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孩子听我们说“不行”,我们需要他们练习回应这些禁令。每当孩子的行为会对其他人造成负面影响时,你应该告诉他“不行”。或是从反面来说,当他必须做一些他不想做,但为了个人的成长应该去做的事情时,你应该强迫孩子答应,以练习某项重要的生活技能。

生活中多数的“不行”都不是最终禁令,而是你在到达最终目标前,必须解决的一些难题。听从并接受“不行”是重要的—并不是要把它当成一个终点,而是当成一次挫败。家长有几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将接受偶尔的“不行”纳入日常生活中,这包括帮助孩子等待、练习自主行为。
让孩子等待
“等待”不再是我们文化中的一部分了。我们现在看电视节目可以随意转台,我们在不当季的时候也吃得到橘子,我们在简讯上可以看见点点的讯号,表示有人此刻正在回复我们的简讯。然而等待某件事情代表着你对它的重视,而这和目标导向的行为是有所关联的。
等待对每个人来说可能都很难,所以有时候当你要求孩子等待时,教他们如何运用创造力,会让等待变得容易些。像是在开车旅行的漫长路途,猜测开过的车子里陌生人的职业,这样的活动是我们会用来“打发时间”的活动。但打发时间正是等待的艺术,这是孩子所需具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教孩子在他们有话要说的时候,先解读社会性线索也很重要。不要让孩子随意说话,如果你正在与人交谈中,他们需要等到一个暂停的时间点。他们的意见是重要的,但其他人的意见也一样重要。这样做会降低孩子自以为重要的想法,而在轮到他们说话时,他们仍然可以保有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不要让孩子永远是赢家
没有人喜欢输,但每次都赢,却是让孩子以完全失真的方式,体验这个世界,所以当亲子一起玩的时候,一定要确保孩子有输和赢的两种经验。和孩子玩抓鬼游戏时,如果你抓到他们,你就是抓到了。如果你很会打高尔夫球,那么在玩迷你高尔夫球时,应该多半会是你赢;但这样的你回到家,应该玩一些孩子比你还擅长的游戏,比如:谁能最快找到他们最爱的睡前读物,安排情况让孩子有赢的机会,与让孩子赢,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人生就是这样:有时候你赢了,有时候你输了。一旦游戏结束,运用同理心来理解整个状况,如此孩子才能从赢家和输家双方的立场来看事情。不要等到有人因为输赢而伤心才开始这类的对话。
不要为孩子善后
有时候能干的孩子也会表现出无助的样子。如果你不介入帮助,他们会被迫自己试着解决问题,不管是要拉上外套的拉链、整理房间或是和心情不好的同学聊聊。这些方法需要创意。立下一个原则,只有在自己试着解决问题后,你才能帮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