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导/黄慧玫 图片设计/Anita 咨询专家/台湾临床失智症学会理事长暨卫福部双和医院研究副院长胡朝荣
经诊断后为阿兹海默失智症,开始药物治疗。但用药不到半年,谢爸爸的精神愈来愈错乱,甚至无法控制情绪,变得暴躁易怒常失控,不但曾波及母亲,在医院就诊时,更需要4个护理人员安抚。
谢小姐百思不解,而医师也高度怀疑谢爸爸罹患的为额颞叶型失智症,却苦无可靠的检测佐证。直至以当时仍在临床实验的“类淀粉蛋白正子造影”技术检查后,才确诊非阿兹海默失智症,而是额颞叶型失智症!经过药物调整与照护卫教后,终于改善谢爸爸病况。台湾临床失智症学会理事长暨卫福部双和医院研究副院长胡朝荣表示,失智症有三大类,分别是脑部神经退化造成的退化性失智症(阿兹海默症、额颞叶型失智症、路易氏体失智症、亨廷顿氏症)、脑血管疾病造成的血管性失智症(中风后血管性失智、小血管性失智症),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续发性失智症(营养不良、代谢异常、传染病、中毒、疾病、创伤等)。
其中,退化性失智症占多数,阿兹海默失智症占了约六至七成。胡朝荣补充,失智症种类复杂度高、进展时程漫长且容易与老化混淆,发生如记忆变差、说话会中断或忘记词汇、比较难回想事情等;还常与其他疾病症状雷同,如忧郁症等,因此并不容易快速确诊,也是目前临床遇到的最大挑战。

林口长庚医院核子医学科教授林昆儒表示,确诊失智症并不容易,研究显示,从症状出现至确诊,典型65岁以后发病的晚发型失智症患者,平均要2.8年;非典型65岁以前发病的早发型失智症患者,更需要4.4年。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失智症患者格外重要,因为在漫长的确诊过程中,疾病进程可能已从轻度快速恶化至中度,甚至重度。
胡朝荣指出,临床诊断时医生要像柯南般抽丝剥茧,用排除法来找出到底哪种失智症是造成患者罹病的凶手。因为不同的失智症其临床表现、治疗对策,以及照护方式各有不同,因此,若能准确诊断,便能对症下药,确保治疗效果。
失智症早期诊断,第一步是病史问诊、第二步是身理检查,若疑似失智症,便进行第三步的认知功能检测,包括AD-8和MMSE和CDR评量;最后则是生化检测(B12、叶酸、药物…),以及影像学脑部检查(CT、MRI),或进阶自费检查“类淀粉蛋白正子造影”。
林昆儒进一步说明,如果经过专科医师多次追踪评估还是无法确认失智症的种类,多会经由分子影像检查来辅助医师鉴别诊断。例如,可利用脑血流扫描(葡萄糖造影)来区分阿兹海默氏症或是额颞叶型失智症;或利用多巴胺扫描(多巴胺造影)来评估是否为路易氏体失智。
而在疾病初期,症状不明显的时候,今年才正式加入失智症进阶追踪诊断的新生力军-“类淀粉蛋白正子造影”,为目前诊断阿兹海默症的技术之一,可用来确认阿兹海默氏症脑中的异常蛋白推积,协助医师排除一些与早期失智症状常混淆的重度忧郁,或是血管型失智等疾病,其准确率高达九成。
“类淀粉蛋白正子造影”可早期侦测脑部是否有类淀粉蛋白沉积,借由类淀粉斑块分布,辅助医师诊断及排除失智症疾病种类,如果临床怀疑有早期失智症可能之病人,接受检测结果为阳性时,必须怀疑为阿兹海默症;反之,若检测结果为阴性时,则可初步排除阿兹海默症之可能性,使后续治疗方向更明确。
为什么检测脑部类淀粉蛋白沉积就可判断是否罹患失智症?林昆儒以阿兹海默失智症为例解释,脑神经细胞运作时会产生乙状类淀粉(beta-amyloid),这些淀粉样胜肽一旦产生不正常的沾粘,就会形成斑块,沉积在神经细胞周围,多年后数量逐渐增加并弥漫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