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姑子、小叔子和侄子三个人轮流住进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好在有惊无险!””
2月28日,家住南京的杨女士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随后亲戚朋友纷纷关心并询问她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一家两代3个人都住进了医院,难道是食物中毒?
杨女士无奈地说道,是因为家中多人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同时都伴有高脂血症症状。
据兄妹中排行老四的陈宁(化名)先生的爱人杨女士介绍,2014年到2017年期间,陈先生也曾两次因为突发严重急性心肌梗死住进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抢救。
不良生活习惯是罪魁祸首
杨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家出现这个情况,跟基因遗传可能有一点点关联,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生活习惯。①
1、
“他们姐弟受父辈饮食习惯影响很大,就喜欢吃炖菜,常常买好多的肉放在一起炖着吃,不喜欢吃蔬菜。我先生基本每顿饭都要吃肉;”
2、
“同时兄弟几个都喜欢饮酒,常常一喝就是半斤或者一斤;”
3、
“我们都很少运动的,没有这个意识;”
4、
“也缺乏健康体检的意识,鲜少体检。”
10个不良习惯也会诱发心肌梗死
这些你不注意的生活细节都可能给自己埋下心脏病的隐患!
1、喝酒多,运动少
2、长期与椅子、车座亲密接触,电脑前一坐半天
3、饮食不节制、吃太油腻吃盐多
4、爱着急、不爱抬脚
5、情绪易紧张
6、工作压力大
7、长期熬夜、加班
8、危险性人群搬过重的物品
9、喜欢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
10、喜欢用大力气排便②
5个方法护出好血管
血管疾病可防可控,好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给出了如下建议:
1. 戒烟
吸烟有百害无一利,改变生活方式,第一个就是不吸烟!戒烟是降低心血管病风险最经济的方式。
2. 尽量不喝酒,或少喝
大量饮酒也是诱发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
● 不喜欢喝酒的人,就干脆别喝了。
● 对喜欢喝酒的人来说,
男性每天只能选一种:白酒1两(50克)、或葡萄酒2两、或啤酒300毫升;
女性在这个基础上减半,孕妇不能喝酒。
3. 坚持运动,避免久坐
每周3~5次的超过半个小时以上的中等量的运动,即运动到出汗、持续半小时以上。老人根据自身情况,运动到微微出汗即可,切不可过量运动。
4. 少重口味饮食
少吃盐、少吃重口味的食物;少吃油性大(肥肉和动物油)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③④
5. 保持理想体重
BMI = 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
成人正常数值范围是18.5~24,
如果BMI大于等于24,说明已超重或肥胖,需要减肥。
?
急性心肌梗死是人体心脏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
本文主要归结了易诱发急性心梗的 8 个“危险时间”,供大家参考。
1、如厕间
所谓如厕间即是指上厕所的时刻,中老年人或有疾患者,大便往往不顺畅,在用力排解大便时,人体的腹内压会增大,血压会迅速上升,甚至可较平时翻一番,心率也相应加快,这一切都会增加心脏负担,可能诱发心肌梗死。
其实在卫生间发生的悲剧很多,2006年12月20日北京999急救指挥中心接到马季先生家中打来的求助电话。救护车赶到现场时,72岁的马老先生坐在马桶上,已失去呼吸、心跳,初步诊断为解大便时突发心肌梗死。
建议有冠心病疾患或者中老年人在如厕时切忌用力过猛,当大便不顺畅时要通过药物等方式辅助排便。
2、洗澡间
所谓洗澡间即是指洗澡的时刻,洗澡时全身血管扩张,皮肤和肌肉血流增加,很多老人都有心脑血管疾病,长时间待在密闭缺氧的环境里,很容易引起大脑和心脏缺血,发生危情。
值得注意的是老人的很多意外都是在洗澡时发生的,老年人饭后千万别马上洗澡,刚吃完饭,大量血液聚集在胃部,其他器官处于相对缺血状态;饿的时候也不要洗澡,血糖降低,很容易发生晕厥,发生意外。
建议有冠心病疾患或者中老年人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洗澡水温与体温相当,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最好在他人帮助下进行。
3、酒席间
所谓酒席间即是指就餐饮酒的时刻,酒精会引起大脑兴奋,促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并可诱使心律失常,使心脏的负担加重,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者,饮酒会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有冠脉疾病的患者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我们经常会看到媒体报道某某饮酒后去世,家属向法院起诉同桌共餐者索赔的新闻。某些悲剧就是因为饮酒诱发急性心梗而丧失生命的。另一方面暴饮暴食也是诱发心梗的危险因素,不少心肌梗死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
建议有冠心病疾患或者中老年人不宜饮酒,同时注意清淡饮食,不可暴饮暴食,避免增加心脏负担。
4、棋牌间
所谓棋牌间即是指打牌、下棋等长时间久坐不动的时刻,沉迷打牌,久坐不动,突然情绪激动,血压一路飙升,引起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情况时,很容易诱发心肌缺血,引发悲剧。
网上常有老伯连续打牌十多个小时赢了一把突发心梗险丧命;家住浦口的24岁的王某因连续打麻将48小时之后突发胸痛倒地,被送到就近的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等新闻。
建议有冠心病疾患或者中老年人不宜长时间久坐不动,进行打牌下棋等娱乐时,适当活动利于体内血液循环通畅。
5、电视间
所谓电视间即是指看电视等情绪易激动的时刻,长时间看电视会引起情绪过分激动,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的儿茶酚胺物质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冠状动脉痉挛,致使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建议有冠心病疾患或者中老年人看电视应控制好时间,睡前看电视别超过半小时,不要看内容过于刺激的节目,保持平静心态,避免乐极生悲。
6、游泳间
所谓游泳间即是指游泳的时刻,游泳时受到凉水的刺激,引发血管痉挛,出现冠状动脉缺血而诱发心肌梗死。
对于普通人群来说,游泳是种很好的锻炼方式,可以锻炼出一个强而有力的心脏。然而心脏病患者游泳是不适宜的,因为游泳会增加心脏的负担。
2011年7月16日,广州举行珠江横渡,一名中年“泳士”游至中途突然感觉不适突发性心肌梗死而离世,给这次体育盛事留下遗憾。
建议身体健康的中老年人进行游泳锻炼时,要完全活动开身体,同时要选择水温适宜的地域进行,避免低水温的刺激;有冠心病疾患的患者最好不要进行游泳活动。
7、起居间
所谓起居间即是指早晨起床的时刻,早晨起床,人从“半休眠”状态苏醒后,呼吸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血压升高,容易使已老化的心脑血管破裂,粘稠血液易形成血栓造成栓塞。
古人曰“闻鸡起舞”,但是,对已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朋友来说,凌晨却危机四伏。尤其是凌晨五六时至上午11时,对他们而言,更是一道“魔鬼时间”。
因为人体具有生物钟节律,夜间身体存在“三低一高”,即夜间体内血量比白天少、夜间血压比白天低、夜间血流比白天慢、夜间血黏度增高。
所以,起床时,身体从静态卧位到动态站位的变化,常会造成人体心脑血管供血不足,中老年人神经调节慢,如有心脑血管病还进行运动,就容易发生猝死。
建议有冠心病疾患或者中老年人早晨起床时,要注意保暖,切忌不可猛然坐起、下床,晨起醒来后最好平躺在床上活动四肢后再缓慢坐起再活动肢体后再缓慢下地。
8、鼾睡间
所谓鼾睡间即是指打呼噜的病人熟睡的时刻,其实“打呼噜”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最突出的特征性表现,它是一种具有严重危害及潜在危险的高发性疾病,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窒息,使全身间歇性缺氧,增大心脏的负荷,血压急剧波动,容易引发悲剧。
因此,在伴有低氧血症及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可促进夜间急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缺氧还可引起夜间血液粘度增加,血管壁功能失调等,最终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英国科学家曾在《英国医学期刊》发表的研究称“致命性心梗多发于晚上”,就是指这样的情况。
建议有睡觉打呼噜,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尽早治疗,解除危险因素。
2018年3月,史姐在银川接受了我的采访,谈了谈他辟谷与练习中医传统辟谷养生功的体会,请看下面的采访视频:
史姐辟谷前的症状:
肥胖,和肥胖引起的心肌缺血。
胸闷,每天发生7到8次心脏的剧烈跳动,特别难受。
2017年底,史姐在银川参加了辟谷养生班。
史姐非常厉害,第一次辟谷就辟了28天。经过28天的辟谷,史姐的体重减轻了13斤,复食后回升3斤,最终停留在减少了10斤,一直保持到现在。
相应的,心肌缺血的各种不舒服症状也全部消失,一直保持到现在。
而且,感觉全身特别轻松、舒服,走路很有劲。
^ 史姐在练习动功
史姐也曾经担心辟谷期间会饿得受不了,但是通过配合中医传统辟谷养生功的锻炼,她没有一点饿的感受。
^ 史姐在练习静功
如果只是单纯的断食,人只能依靠储存在体内的能量生存7天,但是史姐辟谷了28天,这说明她是通过功法的锻炼直接从自然界获得了能量。这样直接从自然界获得能量的辟谷才是正确的辟谷,这才是辟谷区别于断食的地方。
中医传统辟谷养生功课程信息
地点: 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镇上寨村藕芳园;
时间: 2018年5月19日至25日,18日报到;
费用: 3800元/人,包含辟谷前后的伙食,不含住宿费与自购水果费;两人成团,团体价每人8折;60岁及以上老人半价;
住宿:多人大房间,单人简易床,60元每天每人;
运动后如果陆续出现肌肉酸痛,尿液变成酱油色等症状,当心是过度激烈运动所造成的“横纹肌溶解症”!其实横纹肌溶解症恐怕比一般人所想的更常发生,只是症状轻重差异甚多,后果更是“差很大”,若病情严重或延误治疗,甚至可能会致命。
横纹肌溶解症是什么?
横纹肌溶解症是指骨骼肌(横纹肌)发生急速的损伤,导致肌肉细胞坏死,细胞膜破裂肌肉细胞会释出大量钾离子,浓度过高将造成高血钾症,引发心律不整;细胞内肌球蛋白也会造成肾毒性,加上细胞释放大量尿酸,若无法及时排出,都可能损害肾机能,甚至导致急性肾脏衰竭。
轻度的横纹肌溶解常以肌肉酸痛,肿胀为表现症状,或是尿带酱油色(外观类似血尿),多喝水,打点滴可以缓解。若肌肉细胞受损严重,可能并发急性肾衰竭,代谢性酸中毒,高血钾症,需要洗肾才能救命,若病情严重或延误治疗,甚至可致命。
多种原因都可能造成横纹肌溶解
1.过度运动
很多人因为觉得自己平常都疏于练身体,某天一口气做了几十下俯卧撑,想把运动量一次冲满,结果隔天两条手臂肿胀,抬都抬不起来,经诊断发现横纹肌溶解,整整痛了3,4天才消肿。
2.肢体扭曲挤压肌肉,压伤
这也是一个破坏肌肉细胞的原因,亢奋后会因不择地点倒地昏睡(例如倒卧在洗手间等无法摆出正常睡姿的空间),肢体扭曲挤压肌肉;睡着的时间常长达半天,一天以上,有可能发生横纹肌溶解。
喝酒喝到醉茫茫也有风险,曾有过一位男性因为喝醉酒,最后一点神智还清醒前心想开车不安全,于是在轿车内昏睡,结果因姿势不良压迫臀部整夜,隔天横纹肌溶解送诊。
3.另外如细菌或病毒感染,血钾或磷浓度过低,以及中暑后高烧未能及时降温到38.5度以下,或是因免疫反应(如皮肌炎,肌肉发炎)损害肌肉,也都可能引发横纹肌溶解症。
运动量千万别超过体能负荷
“有人跑5千米都没事,有人跑3千就(横纹肌溶解)送急诊,问题不在‘肌肉’,在‘过度’。”每个人耐受上限不同,而且即使是同一人,体能状况也可能影响致病风险。
运动应当循序渐进,体能是需要一步步打造的,尤其现在运动健身风气盛,“周末运动员”记得量力而为。
文丨药疗君,编丨吴鹏药师
老王是位患病多年的“老糖友”了,前几天突然因为心梗住院了。老王在病床上还很纳闷,对亲友们说:“自己的心脏一直很好,平时也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真没想到会得上了心肌梗死!”
我们都知道高血压是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主要的发病原因。其实,糖尿病同样是这些心脏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有统计数据就显示,约75%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80%以上的死亡原因就是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
一谈到糖尿病并发症,我们就会想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肾病和糖尿病足等。其实糖尿病性心脏病的发生,才是糖尿病患者最应该重视的一种并发症。我们还有一个专有的名词,称这种心脏病为“糖心病”。
“糖心病”还有一个致命之处,就是相对其他心脏病来说症状更加隐匿,患者往往根本没有感到任何不适的症状,就被心肌梗死“一击即中”了。更可怕的是,即使发生了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患者自身的感觉也不明显,往往会耽误了抢救的时间。像老王这样的患者还算是比较幸运的。
糖尿病患者遇上了心脏病,也不是没有任何迹象的。如果我们注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蛛丝马迹”,还是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糖心病”的“蛛丝马迹”有:
1、体位性低血压
很多糖尿病患者早上起床后,会发生头晕眼花、眼前发黑、心慌出汗的症状,查血糖却是正常的。这时候最好量一下血压,就可能发现低血压的情况出现。糖尿病患者支配外周血管的神经系统可能已经发生了病变,无法在人们体位改变的时候指挥血管做适应性收缩,从而导致了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这是“糖心病”早期症状之一。
2、出现所谓的固定心率
大多数人休息的时候心率慢、活动的时候心率加快。但糖尿病患者由于支配心脏跳动的神经系统病变,这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也会出现异常。一些糖尿病患者会出现所谓的“固定心率”,即心跳不会随着身体活动量的增加而增加;还有一些糖尿病患者会表现出静息心率加快的现象,如每分钟心跳超过了90次。这些都是“糖心病”的表现之一。
3、患病年龄较轻
“糖心病”的患者普遍年龄要小一些,比非糖尿病的心脏病患者要提前5-10年。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脏病的可能性也更大,比非糖尿病的心脏病患者高2-4倍。因此,年龄不大的糖尿病患者也要当心被“糖心病”中招。
与普通的心脏病相比,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病情更加复杂,治疗难度更大。因此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注意控制血糖之外,还要全面控制自己的血压、血脂和体重指标,戒除可引起心脏病的不良嗜好,定期复查自己的心功能指标,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文丨药疗君,编丨吴鹏药师
很多人都知道,胸闷、气短和全身乏力是典型的心肌缺血症状,往往是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的表现。可您知道吗?并不是所有的冠心病患者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心绞痛症状,这就是所谓的无症状心肌缺血—— 一种沉默的心脏病。
无症状心肌缺血与心绞痛一样,也会引起心肌缺氧坏死,导致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与大多数心绞痛的发生一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最主要的原因。只不过心绞痛会有明显的症状,患者可以因此及早采取措施,预防心肌梗死等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而无症状心肌缺血则正好相反,心肌梗死往往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发生,使很多患者丧失了最佳的救治时间。
冠心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问题呢?专家们总结出两个主要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心肌缺血的程度较轻,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已经异常,如果测一下心电图也能发现某些异常,但患者自身却感觉不到;第二原因是患者的痛感功能受到了伤害,如既往的心肌梗死会破坏患者的痛觉感受器;糖尿病引起的心脏自主神经病变,造成的痛感灵敏度降低等。
我们每个人对疼痛的感觉本身就存在着差异,对心绞痛的感觉也是一样的。有些人就是相对“迟钝”一些,这些人除了上面提到的已经发生过心梗的患者、糖尿病患者之外,还有那些60岁以上的老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做过心脏塔桥手术的患者等,特别是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工作紧张的40岁左右的中年人。这也是这部分人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怎样才能避免无症状心肌缺血对我们的危害呢?
前面我们提到,尽管患者感受不到心肌缺血的明显症状,但心电图检查往往能捕捉到心肌缺血的线索。如果体检时发现所谓“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的朋友,最好进一步做一下动态心电图或者心脏彩超的检查,就能及时发现心肌缺血的问题了。
一旦发现了心肌缺血的问题,就要像治疗冠心病和心绞痛一样,接受相应的治疗措施了。临床上对抗心肌缺血的药物还是很多的,主要有:
1、硝酸酯类药物,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心肌供血的左右;
2、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的耗氧量;
3、钙拮抗剂,也可以降低心肌的耗氧量,还具有保护缺血心肌、逆转心肌肥厚等功效。
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还可以接受心脏支架和搭桥手术,以改善心肌供血的状况。对于有无症状心肌缺血问题的朋友来说,日常生活的习惯也要有所改变,如:坚持低盐、低脂肪、低糖、优质蛋白和高钾的饮食习惯;戒烟戒酒;动静结合,保障睡眠质量;避免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学会处事不惊的办事风格等。
心肌梗塞又叫心肌梗死,是指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白细胞增高、发热、血沉加快,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合并症,常可危及生命。
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在医院度过了急性期后,如病情平稳,医生会允许回家进行康复治疗。
那么在家怎样进行自我康复治疗呢?
总的原则是做到“三要”、“三不要”。“三要”是:一要按时服药,定期复诊,二要保持大便通畅,三要坚持体育锻炼。“三不要”是:一不要情绪激动,二不要过度劳累,三不要抽烟、饮酒和吃得过饱。
在上述原则中,坚持合理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康复治疗的主要措施。因为心肌梗死后,两三个月乃至半年左右,心肌坏死早已愈合,疾病进入复原期,此时促进体力恢复,增加心肌侧支循环,改善心肌功能,减少复发及危险因素,是康复治疗的目的。
因此要做到:
一
掌握好运动量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过小运动量,实际只起安慰作用;过大则可能有害。一般所指的合适的运动量,都有轻微的出汗,呼吸次数稍有增加,并有轻微劳累感但并无不舒适感觉。
二
运动前准备及分期
在运动之前应先做一些柔和的肢体活动或体操等准备活动,以免骤然活动引起肌肉痉挛,甚至诱发心绞痛。锻炼完了也应慢跑或步行等恢复动作,避免骤停使心脏发生问题。运动的这些阶段分别称为准备期、运动期和缓解期。
三
运动量要循序渐进
刚开始时,一次体育锻炼,可以只有20—30分钟,以后增至45—60分钟。其中准备期和缓解期各5。10分钟,运动期20—30分钟。如果体质较弱者,刚开始运动时,可把一次运动量分几次完成。
四
运动方式和方法
要根据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年龄大小、个人爱好等条件,与医生共同商量,选择能够长期坚持的项目。最好是步行、慢跑、打太极拳、练气功、骑自行车等项目。如果康复顺利,可在心肌梗塞后第8—9周,复查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如无心绞痛等症状或心电图心肌缺血进一步改变,即可恢复轻微的工作。
更多资讯请关注“康盛好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