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还是个新老师,新奇地观望这件事情的发展。两个圆嘟嘟的五岁小孩蹦蹦跳跳到了教室后面,教室后面有一张铺着红格子桌布的小圆桌,桌上放置了一个小地球仪,象征世界公民,地球仪旁边还放着一只纸鸽子,象征和平。
对话开始了:
玛丽:“我的铅笔断了,这是我爸爸给我的生日礼物。”
汤姆:“我喜欢你的铅笔。”
玛丽:“我的铅笔断了,我很难过。”
汤姆:“你的铅笔很漂亮,我们两个都很喜欢,我只是想看看你的铅笔而已。”
玛丽:“我们两个人都同意我的铅笔很酷,如果你想看我的铅笔,请跟我说,用抢的,铅笔断了,我很伤心。”
汤姆:“对不起。”
玛丽:“这次没关系了,下次请跟我说。”
汤姆:“好的。”
玛丽:“还有你的黏土玩具很好玩,下次可不可以借我玩一下?”
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两个人手牵手走回地毯区跟老师报告:“解决了!”,Ms.E笑咪咪回应:“好的,欢迎你们回来上课!”
我所预期的老师大动肝火、花长时间干预说教、或是处罚学生的画面完全没有出现。在短短的两分钟内,孩子学到:表达情绪、同理心、解决问题、道歉、接受道歉和沟通协商。小玛丽甚至懂得为“自己未来的利益”堆筹码!
之后我陆续修习了教室经营管理、儿童心理学和多门相关课程,更了解美国老师或是说美国社会对于处理争执的看法和方法。美国人认为意见不同是人类社会中必然的现象,要做的是学习如何处理,而不是避免。
学校的做法更是“把孩子的事留给孩子”,老师除非在特殊情况下是不会介入的。当然,老师平常便会训练孩子解决纷争的能力和做法,所以当天我看到的情形就是美国老师平常训练的成果。这件事情从三、五岁就可以开始。
看到Ms.E的例子,让我对家中三个小鬼吵架的事情有了新的看法。
回家后,我把家中三岁、四岁、五岁的孩子叫来。我笑咪咪说道:“你们听好,以后你们吵架,妈妈是不会管的。”
三只小生物盯着我看,装可爱也装傻。我继续:“你们要是意见不同,我会把你们请到房间,门关起来,吵完才能出来。”
六只眼睛,黑白分明,眨巴眨巴。
我接着:“妈妈要教你们如何吵架”
第一:每个人轮流讲自己的看法,在这阶段除了说话的人可以发表想法,其他人只能听,不能开口。
第二:说话时,要把自己的感觉说出来。
第三:开始协商。
第四:协商不只是解决当天的争执,还必须商量以后遇到类似情况的解决之道。
第五:谁也不准让谁,我们家就是要‘没大没小’,我们也不爱吃梨,也不用‘孔融让梨’,所以,要是三个人没有达成共识,架不算吵完,继续吵。
第六:吵完后,一起来跟我会报结果。
接下来,我们一起练习了几次,孩子虽小,但是做得有模有样。
解决纷争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倾听他人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子才不会沦为没有意义的攻防战;每个人的意见、个性不同,我要孩子“谁也不用让谁”。
比方说,小女儿个性温和,我反而坚持她据理力争,不用因“怕妈妈不高兴我们吵架”而委屈自己;还有,吵架的最终目的是找出解决的方法。
一天,孩子果然吵架了,我很兴奋,想检收成果。
我把他们三个“请”到另一个房间里,把门关上,让他们自己“乔”事情。不用告状,不用哭诉,妈妈听不到也不想听,趁你们吵架时,妈妈要泡壶热茶,独自享受下午茶时光,我心中默默期望他们“议事冗长”,这样我还可以去泡个澡,顺便敷敷面膜。
没想到,不到几分钟,三个小人儿从房间蹦出来,跟我报告“吵架高峰会”结果:“我们讲好了,以后姐姐要借我跟哥哥的玩具得先跟我们说,但是不可以玩超过半小时,因为我们也想玩。”
从此之后,孩子练就一身吵架本事,“吵架高峰会”会程越来越短,我连吃点心的时间都来不及他们便达成协议了事,速速出关后跟我抢饼干吃。事实上,几次之后,他们发现被关在房间吵架很无趣,远远不及出来玩玩具、吃布丁有意思。
另外,他们对彼此的“战术”也越来越娴熟,三两下就能抓出彼此的“破绽”,对于彼此的底线也有默契。就这样,他们从小到大真正开过“吵架高峰会”次数寥寥可数,三个人至今感情非常好,我准备多年的“河东狮吼”也一直派不上用场。
其实孩子之间出现争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这也是他们学习解决纷争、与人沟通协调的最佳时机。父母介入,等于是剥夺了孩子的学习机会。
孩子有自己解决事情的方式,大人介入只会越弄越糟,况且由父母处理孩子的告状,就像“打地鼠”一样,没完没了,到最后累的还是家长,何必呢?让孩子学习怎么吵架,父母绝对会轻松得多,有时候我还会想,这三个小子怎么不多吵一会,妈妈的面膜还没干哩!
给父母的小分享:
1.教孩子要“没大没小”,不用“孔融让梨”。
2.不要怕孩子吵架,要教孩子吵架。
3.孩子吵架能培养谈判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学习这些重要能力的好机会。
5.孩子吵架时,父母眼不见为净,不要当裁判,离开现场为上策。
【高宝书版】授权转载 原文出处【做个不完美的父母:教授妈妈的完全放手教育法】
【加入妈妈经LINE,即时讯息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