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观念:突发状况,如何应对才安全?
“随时相信自己的直觉”陈安仪老师提到,她时常提醒孩子,尽可能结伴而行,不滑手机听音乐,在外随时保持专注力,并非要孩子怀疑身边的每一个大人,而是要保持谨慎态度并提高警觉。当周遭环境让你感到不安时,尽可能离开,并利用便利商店或有人群的地方,不让自己暴露在危险环境中。
罗怡君老师也提到,许多家长一再地嘱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给予既定的“坏人”形象,容易限制情境的思考,因为现在接近孩子的大多是外表光鲜亮丽、西装笔挺的人,已非典型刻板印象的犯罪者,容易让孩子掉以轻心。
其次,必须告诉孩子“绝对不轻易更改你的目的地”这个观念非常重要,即便临时需要更改,也一定要告诉老师或家长,掌握安全的确认点后,就不怕孩子陷入对方预设情境,也就不会随着对方的情境而变动,
自我防卫:不只陌生人,熟人更要留意
我们总以为需要防范的是陌生人,然而,根据警政署统计,性侵加害者高达八成是熟人所为。让孩子了解“身体界限”,比起只留意“陌生人”更为重要!
陈安仪老师指出,大多的侵犯从“不经意”开始,可能是摸摸头、捏捏脸颊,甚至是搂搂腰等动作。父母要让孩子了解,任何人都不能在未经同意下触摸你,即便只是言语试探,若因此感到不舒服,都要严正告知对方,“我不喜欢,不要碰我!”,并立刻告诉父母。
她举自己女儿为例,有次奶奶带着她去喝喜酒,因为人潮而走散,突然有位伯伯见她独自站在角落,上前表明亲戚身份后,热心地想拉着她去找奶奶,但因孩子不认识对方,而拒绝与陌生人离开,选择留在原地等奶奶。
“我告诉她,这么做非常正确”即便事后证实是认识的亲友,也不应给予指责,当孩子从经验中找到得以遵循的法则后,就能避免再次遇到诸如此类的危险。
如何建立自我保护的观念,罗怡君老师提供具体做法:
1、没有例外:即使是父母,任何让孩子感到不舒服的触碰,都应该拒绝,没有任何人可以例外。
2、不怕尴尬:有时大人会以“没礼貌”为由指责,而忘了小孩应有的拒绝权。这不该与安全混为一谈,为了保护自己,不必怕尴尬,也没有模糊地带,避免混淆孩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安全意识。
实用练习:用一句话,教孩子自我保护
陈安仪老师回忆,因为儿子个子较瘦小,游戏时常遇到个性较强势的孩子,当发生争执或肢体触碰时,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平时她会透过状况题的练习,如“你走开!”、“我不喜欢你这样!”配合坚定的眼神,严正地拒绝对方继续侵犯,同时也能增强自信心。
对于个性内向的孩子,要表现出勇敢且强大的气势实在不容易,罗怡君老师建议,她会引导孩子回想有记忆以来感到最生气的事,利用情境让身体的本能展现出来。用“我不要!”强而有力的拒绝,并且讲完之后立刻离开,不让自己陷入无法处理的情境里。
去年美国爆发的“#MeToo”运动,进一步引发全球性“反性骚扰”社群运动,至今仍持续延烧,反映出大多数人在面临性骚扰或性侵时,选择隐忍、恐惧、甚至是讨好,独自承受身体、心灵难以磨灭的伤害。父母无法24小时陪伴在身边,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身体,提高警觉,具备自我保护的力量,才是关键!
好书推荐>>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的魔法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