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在上海驶往温州南的G7535列车上,一名老太太突发心脏不适,出现胸闷、气急等症状,在列车员广播求助之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专家陆志刚火速赶往患者所在车厢,对患者实施救治,最终使患者转危为安。
“我们车头,病人在车尾,当时就听广播里喊有没有医生,有乘客突发心脏病,我们立刻就起身一路跑过去。”陆志刚医生回忆,到了患者所在的车厢后,发现车厢内一片混乱,周围的乘客全都不知所措。这时候,应该疏散围观乘客,保持车厢内空气畅通。幸好,乘务员已经准备好了急救药箱。在给患者测量血压及心跳后,发现病人血压偏低、心律不齐,有明显心衰的迹象。患者是一名70多岁老太太,有心脏病史,之前到上海就是来看病的,但由于没有手术条件故而只能返乡保守治疗。
“长途劳累,加上动车上这样一个密闭环境可能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的原因之一,再加上患者本身比较紧张,所以导致心脏不适情况加重。”陆志刚说,当时距离到站还有20分钟不到,列车方面联系了救护车接站,而他主要是在这段时间内对病人的情况进行监测,并给予病人情绪上的安慰疏导。
春节将至,也是返乡、旅游高峰。心血管病患者能否坐长途?关于这个问题,陆志刚医生表示,得根据疾病的实际情况判断。
如果心血管疾病在进展期,或者疾病控制不稳定,有新的症状,时有发作等情况,记住千万不要出远门。
如果心血管疾病控制得很好,很平稳,那就不用太担心,出门走走也没什么不好。但要注意几点:
1、旅途中要注意劳逸结合。
2、规范用药,旅途前或者旅途中,都要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3、旅途中,特别是长途火车或者飞机,一定要起来走动走动,以防肺栓塞。
4、旅途前还可以做个体格检查,包括验血、心脏彩超、心电图等。
注意以上几点的同时,也要带好常备的“急救药”: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带好硝酸甘油、保心丸;
心衰患者,带好利尿剂;
高血压患者,带好控制血压的药物,最好是起效快一些的。
心血管病患者在旅途中发病,该怎么办?陆志刚医生强调,不要惊慌,更不要踩坑。网上有很多关于心脏病的急救方法都是不对的,照着做可能起反效果,甚至导致死亡。常见误区有两大类,一是用药,二是体位。
胸闷气短就吃硝酸甘油?错!
硝酸甘油只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有效。如果是心衰患者,服用硝酸甘油,得不偿失。
胸闷气短就吃阿司匹林?错!
阿司匹林有扩张血管的作用,的确可以缓解胸闷、胸痛的症状。可有时候你感觉胸痛,但实际上却可能是胃痛,这时候还吃阿司匹林,就有胃肠道出血的风险。
胸闷气短就要躺平?错!
躺平并非万能,类似此次救治的患者,躺平对于当时的症状并无益处,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应该怎么办?其实很简单,就是让患者自己感受。坐着舒服,那就坐着;躺平舒服,那就躺平。
相面,人们会去找算命先生;可你知道吗?医生也会“相面”!
早些年,在一期《百科全说》节目中,一位中医老太太杨奕说看人的嘴巴可以看出痔疮,把嘴巴翻起来之后有一条线,于是主持人之间就互相查看,然后朱梓骁被发现“线”很严重,杨奕看了朱梓骁的嘴巴之后,说了一句“你有肛裂吧?”
这个是不是真相,现已无从考证,但医生会“相面”有科学依据哦!
为什么说医生会“相面”?
中医看病讲“望、闻、问、切”,西医看病讲“视、触、叩、听”,用眼睛观察都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而且有些疾病确实会反映到脸上,医生发现后,会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给患者提供排查疾病的方向。
比如中医常说,心开窍于舌,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五脏健康与五官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五官的颜色、形态可以看出五脏的问题。如果眼睛红肿、热痛就提示肝火上炎的可能性大。①
比如西医认为,脸色过于发红,可能反映出血压高的问题,因为血压高了,头面部血管扩张充血,就会有脸色红。
这些“面相”都是什么病?
01
脸色黄:脾虚
中医认为脾脏属黄色。“黄脸婆”就是脾虚的一种表现,此外还会四肢无力、不想动、懒洋洋的。②
>>对策:喝山药扁豆粥能补脾,特别适合体质虚弱的女性。取山药30克,白扁豆15克,粳米15克,一起熬粥,每天喝1碗。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自己不仅萎黄的脸色消失了,而且食欲也会好转起来。③
02
满面红光:可能是高血压
患有高血压的人群由于心脏扩大、心肌肥厚、心肌收缩力增加,会引起头面部血管扩张充血,导致脸色发红。所以,一些高血压病人经常满面红光。如果面色红得比较浓,可能是高血压导致的。
>>对策:常规体检测血压。此外,服用一些降压药物如硝苯地平、尼群地平等药后可能出现脸红,如果不耐受,可以跟医生要求换药。④
03
面瘫脸:查查心血管
呆板、冷淡的表情常被大家形容为扑克脸或面瘫脸,它不光跟心情性格相关,还可能是血管受损情况的最终表现。当人的心血管系统受到破坏时,肌体本能地把各种耗氧动作降到最低,他自然就没有力气进行一些表情反应。
>>对策:要留意做一下心血管检查。深呼吸、跳绳、广场舞等锻炼可以有效增强心血管耐力。⑤
04
脸皮变厚:看风湿免疫科
有些人发现自己脸上的皮肤越来越厚、越来越硬,有些人是四肢的皮肤越来越厚、越来越硬,这是免疫系统异常活化所导致的一种以皮肤硬化、增厚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称为硬皮病,也称为系统性硬化病。临床中以女性多见,多数发病年龄在30~50岁。
>>对策:如果您有上述症状,其实也不用太害怕,因为这个病现在已经了解了,只要及时到风湿免疫科就诊,给予抗炎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很多患者都是可以痊愈的。⑥
05
一吃肉脸变黄:查肝胆
有位患者吃了顿羊肉,过了几天面色突然发黄,到医院一查,竟是胆管癌!由于胆管癌起病十分隐匿,早期几乎无任何不适,吃了大肉后,加上本身胆管因肿瘤侵犯功能受损严重,无法分泌胆汁消化高蛋白的肉类食物,从而出现消化不良、黄疸逐步加重的症状。
>>对策:一旦出现无痛性黄疸,伴胃口差、体重下降等,除了检查肝功能外,最好做腹部B超或CT检查,及时发现肝内胆管的病变。⑦
06
老人面如桃花:防子宫内膜癌
平时,我们见着谁的脸“面如桃花”,会觉得这人气色极好。但一些年过花甲、依然面色红润的老太太,却是子宫内膜癌紧盯的对象。正常情况是,女性停经后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逐渐减少乃至消失。而老人脸色红润,说明体内仍有一定雌激素,85%~9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可能与雌激素水平过高,或孕激素水平不足有关。
>>对策: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养品等,切勿泛用、滥用。要重视更年期的月经改变,绝经后阴道出血、排液立刻就医。⑧
07
常感冒、脸发灰:留神白血病
白血病患者早期会有一些感染表现,除了不明原因的高烧外,还会伴有脸色不好等。通过观察,医生一般能看出来白血病患者。因为患者的面色很不好,会发黄、发灰,脸色很不好看。
>>对策:如发现孩子精神不好,脸色很难看,或孩子说腿疼、骨头疼、胸疼、浑身疼,或者是孩子出现了出血点和血斑,家长最好带孩子就医检查。⑨
08
脸太白:血虚
皮肤白皙是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可纵观一些“小白脸”,看似白白净净,然而脸上的白不是明亮的而是昏暗的,不是润泽的而是干燥的,白得干枯,白得惨暗。这些白反而提示身体出了问题,最常见之一就是血虚。
>>对策:血虚多见于女性月经过多或者有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阴血,或生血不足等病因,面、舌等颜色淡白,血虚越重,白得越重。可用中成药四物颗粒或者八珍颗粒来调理。⑩
更多精彩文章,点击标题阅读:
老夫妻双双得胃癌,就因为爱吃这种菜!快让家人知道:别有这些危险吃法
中国人又得一个第一:走路最多!原来走路好处那么多!
肿瘤专家自用的抗癌、防癌食谱来了!简单有效!
中国人最大的死亡原因找到了!做好这一点,就能减少80%的死亡!
新华社长春1月25日电(记者赵丹丹)近日,吉林省长春市迎来了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记者在长春市多家医院了解到,因冻伤到医院治疗和住院的患者人数明显增加。医生提醒,极寒天气应注意手、脚、耳朵等末梢冻伤,患有糖尿病的人群更应格外注意。
长春市的谢先生近日因脚部冻伤住进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烧伤外科。谢先生告诉记者,当天,室外零下25摄氏度,他在室外呆了近5个小时,但他并未感到脚部很冷。回到家后,他才发现脚部红肿得厉害,不一会儿就出现了许多水泡。记者了解到,谢先生被冻伤的原因正是由于他患有糖尿病。
据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烧伤外科主任于家傲介绍,由于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经反应下降,对外界反应不敏感,长时间在低温的户外活动极易引起冻伤,应高度警惕。
“今年的极寒天气导致收治的冻伤患者比同期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同时重症的患者数量在继续增加。”于家傲说。
据了解,导致冻伤的原因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患有精神障碍类疾病的人群,走失后在室外过夜被冻伤;二是酗酒后神志不清的人倒在路边被冻伤;三是有些人在冰雪中嬉戏时不注意保暖被冻伤。轻度冻伤相对容易诊治,患者不需要住院,而重度冻伤可能需要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民间流传一种用雪搓冻伤部位的土办法以缓解冻伤,但医生表示方法并不科学。发生冻伤后应立即寻找保暖衣物裹住冻伤部位,千万不能擅自寻找热源缓解伤势,应第一时间前往附近医院就诊。
医生提示,避免冻伤,预防胜于救治。尤其应注意大风天,因为除了低温,风力的增强也会加速冻伤发生。在极寒天气外出时应尽量保护好手、脚、肢体、耳朵等容易发生冻伤的部位。
冬天是最容易生病的季节,空气污染来袭,各种病毒肆虐,再加上吃得多、动得少,让多种疾病找上门来。
《生命时报》邀请多科权威专家,教你预防感染、呼吸慢病、心脑、胃病、关节病等五大冬季常见病。
受访专家
北京大学全科医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 朱继红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陈正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 康冬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肖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治医师 鹿亮
1
寒冷干燥,流感侵袭
冬天气温降低、昼夜温差变大,给了流感和感冒乘虚而入的机会。人们窝在屋里,用暖气、空调时不注意加湿,呼吸道防御能力下降。
年老体弱者、儿童、慢病人群、免疫力低下者等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的侵袭。
普通感冒常表现为喉咙痒痛、鼻塞、流泪、流鼻涕、打喷嚏、咳嗽、轻度发热、头痛、咽痛等,多数患者咳嗽时间持续较长。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转为支气管炎。
流感往往起病急,患者畏寒、高热、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干咳、高烧,危害是引起肺炎、肺心病、哮喘、支气管炎等并发症。心肺疾病患者、老年人、体质虚弱者要多注意。
预防方面,除了接种流感疫苗,还要注意保暖,不要“歧视”秋裤,更不能大冷天还露着脚脖子;
保持家中空气流通,雾霾天不要开窗,空气优良时及时开窗换气;
适度户外活动,比如走路或骑自行车上下班,天气暖和时去公园走走,以增强体质;
多喝水,多吃水果,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少吃油腻食品;
少去公共场所,到人多的地方戴口罩;
注意卫生,勤洗手,勤换衣物,常把枕头、被褥等床上用品拿出去晒晒。
出现感冒或流感症状时,别滥用抗生素。
2
气温骤降,护好心脑
冷空气的到来让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雪上加霜”。冬天急诊最常见的就是心肌梗死、脑卒中。尤其脑卒中的发病率与季节有明显联系,一般冬季最高,降雪后更是高发期。
寒冷刺激使末梢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供血不足,容易出现心率失常、心绞痛、心梗等。
不少中老年人血管硬化,再一收缩会让血压飙升,诱发脑出血、脑栓塞等急性事件。
血管收缩还会导致血流减慢,易形成血栓。如果数日或数周内出现乏力、头晕、烦躁、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心绞痛频繁发作等,就该警惕心脑血管病了。
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人群要防寒保暖,出门戴围巾和帽子,保护心脏和大脑。
多喝水,降低血液黏稠度。
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有助保护心脑血管。
室温控制在18℃左右,避免室内外温差太大。日出后或午后适量运动。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激动。
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原发基础疾病的人群,冬季更需按时服药,不可突然减量或停药,外出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
3
腹部着凉,胃肠受伤
在冷空气的刺激下,胃肠道慢性炎症、溃疡患者常会出现腹胀、腹痛、消化不良、嗳气、反酸、腹泻等症状。冷空气刺激人体,血液中的组织胺增多,导致胃肠道痉挛性收缩。
冬季人们常吃滚烫、辛辣食物,时常暴饮暴食、运动量减少,易诱发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胃肠道功能紊乱等疾病,甚至出现消化道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
消化道本来就脆弱的人,冬季应特别注意保暖,防止腹部受凉。
注意饮食卫生、规律进餐,切忌暴饮暴食、酗酒。少吃生冷、难消化的食物。不宜多吃热性食物,以免引起口干舌燥、便秘等症状。
冬季虽冷,但也不宜多吃火锅。过烫的食物会灼伤食管黏膜,不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反复刺激还可能诱发食道癌。
增加锻炼,改善胃肠血液循环。
4
冷风刺激,哮喘复发
以哮喘、慢阻肺为代表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冬季容易复发。患者的呼吸道黏膜受冷空气刺激,气道反应性增高,可诱使复发;其肺部比常人更易发生炎症。感冒、咳嗽未及时缓解也可能引发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是慢阻肺的一种,冬天容易发作,以痰多、咳嗽、头痛(长时间咳嗽引发)、喘息及反复发作等为主要症状,由感染、长期吸烟、过敏等因素引起。若控制不佳,病情迁延不愈,易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发展成肺心病。
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要注意口鼻保暖,外出佩戴口罩。回家勤洗鼻腔,用淡盐水漱口。
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室内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厨房油烟等的侵袭。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补充优质蛋白,适当多摄入奶制品、蛋类、豆制品及萝卜、梨、橘子等果蔬。不吃虾、蟹、海鲜等会诱发哮喘的食物,少吃辛辣、油腻食品。
坚持治疗,不可擅自减药、停药。可配合呼吸肌锻炼,重点是腹式呼吸训练。慢阻肺患者可每天做一次氧疗,缓解心脏负担。
5
血供较少,足寒伤身
脚位于下肢末端,远离心脏,血液循环较慢,血液供应比身体任何部位都少。脚部皮下脂肪很薄,保温性差,人的正常体温一般在36.5℃左右,而趾尖温度有时只有25℃。
为防止机体散热过多,末梢血管收缩,血流受阻,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脚部温度更低。
脚受凉易伤及全身,引发感冒咳嗽、乏力、食欲差、胃痛、痛经、免疫力下降等。
脚与上呼吸道黏膜有密切的神经联系,受凉可反射性引起上呼吸道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潜伏在鼻咽部的病毒、细菌乘虚而入,诱发感冒或支气管炎。
冬季干燥,中老年人皮肤水分流失加速,容易脱屑,引起瘙痒、皲裂等,严重时脚部裂口部位出血,影响行走。
建议睡前用热水泡脚;
穿厚袜子、棉鞋,雨雪天当心打湿鞋袜;
中老年人冬季洗澡不宜太频繁,水温不宜过高,沐浴后涂抹保湿霜。
保证充足的饮水量,有助皮肤保湿,缓解瘙痒。▲
这两天,朋友圈转一个帖子,说是穿过紧的保暖内衣尤其是塑身保暖内衣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压迫神经和内脏,而且还有可能导致便秘。记者就此咨询了下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副主任医生汤卫华。
保暖内衣过紧,确实会压迫胃肠
冬季天气寒冷,很多人都会选择面料柔软弹性好的保暖内衣。可是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个说法:穿过紧的保暖内衣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估计大部分人都比较了解其中的原理。可是,过紧的保暖内衣会导致便秘,这个说法是真的吗?
听到这个问题,汤卫华医生笑了:“这种说法呢,是有点夸张了。应该说,过紧的保暖内衣,确实会压迫胃肠,胃肠蠕动自然就会受到影响,可能会引起胃肠功能降低、消化系统功能减弱,最终造成便秘。但也用不着太紧张,完全丢弃保暖内衣。毕竟并非人人都会穿过紧的保暖内衣。再者,也不是24小时整天穿的。”
那么,在挑选保暖内衣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汤卫华提醒,挑选保暖内衣时,只要保暖内衣合乎出厂的相关检测规定,材料中不含有害的物质,都不会有影响;选择保暖内衣时,应以面料柔软舒适、重量轻、弹性好、保暖的为佳。此外,购买保暖内衣时,要理性选择,比较产品性价比,别以为越贵越好;正确对待、识别保暖内衣的产品广告,保暖内衣的基本功能是保暖舒适,功能过多或者是宣传有奇特夸张效果的、缺乏科学依据的,要谨慎购买。
医生提醒,保暖内衣并非人人适合
汤卫华还告诉记者,其实保暖内衣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穿,比如爱出汗的人就不适合。因为一些保暖内衣防止热气透出去,易导致人体出汗。汗液中的尿素、盐类等会附着在体表和保暖内衣上,如果不及时清洗,可能还会引起皮肤过敏、皮肤瘙痒,甚至引发皮炎、湿疹等疾病。
干性皮肤、皮屑患者也要慎选保暖内衣。干性皮肤、掉皮以及过往有过皮炎、银屑病等皮肤疾患或皮肤易过敏者,别一味追求面料的新颖,最好选择透气性能良好的全棉内衣。
过敏性鼻炎、哮喘患者也要注意。保暖内衣通常含有纺织品常用助剂甲醛,用于服装染色和令衣服变得柔软舒适。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病史的人,购买时尤其要规避没有明示甲醛含量的保暖内衣。此外,新衣服穿前应充分洗涤,以去除织物中残留的大多数甲醛。此外,恶性肿瘤患者、心血管功能不全患者、有出血倾向的人,应慎穿或禁穿红外线保暖内衣。
特别要提醒,穿含有化纤的保暖内衣就会加重皮肤缺水,导致皮肤干燥、瘙痒。考虑到吸汗和透气性,老人和小孩贴身穿的内衣最好是纯棉的,有利于皮肤健康。
吃,还是不吃?——每到夜深人静时,“夜猫子”们总会面临这道人生哲学题。滋滋作响的烤肉、冒着蒜香的烤生蚝、汤汁浓郁的后安粉……朦胧夜色下的椰城,少不了的是夜宵摊前的一抹抹灯火通明。当混合着肉香的轻烟向四处弥散,贪嘴的路人定会被勾得直咽口水。
人人都知道睡前吃东西是健康大敌,明明也已经吃过晚饭了,可临睡前肚子却总是“不安分”起来……面对吃夜宵这件事,有人选择“忍”者为王,也有人选择了“自暴自弃”。那么晚上肚子饿时,究竟该不该吃呢?南国都市报记者李梦瑶
A
晚上饿得发慌
夜宵成“夜猫子”第四餐
刚刚上完夜班疲惫不堪的公司白领、打着哈欠熬夜看剧的“夜猫子”、吆五喝六从酒吧买醉出来的都市男女……灯火阑珊的城市夜幕下,总少不了行色匆匆的晚归人。国内某移动社交平台通过对凌晨零时至3时的活跃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海南熬夜族还真不少,其中公关、媒体、游戏行业的人熬夜最为严重。
当熬夜成为家常便饭,夜宵便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晚上一碗泡面,有时候偶尔也下楼吃些粉汤或烧烤。”家住国贸京华城的吴先生从事广告设计工作,习惯晚上工作的他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才睡。每到凌晨十二点左右,吴先生的肚子就像上了闹钟似的准点“打鼓”,这时他往往会随手泡一碗方便面应付了事,“就是图方便啊,分量也刚刚好,吃完也不撑。”
时间长了,吴先生也担心方便面吃多了不健康,便偶尔下楼吃碗粉汤或是热粥。“不管吃什么,反正晚上熬夜总得吃一口,不然晚上饿着肚子睡觉实在难受。”吴先生笑言,长期吃宵夜使得他的体重增加、血脂偏高,好在他是一个“粗汉子”,不用担心变胖后身材走样。
夜宵,又称“消夜”“宵夜”,意指“用美食消磨夜晚的时光”。所以当吴先生单纯为了填饱肚子而吃宵夜时,也有人可能只是“不想让嘴巴寂寞”。就读于海口某高校大三的小李是一名韩剧迷,最近上映的《当你沉睡时》也让他再度开启熬夜刷剧模式。“一定要边看电视边吃东西啊,这样才过瘾!”在小李看来,小龙虾、鸭脖子、烤串、凤爪等零食简直是“刷剧标配”,虽然油腻的食物让她脸上冒出了不少痘痘,无奈却始终管不住那张“吃货”的嘴,总是打着饱嗝才会心满意足地爬上床。
B
“忍者为王”坚决不吃
海口姑娘饿出低血糖
是让脂肪在幸福感中得到升华,还是在饥肠辘辘的梦中辗转难眠?凌晨往往是“夜猫子”“饥寒交迫”的时刻,当一些人深夜大快朵颐的同时,也有些人坚信“忍”者为王,坚决不碰夜宵。
33岁的小王是一名媒体夜班编辑,因工作需要常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才下班。回到家已是凌晨两三点,此时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像我这种易胖体质的人,稍微多吃几口饭都会长脂肪,哪还敢晚上吃东西啊?”为了抵御深夜吃东西的欲望,小王只能靠喝水填充肚子,尽量让自己快速入眠,“其实有时候就是突然那么一阵的饿意,捱过去也就好了。”
在大多数人眼中,夜宵就等于发胖,对于很多爱美的女性来说,晚上更是减肥成败的关键期。“就靠一个字,忍啊!”29岁的赵露即将步入婚姻殿堂,为了能以最好的状态穿上漂亮的婚纱,采取“过午不食”减肥方法的她,如今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几乎都在饥饿中度过。“刚开始的时候真的会半夜饿醒,在床上翻来滚去就是睡不着。”赵露告诉记者,好在久而久之肠胃就适应了这种饮食习惯,如今她在晚上几乎很少会感受到饿意。
有人饿出了苗条身材,却也有人饿出了低血糖。27岁的小赵在海口某商场从事销售工作,穿着高跟鞋一站就是一整天的她,晚上10点下班时腹中食物早已消化殆尽。可为了保持身材,她宁愿饿到肚子绞痛,也要坚决对夜宵说“不”。“直到有一次下午去上班时,整个人头晕乎乎的,心也特别慌,几乎站都站不稳。”和身边的医生朋友一打听,小赵才知道这是低血糖的表现,多半是饿出来的。
C
肚子饿了别纠结
熬夜吃点夜宵未尝不可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多元化,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早已被颠覆,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了“夜猫族”行列。流水的夜晚铁打的饿,面对那颗空虚而躁动不安的胃,究竟是吃还是不吃呢?
“我个人是不建议正常起居的人吃宵夜的,但对于熬夜加班的人来说,不管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人体的消耗都在增加,肚子饿了吃点夜宵,补充一点能量未尝不可。”海口市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医师徐超介绍,以一个人晚上六点钟吃完晚饭为例,胃肠道排空大约需要4-5个小时。也就是说加班熬夜的人到晚上11点钟时,胃肠道就已经排空了。如果不及时补充能量的话,不仅可能诱发低血糖,长此以往还会影响胃肠道功能。
《黄帝内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意思是胃不舒服,睡觉就不会好。“无论是饥饿或过饱,都会极大影响睡眠质量。”徐超表示,熬夜的人晚上吃东西是为了缓解饥饿感维持身体能量,所以千万不能把夜宵当做正餐来吃,品种可多样,量一定要小。
那当夜宵成为“夜猫子”的必需品时,又该吃些什么呢?“夜宵要尤其避免生冷、油腻、高糖、刺激性强的食物,它们不仅会增加肠胃负担,也易导致营养过剩,增加患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徐超提醒,晚上最好吃一些清淡温和、易消化的东西,像坚果、牛奶、稀饭、水果都是不错的选择,既容易消化,又不会增加过多的脂肪和油脂,对接下来的睡眠也会有帮助。
总之,控制好进食量、进食时间以及进食的种类,夜宵也并不是不能吃。
延伸阅读
夜宵食物
“黑名单”
1、方便面、起酥面包、肉制品等含油脂较高的食物。
油脂较高的食物,消化速度很慢,会延缓胃排空的时间,甚至可能影响第二天早餐的食欲。
2、油炸、烧烤、煎制食品。
如炸花生米、烤羊肉串等,它们会给胃黏膜造成不良影响。
3、晚上水果的摄入也要适量。
尤其不要吃糖分较多的水果,不然可能会导致晚上起夜,影响睡眠质量。
4、过咸的食物。
过咸的食物,除了会造成你不停喝水外,还会令水分难以排出,既影响睡眠,又易导致第二天面部浮肿。
5、咖啡和浓茶。
咖啡和浓茶都有刺激交感神经的作用,容易造成内脏的自律神经失调。
近日,一套由北京协和医院出品的“健脑神操”火遍网络。视频中,该院神经科医生亲身示范4个简单的手指动作,每个动作每天做20遍,可以帮助锻炼脑神经。
网友跟着做后调侃道:“练完脑子转得快了,记忆力变好了,私房钱藏哪都想起来了。”也有人称赞说:“跟着练一遍,数学题一下就做出来了。”
《美国医学会杂志》曾刊文指出,人的大脑从30岁开始衰老;40岁后,人体新陈代谢逐渐变缓,大脑细胞功能随之减退,体力、记忆力、反应力下降,定位能力、身体协调性不及从前;60岁后,大脑以每年15%的速度萎缩。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分解示范这套“健脑操”,并采访权威专家推荐几个日常健脑法。
受访专家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张振馨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仙林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耿同超
协和医院“健脑操”分解示范
第一节:双手五个手指依次对应敲击。
第二节: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依次敲击该手的大拇指。
第三节:双手五个手指交叉抱拳。
第四节:双手五个手指依次伸出再依次收回。
日本杏林大学医学部教授古贺良彦表示,手指有很多神经连接大脑,手指操可以充分刺激这些神经,有助增强脑功能,预防或抑制认知障碍症的发展。
研究人员曾对做手指操的健康男性大脑做了测试,结果发现,其前额皮质(掌控记忆、学习等脑功能)的血流量比平时要多。手指操强度小,对场地要求低,建议大家抽空时多练习。
常做8件事,延缓大脑衰老
1
每周阅读一本书
生活内容丰富、多用脑的人,大脑衰老速度慢,读书和思考对大脑的刺激会促使神经突触变丰富,延缓衰老进程。常读书的人具有较高认知储备,大脑衰老时能发挥缓冲作用,减缓衰老速度,使大脑更能抵抗痴呆症等疾病。
2
每周两次30分钟锻炼
一周出去两次,每次30分钟太极拳、快走或其他户外活动,不仅利于大脑血液循环,还对控制胆固醇、调节血压有积极影响。
运动健脑越早越好,任何年龄开始都不晚。
《英国运动医学杂志》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一周保证45分钟的持续运动,就能提高五十多岁人的脑力。
3
多吃抗氧化食物
延缓大脑衰老可多摄入富含黄酮或胡萝卜素类抗氧化、抗衰老食物,例如适量多喝茶,多吃瓜果、蔬菜、坚果等,能有效延缓大脑衰老。
很多老人为了防治疾病不吃肉、蛋黄,这是不对的,肉中含有胆固醇,利于神经细胞髓鞘的形成;蛋黄中有很多胆碱,利于补充大脑所需营养。
4
睡足觉
很多人熬夜后发现第二天的精神和体力有所下降。“睡够7小时”的说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一般青少年睡够7~9个小时,孕妇保证8~9个小时,儿童每天睡10~12个小时。
睡眠时间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判定,只要睡醒后有解乏的感觉、身体舒适,便是有效睡眠。
5
把时钟倒过来放
当人们看到正常摆放的物品时,左脑会迅速识别,并转移注意力。如果将物品倒过来放,右脑则马上“启动”,试图通过分析物体的形状、颜色、所处环境来辨别这个令人费解的视觉信息。
这种做法可以人为地增加大脑的思维活动,有锻炼脑力的作用。生活中,很多物品都可以尝试倒着放,比如时钟、相框里的照片、日历等。
6
变换吃饭时的座位
很多人习惯坐在固定的座位上就餐。然而专家建议,最好定期更换吃饭时的座位,从而提升大脑活力。
定期更换家人居住的房间,调整家具摆放位置或办公设备布局,遛狗时换个新路线,浏览新闻时换个电视台或网站,逛超市时多了解新奇商品等,也具有同样的作用。
新鲜事物对大脑的刺激更大,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缓解大脑疲劳。
7
摸硬币
研究发现,通过触摸识别存在微妙差别的东西,可以更好地激发大脑活力。可以把不同面值的硬币放在一个大罐子里,不时地将手伸进罐子中,用触觉判断硬币面值,还可以心算硬币总额,有锻炼脑力的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硬币上可能有很多细菌,摸完后要及时洗手。
8
保持乐观心态
心情愉快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新陈代谢水平变高,大脑供血、供氧充足。我们有时需要培养反向思维,乐观看待事物。比如摔跤骨折,不要想着自己有多倒霉,而是想想只是骨折,并没有失去宝贵的生命。▲
本期编辑:张原 本文作者:生命时报记者 李迪 生命时报特约记者 姚力杰
2018年的第一场雪下得很大,鹅毛般的大雪给上班和上学的人造成了很多的不便,南京多家医院接诊了不少摔伤的患者,而今天温度降到零下上冻后,预计还会迎来就诊高峰。
记者从南京市急救中心获悉,3日17时到4日13时,南京市急救中心共派出急救车397次,其中因暴雪恶劣天气引起的车祸摔伤患者达155次,占39%左右,较平时明显增加,这些都与雨雪天气路面湿滑有直接关系。
一家医院就收治十多个摔伤
昨天早上,王女士按照往常一样推着电动自行车从盐仓桥附近往鼓楼方向上班,结果路面积雪湿滑,电动车打滑王女士摔倒后,强忍着疼痛到南医大二附院东院,接诊的骨科医生井耀华在仔细地检查王女士后,为她安排了拍片,结果显示:左桡骨骨折,需要石膏固定,恢复需要一段时间了。家住三牌楼的小王也是出门下楼梯的时候,脚底一滑,造成了肩关节脱位。截至下午三点,已有12位市民因为雨雪天气摔倒到南医大二附院骨科门诊就诊,其中有4个人是桡骨骨折,1个肩关节脱位,7个人造成了软组织挫伤。而截至下午三点,该院急诊也接诊了6个摔伤的病人,其中2个是踝关节脱位,1个是腓骨骨折。
四类人群最容易摔倒
一是小孩儿,孩子在雪地里玩打雪仗,因奔跑过快而滑倒后出现不同程度摔伤;
二是老人,老年人骨质变得疏松,稍有不慎即可能摔成骨折;
三是穿高跟鞋的年轻女性,穿高跟鞋在雪地上行走,鞋底极易打滑而摔倒;
四是骑车的市民,冰雪天气路面光滑,自行车和摩托车容易打滑摔倒,从而遭遇意外事故。
如果摔倒腰疼千万别乱动
跌倒后如何将身体的损害降到最低?井主任提醒市民:雪天路难行,意外事故多,千万当心。在雨雪天气出行首先应注意滑倒摔伤,骨折,一般滑倒后骨折多集中在手腕、脚踝、尾骨和腰椎。雨雪天气,一旦感觉即将跌倒,要赶快下蹲,降低身体的重心,减少滑倒时的冲击力。摔倒后不要急于起身,应先看看自己是大腿、腰部还是手腕摔疼了。一般大腿和手腕骨折较轻的,人们还能勉强活动;如果腰疼,千万不要随意乱动,因为腰椎骨折后如果随意活动,很可能造成关节脱位,严重时下肢可能瘫痪。此时应该尽快呼救,救人者也不宜随意背抱伤者,而是要用硬板将伤者抬到医院,市民最好拨打120急救电话由专业医护人员救助。
最后要提醒的是,中老年人尽可能在雨雪天气减少出行,尽量就近购物,晨练最好在家进行。
冰冻天,这种鞋子千万不要穿出来
“每年遇到冰雪天,我们科都会收治不少摔伤骨折的女性患者,为她们护理的时候交流发现,虽然她们走路很注意了,但是依然会摔跤,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穿的鞋子不适合在冰雪天行走!”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一科杨春华护士长介绍说。
杨春华护士长说,很多女性冬季穿的靴子不但鞋底很厚,而且后跟很高,不利于对平衡的掌握。这类鞋子对平衡感的要求很高,稍不留神可能摔跤,临床上接诊的不少女患者都是因为穿这种鞋,但轻则扭伤,重则韧带断裂甚至骨折,尤其是体重较重和身材高挑的女孩子。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一科主任王睿介绍说,大家挑鞋的时候,可以用手使劲按压鞋内脚心部位,以不是太软、不变形为好,也可以用手扭转鞋,扭不动或可以扭成“麻花”状都不行。试穿时,可将双脚向左右两侧翻一翻来测试鞋子的稳定度,如果脚很容易翻过去,就容易崴脚,建议不要购买。
此外,还要注意鞋底的材质。橡胶底柔软、弹性好、防滑减震,但稍重;塑料底耐磨,但不防滑、耐寒性差;泡沫底弹性好,也比较适合脚的形状,但很滑,容易摔跤,老人和孕妇最好不要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