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99%的家长都不知道 教育的起跑线在这3点

2018-09-28 13:05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作者:安宁来源:读者(ID:duzheweixin)中秋小长假我从北京回老家过节,表姐夫看到我,语重心长地说:“我发现在北京考大学太好考了,要是能给孩子搞...




作者:安宁


来源:读者(ID:duzheweixin)





中秋小长假我从北京回老家过节,表姐夫看到我,语重心长地说:




“我发现在北京考大学太好考了,要是能给孩子搞个北京户口,重点大学不是随便挑?一劳永逸啊!”




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观点了,北京户口就是教育的起跑线吗?




我给姐夫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妈妈在后台留言,她的儿子北京户口,985名校毕业3年,期间3次失业,不是被辞退,就是自己干不下去了,至今荒废在家,整天打游戏度日,吃垃圾食品过活,亲妈也急得不行,但无计可施。




就算上了个好大学,又能为你保证什么呢?





拚命想要在教育这件事上走捷径的父母,往往也是离孩子教育最遥远的那些人。




家长该为孩子做些什么,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英国约克大学心理学博士黄扬名说,家长首先

要保护孩子的“注意力”。




01


学校不是教育的起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不久之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公布了自己长达十年的研究结果,令人震惊。



10年前,他从全国各地的中下阶层的家庭中选取了100名孩子,分成了两组:50个是接触不到手机的孩子,50个是对手机痴迷的孩子。




在10年的跟踪调查之后的结果是:

50

位痴迷手机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学。



另外50名不玩手机的孩子,几乎全部考入大学

,只有三名孩子高中毕业后选择在家帮工。这些考入大学的孩子们,有16位获得了学校的全额奖学金。




成长为优秀的人,有很多必要条件,但阶层并不在其中,地域也不是必要因素,学校也不能决定什么。




作为一名三四线城市的家长,每天慨叹学校教育资源的差距,同时自己却每天手机不离手。



将孩子曝露在这些刺激中,成了歪榜样,就算给孩子买了北京学区房,也养不出优秀的孩子,除非彻底隔断这层来自于父母的影响。




现任台湾辅仁大学心理系副教授的黄扬名,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但他坦白的说,自己能给孩子的并不是什么教学资源,而是一个父亲的榜样和陪伴。




“自己开车时路怒症严重,孩子坐车时也脾气暴躁。”家长的影响持续一生,孩子的学习就是有样学样。



社会新闻中出现的“高铁霸座女”、“猥亵少女的教授”、“贪污受贿官员”,大到屡屡触犯社会规则,小到在家庭中的习惯,这些行为观的形成,真正的匮乏处都来自于原生家庭,甚至很多行为学龄前就养成了,而非学校教育。




正如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魏坤琳说,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




孩子第一个起跑线,在于父母是否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父母对自身角色的认知。




02


最好的教育不是期望,而是支持和欣赏




“爸爸,爸爸,看!你喜欢我这次跳跃吗?”当三岁的儿子在完成他的第100次跳跃的时候,这位爸爸的心已经彻底飞走了,他开始频繁看表。




在儿子身边,他连报纸都没办法看上几行,儿子便又喊道:“爸——爸!看我新跳的!”他的声音气的有点发抖,像抓住一个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




就在这第100次跳跃之后,爸爸突然明白了,这确实是一次新的跳跃!他在跳跃之后加了一个芭蕾旋转,这就相当于他刚发现了新大陆,构思出了相对论一样!




爸爸想到,自己也经常与别人谈到某个发自内心的话题时,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出对方的心不在焉,这种心不在焉,常常让自己感到崩溃。




儿子是一位严格的老师,把他拉到了当下,他发觉整个世界的色彩都清晰了起来,儿子每一次跳跃都是一次伟大的创造!而这种创造力,正是人类成长发展的原动力。




他突然明白了关注的重要性。

纯粹的关注,是不去侵犯或指导,只是置身其中。家长们如果早一点意识到这种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角度的关注意义非凡,也会更早的收益。







这位爸爸就是作家皮耶罗·费鲁奇。




婴儿手舞足蹈的吃自己的大餐时,焦虑的家长们想的是他这么吃能不能赶上生长曲线表;当同龄的婴儿都会走路时,焦虑的家长拽著孩子的手硬把他拖起来;当3岁的孩子沉浸在自己的童话城堡时,家长非要把他们乖乖坐在椅子上看书。




一个人在他人思想的重压下,必然会拒绝或掩盖自己的冲动和兴趣、价值观念和思想,最后他不再信任自己,想要讨人喜欢,最后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




期望无处不在。就像中国古代女人不得不穿的小鞋,为了博得男人的认可,但是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从外部施加的武断的标准,只会阻止人的内在发展规律。




有的父母乐此不彼的盯着孩子学东西,有些孩子觉得拉小提琴是一种折磨,踢足球是一个噩梦,跳舞是强迫性劳动,学习是为了给父母长脸,这些美好的事物在父母的“强迫”下都变成了魔鬼。




父母以最好的意愿让孩子去学习,却教会了他们在未来的生命中痛恨这些东西。




其实,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按照自己意愿去学习,父母要做的引导孩子走向美好的兴趣,并给予支持和欣赏。




有的人总希望你如何表现,或者因为你没有如此表现而批评你,而另一些人,则让你做你自己。期望或者是支持和欣赏,是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的两种不同的关系模式,学会这之间的选择,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03


“天才的孩子”,赢在注意力




朋友圈里有这样一类人,在咖啡厅点上一杯咖啡,打开电脑,摆上一本书,在浪漫的窗边,调整成浪漫的姿势——没错,他们正“假装在学习”。




真实的情况是,先看菜单选饮料花了半小时,处理一下朋友圈看看新鲜事花了半小时,喝上几口饮料,想上厕所,再耽误十五分钟,回来打开书本,看了两页,困了,睡上30分钟,然后中午了,开始吃午饭。




这些人往往和小时候有多动症、经常爱开小差的孩子是同一拨人,当一个人把自己置身于琐事中,他离真正的成功太远了。




因工作的关系,接触到了在很多领域做到顶尖的精英人士。观察他们的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因素,包括运气、环境在内,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都可以很专心、很高效的去完成一件事情,而且可以排除一些不必要的东西。







如何观察一个孩子长大以后成功的可能性?注意力是一个根本。




如果你的孩子在游乐场跑来跑去,没有注意到前方有玻璃碎片,受伤了;




如果父母在给孩子读绘本的时候,已经讲到下一页,孩子还是盯着前一页的图;




如果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听到有人按门铃,离开冲出去开门。





这些都是注意力不足的表现。而那些后来在学业事业上表现好的人,从儿童时期在这些方面就表现得更好一些。




当然,家长们也不要着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




著名信息学家迈克尔·波斯纳的研究证明,人的注意力系统分为三个方面:

警觉、注意力的转移,以及冲突的排解。




过分的专注力就好吗?黄扬名教授解释说,孩子不专注是天性,本来他们就是这样,因为他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而且不专注对他可能是比较有好处的,所以父母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也要讲究方法。







父母要做的三件事情




不要一直打

扰他




孩子做什么的时候,不要总是打断他:“宝宝,你来一下”;或者他做错事情时马上提点他,“这里错了”,这些都是不好的。




用孩子的方式“引诱”学习兴趣




善于找一些孩子感兴趣的元素,放在我们希望他学习的环节当中,他会比较愿意投入。




给予奖赏




在孩子集中注意力表现好的时候,给一个口头奖励或者一个拥抱,都是好的。




父母不要做的三件事情




? 不要让孩子曝露在很强烈的刺激当中




当手机、动画片在身边唾手可得,你就不能怪孩子禁不住诱惑了。换成你尚且做不到多好,何况孩子?




? 让孩子在环境中不要有那么多的干扰物




花里胡哨的文具玩具饮料小点心……老母亲们,在要求孩子专注力的时候,也得给人家创造适当的条件。




? 跟孩子有一些约定,一旦约定了不要轻易妥协




孩子一直玩手机看动画片停不下来怎么办?现在我们不可能限制孩子完全不使用手机,我们该做的事情是引导孩子审慎使用手机,练习自我管理。




比如提前跟孩子约定好,看十分钟才可以干什么事情,如果超过了时间会怎样,说到了就一定要做到,不然以后无论如何,他都不会配合你。




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重新发现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重新发现自己的过程。




皮耶罗说,

父母这个职业容易产生失望和疲惫,但越是难能可贵的成长机会。




我们都在跟父母的“对抗”中长大,甚至到现在很多人还在抵抗来自父母的“期望”。当我们成为家长,希望一切有所不同。




别忘了,在教育他们之前,身为父母,我们必须不断汲取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内在资源和知识,只有这样,在那些困难时刻,我们才会显得更加有力和自由。




作者简介:原名桂洋,读者新媒体主编,智慧阅读推广人。




每一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因此都“逼”著孩子练就72般本领,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孩子很痛苦,有的孩子却动力满满。为什么呢?




关键在于走进孩子的内心,通过非智力因素的诱发,挖掘孩子内在和外在的学习动力,找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让孩子爱上学习。



好课推荐







好文推荐




妈妈的高度,决定孩子的未来:这四种妈妈的孩子,想不优秀都难



这才是爱情最圆满的样子:“为了你,我愿热爱整个世界”



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这一点



为什么中国叫China?一夜刷爆朋友圈!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