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出汗如洪水=内脏坏掉了?医学博士揭开排毒真相,这3种汗才真正要人命|每日健康 Health
本文作者:李志量,本文首发于丁香医生网站(dxy.com),已获丁香医生授权转载。
出汗,一件很普通的事。
但在民间传说里,出汗被赋予了不普通的使命。
比如出汗排毒、不同部位出汗能反映内脏问题……感觉广大汉族人民都不太敢乱出汗了。
这些说法是真是假?今天我们请专业医生来谈谈。
关键一:出汗不能排毒,也不代表有病
特别想告诉大家一句话:人真的没有那么多毒要排。
不管用什么方式出的汗,里面99% 都是水,其他成分只占1% 不到,真的没有毒。
这里的其他成分包括钠、钾、钙、氯以及尿素氮等,其中能和毒沾边的大概就只有尿素氮。
不过,尿素氮主要通过小便排出人体,汗水里的那点量,真的可以忽略不计。
可能有人要问了,不同位置出的汗,是不是代表身体有问题?接下来我们选一些例子谈谈。
额头上的汗和嘴唇上的汗不一样?
难道,一个人身上还能出两种水?
其实额头上出的汗和嘴唇上出的汗成分一致没区别,99% 都是水。
有些人是在情绪紧张、有压力等情况下,或者是进食一些刺激性食物的情况下,额头上还有嘴唇上出汗会多一些,并且这种出汗的增多是有个体差异的。
有些人就表现得特别明显,有些人就表现的不是很明显,这都不提示健康问题,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手心脚掌爱出汗,说明内脏有问题?
听起来,人的皮肤上自带导航系统,哪里出问题就反映在哪里,定位比GPS 还准……
要真是这样,都不需要医生来诊断了。
手心脚心是人体汗腺分布最密集的地方,所以这两个位置出汗是非常正常的,并不提示体内有问题。
另外从医学角度看,也没有哪种内脏疾病会表现为手心、脚掌出汗的。
有一种单纯出汗增多的现象,叫做原发性多汗,指的是手心、脚心以及腋窝部位出汗特别多。
原发性多汗是一种基因决定的皮肤问题,也有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有些人症状明显,有些症状就相对轻一些。
背上爱出汗说明身体极度疲劳?
背上出汗,只能说明——背部皮肤出汗了。
只要背部的汗腺都在正常工作,背就会出汗,跟身体疲劳无关。
其实,背部汗腺的数量并不算少,在身体表面的皮肤里处于中游水平。
但背部的面积比较大,当人体需要出汗调节体温的时候,背部排出的汗液总量还是比较大的,所以背部出汗比较多完全是正常现象。
当然了,如果你刚运动完,出了很多汗,也该休息啦。
关键二:即使出汗多,一般也正常
平时出汗多或少,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身体的自我调节,不用太担心。
一般来说,只要身体舒服,出汗可多可少,都算正常。容易出汗真的不代表身体“虚”,及时喝水就好。
至于看别人经常出汗,自己不怎么出汗,总觉得自己汗少而提心吊胆的人,别吓唬自己啦。
你可能只是比别人少了些汗腺、多了个空调遥控器而已。
关键三:真正要注意的3种情况
平时出汗多或少,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身体的自我调节,不用太担心。除非是下面几种情况:
1. 一边出汗,一边发烧
如果一边出很多汗,还伴有发热(发烧),或者正常温度下,汗多到能把被子、床单浸湿到必须更换的程度,那确实可能有其他问题,需要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2. 汗多到一定程度
如果天气不热但还是汗多,多到会影响正常生活,比如:
- 有些青少年考试时很紧张,手掌出的汗能浸湿试卷;
- 成年人的手、脚及腋窝出汗,伴有严重的汗臭味;
- 正常室温下,睡一觉起来床单浸湿了(可能是所谓的“盗汗”)。
这些情况的汗多,需要求助专业医生。
3. 很少出汗或几乎不出汗
出汗少的情况相对来说少见,除了吃药可能让出汗减少外,也可能是一些罕见遗传性皮肤病、神经系统疾病或大面积瘢痕引起的。
不过,如果真到了这一步,身体基本会同时出现其他更明显的不舒服,估计大家也知道去看医生了。
最后想说的是,夏天都快过完了,接下来想出汗都难,抓紧机会,多运动多出点汗吧!
(作者:李志量)
本文授权转载自丁香医生(ID: DingXiangYiSheng),转载或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丁香医生
中国最大的医学网站丁香园旗下的健康管理平台。这里除了有专业医生写给你的健康科普,还有中文互联网最值得信赖的健康和医疗信息数据库,你还可以通过丁香医生旗下的在线医疗咨询服务平台“来问医生”在线向医生提问。
首图来源:
Pixabay
荷兰豆那漂亮的绿色,配上腊肠红红的,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也让餐桌上充满了春意,春天的脚步近了。 荷兰豆是营养价值较高的豆类蔬菜之一,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胡萝卜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具有和中下气,利小便,角疮毒等功效,能益脾和胃,生津止渴,止泻痢,解渴通乳,治便秘等等。正适合过年吃了过多的大鱼大肉,来解一解腻哟。
By 石榴树2008 【豆果美食官方认证达人】
用料
荷兰豆 500克
腊肠 200克
盐 少许
油 适量
蒜 20克
做法步骤
1、1. 荷兰豆先摘好,再清洗干净,
2、锅里放入适量清水,烧开,放入荷兰豆,
3、 等变色后捞出,放入清水内泡一下,这样能够保持荷兰豆清脆的口感,
4、腊肠斜著切成片
5、热锅凉油,等油热了,放入切好的蒜末爆香,
6、放入荷兰豆爆炒,
7、7. 放入少许盐,可以保持荷兰豆不变色,
8、放入腊肠一起翻炒,因为腊肠本身就有味道,所以不用再放盐了,否则容易咸,翻炒几下就可以出锅了。
小贴士
荷兰豆不吸油,油不宜过多,否则给人以油腻的感觉,不清爽。
别让冠心病偷走你的命
当前流传的陈、杨、吴、武、孙等式太极拳中,其中杨式太极拳姿势舒展大方,动作缓慢柔和。男女老少皆宜,成为流传最广、学练人数最多的太极拳种。现以杨式太极拳为例,与中老年朋友谈谈学练弓箭步的问题。因为弓箭步在太极拳中是应用最多的步法,笔者认为有必要正确认识之。
弓步俗称弓箭步,前腿屈膝下蹲如弓,后腿向后蹬伸似箭,故名。弓箭步分正弓箭步和斜弓箭步,如搂膝拗步和闪通背、单鞭、野马分鬃等。
正弓箭步定式:
后脚外撇40~踏实,腿伸直但微屈,前脚向正前方迈出一大步,脚尖向前方,全脚掌着地,膝向前弓至小腿与脚面垂直为度。身体向前腿正前方,两脚落在中线两侧,两脚之间约留有一脚开当,前后脚相距约三脚。视各人身长腿长而定,全身重量放在前足约70%,放在后足约30%,呈不丁不八步型。以搂膝拗步为例,发动时,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腰《沉胯,尾间中正,上下协调一致,内外相合,劲力“由脚而腿而腰,达于手指”。这样,身势中正,重心稳固,精神显得饱满。通过正确的弓箭步锻炼,可以平稳身躯和腿部的支撑力。俗话说:“人老腿先老,腿老膝先老。”太极拳强调上虚下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着重腿部的锻炼。这样,加强大腿肌肉、骨骼、关节活动,可以推迟老化,能够畅通经络,祛病健身。
在公园内常看到参加晨练的一些中老年人练太极拳弓箭步时,前膝与足尖齐,有的前膝甚至还超出足尖,后脚掀脚或拔跟。这样身体重心就会向前倾斜,影响身势中正。推手中劲向前推或按时,万一发而不中,易被对方采住或由于牵动而造成失势。从健身方面讲,膝超过脚尖过多,劲向前去了,未能落在砥柱根上,动作不够饱满,有下塌的感觉,实脚的胫骨向前倾斜,无形中就加大了膝关节部位的负荷,这样日久就会引起膝关节损伤并发生疼痛,对当今中老年朋友中常见的肌肉萎缩、骨节老化和骨质疏松病症更是有害无益。
有位老年人问我,练太极拳膝关节反而疼痛,这是什么道理?我说,有几种可能:
例如
一是辅导拳师没有把动作要求讲清楚;
二是你在习练太极拳时,某些动作做得不合理,也就是动作做得不合乎要求;
三是你没有掌握好运动量,没有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没有掌握好“酸加、痛减、麻停”的六字诀。
我要她做一下“搂膝拗步”,定势时,她膝关节前倾过度,易引起膝关节损伤。我又要她做“下势”动作,她下势较低,导致疼痛加剧。我说,你违反了我所说的二、三条。所以造成了膝关节疼痛。不过,你不要怕,在习练中注意了,膝关节疼痛自然会缓解痊愈的。从此,她在习练中就非常注意,果然没有几天疼痛就减轻了、消除了。
除此之外,还有初学太极拳者存在着:
1.一足在中线旁,另一足踏存中线上呈前后弓箭步,站立不稳。
2.两足踏存一条中线两侧,两足夹角呈直角即为丁字弓箭步,站立不稳。
3.两足踏在一条中线同一边,腿成绞丝步而站立不稳。
4.两足在一条中线两侧,呈平行弓箭步,同样对稳定全身不利。这类现象都是初学者易犯的毛病,如养成不良习惯而形成动力定型,则“学拳容易,改拳难”了。希望学练者早日纠正,早日得益。
今呼吁广大中老年朋友们在学练太极拳做弓箭步时,一定要重视动作的合理性,以前小腿与脚面呈垂直为度,适量运动,不能做的动作,不要勉强去做,要适可而止。如做“下势”动作时可以做得高一些,对中老年人膝关节有好处;而对于身体虚弱者,可以把拳架练得高一些,也不失为一种健身手段。总之,应视体力改善情况,再练时拳架可以练得稍低一些,以练得舒适为宜。
银发族保命防跌 可得要小心这些药
图片来源/毛小孩不孤单脸书专页
这样的路程,越走越愤慨!宝宝就是会哭,抱起来就会好些,我就是达不到书中的境界,最后逼得我留在房间,儿子成功夺走妈妈,新婚夫妻的缠绵,婚后不到一年就此中断,带着深深的怨念,我把婴儿床推到离床铺最远的地方,偶而累了,怒了,就放任他自己在婴儿床上哭天抢地。
推荐阅读:为了孩子,妈妈不能自己先倒下
直到有一天,我堆积满满的歉意,默默的把婴儿床拉回床边,并把一边的床栏拆掉,我跟宝宝再也没有距离,不管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也做好了手会抱到断掉的最坏打算。
那是一个平常的日子,我们的公寓位于山边紧邻高速公路的出口,每天放风的路线,就是沿着交流道延伸出去的公路上,环境清幽,人烟稀少,儿子短暂睁开眼的时候看到的只有车子,我总是想:“也许他会以为自己是一台车子吧。”
由于我不会开车,哪都去不了,一整天下来除了儿子对我咿咿呀呀,我就再也听不到其他人声,突然一种相依为命的情感涌上心头,我不懂自己为何到了夜晚就想与他切割...
不再执著分开睡的目标后,宝宝的哭声变得不那么烦心,转而像是在跟我说话一样,即使有几次我都听不出他到底要讲什么,也能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你在训练肺活量吗?记得要休息喔。”
后来,搬了家,我们一家三口就自动收纳到同一间房同一平面上,直到老二出生,都挤在一张加大型单人床(Full size)跟一张婴儿床上。
接着弟弟出生了,新生儿睡过夜前是属于妈妈的,等到弟弟的哭声终于忍到天明的那一刻响起,家里的床位开始玩起皇帝宠幸的游戏,每晚我们都在翻牌子,后宫鲜肉永远只有两名,不是哥哥就是弟弟。
弟弟一岁后为了增进与哥哥的情感,我开始把弟弟从主卧室带回正确的小孩房,两个小毛头凑在一起,不是闹就是玩,入睡的时间加长了,而且为了镇住他们,我几乎都留在小孩房让老公独守空闺(不过此时独守空闺对他来说是大放送!),但我还是不放弃,因为他们越来越常牵着手睡觉,最后在夜里起来寻找彼此,不再哭着要妈妈,这时我知道我该离开了。
“哎,老伴,过去一点,我回来啦!”
“你太大胆了,他们半夜起来看不到大人会哭吧。”
“哭了再说。”
推荐阅读:两阶段训练,爸妈欢喜和孩子分房睡
到现在快一个月了,我一夜好眠,每天早上都是被小兄弟的笑声吵醒,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醒来跟对方又打又闹,又吵又玩,有时天还没亮,六点半就开始窸窸窣窣。
写下这篇时,细数这些日子,惊觉怎么五根手指头用不完,才四年多他们就不再与我相拥而眠,对照那段急着分房睡的过程更令我遗憾,偶而贪恋挤在他们俩中间的幸褔感,但互道一声晚安,深深的一吻后,我会告诉自己,我该停泊的港口是在老伴的那一头。
朋友曾说:“孩子出生后,就在学习怎么离开我们。”现在我更有一种感觉:在他们笑着离开时,我们要学着寄予满满的祝福──放手。
【脱缰野马天使】授权转载 原文出处【迷航的床终于靠岸,孩子与我不再相拥而眠】
心跳停止一小时 大学生奇迹生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