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痧症全书》刮痧经典(必读)

2018-08-20 22:39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看名字,你懂我吗?养生调理专业技术学习交流的最佳平台说明:一、此乃手抄,原书效残,难免有漏掉子句,那位网友如有原书,能帮补其错漏,余在此谢...

名字,你懂我吗?



养生调理 专业技术 学习交流 的最佳平台





说明:


一、此乃手抄,原书效残,难免有漏掉子句,那位网友如有原书,能帮补其错漏,余在此谢谢。

                                  

——本书抄录者言


  


痧原大略第一


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其痧从秽气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发者多。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伏热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水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者多。




痧无补法第二


痧者厉气也。入气分则作肿胀。入血分则蓄为瘀。遇食积痰火则气阻血滞。最忌热汤热酒。不论犯者虚实。皆以有余治绝无补法

,

。用药克削。病当之。中病即己。




分经络第三

腰背颠顶连及风府。胀痛难忍。足太阳膀胱经痧。


两目赤肿。唇干鼻燥。腹中绞痛。足阳明胃经痧。


胁肋肿胀。痛连两耳。足少阳胆经痧。


腹胀板痛。不能屈伸。四肢无力。泄

.

泻不已。足太阴脾经痧。


心胸吊痛。身重难移。作肿作胀。足厥阴肝经痧。


痛连腰肾。

[

外肾也

]

小腹胀硬。足少阴肾经痧。


咳漱声哑。气逆发呛。手太阴肺经痧。


半身疼痛麻木。左足不能屈伸。手太阳小肠经痧。


半身胀痛废俯仰。右足不能屈伸。手阳明大肠经痧。


病重昏沉。或狂言不省人事。手少阴心经痧。


或醒或寐。或独语一二句。手厥阴心胞络经痧。


胸腹热胀。揭去衣被。干燥无极。手少阳三焦经痧。


按;十二经受病。见症随症施治。其引经药亦不可少。今通列手足经脉后。


手少阴心。循手小指内侧出其端。手太阳小肠。起手小指端。


手少阳三焦。起手无名指靖。手厥阴心胞络。又名手心主。出中指端。


手阳明大肠。起手食指端。手太阴肺。出手大指端。


足厥阴肝。起足大指聚毛上。足太阴脾。起足大指端。


足阳明胃。起足次指外间。又一支亦入大指端。又一支入中指外间。


足少阳胆。起足四指间。足太阳膀胱。起足小指外侧端。


足少阴肾。起足小指下。

[

阅此便于针刺

]


引经


足太阳膀胱。蒿本。黄柏。

[

羌活

]

少用。


手太阳小肠。蒿本。黄柏。

[

羌活

]

少用。


足阳明胃。葛根。石羔。

[

白芷

]

少用。


手阳明大肠。葛根。石羔。

[

白芷

]

少用。


足太阴脾。藿香。苍术。


足少阴肾。独活。盐。


足少阳胆。柴胡。青皮。


足厥阴肝。柴胡。青皮。


少阳三焦。

[

川芎

]

少用。


手厥阴心胞络。丹皮。


手太阴肺。桔梗。

[

白芷

]

少用。


手少阴心。独活。细辛。




看凉热第四


痧犯太阳。则头痛发热。犯少阳则耳旁肿胀。寒热往来。犯阳明。则面目如火。但热不寒。犯太阴。则腹痛。犯厥阴。则小腹或胸肋痛。犯少阴。则腰痛。以上皆身凉。犯肺则咳漱痰喘微热。甚则鼻衄。犯心则心痛或心胀。头额汗冷如珠。而身或热或凉。犯膀胱则小便溺血。甚则身热。犯大肠。则痢下脓血。重则呕吐身热。犯肝则沉重不能转侧。脯热内热。甚则吐血。犯三焦则热毒内攻。上则口渴。下则便结。


凡痧毒壅阻。发而为热。若误为外感传经热症。而发汗温饮。虽慢痧迟缓。亦必变出头汗发狂话语种种重症。不知外感之脉。浮数而紧。热症之脉。洪数有力。痧症之脉。终有不同。或有可疑。须看痧筋有无辨之。


痧症身凉而内热者宜攻其里。表实者宜透其肌。用药随时活变。故不立主方。




分表里第五


痧感肌表。人不自知。则入半表里。故胸中作闷。或作呕吐。而腹痛生焉。此可

刮而愈。不愈用金四。金五方。痧毒入里。故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冲心则心胸大痛。攻腹则盘肠吊痛。可放痧而愈。不愈用丝三。石六方。


痧毒中深。逆攻心膂。立时发晕。气血不流。放亦无紫血。即有亦不多。惟当审脉辨症。如系风寒暑湿气血食积痰饮。施治令苏。气血流动。然后扶起放痧。


如不醒择用丝五。匏一。土五方。如此重症。立时连进汤丸。方能有救。


痧阻于气分宜刮。壅于血分宜放。痛而绞动者。阻于食积之气分也。痛而不移者。壅于血分而有瘀也。发于头面上部。毒气上壅也。缠于手足下部毒气下注也。上吐下泻。痧气冲激也。烦闷气胀。痧气壅塞也。恶寒发热。痧气遏于肌表也。胸膈偏痛。毒血滞于经络也。为肿为胀。食积血瘀结滞肠胃也。吐血便血痧气泛溢而尤溃败也。咳嗽喘急。痧壅气分而生痰逆也。立时闷绝者毒血攻心也。手足软而不能运者

.

毒血注下也。腰肋俱痛者。偏痛半身者。身重不能转侧者。皆毒血壅瘀也。变成肿毒溃烂者。毒血凝滞。攻坏肌表也。




审脉第六


痧脉多微缓细涩。有时弦数。从浮大亦虚而无力。疾徐不伦。时或六脉俱伏。伏亦无妨。痧退脉即渐还。如头痛壮热。脉应洪实。而反微迟者痧也。厥冷不语。脉应沉细。而反滑数者痧也。脉症不符。便舍症从脉。诊痧尽此两言。


按;伤寒杂病。自有本脉。若一兼痧。其脉必变。病必凶暴。然兼痧之脉可之也。伤食痧脉多紧实。伤血痧脉多芤滑。伤暑痧脉多洪滑而疾数。伤风痧脉多沉微。秽触痧脉多变异不常。伤气痧脉多沉伏或如雀啄。伤寒湿痧脉多沉细。或有痧脉似阴症者。尤不可不辫。如伤寒脉沉迟无力。是直中三阴。治用热药何疑。惟伤寒兼痧脉似阴症。一服温补热药。痧毒变幻悔无及矣。故于其外见症候稍有不合。便取痧筋验之。有则为痧。无则为阴凉热异施。且放痧服药后。经络无阻。脉便不复沉伏。,然后按脉辨症。治其伤寒。无不效者。至杂病兼痧。有沉伏之脉亦准此法。


凡痧脉微细者生。实大急数者重。洪大无伦者凶。一部无脉者轻。一手无脉者重。两手无脉者死。六脉无根。及诸怪脉现。而放痧服药不应者不治。丹溪治杂症。以气血痰为先。痧胀何能离此。痧有气塞者。为喘急。为胀满。为呕哕。为头眼胀。其痛紧。脉必洪数。属阳。有气闭者。为昏冒。口噤。目翻。厥冷。虽痛口不能言。脉必沉伏。属阴。痧有血热者。为烦躁。为紫斑。为头面赤。为衄。口出红沫。脉必实大。属阳。有血阻者。腰痛肋痛。攻心痛。手足青紫。脉必紧牢。乍大乍小。属阴。痧有痰壅者。喉中漉漉有声。吐咯不出。呕吐酸水清涎。脉必弦滑。属阳。有痰厥者。卒倒。手足厥冷。肌肤芒刺。遍身青筋。坐卧不能转侧。脉必微细。似有似无。属阴。亦不得谓阳痧则生。阴痧则死。痧有脉伏三日。亦得救活者。在得其窍而已。




论吐下第七


伤寒食末化。下之太早。反引寒邪入胃。变为热邪。固结所食。乃成结胸。若痧症。新食以吐为先。至所食既久。骤然痧胀。虽食消末尽。下之无碍。盖因痧本火毒在肠胃。肠胃部分肌肉。作肿。作胀。盘肠绞痛。遍及脏腑。故外刮以泄毒于表。内可即下以攻毒于里。则肿胀自当潜消。食积因之通利。非有寒邪入胃变成结胸之可忧也。但下之必兼消散食积。又宜以渐而进。中病即止。按;食在胃中停滞不化。误下之。食塞胃之下口幽门。截然中断。犯之多死。食虽既久。仍当探吐。曾见食已一周时。犹能探吐而出。若吐无食。则已入肠。始可攻下。霍乱症恶心肚痛。上吐下泻。泻如水注。此感受暑火暴发。升降不利。清浊不分。所泻皆五脏津液。宜急用五苓散或胃苓汤。以分利阴阳。清暑火之气。有夹食积者。亦不可过下。恐津液暴固。元气损伤也。更有吐泻无物。亦有上下关闭竟不吐泻者。为干霍乱。唯心腹绞痛。令人立毙。急以炒盐汤探吐。通则可救。即定后周时勿进粒米。得时复发。慎之。至如呕尽泄空。倦极。当用六和汤调理。




症第急八


急症昏迷。先观唇舌。色黑者凶。黄者重。淡红者略轻。盖黄知内热。黑知热极。淡红虽热。用药不可太冷。又要看舌胎施治。


痧症危急。放血不流。若审无食积血痰阻滞于中。用石二方冷服。或阴阳水。或泥浆水。晚蚕沙水。细辛水。白沙糖梅水。择一饮之。稍醒扶起再治。若有食积血痰。破瘀用桃仁。红花。童便之类。去新食用盐汤。矾汤吐之。食久痧胀。用楂。卜。麦芽消之。有积阻但用槟榔。大黄驱之。金七方治之。或痰血凝结。昏迷不省。用菜油麝香调下立苏。阻滞去。痧气行。筋自现。而后可刮放。当药即药。盖缘痧初发。未攻坏脏腑故耳。凡痧药得宜尚有不效者。盖汤剂多带冷。冷则直入肠胃。未能达于肌肤血肉。故治先刮放也。刮放而药仍不效。必刮放未尽也。刮已到放已尽。而痧犹在。则毒惟在肠胃及脾肝肾三阴经络。非药何以治之。


昏迷不醒。难施刮放。当用药救。夫汤药带冷。虽未能即周血肉。然当热毒攻心。正遇带冷之药顺流而下。昏迷自醒。有不醒乃食积血痰所阻。攻而下之。无不醒者。


痧发无寒症。然亦有时为寒。非真寒也。盖因痧热而服大寒之剂以至此。夫痧必无食积血阻于中。方可服寒饮得效。若一有之。而饮大寒。则食不消。积不行。血不散。而毒反冰伏矣。尝见岩谷中行旅感暑。渴饮涧水而毙者。,是名寒痧。盖饮寒毒结。多致不救也。若幸遇放痧之人。毒血一行便无阻滞。故方书有服阴阳水者。不独取井水。即此故耳。是以久服凉饮。痧有未痊者。略用三香温和之剂。实为权宜之术。若骤用桂。附。干姜。吴萸。参。芪之属。则又误矣。


痛皆属火。火有君相之别。手少阴君火也。右肾命门为手少阴心主。乃手厥阴心胞络之脏。经言;心之原出大陵。凡刺太陵穴者。以泻手心主相火之原耳。又有手少阳三焦合为表里。神脉同出现于右尺。二经代君行令。故相火之为病居多。火性炎烈。以致三焦阻塞。六脉全乖。昏冒痰喘。然相火作病犹有可回。若犯心君。殒在须臾。莫谓术疏耳。


按;命门在两肾中间。当脊十四椎下。内连五脏。上通于脑。下通精道。即男子藏精女子结胎之处。道书曰。天根为坎中之真阳。元精元气。皆由此生。属足少阴肾乃督脉穴名。非手厥阴也。手厥阴乃心胞络。位居膻中。为臣使之官。代心君用事。亦曰相火。与三焦相为表里者也。


痧犯咽喉。则痰喘如锯。先放痧。急用薄荷。牛子。山豆根。童便之类清之。兼吹竹一方。余症且缓治。


痧症危急。大便不通。急宜放痧。用润下丸以攻之。小便不通。宜放痧。用土四方以分利之。痧有心胸高起如馒头者不治。曾用竹六方愈一妇。心胸左右或背心一点痛者凶。角弓反张者死。腰肾一片痛者死。胁肋痛者。四肢肿痛者难治。鼻如烟煤者。舌卷囊缩者。环口黧黑者。头汗如珠喘而不休者。昏迷甚放血服药不应者。痧块大痛服药不应者。俱死。此皆实热为害耳。




绪论第九


在北曰青筋。曰马头温。江浙则为痧。闽广则为瘴气。其实一也。宜生料平胃散。加草果槟榔。闽广瘴气。由蛇兽恶焰而成。凡山行见有黑气飞过。急伏地掩其口鼻。俟过再行。若嗅其毒。即腹痛寒热。脸甲青紫。急用平胃散。加槟榔。紫苏。半夏。葱姜煎服。汗出为度。玉枢丹亦妙。湘闻

?

浦口张总戎和征缅甸时。带兵数百人。路遇风作桂花香。略嗅之。至晚脑痛昏沉。有守备系土人进谒曰。不可为矣。是槟榔瘴。蛇食槟榔花。毒与香俱也。逾日果卒。兵从亦半损。避之之法。伏地屏气。与前法同也。


?

江南溪涧中有射工虫。含沙射人影。即寒热头痛。筋急体强。闷乱呻吟。涎流。咳嗽。始中便不能言。朝轻暮重。不识者。指为伤寒。土人曰。此痧病也。用真正玉枢丹磨服一锭即安。凡渡有毒虫处。先用竹干击水面。急渡则无妨。


?

射工溪毒中病者。状如伤寒寒热。发疮偏在一处。用红苋茎叶捣汁饮一升。日再服。以渣敷之。马齿苋同。惟鹅喜食此虫。故邻近家多畜鹅。


岭南烟瘴

?

尤多痧病。乃溪毒。沙虱。水弩。射工。或短狐虾须之类俱能含沙射人。被其毒者憎寒壮热。百体分解。肢节痛酸。似伤寒初发状。彼土人治法。手扪痛处。用角筒入肉以口吸出其沙。外以大蒜煨热捣膏封贴疮口。即愈。诸虫惟虾须最毒。若不早治。十死八九。其毒入骨。状若虾须疮类疔肿。彼地有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