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量血压、测血糖、量体温对照一下你有没有做错

2018-02-13 15:45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有老年人的家庭,还会准备血压计、血糖仪,然而家里的这些健康自测神器,你真的会用吗。

  体温计基本家家都有,发烧感冒都会拿出来量一量。有老年人的家庭,还会准备血压计、血糖仪,然而家里的这些健康自测神器,你真的会用吗?医学专业人士表示,临床上还是有很多患者在家检测血压、血糖的结果和实际值有出入的。那是我们买的产品不对吗?还是使用方法不对呢?本期请有关专家进行解读。

  A、量血压 到底量左手还是右手?

  受访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陈晞明

  高血压是常见疾病, 在我国大约有32.5%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压。高血压的诊断主要是根据测量的血压值来诊断的,标准为首诊发现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 如果在4周内复查两次,非同日3次测量均达到上述界值即可确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陈晞明表示,在家测量血压,能及时知道自己的血压情况。

  选购 家庭适用上臂式全自动电子血压计

  目前,常见的血压计有水银柱式、电子和真空血压计。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陈晞明表示,家庭自测血压最好使用经国际标准认证的上臂式全自动电子血压计。

  陈晞明解释,因为水银血压计对测量者的要求很高,不适合家庭使用;电子血压计有手指式、腕式和上臂式。因为手腕式在使用时捆绑位置低于心脏水平,而手指式受脉动弹力回波的影响比较明显,容易致使检测值不够准确。而上臂式血压计的优势在于,袖带压迫的是上臂的肱动脉,而且量血压的胳膊处能轻易做到与右心房平行(量血压的标准姿势)。

  他建议,要在情绪稳定的情况下测量,保持定时测量的好习惯。

  疑问 测血压该量左手还是右手?

  陈晞明介绍,许多因素如身体位置、手臂位置、手臂间的差异、袖口大小、袖口位置、测量人员等均可以影响血压测量的准确性。所以,测量者量血压时应坐位安静休息5分钟后测量为宜。且测量时,不跷二郎腿、不可以说话、另一只手不可以打电话玩手机,这些行为都会影响血压的准确性。

  此外,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应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1分钟和5分钟时测量。

  临床上最多人关心的问题是:测血压到底该测左手还是右手呢?通常情况下,我们测量双臂的血压会发现,测得右手手臂血压较左手手臂血压高5mmHg-10mmHg。然而,事实是左手的真实血压比右手高。因为,从解剖学角度看,主动脉为体循环的动脉主干,起自左心室,有左右肱动脉,而左侧肱动脉离心较近,故理论上左肱动脉压高于右侧。

  “所以,患者测血压时,首诊应该测双侧血压,以后测血压较高的一侧为准。”陈晞明说。

  频率 何时测量血压最好?

  关于测量血压时间段的选择,早上6-8时是高血压的“魔鬼时间”,此时人体交感神经开始兴奋,血压容易升高。另外,中午12时—14时也是需要注意的时间。

  B、量血糖 要用第二滴血做检测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姚斌

  我国大约有1.14亿名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通常是控制血糖值。对于一般人来说,空腹血糖正常值在6.1mmol/L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正常值在7.8mmol/L以下,如果高于这一范围,称为高血糖。当空腹全血血糖在5.6毫摩尔/升(100毫克/分升)以上,血浆血糖在6.1毫摩尔/升(115毫克/分升)以上,应做糖耐量试验。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姚斌表示,血糖监测是高血糖人群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患者最好在家中备一个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以便及时全面地掌握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减少和减缓并发症的发生。

  选购 试纸型号与仪器要一致

  血糖仪的品牌很多,国产和进口都有。同一品牌的血糖仪价格也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姚斌建议患者购买时首先要认准大品牌,这样仪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能有保证,且能对产品后期进行定期更换和监测。

  要提醒的是,购买的试纸必须与血糖仪匹配。现在市面上的血糖仪品种很多,包装也会更换,为了避免买错试纸,最好把血糖仪或试纸包装带上,让专业人员辨认。其次,要留意所购买试纸的有效期,大概算一下自己多长时间测一次血糖,能否在有效期内用完试纸。再次,注意试纸的保管,要放在常温下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试纸受潮,不要把试纸放在冰箱里,外出时应随身携带,不要放在汽车的车尾箱,乘坐飞机时不要托运。如果是瓶装试纸,打开后要马上盖好瓶盖。

  姚斌提醒,如果市民自行测量的数据与医院测量数据相差较大或对血糖仪的准确性产生疑问,建议携带家用血糖仪到医院,在进行空腹血糖测量后立即用家用血糖仪进行测量,将两种方式得出的结果相对比。

  疑问 餐后两小时到底从何算起?

  从临床经验来看,为了保证测量数据更加准确,在自行测量血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测量前用酒精或洗手的方式进行消毒后,要保证酒精干燥后进行测量,否则残留的水分等会稀释血液,从而影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其次,在测量时,尽量不要用第一滴血测量,也是为了防止第一滴血有可能被残留的水分等稀释,一般建议用第二滴血进行测量,准确度相对较高。

  “血糖受多种因素影响,清晨空腹检查时,能较大程度地排除这些因素、反映真实病情。”姚斌说,“测空腹血糖最好的时间段是在6点至8点,采血前有‘三不’,即不用降糖药、不吃早餐(至少8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测量的血糖值,包括雪碧、可乐及含咖啡因的茶饮等都不能进食)、不运动。”

  他解释,对于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病人来说,餐后两小时血糖可能会比空腹血糖更重要,因为此类病人空腹血糖可能不高,但其胰岛素分泌功能已经受损,受高糖刺激后反应较差,出现餐后高血糖。需要提醒的是,测定餐后两小时血糖,应该从吃第一口饭开始,直至满两小时为止,一些病人从吃完饭开始计时,结果可能会有显著差别。

  频率 何时测量血糖为宜?

  血糖正常人群和血糖控制相对稳定的高血糖人群:每两周测一组血糖,包括空腹、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

  高血糖控制不稳定的人群:每周测一组血糖,包括空腹、早餐后、午餐前、午餐后、晚餐后、凌晨、夜间。

  C、量体温 烧到多少摄氏度才需要用药?

  受访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主任 陈德雄

  发烧了,大家都会用到家里的体温计。除了发烧用到外,其实还有很多时候会用到体温计,如排卵期等。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主任陈德雄介绍,由于受昼夜、年龄、性别、饮食、运动、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体温在一天内会有一定的波动,但波动范围不会超过1℃。一般情况下,腋窝体温超过37.5℃定为发热,俗称发烧,进一步划分为:37.3℃-38℃为低度发热、38.1℃-39℃为中度发热、39.1℃-41℃为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

  选购 水银温度计使用率最高

  目前常见的有三种体温计:水银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红外线耳温计。每种温度计都有不同的优缺点——

  水银体温计:使用率最高。它可随体温升高的水银柱保持原有位置,便于使用者随时观测。由于玻璃的结构比较致密,水银的性能非常稳定,故测量时产生的误差较小。但在实际使用中,要防止其破裂。由于水银体温计数字太小,故老年人使用不是太方便。

  电子式体温计:将体温以数字的形式显示出来,读数清晰,携带方便。特别是宝宝正在哭闹、十分不配合时,用电子体温计需要的时间短。其不足之处在于示值准确度受电子元件及电池供电状况等因素影响。

  红外线耳温计:是通过测量耳朵鼓膜的辐射亮度,非接触地实现对人体温度的测量。只需将探头对准内耳道,按下测量钮,仅有几秒钟就可得到测量数据,非常适合急重病患者、老人、婴幼儿等使用。但使用初期需要熟悉操作才行。

  使用 腋窝测试原则上要达到10分钟

  使用体温计前,用纯度75%以上的酒精消毒,并将水银柱甩到35.5℃以下。腋温测量时,应顶住腋下的中央部位,不可接触到内衣物等;婴幼儿使用时,请轻轻压住其手臂,以免其腋下翘起。测试时间长短也有讲究,腋窝测试原则上要达到10分钟。

  口腔测量时,应顶住舌头下方舌根的左方或右方,用舌头顶住体温计后闭紧嘴巴,用手拿着体温计避免移位;测量过程中不要张开嘴巴,不要用嘴呼吸;测试前10分钟请勿饮用冰、热水,测试中口腔请紧闭勿张开。专家提醒,口腔测量别用水银体温计。

  红外耳式体温计的使用必须注意,红外耳式体温计配有耳套,请注意相应规格补充耳套时,不要使用他人用过的耳套,可能导致交叉感染;使用前应放于10℃-40℃正常室温下静候30分钟后方可测量耳温。

  疑问 高烧到多少摄氏度才需用药?

  一般情况下,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体温不超过38.5℃,一般不建议吃退烧药,可以多喝水,增加尿量,促进人体体内毒素的排出。如果超过38.5℃,建议服药或去医院就诊。但要提醒的是,给宝宝量体温,通常傍晚时宝宝的体温往往比清晨时要高一些;宝宝洗澡、进食、哭闹、运动后,体温也会暂时升高;衣被过厚、室温过高,宝宝的体温也会有所升高。所以,为了测得准确体温,家长要避开这几个点。

  陈德雄建议,如果只是低烧,每6个小时测一次体温,或怀疑有体温上升时监测即可,测得太过于频繁,反而会影响大人或孩子休息。如果是高热,则需要比低热时稍微测得密一点,在吃完退烧药或物理降温半个小时后应测一次体温。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