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便秘吃香蕉能缓解?这些便便误区,爹妈是不是都中招了?......
在妈妈群中,常常看到妈妈们相互交流着孩子的“便便经”,诸如:
“我家宝宝已经5天没有便便了,是不是便秘啊?”
“我家宝宝每次便便都有点辛苦,可以给她吃香蕉吗?”
“宝宝每次排便很辛苦,但又没到6个月,不知道能不能给喝水?”
关于“宝宝便秘”的问题,妈妈们常常有着各种各样的误解。
来看看,这些误解,你是不是也有?
几天没便便,就是便秘?错!
许多妈妈常常这么问问题:“我家宝宝几天没拉大便了,是不是便秘?”而面对这样的问题,儿科医生总会问:“孩子是否有大便费力的情况?排出的大便是否有干结或者成粒的情况?”
之所以儿科医生们还会补充多问几句的原因是,并不是宝宝几天没有便便,就说明宝宝是便秘了。毕竟,有一些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消化吸收特别好,容易出现很多天都不拉便便的“攒肚”现象,但那并不是便秘。那么,出现怎样的情况,才能提示宝宝可能发生了便秘呢?
1.大便次数比正常情况减少,尤其是每周少于等于两次;
2.次数减少的同时,出现了大便粗硬、干结,甚至堵塞马桶;
3.宝宝出现排便困难、排便疼痛、大便失禁等。
以上的这些情况,都提示宝宝可能发生了便秘。判断宝宝是否发生了便秘,光看次数还不够,还要看宝宝排便的情况以及大便的性状。
宝宝便秘,也不能喝水?错!
对于便秘的小婴儿来说,要适当多饮水。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是可以不额外饮水的。但是当天气炎热、出汗较多时,或者便秘比较严重的宝宝,不必非要坚持不给宝宝喝水,而是可以适当在两顿奶之间增加一些清水的摄入。
如果宝宝已满1周岁,可以把白开水换成粥汤、豆浆或牛奶,软化大便的效果会好一些。
这些饮品进入人体后,在消化时,部分之前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束缚的水分会慢慢释放出来,这样一来水分在体内停留时间变长,更有利于软化大便。
喝果汁能缓解便秘?错!
许多家长都在问给宝宝喝点果汁,是不是能够缓解便秘呢?事实上,压榨的果汁已经去除了水果里富含的纤维素,而丰富的膳食纤维才是缓解便秘的关键,因此,喝果汁对缓解便秘的效果并不好。
如果宝宝有便秘的倾向,可以给他们吃研磨的果泥。苹果、梨、西瓜、枣、火龙果、西梅等,都是有利于通便的水果。
如果是小婴儿,可以在果泥里适当加一些水来稀释;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建议直接吃水果,这样缓解、预防便秘的效果才能更好。
吃香蕉能缓解便秘?有争议
以往我们民间的说法是,多吃香蕉有利于通便。
围绕着香蕉是否能够缓解便秘这个问题,学术界有一个新的说法,认为香蕉,尤其是半生不熟的香蕉,对便秘没有好处。
在婴幼儿的生活中,睡眠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但很多新手爸妈在哄孩子睡觉时却备受折磨,常常倾向于相信一些广为流传的错误“经验”。国际认证母婴睡眠咨询师林小暖提示,不少新手爸妈或老人在哄宝宝睡觉上都存在误区,可能导致宝宝的睡眠越来越差。
误区一 不睡就是没吃饱
不睡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些老人会习惯把不睡与饿联系在一起,认为孩子睡觉就应该喂着奶睡才踏实。事实上这样的睡眠习惯特别容易造成“无奶不睡”的局面,甚至出现夜醒十几次每次都要喂奶才能再睡着的睡眠依赖。
如果你发现宝宝一直哭闹不睡,很大的可能性是因为之前已经让宝宝养成了无奶不睡的习惯,并不一定是生理需求,而是心理习惯,这种习惯完全可以改变。
误区二 玩累了就睡了
对婴儿来说,越困敏感度越高,越容易哭闹不好哄。当宝宝越来越兴奋、无法控制自己的举动时,其实大多已经过于疲倦了。有时候宝宝累到极致最终还会睡着,但基本是闹到最后突然一下子睡着,是不健康的崩溃式入睡。需要家长根据宝宝的内在规律,安排适合的睡眠计划。当宝宝刚出现睡意,家长哄睡反而能够令其平静入睡。
误区三 白天不睡晚上才睡得长
婴儿对睡眠的需求非常高。3个月之内的宝宝白天要睡4次小觉,6个月的宝宝白天要睡3次小觉,1岁的宝宝要睡2次小觉,再大一些才慢慢变成1次小觉。白天不让他们去睡觉,这样会让宝宝情绪非常糟糕,脾气暴躁、易怒爱哭。在这种状况下,晚上崩溃式入睡反而睡得不踏实,更容易半夜惊醒大哭。白天的小睡对于修复宝宝的情绪和精力来说非常重要,不要人为刻意取消
误区四 婴儿都是抱着入睡
小宝宝都对被抱着摇晃有着天然的好感,像在妈妈子宫里,能让他们觉得平静安稳。所以宝宝一哭,家长就喜欢把他们抱起来摇晃,一直抱到宝宝睡着。
天津北方网
小宝宝的诞生会给家庭带来欢声笑语,与此同时,由于新手爸妈在照顾宝宝方面经验不足,可能会陷入一些较为常见的护理误区。今天,我们要说的日常三大护理方面的误区,各位新手爸妈掉进去几个呢?
睡眠误区:过度的“自以为是”
1、给熟睡的宝宝把尿
情景呈现:怕宝宝尿裤子、尿床,导致小屁屁不舒服,家长们也是操碎了心,经常会在宝宝已经熟睡之后,刻意拍醒宝宝,然后抱起来给宝宝把尿。
正确解析:睡眠对于宝宝的成长来说十分重要,如果牺牲他们宝贵的睡眠只为不弄脏小屁屁,那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家长可以挑选质量好的尿不湿来保护宝宝的小屁屁,如果宝宝尿湿了很不舒服,他会用哭声提醒家长及时更换。两三岁以后的宝宝夜里小便时,有的已经知道叫人,有的会在有尿意时自然醒来,所以并不需要特意将熟睡中的宝宝叫醒把尿。
2、在晚上开着灯睡觉
情景呈现:晚上给宝宝开着灯睡觉,也是宝妈们常见的做法。妈妈认为这样不仅可以方便照顾宝宝,也会让宝宝更有安全感。
正确解析:卧室的灯光不仅会影响宝宝的睡眠质量,导致昼夜不分,还会影响视力发育。任何人工光源都会对人体产生一种微弱的光压力,这种光压力长期存在,会使婴幼儿焦虑、紧张,难于成眠。长期在灯光下睡觉,还会影响眼睛的网状激活系统,导致每次睡眠的时间缩短、睡眠深度变浅,容易被惊醒。睡在灯光下的婴儿与睡在黑暗中的婴儿相比,近视发病率要高出4倍。因此,聪明的妈妈一定不要再给宝宝开灯睡觉。
喂养误区:盲目的“武断专行”
1、流食一律都用奶瓶喂
情景呈现:不少父母喂食害怕麻烦或者宝宝接受度不高,于是把米粉、蛋黄糊、苹果泥等流食统统装进奶瓶里,这样宝宝吃起来速度既快,又不会弄得到处都是。
正确解析:用奶瓶喂流食可能会增加宝宝的食量,导致体重过重,同时使宝宝失去了练习咀嚼的机会。宝宝吃辅食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此来了解进食的过程。因此,妈妈应用勺子等餐具来给宝宝喂食,让宝宝体会进食的乐趣。
2、添加辅食后放弃补充维生素AD
情景呈现:有些妈妈在给宝宝添加辅食后,认为辅食种类繁多,营养自然十分丰富。因此,便停掉了医生建议每天给宝宝补充的维生素AD滴剂。
正确解析:辅食中的确含有宝宝日常所需的一些营养成分,但对于宝宝生长发育所需的关键营养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D来说,从辅食中是很难获取足量的。维生素AD都属于脂溶性维生素,植物性的食物中并不含有直接的维生素AD。胡萝卜等深色蔬菜的中含有维生素A的前体物质β胡萝卜素,但转化率非常低(只有不足1/12),且还会受到产地、烹饪方法、脂肪物质同食等因素限制,影响补充效果,满足宝宝的成长所需并不容易。而存在于动物肝脏中的维生素A则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由于肝脏是解毒器官,含有大量毒素和重金属的潜在风险,不适宜给宝宝频繁食用。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海鱼、动物肝脏、蛋黄和瘦肉中,宝宝每日补充的量也十分有限。但又因为维生素AD对于宝宝的骨骼牙齿发育、免疫功能、身高增长、智力发育、视觉发育以及造血功能息息相关,因此,宝妈们一定要遵循医嘱,每天一粒伊可新服用到宝宝3岁,不可轻易断服和停服,否则会为宝宝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
卫生误区:一味的“矫枉过正”
1、禁止宝宝吃手指
情景呈现:小宝宝经常会吮吸手指,每当看到宝宝在咬食手指时,妈妈们第一反应就是运用各种方法来禁止宝宝啃食自己的手指。
正确解析:在口欲期的宝宝,吮吸手指、啃东西都是正常的现象,家长无需阻止,只需要保证宝宝的手指清洁即可;这也是宝宝感知觉和智力发展的信号,是婴儿进入手指功能分化和手眼协调准备阶段的标志之一,也是一种自我安慰的途径,有益于宝宝大脑发育。家长应把吮手指看做是一个发育阶段的正常生理现象。
2、过度地清洁皮肤
情景呈现:宝宝新陈代谢快,尤其是夏天爱出汗,妈妈们为了宝宝的干净卫生一直给宝宝洗澡,还要用香皂、沐浴液等为宝宝洗去表皮油脂,导致过度清洁皮肤。
正确做法:宝宝的皮肤角质层软而薄,血管丰富,吸收能力非常强,如果过度清洁皮肤或洗澡时使用药皂及碱性强的肥皂,会因皮肤表面油脂被去除而降低皮肤防御功能。因此,家长一定注意不要给宝宝过度清洁皮肤,平时用清水清洁即可,必要时使用儿童专用的沐浴液。
调查显示,92%的父母给孩子补充维生素AD或多种维生素,80%的父母给孩子补钙剂。对“婴幼儿最容易缺乏的微量元素是什么”和“什么食物含铁最丰富”两个问题,7成左右父母给出了正确的回答。调查发现,父母在微量元素的补充依据方面则显得缺乏理性,超过30%的父母凭自己的判断或者看别的孩子补,就自己决定给孩子补。
微量元素是很重要,少了会影响孩子健康发育,但是多了也不好,所以补微量元素最好由专业医生检查后再决定该怎么补。目前许多父母把视线过多集中在了微量营养素上,而一个孩子生长发育需要全面的营养素。需要提醒父母们注意的是,在关注孩子微营养素状况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膳食的全面合理。
误区2:过度补锌导致性早熟
从“孩子厌食挑食都是缺锌”,到“最近我的孩子不爱吃饭,注意力也不集中,原来是缺锌”,爸爸妈妈们耳朵里广告听多了,也开始落实到行动上。甚至有些父母直接买来各种锌剂给孩子吃。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曾接诊过一个10个月的婴儿,其体重相当于一个3岁半孩子的正常体重,该婴儿还被诊断为脂肪肝,这和父母每天定时给她补锌、补钙、补铁,服用氨基酸等营养品有关。而重庆一位女士给9岁多的儿子补锌,竟补出了性早熟。
那孩子到底该不该常规补锌?医学专家表示在没有诊断锌缺乏病之前,不需要预防性补充锌剂。最重要的是注重合理膳食结构,及时给宝宝添加辅助食物,食补永远是最佳的选择,蛋黄、瘦肉、鱼、动物内脏、豆类和坚果类含锌较丰富,从辅食中婴儿也能摄取锌。
董小燕医师表示,很多父母为了避免孩子出现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问题纷纷给孩子补锌。但是如果补锌过多,可能就会影响铁等*量元素的吸收,导致缺铁性贫血。身体需要多种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一定要均衡,缺乏任何一种都可能引起病症。
专家支招:三招判断孩子营养状况
儿科营养专家提供了3个简易方法帮你判断孩子的营养状况。首先是通过生长发育曲线来检测。每个月为孩子量一次身高、体重和头围,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生长发育曲线表上,观察宝宝的生长曲线是否一直在正常范围内,并且是匀速顺时增长。其次,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是否愉快、平静。最后,看一看孩子抵抗疾病的能力。在同样的状况下,孩子不容易生病,或生病后很快自愈,就说明孩子的营养状况比较好。
加拿大圣迈克尔医院科学家调查研究了1300多名2—5岁的孩子。结果发现,牛奶喝得越多,维生素D水平越高,但铁的水平却呈下降趋势。研究分析认为,幼儿每天喝两杯牛奶既可保证最大维生素D摄入量,也能防止体内铁质流失。
新研究负责人表示,新研究发现,幼儿牛奶喝少了,维生素D会不足;牛奶喝太多,则容易导致缺铁。维生素D有助于钙质吸收,增强骨骼健康,也有助于防止免疫系统疾病、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补铁有助于儿童大脑健康发育。缺铁则会损害身体及大脑技能。同时,《小儿科》杂志刊登加拿大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幼儿每天最多喝两杯牛奶,(1杯牛奶8盎司,约为227克),对儿童的成长最合适。
喝牛奶最终目的是要吸收好,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都是在不断完善的阶段,过多的摄取牛奶只会增加孩子身体的负荷。同样,其他食物的摄取也是如此。
冬季,有的妈妈给宝宝洗澡,生怕宝宝冻着,每次洗澡时将浴霸所有的灯都打开,这样浴室会很暖和,不用担心宝宝感冒。
专家纠误:虽然浴霸使用方便,但长时间使用要当心辐射。浴霸升温迅速,大多数浴霸的4个灯泡加起来大约是1200瓦,强光很容易造成光污染,耀眼的灯光会干扰人体大脑中枢神经功能,让人头晕目眩,强光很容易灼伤婴幼儿眼睛及皮肤,使用浴霸时,不要让强光直射宝宝,出现不适要及时停用。
【护理宝宝误区2:洗澡水温过高】
冬季,妈妈会觉得给宝宝洗热水澡宝宝会更干净更舒服,最重要的是,宝宝不会因为水凉了感冒。
专家纠误:医学研究证明,宝宝洗澡时室温应在24-30℃,水温在38-40℃,水温过高容易破坏皮肤表面的油脂,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加剧皮肤干燥程度。
【护理宝宝误区3:天冷了,宝宝穿得越多越好】
冬季,妈妈担心宝宝感冒,总要给宝宝多穿上几件衣服,往往是宝宝稍一活动就会满头大汗。
专家纠误:常言道:“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寒”,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宝宝的体温相对成人偏高一些,运动量大,易出汗,而严实的衣服使宝宝体内冷热交换遭到破坏,结果会导致“热过了头”,出更多的汗,以至于稍稍受点风寒就会感冒。
如果室内有暖气或者空调,在25-28摄氏度的室温条件下,宝宝只要穿薄薄的棉衣,内有一件细薄的小棉毛衫即可,不必再添加毛衣等衣物。如果是南方,家中没有取暖设备,室温比较低,可以给宝宝多穿一件棉背心或毛背心,一方面保持宝宝的前胸和后背不会受风着凉,一方面又方便宝宝活动。
【护理宝宝误区4:一天到晚门窗紧闭】
冬季,有的妈妈生怕开窗进来冷空气将宝宝冻着而感冒。所以只要宝宝在家,妈妈肯定把家里的门窗都关得严严实实的。
专家纠误:长时间不开窗,室内空气浑浊,室内外温差过大,紧闭门窗虽能保暖,但对宝宝的健康不利。所以,从卫生的角度来说,应该定时开窗通风换气,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护理宝宝误区5:长时间处于空调房内】
南方多数家庭没有暖气,为了保暖,有些妈妈有时会一整天开空调取暖,可殊不知这样对宝宝的皮肤是一大伤害。
专家纠误:要防止肌肤干燥,居室内最忌干燥,湿度应保持在50%至60%,所以空调要间断使用,使用时最好开启空气加湿器或存宝宝身边放一盆水。
【护理宝宝误区6:长期给宝宝戴口罩】
冬季,外出时妈妈常常给宝宝戴上口罩,以为这样可以防寒防感冒,但其实这样并不科学。
专家纠误:因为当鼻子吸进冷空气,经过弯弯曲曲的管道,进入肺部时,已接近体温。宝宝的耐寒能力也可以通过这种生理功能的锻炼来增强。如果整天戴口罩,鼻腔及整个呼吸道的黏膜得不到锻炼,宝宝反而变得娇气,稍微受寒就更容易感冒。
【护理宝宝误区7:宝宝吃了鱼肝油、含钙药物就不用外出晒太阳了】
冬季,很多妈妈为宝宝晒太阳的事犯愁,既担心宝宝不晒太阳不健康,又怕离开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户外晒太阳容易造成宝宝感冒。所以就安慰自己说宝宝吃了鱼肝油、含钙药物就不用外出晒太阳了。
专家纠误:鱼肝油无法替代阳光的照射,且晒太阳不仅仅促进钙的合成,还能促进钙的吸收,另外,还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对宝宝也是一种锻炼。所以吃鱼肝油与晒太阳并不矛盾,但需注意鱼肝油的剂量不能超过正常用量,否则会引起维生素A中毒。 在无风较暖,阳光充足时多带宝宝出去走走,要穿暖一些,让宝宝多做些室外活动。 还要提醒的是,隔着玻璃晒是不起作用的,紫外线很少能穿过玻璃,所以宝宝晒太阳最好在户外,或宽敞的阳台上。
【误区8:维生素A补充得越多越好】
有的宝宝抵抗力很弱,一入冬后就经常感冒发烧,经过医生的检查,确诊为体内缺乏维生素A。并建议妈妈可以为宝宝补充一些。妈妈心想,既然维生素A这么重要,干脆多补充一些。
专家纠误:维生素A是人体必需营养素,但它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过多服用会在体内产生蓄积,引起中毒,尤其是可能出现肝脾肿大。 如果宝宝出现维生素A缺乏,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 补充维生素A最安全的方法,还是应该注意在饮食中安排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有:胡萝卜、蛋类、黄色水果、青椒、动物肝脏、牛奶及奶制品、鱼肝油。
三岁左右的小孩大都喜欢看电视,而且经常一看就是半天甚至一天。虽然完全禁止孩子看电视是不大能的,但为避免孩子过度沉迷,你有空不妨多带宝宝到户外逛逛。此外你要给孩子树立看电视的规矩,每天看电视时间最好控制在40分钟之内为好,每过20一30分钟、就应休息一段时间,以免眼睛疲劳。
下面几来看看三岁宝宝看电视的禁忌有哪些吧。
三岁宝宝看电视的禁忌
距离过近:学龄前儿童看电视总喜欢往前面坐。这样,孩子的眼睛在屏幕发出的强光的长时间刺激下,不仅容易使孩子视觉的敏锐度与适应性降低,而且容易造成眼睫状肌调节功能的降低,晶状体逐渐变凸,导致近视出现。一般来说,看电视时,把孩子的座位安放在距离电视机2.5~4米处为宜。
音量过高:学龄前儿童看电视时,长时间在较高音量的刺激下,不仅容易使听觉的感受性降低,形成不良的听觉习惯,而且容易导致视觉等感受性的下降。相反,采用相对小的音量,对孩子的听力、视力、注意力等的发展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光线过暗:看电视时,室内光线过暗,则影响孩子视觉功能的发展,也容易导致近视现象的出现。晚上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时,不要把照明灯都关闭,在电视机后方安上一盏小红灯,可起到保护视力的作用。
坐姿不正:孩子看电视时,歪歪斜斜地就坐,如靠在被子上、躺在父母怀里,都容易使孩子未定型的脊柱发生变形与弯曲等,养成不良的坐姿习惯。
饭后即看:饭后孩子即看电视,容易使孩子的大脑兴奋中心转移,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电视内容,形成消化液分泌的停滞与食物的沉积现象,影响肠胃的消化。饭后,让孩子轻微活动一会儿后,再看电视为宜。
边吃边看:孩子边看电视边吃饭或糖果、瓜子等,嘴里的食物往往咀嚼不够,容易加重孩子的消化负担,影响消化功能。长期如此,还容易养成吃零食的不良习惯。
看武打凶杀内容的电视:学龄前儿童常常看武打凶杀片,不仅容易使孩子长时间处于紧张、恐惧状态,影响身心健康发育,而且容易使孩子产生好奇心,进行模仿,导致孩子对打架斗殴等不良社会现象适应性的提高。攻击与冒险行为增多。
患电视孤独症:电视和电视游戏机对儿童的吸引力极大。儿童思维分析力差,模仿性很强,长此下去,儿童只对电视节目感兴趣,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性格变得孤独,严重的可出现反常的心理状态。
让孩子躺着看电视:一些父母让小孩躺着看电视,以为孩子舒服,其实适得其反,这对孩子的健康颇为不利。有些人喜欢躺在床上或沙发上看电视,觉得这样看电视舒服自在又省劲。他们的孩子也跟着学,躺着看电视。其实,躺着看电视害处是很多的。这是因为躺着看电视时,不但要仰着头,侧着身,而且需要歪着脖子和偏转眼睛。
下面是在与新手爸妈的讨论中,我发现在父母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和我的一些看法。
误区一 早认字可以提早自主阅读
有网友认为:孩子早认字就能提早自主阅读,提早自主阅读对于丰富孩子的词汇量、掌握知识以及培养学习和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很有好处。
好好快4岁的时候开始对文字发生兴趣,通过平时在路上看路牌、讲故事时认识的字,她已经能读一些很简单的书了。那个时候,她是一个字一个字来读的,比如“小-白-兔-对-小-黑-兔-说-你-真-黑”,如果一边读一边理解这句话,除了理解每个字的意思,还需要有一个更复杂的思维转换,那就是由字到词再到句子的过程。
我们知道,文字是一种抽象符号,即使是汉字这样的象形文字,和图形也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成人读文字时,需要先把这些文字符号转化为它的具体含义,再去理解整句话的意思,这里面有一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而对于幼小的、尚没有建立丰富感观和认知经验基础的孩子而言,这种思维过程的实现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当然,我不否认有神童的存在,那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
好好认字以后,基本上还都是让我读故事给她,刚认字的时候,她拿起书来看,纯粹是觉得好玩。好好快5岁的时候,已经真正进入阅读的敏感期,随着她认的字越来越多,思维也进一步发展后,才真正能沉浸在书中。通过与她的沟通,我发现,除了那些我以前讲过的书,或是书中讲到的是她接触过的事情之外,如果她自己看新书的话,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往往会有一定的局限。
成人读书给孩子和孩子自己阅读,是完全不同的。成人读书时,对词汇的连贯、融合故事情节的语气语调,以及在孩子提出问题时及时讲解,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和感受书中的内容。所以,很多上学之后的孩子,虽然认识了很多字,还是更愿意让父母读书给他听。此时父母请不要焦虑,不要担心怎么认字了还不能自主阅读啊,欣然读给孩子听就好了。
薛涌在《一岁就上常青藤》一书中有下面这样一段话,是转载的塔夫脱大学教授Maryanne Wolf在《阅读大脑的故事和科学》中的一个研究结果:
“真正的阅读需要把大脑不同部位复杂的功能综合起来。这包括视觉、听觉、语言、概念生成等等。这些功能的整合,要依靠所谓的‘髓鞘形成(myelination)’。……‘髓鞘形成’一般要在5到7岁之间完成。男孩在这方面则偏晚一些。”(懒妈补充:这个研究结果,其实和蒙台梭利经过长期观察得出的儿童阅读敏感期要在5岁左右才能到来的结论,是非常吻合的。)
“Maryanne Wolf的理论基本上解释了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读书识字是从5到7岁之间开始(懒妈补充:人类大脑的永久记忆也是从5岁以后开始的,此时最适合开始抽象知识的学习)。如果把这个过程强行推前,比如在四五岁之间开始,就等于让孩子执行一些他们的大脑还不具备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以凭借视觉或者听觉机械地‘阅读’,其实不过是对声音和图像的死记硬背而已,创造的是一种‘阅读’的假象。”
书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孩子今后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不取决于早期的阅读能力,而取决于其词汇量的多少和丰富性。Maryanne Wolf的理论在这方面得到了两位早期教育专家Betty Hart和Todd Risley的研究的支持。他们调查了在三个不同阶层中的孩子词汇量的发展,结果发现:孩子运用的词汇,有86%~98%是来自家长和他们讲话时所用的词汇。在4年的时间内,专业人士阶层(professional class)的孩子会听到450万个词;劳动阶层的孩子会听到260万个词;靠政府福利救济生活的家庭的孩子,则仅听到130万个词。假设这些孩子的智力基因基本一样,他们的语言经验则完全不同。专业阶层和靠领救济生活的阶层的孩子,在4年内从家长那里所听到的词汇竟然相差320万!这种不同,也决定性地影响了他们在学校的学业表现。”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要多和孩子做互动,多交流、多读书给孩子,更要让孩子多接触真实的环境,通过大量的实际经验来丰富他的感知,从而提高他的思维和理解能力,而不仅仅是提早教孩子认字,期待孩子通过自己阅读达到丰富词汇量、提高写作等目的。其实孩子从一出生就在学习,孩子的早期发展过程中,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远远不是我们想象的识字看书那么简单。有的网友提及一些早慧儿童的例子,这些孩子成长的各方面因素并没有被充分提及,我觉得咱们做父母的不能因为一些宣传出来的个别例子而忽略了孩子正常的发展规律。
孩子的符号敏感期一般在4岁左右到来,每个孩子会有个体差异,但是那种从0岁就给孩子不断灌输抽象符号而导致的“敏感期提前”不在此列;如果孩子在一两岁时对文字感兴趣就会问,也不必教条地坚决不告诉,其实那个时候孩子看到文字会产生好奇。
随着对抽象符号的认知和积累,真正的自主阅读一般从5岁左右开始,但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不要期待孩子马上就能充分具备自主阅读和学习的能力,学习和阅读的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此外,孩子学习知识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除了看书,还是要以真实的感受为主,比如参观、自主动手实验和制作等等。
误区二 早识字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商
提倡早认字的观点中,常常会提及日本教授石井勋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测试结果:如果从5岁开始学起,到入学前一年,智商能达到110;要是从4岁开始学起,学2年,智商能达到120;若从3岁开始学习3年,智商能达到125~130。
首先,这个结果的真实性还有待考察,就算是真的,其实也说明不了什么。且不说3~5岁儿童的智力具有不确定性,我们知道,智商的测量是基于一些测量方法,鉴于传统智商测量的局限性,现在最新的智力测量依据已经不是简单地以传统测量来判断了,现在的智力分为潜在智力和实用智力,新的智商测量包括以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为基础的智力测验和以现代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考夫曼儿童评估测验,都尽可能避免过去传统测量存在的误差。更主要的是,智力测量(智商)所测量的仅仅是人的智力表现,而不是真实能力的表现。智商绝不能作为预测个体的健康、幸福或成功的唯一有效指标,如个体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习惯、教育、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成功动机等等。
如果石井勋教授的数据真实可靠,可能有家长会说,我致力于通过早识字进行孩子的智力开发,培养出高智商的孩子,是为了今后培养杰出人才。可是,在现代社会,有高智商和文凭并不是衡量能力的指标,现在需要的是开创性人才,创造力比高智商更加重要。创造力是一种发散思维,不是聚合型思维,发散式思维要求个体发现问题的各种不同答案和解决办法,而聚合型思维要求个体找出问题的一个最佳答案,并且要精确(这是智力测验所测量的内容)。有这样一个事实:日本是极端强调早期智力开发的国家,奥地利的孩子7岁以前不识字读书,两国的人均诺贝尔奖指数,奥地利比日本高出数倍。
误区三 婴儿期识字能够开发右脑
人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主要从事形象思维,右脑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艺术和经验学习的中枢。孩子6岁之前,本来就是以运用右脑为主的,从6岁以后才用左脑进行抽象思维和学习。孩子在婴幼儿阶段富于幻想和直觉,是感性思维阶段,这个阶段孩子学习的最主要特点是喜欢听故事、听音乐、看图画、空间探索等等,孩子是运用视觉、听觉、感觉来进行综合学习的,所以,讲故事,空间感的培养,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熏陶等,都是非常适合这个时期的孩子的。
早认识汉字有利于右脑开发的观点是日本的七田真等人提出来的,其主要的理论基础源于杜曼(Glenn Doman)的研究,包括闪卡的应用,现在是非常有争议的。杜曼的方法本是帮助大脑受损儿童恢复,其原理是利用人类大脑中在婴儿期尚具备的功能但是后来逐渐退化的“动物脑”部分,这个应用,到底对正常孩子的发展会不会造成危害,目前没有对比研究,因为科学家不可能用有风险的事情拿到孩子身上做实验。另外,迄今为止并没有相关的跟踪数据表明,“杜曼宝宝”以及“右脑开发”儿童长大后,到底和正常成长的孩子有何不同。而且,就算是被开发的孩子中有成功的,自然成长的孩子里也有大量成功的例子,而自然成长是没有风险的。我一直觉得,孩子的成长不是高风险投资行为,任何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内在伤害的事情,还是尽量避免为好。
此外,我之所以对杜曼和七田真等人的方法不感兴趣,是因为我坚信人类正常认知发展的规律,不需要用诸如“闪卡”这样存在高风险的“武功秘籍”来走捷径。比如七田真育儿法认为,“不求理解”是右脑教育的关键,其结果是能够大大提高记忆,我觉得这是不折不扣的灌输式学习:不管是通过闪卡灌进去的还是把文字当图片记住的,如果是从婴儿期就这样灌输给孩子,这个做法一旦养成习惯,那么今后接触新事物时,是不是也不求理解地记忆,这如何发展孩子自己的主动性思维和创造力呢?
误区四 不让孩子早认字是因为懒惰,或者为孩子不够聪明找借口?
在是否要让孩子早识字的讨论中,类似的意见我看到很多。孩子没有早认字,就认为孩子不聪明或者家长不够勤快,这样的看法实在是很极端,却也非常有代表性,正是因为这样的观念,有非常多的妈妈因为自己的孩子对认字不感兴趣而倍感焦虑。
我女儿好好,从小没学过认字,但是我尽可能带她去大自然体验、游山玩水,在她3岁前,我们周末去过最多的地方是植物园、动物园、海洋馆;外出度假是去海边,为好好建立了充分的感知基础。好好的好奇心和专注力也一直被保护得比较好。4岁起进入文字敏感期后,她通过日常生活中接触以及讲故事等方式,短时间内就认识了大量的汉字(具体认识多少我没数过),现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汉字和图画书上的字基本都认识了,我从没刻意教过。好好自进入敏感期以来对认字的兴趣一直强烈,而且乐在其中。我觉得,这样自主的学习方式,最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发展是良性的,能够很好地保护孩子的自主思维和好奇心。此外就是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认知发展良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身心健康的孩子,我是不会为她今后的学习发愁的。
可能有人说,你自家的例子没有代表性。那么,我还想再举一个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的例子,这是张教授在博客中写给一个9岁上大学的孩子诗钧的一篇《是谁害了天才儿童》中的内容,讲了他自己的经历:
“人类历史上被认为是智商最高的米尔,11岁就掌握了当时的所有数学,20岁出头精神出现了问题。其后米尔自己‘调控’,康复,到46岁才发表了他的经济学巨著。我认为如果米尔的父亲不是见到儿子的天赋惊世骇俗,日夕强迫儿子学习,米尔的成就会大得多。
“我是过来人,24岁才进大学。不敢说自己少小时的天赋比得上诗钧小友,但姐姐们的记忆,是年幼时我过耳不忘,而儿童的玩意,无一不精,所向无敌——只是读书不成罢了!有什么打紧呢?24岁才发劲读书,33岁正教授,可能因为误打误撞,用尽了长途赛跑的法门。
“71岁还有后劲,还可冲刺,显然是因为我24岁才起步。诗钧小友,慢一点起步吧。来日方长,上苍不会那么小气,给了你天赋然后拿回去的。”
误区一:宝宝多穿衣服能防感冒。
专家: “捂”是个相对的概念,应当根据室外温度来增减衣服,不是穿得越暖和越好。冬季,宝宝在户外穿得过多容易出汗,一遇冷风会导致感冒。因此,着衣应以进行一般活动不出汗为标准。最好在此基础上进行少穿训练,增强孩子对外界气流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肌体免疫力。
误区二:宝宝爱吃什么可能就是体内缺什么,孩子爱吃肉,那就让他多吃点,长得壮。
专家:不管什么时候,孩子的饮食结构都要科学安排,合理搭配。冬季,气候干燥,容易上火,在保证孩子摄入足够蛋白质和脂肪的基础上,饮食最好清淡一点,少吃羊肉和辛辣食品,少吃甜食,还要让孩子多吃水果,补充维生素。生食加热要彻底,以免引起消化道疾病。不提倡3岁以下的孩子喝蜂蜜,因为花粉容易引起 过敏;不提倡孩子喝过多的碳酸饮料,一定要多喝水,可在水中加入微量食盐。
误区三:天气乍暖还寒,室外风大尘多,尽量少开窗,以使室内暖和、干净。
专家:虽然外部环境质量低,但家长仍须保证每天开窗,加强室内空气对流。现在国外流行儿童开窗睡眠,锻炼孩子用冷水洗脸、洗脚,然后坚持洗冷水浴,这都属于增强儿童体质的锻炼。与此同时,冬天空气干燥,家长要保持室内的湿度,可以用加湿器,条件不允许的家庭也可以在室内搭湿毛巾或使开水不断沸腾用来制造水蒸气,适时熬醋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同时,充足的睡眠也可以增强孩子对病毒的抵抗力。还应注意的是,孩子房间的摆设应尽量简单,不要在室内养花。
误区四:室外空气中病菌多,孩子应减少外出,在家更安全。
专家:冬季也应该让孩子每日有一定量的户外活动,当然,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的地方,比如火车站、电影院、商场等,及时对儿童和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养成进门先漱口、洗手、洗脸的习惯。哺乳期的母亲如果感冒,应戴好口罩再给孩子哺乳。
父母们必须明白,对宝宝进行音乐启蒙教育,如果脱离实际,如果缺乏兴趣带来的愉悦,将是不成功的教育;同样,违背宝宝的意愿逼迫他学习,不但学不到什么东西,反而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误区一 孩子一咳嗽就吃止咳药
危害:止咳不当可“雪上加霜”
“孩子咳嗽是很常见的症状,但在护理咳嗽患儿时,家长常常存在不少误区”,某医院儿科主任医师余教授指出,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咳嗽,就急忙买来止咳药给孩子吃,这种做法其实并不妥当。
“止咳药的种类很多,作用也各不相同。比如,感冒咳嗽的用药,与哮喘咳嗽的用药就绝对不同”。
他解释说,引起孩子咳嗽的原因很多,其中感冒引起的咳嗽最为常见,有些则是肺炎、哮喘或过敏引起的咳嗽,在用药时应该区别对待。“大多数孩子因感冒引起咳嗽时,应首先以清感冒、化痰为主,此时应吃消炎药、解表药、化痰药,而不是镇咳药”。
“有些镇咳力量比较强的药,特别是中枢性镇咳药,在孩子感冒咳嗽时尤其要慎用”,余教授提醒说,咳嗽其实是孩子身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体内的痰可以通过咳嗽排出来,如果误用了镇咳药,痰反而排不出,咳嗽时间一长,甚至可导致气管炎,对孩子的病情无疑是“雪上加霜”。
误区二 孩子一发烧就吃退烧药
危害:服药不当可加重身体失水
对许多家长来说,孩子感冒如果不发烧还好,一旦发烧,家长就会特别紧张。很多时候,孩子明明只有一点点发烧,家长就赶紧给他们吃退烧药。那么,到底什么时候该给孩子吃退烧药呢?
对此,余教授认为,感冒引起的发烧并非都需要吃退烧药,即使吃,也要掌握好时机。
“如果是感冒引起的发烧,孩子体温在38.5摄氏度以下,以前也没有发生过抽筋,一般来说吃点感冒药,多喝水,让孩子出汗就可以了,不要随便吃退烧药”。
余教授提醒说,失水同样可能引起孩子发烧,“比如有些孩子拉肚子,开头也会发烧,但烧得不高,这时首先应该补充水分,喝水比吃退烧药更重要”。
他分析说,退烧药的作用是通过逼孩子出汗,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如果孩子体内水分不足,吃太多退烧药不仅达不到退烧效果,反而可能造成孩子猛出汗,加重身体失水”。
误区三 为“润肺”让孩子吃生梨
危害:饮食太寒凉可致“两重伤”
余教授指出,在广州地区,孩子所患感冒多属风热感冒。“流鼻涕、咳嗽、发热、口干、咽喉痛,这些都是风热感冒的症状。有些孩子一开始虽然是风寒感冒,后来也会转成风热感冒”,他指出,不论风寒、风热感冒引起的咳嗽,在生病期间,都应特别注意忌食寒凉的食物。
“每个来找我看感冒咳嗽的孩子,我都会交代他们不要吃冰淇淋、生梨和酸奶”,余德钊表示,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咳嗽时吃点梨可以“润肺”,但其实这种做法在感冒初期应特别慎用。
他解释说:“梨是偏寒凉的食物,而所有寒凉食物都会伤肺和胃。中医认为,患感冒时人的肺气本来就受损,如果饮食上再吃得太凉,无异于使孩子的肺受到"两重伤"。”
误区四 孩子感冒喝清补凉
建议:用滚汤代替老火汤
余教授提醒说,除了生梨外,西瓜、火龙果等水果也都是凉性的,孩子感冒期间应尽量少吃,“葡萄、苹果、杨桃、枇杷、番石榴则可以适当吃一些”。
他同时提醒父母们,孩子感冒咳嗽时,最好不要喝老火汤,“特别是含有清补凉的汤,不利于孩子感冒透发,即使孩子有些气虚,也要先清感冒、咳嗽,等病好后再进一步调补”。他表示,总体而言,老火汤比较“腻”,不适合脾胃不好的孩子喝,“对感冒的孩子来说,用新鲜的瘦肉、青菜滚汤反而更好”。
误区五 症状稍好就停药
危害:用药不够易复发
还有一类父母则对孩子吃药显得特别排斥,一看到孩子症状稍有些好转,就不再继续给孩子吃药。余教授提醒说,这种“好心”的做法反而可能延长孩子的病程,甚至使孩子旧病反复发作。
“每一种疾病都有自己的规律。如果孩子患的是普通感冒,通常一周左右就能好。但如果感冒引起了气管炎,则要两周甚至三周的时间才能好。”他举例说,患气管炎的孩子吃了一周药后,咳嗽通常会好很多,但整个病情其实并没有完全好,此时停药,容易使孩子在短时间内再次咳嗽,反复如此,甚至可使孩子的咳嗽半年甚至一年都治不好。尤其是如果使用的是抗生素,这样的做法还很容易导致耐药。
因此,在宝宝生病时,家长们不要忽视上面的误区,应该避开这些误区,科学的给孩子看病。
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喂奶后挤点奶水喷洒在宝宝的脸上,可以使宝宝的肌肤细嫩。其实这样做,奶汁滞留在脸部皮肤上,容易造成汗腺口、毛孔的堵塞,使汗液、皮脂分泌排泄受阻而形成汗腺炎、皮脂腺炎和毛囊炎;又由于奶汁营养丰富,带有粘性,喷洒颜面还可引起细菌繁殖和沾染尘埃,反而有害宝宝的皮肤。所以将奶汁喷洒在宝宝的颜面是不可取的。
也有的父母喜欢给宝宝打扮,常给宝宝涂脂擦粉。由于许多化妆品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和多种金属,对健康很有害,因此,为了宝宝的健康,不要给宝宝使用成人的化妆品。为保护宝宝的皮肤,可以选用一些专门为婴幼儿特制的护肤用品。
另外,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乱挤脸部疖子。因为脸面部血管有许多与颅内血管网相通。宝宝的脸上如果长了小疖子,用手挤压,容易造成小疖肿进一步感染化脓和扩散使面部肿胀,甚至发生败血症。若细菌和毒素随血液流到颅内,还会引起颅肉感染,发生化脓性脑膜炎,导致生命危险。
排骨汤补钙效果差
专家介绍,排骨汤中的钙含量非常低。一斤排骨含钙只有25毫克,骨头汤中的钙仅相当于排骨的十分之一。而3岁以上的儿童每天的钙需求量是800毫克。此外人们常用来补钙的虾皮,其钙质较大,婴幼儿吸收利用程度很差。
补钙良方:喝奶 晒太阳
如何才能科学饮食保证儿童摄入充足的钙?李义民解释,1.5岁以内的婴幼儿缺钙主要是因为体内维生素D缺乏,使钙难以被吸收利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除保证喝奶外,还应注意多到户外晒太阳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鱼肝油等。因为玻璃会隔离阳光中的紫外线,所以在室内晒太阳起不到任何作用。1.5岁以上儿童的室外活动增多,缺钙的主要原因是日常饮食中钙摄入不足。给儿童补钙,奶是最好来源,就钙容易被吸收的程度来看,母乳最佳,其次是配方奶,然后是鲜奶。
吃钙片补钙还缺钙
常补钙还是缺钙,问题很可能出在补钙方法恰当。比如,有的父母将钙片捣碎,与牛奶混在一起,或在喝奶前后给孩子吃,致使奶中的蛋白与钙结合形成奶块,造成钙质无法被人体吸收;还有的父母只管给孩子服钙片而不让孩子晒太阳,影响了钙剂的吸收与利用,同样效果不好。那么正确的方法如何呢?
吃钙片要挑时机
首要一条是把握好服用钙剂的时机,不可将钙剂与植物性食品或油脂类食物同吃。因为植物性食品含有较多有碍于钙剂消化与吸收的成分,如蔬菜中的草酸盐、硫酸盐、磷酸盐等盐类就属于此类物质,它们可与钙结合生成新的难溶性物质;至于脂类,在肠道分解后的脂肪酸同样可与钙结合生成难溶性物质,从而减少了钙的吸收。另外,母乳也可能干扰钙的吸收,故补钙最好安排在两次喂奶之间进行,与喂奶时间隔久一点。同时应鼓励孩子多到户外活动,享受日光照射,或者服用维生素D,每天400国际单位,以增强对钙的吸收与利用。
吃菠菜越多越缺铁
对于补铁问题,专家认为,让孩子吃菠菜补铁,其结果只能是越吃越缺铁,因为菠菜中的草酸鞣酸都会抑制铁的吸收。此外,虽然猪肝含有丰富的铁质,但肝脏容易沉积毒素,在质量没有保证的情况下,也不宜长期大量食用。同时有些植物性食物虽然含铁丰富,但很难被人体吸收。
补铁良方:富含维生素C的
蔬菜、水果与鱼、肉、蛋类搭配
家长想让孩子多吃含铁食物时,最佳选择是深海鱼类,其次肉、蛋中含的铁质也很容易被吸收利用。维生素C有助于铁的吸收,因而家长可以将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与鱼、肉、蛋类搭配给儿童食用。处在添加辅食阶段的婴儿,如果食用果汁调和的蛋黄,补铁效果会非常好。
补钙说容易不容易,关键看爸爸妈妈科学经验够不够,所以,多看育儿书,多交流育儿经或者咨询一下医生,让宝宝健康地成长,不缺钙。
胡萝卜可以提高孩子的视力?米糊有助于宝宝的睡眠?不是的!父母们,甚至包括个别专家都容易陷入这样的认知误区。各种研究成果眼花缭乱,仔细研读这些数据背后的成立条件,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从,是父母们自己应把握好的。下面我们就来纠正这些长久以来的错误认识。
误会1 孩子吃糖会亢奋
事实:一二十项研究表明,吃大量糖的孩子与吃同样多的糖替代品的孩子相比,他们的行为没有什么差异。
专家解释:父母们很难相信这一事实,因为孩子在过生日时吃完蛋糕和冰激凌会变得十分兴奋,这是他们所看到的事实。但是,事实是,让孩子们欣喜若狂的不是食物,而是过生日本身。此外,父母通常还会受观念的影响,在一项研究中,如果父母被告知孩子喝了含糖饮料(但事实是没有喝),他们就更易报告孩子的不良行为。
误会2 腹泻的宝宝不能吃奶制品
事实:奶制品的确会使严重腹泻变得更糟糕,但是如果宝宝腹泻不严重,并且没有呕吐的话,最好还是给他提供包括牛奶在内的日常饮食。此外,还推荐宝宝吃一种奶制品——乳酪。已经发表的20多项研究表明,乳酪中含有的益生菌能使腹泻的时间至少减少一天。
专家解释:益生菌能补充肠内因腹泻而减少的有益细菌。
专家建议:如果宝宝患有胃肠疾病,那此时母乳喂养就非常重要了。因为母乳中含有可以抗击腹泻的抗体和益生元(可促进体内有益菌的自然再生)。
误会3 维生素C能预防感冒
事实:维生素C能有效预防感冒的说法由来已久了,但是最新的几十份研究显示,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摄取维生素C可以预防生病。它或许能缩短感冒时间或减轻病情,但是前提是在病症显示出来之前,你就已经每天摄入不少于200mg的维生素C。
专家建议:对于5岁以内的宝宝,只要他们的饮食富含维生素C就行了。因为对于孩子应该摄入多少维生素C,目前尚没有明确建议。家长可以轻轻松松地保证宝宝每天摄入200mg以上。强化谷物、柑橘类水果和果汁、草莓、番茄等都含有足够的维生素C,这些就能满足宝宝的日常所需。
误会4 婴幼儿蛋白质摄入越多越好
事实:0~3岁的宝宝,特别是新生儿不宜食用高纯度蛋白质粉。
专家解释:临床上经常发现有的宝宝总是生病、低烧,或者厌食、厌奶。有经验的家长会说:“我的宝宝又积食了!”这里的各种症状很可能是蛋白质摄入过多引起的。蛋白质摄入量过高会影响主食的摄取而使脑细胞新陈代谢发生能源危机,还会经常引起便秘,使得宝宝容易上火,引起发烧和厌食。家长在给予宝宝高蛋白食物的同时,会逐渐损害宝宝的动脉血管和肾功能,尤其是有肾病的宝宝,要严格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
专家建议:婴幼儿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蛋白质只占整个饮食结构的7%~15%。过高的蛋白质摄入量会增加婴幼儿未成熟的肾脏负担,轻则造成消化不良、免疫力降低、腹泻、发热,重则造成酸中毒、高渗性脱水、血清尿素和氨升高等不可逆性内脏损伤。
误会5 咖啡因会阻碍孩子生长
事实:很多家长都担心咖啡因会阻碍孩子生长,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有研究证明咖啡因会使老年人的骨骼疏松,但是在孩子和年轻人身上并没有发现这种现象。当然,我们有很多其他控制咖啡因的原因:它会影响睡眠、提高宝宝的心律和血压,引发精神紧张或消化不良。
误会6 反季果蔬吃不得
事实:相比之下,无论哪个季节,多吃点蔬菜水果,才是最关键的健康问题。无数研究证实,蔬菜水果的总摄入量越大,癌症、心脏病的危险就越小,冬天吃蔬菜水果,总比不吃要好。如果反季节的蔬菜水果一律不吃,那么我们冬春是不是就只能吃大鱼大肉了?那样对健康会有什么好处吗?
误会7 听莫扎特能让宝宝更聪明
事实:听莫扎特之类的音乐能让宝宝更聪明的说法没有任何依据。
专家解释:曾经有人对大学生做了一个实验,让他们听莫扎特的音乐,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在短期内得到了提升。在测试中,听莫扎特音乐的学生比不听任何音乐的学生表现得更好,但是现在我们知道那是因为他们的心情不同。如果一个人心情好,他就会在考察思维敏捷性的测试中表现得更好。
专家建议:如果遇到让人紧张的事情,可以提前听听音乐。父母要养成给宝宝唱歌的习惯,这样能提高宝宝语言能力的发育。等宝宝大一点的时候,可以让他学习小提琴或钢琴。一些研究显示,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而言,学习乐器可以提高其智商。
误会8 喝米糊可帮助宝宝睡眠
事实:与不喝米糊的宝宝相比,早期就开始喝米糊的宝宝夜间睡觉的时间并不长。
专家解释:宝宝一觉醒来可能就饿了,但是他们醒来并不都是因为饿了。有时候,宝宝只是想要得到关注。大多数宝宝都是在8周到4个月之间开始一觉睡到天亮,而这个阶段也正是父母习惯性被催着开始给宝宝喂米糊的时间。
误会9 吃胡萝可以改善视力
事实:胡萝卜是维生素A的一大重要来源。严重缺乏维生素A可导致夜盲症。但是没有证据证明额外补充维生素(不管是吃胡萝卜还是通过其他方式)可以改善视力。
传说:世界二战期间,英国空军不想德国人发现他们的雷达新系统,因此,他们就散播谣言,说打掉纳粹飞机的战斗机飞行员吃了很多胡萝卜。之后,德国人就买了大量胡萝卜。
误区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他介绍说,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他还说,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时,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误区二:“迷信”智力测试
圆圆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宝宝比起来,似乎差一些。妈妈带着圆圆去做智力测试。面对着很低的测试分数,妈妈难过不已。“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邹小兵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实际发展,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很可能因此而抹煞了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
误区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邹小兵教授介绍说,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邹小兵还举例说,“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
妈妈们最着急的就是:宝宝对辅食不感兴趣,妈妈们没有办法添加进辅食。
其实,宝宝对辅食不感兴趣表现多种多样,原因也是多样的。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一位叫“佳人渺”的妈妈,由于她没有向我说明宝宝具体年龄,但是根据她的描述,我猜想她的宝宝已经4-6个月宝宝,处于初尝辅食的阶段。
咨询内容如下:“我家宝宝刚加了二次蛋黄,感觉用你介绍的这种方法调的她根本吃不下,我试吃了下,里面的蛋黄颗粒梗得喉咙受不了。后来我只好分离器把生蛋黄分离出来,加水搅匀,再用小碗蒸,边蒸边搅,这样倒是蛮嫩的,然后再挤入奶汁。这次宝宝会主动张口吃了,但加了水以后量就多了点,宝宝吃了几口就烦了。我同事介绍说蒸的时候加入米汤,会变得非常滑,宝宝好吞,并且她说宝宝刚开始要加淀粉类食物比较好。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其实,我觉得“佳人渺”的宝宝辅食添加最大的问题,不是在于是否要改变辅食口感的问题,而是在于:妈妈无法给宝宝加入蛋黄。
蛋黄对于宝宝是非常重要,如果宝宝在辅食添加初阶段不接受蛋黄的话,将有不少营养没有办法补充,这对于宝宝来讲是很大的损失。但是很多妈妈可能就像前面提问的妈妈一样,一旦觉得宝宝不接受蛋黄泥,就改用口感好的蛋羹或者其他的辅食了。我觉得佳人渺的做法还是存在一些误区:
辅食添加顺序出现问题。如果在加蛋黄泥之前,这位妈妈给宝宝加过口感好的、味道甜、香味重的食物,宝宝将不会再吃蛋黄这样无味的食物。佳人渺这位宝宝第一顿辅食可能不是用蛋黄泥,而是选择了其他甜味的辅食。想想大人也是这样的“嫌贫爱富’,如果早早尝过甜头,谁还想吃苦味或者无味的食物呢?
对初次辅食添加阶段意义不理解。第一次给宝宝加蛋黄泥,不要求宝宝能吃多少,主要的意义是让宝宝尝试一下蛋黄的味道。所以,妈妈在第一次调试蛋黄泥时尽量的调稀。蛋黄粒太粗当然让孩子难以下咽了。
对初次辅食添加阶段的原则不确定。虽然,我也不主张蛋黄泥太粗,但是蛋黄调的再稀口感都不是太好。所以,初次辅食添加阶段的原则是让宝宝尝试各种口感的食物,不要过分的注重好口感的食物。这个阶段的宝宝加辅食不是光给宝宝好的口感,而更重要的是要使他尝试各种食物的口感、粗细、味道,只要食物是安全的、健康的。
不管宝宝第一次、第二次对蛋黄泥是多么的拒绝,妈妈们都要坚持给宝宝继续加蛋黄泥的。而且对于准备加辅食的妈妈,一般我建议:4个月的宝宝添加第一顿辅食最好是选择蛋黄泥。
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蛋黄泥作为宝宝开辅食的第一顿呢?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蛋黄的营养价值高。蛋黄含有较高的胆固醇,还含有大量的胆碱、卵磷脂和丰富的维生素以及多种微量元素(例如钾、钠、镁、磷、铁),特别是蛋黄中的铁质达7毫克/100克。婴儿食用蛋黄,可以补充奶类中铁的匮乏。对于只吃奶的婴儿来说,是非常必需的。
蛋黄中的营养成分容易被吸收。鸡蛋中维生素A、B2、B6、D、E及生物素的含量也很丰富,特别是蛋黄中,维生素A、D和E与脂肪溶解容易被机体吸收利用。
蛋黄对于宝宝的营养如此重要,但是往往在宝宝4个月以后加蛋黄,因为味道不太好,有的孩子不太容易,接受导致妈妈们不坚持而放弃继续添加蛋黄。或者是因为辅食顺序添加不当,先添加了口感好、味道甜、味道重的食物后,导致宝宝接受其他辅食而不愿吃蛋黄泥。那么,妈妈们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妈妈们在给宝宝添加的第一顿辅食一定要坚持加蛋黄。
宝宝入园后,大多数父母都会给孩子报这个那个的兴趣班,希望借此来培养孩子各方面的素养。确实,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开始学些东西有好处,但望子成龙的心态有时又让父母不免走入另一个误区。静下心来想想,你已经或正在走入哪个误区。
误区1: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学琴的父母只注重孩子学会了哪支曲子;学画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画了一幅完整的画;学珠心算的父母只注重孩子算得是否快;学跳舞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学会了跳支完整的舞。
只看重结果,无论是给孩子还是给老师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实教孩子,学习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调动他们多个器官、多种感觉,培养多方面能力。比如学习弹琴,手眼耳的协调非常重要,耐性、毅力、战胜困难的能力决定着他是否能学习下来,而经过自身努力战胜困难后的成就感也使他心情愉悦。贯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这些品质,父母可能看不到,但却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深远。
再有,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基本功可能只是学习中的一个小节,比如跳舞,一个舞步要练好长时间,给父母的感觉是孩子几次课什么正经的也没学,但实际上,基本功的训练是为让孩子能完整跳下整个舞蹈而打下良好基础。基本功如果不扎实,学到一定程度可能就学不下去了。
误区2:周末上兴趣班如同赶场,没了亲子时间
有些父母不在乎花钱多少,在周末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兴趣班,英语、影视表演、钢琴、滚轴;孩子忙,父母也跟着一起忙。本来上一星期幼儿园就没多少时间陪孩子,而周末又全用来上兴趣班了。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是离不开亲情的,与父母在一起,是使他们心理发展正常的基础,如果忽视幼儿心理以及亲情的交流,你会发现孩子变得不听话、爱发脾气等等。今后容易与子女在心理上产生隔阂,难以沟通。
一味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容易使孩子疲劳、厌倦。今后他可能对什么都知道一点儿,但对哪个都不精。不如只选择一两项重点学,学会了再学其他项目。孩子如果在哪个项目上特别有潜力,就要多花时间重点培养。
误区3: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有些父母小时候条件不好,没有条件实现理想,而有了孩子后,就把理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比如一位父母,英语顶呱呱一直是他的梦想,他就让孩子从小上英语班学习英语,而成绩稍有不好就一通批评。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果大人把自己感兴趣的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的负担就太重了,孩子学习起来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让他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于感兴趣的事,孩子能学得又快又好。而父母自己的理想,还是自己努力去接近目标吧!
误区4:认为坐在教室里才是真正的学习,忽视生活中的教育
有些父母忽视自己的能力,认为只有带着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让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小椅子上听老师讲课,才是真正的学习,对生活中的知识反而视而不见。
重视孩子的教育,无疑是最值得的投资,但不能一味地投资却忽视孩子的感受。既然是兴趣班,就一定要从兴趣出发,只要孩子有兴趣,就能自主学习,快乐地享受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