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国中生因小事引不满,遭持扳手殴致亡!孩子一言不合就动手怎么教?

发布于2020-06-24 10:51:03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小雨的学校生活充满了诸如此类的场景,因为他常打人骂人,同学们越来越不喜欢和小雨一起玩,渐渐地,下课的时候没人邀他一起打球,也没人愿意跟他同一组。没有玩伴、没有好朋友,小雨越来越常跟妈妈抱怨在学校不开心

小雨的学校生活充满了诸如此类的场景,因为他常打人骂人,同学们越来越不喜欢和小雨一起玩,渐渐地,下课的时候没人邀他一起打球,也没人愿意跟他同一组。没有玩伴、没有好朋友,小雨越来越常跟妈妈抱怨在学校不开心。

同样的,小雨在家里跟小他三岁的弟弟也经常吵架,每次一起玩,刚开始都很开心,甚至会兴奋地大呼小叫,但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吵起来。而且,每当妈妈听到吵架的声音,赶忙要出来调停时,往往就刚好目睹了小雨推弟弟一把,弟弟开始嚎啕大哭的情景。

对于小雨的行为,妈妈并没有放任不管,小雨情绪激动而打人、骂人时,妈妈都会耐心地告诉小雨到底他错在哪里,但是妈妈通常只会看到小雨哭得更大声,实在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听进去。小雨屡屡再犯的行为,让妈妈成为老师约谈的常客,妈妈心里觉得很挫折,对于小雨的管教感到十分气馁。

心理师这样说

个性冲动的孩子容易情绪失控,而情绪失控可以说是大脑中关于情绪的两个历程失衡的结果。简单地说,大脑中的神经元接受到让人生气的刺激后,讯息会沿着两条路径前进;一条是通往类似警报系统、主管直觉反应的杏仁核,一条是通往类似指挥中心、主管理性反应的大脑皮质。

如果孩子负责理性判断的大脑皮质发展不成熟,导致讯息传递远比杏仁核来得慢,或者孩子本身的杏仁核比同龄的其他人更容易受到激发,那么孩子的杏仁核就很容易在受到情绪刺激时马上强烈反应,等不及来自大脑皮质经过理性判断后的指令,就已经自行发出指令,要负责行动的部位开始执行。

因为没有经过仔细思考,所以很容易反应过度,当碰到人际冲突时,就会不假思索地出手打人或出口骂人。由于事出突然或反应超过一般人的理解,被攻击的人往往觉得莫名其妙;另一方面,打人骂人的孩子也不好受,毕竟没有人喜欢处在经常生气、无法跟同学好好相处的状态。

小雨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的动作比思考来得快,不舒服的感觉会直接传到负责行动的部位,完全无法分析对方是不是故意的就想找对方算账。玩躲避球时力道的控制原本就因人而异,玩到兴奋时也会不自觉地越来越大力,虽然被砸到会不舒服,但只要大脑皮质的理性判断有发挥作用,就会知道对方并不是故意的。

除了从刺激出现到行动之间的反应速度太快,等不及理性判断之外,杏仁核的反应门槛比较低,或者说大脑神经对刺激太灵敏,也会让孩子容易有攻击行为。这一类的孩子就像燃点低的易燃物,即使温度不高、别人没反应,他就是会起火燃烧,也就容易酿成火灾,动不动就和别人起冲突。

像这样情绪反应比较强、比较快的孩子,特别需要学习觉察和控制情绪;尤其是遇到挫折时,如果没有发现自己脾气上来了,或是没注意到自己一发脾气会忍不住动手,就很难进一步学习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方法,以至于一再出现这些造成人际困扰、不利社交的攻击行为。

除了孩子自身的情绪特质,爸妈在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的回应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发展和行为习惯。过度在意孩子要循规蹈矩的父母,很容易把眼光聚焦在孩子行为的对错上;当孩子打人骂人时,父母就只知道责备孩子的不是,或谆谆教诲不断说教。

殊不知,这样的回应会引发孩子更多的愤怒,反而忽略了犯错时内心的后悔与不安;结果,就算当场没有回嘴或对父母发脾气,也会在心里持续累积,在别的地方迁怒他人,对别人发起脾气或动手动脚。

推荐阅读:一秒情绪爆炸?四步骤引导孩子好好生气

不过,如果只强调尊重包容孩子的情绪,没有找到好方法规范他的行为,也会让孩子错失发展理性大脑最重要的时机。很多父母都会认为小小孩生了气会动手是很正常的,不需要特别处理。有时候则是觉得孩子生气有理,不想让孩子的自主权受到压抑;结果,不但没有规范教导,还帮孩子收拾烂摊子,由爸妈代为向对方道歉了事。

这样的处理会让孩子以为骂人有理、打人无罪,只要遭遇挫折、生气了,就可以攻击他人。另外,也因为有父母当靠山、收拾残局,孩子没机会学习到尊重他人和承担后果,骂人打人变成习惯,越长大也就越难改变了。

此外,生活中挫折难免,而挫折又是引发愤怒情绪及后续攻击行为的重要诱因;若孩子的生活充满挫折,没有足够的成功经验或愉快心情,就会经常处在情绪被激起的状态,也更容易因长期累积的愤怒而情绪失控,与他人产生言语或肢体冲突。

碰到挫折虽然很平常,但也和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是否能达到外在要求有关,通常自我控制、认知能力、人际沟通技巧…等比较低落的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协助,也需要外在环境、周遭的人以适合他的标准来期待,让他在适度的挫折体验中逐渐强壮。而即使是能力好的孩子,长期面对过高的标准或不合理的期待,也有可能会累积过多挫折而导致暴力行为。

生气时不攻击别人,是需要一定的自我控制力的,自我控制力比较弱也是容易动手的原因之一。情绪失控会造成被指责或被处罚的结果,让自控力低的孩子更加挫折,另外也可能因为自己不是故意的而感到委屈,这些挫折、委屈持续下去,就更容易出现情绪爆冲的行为,因此,这样的孩子往往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帮忙喔!

以爱养爱,管教从同理孩子出发

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一味地指责或放任,都无法帮助他;更何况孩子的大脑还在发育中,因此唯有从小引导孩子学习觉察和管控情绪,帮助孩子在大脑中建立情绪管理的回路,才能让孩子日渐成熟、越来越不失控。要帮助有攻击行为的孩子,你可以试试下面这些秘方:

Yes!家长可以这样做!

1.要以同理的话语回应情绪

当孩子和别人发生肢体冲突时,通常父母第一个反应就是想厘清事情的经过,希望为自己的孩子找到一点理由。但孩子在情绪激动的当下,很难有条理地回应爸妈的询问,爸妈着急、孩子混乱,在说不清楚、讲不明白的情况下,孩子往往会变得更激动。此时,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耐心陪伴,让他知道你会陪着他缓和心情再来处理事情。

孩子还在愤怒情绪的当下,爸妈可以先试着回应孩子的感受:“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妈妈知道你真的很痛”、“我知道你觉得很委屈”。如果看到孩子紧握拳头,眼神充满怒意,可以跟他说:“我知道你很努力,想要在生气的时候不动手”…等,让孩子的感受先被关照。

等孩子情绪稍微平静后,爸妈再试着用温和同理的语调了解事情原委:“我知道你刚刚很生气,发生什么事了吗?”、“你看起来很痛,是怎么受伤的?”、“慢慢说没关系,我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你忍不住动了手?”

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可以帮孩子做个整理:“你觉得他太用力,你没想到会被砸到,又觉得很痛,所以很生气?”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觉察情绪对行为的影响:“你生气之后做了什么吗?”、“你本来只想跟他理论,什么时候开始忍不住而出手了呢?”被同理的感受,能让孩子的情绪降温,也才有机会学习同理别人的感受、想出新的因应方法。

2.要用温和的动作舒缓情绪

情绪会影响行为,所以情绪激动、愤怒的时候,身体会处在紧绷状态,生理上出现心跳加快、冒汗、肌肉紧绷等,这时,任何不顺的事情都会让孩子的情绪更加高涨,因此,父母当下可以先协助孩子舒缓身体和生理上的紧绷状态。依照自己对孩子的了解,以孩子过去的习惯或喜欢的方式轻抚他的身体,可以是轻拍孩子肩膀、摸摸他的背部,或顺着他的头发轻轻抚摸,这些轻柔的动作能让孩子情绪缓和下来。如果孩子的攻击行为过于强烈,有伤害自己或别人的危险,就需要稍微抱住孩子,同时以温和稳定的语调告诉他,你知道他很生气,等他情绪稳定再以同理的方式和孩子进行对话。

3.要以转移暂缓高张的情绪

理性大脑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对事情的理解和表达有限,理性控制能力也还不足,因此,面对情绪强烈的幼儿,同理、引导的效果相对有限。转移注意力对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重要且有效,爸爸妈妈可以借由吸引他的事物来转移孩子注意力、缓和他的情绪。

例如,当孩子气呼呼的打人、丢玩具时,试着谈谈孩子有兴趣的事物、玩具、活动:“你看,有小鸟飞过去耶!”、“你上次跟妈妈说放假想去哪里玩啊?”、“走,我们去玩你最喜欢的机器人”,等孩子情绪比较缓和、平静再和孩子讨论,比较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Oops!爸妈千万别这样!

1.不被激怒

攻击行为常常会引发他人的负面情绪,而且被引发的愤怒往往也很强烈又具有感染力,所以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攻击行为时,很容易从一开始被激怒到后来变成亲子双方都情绪高张,结果一发不可收拾。父母要先了解到这个历程,提高对自己情绪的觉察,才能避免恶性循环。

看到孩子握紧拳头、怒目相向,父母很容易觉得自己的权威被挑战,怒意也油然而生,责骂孩子时语调也不自觉地提高:“讲没两句就生气,发什么脾气啊!”、“你又来了,看你又闯什么祸了!”、“我已经跟你说过不要管别人,你怎么就听不懂?”这么一说,孩子的情绪不但无法稳定下来,本来一触即发的情绪火山也更容易爆发了。

尽管很困难,还是要提醒爸妈,孩子这时候特别需要爸妈保持淡定,稳住自己的情绪。如果发现自己已经快要被激怒,可以请另一半或其他人协助处理,自己先暂离现场,以免事态恶化。

2.不要以暴制暴

处理孩子的攻击行为时,有些父母会以更强烈的攻击行为来压制孩子,想让孩子为自己的攻击行为付出代价、得到教训,以杜绝后续再出现攻击行为。有些父母甚至会用“激将法”,希望借此让孩子有所觉悟:“你以为你很强是吗?哪天被打死了都不知道!”、“有本事不要在学校给我惹祸,去外面打坏人啊!”更有甚者可能会在盛怒之下,不知如何是好而打了孩子,以为这样可以让他体会到被打的难受,而能发挥同理心,不再打别人。

然而,非常遗憾地,以暴制暴的方式虽然可能让小一点的孩子在短期内因为害怕而不敢再打人,但孩子内在的情绪和外在的行为问题都没有得到帮助,反而学习到只要够强壮,就可以用打人来宣泄心中的愤怒,以后也会更容易攻击比他弱小的对象。

3.不放任攻击

言语的指责与处罚,会提高孩子的愤怒与怨怼,也失去了教育的意义;但是相对的,过度的宠溺放任,也会让孩子的攻击行为恶化。

面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千万不要有“孩子还小没关系,长大了自然就会懂事、会自我控制”的心态。除了要引导孩子预见攻击对自己和他人可能造成的危险之外,更要帮助孩子体会“不以规矩,何成方圆”的社会规范,对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合理的行为要求是在踏入社会之前非常重要的学习。

在孩童阶段已经能够适龄地学习自我管理,未来长大成人才不致过度放纵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也才不会在面对挫折时用攻击行为宣泄愤怒情绪,更可以避免成为别人眼中怀有敌意和攻击倾向的恶人。帮助孩子改善攻击行为,就是帮助孩子远离敌意环伺的处境,跳脱人际互动的恶性循环,建立良好的同侪关系。

推荐阅读:孩子一不顺他意就打人?先同理孩子的情绪吧!

心理师小叮咛

攻击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或无法说出口的挫折;挫折有很多样貌,幼儿阶段也许只是基本的生理需求没有满足;学龄阶段可能来自学习压力,或是青春期的转变本身也是许多挫折的来源。唯有同理、引导,才能让隐藏其中的情绪获得纾解与宣泄;当孩子能理解自己的挫折点,用“适切因应”取代“攻击行为”,所有的挫折经验、愤怒情绪,就可能转化为成长的积极动力。

【尖端出版】授权转载 原文出处【读懂孩子的情绪话:小孩不暴走、家长不失控的好EQ养成法】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