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3月份逐渐增多,5月底至6月中旬达到高峰。近期到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儿科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有所增加,经过中医药治疗都很快恢复健康。该院儿科施益农主任介绍,婴幼儿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年龄越小,感染后的症状越重,年长儿童和成人也能被感染,但一般症状较轻,或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该病是由一些类型的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据施益农介绍,手足口病发病前1~2周多有手足口病接触史,潜伏期多为3~7天,常突然起病,约半数患者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有口腔部(硬腭、颊部、齿龈、唇内、舌部)疱疹、溃疡,手掌足跖部疱疹,可波及肛周、臀部和臂腿,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可只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很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应当做好预防手足口病流行的工作。施益农主任为此提出“三防”:保护孩子,防感染;早期诊断,防流行;重视病儿,防病重。目前还没有公认有效的疫苗可以防手足口病,因此保护孩子,防感染主要是靠良好的卫生习惯。
施益农提醒,家长、老师要经常给孩子洗手,不与别人共用毛巾、牙刷、餐具等;幼托机构要经常对儿童玩具进行消毒;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家长要注意孩子有无发热和手足出疹的症状,一旦发病,要在家隔离休息,避免外出,减少传染给他人的机会。手足口病患儿年龄越小症状越容易变重,因此,家长要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及时就医,防止疾病加重;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热不退、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精神差、呕吐、易惊或四肢无力、出冷汗等症状,一定要尽快到儿童专科医院急诊,以免病情加重。
通讯员 朱晓琳 交汇点·南京晨报记者 华琳月
近来,我国北方迎来大面积高温天气。伴随气温走高,部分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山东省医卫部门日前发布疾控公告,建议公众特别是家长,应对手足口病等疾病保持警惕。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每年的5月至7月,是该病的高发季节。婴幼儿及儿童是普遍易感人群,患过手足口病的患者也能再次感染。感染手足口病,初期症状一般表现为发热并伴有手、足、臀等部位皮疹,口腔内伴有疼痛溃疡。极少数重症病例早期可能没有皮疹,但表现有嗜睡、呕吐等症状,并进而出现嘴唇青紫、呼吸困难等症状。
医卫专家表示,手足口病中,EV71型、CoxA16型及其他肠道病毒较为常见。绝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可以居家隔离治疗,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会自愈。但期间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当出现高热不退,或有头疼、精神差、表情淡漠、肌阵挛、呕吐等临床表现时,要立即送医。
专家建议:预防手足口病,平时应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常通风,避免与发热病人接触,尽量回避人多拥挤的场所,加强儿童营养摄入以提高自身抵抗力。同时也可视需要自费接种相关肠道病毒的灭活疫苗。
根据疾病部门的监测,今年导致手足口病的“主流”病毒是往年很少出现的柯萨奇CA6型病毒。这种病毒导致的手足口病例近四成病愈后会出现指甲脱落,而且疱疹不再集中于手脚,而是更多出现在胳膊、大腿、屁股等部位。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北京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8395例,比去年同期下降16.32%;重症病例132例,比去年同期下降56.00%;聚集性疫情492起,比去年同期下降28.38%;2013年迄今尚未出现手足口病死亡病例报告,去年同期报告死亡病例4例。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CA6型病毒,其引起的手足口病临床特点是会出现高热、咽痛、食欲下降等症状,约37%的病例痊愈后会出现指甲脱落,一般不累及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不容易进展为重症病例。皮疹分布更加广泛,集中出现于上臂、大腿、臀部、口腔黏膜等部位,而出现在手、足部位的病例很少见,治愈后疱疹可留下硬痂。
根据近年手足口病的流行规律,全市报告手足口病病例较多的月份主要集中在4月至10月,发病高峰为5月至7月,自8月开始出现快速下降趋势,但报告病例数、重症数、聚集性疫情数仍较高。由于CA6引发的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尚未完全明确,市疾控中心表示,不排除9月至10月份出现第二个流行高峰的可能。
“孩子不明原因突然高烧,而且嘴里起了红色的小疱疹。”刘女士带着5岁大的儿子到医院儿科就诊。据刘女士介绍,由于孩子嘴里有小疱疹,担心是手足口病,赶紧带着孩子到医院就诊,经检查后才知道是疱疹性咽颊炎,是一种在短时间内可以自愈的呼吸道疾病。
像刘女士这样一看到孩子的口腔内出现疱疹并伴有发烧就怀疑孩子得了手足口病的患儿家长有很多。实际上咽颊炎和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16病毒引起的疱疹性咽颊炎,症状与手足口病相似,都会出现发烧、咽喉痛、口腔内疱疹等症状,但发病机理不同。小儿疱疹性咽颊炎多表现为起病急、突然高热,大一点的孩子会出现嗓子疼痛,厌食;周岁左右的孩子则表现为哭闹、流口水、尿黄等。还有部分患儿伴有肚子痛或者拉肚子等胃肠不适等症状。患病初期上腭、口腔黏膜、扁桃体、咽后壁等处出现约小米粒大小的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2-3天后逐渐扩大并形成溃疡。退热后部分患儿出现咳嗽症状。
疱疹性咽颊炎和手足口病最大的区别,就是疱疹性咽颊炎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内,而手足口病的疱疹出现在口、手、足等部位。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咽颊炎虽然可能合并细菌感染,但是不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也就是说,几乎不会出现重症、发生危险。“每年的七月份都是疱疹性咽颊炎的多发期,主要由于前阶段雨水较多、空气流通不畅,使教室等公共场所内的细菌和病毒急剧繁殖,进入小儿呼吸道而引发疾病。所以家长不必过度恐慌,及时治疗一周内即可康复。”
当小明转入重症监护室时,已出现呼吸不规则,昏睡无反应,全身厥冷,下肢及腹部遍布大理石花纹,末梢湿冷……专家表示,手足口病每年5-9月间流行,今年流行季节与往年不同的是:危重型患儿明显增多,病情凶险,进展急骤,患儿脑干受到影响,神经源性肺水肿来势迅猛。
辨证诊治6方法
在发病的早期和中期,一般多采用清热解毒、化湿凉血疗法,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黄芩、栀子、生苡仁、牛蒡子、蝉衣、紫草、芦根、竹叶、生石膏、黄连、灯芯草等。发病后期,若见手足心热、食少、烦躁不安等,可以加入生地、麦冬、白薇、玉竹等养阴清热之品。
西医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以抗病毒为主,相比较而言,中医治疗本病更具特色且素有成效。针对宝宝比较多见的症状,给妈妈们介绍几个小方子,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1。如果孩子以手足疱疹为主,可用金银花15克、板蓝根15克、蒲公英15克、车前草15克、浮萍15克、黄柏10克,水煎外洗疱疹处。
2。如果孩子以口腔疱疹为主,可用西瓜霜、冰硼散、珠黄散,任选一种,涂擦口腔患处。
3。如果孩子出现口腔溃疡,疼痛明显伴有烦躁、哭闹、大便秘结,可以用银花15克、淡豆豉9克、竹叶10克、清茶少许,煎水代茶饮。也可服用黄栀花口服液,每次5~10毫升,一日2~3次。
4。出现牙龈红肿者,可用板蓝根、黄苓、白藓片、竹叶、薄荷煎水含漱。
5。手足红肿明显,可用黄苓、黄连、丹皮、板蓝根、白藓片、地肤子、忍冬藤、红花煎水清洗患处。
6。如果孩子出现食欲不振,不必强制进食,可以试一下荷叶薏苡粥。取鲜荷叶一个,洗净切碎,取薏苡仁20克、大米适量,加水适量煮粥食用。
另外特别指出,手足口病大多以发热起病,在宝宝发热时不可急于退热而给宝宝使用激素。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感染,使用激素抑制了孩子的免疫力,却不能清除病毒,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者可能会使宝宝出现生命危险。
科学预防6细节
虽然要做到绝对的预防手足口病很难,但是为了宝宝的健康,妈妈们还是要做好以下几点,以减少宝宝感染的几率。
1。饮食卫生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教育宝宝饭前便后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宝宝的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燥热、难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以免肠胃"疲劳"。
2。生活注意
注意宝宝的休息,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3。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季节不带宝宝到人多的场所,以减少被感染机会。大人可能携带病毒,回家要洗手漱口,以免传染宝宝。
4。定期消毒
对宝宝的玩具、毛巾、水杯等定期煮沸消毒,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还要注意定期消毒。
5。药物预防
新博林(利巴韦林颗粒) 儿童一次0.05克,一日3次。
柴黄颗粒 3岁以下儿童一次半袋,一日2次; 3岁以上儿童一次1袋,一日2次。
6。食疗预防
荷叶粥 用鲜荷叶2张、白米50克,将荷叶切碎,煮粥食用
竹叶粥 用竹叶20片、灯芯10根、扁豆15克、滑石6克,加少许糖,煎饮用;
印花蝉衣饮 用印花15克、蝉衣3克,清茶少许,煎水饮。
其预防方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15字方针"勤洗手、勤通风、喝开水、吃熟食、晒衣被"。 另外可以多带宝宝在空气流通、人又不多的室外,晒太阳也是消灭病毒的过程。
“春夏之交,应当预防宝宝手足口病。”记者从市妇儿中心医院了解到,近日前来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有所增多。市妇儿中心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左立旻介绍说,因为春夏的气温适合病菌生长,所以这段时间都是小儿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每年的4、5、6、7月,都是该病流行的高峰期。家长们应当引起注意。
手足口病来势汹汹
据左医生介绍,手足口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是一种儿童传染病。这种病主要集中于6岁以下的幼儿。初期的症状和感冒很相似,患儿可能会咳嗽、流涕、流口水等。之后发热一两天,患儿的手足部、臀部会出现特殊的皮疹。这种疱疹约有米粒大小,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如果家长发现类似可疑症状,应当及时就医。大多数患儿经过治疗,都可顺利退烧消疹,恢复健康。如果耽误救治,导致病情转重,可能会引发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等多种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可以致死。
家长细心辨别手足口病
由于手足口病发病急,如果耽误治疗,容易引起并发症,影响疾病治疗效果。所以,家长平(微博)时应多留意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果出现发烧等症状,就应该及时到医院,让医生鉴别病情。一般来说,家长也可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识别手足口病。
摸一摸:手足口病最典型的症状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8℃左右),随即出现咽痛,幼儿表现为流口水、拒食。疫情高发季节,家长应多摸摸孩子的额头和身体,看是否发烧了。
看一看:检查口腔时,看咽部黏膜上是否有多发疱疹,手足远端部位是否出现丘疹或疱疹,一般有米粒或绿豆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红晕,无明显瘙痒感。有的患儿肛门周围也会出现类似皮疹样的疹子。 成都晚报记者 余星雨
武汉一名小宝宝患上了手足口病,检查发现竟是妈妈传染给宝宝的。专家提醒,家长在做好孩子卫生的同时,应做好个人卫生,回家后应先换衣洗手,再与孩子亲近。
最近,1岁半的甜甜因发烧、咳嗽且手掌出现疱疹等症状,在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就医,被诊断为手足口病。家人认为,平时很注意宝宝的卫生,也很少在外面吃东西,孩子怎会得手足口病呢?
进一步检查发现,宝宝的妈妈是手足口病隐性感染者,携带了手足口病毒。她平常下班回家,一进门就亲亲抱抱孩子,在这种亲密接触过程中,不经意将病毒传给了孩子。 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主治医师文丹宁介绍,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可经飞沫、粪便、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手足口病毒只感染0~14岁儿童,成人感染后虽不发病,但能传播病毒。如家长携带了病毒后与孩子有亲密举动,很容易传染给孩子。(黎昌政)
中国育婴网综合 误区一 急性期口味重
手足口病小儿生病时精神状态及胃肠道的消化功能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粗糙、难消化、刺激性大的食物会加重小儿胃肠道的负担,造成小儿口腔及胃肠道的不适。所以手足口病小儿急性期家长需准备清淡易消化、温度适宜的流质食物,避免食物对手足口病小儿口腔及胃肠道的刺激及损伤,促使营养较好的吸收,家长也可以给小儿准备一根吸管,缓解小儿对进食时口腔疼痛的抗拒情绪。
让手足口病患儿少食多餐,维持其基本营养需要,待患儿进入疾病恢复期时,食物就可以逐渐改为泥糊状和正常饮食,选用一些患儿感兴趣的食物以提高食欲,摄入高热量、高营养素供给患儿每日活动所需。另外一岁以内的宝宝在生病期应减少辅食量或暂停辅食,以免造成消化不良。
误区二 让小儿喝冷牛奶去暑热
未加热的鲜牛奶,会因蛋白过敏而导致铁的丢失,造成患儿营养失衡,而冷凉的食物同时也会刺激手足口病患儿的胃肠道,导致腹痛、腹泻。
误区三 鲜榨豆浆放久点没关系
鲜榨的豆浆如果放置时间过长,会使细菌繁殖,食物变质,加重手足口病小儿胃肠道的不适。所以鲜榨的豆浆放置时间不可超过四个小时,最好是两个小时内喝完,保证患儿食物的新鲜。
误区四 患病期间吃素
民间有一种说法是,患儿在患病期间饮食要"全素,不动荤腥"。这是错误的。因为完全吃素,把牛奶、鸡蛋等营养品排除在外,营养质量不够,缺少优质蛋白质,而抗体是一种蛋白质,故全素不妥。
昨天,福州一名一岁的女孩因为妈妈的亲吻,患上了手足口病。
昨天,记者在省急救中心看到这名患病的女孩,孩子姓吴,今年一岁。孩子妈妈介绍,这些天,女儿出现发烧、咳嗽且手掌出现疱疹等症状,到省急救中心就医,被诊断为手足口病,需住院治疗。这一结果让妈妈十分不解:家人平时很注意孩子的卫生,经常给她洗手,也很少在外面吃东西,为什么还会得手足口病呢?
经进一步检查,医生发现原来孩子妈妈是一名隐性感染者,携带了手足口病毒,她平常下班回家后,一进门就会亲一亲、抱一抱孩子,就是在这种亲密接触的过程中,不经意间也将病毒传给了孩子。
省急救中心医生介绍,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可经飞沫、粪便、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由于手足口病只感染0~14岁儿童,成人感染后虽不发病但会传播病毒,因此,当家长携带了病毒后与孩子有亲吻等亲密举动,就很容易让孩子感染病毒导致发病。
医生提醒家长,在做好孩子的个人卫生时,家长也要做好自己的个人卫生,回家后应先换衣洗手,再与孩子亲热。另外,家里要经常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并尽量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场所活动。
手足口综合征,简称手足口病,是现代新发现的病毒性发疹疾病,主要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多发于夏秋两季。多见于5岁左右的小孩,很容易在托儿所、幼儿园流行。该病主要表现为口腔内、手掌、足跖部位发生特殊的圆形疱疹与水痘相似,有时会误诊。
孩子得了这种病,有发热、流涕、咽红、口痛、厌食等风热现象。约1~2天,热降,开始出疹,可在手掌、足跖和孩子口腔黏膜及唇舌上见到红色斑丘疹,大部分孩子的臀部也会见到疹子,偶见于手臂和躯干。斑丘疹呈现圆形,绿豆粒大小;后期转为疱疹,疱内有透明液体。疱疹破后形成溃疡,产生疼痛,口水增多,并影响进食。2~3天后,溃疡被吸收,不会留痂及瘢痕。皮疹少则十几个,多则数十个。病程为10天左右,一般病情较轻,很少有并发症及生命危险。
治疗
对于有发热、流涕、咳嗽的病儿可按病毒感冒对症治疗,如服用“小儿清热冲剂”、“小儿清咽冲剂”。也可服用清热、解毒、化湿的中药治疗,如用“五福化毒片”。
饮食调理
食宜
宜食既营养,容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如稀饭、米汤、牛奶和面片等。可以选用百合、杏仁、赤小豆煮粥给患病的孩子吃。注意给孩子补充水分,多吃新鲜水果及蔬菜,如西瓜汁、鲜梨汁、鲜橘汁及各种蔬菜汁等。
食忌
忌食发物,如牛肉、羊肉、鱼、虾、海米、蛤蜊、螃蟹及韭菜、茴香、香菜等。为了保护口腔黏膜,还要忌食辛辣、香窜、厚味食品,如辣椒、胡椒、姜、蒜、油腻食物预防和护理
1.在疱疹期宜静养,不带患病的孩子外出,以减少再感染机会。
2.活动要适宜,保证睡眠。
3.注意卫生,保证皮肤和口腔的清洁,避免搔抓疱疹发生局部感染。
4.讲究饮食卫生,保护脾胃,及早治疗食物在胃肠中的积滞。
5.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避免与患病的孩子接触。
6.对本病有接触史的孩子可服“板蓝根冲剂”来预防。
手足个性大不同 认识9大气质
研究:过动儿手足较易有认知问题
据卫生部的数据,截止到4月11日,今年全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9万余例,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8%。专家指出,每年5月至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因此,家长不可掉以轻心。我们列出一些治疗手足口病的中西药物,供大家参考。
手足口病如今是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被认为是本病流行的主要病原。本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表现为主,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西药治疗
西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处理,服用B族维生素、维生素C、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干扰素等)、解热镇痛剂等。
阿昔洛韦:治疗剂量为20毫克/公斤体重,加入10 %葡萄糖液100 毫升静脉滴注,1次/天;或者口服阿昔洛韦5~10 毫克/公斤体重/天,分3~4次服。阿昔洛韦作为一种高效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具有明显缩短发热及皮损愈合时间,减轻口腔疱疹疼痛的作用。
更昔洛韦:治疗剂量为5~10 毫克/公斤体重,加入10 %葡萄糖液100 毫升静滴,1次/天,疗程3~5 天。
干扰素:治疗剂量为100万单位,肌肉注射,1次/天。有研究表明,干扰素联合中药制剂(如小儿清热宁)治疗手足口病具有明显疗效。
利巴韦林:利巴韦林作为抗病毒的常用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肯定。治疗剂量为10 毫克/公斤体重,加入10 %葡萄糖液100 毫升静滴,1~3次/天,疗程3 天;或者口服利巴韦林含片1/4~1/2片,4次/天。
思密达:思密达对消化道的病毒、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较强的固定、吸附和清除作用,对消化道黏膜有很强的覆盖能力,能与黏液蛋白相结合,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促进上皮组织恢复和再生。对于手足口病患儿特别是口腔溃疡严重的患儿,以适量思密达用温开水搅成糊状,分别于早、午、晚饭后及睡前涂于口腔溃疡局部,可明显缩短小儿口腔溃疡的愈合时间。思密达口味香甜,患儿易于接受。
中药方剂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属中医“湿温”、“时疫”等范畴。病因为湿热疫毒,多因内蕴湿热,外受时邪,留于肺、脾、心三经而成。外邪自口鼻而入,侵袭肺、脾二经,肺主皮毛,故初期多见肺部症状,如发热、流涕、咳嗽;脾主四肢,开窍于口,手足口受邪而为水疱,口舌生疱疹、溃疡。
近年中医以清热解毒祛湿为主要原则,采用自拟方或成方为基础,随症加减治疗本病,效果很好。如采用以清热解毒、清心泻脾为主的清热泻脾散共治疗50例患儿,痊愈36例,有效13例,无效1例,痊愈率72 %,总有效率98 %。
清热泻脾散: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各10克,连翘9克,野菊花、赤芍、大青叶各12克,石膏15~30克。兼高热有肝风内动者加羚羊角、蝉蜕;兼心火炽盛者,合导赤散;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生地黄、薏苡仁;兼阴虚者加麦冬、知母;兼风热犯肺者加桑叶、苦杏仁。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副主任药师 常怡勇
会,传的比较迅速。手足口病有中度传染性。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潜伏期一般3~7 d,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部曲);
因为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
哪类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深圳远东妇儿科医院儿科专家表示,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发生丘疱疹为主要特征的儿童传染病。手足口病有周期性流行的趋势,主要侵犯5岁以下儿童。
专家提醒,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夏秋季多发,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表现为主,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手足口病的症状表现为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哪类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专家表示,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防病实践中发现,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及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因此,幼儿应该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点人群。
深圳远东妇儿科医院温馨提醒:手足口病是可以预防的。预防手足口病:在流行季节要少带宝宝到公共场所游玩。教育宝宝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餐具、生活用品、玩具等应定期消毒。本病无免疫性,患过本病后如不注意预防,还会再患。
手足口病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潜伏期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
新华网北京3月26日电(记者胡浩)记者26日从卫生部获悉,由于今年我国手足口病发病数上升,布病、出血热等人畜共患传染病处于高发水平,卫生部要求各地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好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据了解,今年以来,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但手足口病发病数、重症数和死亡数较去年同期上升明显,局部地区流感样病例聚集性疫情常见,布病、出血热等人畜共患传染病依然处于较高发病水平。
卫生部要求,手足口病高发地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托幼机构和学校儿童的晨午检制度、环境消毒等工作的督导检查,做好手足口病和其他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提高疫情报告的准确性。流感样病例聚集性疫情频发地区,要做好疫情分析、实验室检测,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布病高发地区,要继续加强与畜牧部门合作,促进畜间布病防治工作。要做到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病人,减少慢性化。流行出血热发病水平较高的地区,要加强对人间、鼠间出血热疫情监测,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暴发疫情处置,在重点地区及重点人群开展免疫预防工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开展防鼠、灭鼠活动,有效降低鼠密度。登革热输入疫情风险较高的地区,要认真做好疫情和蚊媒密度监测,主动搜索可疑发热病例,积极开展灭蚊工作。
为加强传染病疫情预警预测工作,卫生部还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在学校、托幼机构、建筑工地、农贸市场、流动人口聚居地等重点地区和人群中开展主动监测。
根据卫生部统计数据,2012年2月,全国(不含台港澳)共报告法定传染病467395例、死亡1246人,其中手足口病死亡人数11人。2011年同期,全国(不含台港澳)共报告法定传染病321900例、死亡848人,其中手足口病死亡人数3人。
香港卫生防护中心表示,手足口病有上升趋势,预计今年个案可能会破纪录。卫生防护中心表示,肠病毒是夏季幼童常感染的病毒,港府高度重视,呼吁家长留意子女是否感染的病征。
卫生防护中心总监曾浩辉称,最先出现的症状是发烧,幼童可能会没有胃口,或者喉咙感到不适及痛楚,一、两日后会出现另一些症状,尤其是在口内会出现红斑点,这些红斑点有可能会变成水泡,甚至是溃疡。
曾浩辉又提醒家长注意感染肠病毒的子女,有否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症状。他表示,若幼童求诊后仍持续高烧,又或者开始有神志不清,肌肉不由自主的摆动,这些都可能是并发症的先兆,若出现这些情况就要紧急立即前往求诊。
今年以来,卫生防护中心一共接获12宗EV-71型肠病毒个案,已经是去年全年的总数,估计今年的病例个案可能会打破2004年的纪录。
曾浩辉表示,以比例来说,今年的肠病毒个案相信会较高,因为肠病毒或者手足口病通常5至8月才是高峰期,所以他预计今年的数字属于偏高,他亦不排除会较以往的纪录还要高。他表示,有效预防手足口病是注意个人卫生,包括洗手及妥当处理个人分泌物。
昨天,记者从省卫生厅了解到,今年1月1日至3月15日,全省共报告手足口病3573例,其中重症病例58例,无死亡病例。重症病例排全国第四位,昆明发病数位居全省第一位。
今年以来,全省共报告手足口病3573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病下降32.59%。发病数前五位的州市为:昆明、玉溪、红河、大理、文山。尽管疫情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但是,重症病例排全国第四位。
昨天,省卫生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密切关注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疫情和聚集性疫情,定期开展疫情风险评估,科学研判疫情发展趋势,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要加大对手足口病疫情的监测力度和重症病例的主动搜索工作,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救治。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对发现的手足口病病例,应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进行报告和处置,杜绝迟报和漏报。要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完善医疗救治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收治的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要严格按国家要求及时采集标本,报送疾控中心检测,切实提高采样率。各级疾控中心要对手足口病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避免疫情扩散蔓延。
此外,对死亡病例要组织流行病学和临床专家进行个案分析,找出并及时解决救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减少儿童特别是农村散居儿童死亡病例的发生。
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主动配合当地教育部门,加强对辖区内托幼机构及小学校等人群聚集重点场所的有关人员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的培训、指导和检查,督促辖区内各级各类小学、托幼机构落实好晨检、午检制度,加强疫情报告。(首席记者 侯玉才)
作者:侯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