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不敢动刀? 角膜分层移植风险小
角膜为光线进入眼睛的第1个构造,光线透过角膜和水晶体折射,会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影像,角膜健康对良好视力非常重要。因角膜疾病造成的失明为失明原因第4位,全球因角膜疾病需要接受角膜移植来恢复视力的约有1000万人,但全球每年角膜移植数量仅约10万人,仍有许多人正等待接受角膜移植。
全层角膜移植伤口大 碰撞恐致眼球破裂
角膜疾病造成的视力不良,传统以全层角膜移植手术治疗。全层角膜移植有术后恢复期长、可能术后排斥、以及缝线露出、角膜新生血管、术后感染、术后高度散光等缺点。而且伤口很大,术后遭遇外力,可能伤口裂开、严重眼球破裂。如果可以针对某层角膜移植,可避免全层角膜移植的缺点,增加病患的视力预后。
亚东医院眼科部医师何威廷表示,近年来手术显微镜及器械进步,逐渐转变成层状角膜移植。针对角膜基质层的疾病,仅换掉角膜前层,角膜内皮细胞可保留,避免术后排斥影响角膜内皮细胞的功能。也因为角膜前层移植不易造成术后排斥,术后照顾不需长期使用类固醇眼药水,可降低如白内障或青光眼的副作用。
角膜分层移植 伤口小、排斥概率较低
何威廷医师表示,若造成视力不良的原因为角膜内皮细胞功能缺损,则可采用角膜内皮细胞层移植。由于伤口远较全层角膜移植小,因此避免角膜散光、角膜缝线造成的并发症,术后排斥概率较全层角膜移植要低。
因为技术进步,角膜移植从最初的全层角膜移植,进展到角膜分层移植手术,大大的提升病患术后的恢复和视力。但全层角膜移植仍有不可取代性,若是严重感染造成角膜穿孔、外伤,同时影响到全层的角膜,则需以全层角膜移植治疗。若角膜疾病影响视力,需接受角膜移植时,仍需医师和病患讨论决定。(文章授权提供/优活健康网)
教病友肌力训练 活肝移植捐赠者当健身教练
回馈医院 活肝移植捐赠者教病友自主管理
30岁的刘家良,在22岁那年捐出自己部分肝脏挽救罹患肝硬化的父亲,住院期间和医师、社工成为好朋友,现在身为健身教练的他,再次回到医院服务,提供给每个月回诊的患者,简单的运动课程,帮助增强肌力,也带给这些患者健康观念,让这些经过手术治疗后的患者,懂得自我管理,为健康再加分。
减重手术具风险 术后应懂得保养身体
手术治疗并非终点,嘉义大林慈济医院为了号召移植与减重病友,为医院八月院庆路跑活动,展开为期半年的健身训练;该院移植中心主任尹文耀表示,其实减重手术有如移植手术,具有一定风险,患者手术后一定要懂得保养身体,除了透过均衡饮食,良好的生活作息,最重要还得配合运动,控制三高,才能让健康更久远。
简单运动课程 让病友轻松学习
透过和刘家良教练协助和讨论,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各年龄层,课程以伸展和柔软度训练居多,从身体协调力、脚部肌力等运动开始,再接受增加肌力训练,甚至配合增加心肺功能的有氧运动,后续再结合拳击教练的内容,以多元化的运动课程,让患者动得开心,也能轻松在家自主运动。
投入活体移植16年 大林慈济医院持续服务
从90年起,大林慈济医院为云嘉地区执行多重器官捐赠与移植手术医院,92年起积极发展活体移植手术,16年来,术后五年患者存活率都达到全国平均,尤其活体移植上更展现成果;尹文耀医师提醒,移植后的身体更要懂得好好照顾,透过饮食、运动,且控制三高下,一定能让身体持续维持健康体能。
黑色素显微移植手术 治愈恼人白斑症
台湾器官移植发展史 台大医院展出
吃粪救命! 粪菌移植治好伪膜性肠炎
老翁末期心衰竭 心脏移植获新生
一名63岁的杨先生,7月突然感觉呼吸困难、全身无力,就医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经过数度心律不整、休克、插管急救,并使用叶克膜,医师评估为末期心衰竭,心脏移植是唯一救命的方法。所幸,杨先生等待2个月,终于等到适合的心脏,日前顺利完成移植手术,已康复出院。
末期心衰竭 只剩下心脏移植一途
台北慈济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主任谌大中表示,轻度心脏衰竭可透过药物治疗、调整生活型态,改善不适症状;重度病患则须手术治疗,例如冠状动脉绕道手术、心脏瓣膜手术、左心室减容手术,但仅能暂时延长生命与改善生活品质;末期心衰竭者,当药物及手术治疗无效时,只剩下心脏移植一途。
等待心脏移植有234人
不过,谌大中主任说明,国内器官捐赠人数与等待人数相差甚远,根据器官移植登录中心统计,等待器官移植病患有9358人,其中心脏为234人,大部分病患须苦苦等待数个月之久,才能有适合的心脏进行移植。他呼吁,若真的面临生命结束,最好能够捐出器官,让需要器官移植的人重获新生。
心脏移植手术 成功率达9成
谌大中主任强调,目前心脏移植手术成功率约9成,但仍可能发生心律不整、声音沙哑、栓塞、中风、呼吸衰竭、肾脏衰竭、肝脏衰竭或其他器官衰竭的风险,且病患须终生服用抗排斥药物,建议按时回诊、配合医嘱进行检查,才能维持正常生活。
推行无心跳器捐 嘉惠等候移植患者
为了鼓励器捐大爱行为,卫福部10月6日开会同意推行无心跳器捐,适用对象为同意安宁缓和医疗及愿意器捐者,当病患心跳停止5分钟后,就可摘器官捐赠;无心跳器捐者比照现行脑死器捐者,若捐出2个以上的器官,其中1个可以指定受赠对象,可望嘉惠更多等候移植的患者。
65岁老烟枪 创最高龄边缘性捐赠肺移植成功纪录
65岁的高先生长期抽烟,患有弥漫性肺气肿合并肺动脉高压,须配戴氧气,经健保核准接受肺移植,接受来自64岁老烟枪的“边缘性捐赠肺”。在上月进行双肺肺脏移植手术,术后2日即拔管,10月1日顺利出院;如今,他能够自行呼吸,走路不再喘,重拾正常人生。此案例也创下国内最高龄边缘性捐赠肺移植成功纪录。
边缘性捐赠肺被拒绝 获得肺移植机会
收治个案的台北荣民总医院外科部胸腔外科主治医师许瀚水指出,该病患经评估适合肺脏移植,捐赠肺是来自一位64岁且有超过20年抽烟史男性,也就是所谓的边缘性捐赠肺,被等待排名较前的医院及病患拒绝后,才获得肺移植的机会。
许瀚水医师说明,在获得个案及家属同意后,9月18日进行双肺肺脏移植手术,术后个案恢复迅速良好,显示即使是非理想捐赠肺的边缘性捐赠肺,只要经过审慎评估,也可进行肺移植手术,目前初步追踪仍获得良好结果。
理想捐赠肺 捐赠者年龄小于55岁
许瀚水医师强调,理想捐赠肺的条件包括捐赠者年龄小于55岁,血氧正常、胸部X光正常,以及支气管镜检查正常等。一般而言,年龄较大的捐赠肺被使用的概率不高,而年纪较大的捐赠肺若条件较好,通常也会移植在年龄较大的病患。
边缘性捐赠肺 增加捐赠肺参考
根据2017年国际心肺移植学会肺脏移植登录资料研究报告显示,65至80岁年龄较大的肺移植病患,中期预后并不会因捐赠者年龄较大而较差。许瀚水医师认为,目前国内捐赠肺年龄原则为65岁以下,但每年需要肺移植的病患将近40人,仅6至10人配对成功,此边缘性捐赠肺移植成功案例,或许能够作为增加捐赠肺被使用率的参考。
便便能杀恶菌救命?! 粪便移植术让他重生
便便真的可救命!二十四孝中,庾黔娄尝粪的精神感动天,因父亲生病难愈,庾黔娄照医师的叮嘱,亲口尝父亲的粪便,以了解身体状况;而现代则是可拿粪便来医治患者的病。一名42岁的男子,因罹患溃疡性结肠炎,饱受腹泻之苦已长达20年,尽管定期就医治疗,但服用药物后却无法控制腹泻的情况。为此,院方建议他采女儿的粪便做成胶囊,经服用治疗后,腹泻次数也从原本的一天10次,降至3-4次,症状明显大幅改善。
什么是“粪便移植术”?
美兆国际健康管理机构研发长刘婷婷博士表示, 粪便移植术又称作“粪便微生物移植法”,其将健康人类的粪便和食盐水混合后,过滤掉纤维废物,留下肠道的细菌与活性成分,再透过内视镜或是制成口服胶囊,移至病患的肠子,改变病患肠内的细菌生态,重建肠道健康;此项技术目前已陆续使用于溃疡性大肠炎、困难梭菌感染、肠躁症等难治疾病。
粪便移植肠道菌 改变生理机能可治病
肠道菌不仅对于身体代谢与生理具有影响力,更会影响胖瘦!根据Science刊登的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将胖鼠与瘦鼠放置同笼,因老鼠有“吃彼此粪便”的习性,进而造成肠道菌的交换,而瘦鼠还是瘦,但原本应当发胖的老鼠却不发胖了。
老鼠们可以透过互相分享粪便交换肠道菌,但人类却没有这样的习性。然而,在刊登于NEJM的研究则发现,利用“粪便移植术”将健康人的粪便移植给病人,对于严重且致死率高的“困难梭菌感染症”治疗效果佳,其避免复发的概率更远高于抗生素疗法。
补充益生菌翻转肠道恶菌 肠道好菌自己种
刘婷婷博士指出,不论是老鼠或是人体,都再次证明了肠道好菌的益处。虽然一般亚健康人没有太多难以根治的肠道问题,但代谢不良、免疫力低下、贺尔蒙失衡或是精神心理方面的困扰等都再三显示,肠道并没有想像中的健康。因此,透过日常补充益生菌,才能建造一个正确而丰富的细菌生态,打造美好的肠道环境,也就能免于犹豫粪便移植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