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安全靠你我 病安文化从卫生所出发
病人安全周 民众热情响应
标准化病人出招 新手护理闯通关
疝气误信偏方 拖成洗肾病人
红斑性狼疮病人饮食应清淡,宜蒸煮,不要大火炒,也不宜吃烤炸、光敏感食物、进补、辛香料。
一个22岁的姑娘,居然突发脑出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剧烈头痛、呕吐,22岁突发脑出血险丧命
小林(化名)是一名医学生,平时学习刻苦,生活无规律,喜爱素食,患有中度贫血。
一天,她起床后感觉右头皮发麻、剧痛,她当即就意识到,这次的病不简单。
果不其然,头颅CT提示,小林的右侧颅内出血60多毫升。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张燕飞认为,小林颅内大量出血,中线移位,随时可以出现昏迷、脑疝死亡危险,建议立即进行抢救。
但因为小林有中度贫血和凝血功能障碍,再加上脑出血原因未知,此次手术风险很大。
于是,张医生叫来了神经外科医生一起进行开颅手术。
开颅后发现,小林的右侧颅内有70ml血肿,脑组织也已受到重压,颅压非常高。
两个小时后,小林的手术顺利完成,暂时没有生命危险。
脑出血为何会“盯上”年轻人?
神经外科主任锺春龙介绍说,急性脑出血并不是罕见病,但较多见于中老年人。近年来年轻人急性脑出血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对于这种现象,他解释说:“主要跟现在的生活方式有关。”
现在的年轻人生活节奏快、无规律、经常熬夜加班、压力大、情绪波动大、没有保健意识,这些都是年轻人脑出血频发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小林平时生活无规律,而且偏爱素食,所以她才会有严重贫血和凝血功能障碍。
当然,锺主任还提到,一部分人脑出血是由外部撞击造成,一般刚开始无明显症状,但后期会因为其他的外在因素,如生气、烟酒、太过劳累等诱发。
出现这些“报警”信号,及时就医
脑出血不是大病?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锺春龙表示:“脑出血没有救治会引发脑疝,危及性命。”
小林还算幸运的,因为她是医学生,对身体有一定的警觉性,所以及时去了医院,才保住了性命。
锺春龙说,脑出血一般起病较急,但在发病前也会出现一些先兆,如:身体麻木无力、嘴歪流涎、活动不便、突然讲不出话、视物不清、站立不稳甚至晕倒、突然感到头晕……可出现一次,也可反复出现。
锺医生提醒大家,平时要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治疗。
血糖总控制不好?其实很多糖尿病人都“栽在”了这6个误区上!
健康 2017-11-23
据统计,目前我国患糖尿病人数已经超过1亿,居世界首位。
虽然身边患病人数越来越多,但大多数人,甚至包括患者自己,都仍然对糖尿病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解。
也正是这些认识误区,让血糖总是控制不好。
今天我们就来数一数“控糖”路上,你都栽在了哪些误区里!
1、得了糖尿病,吃“无糖食品”就没关系
这其实是对“糖类”认识的一个误区。
很多人觉得,糖就是糖果、巧克力、冰淇淋一类的甜食。但其实,生活中常见的米饭、馒头、面条、薯类等淀粉类食物,被定义为多糖,它们经过消化后,最终转为葡萄糖,同样会升高血糖。
因此,光认定“无糖”可不够,市面上许多“无糖食品”,比如无糖饼干、无糖藕粉等,虽然食糖含量很低,甚至没有加入食糖,但仍然含有相当程度的淀粉,“升糖能力”同样不容小视。
一旦过量进食这类“无糖食品”,势必造成血糖飙升,因此糖友们不能敞开肚子吃,须将这些食物提供的能量计入每天所需总能量内。
2、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糖
这又是另外一个“糖”的误区。
在被确诊为糖尿病之后,很多患者肯定就认为:“这辈子不能吃甜食了。”
事实上,一般的“甜食”,如巧克力、冰淇淋、蛋糕等,含有较多的简单糖,糖分能很快被人体吸收,促使人体血糖迅速上升,并维持一段时间,这对糖尿病人来说比较危险。
但也并不是说糖尿病人就不能吃甜食了,在血糖稳定的情况下,糖友们也是可以适当进食一些水果或者使用代糖的甜食。
另外,很多医生们也会建议老年糖友随身带糖,以防低血糖的发生。
3、吃了降糖药,就可以不控制饮食了
临床上发现,很多糖友们只看重药物,饮食上却从来不忌口。
但事实上,合理的饮食控制才能避免血糖忽高忽低给身体带来的危害。
建议糖友们饮食上要注意:
1)食谱尽量包括谷类、蔬菜水果类、瘦肉类和奶豆类,选择不同的食物,让饮食丰富起来。
2)按时按量规律地进餐,这样是有利于代谢和内分泌的稳定,促进药效发挥,同时还有利于药物治疗方案的调整。
3)少食多餐,合理分配。每天至少早、午和晚三餐,可根据情况适当加一两小餐,少食多餐能保证全日血糖相对平稳,避免热能聚积转化成脂肪。
4、吃了降糖药,就可以不运动了
忽视运动也是很多糖尿病人经常犯的错。
运动作为控制血糖的必要手段,一般可以安排在餐后 60~90 分钟进行,成年的糖友每周至少应该保持 150 分钟(如每周运动 5 天,每次 30 分钟)。
另外,运动强度应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好,这类运动让人感觉运动时有点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例如快走、打太极拳、骑车、打桌球、羽毛球和高尔夫球等。
如果一次拿不出 30 分钟来运动也不用着急,即使一次进行短时的体育运动(如 10 分钟),每天累计 30 分钟,也是有益的。运动量以微微出汗,感觉轻松愉快,有轻度疲劳感但不气喘,休息后可消失,次日体力充沛为宜。
5、糖尿病用胰岛素会上瘾
很多糖友都害怕用胰岛素,即使病情很严重也拒绝用胰岛素,只因为它会“上瘾”。
但这恰恰是最大的认识错误,因为胰岛素本来就是我们身体产生的一种激素,何来“上瘾”一说?
1 型糖尿病人,因为身体不能产生或者产生的胰岛素不能满足身体需要,所以,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终身治疗。
而更常见的 2 型糖尿病人中,很多人是不需要胰岛素治疗的。但有些患者,在一段时间内血糖水平升的很高,这时,就要利用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来血糖控制,帮助身体尽快摆脱高血糖的伤害;在血糖得到初步控制后,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情况,来评估是否需要继续使用胰岛素。一般经过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大部分病人可以改换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
6、太重视降糖,却遭遇“低血糖”
一般来说,当糖友血糖低于3.9mmol/L,我们叫它低血糖。
与一些根本不忌口的糖友相反,有些糖友怕吃多了血糖高,就啥也不敢吃,结果饮食摄入量不足,或者没有按时进餐、运动量增加但未按需调整饮食,以及空腹运动时,都有可能会导致低血糖。
通常来说,高血糖对器官的危害会出现在几年后,但低血糖对人的伤害速度非常快,一次严重的低血糖,就可能将数年血糖控制的心血付之一炬。因为严重的低血糖若不及时抢救,延误6小时以上,患者大脑就会严重损伤,甚至死亡。
常见导致低血糖的原因还包括胰岛素使用过量、滥用口服降糖药等。
因此,糖友要确保每餐摄入充足的复合型碳水化合物,按时进餐。如果因特殊情况无法按时进餐,身边要备一些含糖食品。活动量比平时大时,最好在活动前多摄入碳水化合物,并随身携带小零食,一旦有低血糖症状需立即进食。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到现在还没有根治的方法。因此医生反复提醒,一旦确诊为糖尿病人,就要做好心理准备,与病魔打一场持久战,更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切忌“自以为是”。
指导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曾龙驿
以为1: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糖
被确诊为糖尿病后,很多患者肯定认为:“这辈子再也不能吃甜食了”。
曾医师表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糖尿病的祸端不是因为吃糖多,而是因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慢性高血糖状态。
首先,应该明确甜食和糖是什么关系。
所谓“甜食”是指含大量蔗糖、葡萄糖的食物,如红糖水、冰淇淋、巧克力等,由于这些食物含较多的简单糖,糖分能很快被人体吸收,使血糖快速上升,并维持一段时间。
而我们吃的米饭、馒头、面条、薯类等属于淀粉类食物,是多糖,进食后会经过消化,最终转为葡萄糖。
由于这些食物进入胃肠后逐渐被消化吸收,且大多含膳食纤维,吃完后升血糖相对较慢。
“在血糖稳定的情况下,可以适量进食水果或使用代糖的甜食。”
曾医师说,建议老人随身带糖,以防低血糖的发生。
以为2:只要吃药就不用管住嘴
曾医师强调,饮食和运动非常重要。临床上发现,很多糖友只看重药物,饮食上却从来不忌口。
事实上,合理的饮食能避免血糖忽高忽低为身体带来的危害。
饮食上要注意:
1、食谱尽量包括谷类、蔬菜水果类、瘦肉类和奶豆类
选择不同的食物,让饮食丰富起来。
2、按时按量规律地进餐
一个是有利于代谢和内分泌的稳定,促进药效发挥,同时还有利于药物治疗方案的调整。
3、少食多餐,合理分配
每天至少早、午和晚三餐,可根据情况适当加一两小餐。
少食多餐能保证全日血糖相对平稳,避免热能聚积转化成脂肪。
以为3:控食降糖,却忘了防低血糖
曾医师表示,有些糖友怕吃多了血糖高,啥也不敢吃,结果饮食摄入量不足,或没有按时进餐、运动量增加但未按需调整饮食,或空腹运动时,都可能导致低血糖。
当糖友血糖低于3.9mmol/L,我们叫它低血糖。
通常来说,高血糖对器官的危害会出现在几年后,但低血糖对人的伤害速度非常快,严重的低血糖若不及时抢救,延误6小时以上,患者大脑就会严重损伤,甚至死亡。
常见导致低血糖的原因还包括胰岛素使用过量、滥用口服降糖药等。
因此,糖友要确保每餐摄入充足的复合型碳水化合物,按时进餐。
如果因特殊情况无法按时进餐,身边要备一些含糖食品。
如果活动量比平时大,在活动前要比平时多摄入碳水化合物,并随身携带小零食,一旦有低血糖症状需立即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