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一年最冷的日子,网上流传着一个取暖的土办法:盐敷包,不仅能取暖还可疏通经络,成本仅3元,而且可以自己在家做。
有网友认为夸大了盐的功效。但医生说,这个还真的靠谱!
现代医学认为,加热的盐敷包通过热量可以促进血管的扩张,加速血液循环,所以说是能够疏通经络的。
《生命时报》采访权威专家,全面解读“盐敷包”的妙用。
受访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脾胃科副主任医师 李彩芬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推拿·疼痛科健康养生拓展部主任 贾子龙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康复科主任医师 刘遂心
武汉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 全毅红
中医认为,“温则通,通则不痛”。
人们很早就发现,将热的物体敷在疼痛部位可消除和缓解疼痛,尤其适宜治疗各种寒性病症。
盐具有加热后不易冷却的特性,因此可以达到局部温暖的作用。
热敷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肌肉放松,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局部乃至全身的血液循环皆可因此而得到改善。
用粗盐热敷不仅让温热渗透体内,同时还能将体内的病气、寒气吸出来,具有温经活络、消炎散寒、缓解疼痛的作用,用于腰酸背痛、关节炎、慢性胃痛、腹泻、神经痛、畏寒症均有显效。
盐敷包的正确用法
用粗海盐500克,放入锅内急火干炒约5分钟,至盐发黄发热,装入宽约15厘米,长约20厘米的布袋里,将袋口反折后,用别针固定。在40℃~50℃最为适宜。
为达到最好疗效,热敷包每使用几次后,宜将袋内粗盐更新。
盐敷包缓解6种病
1
腰痛
将制好的“盐敷包”在臀部或腰背部熨烫,每次20分钟,一次2~3次。也可将盐炒后加两片鲜姜片,效果更佳。
2
颈椎痛
将热敷颈部10~20分钟后,再热敷背部10~20分钟,早晚各一次。
3
肚子受寒
对于受凉引起的腹痛、腹泻,可将热盐包敷在神阙穴上,还可以同时热敷关元穴(脐下四横指处),具有除湿祛寒,温补脾肾的功效。
4
关节痛
把“盐敷包”放在疼痛、畏寒的关节上,每次热敷15~20分钟左右。热敷时垫一条毛巾,以防烫伤。
5
落枕
落枕所致的颈部疼痛、转动不灵活,将“盐敷包”放于脖子疼的地方。可起到疏风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每次大约30分钟,每日2~3次。
6
痛经
将“盐敷包”放在小腹,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左右,连敷3~5天,起到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
热敷的4大误区
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可以采取热敷疗法。热敷也有禁忌症。自己在家做热敷时尤其要注意。
不是人人都适合热敷
皮肤感觉不敏感或异常的人群,如老人、小孩、糖尿病伴有神经病变及中风患者,不宜盲目热敷。如果需要热敷,则一定要注意控制温度,否则很容易烫伤。
不是任何情况都能热敷
皮肤有溃烂或皮肤病者,要避免在皮损表面进行热敷,以防感染或刺激皮肤病,加重症状。
另外,扭伤、拉伤等急性软组织损伤初期,皮下有瘀血,24~48小时之内是不宜热敷的,否则会加重局部肿胀。
不是什么病都适合热敷
热敷主要是针对寒性病症,所以温热病症的患者不宜热敷。
这类人群常表现为容易上火,特别怕热,或伴有口臭、便秘,女性还表现为月经量过多等。
热敷绝非越热越好
热敷的温度不宜过高,通常40~50摄氏度即可,热敷20分钟左右。如果在皮肤比较娇嫩的部位热敷,温度需要再低一些。
同时,要避免长时间固定在一个部位热敷,否则也易造成烫伤,最常见的就是热水袋使用不当导致皮肤烫伤。▲
本期编辑:刘云瑽
据中新网消息临近春节,回家过年又成为热点话题,春节是合家团聚的时候,但不可避免的“烦恼”也接踵而至,舟车劳顿、水土不服、暴饮暴食等问题不可避免。
如何过一个快乐又健康的春节?在回家旅途和饮食上又要注意哪些问题?让中医专家为您把脉健康,献上一份春节健康秘笈。
出行秘笈
适时开窗通风随身备好药物
“长途旅行会使旅客的生活、饮食习惯发生临时改变,从而容易使消化系统出现不适。”重庆市中医药学会资深专家、名老中医曾宪策表示:“春运过程中人多拥挤,路途漫长难耐,又休息不好,很容易引起人的心情烦躁不安,出现晕车、呕吐、水土不服等情况。”
专家秘笈:曾宪策指出,春节回家长时间乘车,应适时开窗,以保持车内空气新鲜。乘车乘机要经常变换坐姿,帮助血液回流,以防水肿。
节假日出行还应随身携带一些藿香正气类的中成药,一旦出现晕车晕船、水土不服、头晕感冒等症状时,立即服用,即可有效解决节日期间出现的健康问题。需要提醒的是,节日期间选用藿香正气类产品一定要选用不含酒精的,如太极集团生产的藿香正气液。
饮食秘笈
多吃清淡食物适当户外运动
节日里亲友相聚,大鱼、大肉,举杯豪饮不可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刺激肠胃,再加上成堆零食诱惑,肠胃更容易出问题,尤其是肠胃功能较弱的中老年人及小孩,吃多、吃杂,很容易加重肠胃负担,导致“食积”胀气或肠胃急性炎症,诱发腹痛、腹胀、腹泻等肠胃疾病。
专家秘笈:曾宪策认为,应对节日肠胃疾病,要从生活上入手。节日期间要注重劳逸结合,不能为了玩得痛快和吃得痛快就不顾身体健康。无论是饮食和娱乐,一定要适可而止,才能为节后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积蓄能量。
在饮食上,应多吃清淡食物,忌过饱;饮酒宜选低度酒,要多喝汤;忌多食油炸及熏烤类食物;在暴饮暴食后多吃清淡食物,如喝点稀饭、煲汤等。建议适当室外运动,比如天气较好时到室外打打球、散散步。同时,注意补充新鲜的蔬菜和新鲜的水果,对调节胃肠也是非常有益的。
手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写字、取物、吃饭都离不开它的帮助。双手还是身体自带的“保健仪”,懂养生的人做几个小动作,就可以疏通经络,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
《生命时报》邀请权威中医专家,推荐5个简单易学的拍手动作,随时随地都能做。
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教授 薛卫国
双手,每个人都有的养生法宝
外交部原部长、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分会名誉会长李肇星先生,曾传授自己的养生法。他平时都是靠鼓掌锻炼身体,因为手上有很多穴位。可见人的一双手,在养生防病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中医认为,人的双手集中了与体内各组织器官相联络的穴位,经常刺激手部,可以缓解相应部位的病症。
5个拍手动作疏通经络
1
拍手心
将两手十指伸直张开,手心相对,两手相合拍打手心100次,以微微发红发热为度。拍完搓一搓手心,可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及产热。
手心所在的穴区对应于消化系统,有脘腹胀满、腹痛腹泻、打嗝反酸等脾胃不和症状的人不妨试试。
2
拍手背
将两手伸直张开,手背相对,两手相合拍打手背;或用一手手心拍打另一手手背,做100次,以手背微红热为度。
手背所在的穴区对应整个脊柱,包括颈、胸、腰、骶椎,有颈椎病、腰椎病等脊柱不好的患者,就不妨多拍拍手背。
3
拍掌根
将两手向上翘一翘,再手心相对,露出掌根;或将两手十指相扣,掌根相对,两手掌根相合拍击100次,以掌根微痛、能够忍受为度。
掌根所在的穴区代表的是泌尿生殖系统,包括肾、输尿管、卵巢、子宫、前列腺等。以上脏器有问题者,建议经常拍一拍掌根,健康人也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4
十指互叩
两手十指相对,一手的五指分别与另一手的五指叩击100次,以指尖微痛微胀为度。
十指从指根到指尖分别对应着肩、肘、腕及髋、膝、踝,互叩对相应关节引起的关节炎、关节疼痛都有不错的缓解效果。
5
虎口对击
两手拇指、食指张开,虎口交叉轻轻接触,再相互对击100次。
左手虎口对应脾,右手虎口对应肝,两手虎口相击,两脏关联,对于肝郁脾虚、肝脾不和者有一定效果。
这类人一般有胁肋胀痛(恼怒抑郁时严重)、脘腹胀满、食少没胃口、排便不爽等表现,建议经常做一做。
手上的穴位非常多,拍手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通经活络,加强五脏六腑的功能。
拍打时不可过度用力,还要注意姿势,以舒适、顺手为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每到冬季,总会出现感冒、手脚凉、皮肤干这些小麻烦。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麻烦,不妨试试中医法。
1. 疲倦乏力爱感冒
典型症状:总感觉身体懒,精神不振,乏力,常冒汗,头晕健忘。温度稍微一降,总是第一个感冒,一般要拖上两周才能完全好。
调理推荐:小米山药饭 + 拍打胃经
这是典型的气虚,平时不觉得,冬天天冷,再加上工作忙,就表现的很明显了。应多吃些益气健脾的食物,推荐一道主食,小米山药饭,山药去皮切块,煮小米粥时放上几块。
中医说小米和山药都是补气的好东西,吃了能增加力气。此外,补气的还有牛肉、薏米、大枣、蜂蜜等。
除了食疗,还可拍打胃经,常拍打能补气,主要穴位在下肢前外侧。还有,常按揉足三里穴位,也能健脾和胃,强壮体质。
气虚导致出汗的患者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多吃些补气的东西,比如党参、北芪、太子参、西洋参、高丽参。
2. 手脚冰凉易出汗
典型症状:冬天怕冷,手脚总是冰凉、有时会发麻,手心还一直冒虚汗。吃凉东西胃不舒服,有时候还腹泻。
调理推荐:韭菜炒核桃仁 + 灸关元穴
这种症状应属阳虚,以女性居多。主要是阳气不足、虚寒引起。日常多注意腰部、下肢的保暖。
饮食上,多吃些甘温益气的食物,如牛羊肉、猪肚、核桃、桂圆、韭菜等。推荐一道韭菜炒胡桃仁:核桃仁50克,开水浸泡去皮,韭菜200克,洗净切段,先将核桃仁炒至焦黄,再加入韭菜翻炒。这道菜简单易做,而且能补肾助阳,有温暖腰膝的作用。
其实,最简单的方法是,平时做菜时多放点葱姜蒜,每道菜吃一点,慢慢积累下来,也能起到补阳的作用。
此外,艾灸足三里和关元穴也有助于补阳。
3. 皮肤干燥老便秘
典型症状:一到冬天,原本干燥的皮肤更干了,经常起皮,还口干、咽干、鼻干,嘴唇干得起裂纹,还容易便秘。
调理推荐:贝仁蒸梨 + 蜂蜜
这种症状应属阴虚,体内津液精血亏少。日常应保持充足睡眠,多饮水,避免强烈运动,锻炼时控制出汗量,并且及时补充水分。
推荐一道贝仁蒸梨:新鲜的梨洗净切半去核,把川贝母3克、北杏仁5克捣成粉,放入挖掉核的梨中,隔水蒸30分钟,饮汤吃梨。还可以在吃前,加上些蜂蜜,滋阴润燥效果会更好。
除此,还可多吃瘦猪肉、鸭肉、芝麻、木耳、百合、荸荠、莲子等甘凉滋润的食物。还可用枸杞子、菊花、麦冬等泡水代茶饮。不宜吃羊肉、狗肉、辣椒、葱姜蒜等温性食物。
4. 胸闷痰多常出汗
典型症状:应酬多,尤其年底,大酒大肉吃喝不止。小肚腩越来越大,常常感到胸口闷,痰也很多,大冬天也容易出汗。
调理推荐:山药冬瓜汤 + 按揉丰隆穴
过食肥甘,体内痰湿凝聚,表现出来就是胸闷痰多,有的还面色黄胖,眼泡浮肿。
这种情况下,除了注意多休息、少吃甘肥的食物外,还要多做户外运动。饮食调养推荐用山药冬瓜汤:山药50克,冬瓜150克,先炒一下,再放适量水,慢火煲上半个小时,加入调味品即可。
中医认为,丰隆穴是化痰的强穴,痰多的人可常揉按此穴。
取穴方法是,从小腿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两个点,连成一条线,取线上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约两指宽度),和刚才的中点平齐,这个地方就是丰隆穴了,每天按揉3~5分钟即可。
5. 两胁胀痛多叹气
典型症状:冬天,尤其是阴天或下雪的日子,心情就会变得很差,失眠多梦,有时还会感到胸部胀满,两胁串痛,好像有股气在里头窜来窜去。
调理推荐:橘皮粥 + 拍打肝经
冬天阳光少,容易让很多本就内向抑郁的人变得更加低落。长期如此,就会情志不畅、气机郁滞。
推荐一道橘皮粥:橘皮50克洗净,捣碎备用,粳米100克洗净,放锅里加清水煮,粥快好时,把橘皮倒粥里,再煮上10分钟即可,粥会散发橘子清香的味道,有理气的功效。另外,喝水时加上几片玫瑰花瓣,有行气解郁的功效。
还可以拍打肝经,位于下肢内侧,可重点按摩太冲穴,该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常揉按,有助于疏肝解郁。此外,还应多参加集体活动。
受访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副主任 张竞之
一到冬天,很多人就冻得瑟瑟发抖,尤其很多体型瘦弱、虚寒体质的美女,即使穿得再暖和,手脚始终都是冰冷的。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是阳气不足的反应。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张竞之认为,手脚冰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阳气不足,二是气滞。那该如何“升温”呢?
手脚冰冷有两种情况:阳气不足、气滞
张竞之介绍,所谓的阳气不足,很多人都理解,就是能量不足,能源不够,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所以手足不温。而气滞就是能量是够的,但是道路不通畅,能量运输不出去,形成四肢热量相对不足的状态,中医术语就是“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
“要判断自己属于那种情况,最好先找中医师判断一下。”张竞之说,如果是阳气不足,那就用温补的方法处理,中医有温补阳气的中成药,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如果是气滞的原因,那主要用理气的方法,比如中医有个方剂叫四逆散,就是治疗气机不畅形成的四肢逆冷的。
在家试试这六种方法“升温”
张竞之建议,除了服药调理身体外,在家中也要注意一些细节,同样可以让身体“升温”——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足够的热量。饮食是气血化生之源,如果不按时饮食,或吃得太少、偏食,比如节食减肥等,都会引起气血不足,阳气虚弱。
2.适当的运动。运动则气血流畅,阳气外达,温煦功能正常。
3.注意保暖。多穿衣服,防止热量散失过快,也少在温度过低的环境中,防止消耗过多的热量。
4.食疗。可以多吃一点温补的药物或食物,如黄芪、当归、巴戟等中药材,口感好,又都可以温补阳气。像羊肉、鸡肉、生姜、大蒜、大葱、大枣等食物,也都有温补的作用。
5.泡脚。睡前温水泡脚也有很好的运行气血的作用,还可以加用桂枝、艾叶、木香、川芎之类的中药,或者直接加一些白酒也可以。泡脚还应注意水温不能超过45摄氏度,时间在半小时以内。
6.热敷丹田:丹田周围,是人体阳气化生汇聚之地,用粗盐包、药包热敷或神灯照射丹田周围,如神阙、关元、气海这些穴位,都有较好的温补阳气的作用。(张竞之 余燕红 许咏怡)
西部商报讯(首席记者金奉乾)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经常困扰着许多人的健康。1月12日,甘肃省名中医、主任医师王福林提出,中医5法防治调理腰椎间盘突出。
预防腰椎间盘突出:1.平时要注重腰部锻炼,起居要避风、寒、湿,劳逸结合,饮食结构要合理。2.要加强锻炼,强身健体。腰突症的基本病因是腰椎间盘退变,腰部外伤和积累劳损。因此通过锻炼,骨骼和腰背肌就会坚强有力,神经系统反应就会敏捷。锻炼的方式可因人而异,如做广播操、健美操、打太极拳等各种体育活动均可。3.站或坐姿势要正确。脊柱不正,会造成椎间盘受力不均匀,是造成椎间盘突出的隐伏根源。正确的姿势应该是胸部挺起,腰部平直。同一姿势不应保持太久,适当进行原地活动或腰背部活动,可以解除腰背肌肉疲劳。4.保持正确的劳动姿势。要了解正确的劳动姿势,注意劳动保护,避免加速腰椎间盘退变和在腰椎间盘退变基础上的损伤。正确的姿势能防止腰部肌肉劳损,延缓椎间盘退变,从而有效预防腰突症。
中医治疗5招:
1.针灸疗法:①治法:舒筋活络,通经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②主穴: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委中。③配穴:寒湿证配腰阳关;瘀血证配膈俞;肾虚证配志室、太溪;腰骶疼痛配腰俞、次髎;腰眼部疼痛配腰眼穴。④操作:寒湿证加灸法;瘀血证局部加拔火罐,委中刺络放血。
2.手法治疗: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松解粘连,理筋整复。以滚、按、揉、点压、顶推、扳等手法,在腰阳关、大肠俞、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绝骨、丘墟穴处及腰臀和下肢后等部位操作。
3.牵引疗法:通过特殊的牵引设备进行牵引治疗,常用骨盆牵引法。
4.皮肤针法:腰部疼痛部位。皮肤针叩刺出血,加拔火罐。适用于寒湿证和瘀血证。
5.针刀疗法:腰部痛点。行针刀治疗,每周1次。
冬季天气寒冷,身体久不运动,就会出现筋骨不适,肌肉酸痛的症状。如果再加上日照时间短,缺乏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机体就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或骨折。怎么办?中医帮您办。
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肝主筋,主藏血,为筋之宗。所以筋骨的健康与中医的“肝肾”功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功能失调,可出现筋脉拘挛、脊膂和关节疼痛、肢体屈伸不利、重着(关节沉重)、麻木等。因此《灵枢·本藏》认为“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
中医认为,强筋健骨的养生原则是:行气血,营阴阳,调肝肾。因此,在冬季大家应当从经络穴位、药物、食物、运动和生活起居五个方面进行养生。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实用的窍门,帮助大家达到冬季强筋健骨的最终目标。
强健筋骨的经络穴位养生
穴位:阳陵泉、悬钟、昆仑、太溪、肾俞、太冲。
所属经脉: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穴,善治筋病,为八会穴之筋会,有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功。
悬钟是足少阳胆经穴,八会穴之髓会,有通经络、祛风湿、利关节、止疼痛、壮筋骨之功效。
昆仑是足太阳膀胱经穴,有通经络、散淤滞、行气血、强腰膝、壮筋骨之功效。
太溪是足少阴肾经原穴,补肝肾,强腰膝。
肾俞是足太阳膀胱经穴,有补肾精、健脑髓、促气化、利水湿、强腰脊之功效。
太冲是足厥阴肝经原穴,有调气血、活血通络、舒肝理气、疏泄湿热。
查找穴位位置:
阳陵泉——正坐屈膝垂足,于下肢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悬钟——正坐或侧卧,于外踝尖上3寸,腓骨后缘取穴。
昆仑——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于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
太溪——正坐或仰卧,于内踝后缘与跟腱前缘的中间,与内踝尖齐平。
肾俞——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约二横指)。
太冲——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注:以上诸穴均为双侧对称。)
操作方法:
穴位按压——上述穴位用手指指腹或指关节按揉,每穴30次,以穴位有酸胀感为宜,或上下循捋穴位所在经络。
艾灸——上述穴位可用艾条灸之,每次选择2至3个穴位,每穴灸10至15分钟,以皮肤温热、筋肉舒适为度,每周艾灸1至2次。艾灸时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冬季强筋健骨的常用中药
补肝肾、强腰膝类:杜仲、续断、骨碎补、桑寄生、山萸肉、狗脊、牛膝、伸筋草等。
滋阴精、益气血类:当归、玉竹、熟地、黄芪、枸杞子、党参、山药、女贞子、菟丝子、龟板、鹿角胶等。
常用补肝肾中成药: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虎潜丸、龟鹿二仙胶等。
(注:补肝肾强腰膝类的中药可配伍成外敷药包,上屉蒸出药效后,滕敷腰腿肩背。内服药物需结合临床症状,在医师指导下用使用。)
冬季养筋健骨的食物
养筋健骨的食物有板栗、牛肉、蹄筋、牛筋冻、大枣、猪骨或牛骨(内含有骨髓为佳品)、莲藕、核桃、芝麻、黑豆等。可以做成药膳食用。
1.莲藕牛骨汤:
用料:牛骨或猪骨500克,莲藕400克,玉竹10g,杜仲10g,红枣3枚,枸杞子10粒,陈皮适量,生姜3至4片。
做法:先将莲藕去节、刮净切片;将杜仲、玉竹清洗、浸泡备用;红枣洗净;陈皮浸泡;牛骨洗净,用刀背拍打使其裂开。上述材料一起放进汤煲内,再放入生姜,加入清水适量。先用大火煲沸后,改用文火慢煲1至2个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其它调味料可依个人口味调整。
本药膳气味香浓,滋补甘润,具有滋阴补虚、强筋健骨的功效。牛骨或猪骨含大量钙质和骨胶原,对治疗筋骨不适、骨质不坚很有帮助,莲藕味甘性平,煮熟后可健脾开胃、益血生肌。杜仲味甘、微辛,有补肝肾、强筋骨、降血压功效;玉竹性味甘平,具有养阴润燥、清热生津的功效,配以陈皮、生姜、大枣调和性味和口感。
2.板栗枸杞粥:
用料:板栗15至20颗,枸杞子20g,粳米100g。
做法:将板栗去皮清洗,和枸杞子一起放入锅中,加入粳米和适量水,先大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20至30分钟,待栗熟粥稠关火,即可食用。
板栗味甘,性温;归肾、脾、胃经。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之效,其含有丰富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适合于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腰腿不利、小便增多、外伤后引起的骨折、淤血肿痛、筋骨疼痛等症;枸杞子甘平质润,能平补肝肾,具有滋补强壮作用;粳米补气健脾养胃佳品。
冬季强健筋骨的运动
冬季除药补、食补以外,配合适当运动和有效锻炼才更加有益养生和健康。运动可激发经络气血运行,促进热量产生,改善机体新陈代谢,改善筋脉气血和骨骼的营养,达到强筋健骨的效果。冬季推荐的运动有:健步走、八段锦、太极拳、做操、瑜伽等。
起居与习惯事关强健筋骨
冬季早睡晚起,以应冬季阳气的养藏之道;运动前先做热身,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运动中勿出汗太过,出汗后注意防风保暖和补充水分,每日坚持一定量的运动。建议在天气晴朗、阳光充足的正午多晒太阳,有助于促进活性维生素D的产生,促进钙的吸收;另外,一些影响补骨健骨功效的生活习惯也应多加注意:避免引用过量的浓茶、咖啡、可乐等饮料;不要将含草酸多的食物(如菠菜)和高钙食物(鱼汤、骨头汤)等一起烹饪食用,以免结合成草酸钙而影响钙的吸收;尽量少饮酒,忌食辛辣和肥甘厚味,以达强筋健骨的最佳效果。
文/刘莉莉(北京积水潭医院针灸科)
即使不坐诊也会每天来医院,能爬楼就不坐电梯,能走路就不坐车……86岁的李果烈是南京市中医院年龄最长的中医师,也是最有“精神气”的老中医。
提起自己的养生经,李老说他绝不碰一类食物,那就是甜食。不光蛋糕糖果算甜食,水果、饭菜中也藏着想不到的含糖大户。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权威专家,揪出餐桌上常见的“隐形糖”,帮你甩开甜蜜的负担。
受访专家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教授 沈雁英
解放军第309医院营养科主任 左小霞
长期吃甜食的8个伤害
1
癌症风险加大
一项针对绝经后妇女的研究发现,血糖水平高的人,患上直肠癌的风险比正常人几乎高两倍。还有研究发现,血糖高的人,更容易患上肝癌、乳腺癌等。
2
诱发心脏病
英国伦敦皇家医学院肥胖组专家成员马洛特拉说,糖会导致人体内尿酸等升高,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从而导致心脏病、中风风险增加。
3
招来糖尿病
研究发现一个人每天只要多摄入由糖分转化而来的热量150卡,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高出1.1%。如果已是糖尿病患者,糖分带来的麻烦会更大。
4
引发头痛
英国伦敦国王大学头痛专家安迪·道森指出,吃糖过多时身体需要快速反应来应对,血糖水平会突然到达峰值,随后又陷入低谷,这种变化可能引发头痛。
5
患上脂肪肝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发现,过多摄糖会增加患脂肪肝的风险,长期高糖饮食,会加快肝脏细胞储存脂肪的速度,导致脂肪聚集在肝脏周围。
6
损害记忆
德国柏林夏里特大学医学中心的神经科学家发现,吃糖不仅会损伤大脑的物理结构,也会损伤它的功能,吃糖过多可能会导致患上认知障碍症。
7
使胆固醇紊乱
《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的研究发现,食用糖最多的人,体内的坏胆固醇水平和甘油三酯水平也最高。过量的糖分不仅刺激肝脏产生坏胆固醇,还会抑制身体对坏胆固醇的代谢能力。
8
导致早亡
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对3万多人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一天总热量超过21%来自添加糖的人,与添加糖摄取量不到总热量10%的人相比,因心脏疾病死亡的风险多了1倍。
揪出食物中的5个含糖大户
日常我们摄入的糖主要包括两种:
一种是新鲜水果、奶类、薯类和粮食中天然存在的糖;
另一种是加工食品中的糖,食品包装上会以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名称出现。
第一种是“好糖”,无需担心;第二种则是需要减少摄入的,也被称为“隐形糖”,大量藏在各种加工食品中。
1
速冲糊粉
单纯的谷物豆类等磨成的粉,如豆奶粉、藕粉、核桃粉等,喝上去会有种涩味,口感不好,通常会通过加糖来改善口感。
2
蛋糕、面包
为了保证香甜酥软的口感,糕点中需要添加大量的糖。以100克的普通果酱手撕面包为例,糖含量约占15%~20%。
3
零食
蜜饯、肉脯、能量棒、果酱、饼干等也都是含糖大户。比如,一盒160克的蜜饯含糖约占20%;两三块甜味饼干的含糖量就超过了20克。
4
冷饮
查看甜筒、奶砖、冰棍等包装冷饮的配料表会发现,白砂糖、麦芽糊精、果葡糖浆等都排在最前边,说明含糖量比其他成分都多。
5
菜肴
为了菜味浓郁,不少菜系都加糖调味。比如有些人喝粥要放糖;出鱼香味的菜要放糖;红烧菜为了增鲜提色也要放糖。
有人专门进行过测算,餐馆中的一份红烧肉含糖40克左右、鱼香肉丝含糖30克左右、八宝饭含糖80克左右。
5招轻松吃糖不过量
适当的糖摄取,还能促进消化,有利于食物吸收。学会科学、合理地摄入糖分才是关键。
主动做减糖训练
牢记50克摄糖上限,主动做减糖训练,尝试每天少吃一种含糖食物,逐渐控制摄入量,肥胖、糖尿病、胃肠功能弱、高胆固醇血症和冠心病患者尤其要注意。
减少主食的摄入
对普通人来说,日常饮食中的主食、蔬菜、水果就能满足每日的糖分需求,如果当天吃了其他含糖量高的食物,最好减少主食的摄入。
用调料代替糖
烹饪时用陈皮、醋、柠檬汁等代替糖。
学会看加工食品标签
白糖、砂糖、蔗糖、果糖、糊精等字眼排在成分中前几名的食品,一定要少买,甚至不买。
减少在外就餐次数
多在家吃饭能更好地控制用糖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