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skrosbarn”是瑞典惯用语,翻译成英语就是“dandelion child”。瑞典人用这个词汇形容那些无论到哪里都能蓬勃成长的孩子,就像蒲公英一样,有一种“飘到哪里,就在哪里开花”的无限能力。另一个瑞典语新词—“orkidebarn”,也就是“兰花小孩”,形容那些极度易受环境特质影响的孩子,他们就像兰花一样,只要悉心照料,就能盛开出瑰丽的花朵,却也会因为被忽视或伤害而在转瞬间枯萎、凋零。
照顾“小兰花”的六大法则
兰花小孩对于年幼时遭遇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有一种奇特、利弊互见的敏感性。他们对外界环境有一种易感性,容易受其影响,例如触摸、声音、味道和相关的体验,当然还包括爱心、温暖、恶意和冷漠……等的知觉,而这种感受力会造成他们在身体感官上产生巨大、有时是痛苦的反应。他们像是感官都对外界彻底的开放,因而造就出不是大好就是大坏的二元性结果:在强而有力、具正向支持的社会环境里,他们比任何孩子都更朝气蓬勃,但在相对严苛有害的环境里,他们的人生可能会流向失序与谷底。
一、生活需要仪式感:新奇是种威胁,日常规律是种保护。
对兰花小孩而言,造成他们人生扰动的,是他们对新奇和意料之外事物的敏感性。凯根称这种现象为“恐新症”。这是一种深植于性格中、对预期之外或对陌生事物的恐惧。
二、给予孩子坚定不移的爱:无论单亲、双亲或同志家庭,那怕只有一个大人的关爱也足够。
第二个对兰花特质的孩子提供安抚和支持的教养做法,就是家长无处不在的关注和爱。虽然所有孩子都渴望并需要父母的注意和关怀,但兰花小孩需要特别多父母的关爱,而且特别能受惠于他们的影响。这种关注可以是来自双亲中的其一或双方,祖父母、教父教母或是保姆。
三、尊重孩子的个别差异:对孩子的“敏感”要有敏感度。
父母支持关怀兰花小孩的第三个方法,就是体认并尊重人类的个别差异。切记,就算是在同一个家,但每个孩子感受到的家庭氛围就是不一样。父母必须能辨识、了解进而欣赏孩子间的差异与独特。
高质量、有回应的父母之所以能注意并回应子女在需求上所显现的各种差异,就是因为他们具备这种“对敏感的敏感度”。唯有看到这种差异,肯定差异的正当性,才能让兰花小孩和蒲公英小孩各自盛开。
四、给予孩子宽容和自由的空间:全心接纳,肯定孩子做自己。
父母要能接纳并肯定孩子真实的样貌、柔软的心地和富创意的自我,如此一来,兰花小孩就能够茁壮。兰花小孩能够敏锐地察觉到父母的批判和意见,对此照单接受,并以强烈的方式回应。他们通常也是最富创意和想像力的孩子,需要找到表达、运用创造力的管道。这样的孩子如果察觉到,要达到父母的期望,就必须完全迎合父母的欲望和企图心,完全不能有任何差错,那么孩子自己的希望、梦想和创意,可能会受到阻碍和压抑。
五、建立在“保护”与“刺激”之间的微妙界线:不放任,也不成为直升机父母。
兰花小孩的家人必须在精心的保护与壮胆的历练之间,寻求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由于兰花小孩容易被外界触动生理反应,所以父母让孩子与外界刺激间保持某种隔绝,通常是必要而且有益的保护手段。
六、善用游戏的力量:玩出想像力与疗愈力。
最后,游戏、奇幻和想像的乐趣大有助益。兰花小孩的父母,一如所有孩子的父母,都必须在其中接受陶冶。身在成人世界的我们,之所以深受孩童的吸引,诸多原因中的一个,就是孩子能够自然且自在地进入生活中充满想像力的玩乐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