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人生课题:其实我们每天都正在死亡

发布于2020-03-08 12:51:13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其实每天好好面对生活,就是为“善终”做准备。不满意自己目前生活的人,更不愿意面对未来的死亡,在心里回荡著许多不甘与懊悔。所以我们才说:死亡能逼出生命的光彩,因为岁月有时尽!死亡是一种连结的断裂,而我们

其实每天好好面对生活,就是为“善终”做准备。不满意自己目前生活的人,更不愿意面对未来的死亡,在心里回荡著许多不甘与懊悔。所以我们才说:死亡能逼出生命的光彩,因为岁月有时尽!

死亡是一种连结的断裂,而我们透过连结寻找爱的存在。作者把讨论带到想念,也就自然而然。想念很美,情绪到最浓的时候,也会不知不觉就流了泪。这泪水里面,有伤悲、有依恋,有过去灿亮的微笑。那微笑很甜,但现在失落了,所以夹带着苦味。于是我们哀悼。哀悼是不同情绪的组合,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有时候,哀悼可以延续好多年。

不用强求一次跟孩子讨论死亡,就能如同哲学家妈妈这般理情兼具。基本上,只要回应孩子目前想知道的,他现在能懂的程度即可。其实在跟孩子讨论死亡之前,反而大人自己要先经过一定程度的内在整理。急切地要安抚孩子的情绪,恐怕是正在忽视自己那不知如何开口的伤心。把自己整理到一定程度,能初步坦然面对自己的伤悲,并且允许自己软弱,开始看到这里面的爱与价值,便能跟孩子展开对话。大人以何种情绪面对,能不能连结到内在深刻的力量,常常是孩子应对死亡的重要参考。

前面提过,一旦死亡成为关系中的关注焦点,与负面情绪共处就难以避免。我们可以自我提醒,也可以提醒孩子:即便我们会因此难过,或者有罪恶感,但并不代表就是我们的错!很多非理性的情绪与想法,像是有幸存者的罪恶感,或者被逝者抛弃、背叛,那都是常见的自然反应。严重一点的,有厌世感、空虚感,因此愈来愈不容易维持生活功能,甚至逐渐衍生为身心疾病,这也都有可能性。

当至亲好友过世所引发的连锁效应,让我们难以招架,记得向专业人员求助。如果是在安宁病房,通常可以跟工作同仁讨论是否有“悲伤辅导”的必要,大人、小孩都可以一起考虑。或者到身心科、儿心科就诊,以及至坊间机构,只要打上关键字,便有相关资讯在网络上可以搜集。

有时候孩子小,不知道怎么表达情绪,透过绘本、简单的艺术劳作,让孩子心理的茫然能被梳理。这些出版品不难找到,我个人推荐过好几本。有些儿童剧,或者优质影片,也都牵涉到失落经验。不只是孩子,连大人都可以感觉被同理。

请千万给自己与孩子时间,这是一个反反复复的历程,像海浪来来回回地拍打着岸边。我们可能暂时以为已经走出来了,却在多年后,想到这些伤恸,还可能会不自觉地流泪。在特殊的日子,像是忌日、周年,或者父亲节、母亲节,容易触景生情。透过仪式,让孩子跟亡者说说话,或者画出祝福的卡片,写下只字片语,可以帮助孩子跟逝者连结。

请尊重孩子表达悲伤的方式,像是悲伤不一定要在公众流泪。曾经有一位妈妈,很担心自己的孩子,没有因为感情亲密的外婆过世而有任何表示,就对孩子发脾气,说孩子这样不正常。即便对妈妈来说,外婆把孩子带大,妈妈在认知上“设定”孩子“应该”要难过,但孩子有他理解死亡的方式,在表现情绪的步调上也不一定要跟妈妈相同。

就这个例子来说,我们也能体会,有些大人真的没有能力跟孩子好好讨论死亡这个议题,勉强讨论只会造成孩子的压力。那就主动找其他人帮忙,或者借助宗教信仰的力量,毕竟很多生死议题的论述,在宗教里会比较完整。

有些孩子难以对大人表达,但可以跟自己的布偶,或者家里的宠物谈心。请允许人类能有哀伤,特别是孩子。强要一个人“振作起来”,其实只是压抑,甚至是打压。我们可以有哀伤,但我们也可以跟哀伤保持距离,像是远远地看着它。我们不等于情绪,情绪会来也会走,我们不迎不拒,它便能流动。

在最痛苦的时候,记得深呼吸,放松肌肉,可以伸展身体,并且观照自己内在的变化。我们衷心感恩逝者曾经带给我们的美好,我们延续著这段美好,跟孩子一起携手走下去。

痛苦里面有爱,请别忘了在痛苦时,珍爱自己!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潮鞋品牌

风水知识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