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什么人容易的淋巴癌?淋巴结肿大=癌症警讯?这3症状淋巴异常先兆,早发现早治疗!

2017-12-27 03:00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淋巴结肿大=癌症警讯?医师教你:3症状,看出淋巴异常先兆

人体的淋巴系统,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当身上有淋巴结肿大时,代表有感染发炎或是肿瘤,到底哪一类的淋巴结肿大,要特别小心?

遍布全身的淋巴系统与运送血液的静脉系统、动脉系统,并列人体三大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淋巴结跟淋巴组织,能抵抗外来病菌等微生物或抗原的入侵,跟皮肤、黏膜、白血球一样,都是人体重要的免疫防卫系统。

淋巴管内有淋巴液,液体的形态类似血浆,内含有淋巴球。淋巴球是一种白血球,依性质不同,可分为B细胞及T细胞,可以防御外来异物及内在异常细胞的侵袭。

而淋巴管与淋巴管间,会有淋巴结。

淋巴结,在人体内形成网状密密麻麻的防护罩,扮演着有如哨兵站的功能,当有发炎、感染或肿瘤细胞出现时,淋巴结就会肿大。

外观警讯:直径逾两公分、持续变大

到底多大的淋巴结肿大,要特别留意?会痛跟不会痛、会移动跟不会移动的淋巴结肿大,哪一种更需要提高警觉?本周由专精血液肿瘤的邱宗杰医师,分享正视淋巴结肿大的日常保健之道。

人体内一粒粒的淋巴结遍布全身,大大小小有如沙粒、米粒,最容易用手触摸到的淋巴结,是位于耳朵前后、颈部、腋下、鼠蹊部的淋巴结。

当脸部皮肤或口腔咽喉黏膜有发炎性的伤口,如:牙痛、口腔溃疡、感冒咽喉发炎感染时,淋巴球与病菌等微生物大打出手,颈部的淋巴结,就会受到刺激,增生肿大,正常状态下的淋巴增生很少会直径超过一公分,有时还会出现红、肿、热、痛的不适,等到急性发炎改善,淋巴结也会跟着慢慢萎缩变小。

而小朋友的淋巴系统的作战经验不足,常会使得免疫反应过于激烈,一般来说,比大人更容易出现淋巴结肿大的症状,而且数量往往会比较多,如经医师判定是良性的淋巴结肿大,家长只须持续观察、回诊,不必过度的忧心。

无论是大人或小孩的淋巴结肿大,找不到有伤口或感染,却持续不停的变大,直径超过两公分,摸起来不会痛,甚至硬邦邦像石块,不会移动,要担心是不是有肿瘤转移引起的淋巴结肿大。

如果是像橡皮、有点弹性,摸起来会动来动去,则要担心是不是淋巴癌或淋巴瘤。可先用超音波检查,做初步鉴别诊断,必要时,须切片做病理诊断来确诊。有时候,甚至需要多切片几次,才能确实诊断,抓到异常的肿瘤细胞。

异常症状:持续腹水、不明原因发烧

但麻烦的是,淋巴结肿大若是位于不容易触摸到的位置,就很难靠触摸早期发现。

举例来说:腹腔的内脏很多,即使有淋巴结肿大,也很难察觉,往往是健康检查时,意外发现后腹腔有一连串的淋巴结肿大,或是患者因淋巴结肿大,持续出现肚子胀、绞痛、腹水,才发现情况不太对劲。

此外,淋巴癌,也不一定会有淋巴结肿大的症状。有些长在皮肤表面的淋巴癌会看起来像皮肤发炎、溃疡引起的湿疹,但病情反反复复,经年无法治愈。长在胃肠道的淋巴癌会看起来像慢性胃炎、肠炎。长在鼻咽部的淋巴癌,则有可能有鼻塞、鼻窦炎、扁桃腺肥大的症状。

同样必须做切片,才有机会能够确诊。

若是找不到原因的贫血、每天固定时间会发烧、夜间全身盗汗、失眠、疲劳、体重减轻,也不要轻忽,可与血液肿瘤科医师讨论是否需要抽血,做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淋巴球、乳酸去氢酶、尿酸等相关的血液及生化检查。

自我检查:每日轻压,耳、颈、鼠蹊

如何做好日常的淋巴系统保健?避免长期接触除虫药、农药、染料等,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化学物质,以及,减少高压力的生活型态,较不会引起淋巴功能的失常,维持正常的免疫力

平常自己能摸得到的淋巴结,像是耳前、耳后、颈部、锁骨上窝(编按:锁骨上方的凹陷)、腋下、鼠蹊部的淋巴结,可在洗澡时,用手指指尖,轻轻按压检查,从耳朵前后,延颈部检查到锁骨,再顺着锁骨到肩膀锁骨上窝做检查,腋下及鼠蹊部,也不要忽略。事实上,有不少淋巴结肿大的患者,是在做纾压按摩时被美疗师提醒,身上有不明、怪怪的硬块而及早发现淋巴结肿大的异常。

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IV,俗称艾滋病毒)、人类疱疹第四型病毒(EB)、B型及丙型肝炎病毒、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这些病菌感染与淋巴癌的发生有关联性,可以运用健康检查做病毒筛检。若抽血做病毒筛检,发现有HIV感染,及时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有机会治疗到血液中测不出的病毒。有EB病毒感染,宜多留意鼻咽的不适症状,及早就医。若有慢性B型、丙型肝炎,或是胃、十二指肠溃疡时,则可考虑接受相关的抗病毒及杀菌治疗。

【延伸阅读】淋巴保健3秘诀

淋巴液在淋巴管里的流动,主要是靠骨骼肌的挤压,除非有寄生虫阻塞淋巴管,才会导致淋巴水肿。平日做好养生三要诀,即可减少淋巴系统的异常。

1.手指按压:耳前、耳后、颈部、锁骨上窝、腋下、鼠蹊部的淋巴结检查。

2.适时纾压:避免高压力的生活形态,少接触会影响免疫的化学物质。

3.病菌筛检:透过健康检查做筛检,感染者须定期回诊,必要时,接受药物治疗。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