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媒体2月12日报道,最近一些研究发现,患者应该在生理和心理上为手术做好准备,尤其是老年患者更应如此。这样一来,他们术后会恢复得更快,在医院待的时间更短,出院后需要昂贵家庭看护的机率更小,花费的治疗费也更少。
报道援引密歇根大学助理教授兼移植外科医生米歇尔•英格勒泽 (Michael Englesbe)的话说:“要是想远足或跑五千米,你会积极训练。但是我们却从未让患者为手术训练。”
然而,这一切正在发生改变。例如,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就开展了手术健康计划,老年患者通过咨询营养师,物理及职业治疗师为手术做准备。该计划将在不久后推出一款数字应用Prehab Pal,该应用通过算法为老年患者制定计划来预备手术。
无独有偶,密歇根大学推出密歇根外科健康优化方案,鼓励患者手术前散步,进行呼吸练习,摄入一定食物。该方案的早期研究发现,相比其他患者,参与该方案的患者平均节省了2308美元的医疗费用。
不过是多走了几圈,额外摄入了蛋白质,怎么就节省了多达数千美元?或许我们可以从最近一项研究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老年人手术预备计划影响的报告中寻找答案。在该研究报告中,参与计划的老年患者都做了腹部手术,仅住院四天,其中只有五成患者需要看护,而未做训练的患者要住院六天,其中超六成出院后需要家庭健康看护。
但是由于资源和资金问题,目前这些计划只能在一些较大规模的医院实行,但是专家表示患者也可以在其他地方进行大部分术前准备工作(当然,首先应该咨询医生)。
1. 早日规划
杜克大学医疗中心老年医学科的内科医学助理教授雪莱•麦克唐纳(Shelley McDonald)表示,老年患者提前四周准备手术比较理想。
她说患者应该问问自己:“你觉得回家后会碰到哪些困难?”比如,要想回家日子过得轻松些,患者可以在住院前去超市买买食物,洗洗衣服。要是患者觉得术后会行动不便,还可以提前买个轮椅或助行架。
2. 经常散步
英格勒泽说,术前多散散步有助于患者更快恢复行走,“散步能够锻炼核心部位的肌肉,让你更快从病床上站起来。”
患者可以买个计步器,在手术快来临前增加运动量,这样能够促进腿部肌肉和呼吸系统,特别是肺部和隔膜。
3. 改变恶习
手术结束后,许多老年患者因为服用止痛药而坏了胃口,饿坏了身体。对此,他们应该术前尽可能吃得健康,少食多餐,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医生还建议患者做手术八周前戒烟,降低罹患肺炎的风险,减少治疗时间。同样,术前还应该戒酒,降低出血和术后谵妄风险。
4. 精神准备
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的血管外科医生和医学伦理学家格雷琴•施瓦策(Gretchen Schwarze)说,许多老年患者对手术后遗症感到措手不及。
施瓦策建议患者问问医生:术后我的合理期望是什么?手术一周后我会变成什么样子?三个月后呢?一年后又会是什么样?手术会引发我的其他健康问题吗?
患者还要明白康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你可能比患病时变得更好了,但是却永远不可能变得和以前一样。”
(实习编译:郑莉莉 审稿:刘洋)
光疗能帮助治疗中的癌症患者入睡,并有效改善患者的失眠情况。据法国健康杂志《TOP SANTE》报道,近日发表于《临床睡眠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强光照射能够改善癌症患者的睡眠。
癌症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23%到44%的癌症患者有失眠症状,甚至在癌症治疗数年后仍无法改善。
美国西北大学费因伯格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44名接受过癌症治疗的患者进行了一项研究。患者平均年龄为54岁,女性占75%。
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光疗后,患者的平均睡眠效率和深度睡眠比率均有所提高。经过3周光疗,患者的睡眠质量有明显改善。
研究人员表示,根据初步研究,光疗对于改善癌症患者的睡眠情况有一定效果。光疗成本较低且易于实施,为改善癌症患者的睡眠情况提供了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替代方法。(实习编译:聂清扬 审稿:王莉兰)
2月2日,在上海驶往温州南的G7535列车上,一名老太太突发心脏不适,出现胸闷、气急等症状,在列车员广播求助之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专家陆志刚火速赶往患者所在车厢,对患者实施救治,最终使患者转危为安。
“我们车头,病人在车尾,当时就听广播里喊有没有医生,有乘客突发心脏病,我们立刻就起身一路跑过去。”陆志刚医生回忆,到了患者所在的车厢后,发现车厢内一片混乱,周围的乘客全都不知所措。这时候,应该疏散围观乘客,保持车厢内空气畅通。幸好,乘务员已经准备好了急救药箱。在给患者测量血压及心跳后,发现病人血压偏低、心律不齐,有明显心衰的迹象。患者是一名70多岁老太太,有心脏病史,之前到上海就是来看病的,但由于没有手术条件故而只能返乡保守治疗。
“长途劳累,加上动车上这样一个密闭环境可能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的原因之一,再加上患者本身比较紧张,所以导致心脏不适情况加重。”陆志刚说,当时距离到站还有20分钟不到,列车方面联系了救护车接站,而他主要是在这段时间内对病人的情况进行监测,并给予病人情绪上的安慰疏导。
春节将至,也是返乡、旅游高峰。心血管病患者能否坐长途?关于这个问题,陆志刚医生表示,得根据疾病的实际情况判断。
如果心血管疾病在进展期,或者疾病控制不稳定,有新的症状,时有发作等情况,记住千万不要出远门。
如果心血管疾病控制得很好,很平稳,那就不用太担心,出门走走也没什么不好。但要注意几点:
1、旅途中要注意劳逸结合。
2、规范用药,旅途前或者旅途中,都要按时按量服用药物。
3、旅途中,特别是长途火车或者飞机,一定要起来走动走动,以防肺栓塞。
4、旅途前还可以做个体格检查,包括验血、心脏彩超、心电图等。
注意以上几点的同时,也要带好常备的“急救药”: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带好硝酸甘油、保心丸;
心衰患者,带好利尿剂;
高血压患者,带好控制血压的药物,最好是起效快一些的。
心血管病患者在旅途中发病,该怎么办?陆志刚医生强调,不要惊慌,更不要踩坑。网上有很多关于心脏病的急救方法都是不对的,照着做可能起反效果,甚至导致死亡。常见误区有两大类,一是用药,二是体位。
胸闷气短就吃硝酸甘油?错!
硝酸甘油只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有效。如果是心衰患者,服用硝酸甘油,得不偿失。
胸闷气短就吃阿司匹林?错!
阿司匹林有扩张血管的作用,的确可以缓解胸闷、胸痛的症状。可有时候你感觉胸痛,但实际上却可能是胃痛,这时候还吃阿司匹林,就有胃肠道出血的风险。
胸闷气短就要躺平?错!
躺平并非万能,类似此次救治的患者,躺平对于当时的症状并无益处,反而可能加重病情。应该怎么办?其实很简单,就是让患者自己感受。坐着舒服,那就坐着;躺平舒服,那就躺平。
日前,有媒体报道,来自浙江省台州市的李女士是一名高血压患者。她在一场与同事的激烈争吵过后,先是出现头痛、呕吐的症状,随后竟哭晕了过去。到医院一查,家人吓了一跳,李女士的血压达200mmHg以上。头颅CT检查显示,李女士脑子里的重要血管已破裂,且出血量很大。经过3个多小时的手术,终于清除了李女士颅内的出血,并修补好破裂的血管。
冬季来临,高血压患者尤其应该提高警惕。随着气温的下降,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也开始“过山车”式的波动。有数据证明,冬季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比夏季高12mmHg/6mmHg,气温每下降1℃,收缩压上升1.3mmHg,舒张压上升0.36mmHg。尤其高血压病程长及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更大,极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如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梗死)或者急性心肌梗死。对于高血压患者如何平稳过冬,医生建议如下。
降压药物调整 针对高血压病程长和老年收缩性高血压患者,冬季降压药物的选择以钙拮抗剂、利尿剂、ACEI或ARB类复方制剂为首选,必要时联合β受体阻滞剂(缓释剂型)、血管扩张剂、选择性α1受体阻滞剂,并且降压幅度不宜过大,否则舒张压过低会造成心、脑、肾供血不足,诱发心梗或脑血管意外。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患者千万不可自行随意调整药量。调整用药并非自行加减药量,而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血压水平进行调整。
生活方式调整 冬季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大,全身血管受到寒冷刺激,血管剧烈收缩,身体内神经内分泌激素也异常分泌,加重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尤其是暴露在外的颈部及头部血管首当其冲,血管的剧烈收缩可能诱发大血管斑块脱落,导致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等。因此,冬季保暖对高血压患者尤为重要,出门戴口罩、围巾、帽子,既可以御寒,也是保护血管的“神器”。
调整锻炼时间 冬季,尤其降温的天气,建议高血压患者选择上午9时~10时后或者午后出门锻炼。在做好保暖的同时,户外锻炼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老年高血压患者可以把户外锻炼改成室内锻炼,如打太极拳、做广播操等。
饮食清淡少烟酒 冬季寒冷,人们食欲更佳,会摄入“高盐、高脂”类重口味食物,以获取饱腹感抵御寒冷。但是,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高盐、高脂饮食增加身体的水钠潴留,同时高脂、高蛋白的饮食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如果此时再大量饮酒、吸烟,多种危险因子叠加,会加重血压升高。
平稳情绪调整心态 冬季,尤其寒潮来临前,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尤其敏感,会提前开始波动,很多患者开始焦虑不安。其实,温度下降,人体都有自我调节能力,只是高血压患者血管的结构功能发生病变,再加上神经内分泌激素在寒冷环境下异常分泌,血管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一般3天~5天会自行调整,因此高血压患者不必过度恐慌。如果1周后,血压仍居高不下,此时应该及时到高血压专科门诊就诊,调整降压药物。
冬季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是个“不安分”的季节,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药物,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平稳过冬。
一忙起来就没时间好好吃顿饭,下馆子、点外卖的人如今越来越多,但外卖食品高油高盐的特点,对血脂高的人来说,可以是个大忌。高血脂患者要管住嘴,需注意以下几点。
少吃盖浇饭。一些人喜欢吃汤多的菜,用菜汤泡米饭感觉特别香,或直接点盖浇饭吃。殊不知,菜汤里有较多脂肪,不利于控血脂,建议吃饭时把菜吃了,少吃或不吃菜汤。
不点过油菜。血脂高的人在外就餐时,除了避开油炸食物,还应尽量少点或不点预先过油的食物,如糖醋里脊、青椒炒煎蛋、红烧带鱼、地三鲜等。这些菜虽然菜名里没有“炸”字,但其中的肉、蛋、鱼、菜等一般会先过油,常被大家忽视。
吃前先滤油。如果一盘菜端上来时油汪汪的,最好把表面多余的油脂滤去一些。大家可以用勺子滤掉油脂或者将菜用水短暂浸泡后再吃。
注意搭荤素。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血脂高的人一定要自控。建议多点一些绿叶菜,吃肉时尽量选择精瘦肉做的菜,少点肥肉,避免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合理的饮食是治疗高脂血症的基础,不光出去点餐是要注意,平时在家吃饭时,也要尽量做好食物搭配,限制油盐的摄入量,适当吃些干果。▲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自古以来中医学家和民间有“萝卜治百病”之说,是冬季养生治病的首选食物。【心一康】给大家介绍萝卜养生治病功效,分析不宜常吃萝卜的人群,为你的冬季健康饮食护航。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1.助消化
白萝卜富含粗纤维和淀粉酶,捣成汁引用,可以促进消化,加快肠胃蠕动。适用于治疗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口腔溃疡/便秘等症状。
2.消炎止咳
白萝卜富含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锌,能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适用于治疗感冒病症,如消炎/化痰/止咳/理气。白萝卜与梨子搭配,是治疗咳嗽的最佳食品。
3.排毒防癌
白萝卜富含植物纤维,能促进肠胃蠕动,消除便秘排除体内毒素,改善皮肤粗糙状况;此外白萝卜中的木质素能提升吞噬细胞吞噬癌细胞能力,还能够分解致癌的亚硝酸胺。
4.补充孕期营养
孕期的女性吃白萝卜大有益处。白萝卜含有叶酸,能预防畸形胎儿;促进肠胃蠕动,减少便秘;萝卜中的钙,钾促进胎儿骨骼和脑部发育;维生素C和锌元素增强孕妇抵抗力。
5.抗氧化
白萝卜中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能有效抗氧化,抑制黑色素色斑形成,防止皮肤老化。经常吃白萝卜,还能起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
注意:患有以下疾病者不宜多白萝卜
白萝卜属于凉性食物,有行气/助消化的功效,不适合以下4类人以下不宜多吃。
1.气虚体质:如肺气虚、心气虚、肾气虚等气虚体质的人需要补气补血的食物,吃过多白萝卜行气过多会导致耗气散气,使气虚症状加重。
2.腹泻患者:有肠胃腹泻症状,千万要慎重吃白萝卜。
⒊阳虚型便秘患者:阳虚的人常感四肢不热,腰膝酸冷。但阳虚类型的便秘患者,吃了可能会导致加重症状。
⒋正在服中药的人:化瘀行气的白萝卜会导致中药在体内消化和代谢加快,直接影响了中药的补益作用。
这几天《急诊科医生》正在热播,网络评价颇高。
剧中,医生们凭借高超的医术使患者一次次逢凶化吉,医护间齐心协力的同事情让人动容。但也有些“不速之客”打破了急诊室的和谐——那些医务工作者最“讨厌”的患者。
艺术源于生活,看似夸张的剧中人物,在实际就医过程中都能找到原型。有时,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不仅可能引起医生的反感,更可能危害你的健康。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你听听权威专家的心里话,教你做一个聪明的患者,提醒你有8件事千万别再做了。
受访专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 王笑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 张国喜
1
插队乱问,打扰医生
导医台处,患者不排队,东一嘴西一嘴地询问护士,场面十分混乱
“医生,我这个病很急,能先给我看吗?”“大夫,我就问一句……”无论候诊大厅,还是医生诊室,都会有一些患者为能提前看上病“插队夹塞”。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国喜无奈地表示,挂号本是为了保证所有人享有均等的就诊时间和质量,随便插队问话不仅干扰其他患者,更会分散医生注意力,是一种严重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医生思路突然被打乱,匆忙回答的问题也很难保证准确性。”张国喜呼吁,患者应多一些耐心,若时间有限,可通过网络提前预约,按就诊时段前来就诊。有些问题也可以先找咨询台或大夫助手解答,应尽量不打扰正在看病的医生。
2
只见片子,不见患者
在门诊,经常会有人拿着亲戚、朋友的一大堆化验单、片子挂号看病,这总是让医生左右为难。
临床证明,影像检查在诊断中只能作为部分证据,仅靠一张片子来看病,很难判断疾病与影像之间有多大的相关性。
患者对病症的描述、近期感受变化,以及医生对病人的查体结果要占30%~40%。
张国喜表示,这种情况下,大夫只能帮着看个大概,病人自己不来很容易贻误诊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王笑民说,他会拒绝这种看病方式。“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如果病人的脉象、面色等都难以查看,更无从诊治开方子了。”
如果由于人在外地,就诊实在不方便,也要尽量准备完善的资料,代为看病的人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在初步诊断后,病人仍应亲自前来。
3
隐瞒隐私的病症
因服用过量壮阳产品导致海绵体肿大的患者,拒绝透露信息
因羞于启齿,隐瞒病情成为妇科、男科和一些感染科比较常见的现象。“大夫,我这个病因不太好说。”“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感染的。”
张国喜指出,一些涉及病人隐私的病症,患者在表述时常会有所保留。但临床上,隐瞒可能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和处方决定,干扰治疗效果。类似的情况还有故意夸大或说轻病情。
张国喜认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不应刻意隐瞒关键信息。若实在不方便谈及,可将最核心病症信息告知医生。
如,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和障碍,症状和疼痛持续多长时间,对生活的影响程度如何,用药后是否有副作用或效果等,也可带上近期的诊断书。
4
一问三不知
问:“第一次疼是什么时候?”答:“就是昨天……不对,好像前天就不太舒服。”问:“你出现这种情况几次了?”答:“应该不是第一次,但几次我也记不清了。”
门诊中,这种“一问三不知”的情况时常会干扰医生的诊断。“病人提供的有效信息越多,我们越容易做出准确的诊断。如果他们自己说不清,医生为了排查可能病因,难免要开出更多检查。”有些对时间要求极为严格的治疗,如溶栓、解毒等,不准确的信息可能会直接造成生命威胁。
张国喜提醒,有中风、心脏病等慢病的患者,一旦感觉身体不舒服,必须牢记发病部位和时间,最好自己做个日常记录,就诊时带好。
健康人群平时也要留意自己的睡眠、饮食、意外伤害等情况。
5
总提以前的大夫
“别的医生和你诊断结果怎么不一样?”“以前那个大夫说这个药得一直吃,你怎么给我停了?”
王笑民解释,一些疾病的病程发展快速,前一次和后一次的诊断结果完全不同是有可能的,且每个医生临床经验不同,对病情的判断也会受到影响。“多听听不同医生的看法是有必要的,但类似的质疑如果太多,会破坏医患信任,影响医生的客观诊断。”
张国喜建议,患者遇到诊断结果不一致时,可多看几家医院,选择知名医院或专科知名医生就诊,结合此前医生的诊疗建议,请专家帮忙分析利弊,避免在盲目奔波就诊中耽误病情。
6
盲目自我诊断
血糖过高的大爷因肝脓肿昏迷,老伴滔滔不绝地教医生治病
网络搜索越来越简单,自我诊断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夫,我是肾阳虚,你给我开点补肾虚的药吧。”“医生,我嗓子疼,给我开点消炎药吧。”还没等医生诊断,已经给自己“确诊”的患者就会直接提出要求。
在王笑民看来,网络让健康养生信息更易获得,也能让老百姓学到更多健康知识,有些老年患者还会积极参加养生讲座、买健康类图书报刊学习,这些都是好事。但学习归学习,切不可过度“迷信”。
医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每个人的病情复杂程度各异,片面对号入座极易造成误判。
张国喜强调,任何一个大夫都会比病人经验多,患者应和医生正确沟通,把不舒服告知医生,接下来就把病情放心交给医生。
如果的确有疑问,建议患者在就诊前列个问题清单,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询问医生,切忌在未咨询医生的情况下擅自用药。
7
治疗半途而废
治疗过程中,有两种病人常有半途而废的想法。一种是刚刚看到疗效,感觉不错,就着急着出院停药;另一种是暂时没看到疗效,就换药或放弃治疗。
王笑民指出,一些感冒、发烧的病人经常是症状刚见轻就不管了;一些肿瘤、代谢疾病治疗周期长,很少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患者也容易放弃。张国喜表示,患者应当对疾病有个基本的认识,初步了解病程周期。
通常疗程的长短要根据临床经验确定,流感、拉肚子一般需要一周左右的用药治疗,常见妇科病、皮肤病需要3~6个月治疗,肿瘤、慢病管理的治疗周期则更长。
在治疗过程中,大夫可能会结合一些对症措施减轻你的痛苦和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如果有急需解决的病痛,可告知医生,优先采取措施。
8
不遵医嘱
不打胰岛素、不控制饮食,糖尿病患者因不遵医嘱导致病情恶化
怕有副作用私自减药,复查说不来就不来,把改变生活方式当耳旁风,就连最简单的按时吃药,很多病人都做不到。
“病人的依从性对疾病最终痊愈至关重要。”王笑民说,无论是哪种不遵医嘱的行为,都可能拖长病程,阻碍身体康复。
张国喜强调,要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就要相信医生,遵医嘱是患者必须做到的首要任务,容不得打一点折扣。▲
乳腺癌是治愈率最高的肿瘤之一。城市乳腺癌5年生存率为77.8%,也就是说,大多数乳腺癌患者在正规治疗后生存下来。然而,手术、放疗、化疗……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恢复机体生理功能、调整心理状态,预防癌症复发,这才是乳腺癌患者的“终身事业”。在康复期间,不少乳腺癌患者却陷入了各种各样的心理误区,耽误正规治疗,导致病情加重,这让乳腺科专家心痛不已。
误区 1
迷信网上流传的经验、民间神医神药
在一些乳腺癌患者朋友圈里疯狂转发着“再不看就迟了”的养生秘笈以及博眼球的秘方:黑豆泡醋、晨起神姜茶抗癌等等。打着中医的名号,夸大其词。
乳腺癌患者心理防线脆弱,难以辨别真假,抱着试试也无妨的心理,常常相信这些虚假信息,掏钱购物,甚至放弃正规系统的治疗。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乳腺科主任郭智涛说,“曾经有病友拿了一个从朋友圈转发的治疗癌症的偏方来咨询是否能治疗癌症:大红枣8粒,小红枣10粒,共18粒,铁树一叶,半枝莲一两,白花蛇舌草二两,用水煎2小时。据说已经治愈了肝癌、肠癌、子宫癌等,只要喝了此水4-6小时就有奇效。我只想说,如果这一个方子就能攻克癌症,那各大医院可以关门了。“
肿瘤病人特别容易轻信这些网上流传的经验和民间神医神药,以为这些偏方真能治好自己的癌症。殊不知,这些网络上的小道消息,所谓过来人的经验处方、神药,不但不会救命,反而会耽误病情,延误治疗。
郭智涛说,“这种例子临床上见得太多了,很多病人刚开始发现乳腺癌时都是很早期的,病情较轻,手术指征也很明确,但就是轻信这些虚假信息,不积极就医,宁愿喝这个神药,吃那个偏方,不久病情就恶化了。看到这些病人,我真是觉得痛心啊……“
还有很多病人喜欢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比如某某手术后什么治疗都不做,也活得好好的;某某化疗后也复发转移了,所以自己就非常排斥化疗。实际上,在不同的人身上,癌症分期不同,免疫组化类型不同,治疗方法就不一样,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
还有的人喜欢跟风,有时病友中会刮起一阵灵芝风,有时是一阵海参风,有时是一阵黑醋泡黑豆风,有时是一阵富硒食物风,总有人因为跟风而迷失方向,偏离了正常的治疗轨道。
误区 2
小病小痛敏感地以为与肿瘤复发有关
临床上很多患者发现得了乳腺癌后,变得异常敏感。郭智涛说,这些患者身体稍有不适,就以为是肿瘤复发了:腰痛,以为是乳癌骨转移了;头痛,以为是脑转移;伤风咳嗽了,以为是肺转移了……得了乳腺癌后就成了惊弓之鸟,草木皆兵,非常敏感。
郭智涛认为,对于肿瘤的治疗和康复首先要有轻松的心态。对于大多数乳腺癌患者,每个季度均需要复诊一次。而实施内分泌治疗的患者需要术后服药5年时间,这期间1-2个月要复诊,中医还会调整中药的治疗方案。在复诊过程中,如果医生发现有转移的迹象,必然会做相应的处理。
遗憾的是,在肿瘤病人出院后,失访率很高。不回医院复诊,身体出现毛病,就容易出现疑神疑鬼的心理。郭智涛说,据统计,国内实施内分泌治疗的患者,2-3年之后,30%左右的病人不能坚持规律治疗。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乳腺科有粉红丝带俱乐部,病友团相互支持,中西医结合治疗减轻了内分泌治疗的毒副反应,有85%以上的患者能够坚持内分泌治疗,并且按时回医院复诊。
专家认为,患者平时生了病,经过正规专科治疗后还不能痊愈的或者医生认为有复发转移风险的,会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没必要杯弓蛇影,不然心理压力太大也会影响身体健康。
误区 3
逃避正规治疗,不愿面对现实
临床上还有很大一部分的病人,选择逃避正规治疗,不愿面对现实。郭智涛说,曾有一个乳癌病人,手术后回来复诊,我问她:最近有吃药吗?她回答:吃了药后更不舒服,我没吃了。我耐心跟她解释,吃药是为了治疗癌症,减少复发几率!她竟然气愤地说:我现在没有哪里不舒服,我干吗要吃药?肿瘤在哪?如果我有肿瘤早死了,还活了这两三年。我让她做一下复查,她说不检查,检查出来万一哪儿有问题又要手术又要化疗,太痛苦,不如就这样,反正现在挺好。真有什么情况发生,我就放弃治疗了,不受这份“罪”。
这其实就是一种逃避的心理,不愿意接受现实,逃避治疗,自欺欺人。郭智涛说,这种情况在肿瘤患者中还是比较常见的。 医生能做的就是耐心细心地解释,并且联合患者的家属和朋友,或者是我们粉红丝带俱乐部的病友们,一起齐心协力,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继续接受正规的治疗。
误区 4
封闭自己,不愿与人交往
还有些病人患了乳腺癌之后,觉得自己的疾病会传染给身边的家人或朋友,或者觉得别人会带着异样的目光看她,因此不肯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整天自怨自艾,活在懊恼、恐惧、不平之中,多疑又多虑,自卑又脆弱。
郭智涛常开导这些病人,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遇到风浪,那么需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风浪,去战胜这些困难呢?疾病其实不可怕,怕的是你自己不接受生病的自己,怕的是把自己孤立起来,拒绝给家人和朋友陪伴一起战胜疾病的机会。
其实大部分的乳腺癌只要经过正规治疗,愈后都是很好的。很多病人术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照样活得好好的,生活丰富多彩,有滋有味,并不会觉得自己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