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糖尿病可以吃的水果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糖尿病可以吃的水果】最新推荐阅读健康综合知识,近来【糖尿病可以吃的水果】的健康综合知识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糖尿病可以吃的水果】与它有关的最新内容是什么【糖尿病可以吃的水果】可以学习到哪些知识。
【糖尿病可以吃的水果】最新推荐阅读健康综合知识,近来【糖尿病可以吃的水果】的健康综合知识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糖尿病可以吃的水果】与它有关的最新内容是什么【糖尿病可以吃的水果】可以学习到哪些知识。

壮男解水便二周竟因糖尿病酮酸中毒

壮男拉肚子2周 糖尿病酮酸中毒惹祸

一直拉肚子有可能不是肠胃炎,而是糖尿病所引起!29岁的陈先生,因不明原因超过2星期持续解水便,中间曾多次就诊以为是诺罗病毒、胃食道逆流,均未见改善。直到陈先生出现全身无力,晚上睡觉忽冷忽热等症状,挂急诊抽血检查才发现血糖飙升,酸碱值异常,确诊是糖尿病引起酮酸中毒所致。

血糖控制不良 引发酮酸中毒

陈先生历经2周的水便及身体不适,体内电解质不平衡、缺乏水分,血糖控制恶化,进而酮酸中毒,持续下去恐有生命危险。酮酸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全身乏力,严重甚至会神智不清、昏迷。陈先生年纪轻轻、平常不爱吃甜食、也不爱喝饮料,原来本身有糖尿病家族史,再加上体型过胖,是糖尿病的高危险族群。

乌日林新医院急诊医学科医师施兆明指出,长期高血糖会促发患者肠道微血管病变及神经功能损害,导致不正常的肠蠕动或肠道粘分泌失调,造成胃肠功能障碍而腹泻。胃肠功能出现障碍,还会引起细菌过度生长、大量胆盐分解和胰腺分泌脂肪酶减少等脂肪消化吸收障碍,也是造成持续性腹泻的原因。

腹泻逾2周 建议进一步抽血检查

施兆明医师说明,治疗首先补充水分,让高血糖能被稀释,改善血液中高浓度、高渗透压状态,也要接受24小时注射胰岛素,矫正电解质失衡。血糖稳定下来,仍要定期施打胰岛素。

拉肚子的原因有很多种,若是一般感冒型肠胃炎引起,大多只会连续3到5天。如果感染诺罗病毒,会出现上吐下泻甚至发烧。若超过2星期以上持续腹泻,务必提高警觉,尽早到医院抽血检查。若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民众,不管年龄大小,都要定期测量血糖。(文章授权提供/优活健康网)

高纤蔬果养生咸汤圆糖尿病患健康吃

高纤蔬果养生咸汤圆 糖尿病患健康吃汤圆

糖尿病患冬至吃汤圆浅尝则止

每逢冬至,大家立即想到的就是祭祖、吃汤圆,象征着一家圆满团圆、添岁数的大日子。但汤圆由升糖指数偏高的糯米制成,糖尿病友到底该怎么吃才安心?嘉义大林慈济医院营养师在糖尿病病友会中发挥创意,教作高纤蔬果养生咸汤圆,让大家安心健康吃汤圆,美味不打折。

吃汤圆要浅尝则止

105年的国人十大死因中,糖尿病高居第五名!营养治疗科技术主任黄金环表示,血糖高容易造成细胞发炎,较易感染、抵抗力低,若是血糖控制好,就比较不会有这些问题。冬至吃汤圆,汤圆是糯米粉做成的,会让血糖升高较快,且黏性高、不易消化,吞咽不佳时,要留意不要噎到,糖友们吃汤圆要浅尝则止。

自制汤圆应景又营养

包馅汤圆只要四颗就等于一碗饭的热量,且糖、油脂的含量都很高,不包馅的小汤圆10颗就等于四分之一碗饭。黄金环主任教导大家自己搓汤圆,材料包括红火龙果或蕃茄或石榴、糯米粉、冷开水、板豆腐。

红汤圆以红肉火龙果,切块加冷开水搅打成浓稠果汁,过滤后与糯米粉拌匀揉成米团,再揉成圆形的小汤圆。白汤圆则是将豆腐以圆球挖杓旋转,挖出圆形白豆腐丸子。完成的汤圆,再加上米粉为主食,另外以小洋菇、红萝卜、茼蒿等做成汤头,就可以完成一碗既应景又营养的养生汤圆。

多样多色均衡饮食

黄金环主任表示,高纤蔬果养生咸汤圆以水果红取代色素,火龙果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胃蠕动、助排便,“甜菜红素”具抗氧化、抗发炎、抗癌效果,少量高升糖指数食物,组合多量纤维,延缓血糖上升,糯米圆食物较不好消化,以部分其他淀粉和蛋白质豆腐取代,多样多色食物、适质适量、均衡饮食。

认识食物分类有助正确饮食

除了示范养生汤圆,在活动中也邀请黄靖琇营养师及洪睿妤卫教师带大家透过食物九宫格游戏,让病友抽牌回答牌面上食物的所属类别,更加认识不同食物的分类,有助正确饮食。


糖友控糖别忽略饭后水果

糖尿病未控制 失智症风险增2.4倍

一般健康检查主要检测空腹血糖值,让许多人以为只要降低空腹血糖就能高枕无忧。然而人处于饭后的时间比空腹长,更需要注意饭后血糖。1名70多岁的阿公空腹血糖未超标,糖化血色素却一直降不下来,原来阿公虽然减少饭量,饭后却吃好几种水果,导致饭后血糖飙高。调整后配合药物治疗,血糖才稳定控制。

高血糖影响胰岛素 与阿兹海默症相关

林口长庚医院新陈代谢科医师张宏猷指出,糖尿病患血糖过高,引起大、小血管病变,除了促使动脉硬化、阻塞,导致血管性失智。高血糖会影响大脑内胰岛素的作用,与阿兹海默症关系密切。调查显示,台湾未用药物控制的糖尿病患,失智症风险是常人2.4倍,已用药患者的失智症风险,则是常人的1.6倍。

饭后高血糖尖峰的影响,对大脑认知功能下降或失智症更大。饭后高血糖不仅加速糖尿病进展,增加糖尿病患者失智风险,也会提高心血管疾病罹病率及致死率,糖尿病患除了控制空腹血糖值和糖化血色素值,更须控制饭后血糖值,才能有效减少各种并发症。

长期血糖波动大 损害脑部神经致萎缩

目前针对降低饭后血糖的药物包括α–Glucosidase inhibitors(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Glinides、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等,根据病况评估使用。其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延缓小肠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葡萄糖的吸收,使饭后血糖值趋于平稳,不会忽高忽低,降低餐后血糖高峰,减缓对血管的冲击和损伤。

张宏猷医师表示,饭后高血糖造成失智风险的机转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但长期血糖波动过大确实会损害脑部神经,导致脑部萎缩,影响认知功能。除了药物治疗,也必须积极改善生活型态,包括饮食、运动、体重控制,才能延缓并发症发生,降低失智威胁。(文章授权提供/优活健康网)

糖尿病“药”怎么选?五大指标是关键

李明苍医师建议,患者在经医师评估后,可选择少经肝、肾代谢的新一代DPP4抑制剂,轻松简单控制血糖。

根据今年发布的105年十大死因统计,糖尿病位居第五,死亡人数较去年增加了4.5%。由于糖尿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往往轻忽疾病,造成血糖偏高或血糖不稳定,长期以往便会引发器官病变、中风、心肌梗塞等并发症,严重甚至死亡,因此使得死亡人数长年高居不下。而一旦确诊糖尿病,除了调整生活习惯,更应尽速就诊治疗,并遵照医嘱、规律服药。

认识糖尿病用药五指标 助患者稳定持久控糖

亚东医院新陈代谢科主治医师李明苍建议,糖尿病患者可透过五大用药指标,主动与医师讨论,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五大用药指标包括稳定持久控糖、服药频率简便、减轻肝肾负担、避免低血糖,及降低副作用。由于血糖控制非一朝一夕可得,因此让患者了解积极服药的重要性,并减轻服药所带来的不便及副作用不适,才能真正达到稳定持久控糖的目标,与糖尿病长期和平共处。

李明苍指出,国内糖尿病患者多选择口服药物控制血糖,临床上观察发现,有高达八成患者需依赖第二线用药才能有效控糖,因此药物副作用对患者生活造成的影响,也应纳入医师开药时的考量。部分传统控糖药物直接刺激胰脏分泌胰岛素,可能导致患者因突发性低血糖昏迷,再加上药物对胰脏的长期刺激,也会造成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死亡,使胰脏提早衰竭;然而,患者若因惧怕副作用自行停药,反而可能造成血糖失控,引发致命并发症。

低血糖成服药隐忧 与医师讨论调整用药稳控糖

李明苍医师说,糖尿病治疗首重长久稳定控制血糖,近年第二线用药选择增加,患者若对药物副作用或其他药物特性有所疑虑时,可透过用药五指标,检视自身的生活习惯,针对个人生活方式,主动与医师讨论,提出对治疗方式的期待。

李明苍分享,诊间曾收治一名担任公车司机的患者李先生,过去透过传统控糖药物治疗糖尿病,但由于行车时有低血糖的情形产生,对工作甚至生命安全都造成严重威胁,与医师讨论后经调整用药,不仅血糖维持平稳,也不再发生低血糖的状况。

此外,也有不少患者担心长期服用药物会对肝、肾造成负担,李明苍建议,患者在经医师评估后,可选择少经肝、肾代谢的新一代DPP4抑制剂,药物同时兼具服药便利、副作用少的特色,帮助患者在避免高风险副作用的同时,轻松简单控制血糖。

儿童腹痛不一定是肠胃炎当心糖尿病惹祸

儿童腹痛不一定是肠胃炎 当心糖尿病惹祸

一名九岁女童,日前因呕吐和腹痛就诊,均被诊断为肠胃炎。直到呕吐和腹痛症状未见改善,家人紧急将她转至为恭医院小儿科,经抽血发现,女童血糖高达822 mg/dl;血液气相分析发现,血中重碳酸盐为5mmol/L、 pH酸碱度为7.030,且血液中和尿液中有酮体反应,确诊为糖尿病酮酸中毒。

儿童糖尿病勿轻忽 严重者恐休克

收治该名女童的为恭医院小儿科主任李浩远表示糖尿病是国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大多数发生在成人,小孩的糖尿病较罕见,因此容易被疏忽。在儿童期,绝大部分属于第一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初期可能会出现呕心、呕吐、腹痛、腹壁僵直等类似肠胃炎或腹部急症的症状,接下来才可能引发脱水。

李浩远主任指出,糖尿病小孩若脱水程度严重至足以引起循环血液量的减少,则可能出现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的情况,不仅呼吸会变得困难、深快,且呼气中更带有丙酮味;若没有及时进行治疗,病童可能会因为血液高渗压,开始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状况,严重者还可能危及生命。

酮酸血症死亡率达4成 简易血糖仪器可侦测

李浩远主任提醒,虽然及时得到适当的治疗,其中,糖尿病酮酸血症的病童有高达1%并发脑水肿,糖尿病酮酸血症的儿童死亡率仍然在1%-4%之间;要非常小心。由于糖尿病酮酸中毒初期症状会很像肠胃炎而会腹痛和呕吐;因此,小孩腹痛,必要时记得做血糖检查,建议诊所应设有简易测血糖仪器,才不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情况发生。


糖尿病不用药也能控糖?低糖饮食是关键

糖尿病不用药也能控糖? 低糖饮食是关键

少油少肉也会得糖尿病? 一名56岁的陈姓妇人,身材微胖,有高血压病史,无糖尿病家族史,平时重视养生,三餐自己煮且饮食清淡。健康检查却发现糖化血色素7.0,空腹血糖126,被诊断为糖尿病。

吃好又吃巧  低糖选材吃得更健康 

台南市立医院医师王威杰表示,陈姓妇人平时早餐食用麦片、牛奶搭配水果;午餐低油、少肉、多蔬菜,却得吃两碗饭维持饱足感;晚餐则分量减半,深夜饥饿时,会喝碗红豆汤充饥,但麦片、水果、饭、红豆汤都是单位体积里含糖较多的。在医师建议下,改采豆类、坚果、鱼类等非糖类、非加工的新鲜食材,在未开立血糖药的情况下,成功借由低糖饮食调整血糖。

王威杰医师补充,陈姓妇人罹患糖尿病的关键不在于油而在糖。一般人热量来源,可分为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类,若能将每日糖类的摄取量订定在130克以内,大约占热量来源的20%~25%比重,就是低糖饮食。

低糖饮食控制血糖波动 摆脱糖尿病找上门

王威杰医师提醒,低糖饮食中油脂、蛋白质没有特别限制,可维持饱足感,不会因饥饿而贪食。低糖饮食搭配好的油质,对身体有害的糖化终端产物会减少,血糖就不会上升,且糖化血色素、饭后血糖等指标都会改善,不但可预防糖尿病的产生,更是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饮食对策。

新发现!降胆固醇药可使糖尿病足免截肢

新发现! 降胆固醇药可使糖尿病足免截肢

为降低糖尿病足截肢风险,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和平妇幼院区肾脏内科主治医师陈永泰与国立阳明大学研究团队,以健保数据库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使用使它汀类降胆固醇药物,能够减少糖尿病患21%的截肢风险,以及降低25%的死亡率。该研究已发表于国际顶尖糖尿病医学期刊“临床内分泌与新陈代谢杂志”。

十二年研究 共追踪近七万名糖尿病足患者

根据统计,18岁以上国人糖尿病盛行率为11.8%,每1,000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3位患有糖尿病足,且有7位需要截肢,患者除需面临截肢、失能甚至死亡的风险。该项研究进行了12年的时间,共追踪69,332位糖尿病足患者,并针对未使用降胆固醇药物,或使用不同种类的降胆固醇药物,进行分析比较。

使它汀类降胆固醇药  有效改善血管硬化

陈永泰表示,使它汀类降胆固醇药物除能降低胆固醇外,亦有抗发炎的效果,且能改善周边血管动脉的内皮细胞功能、降低血管内皮细胞新生因子浓度及周边血管硬化。使它汀类降胆固醇药物用在糖尿病足患者上,能够减少病患截肢的风险,而这样的效果是其他降胆固醇药物所没有的。

减少并发症发生  规律生活最重要

陈永泰提醒,糖尿病患者应定时就医,咨询专科医师意见,除定期测量血糖、血压、服用药物,饮食控制与规律运动,才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的不二法门。

怀孕常剧吐当心恐因妊娠糖尿病!

吓! 吸烟者患妊娠糖尿病风险高2倍

妊娠糖尿病是孕期最危险的疾病之一,随着母体体质变化,体内产生多种荷尔蒙,血糖会因为荷尔朋分泌浓度而改变,一但身体对胰岛素阻力增加,胰岛素需求量变大,妊娠糖尿病就会发生。研究显示,除了家族史、高龄者之外,吸烟者患妊娠糖尿病的机会更高2倍!

产妇身体对胰岛素需求增加导致妊娠糖尿病

郭综合医院内分泌及新陈代谢科部长冯汉贤表示,曾遇过一名38岁的黄姓孕妇,血压、饮食习惯皆正常,不过却因为空腹血糖指数高达130 mg/dl确诊为妊娠糖尿病。经医师建议早晚施打胰岛素各10单位,饭前血糖控制为95 mg/dl,后续产检正常,并顺利产下逾3000克的宝宝。

冯汉贤部长表示,妊娠糖尿病指怀孕前没有糖尿病病史,但在怀孕时却出现高血糖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产妇的身体对胰岛素的阻力增加,胰岛素的需求量便会更加大,胰岛素抗性产生而因此发生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除了疲乏还可能出现剧吐

除了吃多、喝多、尿多、体重减轻等常见糖尿病症状,也可能出现疲乏、呕吐症状,但这里的呕吐与妊娠的孕妇反应不同,妊娠糖尿病大多为剧吐,严重甚至还可能引起电解质不平衡。由于体内葡萄糖不能被很好利用,体能也无法得到充分补充。且除了高龄产妇、有家族史患者、吸烟者患妊娠糖尿病风险会增加2倍。

注意饮食、观察体重才能避开疾病

冯汉贤部长表示,巨婴症发生率明显增高,容易造成胎儿窘迫及产道损伤、难产、剖腹产几率增高。也可能导致胎儿器官发展不全,增加先天性心脏疾病、胎儿子宫内发育迟缓、先天性中枢神经发育障碍如无脑症及脊柱裂孔或其他器官畸形的可能性。为免妊娠糖尿病发生,孕期妇女一定要观察自己的体重变化,注意饮食,才能避开孕期隐形杀手的地雷。(文章授权提供/优活健康网)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今日要闻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