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儿童偏食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儿童偏食】健康母婴知识最新推荐阅读,有关【儿童偏食】的健康母婴知识最近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儿童偏食】包含的最新内容是什么【儿童偏食】一起来看下最新详情内容。
【儿童偏食】健康母婴知识最新推荐阅读,有关【儿童偏食】的健康母婴知识最近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儿童偏食】包含的最新内容是什么【儿童偏食】一起来看下最新详情内容。

为何儿童水痘疫苗从打一针改为两针?

近日,广东省卫计委下发通知,今后全省儿童水痘疫苗预防接种方案由原来的“一针”改为“两针”,由家长自愿自费给儿童接种。

  不少家长已经接到由学校代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通知,通知中称4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在学校集中补打第二针水痘疫苗。不少家长疑惑:孩子以前已经打过水痘疫苗,为何需要再补打第二针?就此,记者采访了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所所长郑慧贞。

  只接种一针的保护效果仅70%左右

  省卫计委的这一通知表示,水痘疫苗预防接种新方案为自愿自费接种2剂次,其中12至24月龄接种第1剂,4至6周岁接种第2剂。

  郑慧贞表示,其实,我国大多数的疾控机构都是推荐水痘疫苗接种2剂次,这一建议是总结国内外的水痘疫苗保护效果的经验得来的,国内外不同地区针对不同人群的研究表明,接种1剂次的保护效果在20%-90%之间,平均水平在70%,而接种2剂次的保护效果接近100%。

  为了给水痘防控和免疫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2014至2015年,广东省疾控中心就联合广州、河源、佛山等地的疾控中心,在发生水痘疫情暴发的4所学校对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4所学校接种1剂次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分别为48%、31%、50%和61%,总体保护效果仅36%。而接种了2剂次水痘疫苗的十几个孩子,均未感染水痘,保护效果达100%。

  “调查发现,学校里的水痘聚集性病例仍然较多。在综合考虑了防护效果、疫苗成本、安全性以及水痘的疾病负担之后,广东决定调整水痘疫苗接种的剂次。”郑慧贞表示。

  专家称水痘疫苗值得自费打两针

  由于水痘疫苗在我国仍然属于二类疫苗,需家长自费自愿接种。不少家长想知道,这个疫苗值得自费打吗?郑慧贞的回答是肯定的:值得打!

  她表示,虽然大部分健康儿童感染了水痘都属于自限性疾病,但也有一些抵抗力低或免疫缺陷儿童感染水痘后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后果。相比较而言,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的有效方法,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比自然感染水痘病毒安全很多,而且更经济、便捷。

  郑慧贞建议,4至6岁的孩子,尤其是在读幼儿园的孩子推荐补打第二针。如果孩子此前从没接种过水痘疫苗,推荐连续接种两针,中间至少间隔3个月。

  对于1岁以下还不能接种水痘疫苗的孩子,郑慧贞建议,经常接触照顾孩子的家人可以接种水痘疫苗,给孩子打造一个“防疫屏障”。(记者 李秀婷 通讯员 梁宁)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8天1500例儿童意外伤害这个长假儿童医院有点忙

4岁半的鹏鹏拖着受伤的小胳膊在病房里转来转去,提到即将到来的手术就开始不安分起来,抱着妈妈的腰左躲右藏,显得有些害怕。

鹏鹏今年刚上幼儿中班,是前天刚从绍兴嵊州被送到杭州来的。看着孩子受伤的手臂,鹏鹏妈真是追悔莫及,当时听到门口一声惨叫她就知道孩子肯定又闯祸了。

“前几天还好好的,没想到被人推了一下右手胳膊就骨折了。”鹏鹏妈说,当地医院国庆这几天不接诊,为了给孩子看病,这次是专程来的杭州。“而且前两天高速碰上返程高峰,前拥后堵没办法,开出来又得开回去,耽搁了两天才到医院。”

鹏鹏的遭遇无疑让人同情,但是真要跟这两天出事的同龄人比起来,这点上“小伤”真的已经不算严重。假期一直都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时段,这个加长版国庆长假,8天的休息时间也给了孩子们更多的放纵机会。

记者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儿院”)了解到,这两天受伤的小朋友也较以往多了起来,有8个月大宝宝从床上掉下来头破血流的,也有3岁多小儿从2楼跌落导致粉碎性骨折的,最吓人的一位小姑娘则是从电瓶车后座直接迎头栽下,骨头都露了出来,非常吓人。

从电瓶车后座迎头栽下

6岁女孩额头骨头都露了出来

浙大儿院急诊创伤外科主治医生赵旭飞告诉记者,长假8天时间里急诊平均每天都有200多个小患者,加起来足足看了1500多个,门诊量比平时增长了30%。

其中,他们科室里一个急诊医生一个白天就接连看了15名患者,骨科病房里一连开了18台急诊手术,大多数都是因为从高处坠落或是发生车祸导致肢体骨折的。

记者了解到最瘆人的大概要算一个从电瓶车后座摔下来的小女孩了。小姑娘今年刚满6岁,是昨天两点多钟送进急诊的,出事的时候她正坐在电瓶车后座上。因为与一辆行驶中的汽车刮擦发生交通意外,整个人从电瓶车后座上摔下来,直接头着地,额头与地面直接划擦,皮肤破损得厉害,骨头都露了出来。

浙大儿院神经外科医生石武杰告诉记者,因为伤势很严重,孩子刚送过来,先在急诊做了手术。但可惜的是,虽然小姑娘的伤口可以治愈,这疤以后铁定是要留了。本来脸上白白净净,结果偏偏挨了这么一下,听着都叫人心疼。

8天时间,40余台骨科脑外手术,1500名小患者

这个超长假期儿童医院有点忙


除了急诊儿童外伤,脑外科的门诊量也较平时增长了50%左右。石武杰8天长假一共当了5天的班,可以感受到明显的繁忙迹象,经常出现床位周转不过来的情况。

“现在我还欠着别人8、9张床位,向监护室借床,向烫伤科借床,这简直成了一种常态。”石武杰说。

除了接诊量,因为坠床、坠楼、交通意外车祸导致受伤的几名患者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3岁的小杰是从2楼坠下导致颅脑粉碎性骨折的,也是从外地送到杭州,出事的时候家长不在身边,事后只说听到屋外一声巨响,出门就看见孩子倒在了血泊里,回忆起来也是追悔莫及。

另外一位受伤的小朋友则仅仅只有8个月大,也是由于家长监护不到位导致受伤的,虽然只是从床上掉下来,但是因为年纪小,出血非常严重,达到了70毫升左右,已经到了亟待抢救的地步。

学龄前、低龄儿童最容易“惹事”

这些安全预防措施要做好


赵旭飞说,假期一直都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时段,每年受伤的小朋友都很多,主要以3岁~7岁的学龄前儿童以及10岁以下的低龄儿童为主,两者加起来能占到受伤总数的一半以上。

“这些意外伤害主要以车祸外伤、高处坠落伤、烧伤烫伤居多,此外还有一些切割伤、碾压伤等。”在他看来,儿童意外伤害还是应该以预防为主。特别是长假期间出门在外,车多人多,意外本就容易发生,加上家长监护不到位,受伤就在所难免。

因此,不管是在家的还是外出旅游的,大人都要提高警惕,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一定要注意给孩子系好安全带,不要让孩子坐副驾驶座上,防范意外发生。

“除了加强监管,增强安全意识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石武杰告诉记者,很多从高处坠落的孩子往往不知轻重,不知道从高处掉下来意味着什么,更轻易尝试一些危险动作。而这种情况在3岁~5岁的孩子身上特别高发,这个年龄段刚刚会走,行动力特别旺盛,但是安全意识又很薄弱,需要家长尤为关注。


浙江在线

药物中毒已成儿童之殇超八成中毒为孩子误服

编者按

  在全球,每天有125名儿童因中毒而死亡;在中国,每年平均约有1500名儿童(0~14岁)因中毒而死亡,药物中毒已成为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日发布的《儿童用药安全现状报告》显示, 1~4岁年龄段儿童为药物中毒高发人群,5年间药物中毒呈上升趋势。在2016年,每10名0~14岁药物中毒的儿童中,有8名为1~4岁儿童;在每5名药物中毒的儿童中,有4名因误服导致,即儿童药物中毒的81.4%为孩子自己误服;感冒药、精神药物和高血压药是儿童误服的前三大类药物。药物中毒对儿童的伤害广泛而严重,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是药物中毒的主要致病部位,其中中重度伤害占42%,对婴幼儿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专家指出,86.4%的中毒是在家中发生的,这与家庭成员疏于防范有着直接关系。专家建议,家长行为的改变,如遵循儿童用药的4项“确认”原则,过度剂量与错误用药同样需要引起关注,放置药品“高而远”,处理的药品能及时放置到回收处等,将能有效控制与降低儿童药物中毒。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彭芸

  上周,报社同事的孩子患病到北京一家著名的儿童医院就诊,看完病大夫开的药中有两瓶洗屁屁的药水,同事询问大夫这是否属儿童药品,大夫的回答很干脆:是。可取出药后发现这其实是成人用药,上面无一儿童用药的说明字样……

  目前,儿童药物中毒已是一个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全球,每天有125名儿童因中毒而死亡。调查显示,95%的受访医生在临床上遇到过儿童药物中毒病例,平均每位受访医生一年中要遇到9.4个儿童药物中毒病例。药物中毒已成为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日,全球儿童安全组织、药品安全合作联盟,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联合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共同发布了《儿童用药安全现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通过持续5年的儿童医院病例跟踪,首次对儿童用药安全状况给予一个5年的趋势描述。

  儿童药物中毒超八成为误服,感冒药、精神药物、高血压药位列前三

  不久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个因发烧服用超剂量药物导致“肝衰”的小朋友。按照孩子体重,服用1毫克退烧药即可,然而孩子母亲却凭估计给孩子服用了4~5毫克剂量的药物,导致了严重后果。

  《报告》显示,在中国,每年平均约有1500名儿童(0~14岁)因中毒而死亡, 而86.4%的中毒都发生在家中。儿童中毒中,药物中毒占40%以上。2016年的数据显示,每5名中毒儿童中,就有2名儿童因药物而中毒;

  在与药物相关的中毒中,1~4岁年龄段儿童为药物中毒高发人群,5年间药物中毒呈上升趋势。在2016年,每10名0~14岁药物中毒的儿童中,有8名为1~4岁儿童;在每5名药物中毒的儿童中, 有4名因误服导致,即儿童药物中毒的81.4%为孩子自己误服。

  调查还显示,感冒药、精神药物和高血压药是儿童误服的前三大类药物,误服感冒药和精神药物的临床病例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2010年在全国伤害监测系统收集的儿童中毒门急诊病例中,药物中毒对儿童的伤害广泛而严重,全身广泛受伤、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是药物中毒的主要致病部位,分别占43.2%、19.4%和18.6%,其中,中重度伤害占4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王晓玲在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误服药物中毒,已成为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药品的使用、保管与处理等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做好,都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尤其对婴幼儿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而对于家庭成员的调查显示,目前家庭中,2~6岁儿童的主要看护者是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但无论是祖辈还是父辈,其对儿童药物中毒的关注度,远低于跌落、交通事故、触电等带来的伤害。爷爷奶奶最担心跌落、碰撞、拐骗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而爸爸妈妈最担心的是碰撞、跌落、吃坏东西、误服小东西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对药物中毒的重视度还远远不够。

  王晓玲指出,儿童误服药品已成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预防儿童误服药品的发生,可大大降低儿童因药物中毒而就诊的概率。

  不要擅自给孩子服用成人药, 家中药品日常放置要“高而远”

  调查显示,从误服原因来看,儿童自己误服占81.4%;成人原因误服占4.9%;用药剂量过度占9.9%;其他占3.8%。

  调查者在对孩子祖辈与父辈的访谈中发现,药品放置在儿童触手可及的地方,乃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对于剂量与副作用,虽然是关注点,但是在家长再次给药时,还是会凭经验给药。同时,家长自行给孩子服用处方药的现象也非常普遍。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区首席代表崔民彦对记者说:“在药物中毒上,80%以上儿童误服的现象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家长行为的改变,如放置药品‘高而远’,处理的药品能及时放置到回收处等,将能有效控制与降低儿童药物中毒。”

  “此外,要促进高险药品应该具有防止幼儿开启的保护功能的规定”,王晓玲呼吁。据了解,目前,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及欧盟等国家都有儿童安全包装相关标准和政策,而我国采用儿童安全包装的药品还极为少见,95%以上的药品包装不具备儿童保护功能,其安全提示一般只体现在简单的文字说明上,只有极其个别保健药品和儿童止咳类药剂等产品的瓶口有儿童安全设计。

  “在给药方面,过度剂量与错误用药同样需要引起关注”,王晓玲强调,她还同时给出了避免儿童药物中毒的4项“确认”原则:

  1. 用药前,确认给予“正确”的药。仔细阅读说明书,对症使用药品,不给错药;确认给予“正确”的使用者,仔细阅读说明书,不擅自使用成人药给孩子服用;请祖辈给药时,最好写下剂量与用药时间。

  2. 用药时,确认给予“正确”的剂量。按医嘱或说明书给药,使用配置的剂量器;确认给予“正确”的时间,按照医嘱或说明书规定的时间间隔给药;确认给予“正确”的使用方法,按医嘱或说明书口服或外用等。

  3.用药后,确认药品已安全储存。即药品存放要“高而远”。

  4.药品处理确认安全。确认儿童不能打开处理药品的包装,处理的药品放置到药品回收处。

  崔民彦表示,儿童是我们的未来,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携手,让儿童用药安全宣传走进更多的社区和家庭,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对儿童用药安全的认识,促进家长行为的改进,规范每个家庭药箱的管理,让儿童远离药物中毒的伤害。


中国妇女报

美科学家:乳牙可助儿童抵御多种疾病

据俄罗斯“Informing”新闻网10月8日消息,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市的科学家称,乳牙可以帮助儿童抵御多种疾病。

  科学家解释道,乳牙内存在干细胞,这些干细胞可被用来治疗疑难杂症,且在不久的将来或可从这些干细胞中培养出新的胰腺。

  此外,科学家还表示,乳牙中的干细胞也可用于培育出其它人体器官。

  因此科学家建议道,妈妈们不要扔掉孩子的乳牙,因为在若干年后它们可能可被用于恢复健康。


儿童饮食受当地环境影响住快餐店附近更易其长胖

据英媒9月11日报道,研究人员发现,儿童的饮食会受当地环境的影响,住在快餐店附近的儿童更容易增重。

最新研究表明,相比那些住得较远的儿童来说,住在快餐店附近的儿童更易增肥。英国西英格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England)的研究人员对英国1500多所小学4-11岁儿童的体重进行了追踪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在读小学期间,住的离快餐店近的儿童更易增肥,而且体重上升明显。这项研究第一次探究了快餐店的可及性与儿童的增重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将会发表在《美国公共健康杂志》(Journal of Public Health)上。

该项目的首席研究员马修·皮尔斯(Matthew Pearce)表示,这一研究发现了饮食环境对儿童饮食方面的重大影响。她说:“从来自全国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小学阶段,肥胖儿童的数量翻了一番,而弄清楚这个现象的原因,对我们将来保护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她还提到,“超重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而我们的研究只是在现有的影响因素下,增加了周围环境对其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计算距离他们家1.5英里之内的快餐店的数量,给每个参与测试的儿童计算了他们分别对应的“快餐店可及性评分”。

同时,这项研究还发现快餐店在贫困地区的密度更高。根据英国剑桥大学食品和活动中心(Cambridge University’s Centre for Diet and Activity)近期发布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在英格兰地区,现有快餐店约5.66万家,而且主要分布在贫困地区。来自肥胖健康联盟(Obesity Health Alliance)的卡罗琳·塞尔尼(Caroline Cerny)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肥胖对健康的危害已经众所周知,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快餐店数量正在高速增长。”

“无论是因为电视或媒体上对垃圾食品的广告宣传,还是因为快餐店距离学校很近的原因,我们都已明确了环境对人们的超重和肥胖的确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皮尔斯呼吁相关人员还需加倍努力来帮助人们过更健康的生活,“尽管最终选择过一个怎么样的生活是只是个人的选择,然而不能不承认的是,我们现在的周遭环境会让我们很难对自己体重进行管理,因此,我们需要全国各地的政治决策者一起行动起来,为人们能更健康的生活采取积极有利的措施。”


更多资讯,请关注绘阅读

911事件释放有毒物恐致儿童心脏病风险增加

据美国媒体报道,纽约大学朗格尼(Langone)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911”事件时,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在倒塌过程中释放出的有毒化学物质,恐会导致儿童患心脏病的早期风险增加。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环境》(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上。

纽约大学医学与健康流行病学家特拉桑德(Leonardo Trasande)指出,“911”事件发生后,医学界主要关注的是心理和精神创伤问题,但这场灾难带来的实际后果正在变得日益明显。

世贸中心倒塌烧毁的电子和家具中的含氟物质( PFASs)被大量释放到了空气中,而这些化学物质与负健康效应存在关联,如婴儿出生低体重和脑损伤等。此外,与负面健康效应相关的还有全氟辛酸铵(PFOA),该物质能让塑料制品更具柔韧性,因此也曾被广泛应用于塑料制造工艺中,但鉴于健康负面因素,美国厂商于2014年已停止使用PFOA。

研究人员对308名儿童进行了血液测试,其中123人曾直接接触了“911”事件的灰尘。研究发现,与185名未受恐袭事件影响的儿童相比,这些曾暴露在世贸中心倒塌灰尘中的孩子,其血液中的PFASs和PFOA等化学成分明显偏高,而血液中的动脉硬化脂肪含量也高于正常水平,动脉硬化脂肪是导致心脏疾病的主因。研究表明,血液中的PFOA水平每增加9倍,与血液中的脂肪包括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平均增加15%。

研究参与者是“世贸中心健康登记”( WTCHR)的注册会员,该项目追踪了近2900名“911”事件时生活在曼哈顿下城的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

特拉桑德指出,他们的新研究对那些曾暴露于“911”事件粉尘中的孩子的健康状况提出了警示,强调了关注他们未来健康的重要性,也展现了希望,因为通过早期预防可减轻这场灾难带来的一些危险健康后果。


更多资讯,请关注绘阅读

眼科专家提示:当心儿童假性近视变真近视

网络配图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使用群体趋向低龄,越来越多的儿童以及青少年由于长时间频繁使用电子产品而导致眼睛近视。据统计,广州市小学生近视罹患率达25%,初中生近视罹患率达75%,而高中生近视罹患率高达85%以上。

日前,广东省中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李振萍来到“广东名医大讲堂”,主讲近视成因及治疗手段,并讲解中医护眼的方法。

物理治疗假性近视可恢复视力

新学期伊始,不少家长却发现,自己的孩子常常眯着眼睛看东西。李振萍介绍,假期里过度或不正确用眼的习惯,导致许多孩子患上了假性近视。

何为假性近视?李振萍介绍,假性近视实际上是一种功能性障碍,是眼睛的一种亚健康状态。眼睛由于疲劳,晶状体双凸的镜面体会往前凸起,引起光线通路变长,导致光线的焦点传到视网膜前方,看不清影像,就像近视一样。而真性近视是眼睛的一种器质性病变,可能是因为眼球发育过长、角膜或晶体曲异等原因造成,大多数孩子常见的近视是轴性近视。

如果孩子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持续时间过长,用眼过度出现视力下降、头晕、眼胀等视力疲劳症状,很有可能是双眼睫状肌调节紧张出现痉挛,从而引发假性近视。李振萍指出,睫状肌若长期处于痉挛状态,就会导致真性近视。

值得注意的是,假性近视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物理治疗,是可以恢复正常视力的,而且并不需要戴眼镜矫正。例如,通过中医的针刺、导入理疗等物理治疗,可放松眼睛周围的肌肉和睫状肌,缓解痉挛状态、改善眼周的血液循环,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同时,要让孩子多运动,减少接触电子产品。

孩子防近视以护脾胃为主

随着近视人群愈发低龄化,谨防过度或不正确使用眼睛十分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调整膳食来养护双眼。

“孩子防近视以护脾胃为主,适当清肝。”李振萍介绍,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也是供养眼睛“精、气、血”的来源,如果脾胃虚弱无法供应足够的气血给双眼,出现“血不养目”便容易引发近视。所以孩子一定要爱护脾胃,可以食用一些养脾胃的食物,如淮山、芡实、莲子、南瓜、小米等。

除此之外,食用天然的护眼食物也有一定效果。枸杞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和维生素C,是对眼睛最好的药和食物之一,但其性温易引发上火,建议搭配菊花泡制成枸杞菊花茶,既好喝又护眼。同样含有花青素和维生素C的蓝莓、提子、草莓、紫甘蓝和茄子可以改善睫状肌的痉挛和血供。胡萝卜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能改善视网膜的血液循环。玉米含有玉米黄素和叶黄素,可以令眼睛的感光更敏锐。

名医答疑

问:医院验光会对眼睛带来影响吗?

李振萍:验光需要散大瞳孔,散瞳实际上就是散大瞳孔来麻痹睫状肌,这种麻痹可以让睫状肌得到休息,对眼睛没有损害,相反是一种保护、放松的治疗。

问:孩子戴上眼镜后,为什么近视度数会越来越高?

李振萍:第一种情况可能是眼镜配得不合适;第二种情况,孩子由于年龄增长眼睛会发生变化,在12岁至14岁时眼轴(眼睛的长度)会慢慢固定。但在14岁前,眼轴还在不停增长,容易造成度数加深。所以佩戴眼镜后,建议孩子每半年到医院做正规的验光检查。


儿童近视情况日渐恶劣专家:饮食和习惯需并肩优化

又到了开学季,在熙熙攘攘的返校人群中,放眼望去,学校里的“小眼镜”越来越多。家长们感叹:经过一个暑假的放松,孩子却因为天天打电子游戏、看电视而戴上了“小眼镜”,或者原本的近视发展成为“高度近视”。

在中国,近视的流行程度正在逐渐增加,未来将面临80%-90%的成人近视。而且,近视发病的年龄越来越小。那么,近视发病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孩子的近视度数不断加深呢?且听眼科专家怎么说。

近距离用眼是近视原因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王一心主任医师认为,除了病理性近视或先天性近视外,我们绝大多数青少年的近视为单纯性近视。

单纯性近视的主要特点是:进展较慢;近视程度一般为低度或中度;远视力多可理想矫正;其他视功能多属正常;除了有相应的眼轴延长外,也可出现豹纹状眼底、弧形斑,以及可能有的玻璃体混浊及轻度视网膜-脉络膜变性;遗传因素不明显或不肯定。总之,单纯性近视与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有关。

“一个长期近距离用眼的青少年,他的眼睛一定是朝着适合近距离用眼的方向发育,有点‘适者生存’的味道。农牧民、驾驶员(不是近视后学会的开车)和户外工作者,由于长期看远,一般都没有近视,就是这个道理。”王一心主任医师表示。

为什么我国近视眼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年龄越来越小?王一心主任医师认为,这与电子产品的普及和迅猛发展、居住环境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教育方式的改变等密切相关。

具体地说,现在平板电脑、手机铺天盖地,公交车上、地铁里,到处可以看到低头一族,眼不离屏。有些学校,甚至还实行了电子书包,以平板电脑取代课本和作业本,结果是孩子们的视力急剧下降。本来放寒暑假时,作业负担减轻,眼睛会得到适当的休息,但家长上班去了,孩子在家成天看着电视电脑,近视反而比在学校加深了。

在生活方式上,缺少交流和户外活动,不喜欢吃青菜水果,喜欢吃肉和甜食。都想上名校,学习负担越来越重,眼不离书,手不离机成为常态,这一切,都使得近视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到中小学一看,戴眼镜的同学比比皆是。

高度近视有哪些原因?

更糟糕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展为高度近视,而高度近视会导致明显的眼部病变,甚至导致视力丧失。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预防保健科张云霞副主任医师认为,近视度数大于600度(儿童>400度)叫高度近视,这类近视眼多有眼部的病理变化,故又称为病理性近视。

病理性近视的发生与遗传关系较大,后天环境对其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年龄、眼轴和近视度数是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眼轴的进行性增长、近视度数的持续加深,巩膜胶原纤维形态和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巩膜的坚固性下降,巩膜过度扩张,眼球后极部的过度扩张导致了一系列的眼底病变,如黄斑劈裂、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萎缩等,这些都是高度近视易导致严重视力障碍的原因。

如何预防和控制近视?

王一心主任医师认为,养成用眼的好习惯是预防近视的根本。学生在看书或做作业时,每隔四、五十分钟休息一会,哪怕是5分钟,或做做眼保健操,或远眺窗外,视力就会保护得很好,近视也不会越来越深。关键是家长的监督、孩子的自觉和毅力。

张云霞副主任医师则认为,首先,要注意眼部保健:选择适当的工作,避免过度用眼与不良视觉刺激,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平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平衡饮食、合理营养。

其次,关注眼部有无异常现象:除了注意视力变化外,还应定期至眼科门诊检查,注重眼部早期出现的任何异常现象,如闪光感、飞蚊症、视野缺损、视力进行性下降或突发下降,以及眼部酸胀、疼痛及夜盲等现象,必要时及时至眼科门诊就诊。

最后,加强营养物质的摄入:主要是补充眼内睫状肌与巩膜必需的营养物质,增强睫状肌的肌力,帮其恢复固有功能,加强巩膜的坚韧度,防止其扩张。这些营养物质主要包括:

蛋白质:肉、鱼、蛋、奶等动物性食物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含有全部的必需氨基酸,有助于加强巩膜的坚韧性。

钙:钙是巩膜的主要构成成分。食物中牛骨、猪骨、羊骨等动物骨骼含有丰富的钙,且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其他如乳类、豆类、虾皮、虾米、鸡蛋等含钙量也较多。

锌:视患者普遍缺乏铬和锌,食物中如黄豆、杏仁、紫菜、海带、黄鱼、奶粉、茶叶、肉类、肝类等含锌和铬较多,可适量增加。

维生素: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近视者应适当多补充些维生素,如蛋、奶、肉、鱼、肝脏和新鲜的蔬菜、水果。

补肝益肾的食物:这些食物主要有枸杞、核桃、花生、大枣、桂圆、蜂蜜、虾、鱼、肉、蛋等。


"小胖墩"日益增长:零花钱或致儿童肥胖?

中国儿童的超重和肥胖问题在过去的30年间愈发严重,《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从1985年到2014年,中国儿童肥胖率从0.5%增至7.3%,并将在2030年达到28%。

近年来,随着中国儿童的零花钱越来越多,患肥胖症的中国儿童数量也在攀升。这二者之间真的存在关联吗?

网络配图

近日,《预防医学》发表了一项研究,主要分析城市儿童零花钱数量的增加与其饮食行为、体重状况和学校对不健康食品采取防范措施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发现,零花钱与城市儿童患肥胖症之间的显著相关性。

这份调查主要着重于一线城市,即儿童肥胖最显著的地区。研究人员于2015年10月,针对北京、上海、南京、西安4个城市共16所中小学,就儿童体重状况、学校监管制度情况、家长对儿童健康饮食意识与态度几个方面展开调查。

该项对1648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69%的中小学生每周都会得到零花钱。研究发现,与没有零花钱的同龄人相比,有较多零花钱(每周10元或更多)的中小学生在过去的三个月期间(约2015年7月—10月)食用或饮用了更多含糖饮料、零食、西式快餐以及路边摊等高热量或致胖食品,并且他们患超重或肥胖症的可能性也比没有零花钱的同龄人高出45%—90%。

参与此项调查研究的荷兰特文特大学教授贾鹏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们此前在《国际肥胖期刊》中发表了第一篇基于该调查数据的文章。调查发现尽管在16所参与调查的中小学当中有12所学校对食堂食物有相关规定,但仅有1所学校对校内食品售卖有规定,而对校园周围商贩或移动摊位食品有管制或规定的也只有4所学校。

同样,学校在健康食物倡导、食物价格监督和营养章程制定方面都较为缺乏,而现有政策也多由当地政府制定。“学校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多主动权,”贾鹏说,“去倡导售卖一些健康食品,抵制不健康的食品。”

研究认为,学校限制售卖不健康食品的政策可以减弱零花钱数量对中小学生不良饮食行为及体重增加现状的影响,因此一方面学校应推行健康饮食政策来确保饮食的安全和营养,另一方面家长应意识到零花钱与孩子健康隐患之间的关系,正确引导孩子对零花钱的使用,如购买书本、参与户外活动等。

贾鹏表示,在机理上,零花钱与肥胖的相关性是符合事实的,而并非没有依据的虚假关系,但由于仅使用了2015年一轮调查数据,所以研究有局限性,需要结合接下来更多年份的调查数据来探究其中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小胖墩”的日益增长也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随着西式快餐引进和普及,价值日益便利的送餐服务,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获取食物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贾鹏告诉记者,过去凭粮本购买粮食的时候,中国人饮食中总有一定比例的粗粮,肉票也控制了肉类的食用量,不过,在当今物资丰富的年代,我们需要加强对大众珍惜食物和科学营养膳食的教育,“所以从儿童安全健康饮食抓起变得更加重要。”(实习生 杨舒婷)


儿童罕见“关节炎”易误诊五大症状要注意

12岁的小南(化名)已经高烧两周,可是转辗了多家医院还是查不出病因,最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风湿门诊被确诊患上了一种罕见病: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而且是其中最严重的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如果不及时治疗,她可能面临关节受损、全身多器官受累等并发症,甚至出现“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危及生命。

罕见儿童“关节炎”难诊断

关节炎不是老年病吗,为何儿童也会患上“关节炎”?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檀卫平博士介绍,老百姓常说的“风湿骨痛”,其实属于老年病,跟受凉、关节老化等有关。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则属于一种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见于16岁以下青少年。这种疾病属于罕见病,粗略统计,发病率在千分之一左右。其中,30%-40%的患儿属于最严重的一种亚型: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麻烦的是,这一疾病的诊断缺乏实验室“金标准”,需要依靠医生的丰富经验进行综合性诊断。檀卫平博士介绍,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表现以不明原因的高烧为主。临床上需要血培养、骨髓穿刺等,排除感染或者白血病等恶性肿瘤,属排他诊断。该病的误诊率相当之高,跟普通儿科医生对风湿性疾病认识不足也有关。据悉,截至2016年底我国只有1000多家医院里有从事风湿免疫疾病诊疗的医生,其中只有40%的医院拥有独立的风湿免疫科。在儿科,这种情况更加突出,目前全国儿童风湿科只有十几个。

该病至今病因未明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不及时治疗,除了会影响患儿的关节,还会影响身体多器官系统,如心脏、肝脾肿大,诱发血液系统的炎性因子风暴,导致“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严重时会致死,可谓相当凶险。有数据显示,sJIA导致的死亡占JIA的2/3,国外报道随访10年后的死亡率大约为10%-14%。

“未能明确诊治者,多在生病1—3个月出现严重全身并发症。因此,早发现早诊治至关重要。”檀卫平博士介绍,对于家长来说,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几个特点可以多加注意。1、该病引起的高烧属于“弛张热”,也就是说患儿体温一天内会一下子飙升到很高,也会在未干预的情况下降到正常体温;2、伴有与热同行的皮疹,高烧时皮疹出现,烧退时皮疹消失;3、没有感染的中毒症状。患儿通常在烧退后精神状态表现很好;4、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5、如果还出现关节痛或者关节皮温增高,有关节炎体征,则更要考虑该病的可能。

这一疾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医学界认为可能跟免疫调节异常、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都有一定的关系。檀卫平博士则建议,对于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来说,虽然在饮食上找不到直接相关性,但不主张给儿童胡乱进补。另外,饮食均衡多吃粗纤维食物,也对身体的免疫平衡有好处。

大多患儿不必终身服药

治疗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传统的药物是糖皮质激素和一些免疫抑制剂。檀卫平博士指出,一般经过2-5年的治疗周期,大多数儿童可以实现停药。

不过,传统药物存在的副作用也很明显,例如长期使用激素容易给患儿带来生长发育迟缓、肥胖、骨质疏松、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后果。对于一些难治的病人来说,随着生物制剂的上市,在治疗方案上也多了一种选择。据悉,目前国内唯一一个获批用于治疗sJIA的生物制剂是罗氏制药生产的雅美罗,这是一种白介素6受体单克隆抗体,也是全球首个获批治疗sJIA的生物制剂。不过,专家指出,该类生物制剂目前尚未进入医保目录,对于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据悉,为了向公众宣传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疾病的知识和危害,使该类疾病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认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主办、上海罗氏制药参与支持的“关健之爱 同心童行”儿童关节炎义诊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关爱中心揭幕公益活动日前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杭州和西安等地的重点医院陆续开展。该项目在重点医院设立国内首批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关爱中心,对于家庭困难的患儿将提供部分援助。


儿童挑食与性格有关

  一般认为,孩子挑食可能是胃口不好。最新研究颠覆了这一看法,性格可能会左右孩子是否挑食。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研究人员观察了136名儿童,从出生到18个月对新食物、新玩具的反应。研究显示,那些对新玩具不感兴趣的孩子,更不愿意接受新食物。这表明孩子的性格与其对食物的态度存在关联,总体来说,性格胆小、害羞会增大其拒绝尝试新食物的几率。

  研究者卡梅伦·莫丁表示,家长们要积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即便遇到阻力,也要持续尝试,孩子最终会接受并享受起初讨厌的食物。


调查:儿童性侵事件频发受害者年龄最小不到2岁

8月12日晚7时许,南京南站候车室内发生一起涉嫌猥亵女童案件。据网友爆料,当时一名年轻男子把一名约十二三岁的幼女拉坐在他腿上。该男子伸手伸到小女孩裙子里,在女孩胸部摸了至少5分钟。而女孩低头玩着手机,没有丝毫异样或抵抗。更让爆料者震惊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年轻男子的父母就坐在其身边,始终无动于衷,丝毫没有制止的意思。

该事件曝光后,立即成为网上的舆论焦点。我们对年轻男子的行为感到愤怒,但也为此案件中,小女孩以及男子父母的“麻木”感到不可思议。这让不少孩子的父母们也陷入到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到底我们该如何保护孩子?对于性教育这个“敏感”话题,我们的学校和家庭又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不同年龄段学生“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学习内容

小学1—2年级生命孕育、成长基本知识,知道“我从哪里来”。

小学3—4年级人的生命周期包括诞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初步了解儿童青少年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学会保护自己。

小学5—6年级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男性、女性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月经形成以及周期计算);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变声期的保健知识;青春期的个人卫生知识。体温、脉搏测量方法及其测量的意义。

初中阶段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正确对待青春期心理变化;痤疮发生的原因、预防方法;月经期间的卫生保健常识,痛经的症状及处理;选择适宜的胸罩知识。

高中阶段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青春期常见的发育异常,发现不正常要及时就医;婚前性行为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避免婚前性行为。

数据

三成儿童不知如何应对侵犯

“我国未成年人性教育匮乏”,这个话题可谓老生常谈。不过,到底“匮乏”到什么程度,一组来自以“普及、提高儿童防范意识”为宗旨,致力于保护儿童,远离性侵害的基金项目──“女童保护”的调查数据,还是让人出乎意料。

据《“女童保护”2016年性侵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全年媒体公开曝光的性侵儿童(14岁以下)案例433起,平均每天曝光1.21起,同比增长近三成。在被公开报道的案件中涉及的778名受害者中,受害者年龄最小的不到2岁。其中7岁以下的有125人,占比16.07%;7(含)~12岁的有143人,占比18.38%;12(含)~14岁的有449人,占比57.71%;另有61人未提及具体年龄。

“女童保护”在北京、山东、河南、江西、福建、海南等6个省份对14岁以下儿童随机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86.55%的儿童没有上过防性侵课程;7.17%的儿童有过或经常遭遇未经本人或家长同意被碰触隐私部位,存在被性侵的风险;被问及“未经同意被碰触隐私部位是否知道如何应对”时,30.48%的儿童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9151位家长调查问卷则显示,68.63%的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过防性侵教育,31.37%的家长表示有过。41.37%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从没有提及过防性侵方面的知识。假如孩子遭遇性侵害,50.61%的家长不能确定是否可以从孩子言行中识别,16.85%的家长不能识别。21.44%的家长认为性侵害离孩子很遥远,30.32%的家长不确定儿童性侵害是否会发生在身边。

“被性侵儿童以12至14岁的中小学生居多,一方面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容易成为犯罪嫌疑人侵害的目标,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性教育和安全教育都比较缺失。同时,来自家长的调查数据一方面反映出家长的防范意识淡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家长缺乏必要的防范知识,不知道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肖庆顺表示。

对策

学校和家庭如何做好性教育

在不少教育专家看来,当前,在学校和家庭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性教育,已经不是重要不重要,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如何选择正确的、合适的形式和途径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当然,学校和家庭由于教育的地位和性质的不同,选择的内容、采取的方式和途径也会有所不同”。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肖庆顺说。

对于学校如何做好性健康教育这个问题,肖庆顺表示,首先学校要全面准确地了解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内容。要注意的是,性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认识人的生殖系统、性健康和性安全、人际关系、价值观、权利意识等,而不单纯是防止性侵害的教育。其次,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的学科课程开展性健康教育。目前学校开设的一些课程,如科学、生物、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结合学生实际充分挖掘相关内容,开展性健康教育。还可以利用主题班会、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我设计性健康教育的活动,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性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择和编写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以图画为主,高年级和中学以文字为主,分专题编写性健康教育读本,供学生阅读和学习。学校要专门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一学期规定几课时的教学时间。此外,还可以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卫生部门、公安部门等社会资源,定期邀请他们参加学校的活动,对学生开展专题性的性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家庭性教育缺失问题,肖庆顺建议,家长要转变观念,积极回应孩子提出的性教育方面的相关问题,尽可能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予以解答。同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亲子关系会出现新的问题,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采用合适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例如和孩子共同观看这方面的电视节目,适时引导;有些话家长不好意思对孩子直接讲,可以在孩子不同年龄阶段,为孩子选择不同的性教育的读物,供孩子学习。

家长学校

面面观

此次发生在南京火车站的猥亵女童事件,让公众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未成年人的“性教育”这个话题上。最近几天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围绕该事件展开的谈论还在持续中。对于已基本清晰的案情,不少人发出了这样的质疑:年轻男子真的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吗?小女孩的漠视其实是对年轻男子的纵容,难道她不知道自己被侵犯了吗?这样的结果是否再次印证了已经被诟病多年的我国性教育匮乏的现实?“对于现在的性教育,不管是家长、学校、老师还是相关管理部门,都应该好好反思。”一名小学校长说。

想和孩子谈开口有点难

对于许多家庭来说,虽然已经认识到了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这仍然是一个令人难以启齿的话题。这也就造成了家长们在觉得性教育十分重要的同时,却选择对此避而不谈的现状。面对性教育家庭应该承担的责任,多数家长认为:“这方面没什么可讲,也不好意思讲。随着孩子长大,慢慢就会明白了。”

今年3月,付女士把自己年满3岁的女儿菲菲,送进了小区附近的一家民办幼儿园。没想到第一天放学回家后,菲菲说什么都要站着小便,当遭到了妈妈的严厉拒绝后,委屈的菲菲含着眼泪说:“帅帅就是站着小便的……”听到女儿的话后,付女士张了半天嘴,却尴尬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最后还是站在一旁的姥姥,用了一句“咱不学帅帅”拉走了菲菲,帮付女士解了围。

菲菲口里的帅帅是楼上邻居家的小男孩,由于两个孩子的生日接近,自懂事起就在一起玩,当天也是两个人一起去的幼儿园。“孩子第一天去幼儿园,跟别人不熟,肯定是干什么都跟着帅帅,所以估计可能是看到了帅帅站着小便,回到家后便也要学着帅帅的样子。其实当时我特别想跟孩子说,你是女孩,帅帅是男孩,你们不一样,你不能学他站着上厕所。可是我特别害怕,女儿要是接着问我‘我和帅帅哪不一样’,我该怎么回答。”面对记者,付女士坦言,面对3岁的女儿,她当时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了。

家庭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着实不少。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在幼儿时期提出的一个相似的问题:“我从哪里来?”面对一脸认真的孩子,顿觉尴尬的父母多数会这样作答:“从垃圾桶捡来的”“别人家不要送来的”……也许父母的答案会有几十种,但真正愿意直面问题的家长,不多。“不是不愿面对,是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近日,抽取了50位幼儿及中小学生家长进行调查。多数受访家长表示,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有关未成年人性教育的绘本、刊物或是电子图书不算少,所以如果真想给孩子讲,很容易找到“教材”,不过就是不太好分辨哪一种最合适。此外,家长们对性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度很高,超过九成的家长都认为非常有必要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性健康教育。

说到家长对性健康教育观念的转变,天津市心理学会理事、和平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人、21中学高级教师胡悦感受颇深。作为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资深专家,她坦言,20年前自己刚刚接触相关研究时,如果跟家长谈起这个话题,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感觉羞于启齿、不愿多谈,“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们对孩子的保护意识也在增强,全社会对于性教育也变得宽容起来。现在的家长跟孩子是想谈、愿意谈,但大多数时候不知道怎么谈,谈什么。正因如此,家长们更愿意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胡悦说。

担心尺度大学校慎之又慎

认为性教育重要,可是自己无法开口怎么办?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认为,学校应该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特别是在性教育方面,应该以学校教育为主。来自“女童保护”的调查数据也显示,97.25%的家长希望学校对孩子进行防性侵教育,84.70%的家长支持公益组织进校园对孩子进行防性侵教育。

如果让学校来完成对学生的性教育,那么应该让学生学习哪些内容呢?记者查阅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发现该文件中明确了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分别是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纲要》还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的学习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

看上去,中小学生“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这部分要学习的内容较为丰富,那么这些内容学校是通过什么方式讲授给学生的呢?通过对多所中小学的走访,据了解,目前学校里并没有开设“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这门课程,至于这些要学习的内容,只是把其融入相关学科中,在教学中完成。“在科学、品德、体育、生物等课程中,老师会讲一些相关的内容,比如初中的生物课程有‘人体生理卫生’这部分,上课时,我们也会讲到‘人的由来’‘人的生殖’以及‘青春期’等内容。”在一所初中教授生物的刘老师告诉记者。

的确,《纲要》对学习方式也作出了明确的表述:各学校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班会、团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健康教育教学课时安排可有一定灵活性,如遇在下雨(雪)或高温(严寒)等不适宜户外体育教学的天气时可安排健康教育课。另外,小学阶段还应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阶段应与《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仔细阅读《纲要》中的学习内容,不难发现,这里面更多的是生理健康,对于什么样的行为属于侵犯,遇到侵犯又该如何应对等问题并没有明确涉及。授课时,老师会讲这些内容吗?“这部分内容应该属于‘应用和提高’范围,对于老师并没有硬性要求,如果老师愿意多讲一些,对于孩子来说当然是件好事;如果老师选择不讲,或是本身自己对此也不太了解,只是照本宣科,那也没办法。’”小学校长江涛(化名)表示。

如果课上老师讲不到,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呢?《纲要》也提到了一点,对无法在《体育与健康》等相关课程中渗透的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如果课上内容无法满足学习任务的话,学校需要安排相关的学习活动。不过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课下“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校际之间还是有所差距的。“积极一点的学校可能开发了自己的校本课程,或是有专门的师资;没有这些资源的学校,可能会组织学生一起看看课件或是一些教育影片;还有个别学校,可能就自动忽略掉这部分内容了。是否组织这样的学习活动与学校领导对此的认识和学校的资源有着很大的关系。”江涛说。

“虽然目前从大环境来说,对性教育的接纳程度已经大大提高,但是学校性教育的开展,仍然是在战战兢兢与举步维艰中缓慢前往。”胡悦进一步解释说,跟家长一样,校长们也都认为性教育的开展非常有必要,但是真的开展起来,又存在着不小的风险,“其实,这中间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到底给孩子们讲到什么程度最合适?到底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最合适?”采访中,胡悦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外地的一所学校,千辛万苦研究出了一套有关性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但刚刚推出,就遭到了家长们的抵制,有人说教材中的内容太过露骨,有人说教材不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套性健康教材让这所原本很普通的学校,一下子成为网友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哪位领导愿意让自己置身于这样的‘麻烦’中?家长把教育的责任推给了学校,但学校如果在这方面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家长甚至是社会的争议。面对性教育这样一个敏感话题,学校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只能是慎之又慎。”胡悦说。

提示

专家:

发现孩子异常

家长应立即报警

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妇女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聚众或者在公共场所当众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猥亵儿童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猥亵儿童罪,是指以刺激或满足性欲为目的,用性交以外的方法对儿童实施的淫秽行为。不满十四周岁的男童女童都可以作为本罪的受害人或猥亵对象。猥亵的手段如抠摸、舌舔、吸吮、亲吻、搂抱、手淫、鸡奸等行为。由于儿童对性的辨别能力很差,法律并不要求行为人实施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不论儿童是否同意,也不论儿童是否进行了反抗,只要对儿童实施了猥亵的行为,就构成本罪,就应当立案侦查。

由于我国性教育的滞后,加上儿童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猥亵儿童的情况家长往往难以及时发现,从而给儿童造成长期的身心伤害。防止猥亵的有效方法是家长和教育机构要采取必要的性启蒙教育和儿童自我保护教育,要告知儿童身体的敏感部位是不能被别人触碰的。家长要每天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儿童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如发现疑似被猥亵或性侵的情况,要立即报警求助,同时应尽量保留相关证据,如医院的诊断证明、照片、录像等。

统计资料显示,性侵或猥亵儿童的罪犯往往是儿童熟悉或信任的人,例如亲戚、继父母、邻居或者老师等。受害人既有女童也有男童,同性猥亵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家长不但要做好儿童的教育工作,还要注意不要将儿童单独留给他人看管,对于儿童的异常举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研究发现睡眠少的儿童易患糖尿病

网络配图

美国《儿科》杂志15日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睡眠时间少的儿童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这项由英国伦敦大学圣乔治学院领衔的研究指出,对成年人而言,睡眠太多或不足均已被证实与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相关;对儿童而言,睡眠充足已被证实与低肥胖风险相关,但针对睡眠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却很少。

  为此,研究人员分析了4500多名9到10岁英国儿童的相关数据,包括身高体重数据、血液检测结果和问卷调查表中的睡眠数据。

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儿童上学日平均每晚睡眠10.5个小时,符合学龄儿童每天至少睡10小时的有关建议。总体而言,睡眠时间越长,糖尿病风险越低。平均每多睡一个小时,胰岛素抵抗水平下降2.9%,空腹血糖水平下降0.24%。胰岛素抵抗易导致2型糖尿病。

  与此前发现一致的是,儿童睡眠时间长与肥胖风险低相关,在研究过程中,平均每多睡一个小时,身体质量指数减少0.19。身体质量指数是一种衡量胖瘦的常用标准,计算方法是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此外,研究没有发现儿童睡眠时间与血脂、血压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存在关联。

  研究人员据此推论,儿童睡眠时间与2型糖尿病风险呈负相关,但其中的因果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负责研究的伦敦大学圣乔治学院教授克里斯托弗·欧文说:“这些发现表明,增加睡眠时间可能为生命早期阶段提供了一个减少身体脂肪和2型糖尿病风险的简单方法。”


儿童常吸二手烟长大后易患关节炎

一项开创性的研究显示,如果儿童时期吸入过量二手烟,长大后患关节炎的几率就会增加。

以前已经有研究发现,吸烟与患风湿性关节炎之间有关联,女性吸烟者患此病的几率近翻倍。现在,法国专家们再次发现,在儿童期如果长期生活在二手烟的环境中,患关节炎的几率同样会增加。“被动吸烟”的孩子,患关节炎的风险会上升79%。

  从1990年至2014年,南巴黎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对7万余名女性吸烟者进行了跟踪研究,这些女性的出生年龄在1925-1950年之间。在这份大型调查样本中,有1239名女性报告称她们患上了关节炎。研究人员对这些女性进行了询问,主要集中在小时候吸入二手烟的情况。在成年吸烟者中,儿童时期吸入过二手烟的,患关节炎的风险比为1.73。在成年吸烟者中,而儿童时期没有吸过二手烟的,风险比为1.37。

  201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研究所曾发现,女性每天吸几根烟,会使风湿性关节炎的几率增加,研究甚至还发现,在停止吸烟之后,15年再次检测,发现患此病的几率仍比不吸烟的人高两倍。数据显示,女性的“烟龄”越久,患风湿性关节炎的风险越大。

  曹淑芬 译


儿童多动症惊现“三年级现象”

专家介绍:徐海青,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主任医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兼职教授。国际应用行为分析协会华中分会主席,湖北省特殊儿童康复协会会长等,从事儿科及新生儿、儿童保健科35年,在保健、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均擅长。

  暑期过半,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因多动症问题就诊的儿童比平时增加五成。记者发现,这些孩子中,超过半数是三年级学生。目前,多动症已经成为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时代病”。

网络配图

  三年级最容易暴露多动症

  徐海青介绍,多动症又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龄儿童患病率大约为5%~10%,男孩的发病率是女孩的3倍。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智能正常,有的还非常聪明。

  这些孩子主要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任性冲动、自控能力差、精细动作不协调、学习困难,尤其是成绩变差,三年级是个分水岭,家长会明显感觉孩子症状逐渐加重等。孩子因为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全面掌握学习内容,加上自控能力差,不能坚持、深入、认真地学习,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粗心大意、马虎潦草、边做边玩,考试时又不认真答题、常常看错题、漏题,因而严重影响考试成绩,长此下去成绩每况愈下。

  徐海青透露,其实这些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有明显症状,只是很多家长并未意识到。只是到了三四年级学习要求明显拔高,孩子很难跟上,这才出现“三年级现象”。

  还有些家长认为,“小调皮”就是多动症,其实不然。徐海青说,好动的孩子是听劝的,一旦被说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而多动症儿童则不能;调皮的孩子在严肃陌生的环境中能不吵闹,多动症孩子则做不到。

  多动症不可能“长大自己好”

  很多家长认为,多动是孩子在特定年龄阶段的正常表现,随着年龄增长不治而愈。其实并非如此。徐海青介绍,多动症症状70%会延续到青少年,30%~50%将带到成年,治与不治,早治与晚治,在疗效和预后上有显著差异。目前医学界一致的看法是:及早发现,及早综合治疗。

  徐海青介绍,多动症的孩子在学龄前期的一些早期表现,比如不会按照老师要求行事,易兴奋,不守纪律,喜欢对抗;不能专心玩一个玩具、看一本书。不按照游戏规则进行,随心所欲,不与人合作。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不午睡、家长觉得孩子精力异常旺盛,像个小马达等。

  多动症还有两大典型症状:注意力缺陷和多动冲动。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观察孩子是否存在以下一些现象:常常忽视小节、粗心犯错;难以维持注意力;难以与人交流(心不在焉);无法按指令做事;组织协调能力差;经常丢三落四;容易受外界刺激分心;爱丢东西;擅自离开座位;不分场合四处跑动和攀爬;很难安静地游戏或参加活动;言语过多;别人话没说完他就抢着说,不按顺序做事,常常干扰和打断别人。

  “按摩可治多动症”千万别信

  门诊中很多家长表示,曾带多动症的孩子做过按摩。这些机构宣称:通过体表对经络穴位按摩刺激,恢复他们的正常发育,使多动抽动征象逐步消失。徐海青表示,这种说法毫无科学依据。

  徐海青指出,“多动症”是由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大脑功能异常,必须进行综合治疗。可采用个体化心理咨询辅导、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学习能力训练、感统/平衡训练、家长课堂、团体游戏治疗、沙盘疗法、必要时药物配合的综合疗育。通过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治疗,给孩子合理的期望值,创造一个健康、轻松、合理的成长空间,多动症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幼童被困校车死亡儿童乘车安全警惕4种情况

6月28日,一名3岁男童在河北保定霸州医院去世。据了解,他是因被遗留在幼儿园校车时间过长,呼吸衰竭而辞世。记者今天获悉,目前,相关责任人已被警方控制,幼儿园也已停业整顿。而在去年暑期,幼童被长时间留在车中导致死亡的事件也屡次发生。根据记者梳理,在日常生活中,有四种情况导致孩子容易被困在车内,在此提请各位多多注意。

男童被遗留在校车内呼吸衰竭死亡

“每天早上7点40分上学,傍晚5点多回家。”男童小马的父亲马先生说,这是孩子上幼儿园以后的作息规律。

28日早上,马先生的妻子像往常一样把孩子送上了校车,下午5时,没有见到小马归家,马先生夫妇却接到了幼儿园的电话。

“幼儿园老师问我孩子上学了吗,我说上学了,过了一会儿,老师通知我们去霸州医院……”马先生说,在医院他见到了自己的儿子的尸体。

霸州医院开具的诊断书显示,今年3岁的小马,由于呼吸循环衰竭导致死亡。

幼儿园老师对马先生的解释是,这辆校车是园方租来的,事发当天,校车把车上的学生都送到了幼儿园后,司机开车回了家。傍晚,幼儿园准备送孩子回家时,才发现马先生的儿子在车里。接着,园方工作人员立即把孩子拉到了霸州医院进行抢救。

马先生说,日常接送孩子的是一辆7座面包车,据他了解到的情况是,小马当天搭车到了幼儿园,校车上的工作人员没有提醒孩子下车。“直到晚上放学,才发现孩子已经在车里呆了一天。”马先生表示,“昨天天气比较热,加上长时间在车内,孩子脸上都烫出皮了,身上起不少小红点,已经发紫了。”

马先生说,孩子的意外离世给家里带来不小的震动——孩子的祖母哭得几乎晕厥,母亲则连续一天都在流泪,他则是希望给孩子讨个说法,但还没想好具体怎么做。“我们是特意把小马送到这家镇上的大幼儿园,想让他受好一点的教育,这家幼儿园的门窗还是我给安装的……”马先生有点说不下去了,他所经营的五金店也因为孩子的去世而暂时停业。

幼儿园停业整顿 负责人被警方控制

据雄县公安局通报,2017年6月28日,雄县昝北幼儿园一名男童被遗落幼儿园车内,后经抢救无效死亡。雄县公安局接到报警后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刑侦、派出所等警力展开调查。目前,该幼儿园负责人、随车老师、司机已被警方控制,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雄县教育局发布的通报称,2017年6月28日下午5时许,雄县昝岗镇昝北民办幼儿园一3周岁男孩被司机发现憋在车里,后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事发后,该园向雄县公安机关报警。公安机关接警后,立即对该园举办人和涉事教师、司机进行控制,连夜展开调查,严格依法处理。乡镇领导组织乡村干部立即介入,安抚家属,积极开展善后工作。教育局已责令涉事幼儿园停业整顿,立即组织开展全县范围内幼儿园安全隐患排查,针对存在的问题连夜制定整改方案,坚决关停不达标民办幼儿园,彻底消除隐患。


5岁孩子患上"儿童鼾症"

网络配图

  提到打呼噜,很多人认为这是很平常的事,其实打呼噜也是一种病。除了成年人打呼噜外,近年来打鼾的患儿也明显增多。昨天,记者从扬大附院(扬州一院)耳鼻喉科了解到,伴随着暑假来临,这几天陆续有家长带孩子到门诊咨询。据统计,6月以来,医院共接诊到四五十例“儿童鼾症”患儿。其中有一小孩打鼾半年多,甚至出现睡眠呼吸困难或暂停等情况。

  [病例]

  5岁儿患上“儿童鼾症”

  这两天,记者来到扬大附院(扬州一院)耳鼻喉科门诊看到,前来咨询问诊的患者较平时明显增多,人群中,记者发现了一些儿童患者。

  欢欢(化名)是个活泼可爱的男孩,今年5岁。大约在半年前,父母发现他睡觉时打呼噜,起初声音很小,后来逐渐变大。“我们还以为这是睡得香的表现呢!”欢欢的母亲沈女士说,直到前几个星期,她和丈夫夜间醒来时,发现欢欢睡觉时张口呼吸,伴有憋气现象,呼吸费力。同时,欢欢常常嚷嚷着自己咽痛伴鼻塞,不太舒适。

  负责接诊的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张攀对欢欢进行了仔细检查,发现欢欢所患的是“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简称“儿童鼾症”。病因是由于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导致上气道机械性堵塞。同时伴有扁桃体反复发炎、肿大,腺样体发炎,脓性分泌物积聚在鼻腔和鼻咽腔,导致睡眠呼吸暂停,从而缺氧。张医生决定对欢欢进行手术治疗。

  [专家]

  暑期患儿多

  4周岁到8周岁的占大半

  张攀介绍,目前医院耳鼻喉科共接诊到四五十例“儿童鼾症”的患儿,病情较重,需要手术治疗。根据往年就诊情况,预计7、8月份将迎来就诊高峰期,每月接诊百例。4周岁到8周岁年龄段的儿童占患儿总量的80%左右。

  张攀分析,儿童鼾症的特征与成人的不同,多表现为晚上睡觉打呼噜、盗汗、易惊醒、尿床、长期鼻塞、张口呼吸、上气道阻塞并伴有低血氧症。多数成人、小儿打呼噜是因为先天或后天性疾病引起,如扁桃体肥大、小颌畸形、腺样体肥大、咽腔狭窄或者肥胖等。

  “这种症状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张攀说,由于呼吸气流不畅,会引起孩子身体各部位出现缺氧状况,特别是大脑缺氧。其次,打鼾还会反复打断孩子的睡眠。如果深睡眠减少了,激素的分泌就会减少,孩子的身高也会受到影响。

  [支招]

  改善儿童打鼾的方法有很多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在儿童睡着后通过观察他的睡眠状况,看是否存在呼吸暂停的情况,记录一个小时大概呼吸暂停多少次,每次达到多少秒,来判断儿童是否有睡眠呼吸障碍。

  另外,改善儿童打鼾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是行为治疗法,可以通过运动、减肥、睡觉侧卧位来改善情况。对于患有中度、重度睡眠呼吸障碍的患儿,则需要进行手术。


退热贴要慎用!有儿童用后额头留黑印褪不掉

上月15日,7个月大的乐乐(化名)发烧了,为了给乐乐退烧,父母给他用了在母婴店买的贝优美降温贴。没想到贴上之后,乐乐额头发红,之后逐渐变黑,一个多月了,黑色依然褪不掉。

额头留黑印

  贴降温贴部位现红疹变黑印

  乐乐的父亲王先生说,5月2日,他和妻子在某母婴店买了几包贝优美冰宝降温贴放在家里备用。5月15日,7个月大的儿子发烧了,他们赶紧给孩子用降温贴降温,贴上之后,孩子的额头、脸部出了粟米状的红色疹子,“我们赶紧把降温贴拿下来,后来通过药物控制了孩子的体温。”王先生说,孩子发烧好了,但额头的红色疹子慢慢变成了黑色,几天之后,变成了一个降温贴形状的黑印。

额头留黑印

  “我看退热贴上写着使用中如果皮肤发红,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自愈。就没多想,可使用降温贴20天后,孩子的额头都没有任何好转。我赶紧带孩子到医院,医生看过之后说是色素沉淀,什么时候能好,要看个体情况,也许一个月,也许两个月,也许很久都下不去。”王先生说

  一听可能很长时间都下不去,他和妻子都着急了,于是他们找到了销售该产品的母婴店,但沟通了很久,如何解决此事双方仍没达成一致。

  厂家称愿意配合治疗

  日前,记者在母婴店见到了乐乐。乐乐的额头上,一块长方形的黑印特别明显,王先生说,这就是当时贴降温贴的地方。王先生拿着的西安市儿童医院的病历上写着,初步诊断为黑色素沉淀待查,建议患处“皮肤防晒,观察随诊。”

额头留黑印

  母婴店的店长李先生表示,事情发生之后,他们第一时间和贝优美厂家联系,厂家表示,愿意积极配合王先生为孩子治疗,并支付了1000元的费用,随后王先生提出,要到上海、北京为孩子治疗,让厂家先垫付5万元钱的费用,厂家认为不能接受,表示如果王先生坚持这样处理,那么建议王先生走司法鉴定的程序。鉴定结果如果认定厂家承担责任,那么无论多少钱都可以承担。

额头留黑印

  王先生则表示,自己现在不要钱,只希望孩子能治好,不要留下这个黑色的印记伴随终身。李先生说,自己已经和厂家联系,厂家说会派人来西安陪着王先生带孩子看病,如果厂家暂时赶不过来,他先陪着王先生去给孩子治疗。王先生表示认可。

  专家:降温贴或诱发过敏性皮炎

  交大二附院皮肤科王万卷教授表示,临床中,经常会出现小孩因贴降温贴过敏的案例。“有些孩子贴了降温贴后,会诱发接触过敏性皮炎,形成色素沉淀。这种色素沉淀会在半年左右慢慢变淡,但彻底消失的时间因人而异,有的可能要3-5年。”

  王万卷教授提醒家长,孩子发烧了,应尽快到医院就医。

  该产品于部分电商平台仍在售

电商平台


疾控专家提醒:蚊虫增多儿童谨防乙脑

随着气温升高,蚊虫越来越活跃,它们的存在也成为一些疾病的传播途径,其中典型代表便是乙型脑炎。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办刘富强博士介绍,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我国夏秋季节常见的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它通过蚊虫传播,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为特征,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乙脑病情重、变化快,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是本病的三个重要症状,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必须及时发现,尽快就诊。

乙脑的临床表现

刘富强指出,乙脑发病以儿童为主,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以2-7岁孩子发病率最高。乙脑潜伏期一般为l0天至14天,可短至4天,长至21天。少数人经蚊虫叮咬约10天至14天后发病,症状轻重不一。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发热2天-3天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瘫痪等中枢神经症状。严重病例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脑膜刺激征和病理反射阳性、痉挛性瘫痪或大脑强直。可伴有瞳孔大小改变、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等颅内压升高体征。

乙脑要早期诊治

刘富强强调,乙脑关键在于早期诊治。在乙脑流行季节,遇有发病急,有高烧、头痛、嗜睡的病人,没有或只有较轻的咳嗽、咽痛、流涕等症状,就应当怀疑“乙脑”。尤其是第一二天除了发烧外,还会出现一些轻微的精神症状,如嗜睡、呕吐、烦躁、惊跳、双眼凝视或精神异常的病人,要及时送医院诊断。对于乙脑的治疗,目前虽然暂无特效办法,但只要及早作出正确诊断,及时采取中西医相结合的办法,如降体温、止痉挛等对症治疗,就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避免后遗症。

预防有措施

“乙脑是常见流行病,防治得当完全可以控制。”刘富强说,预防乙脑的关键是要及时接种疫苗、灭蚊防蚊及管理宿主动物。主要的日常预防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灭蚊防蚊 提高防蚊灭蚊意识,在夏季蚊虫密度高峰时期喷洒杀虫剂灭蚊,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做好对猪、马等大牲畜管理,改善猪、马圈环境卫生和灭蚊工作。

免疫接种 目前我国广泛推广应用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对适龄儿童进行接种。推荐的免疫程序为:①乙脑减毒活疫苗,儿童8月龄接种1针, 24月龄加强1针;②乙脑灭活疫苗,儿童出生8月龄基础免疫2针,间隔7-10天,2周岁和6周岁各加强1针。

加强个人防护 室内使用纱门、纱窗、蚊帐、蚊香进行防蚊。野外工作和户外活动人员可在身体暴露部分涂抹驱蚊剂防止蚊虫叮咬染病,不提倡露宿。黄昏户外活动应避免蚊虫叮咬等。本报记者 邓梦玲


儿童性早熟?警惕颅内肿瘤!


受访专家/南方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小儿神经外科组长、教授 方陆雄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李晓姗 宋烨

  近年的临床研究表明,性早熟可能是某些儿童肿瘤的首发症状,尤其是发病年龄越小,器质性病变所致性早熟的可能性越大,虽然在临床案例中性早熟患儿伴肿瘤发病率尚不高,但同样需引起大家的重视。

  中枢性性早熟以女孩多见

  近期,南方医院小儿神经外科团队收治了3例以性早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颅内肿瘤患儿。南方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小儿神经外科组长方陆雄教授介绍,儿童性早熟的病因多样,根据是否有性腺轴的启动,分为中枢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依赖性性早熟)和外周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或非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依赖性性早熟)。

  方陆雄指出,中枢性性早熟是指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提前启动而导致女孩8岁前、男孩9岁前出现内外生殖器官快速发育及第二性征呈现的一种常见儿科内分泌疾病,以女孩多见,其中6岁前出现性发育的中枢性性早熟女孩中,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比例约为20%,且年龄越小,影像学异常的可能性越大。男孩性早熟虽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50%左右的患儿存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方陆雄表示,中枢性性早熟可导致性发育过早,引起女孩早初潮;骨骼成熟较快,骨龄超过实际年龄而骨骺提前愈合,影响患儿的终身高;第二性征过早发育及性成熟,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或社会行为异常。

  性早熟男孩均应进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

  常见的引起中枢性性早熟的肿瘤有下丘脑错构瘤、生殖细胞肿瘤等。鞍区、下丘脑其他病变如颅咽管瘤、视交叉神经胶质瘤等大多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但也有部分患儿有性早熟表现。松果体区、基底节区肿瘤导致的性早熟多见于男性,女性较少见。

  方陆雄指出,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早发育更易引起功能性表现、抑郁症状、性接触等心理行为问题。因此需要家长足够重视,对小孩第二性征过早发育有所警惕,及时就诊,对年龄小于6岁的中枢性性早熟女孩以及所有性早熟男孩均应进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今日要闻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