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况百百种 认识并学会与其共处
有位小宏(化名)患有思觉失调症,不但家人无法谅解,甚至相爱多年的女友也因此离开;加上持续受到症状干扰,不断出现幻听、妄想等精神症状,让小宏无法维持工作。所幸,经卫生所派员多次访视及协助,卫教家属正确的疾病及服药遵从性观念后,现在小宏已学会和症状共处,渐渐恢复正常生活。
定期追踪关怀 助降低精神疾病复发率
根据卫生福利部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精神疾病追踪照护人数高达10,423人,其中四级追踪照护为4,780人,占精神追踪照护人数45%。换言之,有将近一半的精神病人已趋于慢性化,需要稳定就业、就医、复健及长期安养持续关怀。有鉴于此,台南市卫生局及辖区卫生所会定期追踪病患服药治疗情形,及进行关怀服务,借由倾听精神疾病患者及照顾者的心声,给予陪伴支持,改善控制症状,使复发率降至最低。
卫政结合社政 提供更多重的全面性照护
因社区精神病患常具有多重的生活议题,故目前会由卫政及社政单位共同服务。为与网络单位有效连结并提升服务效能,台南市政府卫生局特别办理“台南市社区精神病人暨自杀危机个案社政人员照护服务研习营”,希望借此提升社政人员对于精神病患处遇的专业知能,且提供网络单位面对精神病患更全面性的的服务。
精进专业领域 患者权益更受保障
此次研习营分别邀请嘉南疗养院精神科医师王祯邦主任及郭宇恒医师,针对精神疾病进行讲授。让与会者更了解精神病患的样态、临床上的治疗模式,以及转介与紧急护送就医处置的要件,促使在专业领域上能更加精进,期盼将来服务精神病患时,不仅能客观判断,且能提供相关转介与资源,共同维护精神病患的权益。
居家治疗服务 助精神病患回归社会
近年来,随机伤人案件频传,民众对精神病患者的恐惧也逐渐上升!一名患思觉失调症的男性病患,因拒绝吃药,导致忌妒妄想更加明显,且开始出现攻击太太的情况,经反复住院十余次,病况依然没有改善。在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医疗团队和该名病患家属讨论后,决定采用居家治疗并施打长效针剂。目前个案已由原先的抗拒治疗,转变成现在精神病状况趋于稳定,家庭生活也迈入正轨。
精神病患可施居家治疗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社区精神科主任邱智强表示,精神科的重症患者由于常常无病识感而不愿就医,就算反复生病住院,但最后仍因不吃药再度发病而住院。健保署特别针对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质性精神病态、亚急性谵妄、其他器质性精神病态、思觉失调症、情感性精神病、妄想状态及源自儿童期精神疾病等七大类精神疾病患者,规划居家治疗协助。
居家照护治疗 降低精神病患复发率
邱智强进一步说明,经医师诊断精神疾病症状明显干扰家庭及社区生活、无病识感且有中断治疗之虞、无法规则接受治疗、精神功能或职业功能或日常生活功能退化、年老独居或无法自行就医者,得施行居家治疗;至于治疗方式在出院后会定期访查照顾和电话追踪,预防病情恶化,如此一来,不仅能照料患者,也能减轻照顾者的负担。
居家医疗服务人数增 相关问题可洽居家治疗专线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黄胜坚总院长提醒,目前居家医疗服务人数逐年增加,若有相关问题,可拨打台北市立联合医院的社区精神科居家治疗专线(02)2726-3141转1137或1138询问。
画画找到情绪出口 助精神病友复健
复健1年 精神病友变房务清洁员
精神病照顾者压力大 医:应适时求助
近日高雄发生弑亲案,一名长期照顾精神障碍妹妹的男子,因口角争议,加上不堪长年照顾压力失手杀害妹妹。医师表示,面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照顾压力不亚于病人本身,家属应适时求助,才不会发生憾事。
患者认知功能退化 家属须面对双重压力
南投医院身心科主任陈致远表示,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病情的不稳,出现认知功能退化、自我照顾能力下降等状态,家属是主要照顾者。常言道,久病无孝子,更何况是兄弟姊妹,经常须面临经济和生活的双重压力。
在经济上,因患者须家属协助生活照顾,使得照顾者无法出去工作而失去经济能力,在生活上,因患者易受精神症状干扰,易与家人冲突,照顾者也因此可能有情绪起伏,长久下来,两方身心灵疲惫。
家属应适时寻求资源、精神科的协助
陈致远主任建议,家人需要合作分担照顾病患的工作,适时寻求医院、社区复健中心、精神护理之家等机构提供资源协助,如医疗照顾、工作复健及护理照顾等。适时休息和喘息,才能使自己心理和身体健康,避免因照顾病患而身体和心理过劳。若有焦虑、忧郁等精神疾病,建议家属仍须寻求精神科医疗团队的协助。(文章授权提供/优活健康网)
把握五要诀 助精神疾病患者控制病情
卫生福利部八里疗养院职能治疗科举办“圣诞舞会”活动,为该院精神病友创造最特别的圣诞回忆。
我社会接纳精神病病友,世界排名第三,但政府预算微乎其微,期待能多重视这议题,提升全民身心健康。
社会对精神病病友 污名化严重
不过赖德仁理事长也指出,在台湾社会,精神病病友遭受污名化情况还是层出不穷,社会对于精神病病友的接受度还是不够,更重要的是,政府对于这一块也不重视,对于精神疾病病友的照护,不能只着重于治疗,病友回归社会、就学,也需要政府跨部会整合,目前政府并没有跨部会委员关心这议题,让人非常遗憾。
心理健康部分 政府预算微乎其微
此外,政府对于精神、身心健康也不够重视。调查受访专家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助理教授张书森举例,政府105年度卫生相关总预算为新台币1760亿元,其中卫福部心口司有新台币9.5亿元,心理健康相关只分到新台币5.5亿元,只有卫生相关总预算的0.35%,连0.5%都不到,可见政府对心理健康、身心健康照护有多轻忽。
精神科诊所增2倍 政府预算不增反减
赖德仁理事长补充,从2000年到2011年,台湾精神科基层诊所数量增加两倍之多,由此可知,台湾民众对于精神科治疗、照护的需求日渐增加,但是政府相关预算却不增反减,过去还有跨部委员会执行政策整合,现在连这部分也没有,全世界先进国家对于身心健康照护预算几乎都占卫生相关总预算5%以上,政府在这一方面,与欧、美国家差距甚远。
赖德仁理事长表示,台湾在医疗方面做得很不错,但较缺乏社区化配套措施、制度,期待政府可以多重视这议题,提升、维持全民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