国妹庆祝18岁生日,吃迷魂药之后,大量喝水而导致死亡。这些人在意识不清楚下,大量喝水,同时药会引起抗利尿荷尔蒙的分泌增加,不利尿液排出,而导致水中毒。

预防水中毒:
1.正常且健康的人体有很好的调节功能去平衡水分及电解质的吸收及排泄,只要不要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喝大量的水,应该是安全的。
2.从事长时间劳动或运动的人,大量排汗后补充水之外,要了解同时补充电解质的必要。
3.脱水(水分不够)的例子远大于水分太多(水中毒),从事户外活动时不要忘记补水。(文章摘录自/优活健康网站内新闻)

野外踏青勿拈花惹草小心误食恐中毒

野外踏青勿拈花惹草 小心误食恐中毒

春暖花开,不少民众都规划好旅游踏青行程,但要注意,千万不要误食野外有毒植物,否则恐引发中毒;食药署表示,每年都有民众发生采食野外有毒植物因而中毒案例,主要是因有毒植物和可食性植物外观相似,像是姑婆芋、曼陀罗和绿褶菇等野外植物,都容易被民众误食。
 
误食姑婆芋 恐出现口腔麻木症状
有毒植物在外观上不容易缺分,常见误食的有毒植物像是又称山芋、观音莲的姑婆芋,就和芋头相似,其实芋头叶面有绒毛,且叶柄和叶面相接处呈深紫色,叶子的缺口距离较远,相较下姑婆芋表面光滑,水珠无法凝结外,叶柄和面相接处则呈现无紫红色,和叶子缺口距离也较近,一旦误食,恐会引起喉咙痛、口腔麻木等症状。
 
绿褶菇易和白色雨伞菇混淆 民众应懂得分辨
另外,像是大花曼陀罗就容易和假酸浆混淆,虽前者花朵为白色喇叭状,后者花序呈圆锥状,但若单从叶片外观判断容易难以区分,一旦误食大花曼陀罗,民众会出现口干舌燥、皮肤潮红等症状,甚至还可能幻听、意识模糊等神经系统症状,至于具有毒性的绿褶菇,则容易和白色雨伞菇、鸡肉丝菇混淆,误食后,民众恐也会有恶心呕吐或脱水等肠胃炎型中毒症状。
 
来路不明植物不要吃 避免中毒找上门
近年来,食药署也积极发展分子生物技术的检测方法,可望透过快速鉴别,在最短时间内鉴定出食品中毒元凶,给予患者有效治疗;食药署呼吁,除了避免自行摘除来路不明的植物来吃,若不小心食用后,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尽快就医且保留食余检体,以便医师正确诊断。

网购正夯!即食品多注意防中毒危机

网购正夯! 即食品多注意防中毒危机

许多民众喜欢网购即食食品,小心若没多加注意,恐导致食物中毒,卫福部食药署抽验市售畜禽蛋奶类的网购即食食品,结果发现128件中有15件生菌数检验超标,其中又以畜类及禽类制品不合格最多,占23.1%和9.8%,至于蛋制品不合格率仅4.7%,乳制品则皆合格。
 
吃下生菌超标食物 严重恐致命
不合格产品大多是家庭式小厂制造,目前已依照地方卫生局进行劝导改善,否则将依食品卫生管理法处三万到三百万罚锾;食药署表示,这一次生菌数检验中,发现从卤牛筋食品中检出最具致命风险的李斯特菌,若误食,不但会使免疫力较差族群引起败血症、脑炎等病症,严重还恐致命。
 
包装阶段食品受污染 后续菌数恐持续繁殖
虽食品充分加热后能杀灭病原菌,但像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肠毒素,却难透过烹调方式去活性;食药署指出,尤其若处于生产、包装阶段的食品,若已受到微生物污染,加上运输贩售等过程中未掌控温度,恐会使菌数持续繁殖,因此,民众购买任何网购食品时,唯有自己做好把关工作才是关键。
 
选择信誉佳卖家 收到货应检查包装完整
除了了解网络贩售食品安全,选购任何产品前应选择信誉佳的卖家,收到货品后也应检查外包装是否完整,以及内容物是否有妥善保存,尤其即食产品应尽快食用完毕;食药署呼吁,未来也将持续监测网购食品等贩售通路卫生安全,为国人食品安全持续做好把关工作。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今日要闻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