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习“有效”的沟通方式:多听少说
明白“叛逆”这件事是必然会发生的事后,再来还必须学习使用“有效”的方式与孩子互动。志恒老师分享,他经常碰到父母埋怨,为什么明明已经跟孩子说过好几百次,但一点用也没有,孩子仍然故我地当作耳边风?这时,他总会巧妙地反问:“既然知道是无效的话,那么为什么还要一而三,再而三地继续讲呢?”
对于国、高中阶段,这些年龄稍长的孩子来说,其实事情的对错,他们大抵都能区分,父母重复说教的内容,只会让他们觉得唠叨、厌烦。因此比起劈头就念,父母更该在意的是,应该是“为什么孩子明知道是不对的事情,但却还是去做了?”,背后肯定有着极待被理解的原因。
别急着表明自己的看法,先试着听听孩子的想法、把孩子的话听懂,后续才会有讨论和沟通的空间!
3.找寻行为背后的正向意义:理解后肯定
看到这里,很多父母大概想问:“难道我就只是听,都不回应吗?”当然可以回应,但是回应的方式必须有技巧:先是回应情绪感受,再来正向肯定行为。志恒老师使用简单的情境举例:
先:回应情绪感受
当孩子和父母分享快乐的事时,可以回复他:“听到你分享这件事很开心”;反之,如果是遇到挫折和难过时,可以使用同理心情回复:“从你叙述这件事的口气,我感受到你对这件事是很愤怒的,你感觉到很难过、很委屈等等”,不需要特别去说教或是分析问题,因为多数的孩子其实只是想要一个倾听的对象。
后:正向肯定行为
如果孩子愿意再进一步分享的话,下一步要做的是“肯定行为背后的正向意义”。意思是,或许孩子的行为本身是不对的,但他会这么做,有着潜在的正向意图,需要父母循序渐进去发现并理解。比方说孩子考试作弊,很有可能是因为想要考高分,讨爸妈欢心。
这时候便可以这么对孩子说:“听说你考试作弊,我相信你是想要考高分才这么做的,可见你是在意成绩的。看见你这么注重课业,爸爸妈妈很为你感到开心。也许你也很担心爸爸妈妈看到你的成绩会不开心,会被责骂,可见你其实是很在乎爸爸妈妈的感受,我们很感动。”
从事件中找到表现不错,或是值得肯定的地方去鼓励他,让孩子明白自己可能是可以被理解的, 当然,该纠正孩子的还是要教,也要让孩子承担行为的自然后果,但是,当这么回应时,他们就比较愿意敞开心房说出自己的想法,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提醒。
推荐阅读:刘墉谈教养,每个人作父母之前,都要告诉自己“这件事”
虽然这套“公式”听起来有点繁琐,但习惯之后,便能很自然地套用在日常的生活情境中。在孩子18至20岁以前,这段学习成长的过程虽然不易,但换个角度想,能够被孩子需要与信赖,也何尝不是一件挺有成就感、幸福的事呢?
【女子学】授权转载 原文出处【先懂孩子再来谈教养!学习有效的沟通方式,3大法则教你轻松与家中青少年和平共处】
执行编辑:Hovis
核稿编辑:Re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