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孩子,为什么在两边长辈面前的表现如此不同?
从一两岁开始。两边长辈的态度截然不同。小明的奶奶很害怕小孩哭闹、吵、欢。基本上如果小明闹着要什么,最终多会顺着他。例如:如果一直闹着说要看电视,奶奶往往会屈服,怕邻居骂等等原因,就让步了。久而久之,小明当然是越来越多的要求,最终变成奶奶口中“难以管教”的孩子。
而外婆就是另外一种方式。约定好玩玩具后要洗澡,小明大闹说他还要玩。外婆:什么还要玩?讲好要洗澡就是要洗澡。然后就直接把小孩拎进去浴室,抵抗无效。小明在外婆家的时候,很快的就学会了“说话算话”这件事。外婆会坚持“说话算话”的原则,但是其余的时间,都是让小明自由自在,不给予限制的。
孩子的行为实验
孩子的个性当然有其天生成分,但是自从孩子有行为能力开始,他就对这个世界与身边的人充满好奇。他无时无刻在做“行为实验”。想知道自己这么做,别人到底会有什么反应?我大哭是不是可以得到我要的东西?我吵闹事不是就可以继续看电视?
孩子就像是奋力生长的一株幼苗,周边成人对他的反应就像是一把把的剪刀,决定了他的生长方向。如果他每次往寒冷北边长的枝枒(不良行为)都会被剪掉(制止),而他往温暖南边长的枝枒都会得到保存,那么他最终就会成为一颗向南边生长的大树,终年接收著充足的阳光。
小明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同一个孩子,同样的年纪,在不同的环境下有着相反的行为模式。这对我们有何启示?这告诉我们主要照顾者的反应,决定了孩子的行为模式。
那孩子更爱谁
奶奶基本上对小明是百依百顺,外婆疼爱小明的同时也是严加管教。您猜,小明“比较喜欢去谁家”?
答案是:小明比较爱去外婆家!虽然外婆会管他,但是外婆的准则“非常一致”,具有可预测性。反而他有更大的安全感。孩子也不喜欢整天吵闹,那很累人的。在奶奶家,凡事“争取”都有可能会得到奖赏,但很累人。在外婆家,纪律分明,有些事情小明知道可以跟外婆沟通,有的事情是天条不用讨论。反而他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比较小的范围。比较轻松也比较快乐。
推荐阅读:小孩爱尖叫,跟父母教养态度大有关系
悲催的奶奶
我由衷的同情那位奶奶。对孙子尽可能地满足了,却依旧不时被挑战。付出了时间与爱心,却换来眼前调皮捣蛋的孙子。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值得吗?很多家长在面临孩子哭闹时,往往会选择让步,深怕“伤了亲子关系”。事实上,您的让步反更可能会伤了亲子关系。请谨慎。
结论
1.最好的教养方式,是靠“规范”而不是靠“人”。
2.先好好的订立家庭规则,订立了就是全部人都要遵守。
3.不要害怕孩子哭闹,如果违反了原则,就是要坚持。
4.在规则底线以外,尽可能地让孩子自由发展 。
5.跟孩子累积足够的亲子存折后,不要害怕管教。那一点都不会伤害亲子关系。
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哭就让步,此时让步是在教他“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白袍旅人】授权转载 原文出处【同一个孩子,两种教养方式,两种行为模式。发生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