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沉丹田”自古以来就是太极拳运动中不可动摇的重要法则之一,历代释、道、儒、医、武及热爱武术运动太极拳及养生运动的人民群众都望此获得身体健康,功夫达到上乘。
又综观太极拳,拳谱、拳论,气功术士们的观念,类似烟海的,典籍老论,以及传授武术的教官们,凡是论及“气沉丹田”都是各抒己见,而却都无准确定义。“气沉丹田”甚至成为一些毕生追求不至的期盼和幻想,太极拳运动以养生为本,搏击为用,不但必须符合人体活动生理规律,还应有科学的锻炼方法。
“气沉丹田”强调小腹顺逆呼吸不仅有悖于生理学、解剖学的原理,而且有损于人体健康。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认识气沉丹田之说,客观感受认真思考,领悟和探索其生克制化的演释规律。为此我集五十余年练教太极拳武术运动养生之实践辨析“何为丹田”“何为气”“何以有沉”与武术同好,太极拳大家共同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气沉丹田”
(一)何为“丹田”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炼丹派,站、坐、卧功之术语,以后被各武术流派、气功界广为引用,关于它的概念有多种。说它位于腹部脐下关元、阴交、气海石门四穴处,从人体部位来看分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上丹田位于头顶百合穴,有的人说在两眉间印堂穴。中丹田在胸中膛中穴,下丹田在脐下关元气海等穴。上述诸多说法都无在解剖学上的严谨定义,因此极难让我们准确知道丹田到底在哪里,迄今解剖学依然无法证明它的存在,对此我们应该基于科学否则我们就会陷于玄说不能自拔。
(二)何为“气”关于气的说法也是云云种种,说它不是一般呼吸的空气,而是一种内气,在医学叫做原气、正气、精气,在经络学中叫做什么先天气,认为是在母胎中兼承以来的,在针灸按跷气功治疗中都原用此说武术家们把这种气叫做中气、内气、正气等都认为练到此气功夫可达到绝顶等等,总之自古以来无论祖国医学、武术界、宗教界都认为有这种气存在,但现代科学,生理学,解剖学都尚未查到这种气的实质,就是研究祖国医学、经络学、国内外学者,对此气的存在是否都无所适从,有人说是神经,有人说是生物电,有人说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分泌物,有人说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功能系统,真是人言言殊。如果我们不正确的认识这类气为何物,它是否存在,就无法判断这些说法以及相应的观念,更说不上这类气对武术运动养生中的作用,气为何物,四千多年来对气的概念,迄今仍然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一具黑箱,这些所谓的气是否存在以昭然易见的啦。
(三)气何以有“沉”根据人体生理学、解剖学的原理“气”(氧气)它是呼吸系统肺器官与辅助结构,其中包括呼吸道(鼻、口、气管、支气管)肺泡(支气管反复分支及末端形成的)肋间肌隔间肌(呼吸系统的原动力),在呼吸过程中,在隔间肌,肋间肌的收缩舒张使肺廊扩大和缩小与外界大气层实行气体交换,将吸入进来的氧气通过呼吸道到肺腔中的肺泡毛细血管直接进入血液而且血液循环的动力,来源于心脏肌肉的收缩,使主动脉血与主静脉和肺动脉与肺静脉两大血管主干及其相联系的全身无数毛细血管组成的通过呼吸道吸入肺部的氧气,由静脉血送到左心室,经左心室的收缩,压入主动脉分部在全身各部再由静脉血的回流,把全身各部由组织细胞从动脉血和组织液中摄取的氧气通过新陈代谢所排泄出来的二氧化碳送到右心室,经右心室的收缩压入肺动脉与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呼出体外,人体机体到处有血管运血,气依血行,血随气转,《仁斋指方论》指出:气者血之帅,血流脉中依靠气的推动彼此相依所以又有气为血之母,血为气之帅,《难经三十二难》血流据气,气动据血,现代生物学结论,气体在体内运行是依靠血液循环来完成的,气血运行的速度及走向是不以人们的意思为转移的,否者后果不堪设想,由此可鉴,气是具有物理意义,是可定量定性描述和分析的,不是常此以来的多种模棱两可,不可琢磨且无助于养生和技击活动的表达,所以气只能通过呼吸系统的运动,而腹部是人体内肠道泌尿系统所在部位,它只能排出浊气、废气,所以腹部根本不能呼吸,气根本不可能“沉于丹田”我们应该以科学方法观念认证研究人体内在能量(食物与氧量的摄取),在人体内的传导,用不着在气沉丹田的误导下与科学方法养生和技击越离越远。
二、腹部的力学原理
综上所述无论基于生理学和解剖学,腹部根本不能呼吸,更不可能气沉于丹田,那就是我们常说的腹部充实饱满将容易被人理解。其重要作用以被实践证明是一个可以清晰的描素纯粹的物理过程可以解决长期以来“气沉丹田”的良好愿望,于释义不清的操作困难之间的矛盾。我们知道人体是由骨、骨骼、肌肉组成的,在神经的控制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关节为枢纽协助骨骼肌实现力的传导使人体发出各种灵活而有序的整过运动体系,而人体脊柱包括颈椎(七椎),胸椎(十二椎),腰椎(五椎)于盘骨部位的骶骨尾骨而组成,它位于人体后背之正中,犹屋于之梁柱,腰椎位于其中为人体活动之中间枢纽,腰椎第一椎间盘向上于十二胸椎吻接第五椎间盘向下衡放在人体骨盆部位,尾骨骶骨底上有机的固定了骨盘,又使脊柱直竖保持了身体的平衡于地面的角度,而腰椎固定和支撑的强度,主要是靠前腹部肌力的保护,及腰部筋膜胃肠脏器的衬托,腹部对人体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活劳动及各种武术运动:散手搏击、踢打、摔拿、体育运动、舞蹈、拉丁、街舞等等腹部是人体运动中心力的源头所在。如果腹部松软,腰椎不但不能控制骨盆的角度,脊椎的平稳腿部和身躯的活动,甚至还会影响人体健康,导致腰、腿、身躯的生理变化,引发多种骨质性的疾患。由此可见腹部的充实饱满是否合生理运动力学的原理,也是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法则。
三、如何使腹部充实饱满及它的锻炼方法
人体解剖学告诉我们脊柱有几个生理性定型,其颈椎、胸椎、腰椎都带有一定的弯曲弧度,使臀部外实,胸部典出,腹部松软,如何建立一起一个姿势的模式,符合太极拳运动中的力学原理及其健身的价值是极关重要的。
(一)骨盆部位中的尾骨骶骨向前向上搓合:前面以明确的介绍了脊椎是由腰椎固定腰椎第五椎间盘衡放在盘骨部位的骶骨、尾骨上,有机的固定了骨盆于地面的角度,我们只要将骨盘部位中的骶骨、尾骨向前上方卷合,由此而改变了骨盘于地面的角度,腰椎部位弯曲弧度变浅,椎棘突间距拉开,能使松软的腹部向上卷翻有机的固定腹部的位置,腹部自然充实饱满,使腆出的胸部含而储合肋骨朿合而固定了内脏器官的部位可重创不伤其体,裆部会阴也随着腹部卷翻而虚虚上提为围挡开胯打下了基础,又能使张开下垂的肛门内收上提,由于下颚内收骶骨尾骨前合上卷由此改变了脊柱几个生理性的弧弯度,对伸长的竖直肌产生了极为强力性拉力,背部脊柱拔伸拉长,背部肌肉能上下左右舒张,而加强了劲由脊发的强度,由此又改变了外突的臀部,而自然向下松垂,成为整个身躯的根座重心。由于骨盘部位其尾骨骶骨向前上卷合,含胸拨背,命门后撑,开胯园裆,肛门上提都亦在其中腹部自然充实饱满。
(二) 太极拳走架:大家都知道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对立统一的观念,太极拳运动中松与紧,开与合,钢与柔,快与慢是相辅相成的,也是意、气、形和呼吸有机的结合,其运动的实质主要靠全身各部位肌肉群关节筋膜在意识的控制下螺旋式的反复扭拧较劲使肌肉松驰,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及的长度而交替著一松一紧,松是在拳式动作过渡转换中如链条似的传递,而紧是在动作完成的一瞬间使身体形成有弹性的弹性体,而继续延长其作用力的时间与此同时腹部肌肉随着动作的转换,呼于吸的频率,紧腹部膨胀呼气,松(吸气),腹部自然松和,长此练习腹部肌肉逐渐充实饱满。
(三) 太极拳发劲进步摧力:历代武术家,太极拳家都着重于腹部肌力弹性韧性的训练,而增强自身功力的强度,是屡有所见,单式发功,进步推力带声发音等等,而太极拳更显于其中,以储吸,呼发的原则,储劲吸气在自然中,发劲呼气腹部膨胀。
(四) 动于静的腹部肌肉弹性,韧性的训练。
1、 深呼吸腹部肌肉运动,两足于肩同宽,脚尖向前微内扣膝关节自然微曲,下颚微微内收,颈项松竖脊柱中正不倚两肩节前合相对,肘关节自然弯曲,臀部贴身,腋下可容一拳,两掌自然分张重叠于脐下,微笑和面,唇齿轻合心理安舒宁静无为,在意思的支配下呼吸均、细、匀、长,随着呼吸的频率,吸气时小腹膨胀凸起,呼气时小腹收缩凹进,周而复返,本着吸而不满吐而不尽的原则,时间不限以舒服为度时间越长越好。
2、 震脚喷气腹部肌肉运动;两脚跟靠拢,脚尖分开九十度,两腿松直,握拳拳心向上,(松紧适度)拳面触腋中线直下十一肋尖下,屈肋(肋尖下即是)咀如猪咀紧束鼻腔,深长吸气,同时脚尖疾力踮立小腹膨胀凸起双拳紧握劲顶挤压腋下,两眼平视前方,闭气少许,突然震地以鼻带声喷气,同时腹部收缩如此反复训练时间不限。
(五) 我们还可以采取其他锻炼腹部肌力的训练方法,如仰卧起坐……等。
四、 腹部肌力起伏运动与它的健身价值
前面概括的说明了腹部充实饱满的力学原理,由于我们通过了腹部肌肉收缩膨胀运动。持之以恒的训练不但在生活劳动体育运动,散手搏击,武术套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还刺激了人体的生命过程,牵动了人体脏腑器官而加大了腹壁肌、肋间肌、隔间肌,胸骨、肋骨,的运动隔膜的升降幅度,又由于配合深呼吸的频率,高度入静的心理调节震脚喷气的方法,促进了包括心、脑、肺之外的全部脏器,消化系统,生殖泌尿系统,淋巴系统等的生命活动(一)能使大脑皮层处于保护性的抑制状态,调节皮层细胞功能,增强神经细胞活力(二)扩大肺活量让更多的氧进入肺部,改善了心肺功能(三)能增强肠胃蠕动,解善腹腔脏器血运,减轻肠胃瘀血大肠通畅,增加胃液唾液的分泌(四)又刺激了盆腔、腹部的血液循环,而加强了人体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的活力而促进了人体健身体健康。只要我们长期坚持锻炼,在太极拳运动中加强腹部肌力充实饱满的训练,更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入太极养生堂微信公众平台(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们交流分享!获取海量太极拳教程、视频资料(最新增加40张DVD资料,关注回复“下载”即可),一起学习交流探讨太极拳吧!
太极拳功法的研究就是内气、内劲、内功的培养和提高,得此方可言拳,舍此无以为拳。气为劲之体,劲为气之用。太极内劲的实质就是意气相合、神气合一;太极内劲的物质基础就是精、气、神;太极内劲的质量取决于习练者本身的精、气、神的质量。精足气足神足则内劲自足。内气、内劲的培养和提高就是修炼太极内功。以功为本、以养为主、以拳为母的有机结合就是太极功夫的内涵。其关键就在于“拿住丹田练功,拿住丹田养生,拿住丹田练拳”。
打拳贵在精神气,精神领起势要惊。精神贯足,内气充足,内劲浑厚,拳术的威力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达到冷炸弹脆、见手分离的高级境界.或称太极功夫。拳经云:“太极拳中路,功夫最为先”,“不是别有方,只是中气足”;拳谚亦云: “一功二胆三技巧”, “力不敌法,法不敌功”。所谓拳术的“术”,指的是用的方法,称术法或拳法,也称招法或着法。法虽有万,而万法归一,便是功夫,对太极拳来说就是内气、内劲或内功,得其一而万事毕。求内气、内劲或内功的方法称功法。所以,练太极拳必须“拳法、功法、养生法”三法合一。若能三法合一地练习,就能将练太极拳升华到练太极功夫的高度.注重太极拳的内涵、质量及功夫的研究和提高。
拳经云:“气不由中心丹田出发,则气无所本而失于狂妄,必至失败,此内劲之不可不研练也;果能研练至此,则神乎其技矣。”练内功要讲丹田,练养生要讲丹田,练太极拳亦要讲丹田。中丹田是先天元气之舍,主生化,可呼吸,中丹田不能呼吸则中气难以达于脐下。古人称之为“中央戊己土,万物由此生”。中丹田之后为后丹田即命门穴,中丹田之下为下丹田即会阴穴深处,中丹田之上为上丹田即两眉正中深处祖窍穴内。上丹田为天门,下丹田为地户。天门主神,地户藏精,气海蕴气,出入在命门,运化在神阙。此丹窍不可不明。行、立、坐、卧不离这个,打拳练功亦不离这个。所以要虚领顶劲神贯顶(上丹田),会阴内收气下沉(下丹田),虚实转换全在腰(后丹田),周身之气归丹田(中丹田)。能如此,就能拿住丹田练内功,不离丹田运太极。
不离丹田运太极,就是以心为主宰,开合出入皆在丹田。想开时,由丹田向外开;想合时,由外向丹田合;想发时,皆发于丹田;想收时,皆收于丹田。一动,则气出丹田;一静,则气归丹田;一紧,气由丹田运四体;一松,四梢之气沉丹田。进,则气由后丹田涌向中丹田;退,则气由中丹田引至后丹田;左转,则丹田左转、气沿带脉左转圈;右转,则丹田右转、气沿带脉右转圈;定,则上、中、下三丹田一线穿。周身缠丝螺旋圈皆丹田内转圈之为也。
而又要心息相依,息息归根,根在丹田,道家喻之“无根树”。息者呼吸之调,一呼一吸是谓息。心息相依就是心神意念与开合呼吸融合为一,始终不离;息息归根就是想着丹田的呼吸,听着丹田的呼吸,看着丹田的呼吸,三性归一不离丹田。心息相依息归根,神气合一在丹田,久之则丹田内生气生血,气满丹田,气血旺盛,流布周身,荣华四梢,内强外壮,即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体内又如皮囊之中充足了混元气,内气充沛则内劲浑厚,刚柔相济而浑于无迹,临阵交手时,就能功助拳威,劲贯著中,不发则已,一发如猛虎下山,威势难挡;疾如闪电,迅似炸雷,干脆直射地把对方腾空发放出去。太极拳是内功拳,特别注重内气、内劲、内功的培养,以功为本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拳法套路和功法单式之中。而拿住丹田练内功是求学内功、求学太极功夫的根本所在和核心,舍此别无他途。
太极内功——丹田内转简易练法
丹田内转,属陈式太极拳重要的传统内功之一,在陈式太极拳中起著举足轻重的作用,且练法较多。笔者不揣浅陋,现将兰州柴德彦先生所授该功之简易练法介绍于此,以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练法:双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屈,头身中正,全身自然放松,两手虎口相叉,左里右外(女性相反)叠于丹田处(肚脐以下小腹部位皆为丹田范围。非脐下几寸几分处)。静立片刻后,以腰带动丹田由右向左缓慢柔和、速度均匀地平行旋转,胯部运动幅度不可过大,尽可能用腰来带动丹田旋转,以自我感到小腹内部有饱满充实的拧旋为得法。旋转时丹田中似有一球,使此球充分地、毫无凹凸地,向左、右、前、后及左前、左后、右前、右后八个方向奔突滚动,如环无端,盘旋不已。然后再以同样的方法由左向右滚动这个无形的“球”。随着练功的不断深入,可逐渐将盘围幅度缩小,以“内转”为主。左右旋转的次数应该一致,时间不拘。以站桩后练之最佳。
此功不仅能练出宛如蛇行般的腰功,而且能较快地团聚内气,为以后的内功发力及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在健身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它不但能使人体五脏六腑都得到很好的自我按摩,而且能充分发动命门真火,增补丹田真气,使一身之元气壮旺。
赠送曾经收藏的一本武功秘籍《内家拳功法揭秘》电子版,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太极拳和内功相关心法,请大家分享本篇文章到微信朋友圈,然后关注太极养生堂公众号Taichitang 后,上传截图且留下您邮箱,小编统一发送!!
内家拳之“内”,“内”在哪里,本书揭秘为内功,内功本来简单明了,几乎没有复杂动作,比外功易练易学,但却鲜为人知,几成不传之秘,武术传承上的这种“舍近求远”,必有其深刻原因。
加入太极养生堂微信公众平台(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们交流分享!获取海量太极拳教程、视频资料(最新增加40张DVD资料,关注回复“下载”即可),一起学习交流探讨太极拳吧!
习练太极拳是为了丹田气养成及周身一劲 告诉你内气是如何构成的
习练太极拳的根本目的是丹田气的养成以及由此逐渐渗化的周身一劲。丹田气的集聚与远行必须在极端松柔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而丹田气的集聚与运行就产生了内劲。(更多免费太极、养生相关资料敬请关注太极养生堂微信公众号:Taichitang )
内家拳的训练是在经络与精气这两个层次更深的人体物质上进行的,实际上太极拳的训练也就是全身松柔的训练,松柔训练到一定程度就会练精化气,气沉丹田,逐渐在腹内蓄积成一个气团,这就是丹田之精气,这就是内气,她成为内脏的源泉和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可见内气对人的健康和生命是如此之重要。以下分几个方面进行叙述:
一、人的内气是如何构成的
人的内气亦称真气,是由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构成的,元气是先天之气,为肾之动气;宗气是由自然界吸入的清气,贯于心脏,上行于肺,推动营气、卫气的流动;营气是由消化得来的水谷之精气,经过气化作用生成血液,行于脉中,营养全身的细胞;卫气是由水谷之悍气散于脉外,抵抗外来的邪气和病毒的侵入。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其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构成内外表里,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独立系统,气血通过经络将营养发往全身。
二、气与血的关系
人体的三大支柱,即气、血、经络,经络如同铁路,稳中有降液如同养料,气就如同火车,把养料源源不断运往全身。中医认为气为阳,稳中有降为阴,气与血是阴阳相随,互为滋生,互为依存的关系,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故曰:气者血之母,气行血则行,气滞血则淤,血滞多数是由气滞所引起的。但气也依附于血液循于全身,素称“气为血府,血能藏气,以气为主。”气和人则安,气乱人则病,气散人则死。
从养生角度来说,气被视为生命之源,是构成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灵枢天年》一书中是这样说的:“人生之初何其筑为基,保其立为盾,达到气稳中有降双盈。
三、习练太极拳是如何增强内气的
1、意念、形体与内气的关系
内气的产生、潜转与远行决定于两大因素,即意识的干预与正确形体的引导,根据意到、气到、劲自到这一原理,太极拳的练气是在统摄诸神经系统的大脑皮层统一指挥下,使全身处于极度松柔的状态下,随着呼吸的鼓荡和形体缓慢的运行,促使内脏器官和肌肉有节律地舒张收缩。太极拳中的虚领顶劲,松肩垂肘,尾闾中正,含胸拔背等要领都直接关系到太极拳身法的正确性。要想长内气,首先应有正确的意,这个意应该是内敛的意,松静的意,做到形在意之内,意在形之中,意有动,形体随之动,做到动作与内气一致。这就是拳经上讲的内外相合。
有人练拳多年没有得气感觉,或得气不明显,时有时无,练一趟拳,全身不得温暖,手掌不得红润,健身效果不够理想,其原因多属于意识不正确,整体不松柔,形体运行不合理,不是憋气就是四肢起僵劲。在行拳时,神要领,肩要沉,速度要慢,要均匀,思想要集中,否则气感即行消失,其得气的前提就是以意念引导松柔,以松柔产生内气。
内家拳强调用意不用力,全身松柔,缓慢运行,不尚拙力等,这样内气就会加强。拳经上讲:太极拳的练习要分三个阶段,即练体、练气、练神。在练气阶段其运行规律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外相合,由内及外,特别突出以腰随胯动,腰带动四肢,追求松、稳、圆、沉、匀、整等规则,在这个阶段里,四肢绝非自动,一定要用腰脊带动,这也是舍去拙力,走向松柔的关健。当然要做到这些绝非易事,口头上讲的全身放松,腰带四肢,而实际上即是满身僵劲,四梢乱动。要想真正做到腰带四肢,本人的体会是:听名师的话,按规矩办事,做到明规矩而守规矩。拳速要慢,要匀,像猫步一样轻匀。四肢只能用意不能用力,或者只能用仅能支承重量的量小的力,此时大脑应该给四肢下道死命令,腰脊不动,四肢绝不能动,手脚一动就马上联想到腰脊的带动。太极拳强调腰拉、腰转、腰脚手,明确地告诉我们,手脚不要自动,只能用腰脊来带动,突出腰的作用。这样做有许多好处,首先培养出全身的整动,是锻炼全身松柔的基础,是舍去拙力的关健。太极拳是用腰脊练拳,而不是用四肢练拳,如果四肢自动,乱动,妄动,就会把生活中肌肉用力,拉拉扯扯,搂抱顶抗等劣根性部带到拳中来,使太极拳面貘全非。腰带四肢是去掉拙力的好方法(拙力去一分,内劲长一寸),从而才能逐渐进入到经络运气这一境界。
2、呼吸与内气的关系
呼吸与内气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呼吸对诱导内气的产生起关健性的作用,内气在丹田与呼吸的关系是这样的,吸气时丹田闭合,内气由督脉上升,过百会至舌尖,内气有待充实;呼气时丹田开启,即横隔肌气机打开,内气沿任脉动下降至丹田,称气沉丹田,此时腹部极松,只靠地心引力,使腹部下坠,并有孔穴感。此时肩、腰、胯、碗要松劲,要虚领,让其气血冲入手脚指的顶端及神经末梢。切忌拉、逼、收、翻、托等一切拙力出现。
拳经曰:腹内松净气腾然。腹内不松净气就不会腾然,因此丹田气产生的前提下是全身松透,腹内松净,并合理地配合呼吸。拳经曰:“能呼吸然后能灵活。”这样举体自然和顺,运用自能随意。经过长期艰苦的锻炼,内气就会充盈起来。呼吸像气筒,随着呼吸的运动,像气球一样的内气充满身,内气便向外萌发,可能按经脉运行,也可能向四周弥散。沿经脉运行时,或通周天,或趋病灶,疏通经络,防病治病;向四周弥漫时,内气充满全身,这种气就能洋溢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内外一气,流行不息,拳的开合动静,即据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也由此气而得,内气所到之处,身体自觉轻灵,轻飘和失重感。
四、太极拳的气功状态
太极拳的用意就是要在身内落实拳理,用内意,行内气,走内劲,通过内在的意念指挥气血运转,牵动人体的经脉与骨骼进行全身环状圆弧运动,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境界。太极拳原是练体、练气、练神三步功夫,先求肢体的松柔舒适,再求心情舒畅,自在安乐,量后达到气势磅礴,内气充盈,神舒体静,内外皆美,一练拳,就进入到这种极为舒服轻松愉快的境界中,这就是太极拳进入所谓的气功态,也是后天返先天的先天状态,也是练拳应该练到的拳味。到了这个时候,良性循环代替了日常生活因种种压力带来的恶性刺激,去掉的是病痛和烦恼,剩下的只有快乐和健康,练太极内功拳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畅通内气,驱百病,长气血,健壮体魄,精满神旺,气充劲足的健康境地。
太极养生堂正式对外开课啦!
系列太极拳培训学习课程助你一臂之力!
太极养生堂即日起面向全国太极拳爱好者推出系列太极培训课程,第一阶段将由太极养生堂(微信公众号:Taichitang)创始人及总教练黄山先生亲授太极功法,后续将有更多太极明师推出。
如果你还没有体会到太极拳的核心“松”
如果你习练多年还未理解太极拳内劲
如果你的拳架还仅限于套路的训练
如果你还有为如何练好太极拳而困惑
如果你因为练拳造成膝盖伤害等等正想放弃太极拳;
如果你练习太极拳一直存在各种问题
不妨参加一次太极养生堂的培训活动,你将受益终生!
他是我国第一批中医专业本科毕业生;
他是中医实验方剂的首倡者和开拓者;
他是首批“山西省名老中医” ,太原市“名老中医专家”,2017年被评为第三届国医大师;
他是山西省药膳养生学会终身名誉会长;
他提倡“以厨房代替药房,以食品代替药品”的养生观;
他是山西中医药大学83岁的教授王世民。
作为中药方剂和药膳养生方面的资深专家,王世民以食养生是长期坚持的习惯之一。这里为大家介绍两种王老的食疗方。
红宝白玉粥,护肝益丹田
王世民常常开药膳治疗慢性病,他推荐了一款红宝白玉粥:用粟米200克,糯米、山药各100克,枸杞子10颗左右煮粥,每天食用一次,可辅助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达到以食疗护肝治病的效果。
【养生解读】粟米煮粥的养生功效很多,比如《本草纲目》中记载用粟米“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如果是用来和中益气,陈一些的更好。比如《日用本草》中记载其“和中益气,止痢,治消渴,利小便,陈者更良。”《滇南本草》中还记载其“主滋阴,养肾气,健脾胃,暖中。”
枸杞是药食两用的中药材,有滋补肝肾、强壮筋骨、养血明目、润肺止咳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枸杞含胡萝卜素、核黄素及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和氨基酸,具保肝、调节免疫作用,因而作为中医治疗肝病的常用药。
由于一些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内蛋白相对偏低,而山药富含氨基酸,它们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可以防止低蛋白症状,达到健脾养肝的目的。山药还含有多种维生素,能改善肝脏功能,对慢性肝炎的辅助治疗有一定效果。
秋季养肺润燥,尝美白养颜汤
药膳制作及组方:取龙眼肉8克,莲子、芡实各30克,薏米50克,加水500毫升,微火煮一小时,用少许蜂蜜调味即可。
【养生解读】龙眼肉很多读者都知道有养血安神益智的功效,其实它还可以帮助养肺,《滇南本草》中记载其可以“养血安神,长智敛汗,开胃益脾。”《本草通玄》中记载其可以“润肺止咳。”《得配本草》中记载它可以“益脾胃,葆心血,润五脏。”注意内有痰火及湿滞停饮者忌服。《药品化义》里提醒,因为它“甘甜助火,亦能作痛”,因此,“若心肺火盛,中满呕吐及气膈郁结者,皆宜忌用。”
脾胃健康对美白是非常重要的,心火胃火旺的人,皮肤也不会好。芡实被誉为“水中人参”,有健脾养胃,益肾固精的作用。莲子具有清心醒脾,补脾止泻,养心安神明目、补中养神,健脾补胃,止泻固精,益肾涩精止带的功能。薏苡仁是一种有益脾胃和肺的食疗药材。《本草纲目》中记载其可以“健脾益胃,补肺清热”。
少林武功中有一个强壮身体的方法叫做“铁布衫”,就是用一个装满石子的细长沙袋来敲打腹部,不过此功法过于刚猛,而且由于在击打的瞬间要闭气绷紧肌肉,有违养生“自然顺随,松静合一”的要旨,所以撞丹田就是最好的选择。
“撞丹田”可以说适合于每个想要身体强壮的人,它将帮您找到人体的能量库,让您体会身心合一的境界,使您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人体的“内力”。
很多人打坐难以入静,“撞丹田”却可让您轻松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撞丹田”会使您的内力增长得很快,一段时间后,您就可以从“靠”自然转成较为有力的“撞”了。
这时,您会发现原来腹部松弛的赘肉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肌肉,这种肌肉没有突显的棱角,与健美运动员的完全不同,但远比后者的更为结实。
【丹田位置】
对丹田的具体位置,自古说法不一,通常分为上丹田—两眉间;中丹田—两乳间的膻中穴;下丹田—脐下1寸3分。
今天要撞的就是下丹田。
撞丹田要撞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位置就在肚脐上下左右巴掌大的一块地方。找个像水泥电线杆一样粗细和平滑的大树来撞,效果最好,两腿略分开,站在树前,肚子离树干15公分,然后用肚脐去撞树就可以了。
【动作要点】
开始撞时,力量一定要轻,幅度要小,最好穿运动衣裤(以防皮带或纽扣硌到皮肉),撞的时候全身放松,不要憋气,不要绷紧肌肉。
请先感受一下撞“丹田”时腹内脏腑和心里的感觉,可以闭上眼睛,仔细体会,呼吸自然而悠闲。
说是“撞”,其实那是以后的事,开始练习的时候,应该叫做“靠”更为准确。
每天撞个几分钟,慢慢地,您多半会撞上瘾了。
“丹田”是人体的发力点。如果您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劲使不出”、“心神不定,魂不守舍”或者“体力透支,难以积蓄”,我想,您都可以从“撞丹田”中找到解决之法。
【注意事项】
要注意,撞丹田的禁忌人群有三:
1、孕妇及腹部有过较大手术的人
2、有急腹症及腹部有肿物或有出血病灶点的人
3、撞腹后感觉不适以及对此功法心有疑惧的人
“撞丹田”的好处太多,有助于排便,瘦腹,排解压力等等,把它当做最方便的养生法,经常在心烦时撞、疲劳时撞、生气时撞、忧虑时撞,总之,感觉它是个力量的源泉,取之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