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安全靠你我 病安文化从卫生所出发
安全就医环境 落实病安文化
“病人安全”向来是全球医疗照护的公共议题,也是提升医疗品质的根本。依据台湾病人安全通报系统调查显示,自2017年4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共收案通报件数11,901件,通报件是别以药物事件最多占30.8%,跌倒事件其次占24.5%,第三为管路事件占12.3%。
病安通报 发生机构以医院占最多
另外,通报事件发生机构以医院占78.2%最多,其次是精神科医院占19.8%,护理之家占1.6%,而精神复健机构、养护机构及基层诊所、卫生所等机构通报事件皆占1%以下。
病人安全周 营造安全就医环境
国内引进美国“病人安全周”的经验,于2004年开始举办病人安全周活动,由政府、医疗体系、媒体及民众的病人照护团队,共同为营造病人安全就医环境努力。为了病人安全就医环境,讲求持续性的医疗品质改善或执行相关的计划,已成为必然之趋势,也是医疗体系与卫生单位须共同努力的方向。
经验分享 提升病安正确观念
10月为全国病人安全周及公费流感疫苗开打,台南市政府卫生局为营造病人安全文化,于日前假台南市立安南医院委托中国医药大学兴建经营办理“营造病安文化-异常事件通报管理与实务分享”教育训练;台南市政府卫生局陈怡局长表示,第一线卫生所人员事务繁多十分辛劳,更需要运用TRM团队资源管理、TPR通报,将病安文化理念带进各卫生所实践,以建立安全的医疗照护环境,让至卫生所就医的民众与员工安心。
病人安全周 民众热情响应
虽然台湾时常传出医病纠纷,但暖心的医病关系也经常发生!2002年美国病人安全基金会(NPSF)主导发起病人安全周活动(PSAW)。为建立民众正确的观念,卫生福利部也自2004年起委托医策会,标竿美国的病人安全周,于每年10月第三周订为我国的病人安全周,举办至今将迈入第13年。
医病沟通好重要 建立安全伙伴关系
台南市立安南医院院长林瑞模指出,近年来民众参与成为相当受到重视的病人安全议题之ㄧ,同时也是106年病人安全周活动响应主题。因此,2017年病人安全周宣导主轴为“医病沟通”,期望鼓励民众多与医师、护理师、药师等专业人员讨论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同时鼓励医护人员主动与病人讨论最适当及最符合病人需求的治疗选择方案,让病人与医疗人员搭起良好的沟通桥梁,建立病人安全的伙伴关系。
病安三观念 助提升自我健康参与
林瑞模表示,2017年病安周主要宣导民众“响应”、“回应”及“反应”三种观念。
1、响应:响应病人安全活动。
2、回应:回应医护人员问题。
3、反应:主动反应自己或家人的特殊健康状况、任何关于检查、治疗或用药的疑问。
林瑞模提醒,病人安全周期间将举办门诊卫教讲座、院内演讲,主题包含“病人权益”、“医病共享决策”等一系列活动。林瑞模鼓励,病人、家属、民众及所有医疗同仁参与,借由活动提升民众对于自我健康参与及决策的正确观念。
标准化病人出招 新手护理闯通关
“每次护理人员都找不到血管,想到打针我就害怕!”、“你是新进护理人员,我不敢让你打针,请资深的来!”在替训练有素的标准化病人伤口换药、抽血、药物剂量、疼痛评估、下肢无力等面向提出问题时,对新手上路的护理人员可堪是ㄧ大考验!
标准化病人走进课程 助医病关系更融洽
嘉义大林慈济医院护理部首度为新进同仁举办的临床技能测验,借由训练有素的标准化病人模拟常见的各种状况,让学生转换为护理师的角色,除了承担责任的调适,且在临床上的知识、技能、情境及人际沟通的状况,能更加随机应变。
大林慈济希望透过此次客观性结构式临床技能测验(OSCE)评量,护理人员在与标准化病人互动中,能更进一步的掌握病人的可能反应,提升护病的品质。
客观性结构式临床技能测验 照护病人更有方
嘉义大林慈济医院护理部护理长刘英美指出,借由此次担任标准化病人,亲自上场与新进护理人员互动,更能体会到护理师在临床上实际遭遇的困境。
慈济志工赵英全也以亲身经历表示,他曾车祸送医,但因医师的误判病状而延误治疗黄金期,导致现在身体的愈合力只达到九成,因此他更希望护理同仁,能在此次的OSCE教案课程中有所得,在临床上不会慌乱,不会做出错误的医疗行为。
参与此次活动的新进护理人员则进一步表示,在护理长的用心陪伴与即时回馈下,往后面对照顾病人时也更加有信心,这是接触真实病人前的过渡学习经验,获益良多。
人文精神与关怀 提升医疗照护品质
护理部督导郭如娟表示,经由OSCE评值护理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及护病沟通技能,让同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且学习以人文精神及关怀的态度去评估及照顾病人,才能让病患受到更高品质的照护。
疝气误信偏方 拖成洗肾病人
有病就应该要去看医生,千万不要自己乱吃药,以免病况更加严重!日前就有一名陈姓老翁疝气史长达十年,他讳疾忌医,还误以为疝气手术等于切除阴囊,于是听信卖药频道跟电台偏方,不只吃出慢性肾衰竭,最终还落得终身洗肾的下场。
年轻老少皆可能患疝气
台中慈济医院一般外科高国尧医师表示,疝气通称“坠肠”,不论幼儿、年轻人、老年人都可能罹患。年轻人可能是腹腔通道先天性闭锁不全;年长者则属功能退化,腹壁变薄,有时候用力过度也会导致通道裂开,造成腹股沟疝气。
血液循环出问题 恐演变成致命腹膜炎
高国尧医师说,男女罹患疝气比例是十比一,通常症状没有立即危险性,但如果一直不处理,等肠子推不回去,掉在里面愈来愈肿,一旦压力愈高,血液循环出现问题,就有可能造成肠子坏死,演变成有致命危机的腹膜炎。
及早就医 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高国尧医师提醒,疝气治疗不必切除阴囊,偏方也无法奏效,手术是治愈疝气的唯一方法,大部分病人都适用伤口小且恢复较快的腹腔镜手术,建议及早就医,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红斑性狼疮病人饮食应清淡,宜蒸煮,不要大火炒,也不宜吃烤炸、光敏感食物、进补、辛香料。
一个22岁的姑娘,居然突发脑出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剧烈头痛、呕吐,22岁突发脑出血险丧命
小林(化名)是一名医学生,平时学习刻苦,生活无规律,喜爱素食,患有中度贫血。
一天,她起床后感觉右头皮发麻、剧痛,她当即就意识到,这次的病不简单。
果不其然,头颅CT提示,小林的右侧颅内出血60多毫升。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张燕飞认为,小林颅内大量出血,中线移位,随时可以出现昏迷、脑疝死亡危险,建议立即进行抢救。
但因为小林有中度贫血和凝血功能障碍,再加上脑出血原因未知,此次手术风险很大。
于是,张医生叫来了神经外科医生一起进行开颅手术。
开颅后发现,小林的右侧颅内有70ml血肿,脑组织也已受到重压,颅压非常高。
两个小时后,小林的手术顺利完成,暂时没有生命危险。
脑出血为何会“盯上”年轻人?
神经外科主任锺春龙介绍说,急性脑出血并不是罕见病,但较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年轻人急性脑出血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对于这种现象,他解释说:“主要跟现在的生活方式有关。”
现在的年轻人生活节奏快、无规律、经常熬夜加班、压力大、情绪波动大、没有保健意识,这些都是年轻人脑出血频发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小林平时生活无规律,而且偏爱素食,所以她才会有严重贫血和凝血功能障碍。
当然,锺主任还提到,一部分人脑出血是由外部撞击造成,一般刚开始无明显症状,但后期会因为其他的外在因素,如生气、烟酒、太过劳累等诱发。
出现这些“报警”信号,及时就医
脑出血不是大病?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锺春龙表示:“脑出血没有救治会引发脑疝,危及性命。”
小林还算幸运的,因为她是医学生,对身体有一定的警觉性,所以及时去了医院,才保住了性命。
锺春龙说,脑出血一般起病较急,但在发病前也会出现一些先兆,如:身体麻木无力、嘴歪流涎、活动不便、突然讲不出话、视物不清、站立不稳甚至晕倒、突然感到头晕……可出现一次,也可反复出现。
锺医生提醒大家,平时要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治疗。
血糖总控制不好?其实很多糖尿病人都“栽在”了这6个误区上!
健康 2017-11-23
据统计,目前我国患糖尿病人数已经超过1亿,居世界首位。
虽然身边患病人数越来越多,但大多数人,甚至包括患者自己,都仍然对糖尿病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解。
也正是这些认识误区,让血糖总是控制不好。
今天我们就来数一数“控糖”路上,你都栽在了哪些误区里!
1、得了糖尿病,吃“无糖食品”就没关系
这其实是对“糖类”认识的一个误区。
很多人觉得,糖就是糖果、巧克力、冰淇淋一类的甜食。但其实,生活中常见的米饭、馒头、面条、薯类等淀粉类食物,被定义为多糖,它们经过消化后,最终转为葡萄糖,同样会升高血糖。
因此,光认定“无糖”可不够,市面上许多“无糖食品”,比如无糖饼干、无糖藕粉等,虽然食糖含量很低,甚至没有加入食糖,但仍然含有相当程度的淀粉,“升糖能力”同样不容小视。
一旦过量进食这类“无糖食品”,势必造成血糖飙升,因此糖友们不能敞开肚子吃,须将这些食物提供的能量计入每天所需总能量内。
2、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糖
这又是另外一个“糖”的误区。
在被确诊为糖尿病之后,很多患者肯定就认为:“这辈子不能吃甜食了。”
事实上,一般的“甜食”,如巧克力、冰淇淋、蛋糕等,含有较多的简单糖,糖分能很快被人体吸收,促使人体血糖迅速上升,并维持一段时间,这对糖尿病人来说比较危险。
但也并不是说糖尿病人就不能吃甜食了,在血糖稳定的情况下,糖友们也是可以适当进食一些水果或者使用代糖的甜食。
另外,很多医生们也会建议老年糖友随身带糖,以防低血糖的发生。
3、吃了降糖药,就可以不控制饮食了
临床上发现,很多糖友们只看重药物,饮食上却从来不忌口。
但事实上,合理的饮食控制才能避免血糖忽高忽低给身体带来的危害。
建议糖友们饮食上要注意:
1)食谱尽量包括谷类、蔬菜水果类、瘦肉类和奶豆类,选择不同的食物,让饮食丰富起来。
2)按时按量规律地进餐,这样是有利于代谢和内分泌的稳定,促进药效发挥,同时还有利于药物治疗方案的调整。
3)少食多餐,合理分配。每天至少早、午和晚三餐,可根据情况适当加一两小餐,少食多餐能保证全日血糖相对平稳,避免热能聚积转化成脂肪。
4、吃了降糖药,就可以不运动了
忽视运动也是很多糖尿病人经常犯的错。
运动作为控制血糖的必要手段,一般可以安排在餐后 60~90 分钟进行,成年的糖友每周至少应该保持 150 分钟(如每周运动 5 天,每次 30 分钟)。
另外,运动强度应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好,这类运动让人感觉运动时有点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例如快走、打太极拳、骑车、打桌球、羽毛球和高尔夫球等。
如果一次拿不出 30 分钟来运动也不用着急,即使一次进行短时的体育运动(如 10 分钟),每天累计 30 分钟,也是有益的。运动量以微微出汗,感觉轻松愉快,有轻度疲劳感但不气喘,休息后可消失,次日体力充沛为宜。
5、糖尿病用胰岛素会上瘾
很多糖友都害怕用胰岛素,即使病情很严重也拒绝用胰岛素,只因为它会“上瘾”。
但这恰恰是最大的认识错误,因为胰岛素本来就是我们身体产生的一种激素,何来“上瘾”一说?
1 型糖尿病人,因为身体不能产生或者产生的胰岛素不能满足身体需要,所以,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终身治疗。
而更常见的 2 型糖尿病人中,很多人是不需要胰岛素治疗的。但有些患者,在一段时间内血糖水平升的很高,这时,就要利用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来血糖控制,帮助身体尽快摆脱高血糖的伤害;在血糖得到初步控制后,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情况,来评估是否需要继续使用胰岛素。一般经过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大部分病人可以改换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
6、太重视降糖,却遭遇“低血糖”
一般来说,当糖友血糖低于3.9mmol/L,我们叫它低血糖。
与一些根本不忌口的糖友相反,有些糖友怕吃多了血糖高,就啥也不敢吃,结果饮食摄入量不足,或者没有按时进餐、运动量增加但未按需调整饮食,以及空腹运动时,都有可能会导致低血糖。
通常来说,高血糖对器官的危害会出现在几年后,但低血糖对人的伤害速度非常快,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就可能将数年血糖控制的心血付之一炬。因为严重的低血糖若不及时抢救,延误6小时以上,患者大脑就会严重损伤,甚至死亡。
常见导致低血糖的原因还包括胰岛素使用过量、滥用口服降糖药等。
因此,糖友要确保每餐摄入充足的复合型碳水化合物,按时进餐。如果因特殊情况无法按时进餐,身边要备一些含糖食品。活动量比平时大时,最好在活动前多摄入碳水化合物,并随身携带小零食,一旦有低血糖症状需立即进食。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到现在还没有根治的方法。因此医生反复提醒,一旦确诊为糖尿病人,就要做好心理准备,与病魔打一场持久战,更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切忌“自以为是”。
指导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曾龙驿
以为1: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糖
被确诊为糖尿病后,很多患者肯定认为:“这辈子再也不能吃甜食了”。
曾医师表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糖尿病的祸端不是因为吃糖多,而是因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慢性高血糖状态。
首先,应该明确甜食和糖是什么关系。
所谓“甜食”是指含大量蔗糖、葡萄糖的食物,如红糖水、冰淇淋、巧克力等,由于这些食物含较多的简单糖,糖分能很快被人体吸收,使血糖快速上升,并维持一段时间。
而我们吃的米饭、馒头、面条、薯类等属于淀粉类食物,是多糖,进食后会经过消化,最终转为葡萄糖。
由于这些食物进入胃肠后逐渐被消化吸收,且大多含膳食纤维,吃完后升血糖相对较慢。
“在血糖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适量进食水果或使用代糖的甜食。”
曾医师说,建议老人随身带糖,以防低血糖的发生。
以为2:只要吃药就不用管住嘴
曾医师强调,饮食和运动非常重要。临床上发现,很多糖友只看重药物,饮食上却从来不忌口。
事实上,合理的饮食能避免血糖忽高忽低为身体带来的危害。
饮食上要注意:
1、食谱尽量包括谷类、蔬菜水果类、瘦肉类和奶豆类
选择不同的食物,让饮食丰富起来。
2、按时按量规律地进餐
一个是有利于代谢和内分泌的稳定,促进药效发挥,同时还有利于药物治疗方案的调整。
3、少食多餐,合理分配
每天至少早、午和晚三餐,可根据情况适当加一两小餐。
少食多餐能保证全日血糖相对平稳,避免热能聚积转化成脂肪。
以为3:控食降糖,却忘了防低血糖
曾医师表示,有些糖友怕吃多了血糖高,啥也不敢吃,结果饮食摄入量不足,或没有按时进餐、运动量增加但未按需调整饮食,或空腹运动时,都可能导致低血糖。
当糖友血糖低于3.9mmol/L,我们叫它低血糖。
通常来说,高血糖对器官的危害会出现在几年后,但低血糖对人的伤害速度非常快,严重的低血糖若不及时抢救,延误6小时以上,患者大脑就会严重损伤,甚至死亡。
常见导致低血糖的原因还包括胰岛素使用过量、滥用口服降糖药等。
因此,糖友要确保每餐摄入充足的复合型碳水化合物,按时进餐。
如果因特殊情况无法按时进餐,身边要备一些含糖食品。
如果活动量比平时大,在活动前要比平时多摄入碳水化合物,并随身携带小零食,一旦有低血糖症状需立即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