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预防手足口病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母婴知识最新推荐阅读,有关【预防手足口病】的健康母婴知识最近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预防手足口病】包含的最新内容是什么【预防手足口病】一起来看下最新详情内容。
【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母婴知识最新推荐阅读,有关【预防手足口病】的健康母婴知识最近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预防手足口病】包含的最新内容是什么【预防手足口病】一起来看下最新详情内容。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季节孩出现这些症状要就医

儿童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3月份逐渐增多,5月底至6月中旬达到高峰。近期到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儿科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有所增加,经过中医药治疗都很快恢复健康。该院儿科施益农主任介绍,婴幼儿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年龄越小,感染后的症状越重,年长儿童和成人也能被感染,但一般症状较轻,或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该病是由一些类型的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据施益农介绍,手足口病发病前1~2周多有手足口病接触史,潜伏期多为3~7天,常突然起病,约半数患者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有口腔部(硬腭、颊部、齿龈、唇内、舌部)疱疹、溃疡,手掌足跖部疱疹,可波及肛周、臀部和臂腿,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可只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很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应当做好预防手足口病流行的工作。施益农主任为此提出“三防”:保护孩子,防感染;早期诊断,防流行;重视病儿,防病重。目前还没有公认有效的疫苗可以防手足口病,因此保护孩子,防感染主要是靠良好的卫生习惯。

  施益农提醒,家长、老师要经常给孩子洗手,不与别人共用毛巾、牙刷、餐具等;幼托机构要经常对儿童玩具进行消毒;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家长要注意孩子有无发热和手足出疹的症状,一旦发病,要在家隔离休息,避免外出,减少传染给他人的机会。手足口病患儿年龄越小症状越容易变重,因此,家长要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及时就医,防止疾病加重;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热不退、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精神差、呕吐、易惊或四肢无力、出冷汗等症状,一定要尽快到儿童专科医院急诊,以免病情加重。

  通讯员 朱晓琳 交汇点·南京晨报记者 华琳月


手足口病高发期到来专家提出应对建议

近来,我国北方迎来大面积高温天气。伴随气温走高,部分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山东省医卫部门日前发布疾控公告,建议公众特别是家长,应对手足口病等疾病保持警惕。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每年的5月至7月,是该病的高发季节。婴幼儿及儿童是普遍易感人群,患过手足口病的患者也能再次感染。感染手足口病,初期症状一般表现为发热并伴有手、足、臀等部位皮疹,口腔内伴有疼痛溃疡。极少数重症病例早期可能没有皮疹,但表现有嗜睡、呕吐等症状,并进而出现嘴唇青紫、呼吸困难等症状。

  医卫专家表示,手足口病中,EV71型、CoxA16型及其他肠道病毒较为常见。绝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可以居家隔离治疗,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会自愈。但期间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当出现高热不退,或有头疼、精神差、表情淡漠、肌阵挛、呕吐等临床表现时,要立即送医。

  专家建议:预防手足口病,平时应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常通风,避免与发热病人接触,尽量回避人多拥挤的场所,加强儿童营养摄入以提高自身抵抗力。同时也可视需要自费接种相关肠道病毒的灭活疫苗。


预防手足口病“营养免疫”是关键

夏天到了,随着气温逐渐升高,病菌更加活跃,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也成为妈妈们最关心的问题。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它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传染病,但传播途径复杂,无有效的疫苗预防,儿童和散居婴幼儿为高发人群,尤其是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其症状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患儿感染病毒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发热38℃左右。

疾控专家提醒,如果孩子出现发烧、呕吐、皮疹等症状时,请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儿童家长要提高警惕,强调科学预防,增强婴幼儿的抵抗力,是让宝宝避免手足口病伤害的关键。

“营养免疫” 乳铁蛋白提高内在抵抗力

六个月以内的宝宝,虽然免疫力不是特别完善,但凭借母体抗体,宝宝可以抵抗病毒侵袭。一旦过了六个月,婴儿体内的母体免疫球蛋白彻底耗尽,而宝宝的自身免疫系统还不完善,主动免疫能力差,很容易受到各种病毒的侵袭。那么,应该如何增强宝宝的抵抗力呢? 

  卡洛塔妮营养师建议:“有条件的妈妈应坚持母乳喂养,如果母乳喂养困难或是已经断奶,可针对性地选择能帮助宝宝增强抵抗力的配方奶粉(如添加乳铁蛋白的配方奶粉)。”

母乳喂养的婴幼儿不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能保持正常生长和发育,这主要是因为母乳中含有乳铁蛋白等多种活性蛋白,它们能促进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并保护机体免受微生物感染。其中,乳铁蛋白是母乳中含量特别丰富的免疫活性蛋白之一,它是先天防御的一部分,能够促进人体的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等自然杀伤细胞的调节作用,对机体免疫反应起调节作用。

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选择具有“营养免疫”——乳铁蛋白的配方奶非常重要,它既能提供婴幼儿智力和成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又能补充宝宝健康成长所需要的母乳中的免疫元素。

以新西兰原装进口的卡洛塔妮配方牛奶粉为例,它特别添加乳铁蛋白,能促进铁的吸收,有效增强免疫力;同时DHA、AA和叶黄素可促进宝宝头脑发育、视力发育;特别添加的“健康益生菌”和“益生元组合”增加宝宝肠道益菌,帮助消化,让营养吸收更顺畅。

卡洛塔妮婴幼儿配方奶粉,来自新西兰纯净奶源,国际品质,安全有保障。配方按照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营养供给更均衡、更精准,让宝宝拥有好体质、好头脑、好肠道和好视力,塑造自己的“营养免疫”! 

手足口“主流”病毒发生变化

  根据疾病部门的监测,今年导致手足口病的“主流”病毒是往年很少出现的柯萨奇CA6型病毒。这种病毒导致的手足口病例近四成病愈后会出现指甲脱落,而且疱疹不再集中于手脚,而是更多出现在胳膊、大腿、屁股等部位。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北京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8395例,比去年同期下降16.32%;重症病例132例,比去年同期下降56.00%;聚集性疫情492起,比去年同期下降28.38%;2013年迄今尚未出现手足口病死亡病例报告,去年同期报告死亡病例4例。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CA6型病毒,其引起的手足口病临床特点是会出现高热、咽痛、食欲下降等症状,约37%的病例痊愈后会出现指甲脱落,一般不累及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不容易进展为重症病例。皮疹分布更加广泛,集中出现于上臂、大腿、臀部、口腔黏膜等部位,而出现在手、足部位的病例很少见,治愈后疱疹可留下硬痂。
 

  根据近年手足口病的流行规律,全市报告手足口病病例较多的月份主要集中在4月至10月,发病高峰为5月至7月,自8月开始出现快速下降趋势,但报告病例数、重症数、聚集性疫情数仍较高。由于CA6引发的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尚未完全明确,市疾控中心表示,不排除9月至10月份出现第二个流行高峰的可能。

咽颊炎患儿不是手足口病

  据儿科专家介绍,疱疹性咽颊炎罪魁祸首是柯萨奇16病毒,是一种一周左右就可以自愈的疾病,危险远远小于手足口病。

  “孩子不明原因突然高烧,而且嘴里起了红色的小疱疹。”刘女士带着5岁大的儿子到医院儿科就诊。据刘女士介绍,由于孩子嘴里有小疱疹,担心是手足口病,赶紧带着孩子到医院就诊,经检查后才知道是疱疹性咽颊炎,是一种在短时间内可以自愈的呼吸道疾病。

  像刘女士这样一看到孩子的口腔内出现疱疹并伴有发烧就怀疑孩子得了手足口病的患儿家长有很多。实际上咽颊炎和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16病毒引起的疱疹性咽颊炎,症状与手足口病相似,都会出现发烧、咽喉痛、口腔内疱疹等症状,但发病机理不同。小儿疱疹性咽颊炎多表现为起病急、突然高热,大一点的孩子会出现嗓子疼痛,厌食;周岁左右的孩子则表现为哭闹、流口水、尿黄等。还有部分患儿伴有肚子痛或者拉肚子等胃肠不适等症状。患病初期上腭、口腔黏膜、扁桃体、咽后壁等处出现约小米粒大小的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2-3天后逐渐扩大并形成溃疡。退热后部分患儿出现咳嗽症状。

  疱疹性咽颊炎和手足口病最大的区别,就是疱疹性咽颊炎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内,而手足口病的疱疹出现在口、手、足等部位。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咽颊炎虽然可能合并细菌感染,但是不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也就是说,几乎不会出现重症、发生危险。“每年的七月份都是疱疹性咽颊炎的多发期,主要由于前阶段雨水较多、空气流通不畅,使教室等公共场所内的细菌和病毒急剧繁殖,进入小儿呼吸道而引发疾病。所以家长不必过度恐慌,及时治疗一周内即可康复。”



中医防治手足口病的12招

  当小明转入重症监护室时,已出现呼吸不规则,昏睡无反应,全身厥冷,下肢及腹部遍布大理石花纹,末梢湿冷……专家表示,手足口病每年5-9月间流行,今年流行季节与往年不同的是:危重型患儿明显增多,病情凶险,进展急骤,患儿脑干受到影响,神经源性肺水肿来势迅猛。

辨证诊治6方法

  在发病的早期和中期,一般多采用清热解毒、化湿凉血疗法,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黄芩、栀子、生苡仁、牛蒡子、蝉衣、紫草、芦根、竹叶、生石膏、黄连、灯芯草等。发病后期,若见手足心热、食少、烦躁不安等,可以加入生地、麦冬、白薇、玉竹等养阴清热之品。
 

  西医对于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以抗病毒为主,相比较而言,中医治疗本病更具特色且素有成效。针对宝宝比较多见的症状,给妈妈们介绍几个小方子,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1。如果孩子以手足疱疹为主,可用金银花15克、板蓝根15克、蒲公英15克、车前草15克、浮萍15克、黄柏10克,水煎外洗疱疹处。
 

  2。如果孩子以口腔疱疹为主,可用西瓜霜、冰硼散、珠黄散,任选一种,涂擦口腔患处。
 

  3。如果孩子出现口腔溃疡,疼痛明显伴有烦躁、哭闹、大便秘结,可以用银花15克、淡豆豉9克、竹叶10克、清茶少许,煎水代茶饮。也可服用黄栀花口服液,每次5~10毫升,一日2~3次。
 

  4。出现牙龈红肿者,可用板蓝根、黄苓、白藓片、竹叶、薄荷煎水含漱。
 

  5。手足红肿明显,可用黄苓、黄连、丹皮、板蓝根、白藓片、地肤子、忍冬藤、红花煎水清洗患处。
 

  6。如果孩子出现食欲不振,不必强制进食,可以试一下荷叶薏苡粥。取鲜荷叶一个,洗净切碎,取薏苡仁20克、大米适量,加水适量煮粥食用。
 

  另外特别指出,手足口病大多以发热起病,在宝宝发热时不可急于退热而给宝宝使用激素。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感染,使用激素抑制了孩子的免疫力,却不能清除病毒,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者可能会使宝宝出现生命危险。
 

  科学预防6细节
 

  虽然要做到绝对的预防手足口病很难,但是为了宝宝的健康,妈妈们还是要做好以下几点,以减少宝宝感染的几率。
 

  1。饮食卫生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教育宝宝饭前便后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宝宝的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燥热、难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以免肠胃"疲劳"。
 

  2。生活注意
 

  注意宝宝的休息,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3。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季节不带宝宝到人多的场所,以减少被感染机会。大人可能携带病毒,回家要洗手漱口,以免传染宝宝。
 

  4。定期消毒
 

  对宝宝的玩具、毛巾、水杯等定期煮沸消毒,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还要注意定期消毒。
 

  5。药物预防
 

  新博林(利巴韦林颗粒)  儿童一次0.05克,一日3次。
 

  柴黄颗粒  3岁以下儿童一次半袋,一日2次; 3岁以上儿童一次1袋,一日2次。
 

  6。食疗预防
 

  荷叶粥  用鲜荷叶2张、白米50克,将荷叶切碎,煮粥食用
 

  竹叶粥  用竹叶20片、灯芯10根、扁豆15克、滑石6克,加少许糖,煎饮用;
 

  印花蝉衣饮  用印花15克、蝉衣3克,清茶少许,煎水饮。
 

  其预防方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15字方针"勤洗手、勤通风、喝开水、吃熟食、晒衣被"。 另外可以多带宝宝在空气流通、人又不多的室外,晒太阳也是消灭病毒的过程。

春夏之交家长细心辨别手足口病

  “春夏之交,应当预防宝宝手足口病。”记者从市妇儿中心医院了解到,近日前来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有所增多。市妇儿中心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左立旻介绍说,因为春夏的气温适合病菌生长,所以这段时间都是小儿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每年的4、5、6、7月,都是该病流行的高峰期。家长们应当引起注意。


  手足口病来势汹汹


  据左医生介绍,手足口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是一种儿童传染病。这种病主要集中于6岁以下的幼儿。初期的症状和感冒很相似,患儿可能会咳嗽、流涕、流口水等。之后发热一两天,患儿的手足部、臀部会出现特殊的皮疹。这种疱疹约有米粒大小,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如果家长发现类似可疑症状,应当及时就医。大多数患儿经过治疗,都可顺利退烧消疹,恢复健康。如果耽误救治,导致病情转重,可能会引发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等多种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可以致死。


  家长细心辨别手足口病


  由于手足口病发病急,如果耽误治疗,容易引起并发症,影响疾病治疗效果。所以,家长平(微博)时应多留意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果出现发烧等症状,就应该及时到医院,让医生鉴别病情。一般来说,家长也可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识别手足口病。


  摸一摸:手足口病最典型的症状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8℃左右),随即出现咽痛,幼儿表现为流口水、拒食。疫情高发季节,家长应多摸摸孩子的额头和身体,看是否发烧了。


  看一看:检查口腔时,看咽部黏膜上是否有多发疱疹,手足远端部位是否出现丘疹或疱疹,一般有米粒或绿豆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红晕,无明显瘙痒感。有的患儿肛门周围也会出现类似皮疹样的疹子。 成都晚报记者 余星雨

警惕亲出来的手足口病

  武汉一名小宝宝患上了手足口病,检查发现竟是妈妈传染给宝宝的。专家提醒,家长在做好孩子卫生的同时,应做好个人卫生,回家后应先换衣洗手,再与孩子亲近。  


  最近,1岁半的甜甜因发烧、咳嗽且手掌出现疱疹等症状,在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就医,被诊断为手足口病。家人认为,平时很注意宝宝的卫生,也很少在外面吃东西,孩子怎会得手足口病呢?  


  进一步检查发现,宝宝的妈妈是手足口病隐性感染者,携带了手足口病毒。她平常下班回家,一进门就亲亲抱抱孩子,在这种亲密接触过程中,不经意将病毒传给了孩子。    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主治医师文丹宁介绍,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可经飞沫、粪便、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手足口病毒只感染0~14岁儿童,成人感染后虽不发病,但能传播病毒。如家长携带了病毒后与孩子有亲密举动,很容易传染给孩子。(黎昌政)

 

手足口病饮食要注意这4个误区

        中国育婴网综合   误区一 急性期口味重


  手足口病小儿生病时精神状态及胃肠道的消化功能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粗糙、难消化、刺激性大的食物会加重小儿胃肠道的负担,造成小儿口腔及胃肠道的不适。所以手足口病小儿急性期家长需准备清淡易消化、温度适宜的流质食物,避免食物对手足口病小儿口腔及胃肠道的刺激及损伤,促使营养较好的吸收,家长也可以给小儿准备一根吸管,缓解小儿对进食时口腔疼痛的抗拒情绪。


  让手足口病患儿少食多餐,维持其基本营养需要,待患儿进入疾病恢复期时,食物就可以逐渐改为泥糊状和正常饮食,选用一些患儿感兴趣的食物以提高食欲,摄入高热量、高营养素供给患儿每日活动所需。另外一岁以内的宝宝在生病期应减少辅食量或暂停辅食,以免造成消化不良。


  误区二 让小儿喝冷牛奶去暑热


  未加热的鲜牛奶,会因蛋白过敏而导致铁的丢失,造成患儿营养失衡,而冷凉的食物同时也会刺激手足口病患儿的胃肠道,导致腹痛、腹泻。


  误区三 鲜榨豆浆放久点没关系


  鲜榨的豆浆如果放置时间过长,会使细菌繁殖,食物变质,加重手足口病小儿胃肠道的不适。所以鲜榨的豆浆放置时间不可超过四个小时,最好是两个小时内喝完,保证患儿食物的新鲜。


  误区四 患病期间吃素


  民间有一种说法是,患儿在患病期间饮食要"全素,不动荤腥"。这是错误的。因为完全吃素,把牛奶、鸡蛋等营养品排除在外,营养质量不够,缺少优质蛋白质,而抗体是一种蛋白质,故全素不妥。

1岁女孩因为妈妈亲吻患上手足口病

       昨天,福州一名一岁的女孩因为妈妈的亲吻,患上了手足口病。

  昨天,记者在省急救中心看到这名患病的女孩,孩子姓吴,今年一岁。孩子妈妈介绍,这些天,女儿出现发烧、咳嗽且手掌出现疱疹等症状,到省急救中心就医,被诊断为手足口病,需住院治疗。这一结果让妈妈十分不解:家人平时很注意孩子的卫生,经常给她洗手,也很少在外面吃东西,为什么还会得手足口病呢?

  经进一步检查,医生发现原来孩子妈妈是一名隐性感染者,携带了手足口病毒,她平常下班回家后,一进门就会亲一亲、抱一抱孩子,就是在这种亲密接触的过程中,不经意间也将病毒传给了孩子。

  省急救中心医生介绍,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可经飞沫、粪便、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由于手足口病只感染0~14岁儿童,成人感染后虽不发病但会传播病毒,因此,当家长携带了病毒后与孩子有亲吻等亲密举动,就很容易让孩子感染病毒导致发病。

  医生提醒家长,在做好孩子的个人卫生时,家长也要做好自己的个人卫生,回家后应先换衣洗手,再与孩子亲热。另外,家里要经常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并尽量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场所活动。

饮食调理手足口综合征

         手足口综合征,简称手足口病,是现代新发现的病毒性发疹疾病,主要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多发于夏秋两季。多见于5岁左右的小孩,很容易在托儿所、幼儿园流行。该病主要表现为口腔内、手掌、足跖部位发生特殊的圆形疱疹与水痘相似,有时会误诊。

 
        孩子得了这种病,有发热、流涕、咽红、口痛、厌食等风热现象。约1~2天,热降,开始出疹,可在手掌、足跖和孩子口腔黏膜及唇舌上见到红色斑丘疹,大部分孩子的臀部也会见到疹子,偶见于手臂和躯干。斑丘疹呈现圆形,绿豆粒大小;后期转为疱疹,疱内有透明液体。疱疹破后形成溃疡,产生疼痛,口水增多,并影响进食。2~3天后,溃疡被吸收,不会留痂及瘢痕。皮疹少则十几个,多则数十个。病程为10天左右,一般病情较轻,很少有并发症及生命危险。


治疗


        对于有发热、流涕、咳嗽的病儿可按病毒感冒对症治疗,如服用“小儿清热冲剂”、“小儿清咽冲剂”。也可服用清热、解毒、化湿的中药治疗,如用“五福化毒片”。


饮食调理


  食宜


        宜食既营养,容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如稀饭、米汤、牛奶和面片等。可以选用百合、杏仁、赤小豆煮粥给患病的孩子吃。注意给孩子补充水分,多吃新鲜水果及蔬菜,如西瓜汁、鲜梨汁、鲜橘汁及各种蔬菜汁等。


    食忌


         忌食发物,如牛肉、羊肉、鱼、虾、海米、蛤蜊、螃蟹及韭菜、茴香、香菜等。为了保护口腔黏膜,还要忌食辛辣、香窜、厚味食品,如辣椒、胡椒、姜、蒜、油腻食物预防和护理


        1.在疱疹期宜静养,不带患病的孩子外出,以减少再感染机会。


        2.活动要适宜,保证睡眠。


        3.注意卫生,保证皮肤和口腔的清洁,避免搔抓疱疹发生局部感染。


        4.讲究饮食卫生,保护脾胃,及早治疗食物在胃肠中的积滞。


        5.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避免与患病的孩子接触。


        6.对本病有接触史的孩子可服“板蓝根冲剂”来预防。

手足个性大不同认识9大气质

手足个性大不同 认识9大气质

父母亲在门诊时常会询问:“同样的方式教养,为什么弟弟老是唱反调,跟哥哥、姐姐都不一样?”或者抱怨:“明明自己是个外向的人,为什么生出来的孩子那么怕生,不能像隔壁家的小华那样大方、活泼一些?”其实,孩子一出生便会以其特有且独特的反应方式,来与这个世界互动,这就是气质。

父母可以这么做!
如果您有机会站在婴儿室外面观察,会发现有的婴儿哭起来惊天动地,需要护理人员的照顾,稍微慢一点处理就会造成婴儿室的暴动,搞得天翻地覆,但有的婴儿如果您忘了喂牛奶,他哭起来却又像小猫一样啜泣,让人不易查觉;几乎忘了他的存在。
 
气质是孩子一生下来,先天就决定的、对内在或对外在刺激反应的方式,是一种先天行为的风格取向,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个别差异。气质是影响孩子未来人格特质发展的因素之一,父母亲希望协助孩子发展出健全的性格、有良好的适应,可以从了解孩子的气质,采取适合的教养方式开始。

孩子的9大面向 您家宝宝属于哪一种?
气质有好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下面是临床常用的分类,由美国心理学者Thomas and Chess提出的,把气质归纳为9个具体、可观察的行为项目:
 
1活动量
一天24小时中孩子所展现的所有动作的频率和速度。
 
活动量大的孩子总是静不下来,换尿布、衣服时总是扭动不停,经常让父母亲手忙脚乱;就算睡着了也动来动去,将被子、枕头都踢到床下,人也从床头睡到了床尾;常用跑步代替走路,玩乐时活跃、定不下来,会不断的跑来跑去、爬上爬下。活动量小的孩子通常较偏好静态活动,即使户外活动也是静静的玩。
 
2规律性
指孩子的生理机能,如睡眠和清醒的时间、饥饿和进食等是否有规律。
 
规律性高的孩子定时睡觉和起床(即使假日也一样),三餐的时间固定,有些孩子甚至连“量”都一定,一顿吃多少、睡多久时间都很规律。没有规律的孩子很难预期,睡眠时数时多时少、每天喊饿的时间不一定,食量也不定。
 
3注意力分散度
停止当下的动作去注意其他刺激的状态;或是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刺激的容易度。
 
面对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心情不好时,可以轻易地用笑话逗他开心;逛街时,容易接受大人用别的东西取代他想要的玩具或糖果;虽然不喜欢某些事(例如、剪指甲、梳头等),但是一边看电视或一边逗他时,他可以接受这些事。
 
注意力难分散的孩子生气时,很难转移他的注意力;烦恼时,很难被抚慰;当他在玩一样喜欢的玩具时,对突然的声音或身旁他人的活动不太注意,顶多只是抬头看一眼而已。
 
4坚持度
指孩子正在作或想作某件事时,若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克服阻碍而持续下去的程度。
 
坚持度高的孩子,做一件事时(例如:画图、拼图等),不论花多少时间,一定做完才肯罢休,即使遇到阻碍也不轻言放弃。坚持度低的孩子,如果不准孩子自己选择的衣服,他很快就能接受妈妈要他穿的衣服;玩一样玩具或游戏,碰到困难时,也很快地换别的活动。
 
5趋避性
指孩子第一次接触人、事、物、场所等新刺激时,所表现接受或退缩的态度。
 
“高避性”的孩子面对陌生的大人或小孩会感到害羞,不敢打招呼;第一次到妈咪不在的新环境中(例如:托婴中心、幼儿园),会表现烦躁不安。“高趋性”的孩子到公园或别人家玩时,会去找陌生的小朋友玩;对来访的陌生人,会立刻友善地打招呼或接近他,也喜欢尝试吃新的食物。

6适应度
指孩子适应新的人、事、物、场所的难易度和时间的长短。
 
适应度高的孩子日常活动有所改变时(例如,不能去上学或每天固定的活动改变)很容易就能适应;到别人家里,只要去过2、3次后,就会很自在。适应度低的孩子如果刚开始很难接受的事(例如理发、梳头、洗头等),经过几个月后,仍会表示抗拒;在新环境中(例如、托儿所、幼稚园或小学)经过1~2个月后仍出现哭泣或拒绝等无法适应的情绪及行为。
 
7反应阈
引起反应所需的刺激量,包含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社会觉(察言观色的能力)。
 
反应阈低(较敏感)的孩子很快的注意到环境中不同的变化,例如:对一点点不好闻的味道很快的地就感觉到、尿布一点点湿就表现不舒服等;大人一瞪眼,马上就泪眼扑簌。反应阈高的孩子常给人反应迟钝或漫不经心的印象,不在乎很大的声音、对食物的冷热或味道不在乎;有时父母亲已经气到脸色发青,都还浑然未觉。
 
8情绪本质
一天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快乐、友善和不快乐、不友善之间的比例。
情绪本质正向的孩子,整天都是笑咪咪;而负向的孩子,大都呈现拗嘟嘟的表情。
 
9反应强度
指孩子对内在和外在刺激所产生反应的激烈程度。
 
反应强度激烈的孩子通常情绪反应都很直接且明显,喜欢的很喜欢,不喜欢的很不喜欢;哭、闹、笑声都特别大声且激烈。反应强度弱的孩子则显得很淡定,不易察觉他的情绪量,令人猜不透他的想法和情绪反应(例如被父母责骂时,他只有小声的哭或抱怨,不会有大哭大叫的反应)。
 
父母可以这么做 学会欣赏不同孩子的独特性
气质既是与生俱来的特质,那就绝非是故意的呈现;因为气质是一种连续向度,是一种渐层的概念,而不是非高即低、非强即弱的二分法;照顾孩子的同时要随时怀抱希望,要知道气质是可以随着教养而有逐步修正的机会,这也就是身为父母及老师可以加以协助的地方,凡事有所为即有希望。
 
学会欣赏及看到孩子的独特性,学着因材施教是我们对父母及老师们的期待;气质是一种个别差异,没有所谓好或坏,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每一种气质倾向都有其优势,例如:坚持度低的孩子,遇到阻碍容易放弃,易给人三心二易、没定性的印象,但因为比较不固执,反而比较好沟通。
 
当父母亲开始着手了解孩子的气质后,除了认知到孩子的某些行为并非故意捣蛋、懒惰或愚笨,而是由于与生俱来的特质之外,就应试着从中找出适合孩子的教养态度与策略,帮孩子润饰或修正不适于生活环境适应、对社会人际互动和学习效果有负面影响的气质向度,协助孩子发展出更好的适应模式。
 
以下针对不同气质向度提供父母可以思考及协助的方向:
 
1活动量
活动量大的孩子,父母亲须特别注意安全性,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发泄过度的精力,由短时间(例如:3~5分钟)逐渐延长孩子从事静态活动的时间。
 
2规律性
对于规律性较低的孩子,可利用外在的环境限制来协助规律性的建立;但要记得对孩子任何行为及习惯的改变皆应以情绪支持为后盾,辅以鼓励与支持,循序渐进、以竟其功。
 
3注意力分散度
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学习环境的安排应该要简单,减少过多外在的干扰刺激。对于烦恼或生气时较难被转移的孩子,父母平常需要多了解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或物品,以孩子较能分散注意的感官管道(例如:听觉、视觉、触觉)来转移其注意力才会有效果。
 
4坚持度
面对坚持度高的孩子,特别要注意若需要孩子中断正在进行活动,应该事先预告(10~15分钟前开始提醒),让孩子心理有准备及转换思考的空间;面对孩子的坚持,父母亲切忌发飙动怒,以父母权威凌驾其上,同时也不要因为孩子的不合宜坚持或暴怒而放弃应有的原则,以温和的态度、软性的坚持重申界限才是上策。面对坚持度太低、容易放弃的孩子时,在不恶口的原则下,将一个活动分成几个部分,降低难度,给予适时的辅助,给予完整的等待、鼓励。
 
5趋避性
高避型的孩子在进入新环境或接触新人物时,一定要记得提前做新环境的接触,例如:进入幼儿园就读前,先带孩子到幼儿园附近或幼儿园内散步、玩溜滑梯、翘翘板等,熟悉环境后再开始接触新老师与同学,增加熟悉的方式来降低低第一次遭遇的困难。
 
6适应度
适应度低的孩子,有时容易合并焦虑的现象,当环境会有变动时应提早准备,事前的预告或演练是会有帮助的;必要时让孩子带着自己喜欢、熟悉的物品或者是父母的小东西到新环境中,让孩子感到安心;如果时间允许,每天由父母去接回家时,先在学校内陪小朋友玩个15~20分钟,累积愉快的情绪经验,让幼儿园的每个角落都留下爸妈陪伴的影子,如此将可以增加孩子对环境的适应速度。
 
7反应阈
不同的感官有不同的反应阈值,面对听觉高反应阈值高的孩子,父母亲切忌将孩子“没有回应”解读为故意,要尝试用其他反应阈较低的的感官管道来协助(例如孩子叫不动时可以拍他一下,或再眼前用手晃一下来得到他的回应)。面对社会觉反应阈高的小孩,对社会情境或情绪觉察力较弱,父母亲可以直接说出心里的想法,例如:“你今天下午没有完成功课就看电视,我真的很失望。”来给予直接的教导与提醒,而不是一直等待孩子的自我觉察而累积自己的愤怒情绪而爆发。
 
8情绪本质
无论是天生“笑咪咪”或“拗嘟嘟”的孩子,父母亲应该注意外在的表情不一定等同于孩子内在的真正心情,应该要配合观察孩子后续的行为表现来增加自己对孩子情绪的了解;而天生“拗嘟嘟”的孩子容易因为表情造成他人的误解及较不讨喜而造成社交弱势,更需照顾者及老师的协助。
 
9反应强度
反应强度激烈的孩子,要防止他们伤害到自己的身体,也要教导他们以适当的沟通方式和肢体语言来修饰他们的反应强度,需记住的是情绪当口是以安全维护为首要目标,待情绪强度降低或情绪过后才实施情绪协助及行为替代方案的教导;同时也需记住不要因孩子大吵大闹而妥协失去应有的规范。
 
别忘了,父母亲也有自己的气质!
在亲子互动当中除了孩子本身的气质特性之外,照顾者气质也会影响教养态度和亲子关系。例如:总是大哭大笑的孩子容易让反应阈低的新手妈咪心慌手乱,长久下来疲惫、厌烦的感受也许会出现;饮食、作息完全无规律的孩子,会让习惯照表操课的照顾者想要抓狂;活动量大的孩子如果生在父母亲都好动的家庭,父母可能不会觉得难带;个性急躁的妈妈碰到一个慢条斯里且温吞的孩子时,当中的冲突当不言可喻。
 
孩子的气质和父母亲本身的气质会相互影响;当孩子的气质特征与父母(或主要照顾者)有差异时,很容易被认为是难带、不听话、找麻烦的孩子。在观察孩子气质的同时,父母亲也应该认识自己的气质特性,有的时候亲子冲突或孩子的行为问题可能只是亲子气质特征不一致造成,而非谁有问题,父母亲不需急着怀疑自己失职或忙着改变孩子,如果可以透过了解与接纳自己跟孩子的气质以及彼此的差异,找出适合彼此的亲子互动模式,将可以创造更好的亲子关系!

江瑞丰
学历:高雄医学大学医学系毕业
经历:台湾大学附设医院儿童精神医学训练、彰化基督教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
现任:彰化基督教医院鹿东分院儿童心智科主治医师、彰化基督教医院鹿东分院医务长、彰化基督教医院精神科委任主治医师
 
张铮如
学历:中山医学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班
经历:彰化基督教医院儿童发展中心临床心理师、彰化基督教医院鹿东分院临床心理师
现任:彰化基督教医疗财团法人鹿东基督教医院临床心理师
 
*更多内容请参考:【婴儿与母亲】2014年3月号。http://www.mababy.com/

研究:过动儿手足较易有认知问题

研究:过动儿手足较易有认知问题

台大医院儿童精神研究团队发现,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的兄弟姐妹,虽然没有明显的过动或冲动、情绪及动作控制等失调;不过,相较于一般儿童,则是较容易出现空间工作记忆、视觉记忆、持续专注力、时间估算,以及反应时间较慢等认知问题。
 
台大医院精神医学部主任高淑芬带领研究团队,针对ADHD家族,包括父母、手足进行长期追踪,并建立基因、临床、环境、行为、神经心理及脑影像的庞大数据库,近5年已发表56篇ADHD的论文于国际期刊。
 
高淑芬指出,研究结果发现,使用甲基芬尼特和阿托莫西汀的临床药物试验,能确实改善ADHD症状,包括注意力、记忆、执行功能与行为及认知冲动,并提升社交与学业表现,及增进神经认知与脑部功能。其中,甲基芬尼特对冲动抑制困难特别有帮助,阿托莫西汀则可改善持续或选择性注意力。
 
另外,研究也证实,神经认知功能与基因存在关联性,高淑芬强调,未来可能利用药物基因学找到有效的治疗方式,借由分析药物基因学和脑部功能异常间的关系,建立ADHD的病理生理机转与有效的治疗方式。
 
除了药物治疗外,高淑芬认为,良好的家庭功能与亲子关系、学校老师与同侪的支持,能改善ADHD患者成人后的社会功能障碍及生活品质。

治疗手足口病该用哪些药?

    据卫生部的数据,截止到4月11日,今年全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9万余例,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8%。专家指出,每年5月至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因此,家长不可掉以轻心。我们列出一些治疗手足口病的中西药物,供大家参考。


  手足口病如今是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被认为是本病流行的主要病原。本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表现为主,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西药治疗


  西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处理,服用B族维生素、维生素C、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干扰素等)、解热镇痛剂等。


  阿昔洛韦:治疗剂量为20毫克/公斤体重,加入10 %葡萄糖液100 毫升静脉滴注,1次/天;或者口服阿昔洛韦5~10 毫克/公斤体重/天,分3~4次服。阿昔洛韦作为一种高效广谱的抗病毒药物,具有明显缩短发热及皮损愈合时间,减轻口腔疱疹疼痛的作用。


  更昔洛韦:治疗剂量为5~10 毫克/公斤体重,加入10 %葡萄糖液100 毫升静滴,1次/天,疗程3~5 天。


  干扰素:治疗剂量为100万单位,肌肉注射,1次/天。有研究表明,干扰素联合中药制剂(如小儿清热宁)治疗手足口病具有明显疗效。


  利巴韦林:利巴韦林作为抗病毒的常用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肯定。治疗剂量为10 毫克/公斤体重,加入10 %葡萄糖液100 毫升静滴,1~3次/天,疗程3 天;或者口服利巴韦林含片1/4~1/2片,4次/天。


  思密达:思密达对消化道的病毒、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有较强的固定、吸附和清除作用,对消化道黏膜有很强的覆盖能力,能与黏液蛋白相结合,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防御功能,促进上皮组织恢复和再生。对于手足口病患儿特别是口腔溃疡严重的患儿,以适量思密达用温开水搅成糊状,分别于早、午、晚饭后及睡前涂于口腔溃疡局部,可明显缩短小儿口腔溃疡的愈合时间。思密达口味香甜,患儿易于接受。


  中药方剂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属中医“湿温”、“时疫”等范畴。病因为湿热疫毒,多因内蕴湿热,外受时邪,留于肺、脾、心三经而成。外邪自口鼻而入,侵袭肺、脾二经,肺主皮毛,故初期多见肺部症状,如发热、流涕、咳嗽;脾主四肢,开窍于口,手足口受邪而为水疱,口舌生疱疹、溃疡。


  近年中医以清热解毒祛湿为主要原则,采用自拟方或成方为基础,随症加减治疗本病,效果很好。如采用以清热解毒、清心泻脾为主的清热泻脾散共治疗50例患儿,痊愈36例,有效13例,无效1例,痊愈率72 %,总有效率98 %。


  清热泻脾散: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各10克,连翘9克,野菊花、赤芍、大青叶各12克,石膏15~30克。兼高热有肝风内动者加羚羊角、蝉蜕;兼心火炽盛者,合导赤散;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生地黄、薏苡仁;兼阴虚者加麦冬、知母;兼风热犯肺者加桑叶、苦杏仁。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副主任药师 常怡勇

手足口病会传染吗?

        会,传的比较迅速。手足口病有中度传染性。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潜伏期一般3~7 d,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部曲);


        因为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

哪类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哪类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深圳远东妇儿科医院儿科专家表示,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发生丘疱疹为主要特征的儿童传染病。手足口病有周期性流行的趋势,主要侵犯5岁以下儿童。


        专家提醒,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夏秋季多发,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表现为主,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手足口病的症状表现为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哪类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专家表示,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防病实践中发现,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及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因此,幼儿应该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点人群。


        深圳远东妇儿科医院温馨提醒:手足口病是可以预防的。预防手足口病:在流行季节要少带宝宝到公共场所游玩。教育宝宝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对餐具、生活用品、玩具等应定期消毒。本病无免疫性,患过本病后如不注意预防,还会再患。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和传染源

手足口病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潜伏期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

手足口病发病数上升,卫生部要求加强传染病防治

新华网北京3月26日电(记者胡浩)记者26日从卫生部获悉,由于今年我国手足口病发病数上升,布病、出血热等人畜共患传染病处于高发水平,卫生部要求各地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好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据了解,今年以来,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但手足口病发病数、重症数和死亡数较去年同期上升明显,局部地区流感样病例聚集性疫情常见,布病、出血热等人畜共患传染病依然处于较高发病水平。


  卫生部要求,手足口病高发地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托幼机构和学校儿童的晨午检制度、环境消毒等工作的督导检查,做好手足口病和其他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提高疫情报告的准确性。流感样病例聚集性疫情频发地区,要做好疫情分析、实验室检测,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布病高发地区,要继续加强与畜牧部门合作,促进畜间布病防治工作。要做到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病人,减少慢性化。流行出血热发病水平较高的地区,要加强对人间、鼠间出血热疫情监测,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暴发疫情处置,在重点地区及重点人群开展免疫预防工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开展防鼠、灭鼠活动,有效降低鼠密度。登革热输入疫情风险较高的地区,要认真做好疫情和蚊媒密度监测,主动搜索可疑发热病例,积极开展灭蚊工作。


  为加强传染病疫情预警预测工作,卫生部还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在学校、托幼机构、建筑工地、农贸市场、流动人口聚居地等重点地区和人群中开展主动监测。


  根据卫生部统计数据,2012年2月,全国(不含台港澳)共报告法定传染病467395例、死亡1246人,其中手足口病死亡人数11人。2011年同期,全国(不含台港澳)共报告法定传染病321900例、死亡848人,其中手足口病死亡人数3人。

港手足口病有上升趋势官呼吁家长留意子女

        香港卫生防护中心表示,手足口病有上升趋势,预计今年个案可能会破纪录。卫生防护中心表示,肠病毒是夏季幼童常感染的病毒,港府高度重视,呼吁家长留意子女是否感染的病征。


  卫生防护中心总监曾浩辉称,最先出现的症状是发烧,幼童可能会没有胃口,或者喉咙感到不适及痛楚,一、两日后会出现另一些症状,尤其是在口内会出现红斑点,这些红斑点有可能会变成水泡,甚至是溃疡。


  曾浩辉又提醒家长注意感染肠病毒的子女,有否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症状。他表示,若幼童求诊后仍持续高烧,又或者开始有神志不清,肌肉不由自主的摆动,这些都可能是并发症的先兆,若出现这些情况就要紧急立即前往求诊。


  今年以来,卫生防护中心一共接获12宗EV-71型肠病毒个案,已经是去年全年的总数,估计今年的病例个案可能会打破2004年的纪录。


  曾浩辉表示,以比例来说,今年的肠病毒个案相信会较高,因为肠病毒或者手足口病通常5至8月才是高峰期,所以他预计今年的数字属于偏高,他亦不排除会较以往的纪录还要高。他表示,有效预防手足口病是注意个人卫生,包括洗手及妥当处理个人分泌物。

昆明手足口病发病数居云南首位

        昨天,记者从省卫生厅了解到,今年1月1日至3月15日,全省共报告手足口病3573例,其中重症病例58例,无死亡病例。重症病例排全国第四位,昆明发病数位居全省第一位。


  今年以来,全省共报告手足口病3573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病下降32.59%。发病数前五位的州市为:昆明、玉溪、红河、大理、文山。尽管疫情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但是,重症病例排全国第四位。


  昨天,省卫生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密切关注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疫情和聚集性疫情,定期开展疫情风险评估,科学研判疫情发展趋势,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要加大对手足口病疫情的监测力度和重症病例的主动搜索工作,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救治。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对发现的手足口病病例,应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进行报告和处置,杜绝迟报和漏报。要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加强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完善医疗救治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收治的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要严格按国家要求及时采集标本,报送疾控中心检测,切实提高采样率。各级疾控中心要对手足口病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避免疫情扩散蔓延。


  此外,对死亡病例要组织流行病学和临床专家进行个案分析,找出并及时解决救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减少儿童特别是农村散居儿童死亡病例的发生。


  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主动配合当地教育部门,加强对辖区内托幼机构及小学校等人群聚集重点场所的有关人员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的培训、指导和检查,督促辖区内各级各类小学、托幼机构落实好晨检、午检制度,加强疫情报告。(首席记者 侯玉才)


  作者:侯玉才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今日要闻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