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儿童性早熟的报道层出不穷,速成鸡、催熟的水果蔬菜、豆浆豆制品等食物大概是最常听到的“背锅侠”了。但是最近又看到了一个更为“耸人听闻”的说法——孩子长期和父母同睡,容易导致性早熟。虽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逐渐让孩子学会独自睡觉,但是用“会导致性早熟”这样的理由来吓唬人,真的是让专家没办法认同。
“性早熟”到底该怪谁?
喏,就怪它们:
1.疾病原因:性早熟一般分为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前者是由大脑中的病变引起的,后者主要是由于卵巢或睾丸长了肿瘤,或是肾上腺的一些疾病,刺激身体分泌性激素导致的提早发育。
2.其他原因:除疾病之外,如果孩子长期营养过剩、误食了含有性激素的药品(如避孕药)、接触会引起性早熟的化学品,也可能会导致性早熟的发生。有些情况下,孩子过早接触了超越其心理年龄的内容,比如一些不适宜的语言、画面,也可能会对孩子的性萌动和性意识觉醒产生影响,甚至可能会导致儿童性早熟。还有一些找不到原因的性早熟,被称为特发性性早熟。
在这种种可能导致性早熟的原因中,压根就没有父母陪睡什么事儿。
孩子应该跟父母同睡吗?
虽然父母陪睡不会导致孩子性早熟,但还是不建议爸妈和孩子们同床共枕。原因如下:
1. 对小婴儿来说,同睡更危险。有很多人认为,宝宝跟妈妈睡一张床,不仅喂奶更方便,还能增强母子之间的亲密联系,但对小婴儿来说,跟父母睡同一张床,会增加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所以,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是,婴儿与父母同室但不同床,可以把宝宝的床放在离爸妈比较近的位置,能够互相看到、摸到。这样既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同床给宝宝带来的风险,又能保证爸妈和宝宝的亲密联系。
2. 对大宝宝,分房睡更好。随着宝宝逐渐长大,孩子和父母都需要各自独立的空间睡觉,迟迟不分房睡,不仅不利于孩子养成独立睡眠的习惯,还会对夫妻关系造成一定影响。对于宝宝来说,一般在 3岁左右,会逐渐注意到男女的性别差异,意识到自己和爸爸(或妈妈)的身体构造不一样。如果继续和父母一起睡,可能会对孩子的性认知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对夫妻双方来说,如果在宝宝已经比较大的情况下,还继续睡一间房,不仅会直接影响夫妻生活,也会对夫妻关系造成影响,甚至引发矛盾。
怎么帮助宝宝独自安睡?
假如宝宝习惯了和爸爸妈妈一起睡,突然让宝宝一个人睡,难免会抗拒,爸妈们可以循序渐进慢慢达成让宝宝独睡的目的。
1. 先让宝宝适应分床。如果宝宝小时候一直是和爸妈同床睡,那么在让宝宝独睡之前,可以先从分床睡开始过渡。在爸妈的床旁边,给孩子准备一张他喜欢且舒适的小床,然后逐渐分开距离,为分开睡做好准备。
2. 跟孩子做好沟通。在正式分房睡之前,爸妈可以通过小故事、绘本之类的向孩子传达“大孩子应该要自己睡”的观点。刚开始分房睡时,有些孩子可能会恐惧或者不适应,爸妈可以在入睡前多陪他一会儿,讲讲故事之类的,等孩子入睡后再离开。
3. 态度要坚定。虽然已经跟孩子说好分房睡,但还是可能出现孩子突然又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睡的情况,甚至可能会半夜跑到爸妈床上赖着不走。遇到这种情况,爸妈不能太心软,轻易就跟孩子妥协,而是应该温柔坚定地向孩子表明,爸爸妈妈想自己睡,宝宝也应该自己睡,不要让之前所做的努力前功尽弃。
文/潘慧(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北京青年报
医学指导/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聂川
新手爸妈上路,面对还不会自我表达的小婴儿,往往急得焦头烂额,尤其是小婴儿稍有点“风吹草动”,更是让家长提心吊胆好几天。那么,新生宝宝有哪些异常表现,是需要家长提高警惕及时就医的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聂川提醒说,可从宝宝的面色、体温、呼吸、哭声以及吃奶情况和腹部出现的异常细加观察做判断。
看面色
出生24小时皮肤发黄警惕黄疸
足月新生宝宝面色是红润的,但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出生时胆红素产量大于胆红素排泄量,约五六成的足月儿和八成左右的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表现为皮肤轻微黄染,对轻微的生理性黄疸主要的处理方式是多喂奶、多排泄。但如果宝宝皮肤黄染厉害,不仅脸上皮肤,眼睛巩膜、身上、腿上都可以见到黄染,或者是一出生24小时内就开始皮肤黄黄的,或者是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1个月黄疸仍未退,又或者是黄疸退了后又“卷土重来”,那么就要提高警惕了,应尽快把宝宝送到医院检查。另外,皮肤苍白、青灰、发紫,也是宝宝生病的信号,同样也需要提高警惕,送宝宝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量体温
体温37.5℃或36℃需就医
新生宝宝正常的体温是36℃~37.3℃,但由于初生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尚不完善,当外界温度过低时,如果没有做好及时保暖,可使宝宝发生低体温、低氧血症、低血糖、低代谢性酸中毒或寒冷损伤;当外界环境温度过高,喝水少及散热不足时,又可使体温增高而发生脱水热。所以,父母需要给初生宝宝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温度,一般来说婴儿房的室内温度最好控制在24℃~28℃,湿度保持在50%~65%,当外界温度比较低时,要注意给宝宝做好保暖工作,当外界温度过高时,则应注意降温,给宝宝松开包被等。当发现新生宝宝体温37.5℃或36℃时,需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辨呼吸
急促异常应及时就医
宝宝呼吸正常时,新手爸妈可看到其的胸廓和腹部有节奏地上下起伏,而且面色是红润的。但如果宝宝突然出现胸廓和腹部一动不动,继而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紫,则要警惕宝宝是否出现了呼吸暂停;如果宝宝呼吸急促,出现鼻翼翕动,甚至还可以见到“三凹征”(即胸骨、锁骨及肋间隙软组织凹陷)等呼吸困难的表现,则应警惕上呼吸道梗阻或严重肺病等造成的呼吸窘迫。总之,当宝宝出现异常呼吸状态时均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排查病因。
摸腹部
腹鼓胀或脐部异常需就医
正常小宝宝的小腹通常是软的,即便有些看起来是隆起的,但摸下去仍然还是软软的。如果宝宝腹胀,甚至鼓鼓的,则需带宝宝就医。此外,对于还未掉脐的小婴儿来说,家长还需要关注宝宝的脐带情况,留心观察宝宝脐部有无血性或黄色分泌物渗出,有无肉芽或黏膜样物,脐轮周围皮肤是否会发红或肿胀等。另外,小婴儿的脐带一般于5~15天自动脱落。如果小宝宝的脐带超过3周仍未脱落,或者是脐部出现上述的一些异常情况时,最好能将宝宝抱回医院,请专业的医生帮忙检查,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听哭声
异常啼哭哄不住需提高警惕
当小宝宝饿了、大小便了或者是求安慰时,总是会以哇哇大哭来吸引家长的注意,这时的哭声非常的响亮,并有节奏感。但如果宝宝突然剧烈的哭闹,怎么哄也哄不住,哭闹时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呈屈腿卧位,过一会儿又可以安静下来,但隔一段时间又再次剧烈哭闹,那么,宝宝可能是患上肠套叠了,家长应尽快带宝宝就医。此外,宝宝发生夜间惊哭、突发性尖叫啼哭、啼哭时声音嘶哑、呻吟低哭、哭的时候某一侧肢体不动等异常啼哭时,同样也需提高警惕,及时带宝宝就医。
吃奶情况
吐奶量大且表情痛苦快就医
一般来说,小婴儿每天的吃奶量大概是120~150ml/kg,吃奶方面家长一般需要关注以下几点:每天吃多少奶?吃奶的时候是否可以很有力地吸吮?吃完奶后有无出现吐奶?如果有吐奶,吐的量是多少?是否已经影响到了宝宝体重的增长,如果没有影响宝宝的体重增长,6个月以内宝宝的少许吐奶现象考虑多是生理性的。如果宝宝的吐奶的量很大,已经影响到了生长发育,或者吐奶时呈喷射状,吐出来的内容物含有粪渣、胆汁等,吐奶时的表情很痛苦等,则需要及时就医。
广州日报
12岁的小南(化名)已经高烧两周,可是转辗了多家医院还是查不出病因,最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风湿门诊被确诊患上了一种罕见病: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而且是其中最严重的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如果不及时治疗,她可能面临关节受损、全身多器官受累等并发症,甚至出现“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危及生命。
罕见儿童“关节炎”难诊断
关节炎不是老年病吗,为何儿童也会患上“关节炎”?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檀卫平博士介绍,老百姓常说的“风湿骨痛”,其实属于老年病,跟受凉、关节老化等有关。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则属于一种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见于16岁以下青少年。这种疾病属于罕见病,粗略统计,发病率在千分之一左右。其中,30%-40%的患儿属于最严重的一种亚型: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麻烦的是,这一疾病的诊断缺乏实验室“金标准”,需要依靠医生的丰富经验进行综合性诊断。檀卫平博士介绍,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表现以不明原因的高烧为主。临床上需要血培养、骨髓穿刺等,排除感染或者白血病等恶性肿瘤,属排他诊断。该病的误诊率相当之高,跟普通儿科医生对风湿性疾病认识不足也有关。据悉,截至2016年底我国只有1000多家医院里有从事风湿免疫疾病诊疗的医生,其中只有40%的医院拥有独立的风湿免疫科。在儿科,这种情况更加突出,目前全国儿童风湿科只有十几个。
该病至今病因未明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不及时治疗,除了会影响患儿的关节,还会影响身体多器官系统,如心脏、肝脾肿大,诱发血液系统的炎性因子风暴,导致“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严重时会致死,可谓相当凶险。有数据显示,sJIA导致的死亡占JIA的2/3,国外报道随访10年后的死亡率大约为10%-14%。
“未能明确诊治者,多在生病1—3个月出现严重全身并发症。因此,早发现早诊治至关重要。”檀卫平博士介绍,对于家长来说,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几个特点可以多加注意。1、该病引起的高烧属于“弛张热”,也就是说患儿体温一天内会一下子飙升到很高,也会在未干预的情况下降到正常体温;2、伴有与热同行的皮疹,高烧时皮疹出现,烧退时皮疹消失;3、没有感染的中毒症状。患儿通常在烧退后精神状态表现很好;4、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5、如果还出现关节痛或者关节皮温增高,有关节炎体征,则更要考虑该病的可能。
这一疾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医学界认为可能跟免疫调节异常、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都有一定的关系。檀卫平博士则建议,对于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来说,虽然在饮食上找不到直接相关性,但不主张给儿童胡乱进补。另外,饮食均衡多吃粗纤维食物,也对身体的免疫平衡有好处。
大多患儿不必终身服药
治疗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传统的药物是糖皮质激素和一些免疫抑制剂。檀卫平博士指出,一般经过2-5年的治疗周期,大多数儿童可以实现停药。
不过,传统药物存在的副作用也很明显,例如长期使用激素容易给患儿带来生长发育迟缓、肥胖、骨质疏松、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后果。对于一些难治的病人来说,随着生物制剂的上市,在治疗方案上也多了一种选择。据悉,目前国内唯一一个获批用于治疗sJIA的生物制剂是罗氏制药生产的雅美罗,这是一种白介素6受体单克隆抗体,也是全球首个获批治疗sJIA的生物制剂。不过,专家指出,该类生物制剂目前尚未进入医保目录,对于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据悉,为了向公众宣传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疾病的知识和危害,使该类疾病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认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主办、上海罗氏制药参与支持的“关健之爱 同心童行”儿童关节炎义诊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关爱中心揭幕公益活动日前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杭州和西安等地的重点医院陆续开展。该项目在重点医院设立国内首批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关爱中心,对于家庭困难的患儿将提供部分援助。
恐怖!8岁男孩鼻孔里长牙!孩子出现这些症状,家长要当心!......
拔牙,这个动作,很多人听起来,都觉得双脚发软。但现在不仅要拔牙,而且要从鼻子里拔,这场面简直没法想象吧。
最近,8岁的杭州男孩鹏鹏和妈妈就这样折腾了一番,最后从小鹏鼻子里拔出一颗2.2厘米的牙齿,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耳鼻咽喉科戈言平主任医师说:“非常罕见!”
长期鼻塞流鼻涕 妈妈以为儿子得了鼻炎
医院检查后发现 小鹏鼻子里有白色齿状物
4个月前,8岁的小鹏开始出现鼻塞、流涕伴,右鼻还有点出血的现象,而且没有好转的迹象。小鹏的妈妈怀疑儿子得了鼻炎,所以想请专科医生看看。
常规检查后,医生在小鹏鼻腔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出血点,但细心的她,在小鹏右鼻腔前端底部发现一个肿物。
“表面光滑,触上去还硬邦邦的,我觉得需要做一个鼻内镜检查。” 戈医师说。
随后的检查,证实了她的判断,这个肿物后端有白色齿状物。
鼻子里的白色齿状物竟然是牙齿!
妈妈和小鹏都惊呆了!
拍过鼻窦CT之后,真相大白,原来一颗根部在上颌骨切牙管的多生牙齿,居然卧位长在鼻腔里。
这可把小鹏和妈妈惊呆了,哪里听过牙齿长在鼻腔里,更何况小鹏有着一口整齐的好牙齿。
鼻塞流涕的病因总算弄清楚,戈医师决定采用用微创的方法把这颗“迷路”的牙齿拔除掉。
鼻腔里“剥洋葱”剥出牙齿长达2.2厘米
以前只听说过口腔拔牙,从未有过鼻子内的拔牙。戈医师邀请了口腔科同事一起探讨小鹏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最后,在鼻内窥镜直视下,戈医师用微创的方式,像剥洋葱皮一样慢慢揭开粘膜面,终于暴露出了迷路牙齿的“庐山真面目”,并在鼻腔的狭窄空间里,顺着牙齿生长方向将这颗牙齿拔出。
看着戈医师从小鹏鼻腔里拔出来的牙齿,小鹏和他妈妈再一次惊呆了。
“拔出的牙齿可不像普通牙齿,又细又长,有2.2cm长,0.3cm粗,三分之一长牙齿在切牙管,三分之一牙齿穿过鼻底部粘膜,我们从鼻腔看见的是最后三分之一的牙齿。”戈医师说。
戈医师表示,正常牙槽的牙齿没有缺少,其他部位多了一个牙齿,这颗牙称多生牙。以前曾经有过长在上颌窦的异位多生牙,但像小鹏这样,长在鼻腔里非常罕见。
目前,小鹏术后恢复情况良好。
发现门牙缺少或鼻塞、出血
要提防异位牙
记者了解到,异位牙多发生于鼻腔底部或上颌窦底部,主要是因为上门牙排列不齐,将牙始基演变为牙齿的组织,挤到鼻腔底部发育而成。
这时,患者常常会缺少一个门牙,其实是门牙长到鼻腔里去了,称异位牙。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其他部位多了一个牙始基,逐渐发育而成,这时门牙不缺少,称额外牙或多生牙。
戈医师说:“像小鹏这样,牙齿长在鼻腔的,从业以来,还是首次碰到。因为鼻腔牙生长缓慢,所以初时不易发现,长大后引起鼻塞、出血等症状。”
要注意门牙周围有无坚硬肿块,如发现门牙缺少或鼻塞、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早到耳鼻咽喉科检查,如果确定是异位牙,可以早发现早治疗。
儿童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3月份逐渐增多,5月底至6月中旬达到高峰。近期到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儿科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有所增加,经过中医药治疗都很快恢复健康。该院儿科施益农主任介绍,婴幼儿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年龄越小,感染后的症状越重,年长儿童和成人也能被感染,但一般症状较轻,或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该病是由一些类型的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据施益农介绍,手足口病发病前1~2周多有手足口病接触史,潜伏期多为3~7天,常突然起病,约半数患者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有口腔部(硬腭、颊部、齿龈、唇内、舌部)疱疹、溃疡,手掌足跖部疱疹,可波及肛周、臀部和臂腿,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可只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很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应当做好预防手足口病流行的工作。施益农主任为此提出“三防”:保护孩子,防感染;早期诊断,防流行;重视病儿,防病重。目前还没有公认有效的疫苗可以防手足口病,因此保护孩子,防感染主要是靠良好的卫生习惯。
施益农提醒,家长、老师要经常给孩子洗手,不与别人共用毛巾、牙刷、餐具等;幼托机构要经常对儿童玩具进行消毒;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家长要注意孩子有无发热和手足出疹的症状,一旦发病,要在家隔离休息,避免外出,减少传染给他人的机会。手足口病患儿年龄越小症状越容易变重,因此,家长要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及时就医,防止疾病加重;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热不退、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精神差、呕吐、易惊或四肢无力、出冷汗等症状,一定要尽快到儿童专科医院急诊,以免病情加重。
通讯员 朱晓琳 交汇点·南京晨报记者 华琳月
受访专家/南方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小儿神经外科组长、教授 方陆雄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李晓姗 宋烨
近年的临床研究表明,性早熟可能是某些儿童肿瘤的首发症状,尤其是发病年龄越小,器质性病变所致性早熟的可能性越大,虽然在临床案例中性早熟患儿伴肿瘤发病率尚不高,但同样需引起大家的重视。
中枢性性早熟以女孩多见
近期,南方医院小儿神经外科团队收治了3例以性早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颅内肿瘤患儿。南方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小儿神经外科组长方陆雄教授介绍,儿童性早熟的病因多样,根据是否有性腺轴的启动,分为中枢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依赖性性早熟)和外周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或非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依赖性性早熟)。
方陆雄指出,中枢性性早熟是指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提前启动而导致女孩8岁前、男孩9岁前出现内外生殖器官快速发育及第二性征呈现的一种常见儿科内分泌疾病,以女孩多见,其中6岁前出现性发育的中枢性性早熟女孩中,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比例约为20%,且年龄越小,影像学异常的可能性越大。男孩性早熟虽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50%左右的患儿存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方陆雄表示,中枢性性早熟可导致性发育过早,引起女孩早初潮;骨骼成熟较快,骨龄超过实际年龄而骨骺提前愈合,影响患儿的终身高;第二性征过早发育及性成熟,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或社会行为异常。
性早熟男孩均应进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
常见的引起中枢性性早熟的肿瘤有下丘脑错构瘤、生殖细胞肿瘤等。鞍区、下丘脑其他病变如颅咽管瘤、视交叉神经胶质瘤等大多会导致生长发育迟缓,但也有部分患儿有性早熟表现。松果体区、基底节区肿瘤导致的性早熟多见于男性,女性较少见。
方陆雄指出,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早发育更易引起功能性表现、抑郁症状、性接触等心理行为问题。因此需要家长足够重视,对小孩第二性征过早发育有所警惕,及时就诊,对年龄小于6岁的中枢性性早熟女孩以及所有性早熟男孩均应进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
肥胖和性早熟存在密切的关系。中国学者经研究发现,腹型肥胖能更显著地增加儿童性早熟的风险。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近1.8万名6~12岁儿童的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体检采集了他们的体重、腰围与身高比及一些标志性早熟的生理指标。男孩或女孩的腰围与身高比分别大于0.48或0.46时即被认定为腹型肥胖。
分析结果表明,在性早熟男孩中,肥胖和腹型肥胖的比例分别为25.98%和38.58%;而在性早熟女孩中,这一比例分别为13.86%和29.42%,由此可见,腹型肥胖与性早熟存在更紧密的联系。研究人员还认为,除了身体压力外,肥胖儿童也更容易面临心理压力。
虽然尚未弄清肥胖诱导性早熟的机制,但专家呼吁在学校课程中加入有关性早熟和心理健康的课程,并给予肥胖儿童更多的关注。这一研究发表在了《英国医学期刊》上。
蛔虫症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之一。该病常可影响孩子的食欲和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妨碍孩子的生长发育,并且可产生较多的并发症,严重时还可危及生命。
宝宝长蛔虫危害大这几大症状告诉你!
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报道王大爷一家住在广东省,所谓靠海吃海,王大爷一家人特别喜欢吃海鲜,就连王大爷5岁的小孙子也特别喜欢这一口,每每饭桌上总是少不了生鱼片,用当地老人们的话说,这东西有营养!长久下来,一天五岁的小孙子说肚子痛,孩子妈以为是普通的着凉,也没当回事,简单给孩子吃了点药,就过去了。又过了几天,孩子妈发现孩子颈部出现一蚕豆大小、圆形的皮下结节,这才道医院去检查,一检查,大家差点别吓晕过去,孩子被查出身体里有太多的蛔虫,肺吸虫,已对孩子的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
那么,蛔虫到底是什么?
蛔虫是无脊椎动物,从外观上看状似蚯蚓,实际上比蚯蚓要细的多,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蛔虫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率可达70%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时期更易高发。
还有一种蛲虫,呈白色,非常细小,很短,也是最常见的孩子体内寄生虫之一。它的繁殖力超强,寄生在孩子的肠道和肛门等附近。很容易被忽视。
蛔虫的危害
对于孩子来说,蛔虫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寄生虫感染疾病,危险较小的情况,容易对小孩的食欲肠道消化产生影响,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生命危险。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体内是否有蛔虫呢?
虫卵在肠道内发育成成虫,便会引起孩子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腹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轻度腹泻或便秘等等。
1、其中腹部疼痛的程度多不太严重,常为阵发性的脐周或脐稍上方部位隐痛,可反复发作,但持续时间不定。有时在饥饿状态下,孩子腹痛可较为明显。
2、此外,部分患有肠道蛔虫症的孩子,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精神萎靡或兴奋不安、头痛、易怒、睡眠不佳、磨牙、易惊等等。这是由于虫体的代谢产物或崩解物被吸收至血液中所造成的。严重的肠道蛔虫症患儿还可继发营养不良、贫血、发育迟缓以及智力发育欠佳等情况。
3、此外,蛔虫有游走钻孔的习性。当肠道内蛔虫过多或在孩子发生高热、消化不良、以及驱虫不当等情况时,可使蛔虫产生骚动,从而可引起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蛔虫性阑尾炎、腹膜炎以及蛔虫性肝脓肿等严重情况。蛔虫从孩子的鼻中钻出的情况亦并非少见;
4、对特异性过敏体质的孩子来说,如患有蛔虫症,则可反复出现尊麻疹、皮肤瘙痒、颜面浮肿等全身过敏症状。诊断蛔虫症的最可靠依据,是孩子有吐虫或排虫史。如孩子常有不定时的轻微脐周腹痛,伴有消瘦、食欲欠佳;或有喜欢吃土块、炉渣等不良习惯,则应高度怀疑蛔虫症。粪便中如能查到虫卵,则蛔虫症的诊断可确立,但未发现虫卵亦不能排除本病。因为如体内仅有雄虫或不成熟的雌虫,粪便中均可没有虫卵。
5、另外、须注意的是,民间认为蛔虫病患儿在面部可见白斑(通俗称虫斑)、指甲有白色小点及巩膜处有蓝色或紫褐色小点等等,经科学调查和研究,证明这些并非是蛔虫症所特有的表现,所以不可引以为诊断根据。
怎么去除宝宝肚子里的蛔虫呢?
第一种方法:把带着壳的南瓜子剁碎,然后加入红糖搅拌均匀,饭前给宝宝喂,连续三天杀虫非常有效!在家里也是比较容易操作的,宝妈可以记一下。不清楚的再与育儿经联系。
第二种方法:选用药物比如甲苯咪唑,可以麻痹蛔虫肌肉,使蛔虫失去活动能力,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睡前一次服,连服3天。具体的服用量需要遵循医师。
特别注意:千万不能认为服药1-2天后大便中找不到虫卵就以为蛔虫已经驱净。因为附着在肠壁的虫卵1-2天内不可能完全排出,建议连续服用一周方可排尽。
知道怎么应对不是我们的宗旨,我们一起提倡宝妈宝爸们要提前学习,提前预防。这样可以让宝宝少受很多罪的。
关于宝宝肚子蛔虫的预防措施:
1.从卫生角度,勤洗手,家里勤打扫消毒,尤其是宝宝的玩具和餐具。
2.饮食上面,给宝宝的食物尽量多煮会,要喝就喂温开水禁喝生水,包括凉冷后的开水。
3.管好宝宝的嘴,不管玩具是不是消毒了或者手是不是清洗了都不要让宝宝有吮吸的习惯,看见了要及时的纠正。
6岁女童乳房发育 似鹌鹑蛋大小
前段时间,家住江都的陈女士发现6岁的女儿萌萌(化名)上半身“发胖”了。
带萌萌洗澡时,陈女士才注意到,女儿胸部竟然开始隆起,似鹌鹑蛋大小。仔细询问,萌萌才告诉妈妈,自己胸部好痛。陈女士这才重视起来,赶忙带女儿去看医生。在苏北人民医院儿科,萌萌被诊断为性早熟。
“孩子已出现了典型的性早熟症状。”该院儿科专家陶月红博士表示,经过检查,在排除体内肿瘤病变等致病因素后,她嘱咐陈女士仔细了解一下近段时间孩子的反常行为,比如,是否误食了含有性激素类药物等。
以为妈妈藏起来的是糖 女儿悄悄偷吃避孕药
陈女士说,细问之下,她才知道女儿误吃了家里的避孕药。“药我一直放在床头柜抽屉里,有次我吃药的时候,孩子见到过。”
原来,年幼的萌萌以为妈妈藏起来的是糖,便趁着家人不注意,自己偷吃了一颗。萌萌还说,吃的时候很苦,想吐的时候却没来及吐掉,一整颗都吃进去了。
陶月红解释说,正是由于避孕药向体内引入了雌孕激素,才刺激萌萌乳房发育。“因误服避孕药导致的性早熟,是一种假性的性早熟,避免接触雌激素来源后,孩子性发育也将减缓。”
寒暑假期门诊增多 一天接诊50多例
“像萌萌这样的性早熟的孩子还不少。”陶月红告诉记者,每年寒暑假期间,性早熟、矮小、肥胖三种疾病来就诊的孩子最多。
“其中,性早熟的患儿占了一半以上,而且女性患儿偏多。”据了解,陶月红一天门诊接诊约100人,性早熟患儿一天约50多个。
除了误吃避孕药的,陶月红还遇到过家人不停给孩子吃补品,结果把孩子吃成了性早熟。陶月红解释,过多的营养摄入会改变孩子正常的内分泌环境,导致脑垂体性腺轴提早启动,催动第二性征发育。
除了吃成的性早熟,门诊上还曾有个2岁女童竟来了月经。“经过诊断,孩子是基因突变,皮肤呈现牛奶咖啡斑,骨头似虫噬易骨折。”不过这类情况较为少见。
如何预防儿童性早熟
1、少吃含激素类产品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儿童对于高蛋白的食物摄入越来越多,如长期食用豆类、蜂王浆、蚕蛹、燕窝,反季节蔬菜、水果,洋快餐、油炸、烧烤食品等含有较多性激素的食物,它们都是诱发孩子性早熟的“罪魁祸首”。
2、多吃原生态食物
家长们一定要牢记孩子成长的饮食禁忌,从小培养孩子谷物、蔬菜、肉蛋奶的合理搭配,多给孩子吃些原生态、未受污染的食品。
3、形成良好习惯,预防肥胖
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很重要,不能让孩子吃饭的时候只挑肉吃,不爱吃蔬菜,平时把果汁、饮料当水喝,以避免孩子体内营养过剩或脂肪堆积,进而引发内分泌紊乱,导致性早熟。
4、正确引导孩子
除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之外,应当避免让孩子过早接触“儿童不宜”的情爱镜头和相关资讯,不要为其使用成人化妆品。家长如果有吃口服避孕药的,一定要锁好,避免孩子看到后出于好奇心服用。
5、多参加户外运动
多陪孩子进行户外运动,规律作息,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孩子的体质。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这些对于减少孩子性早熟的发生都有一定帮助。6日常生活多观察日常生活中还要减少塑料制品使用,不要养成孩子开灯睡觉的习惯,并且要利用洗澡等时间对孩子多观察,如果出现性早熟迹象,要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不要盲目怀疑食物。
家禽脖子
现在的家禽多是被“催熟”的,而禽肉中的“促熟剂”残余主要集中在家禽头颈部分的腺体中,因此,长期吃鸡鸭鹅的颈部,就成了“促性早熟”的高危行为。
反季节的水果
冬季的草莓、西瓜、葡萄、西红柿等,春末提前上市的梨、苹果、桃和橙等,几乎都是在“促熟剂”的帮助下才反季或提早成熟,因此也应避免给孩子食用。
油炸类食品
高的热量会在儿童体内转变为多余的脂肪,引发内分泌紊乱,导致性早熟;而且食用油经反复加热使用后,高温使其氧化变性,也是引发“性早熟”的原因之一。
口服营养液
一些口服液中含有激素,孩子服用后在五六岁时长得比同龄的孩子高大壮实。而等孩子进入正常发育阶段时,反而不长了。因此,不能盲目在市面上给孩子购买口服补液。
补药
现在市面上的牛初乳品牌繁多,纷纷标榜能够提高婴幼儿免疫力,很多心疼孩子的妈妈买给孩子服用。其实,牛初乳即是刚生完牛宝宝的牛妈妈头一周的乳汁,里面的促性腺素含量极高,对于婴幼儿可能没问题,但是对于接近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其身体较为敏感,长期大量服用容易提早进入青春期。
不当煲汤方式
如果煲汤时连动物的内脏一起煲的话,其中的甲状腺、性腺等含有激素的物质,会析出通过进餐摄入人体,因此,给孩子喝的汤要少放动物内脏。
名医简介:马静,教授。
不赞成吃保健品,鼓励使用食物
半岁内全母乳喂养;半岁到一岁内,在母乳喂养的基础上逐渐添加辅食,可以添加谷类、配方奶粉、蔬菜水果肉鱼蛋都可以添加;一岁之后,逐渐向成人饮食过度,奶量稍微减少,根据牙齿生长情况,开始尝试由软到硬的食物。
马静教授特别指出:给孩子补充蛋白质,如果孩子对鸡蛋不过敏,鸡蛋是最好的选择,蛋白和蛋黄都可以,蛋黄营养价值更高。只要合理搭配饮食,根本不需要额外吃保健品,因为天然的食物更能健康地满足人体的营养需要。
过度追求“快高”易性早熟
孩子在儿童期长得比婴幼儿期慢,家长可能会对此表示担忧,其实这种情况属于正常,孩子的生长发育虽总体呈上升状态,但是也会有阶段性缓慢生长期。而儿童期的孩子生长速度恰是较慢于婴幼儿期。在青春期前,男女无大的区别,真正的区别是在青春期,当进入青春期,男孩子的生长速度比女孩子快,营养需要量比女孩子明显增加。
为了让孩子长得更高,希望在 “婴幼儿期”和“青春期”这两个发育高峰期“助长”, 不少家长四处寻找“快高”偏方,拼命给孩子进补。马静教授认为:其实这类做法是不恰当的,目前保健品市场质量良莠不齐,家长容易误信广告,如果不恰当给孩子进食了含有激素,如人参蜂皇浆等,不仅不能有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甚至会导致孩子性早熟,从而使得骨龄提早老化,妨碍生长。
运动并无“过度”之说
人的运动极限是非常高的,所谓“运动过度”其实是个体差异的问题。在运动过程中,承受负担最大的是心脏。如果运动时没有出现心脏的不适,如恶心、心慌等,只是出现肌肉疲劳酸痛等,属于正常情况,休息后就可以恢复,并不存在“运动过度”。
其实,经常参加运动,尤其是发育期的孩子运动是对增高有帮助的。马静教授简单概括了孩子运动的好处——
1、户外运动让孩子接触更多的紫外线照射,紫外线刺激皮肤的维生素D的转化,促进钙吸收,增加骨量。
2、运动可以使骨骼负重,而骨骼负重是骨骼生长的一个条件,所以运动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另外,经常运动通过肌肉和韧带的牵拉,也有助于骨骼的生长。
被迫运动者容易晕倒
研究发现,主动运动者承受力强,被动运动者承受力弱。如果有些孩子觉得运动是“被迫”的,就容易疲劳,一开始运动就脸色苍白,持续运动一段时间甚至会晕倒。这种情况并不是说“运动过度”,更多的是心理因素影响。因此,鼓励孩子参加群体式的运动,大家在一起更容易产生运动的愉悦感。怀着愉悦的情绪投入运动中,更容易摆脱“被迫感”,获得锻炼。
成人增高有机会吗?
谈到成人是否还有增高机会,马静教授说:“这点比较难,成人的骨密度已经达到一个平台期。”从人体机能状态来说,每个人的骨密度在年轻的时候都是呈上升状态的,到20岁后基本达到平台期,然后到40岁时骨密度开始下降。
但是,骨密度的情况也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可能到25岁,他的骨密度才到达平台期。就像民间说法“二十三,蹿一蹿”一样,说的就是有的成人到了23岁还能长高,其实就是个体差异。像一些广告中的成人增高产品或增高方法,在宣传其效果时也是利用这个个体差异,甚至放大了这种个体差异的存在。
你属于个体差异中一员吗?
至于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属于“个体差异”中一员呢?马静教授说:“目前还没有方法可以知道,身高受到一定的遗传因素影响,父母身高可以参考。”
如果说有技术可以预测人体身高的最高值,那也是一种不科学的说法,因为就目前的医学研究水平而言,现行技术还不能确定每个人骨密度的最高值,也就是说还不能判定一个人到底最后能确切长到多高。所以不能误信这类的“通过预测身高来进行增高”的广告,但凡提到这种方式的增高广告,需要多加心眼识别,避免上当受骗。
包括冬虫夏草、人参、桂圆干、荔枝干、黄芪、沙参等。尤其广东人,喜以药膳煲汤。中医指出,越是大补类的药膳,越会改变孩子正常的内分泌环境,造成身心发展的不平衡。
禽肉、特别是禽颈
现今市场上出售的家禽,绝大部分是吃拌有快速生长剂的饲料喂养的,禽肉中“促熟剂”残余主要集中在家禽头颈部分的腺体中,由此,吃鸭颈、鹅颈,就成为“促早熟”的高危行为。
反季节蔬菜和水果
冬季的草莓、葡萄、西瓜、西红柿等,春末提前上市的梨、苹果、橙和桃,几乎都是在“促生长剂”的帮助下才反季或提早成熟,一定要避免给10岁以下的儿童食用。
油炸类食品,特别是炸鸡、炸薯条和炸薯片
过高的热量会在儿童体内转变为多余的脂肪,引发内分泌紊乱,导致性早熟;而且,食用油经反复加热使用后,高温使其氧化变性,也是引发“性早熟”的原因之一。每周光顾洋快餐两次以上,并经常食用油炸类膨化食品的儿童,“性早熟”的可能性是普通儿童的2.5倍。
声称能使孩子“更高更壮”的儿童口服液
针对儿童市场的补剂和口服液,相当部分含有激素成分。这些激素使孩子在5、6岁时长得比同龄儿童高大壮实,因为,他或她可能已悄悄出现发育势头,骨龄已达8岁或10岁。而等孩子进入正常发育阶段时,反而不见长了。专家指出,性早熟的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身高将比同龄伙伴矮约10-15公分。
如何判断“假性性早熟”和真正性早熟
父母与孩子一起洗澡时,如果发现孩子有“第二性征”萌动的苗头,不要惊慌失措。某些“假性性早熟”往往是由内分泌的阶段性波动引起,孩子的骨龄并未超前,一般称之为“假性性早熟”。只要注意饮食调控,不让孩子接触“情色类”视听作品,假性早熟不一定会发展为真正的性早熟,无需打针吃药。
一旦拍片发现骨龄超前,可确诊为“性早熟”。作为父母,也一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忧心忡忡,要尽量和缓地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发育,发育是件好事,可以使人变得聪明,有力量有高度,但太早发育会有点麻烦,“你愿意少吃些炸鸡腿,愿意好好锻炼,跟同学们一样长大吗?”
如果父母不把“性早熟”说成洪水猛兽,孩子也不会出现过度的惶恐心态,性格上也不会变得自闭,饮食调控方案也容易得到配合。
鸡农多把注射荷尔蒙注射入鸡颈部或翼下
早在60年代,香港鸡农便会为鸡注射荷尔蒙。这些打针鸡的脂肪多些,看起来肥美些。农场负责人表示,因为酒家食肆都要求鸡只要肥美,身型硕大,这样的鸡只才能够热销。鸡农用荷尔蒙来催促鸡生长,所以鸡的某些部分最好不要多吃。据农场负责人表示,通常会把针打在颈部,因为这里有一个皮层,掀开皮层,那可药丸就注射在皮下,也有些人会打在翼底。
母鸡自身带有雌性荷尔蒙
研究发现,过量的雌激素会致癌。许多民众都喜欢吃白切鸡,挑嘴的便会嫌生鸡(公鸡)的肉比较粗糙,喜欢吃母鸡。这样就很难避免会吸收到母鸡体内自然分泌的雌激素。
农场负责人提醒大家买母鸡来吃,也会带雌性荷尔蒙的。但这是天然的,是它自己分泌出来的雌性荷尔蒙。当然了,你只是吃少量的,偶尔吃一、两件,对你的身体是完全没有影响的。因为你吃了之后,身体会自己排泄出来。但如果你经常吃,而且大量的吃,那你身体就会慢慢积聚这些雌性荷尔蒙。
目前,孩子过早发育的问题困扰着许多家长。6岁5个月的女孩、身高不足135厘米就来月经;男孩的提早变声也让家长苦恼,不知道孩子发育是否正常。为此,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成立了青春期保健性早熟门诊,为家长带孩子就诊及咨询提供了方便。
儿科医生提示:
1、儿童性早熟有危害需重视
由于营养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雌激素的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呈长期加速趋势,但孩子生长周期变短,最终导致儿童成年后身材往往比正常人矮小。就像是跑步,速率很快,但是跑步的时间短了,最后跑步的距离就变短了。许多典型真性性早熟孩子,约半数其最终身高往往不足150cm。
与此同时,乳房发育过早以及月经的来临,容易使心智尚未成熟的女孩出现自卑和羞愧情绪,也给家长带来精神和生活上的负担。
2、反季水果要少吃
预防儿童性早熟,饮食很重要,反季水果、快餐类食品儿童要尽量少吃。家长要收好自己的化妆品,避免孩子乱涂,不要让儿童误食含有激素成分的药品。
在患病儿童中,女孩的发病人数要比男孩高4-5倍
孩子青春期提前,很多家长感觉到孩子过早发育不正常,却没有意识到性早熟的危害,以至于延误了孩子最好的治疗时机。建议家长儿童性早熟要提前治疗,以免影响孩子正常的生长发育。
另一方面,从事媒体工作的殷先生也忧心:“我家3岁娃娃张嘴唱出的是《无心睡眠》、《可惜不是你》。虽然家人不觉不妥,反是捧腹大笑或夸其能干。但仔细想想,这又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
对此,心理专家也担忧儿童心理变化趋势,过早的时尚化、成人化行为,或将导致性早熟、社会人格障碍等疾病。长期关注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心理科主任何日辉也认为,“小大人”过早沉迷爱情剧、情歌的现象,有可能导致性早熟,给童年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失去童真。与此同时,他更担心孩子虚荣心的膨胀和由此造成的行为后果。
分析:“时尚病”扼杀孩子童真
有家长担心,儿童行为过于成人化会性早熟,容易失去童真。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心理行为医学科主任郭沈昌也有同样担心,他指责大人不纠正、反助长的做法。
孩子过早看爱情片、唱情歌,不但不理解内涵,更容易误解内涵或导致早熟。父母放纵的行为是对孩子错误行为的无意识强化。这种助长一旦延续到孩子长大,极有可能过早萌生性意识和潜在性行为,对于大多数性教育封闭的中国家庭来说并非是好事。
而对于家长认为的“让孩子早了解爱情今后少受伤”的说法,他认为可通过其他方法正确引导。
对策:家长榜样作用依然重要
专家呼吁,孩子患上“时尚病”成因千千万,但究其根本还是家庭教育和家长典范的责任重大。郭沈昌认为:“家庭教育是首位,视频早教取代不了家长对孩子的榜样作用。”
幼儿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人与人的交流必不可少,否则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易导致语言发育迟缓。郭沈昌建议,别把小孩教育寄托在电视、电子产品上。“带孩子走出虚拟世界,爱上真实的大自然。”
随着现在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爸爸妈妈们越来越注重对孩子的护理和营养健康,经常给孩子喂补品,使用保健用品,但这往往容易导致宝宝性早熟。要预防孩子性早熟,我们必须先了解导致孩子性早熟的因素和原因。
第一宗:给孩子吃含性激素药物
案例:李女士给佳佳洗澡时,发现女儿内裤上有血迹,居然来了月经,乳房隆起,有个小硬块。
经医生提示,李女士才发现家里的避孕药少了,原来是给佳佳偷吃了。
医生诊断:佳佳属于假性性早熟,可能是误服了避孕药所致,目前不需要治疗,避免给孩子吃含有性激素的食物或药物,性早熟症状会慢慢自行消退。
第二宗:忽视食物激素 比如西红柿上的催熟剂
案例:吴女士的女儿静静才4岁,胸部便开始发育,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嘲笑她。经检查,静静是因频繁食用家中种植的用了催熟剂的西红柿而导致性早熟。
医生诊断:造成性早熟的原因有很多,但饮食是最主要的原因。有调查显示,性早熟患儿常吃饲养鸡鸭、黄鳝等各种肉类,而这些动物在饲养过程中往往喂食含雌激素、促生产激素的饲料;另外,各种抗生素、食物添加剂、蔬菜水果中的催熟剂等,都会不同程度造成儿童性早熟。
第三宗:肥胖是导致女孩子早熟的重要原因
案例:郑州市一名8岁女孩,体重41公斤,出现乳房增大、来月经、阴毛发育并且开始排卵。
医生诊断:肥胖也是性早熟的重要原因。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导致女孩内分泌失调。当女孩体重达到30公斤左右时,就会出现性发育。
第四宗:营养保健品含有性激素
案例:7岁的李颖特别讨奶奶的喜欢,奶奶把叔叔、阿姨带来的营养品全给了她。她最爱喝蜂王浆,每天都要喝五六支。
结果有一天,她的下身长出了阴毛,小乳头也变得黑黑的……
医生诊断:儿童尽量从天然的动、植物食物中直接摄入营养最为关键,也尽量不要吃含有激素的滋补保健食品。对部分“儿童增智”滋补品的实验证明,其中确实含有性激素。人参和蜂王浆、鸡胚、冬虫夏草等,都可引发儿童性早熟。
第五宗:让孩子使用成人化妆品
案例:小冬只有三岁,生来天真活泼,前几天妈妈给她洗澡时发现她胸脯上的小乳房胀了起来,近两天又发现她的内裤里面有血迹。仔细检查小冬的阴部,证明血迹确实来自阴道。小冬妈急忙带小冬到门诊找医生,医生一问才知,原来是小冬妈经常给小冬使用的美容霜在作怪。
医生诊断:儿童不宜使用化妆品,因为美容品中除了含有营养和滑润皮肤的成分外,加上一定量的雌激素,可使局部皮肤更加润腻光泽,还可通过局部皮肤吸收,促进女性第二性征的发育,使乳房更加丰满。因此不要随便给你们尚未到青春期的女儿涂用美容品,小孩皮肤嫩弱,一定要选用儿童专用的护肤品。
现在,人们觉得许多孩子的言语和行动越来越不像孩子了。有资料证实,孩子们正在被成人的不良养育方法和周围的不良环境“催熟”。
第六宗 给男孩戴墨镜换一身酷装
给女儿烫一头卷发,再穿上成人味儿十足的长裙;给儿子戴上墨镜,再换上一身酷装,这是有些家长爱做的事。只要广告里说什么保健品好,当家长的就会买来给孩子试试。儿童营养专家则认为,给孩子盲目地进补、乱用保健品,可引起儿童血液中激素水平上升,还会造成孩子肥胖,进而导致性早熟。
第七宗 幼儿园老师速配“小伴侣”
“妈妈,今天你得给我的媳妇买一双新鞋。”一个3岁多的男孩这样对妈妈提出了要求。这位妈妈经过调查才知道,孩子幼儿园的老师在班里“速配”了好几对“小伴侣”,平时总是拿“小夫妻”们开玩笑。在一些幼儿园老师看来,拿自己班上的小朋友开开玩笑并没有什么,可家长们大多认为这不合适,因为现在的孩子懂的东西并不少,所以从小就该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友情关系。
第八宗 让孩子跟成人学“荤段子”
很多家长都有带孩子去上班的经历,不少人有这样的体会:一些同事拿孩子当“开心果”,拿孩子找乐儿,对孩子的影响并不好。一位家长就说,她带着4岁多的孩子去了单位以后,孩子就学了很多“大人话”,什么“出来混”、“包二奶”、“抱粗腿”之类,甚至还学了一些“脏话”和“荤段子”,这让家长很是担心。
第九宗 三四岁孩子学唱爱情歌曲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电视综艺节目的形式中多了一种“小孩当嘉宾”的内容。主持人用一些奇怪的问题和表演形式来折腾孩子。
说是让孩子展示才艺,实际上是孩子越能出洋相越好。有的节目中孩子们打扮得非常成人化,三四岁的孩子就去模仿摇滚歌星或是唱爱情歌曲。而主持人还会故意让孩子去做一些抛媚眼、搔首弄姿的动作。这些娱乐节目中的语言和行为,会被幼小的孩子当作模仿的对象。
幼儿教育工作者郭建国认为,孩子语言和行为上的“早熟”不可掉以轻心。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也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别让孩子这面镜子照出我们成人的不文明和不健康。
第十宗 孩子与大人一起看成人电视
据《新闻晨报》报道,5岁的男孩竟然长出了胡须,6岁的女孩乳头已增大。上海市中医性早熟特色专科接待了这样两名罕见的小“大人”,而临床诊断的结论更令两位家长吃惊———成人电视惹的祸。原来两孩子都是电视迷,常跟着家长看成人电视系列剧。
一份统计资料也证实,儿童性早熟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而该专科每天诊治的近百名性早熟儿童中,约占三成是观看成人电视而引发的。
据上海市中医性早熟特色专科负责人俞建介绍,时下许多家长都知道,儿童多吃煎炸食物、过度肥胖会引起性早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加以注意,但对看成人电视也会引起性早熟的道理却了解不多。最新临床研究证实,儿童接受成人电视的有关性内容,在大脑神经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性信息,促使性腺激素的分泌,从而使体内性激素旺盛,出现早熟现象。
儿童性早熟是一种疾病,还会带来许多心理和社会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能力和发育水平落后于同龄人。专家提醒儿童家长,应该重视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儿童不宜”的电视,绝对不要给孩子观看。
一、反季水果
夏天是水果的季节,但一些消费者在品尝水果的时候,却常常觉得不对劲:黄亮的香蕉吃起来一股生味;芒果闻不到香味;草莓、樱桃颜色漂亮吃起来没味儿。食品专家表示,这都是使用膨大剂、催红素和催熟剂等化学激素“美容”的结果。
虽然市场人士称,合理范围内使用催熟剂和保鲜剂是允许的,但营养与医学专家称,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导致各类激素的滥用,而激素会直接导致食品的低营养化。激素催熟的水果对人体健康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目前虽没有完全定论,但不少专家相信,长期食用对身体肯定有影响。
漂亮水果可能是激素的功劳
西瓜一点都不甜,个头很大的草莓中间是空的,吃进嘴里尝不出什么味道,红红的西红柿一口咬下去会酸掉你大牙,模样漂亮的樱桃、猕猴桃都是口感极差。
口感不好是因为这些蔬菜水果使用激素的原因,这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秘密,为争取蔬菜水果早日上市,卖个好价钱,一些贩运商会要求果农使用催熟剂和膨大剂等激素,至于提前采摘蔬菜水果,然后在运输途中使用催熟剂则是家常便饭了。
为抢得所谓的市场先机,像烟熏香蕉等传统而又安全的催熟水果的方法已基本上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激素催熟法,而且这样出街的水果卖相漂亮,再加上后期的加工处理,品相会更好了。
激素水果长得好却营养低
据了解,膨大剂的使用会使果蔬的细胞非正常撑大,形状也会变得比较奇特,其中所含的一些成分如氨基酸、糖等不够,导致口感较差,营养也会降低,催熟剂如乙烯等的使用则会加快果蔬成熟,缩短其生长期,最后出来的产品虽然外表看起来与正常生长的无异甚至优于正常生长的,但是同样存在口感差、营养成分低的问题,尽管如此,目前很多果蔬都在不同程度地使用催熟剂。而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赶在季节前出街卖,价格会高很多。
医学专家:激素会导致儿童性早熟
据了解,消费者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了大量含有化学激素的食品,但这些食品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由于研究工作尚未展开,目前未有科学的说法。但很多专家们都指出,从理论上讲,服用激素对人体健康一定会造成影响。如会出现过敏反应、腹泻,体内残留的激素浓度过高会引起其他相关疾病,现在肿瘤病人增多,与激素的泛滥不无关系。
激素或类激素过多是儿童性早熟发病的主要原因。长期食用催熟的蔬菜水果,和食用含有激素的肉类快餐、保健品一样,会导致一些小孩发育紊乱,出现异于同龄人的生理状况,产生性早熟等不良反应。因此他呼吁,家长不要再给孩子吃一些人工催熟的蔬菜水果,这样只会加剧孩子的性早熟程度,因为有六成的性早熟都是人为吃出来的。
常见水果成熟期
桃——从6月中旬到10月初都有成熟的。
李子——早熟品种6月上旬就开始上市,最好吃的品种应在8月、9月间成熟。
枣大——多数枣品种的成熟期在9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大枣才有枣味,在此之前上市的枣又柴又木,根本没法吃。
苹果——有些苹果品种入伏后就成熟,即“伏苹果”,中晚期成熟的苹果,如“红星”9月底才熟,“富士”系列到10月份才能上市。
梨——早熟品种8月上旬成熟,如“绿宝石”,但价钱贵,大多数梨在9月底或10月初上市。
柿子——一般在霜降节气,也就是10月下旬才开始上市。
专家支招
如何识别激素水果
添加了化学激素的水果有害健康,而现在市场上含有化学激素的水果种类繁多,而且光凭肉眼是难以辨别的,那么到底该如何避免食用含有化学激素的水果呢?对此,有关人士表示,消费者在购买时要选择通过绿色认证的食品,因为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中是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激素的,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此外,专家还提醒消费者,不要买不到成熟期的水果,如果在成熟期之前半个月至一个月左右上市的水果,颜色又好看,很大可能就是使用过催熟剂的,即使没用催熟剂,水果也不好吃,而且营养价值低。
购买水果时最好是先尝后买,淡而无味或吃起来有生味的水果千万不要买。在购买水果之前,首先要看水果的外形、颜色。尽管经过催熟的果实呈现出成熟的性状,但是果实的皮或其他方面还是会有不成熟的感觉。比如自然成熟的西瓜,由于光照充足,所以瓜皮花色深亮、条纹清晰、瓜蒂老结;催熟的西瓜瓜皮颜色鲜嫩、条纹浅淡、瓜蒂发青。消费者一般比较喜欢秀色可餐的水果。而实际上,其貌不扬的水果倒是更让人放心。
其次,可以通过闻水果的气味来辨别。自然成熟的水果,大多在表皮上能闻到一种果香味,催熟的水果不仅没有果香味,甚至还有异味,催得过熟的果子往往能闻得出发酵的气味。
催熟的水果还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分量比较重。同一品种大小相同的水果,催熟的水果同自然成熟的水果相比要重很多,很容易识别。
二、禽肉
残留于肉类中的激素一旦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就会明显影响机体的激素平衡,有的引起致癌、致畸;有的引起机体水、电解质、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代谢紊乱等。儿童性早熟跟儿童偏吃肉食有关。
人和动物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又称内分泌、荷尔蒙。动物的消化道器官及胎盘等也分泌激素,如促胰液分泌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各种激素的协同作用对健康是必要的。激素能促进畜禽的生长,提高瘦肉率。雏鸡从破壳长到5斤出售,一般要1年左右,而用含激素饲料喂养的速生鸡只需45天,甚至用39天。
激素等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与残留,跟药物投放是在动物食前、食后,是随饲料还是随饮水、注射,以及药物种类关系都很大,一般在有代谢作用的肝脏、肾脏中浓度高;在鸡蛋中,脂溶性药物容易在卵黄中蓄积。进入动物体内的药物排出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即动物体内药物的浓度逐渐降低,而且降低的程度随药的种类和动物的不同而异。比如,鸡药的半衰期多在12小时以下,多数鸡用药物的休药期为7天。休药期是畜禽产品允许上市前(或允许食用时)的停药时间。执行休药期喂养的动物食品是安全的。
西方国家曾把促进生育的人用雌性激素己烯雌酚加入饲料中喂牛,促进牛生长发育。 后来发现,有相当多的十八九岁的少女颈部出现肿瘤,专家怀疑是母亲在怀她们时服用了己烯雌酚。从此,专家提出喂含己烯雌酚饲料的牛肉是否安全的问题。为此,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经调查研究作出规定,在牛屠宰前10天要停止喂含己烯雌酚的饲料。但该法令难于严格执行。从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禁止使用己烯雌酚、己烷雌酚作为动物的生长促进剂。目前动物使用的激素有睾丸酮、黄体酮、雌二醇、雌酮、雌三醇等。
兽用激素类药物的操作一般是埋在动物的耳根部,在屠宰后把耳朵及其根部废弃。但是有些非法使用者将激素类药物注入动物肌肉深部。因此,要杜绝这种违法行为,避免激素残留对健康的危害,首要的是主管部门要完善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从源头治理。同时,加强宣传有关食品安全知识,提倡到正规市场购买畜禽肉及其制品。
三、使孩子“更高更壮”的保健品
针对儿童市场的补剂和口服液,也有一部分含有激素成分。这些激素使孩子在5、6岁时长得比同龄儿童高大壮实,因为,他或她可能已悄悄出现发育势头,骨龄已达8岁或10岁。而等孩子进入正常发育阶段时,反而不见长了。专家指出,性早熟的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身高将比同龄伙伴矮约10-15公分。
流鼻涕,发烧,长湿疹……孩子身体总会发生小状况,虽说大部分状况并不需要太担心,但有五大症状千万不能大意。美国网络医学博士网近日采访多位儿科专家,详细给出提醒。
持续发烧。孩子面色发红发热,有时并没有必要马上送医院,美国儿科学会专家施密特表示,父母不要只看温度计,而应注意孩子的症状和身体表现,如果他能吃能喝能玩,就不用送医院。只有在孩子体温达到38.3℃以上,才推荐用药退烧。给幼儿测体温时,可以在腋下测,但测量结果要增加1℃才更准确。
美国儿科学会的发言人阿里·布朗博士指出,如果孩子在2岁以上,体温达到或超过40℃,看起来状况不好,或者发烧连续4天以上,都有必要送医院及时治疗;如果孩子不到2岁,发烧持续48小时内也需要送医治疗。
严重头疼。怎样区分孩子的头疼是轻微的,还是严重的呢?布朗博士指出,轻微头疼可以通过非处方药很快缓解;如果头疼持续数小时,或者严重到让孩子无法进食,不能玩,比如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都看不进去了,就有必要送医治疗。
施密特博士表示,通常,头疼是由头皮紧张引起的,而不是大脑的问题,但是,如果头疼伴有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如意识混乱、视力模糊或者走路困难等,就应该立刻送急诊。此外,如果头疼伴有发烧、呕吐或脖子僵硬,也应该立刻送医救治,因为这些症状可能与严重感染或疾病有关,如脑膜炎。如果孩子经常头疼,也需要看医生。
大片或者颜色不变的皮疹。如果孩子只是在胳膊或者脚上的某个部位长皮疹,通常是无害的。如果皮疹遍布全身,就应该检查身体。美国急诊医师学院发言人阿尔佛雷德·萨凯迪教给家长一些鉴别方法:如果按压皮疹,皮肤由红色变成白色或泛白,不按压时,颜色又恢复成红色,这种情况就不用担心,这多半是由病毒性皮疹、过敏反应,包括荨麻疹等引起的。此外,剧烈咳嗽或者呕吐后出现在面部的皮疹,一般也不是严重问题。
如果皮肤出现红色或紫色斑点,按压与否都不会改变颜色时,就需要及时就医,这可能是脑膜炎或者脓毒病的症状,伴有发烧时更要当心。另一种需要注意的情况是,荨麻疹同时伴有嘴唇肿胀,就必须要看医生,如果发现孩子呼吸困难,这可能是致命性的过敏反应,应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
严重腹泻或呕吐。当孩子食物中毒或者患肠胃炎时,要密切观察他们呕吐或者腹泻的频率。呕吐或腹泻会导致脱水,如果孩子出现排尿少,身体有病态,就应该马上就医。而且,孩子年龄越小,脱水的危险就越大。
脖子僵硬。脖子僵硬可能是脑膜炎的症状。但家长也不用过于惊慌,还需要综合判断其他的症状,如果出现发烧、畏光、头痛等,就需要马上就医。如果没有其他症状,可能就是因为落枕。有时候,脖子僵硬又伴有发烧,也可能是扁桃体发炎,不过,还是建议看看医生。因为外伤造成的脖子僵硬,也需要马上送诊。
孩子比成年人容易发生呕吐,引发的原因有很多种。咳嗽严重时会引起呕吐,吃多了也会引起呕吐,激烈活动和过于兴奋都会引起呕吐。不过这些呕吐都不必担心,有的在呕吐前虽然看上去很痛苦,但在呕吐后就没事了。对于腹泻后开始的呕吐、发烧时的呕吐、呕吐后突然精神不好、越来越恶心并且脸色也不好的时候,则一刻也不要耽误,要立即去医院检查诊治。
孩子发生呕吐时,首先要防止呕吐物致使患儿窒息。在吐过之后不要再诱发呕吐。衣服吐脏了之后要马上更换。孩子看见呕吐物或闻到气味会恶心导致再次呕吐,所以要马上收拾掉,让孩子安静休息。
在多次呕吐或恶心的时候,为了让胃休息一下,可不给水分和食物。在经过治疗,呕吐停止,孩子也安静时再开始给点水分。食物可每次少给,但要增加次数。
呕吐时要注意其呕吐是所吃的食物未经消化原样吐出来了还是消化后吐出来的,也要观察呕吐时的情况、次数和量。因为有可能是传染性疾病,所以在呕吐并有腹泻、发烧时,一定要引起注意,要带上呕吐物和大便去医院检查,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及早治疗。
中国育婴网综合 新华网南京4月27日电(记者朱旭东)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郑意楠介绍,最近碰到多例性早熟儿童,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诱因之一是家长乱给孩子吃高档补品。
郑意楠说,名贵的东西未必适合儿童服用,往往越是大补的东西,越会影响孩子的内分泌功能。而性早熟对孩子的伤害很大,不但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育,而且还会对孩子心理造成影响。
性早熟分为真性、假性以及部分性。事实上,约有九成的患儿属部分性性成熟。专家提醒,部分性早熟的患儿家长不必担心,大部分患儿并不需要特别干预,慢慢就会恢复正常。但如果发现孩子的第二性征是进行性发展,如乳房不断增大等,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前往医院检查诊断。
专家认为,城市儿童的性早熟发病率比农村孩子要高,这跟城市孩子吃得太好有关系。在饮食上,受环境污染的蔬菜、瓜果以及肉类,可能含有高剂量的雌激素,而反季节的蔬果也应避免食用;油炸类,特别是炸鸡、炸薯条和薯片等,尽量让孩子少吃,因为高热量会在儿童体内转变为多余的脂肪,引发内分泌紊乱,导致性早熟。同时控制体重也很重要,有研究表明肥胖的儿童更容易产生性早熟的现象。
专家提醒,性早熟患儿一定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建议父母常和孩子一起洗澡,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孩子,一旦发现有异常,应立即带孩子前往医院检查诊断。
郑意楠特别指出,一旦确诊孩子性早熟,家长也不要慌张,除了配合医生做好治疗外,还应该避免性早熟带来的矮小症等问题。让孩子每天做一些下肢运动,比如弹跳训练,每天500次。入睡一定要早,睡觉时避免灯光照射等,人在夜间进入睡眠状态时,松果体会分泌大量的褪黑激素。儿童若受过多的光线照射,会通过减少松果体褪黑激素的分泌,导致矮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