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先秦儒学与气功养生

2018-05-06 14:36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把气功与道家、医家、佛家联系起来,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把气功和儒家联系起来,人们心中不免要问儒家学说与气功有关系吗?我们回答是肯定的。被气功界...

把气功与道家、医家、佛家联系起来,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把气功和儒家联系起来,人们心中不免要问儒家学说与气功有关系吗?我们回答是肯定的。被气功界公认为中国传统气功六大家道、佛、儒、武、医、民间,也把儒家列为其中之一。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们用先秦这段历史来阐述儒学与气功养生的关系。

儒学创始人孔子,他的治学特点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因此,他没有直接的著述传世,《论语》一书是他的弟子们辑录的他的言论。他祖述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教,用来教学生的是:《易》、《诗》、《书》、礼、乐;据说他曾经删定过《春秋》等,这些都是历代奉若神明的经典,而这些典籍中有不少是关于气功的论述。

如:《诗经·曾风·尸鸠》里有这样一节:“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其心结兮。”讲的是气功修炼有素者的精神境界和外在表现,也说明了心神由一而定,内心平静而外恭调身的练功过程。《易》讲述了古人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并提出了一个整体观的模式(八卦或六十四卦)。这个模式也适用于人的生命运动和天人相应关系,故历来被气功家所重视。既然易卦可作为人体生命运动的模式,那么它本身就隐含着许多不同的气功功法,如八卦气功、八卦太极掌等。

可以肯定的是祖述先王的孔子,对于创自伏羲,经文王推演的《易》是服膺的,因而他的思想也是以整体观为基础的。此外,孔子和他的学生们都很注重内省,通过内省来陶冶情操、以寡欲坦荡来修养身心。从气功学来看,这种借内省以修自身的功夫不就是静功吗?

再看看作为儒家思想重要渊源之一的《尚书》《大禹谟一》里有一段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厥执中。”按儒家的说法,这是尧舜禹汤一脉相传的治国之道,同时也是用来修身的“圣人心法”。古代气功家推崇它为我国最古老的气功口诀,称之为“十六字真言”。

这里前两句区分“道心”和“人心”,而“精”、“一”和“执中”则是修炼“人心”,使之合乎“道心”的要旨,其中最基本的是“执中”。而“执中”、“中道”正是儒家修身、处事治国的基本准则。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又说他主张“叩其两端”而“用其中”。怎样才能“执中”呢?《论语·子罕》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指凡事不要执著贪念、追求,而要忘记一切,无我无私。这是将“执中”这一主旨应用于内省修身的极好的注解。

孔子是主张入世的,修身、治国、齐家与社会于一体的处世观。儒家的修身是与他们的社会实践统一联系的。以“执中”为基准的内省修身,是为了在待人、处事时“用在其中”。而在社会实践中,处处、事事“执中”,又是对自身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更高一层次的修炼。所以,从孔子儒学来看,“仁”不仅仅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而且是一种很高的气功境界。以此养生,必定卓有成效。

孔子之后,儒分八家。其中对后世影响景大的是思孟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子思和孟轲。据考证,《中庸》一书是子思的代表作。

与孔子相比,子思更强调通过内省来修性。他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注意,这里的道相当于道家的德,是物质的道的本性或运动规律。由孔子的“内省”,“自省”,到子思的“慎独”,从气功学来说是一个发展。

“慎独”、“内省”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明性,知天命。曰:“致中和。”这和“允厥执中”一脉相承。何谓“中和”?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可见,致中和就是修道,而在日常的生活中达到“中和”,这是气功修身养性的境界。

孟轲继承子思,又进一步发挥了子思的思想。首先,他提出了“心”“气”“体”统一的人体生命整体观,他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但“志”和“气”的上述关系不是绝对的,他说:“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孟子·公丑》)。因此,修身明性,可以从二途下手,一曰养气,二曰养心。

孟子的养心、养气功夫可以分为两步,一是“求放心”“存夜气”,在于把失之于外物的“心”收拾起,使之趋于纯一;二是“思诚”和“养浩然之气”,这是更高级的功夫。二者的前提是“寡欲”,目标是“尽其心”,“知其性”然后“知天命”。而知是为了用,进而就要“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下也。寿不贰,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简言之,即存心→养心→事天→修身→立命。而整个修身养性过程中,要注意“勿正,心勿忘,勿助长”,这样才能不失于其中,顺其自然,否则,拔苗助长,则适得其反。这要求纯心养性,循序渐进地修炼自己身心。

先秦时代的另一位儒家大师是荀子。

关于人的生命运动,荀子的看法和《管子》差不多,特别重视“气”和“心”的作用。《管子》认为,人的生命是靠气来维持的,《管子·枢言》说“不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至于“心”,《管子》认为它是人的生命运动的控制者,故曰:“心之在体,君之位也。”(《管子内业》)。

荀子则更强调这一点,他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奇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荀子·解蔽》)。所以,荀子特别强调养心和治气,并把治气养心和养心修身结合起来,称之为“扁善之度”(这里扁作遍解),说:“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荀子·修身》)。由于他认为“心”是生命之主,而气乃和生之养,所以“治气”和“养心”之间,以养心为主。

怎样治气养心?荀子提出了三条:曰一、曰诚、曰礼。《修身》说:“凡治气、养心之术,真经由礼真要得师,真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这里也提到了“礼”和“一”,而“诚”则是前提。

荀子认为治气之要在于掌握气运行的规律,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曰:“虚一而静。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而达到虚和静的经路在于心“结于一”。他在《劝学》篇中,引用了上述《诗经·曹风·尸鸠》中的那一节诗,结论是“故君子结于一也,”。“虚一而静”这种境界称之为“大清明”。因此,荀子所说的“虚一而静”既是一种治学方法,也是一种治气养心之道。

和孔、孟一样,荀子也强调内省,要求通过内省而养心。而内省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内省有无效果,取决于意是否诚,故子说:“君子养心莫过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不苟》)。如前所述,儒家的特点是将修身与社会实践相合。因此,不仅在内省时要诚,行为中也得体现诚。这个诚就表现为“唯仁是守,唯义是行”。在这一点上,荀孔之间无根本的差异。

在社会行为中“唯仁是守”,“诚”固然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还要有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礼”(这一点,荀子和孔子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他说;“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愿,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悖乱;饮食、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病。”(《修身》)。若在日常生活中不忘“守仁”,“守义”,那么“心”就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而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劝学》)。这是何等精彩的一段论述啊!

孔子在论仁时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勿欲,勿施于人”。认为能做到这些,就是“仁”的体现。荀子的“唯仁是守”继承了孔子的这一点而且发展了它。它要求通过日常生活中“以礼制心”的养心的功夫,达到“目非是无欲见”,“耳非是无欲闻”,“口非是无欲言”,“心非是无欲虑”的境界,是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突变。进而则外生死,而入于定,由定而后能自由地“应”(应对日常事务)则是由无为而无不为的一种表现。

荀子是先秦儒家中一位集大成者。从气功学来看,他继承孔子,把修身和人的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提出了一套治气养心的理论和方法。这里,他吸取了《管子》的“虚一而静”,孔子的“礼”和“仁”,思孟学派的“诚”,形成了一套由有为而无为,由必然而自由的修身养生方法。这就是中国气功学的宝贵财富。

不仅如此,荀子的治学修身态度,使古今修炼者为之师表。他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无论是治学从事,还是修身练功,这一句话均应是我们的座佑铭,愿天下气功同道共勉之!

《中庸》、《大学》等先秦儒家学说,明确指出了修身与人的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的一致性,这体现了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气功的根本特色。几千年后的今天有其独特的现实指导意义,即是说:练气功并非一定是要离群出世,遁入空门。其实完全可以把练功和我们的工作、学习以及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只要明白这个道理,且身体力行,人人都能练气功,而且人人都能练好气功,正确科学地认识气功,破除气功种种神秘面纱,科学地修练气功才能达到养生治病的良好功效。

其实真正的气功,不在于什么神奇的功法,或秘传的真言,祖传的秘法,而是要求我们在于日常的生活中,时时、事事、处处修正身心,平心静气,精神内守,排除杂念与私欲。这样才能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

将气功修练与现代生活结合,使练功生活化,也只有这样,气功才能大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把气功实践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既有益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亦有利于气功事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和道德水准。(闫春生)

(图片来自网络)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