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邬哲源研究员、罗傅伦研究员,以及陈垣崇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首度发现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基因(IGH)标记与临床聚乙二醇修饰药物抗体反应的发生具有高度关联性,并有机会做为临床药物治有效性评估的早期预测标记,可望为精准医疗带来新的契机。该研究于2017年9月12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抗聚乙二醇抗体 减少免疫抗原反应
许多临床药物透过聚乙二醇修饰来增加药物的水溶性,延长药物在血液循环中的半衰期,并减少免疫抗原反应的发生。然而,部分病患在使用聚乙二醇修饰药物后,体内会产生抗聚乙二醇(anti-PEG)抗体,进而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影响药物使用的安全性。邬哲源研究员表示,“目前,抗聚乙二醇抗体产生的分子机制仍未被科学界清楚了解。因此,了解抗聚乙二醇抗体如何产生,并找寻可有效预测此现象发生的生物性标记,将可提高病患在使用聚乙二醇修饰性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透过血液侦测 利用高密度基因型鉴定
本研究借由侦测健康成人血液中抗聚乙二醇抗体的表现,并利用高密度基因型鉴定方法进行全基因体关联性研究。在第一阶段分析了885位健康成年人之抗体表现,并根据个体表现抗聚乙二醇抗体的有无及种类,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藉以分析两研究族群间基因型表现的差异;第二阶段使用1100位成人检体做更进一步验证。
研究团队发现,抗聚乙二醇抗体的产生的确与一群特定基因位点有高度关联性,此群基因位点皆位于表达各式抗体的重要基因区域—免疫球蛋白基因。此外,进一步分析发现,个体在此群基因位点若带有特定风险性基因型(risk allele)将会有较高概率在体内产生抗聚乙二醇抗体,并且在血液中具有较高浓度的抗聚乙二醇抗体。显示抗体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将可能造成个体是否产生抗聚乙二醇抗体。
研究找出早期预测 迈向个人化医疗
邬哲源研究员表示,“这个研究为第一次发现特定易感性基因标记可预测个体是否产生抗聚乙二醇抗体,成果不只清楚阐述抗聚乙二醇抗体表现与基因型具有高度关联性,并显示此新颖的基因标记有机会作为聚乙二醇修饰药物治有效性评估的早期预测标记,以期朝更精致的个人化医疗目标前进。”
本计划通讯作者为中研院生医所邬哲源研究员、罗傅伦研究员,以及陈垣崇院士。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中研院生医所博士后研究员张家荣博士、研究副技师陈建勋博士及陈炳梅小姐。研究经费则由中央研究院多中心合作型基因医药研究计划及科技部国家基因体医学研究中心计划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