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磕磕碰碰,从椅子上摔倒、从床上摔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曾经是新手妈妈的我,每次看到孩子摔倒后都心疼得要死,立马冲上去抱起哄她。
后来,一位当儿科医生的长辈告诉我,即使再心疼,也不能马上冲过去抱住孩子,因为父母不懂得伤害处理的方式,急匆匆地抱起宝宝,这样容易造成宝宝的二次伤害。
宝宝掉下床的正确处理方式应该是这样子的:
1不要马上抱起宝宝,确认是否骨折
如果宝宝掉床了,爸爸妈妈不要马上将宝宝抱起来,一定要先静观10秒钟。
※宝宝的手脚不愿动,一碰就疼得哭起来:此时应该仔细检查是不是骨折或脱臼。如果是,家长可以先用冷水或冰块敷于受伤部位,再将宝宝送到医院进行检查。(假如你和家人不会固定受伤部分,那就不要移动宝宝,必须等急救人员来操作,以免因为处理不当而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跌落后剧烈哭闹或失去意识,且手脚不能活动:有可能是颈椎受到伤害或脑震荡及颅内出血的情况,应将宝宝的身体保持平躺不动,拨打急救电话。
2观察宝宝是否有出血
一般来说,最简单有效的止血方式就是直接加压止血法。妈妈可拿一块干净的纱布放在伤口上直接加压,直到出血停止。如果宝宝流鼻血,千万不要把宝宝的头仰起,以免血液返流到胃部引起刺激性呕吐,应该用手压住其鼻子上方(鼻根的地方)以帮助止血。
3如果没事,继续观察24小时
不能让宝宝立即睡觉,先逗逗他,转移一下他的注意力,观察有没有后续的变化。另外,宝宝掉床后至少观察24小时,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神志、有无呕吐,是什么样子的呕吐。在此期间宝宝如果没有异常表现,方可安心。
另外,如果宝宝有颅内损伤,可能会出现这些症状:哭闹、萎靡不振、激惹(一惊一乍)甚至惊厥等症状,并可能出现喷射性呕吐。此时,为了安全着想,妈妈应马上抱孩子去医院检查一下。
4持续观察宝宝
就算一开始宝宝表现得很正常,也不要掉以轻心,最好能密切观察3天,防止孩子颅内有进行性病变。
“好心办坏事”1:害怕孩子之间的小争抢
案例:陈规带着妻儿回老家,当大人们一起聊天叙旧时,儿子也和小伙伴们玩成一片了。可不一会儿,院子外就传来儿子的哭声。出去一看,才知道小家伙是因为和别人争玩具给闹的。陈规妻子边哄边说:“他们是野惯了的孩子,你怎么能和人家抢东西呢?”
点评:很多父母带着孩子出去玩时,常常会叮嘱:别和人家抢。因为他们都想做一个有教养的家长,希望孩子不去抢;另一方面则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退一步海阔天空。实际上,懂得争抢是人性的一种本能,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引导。可以尝试告诉孩子,属于自己的不妨争回来,自己喜欢的不妨去争取,但不能不择手段。如果孩子连争抢的本能都不具备,连争抢的勇气都没有,长大以后,面对竞争,谁又会去帮他争取呢?
“好心办坏事”2:对孩子的行为过分担心
案例:有个朋友的妻子,为了方便给楼顶上的花草浇水,她在楼台旁边搭了个五寸多高的小木凳,每天她就站在这个小木凳上浇水。一次,她刚提上水准备上凳子浇花,却发现4岁的女儿早就爬上了凳子玩了,这可吓坏了母亲:“哇,孩子快下来!”
点评:中国式的教育是家长处处呵护、担心孩子受一点伤,结果使孩子弱不禁风,遇到困难时总是一脸的沮丧,这样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如果你连爬上一张矮凳子这样的主动权都不交给她,那么以后她做什么都是战战兢兢。
“好心办坏事”3:过分强调“赢”的观念
案例:星期天上午,徐航和3岁多的儿子一块下跳棋。徐航不经意的一步棋,让胜利已成定局。这时候,儿子可不乐意了,看到小家伙哭丧着脸,徐航才回过神来:“哦哦,我下错了应该是放这里的。”随着他的悔棋,战局马上改观,儿子又重新露出笑容。
点评:在每次孩子们有比赛时,最激动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他们的爸爸妈妈,他们会参与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比赛,例如帮他们钻空子,帮他们出主意,提醒他们正确答案……事实上,父母对输赢观念的强调,更容易让孩子处在输不得的处境之中,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把成功看得过重,从而让心理变得脆弱。
“好心办坏事”4:立即满足孩子的愿望
案例:清晨,妈妈走进房间:“起床了,兵兵。快穿衣服。”说着,妈妈拿起一件绿色的衣服。“不,我要穿那件黄的。”“好,好,穿黄色的。”“兵兵,穿运动鞋。”“我不穿,要那双会发光的。”“好,好,穿发光的鞋子。”“星期天去看爷爷,好吗?”“不,我要去儿童乐园。”“好,好,去儿童乐园。”
点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更有很多父母通过对孩子察言观色来了解其愿望,并立即给予百分之百的满足。这会使孩子从童年时代起就失去渴望和追求感,更不会明白真正的幸福只有通过努力才能争取到。所以,如果对孩子的愿望一流露,就千方百计地予以满足,就会使你孩子的童年失去魔力和魅力。
“好心办坏事”5:“主动”帮他分辨是非
案例:刘君的儿子和一个小弟弟在玩,妻子走出来说,家里只有一个苹果了,给谁吃?按照刘君的意思,小弟弟既是客,又比儿子小,这苹果应该让给小弟弟了。可出人意料的是,刘君的儿子却说,把苹果分成两半,我要小半儿的,弟弟要大半的。这真让所有大人大跌眼镜。
点评:主动帮孩子分辨是非,听起来是件好事。但你这么主动地帮助孩子辨别是非,跨过一些挫折的门槛,已经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了,这样只会束缚他自己的思维。
“好心办坏事”6:随意泄露孩子的个人隐私
案例:徐蕾和邻居街坊聊天时,妈妈们都说着各自小孩子的乐事趣闻。徐蕾也无意中说道:“我家佳佳呀,都7岁了,前几天还让我们房间‘发大水’了。”这事后来成了小朋友取笑佳佳的把柄,让佳佳好长时间都闷闷不乐。
点评:如果你与邻居私下谈论你5岁的儿子夜晚睡觉还离不开奶嘴,孩子知道后自尊心会大受伤害;如果爸爸在熟人面前诉说他8岁的孩子还尿床,这种揭短行为会使儿子对父亲失去好感和信任。每一个人,即使一个小孩子,也需要有他的私人领域,父母也不能随意干涉,大人应予以尊重,千万别向外人揭短。
(1)、新生儿的哭多半是表达饿了。根据按需哺喂的原则,当他哭时可先给他喂奶,如果他吃奶后很快就睡了,说明我们的判断正确。
(2)、有时孩子因尿布湿了不舒服而哭,这时仅需换块干净的尿布即可中止哭声。
(3)、孩子闹觉时一般会撒娇似的哼哼唧唧地哭,我们只要给他提供适宜睡眠的环境即可。
(4)、当然必须学会分辨孩子生病时的哭闹。生病时除哭以外会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呕吐、蜷曲双腿、尖叫或呻吟等,此时一定要去医院请医生诊治。
● 对新生儿来说适当的哭一哭是没坏处的,一方面可作为他的一种运动形式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另一方面可加大肺活量,对孩子是有益的。
● 哭过几次后,新生儿会用哭来要抱,家长往往被他左右。要知道孩子虽小也是惯什么毛病就有什么毛病,只要我们判断他没生病,不饿也没尿湿,在这种情况下哄哄他就行了,不要养成一哭就抱的习惯。
● 较难判断的哭声是孩子渴了。尤其在天热时或腹泻时,增加母乳喂养次数或适当补充一些水分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对哭闹的孩子切忌不理他,长时间的忽略会对他造成心灵伤害。我们应根据孩子哭时的声调高低、音量大小、时间长短和伴随症状判断他的需求,及时给予帮助。家长不可用不耐烦的态度对待新生儿,你的不良情绪也会影响孩子使他烦躁不安甚至哭闹不止。用你的爱去照料他是减少新生儿哭闹的最佳方法。
父母的养育方式会影响到孩子的气质类型,如果给予孩子正向的引导会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若持续错误的沟通方式则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
你家宝宝是什么气质类型?孩子的气质类型有哪些?
宝宝成长中的差异性,不仅仅通过体型的高矮胖瘦体现也不只是智力上的差异,还会在心理特征方面有所区别。而气质就是一种稳定的、持续的心理特征。据汪医生介绍,孩子的气质类型可分为四类,妈妈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号入座。
易养型宝宝:易养型的宝宝在睡眠、进食、大小便等问题上都比较容易形成规律,同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陌生人。在交际能力方面易养型的宝宝待人主动大方,见人爱笑,还会表现得很友好。而这类宝宝的情绪多为积极正面的,同时反应中等,适应能力较强。如果宝宝符合这一气质类型,会比较容易抚养,同时不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
难养型宝宝:相对于易养型的宝贝,难养型宝宝在睡眠、进食、大小便等问题上较难养成规律,看见陌生人容易感到害怕和胆怯,同时拒绝接受新鲜事物。这类宝宝的适应能力较弱,例如,刚上幼儿园时,有些宝宝只会哭闹一两天,难养型的宝宝则可能将哭闹演变成一场持久战。这类宝宝较难抚养,他们的消极情绪较多,而且好哭、好动,遇到困难后容易大声哭叫。
启动缓慢型宝宝:这种气质类型的宝宝,起初的时候对新鲜事物和陌生人会有退缩、适应慢的表现,但经过反复的接触,他们能够慢慢适应新环境或新鲜事物。他们的反应不会太强烈、活动水平也相对较低,总体来说,这类宝宝无论是积极反应还是消极反应都显得很温和。
中间型宝宝:有些宝宝的表现,并不能清晰地归类为难养或易养,这些宝宝根据特点不同又分中间偏易养型,表现特点与易养型接近;中间偏难养型,表现特点与难养型接近。
气质类型是宝宝与生俱来的,并不可以简单地界定这类宝宝是好是坏,爸爸妈妈所能做的,就是根据宝宝的气质类型来调整自己的养育方式,从而改善宝宝气质类型中不够完善的表现。
养育方式对孩子的性格有影响 父母的养育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在爸爸妈妈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养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当孩子的性格出现偏差时,爸爸妈妈需要反省一下自己的养育方式是否出现了问题。下面,就来看看父母的养育方式,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影响。
粗暴型的养育方式,会让孩子出现反抗、情绪不安、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此外,在爸妈的粗暴教导下,孩子会变得大胆、冷酷和执拗。
专制型的养育方式,这样的养育方式会让孩子一味地服从,失去主动性。另外还会有消极、依赖、软弱和固执的表现。
过度保护型的养育方式,会导致孩子的自理能力差,同时会出现责任心淡漠、自我为中心的状况。
冷淡型的养育方式,会让孩子变得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缺乏同情心,并且不擅长与人交往。
要求完美型的养育方式,会给孩子造成压力,让孩子容易焦虑、缺乏安全感,同时这种养育方式下的孩子多数会自卑、敏感,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宽容型的养育方式,是指父母对孩子十分宽容,有时候宽容得没有原则,这会导致孩子的行为心理比同龄的孩子更幼稚,同时依赖性强、自控能力差。
养育孩子需要民主权威的父母
权威民主型的养育方式,这是最适合孩子成长的养育方式。权威,是指爸爸妈妈在对待孩子时要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又要给孩子一些选择,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就会比较活泼、快乐、自信,并且自控能力较强。
想要改变孩子,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爸爸妈妈要适时地反省一下自己的养育方式,看是否是自己的行为先出现了问题。
孩子不听话,换种说话方式看看
父母用不同的说话方式也会引起孩子不同的反应。例如,同样是希望孩子去做某件事,“妈妈相信你能做好”听起来就比“你能不能做好?”更让孩子乐于接受,因为孩子能感觉到自己的能力被认可了。
在跟孩子沟通时要减少发问、批评、命令、嘲笑等负性行为,更不能使用标签性质的话语。因为这些负性行为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真的不行,从而自暴自弃。此外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摘要:对小宝宝来说,睡眠直接影响着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在睡眠中,体内分泌出一定的生长激素,能够促使宝宝长高。
如果睡眠不好,生长激素分泌就会减少,影响宝宝发育,因此爸爸妈妈都希望宝宝每天都能拥有好睡眠。不过,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有10种睡眠方式是不可取的,也是必须给予纠正的。
1、含着乳头睡
含着乳头睡觉,宝宝醒后就会吮吸乳头吃奶。这种没有规律的进食方式,容易使宝宝的胃肠功能紊乱而发生消化不良;再者,宝宝呼吸不畅,导致睡眠不安,甚至可能引起窒息;而且,还会影响宝宝牙床的正常发育,易生蛀牙。
2、吓唬宝宝睡
有时为了让宝宝尽快入睡,妈妈常常采用吓唬的办法,“如果不睡觉,大灰狼就会来”等等。其实,这样做反而会让宝宝的神经系统受到强烈刺激,使他根本不能入睡或者入睡不安稳。况且,宝宝受到恐吓后,即便是睡着了也有可能做噩梦,睡眠质量大打折扣。
3、让宝宝晚睡
一些家长有晚睡的习惯,受其影响,宝宝也养成了晚睡的习惯。但是,由于生长激素的分泌高峰是在夜间22~24点,如果晚睡,宝宝体内的生长激素的分泌势必减低,身高便会受到影响;晚睡还会造成睡眠不足,影响正常的生活。因此,你应该以身作则,培养宝宝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4、摇着宝宝睡
当宝宝哭闹不愿入睡时,一些性急的妈妈往往会把宝宝抱起来摇一摇,晃一晃,或者把他放在摇篮里摇来晃去。其实,这样入睡有一种潜在的危险。由于小宝宝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摇晃会使宝宝的大脑在颅骨内不断晃动,造成脑部小血管破裂,颅内出血,轻者智力减低,严重者肢体瘫痪,甚至死亡。即便没有发生以上情况,也会让宝宝养成不摇晃就不能入睡的坏习惯。
5、宝宝俯卧睡
宝宝的睡姿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一些妈妈喜欢让宝宝俯卧睡,殊不知这种睡姿并不安全,因为宝宝的口鼻易被阻塞,会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而死,称为猝死。最初一些西方国家也主张婴儿采用俯卧睡姿,但后来发现这种睡姿导致婴儿发生窒息猝死的机率增加,现在都提倡采用侧卧睡姿。
6、和宝宝同床睡
一些妈妈喜欢陪宝宝一起睡。长此以往不但容易使宝宝产生“恋母”心理,形成依赖思想,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甚至于上学了仍要妈妈陪睡;而且,如果妈妈睡姿不好,睡熟后在床上翻来覆去,不小心压住小宝宝的面部,就有可能造成宝宝窒息死亡的“惨剧”。有些妈妈则出于母爱,喜欢搂着宝宝睡觉。可是,被搂着的宝宝呼吸不到新鲜空气,而是吸入了妈妈呼出的废气,这对宝宝的身体健康很不利。此外,搂着宝宝睡还会限制宝宝自由活动,难以伸展四肢,影响血液循环和生长发育。
7、卧室亮灯睡
有的家长习惯晚睡,喜欢把灯开得很亮,这对在同室睡觉的小宝宝很不利。婴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如果夜间灯火通明,宝宝的睡眠时间就会缩短,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生长发育也会受到抑制。
8、宝宝蒙头睡
尤其是冬季,怕宝宝受凉,妈妈总是用被子把宝宝蒙得严严实实的。然而,婴幼儿新陈代谢远比成人旺盛,被子内的湿度又高,以致宝宝大汗淋漓,容易发生虚脱和呼吸不畅,引发“焐热综合症”。
五一长假南方普遍被阴雨天气笼罩,这么好的假日宝宝也只能躲在家里不出门。但是总有一些喜欢雨天到外面踩水的小宝宝,带宝宝到外面认识这个雨水的世界,你也可以给他们做好防滑的安全工作,出行方式怎么选就很重要。
TYPE 1:0-6个月宝宝
出行方式:抱或背
小编支招安全策略
首先,不要独自一人带着宝宝外出,最好父母双方和宝宝一起同行。为什么需要找人同行呢?最主要的目的是,当你正在使用雨具时,可以有人帮你照顾宝宝,而且行走在路况不明的地方,有人可以帮忙留意宝宝,使危险性大为降低。
第二,保持雨衣通风。家长将宝宝背负在身上,有时会直接将雨衣套在身上,可想而知,宝宝在雨衣内吸收的空气必然比较稀薄,所以家长要留意雨衣内空气是否通畅,当发现宝宝有焦躁不安、冒汗、呼吸短促时,可能就是雨衣内太闷热了,这时家长就该到避雨处散散热气,以免宝宝被闷坏了。
TIPS:出门必备工具
最重要的是一个强大的妈咪包。可以装下宝宝出门在外所需的全部东西和你自身携带的一些物品,才可称为一款强大的妈咪包。我建议大款小款妈咪包都各备一个。因为宝宝小时候出门,需要携带的东西很多,哪怕只是散步,都需要水瓶、奶瓶、奶粉、小毯子、尿布、纸尿裤、备用裤子、雨伞等等琐碎的东西,所以大包包是必须的。
等宝宝长大一些以后,出门渐渐带的少了,只需要拿水瓶、湿巾、备用裤子等就够了,那么一个便携的妈咪包会给你减轻不少负担,大款的可以留到需要一整天带他出去玩的时候用。
TYPE 2:6-12个月宝宝
出门方式:推宝宝车
小编支招安全策略
第一,注意遮雨蓬的密闭程度。发现宝宝有焦躁不安、冒汗、呼吸短促时,最好稍微掀开遮雨蓬,让新鲜空气注入。
第二,家长先穿好雨衣,再打理宝宝车。出门前家长要先穿戴齐全,再去考虑宝宝的状况,因为坐宝宝车的宝宝安全性较高,反而是家长要多留意自己,试想如果你连自己都照顾不好了,如何保护宝宝呢?
第三,确定目的地有空间放宝宝车。例如去餐厅等公共场合,是否会造成他人的不便,当然也会有被偷窥的疑虑。另外,宝宝车是否好收叠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可以避免占据太多空间,一方面也节省收藏时间。
第四,家长最好穿雨衣。大人一面要撑伞,一面要推宝宝车,在遇到突发状况时,容易手忙脚乱,如果是穿雨衣的话,注意力自然会集中许多,而且反应的时间更快。
TIPS:出门必备工具
要买一个足够高度的宝宝车。现在市面上各种的宝宝车很多,质量也良莠不齐。建议尽量购买有足够高度、宽大轮子的宝宝车。因为出门在外不可能不走马路,马路上汽车很多,汽车尾气也就很多,大部分宝宝车的高度刚刚好在汽车尾气的流动层,那不是刚好宝宝呼吸的都是废气尾气?目前国外很多品牌的宝宝车高度都很高,避开了这个问题。妈妈们可以经常关注淘宝有这类的团购。
TYPE 3:1-3岁宝宝
出门方式:牵手
小编支招安全策略
第一,小心雨伞的尖锐处。撑雨伞时要特别留意雨伞的尖锐处,以免不小心刺到宝宝,尤其是眼睛部位。
第二,让宝宝走马路内侧。马路外侧的危险度比内侧来得高,所以大人应该扮演好保护者的角色,不但要随时注意路况,更不要使宝宝走在马路外侧,以免宝宝被突来的车辆撞到或是被飞驰而过的汽车溅起雨水打湿。
第三,随时留意路上积水和疾驶的车辆。我们知道最近有一女孩因为雨天踩到了看不见的沙井盖口掉进渠里一直还没有搜索结果,女孩的遭遇也应该给父母一些启示。现在的马路常有坑洞,每到下雨时,就会产生积水,有时宝宝会不小心踩个正着,或是好玩故意去踩。加上来往的车辆常有不顾行人的粗鲁行为,经过积水时不会减缓车速,“哗”的就造成一大道水波,闪躲不及的结果便是被弄得一身湿。
第四,年纪小的宝宝不要撑伞。宝宝多半无危机意识,拿起雨伞就会到处甩来甩去,不小心可能会伤害自己或他人,所以真要让他自己拿伞,也要告知他拿伞攻击他人及雨伞的危险性。
TIPS:出门必备工具
这个刚才在妈咪包里提到的,基本都是每个妈妈出门肯定会带上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纸巾湿巾要带够,出门很多时候都要用到,没地方洗手时可以用洁肤湿巾给宝宝擦一擦。备用裤子要带一条,出门在外宝宝难免尿裤子,一直穿湿漉漉的纸尿裤会感冒。
总之出门前细心检查包包,经验多了以后自然就不会漏这漏那了!
这10种溺爱的形式是比较典型的实例,不是每个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种溺爱中会占有几种,或各种都有轻度表现也是值得警惕的,我们要以科学的爱,来保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2、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3、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4、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5、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6、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7、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8、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9、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10、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会导致哪些问题?专家在心理卫生知识大讲堂上指出“严母慈父”会使孩子心灵扭曲。专家认为家庭教育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亲密平等建设性的亲子关系。
“很高兴看到在座的大多数是父亲,打消了可能只有母亲来听的顾虑,因为今天讲座的主题与父亲有关,也因为我在心理门诊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带孩子来咨询心理医生的,十之八九是母亲,很少看到父亲的身影,父亲似乎正在从家庭教育中消失。”昨日下午,深圳市康宁医院主任医师杨洪以这样的开场白,开始题为《Whoareyou——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的演讲。这也是深圳市心理卫生知识大讲堂的第二场公益讲座。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会导致哪些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家庭教育究竟是方法重要还是理念重要?这些问题凝结着杨洪在工作与生活中的思考。两个小时的精彩讲座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听众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父亲缺失后果严重
古话说“子不教,父之过”,但杨洪认为,即便在过去,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也是缺失的,历史上只留下“孟母三迁”或“岳母刺字”这样的故事,并未留下父亲教育的经典,现在也是如此,家长会往往成为“妈妈聚会”,很少看到父亲出席。
国内一项调查表明,八成家长认为教育子女最主要的是家庭的责任,但有六成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独当一面,父亲真正起主导作用的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的只有一成。
“大多数父亲对孩子或不闻不问、或态度粗暴缺少耐心,成了家庭教育中的‘甩手掌柜’,这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有关,‘女主内’就是‘相夫教子’,男人则在外打拼干事业,认为教育孩子是婆婆妈妈的事情,并非大男人所为,因此父亲以忙、事情多为借口,将教育孩子的阵地拱手相让,由母亲全盘接收。”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若隐若现”、母亲付出很多,效果真的理想吗?杨洪认为,不见得,对子女教育的不均衡,会导致严重后果。“它破坏了正常的家庭结构和关系。有些家庭在有了孩子之后,夫妻关系慢慢变淡,就是因为母亲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管孩子’成为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使夫妻关系逐渐趋于平淡,家中出现一个很厉害的‘第三者’,这种情形使得家庭的等腰三角形遭到破坏,对家庭结构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旦父亲放弃了教育的阵地,母亲就会用高度的热情去填补,杨洪认为,这是一种错位与颠倒,甚至出现“严母慈父”的格局,这同样是不恰当的,会使孩子的发展偏离正常的轨道、心灵扭曲。“单身母亲觉得孩子缺少父爱,容易对孩子过多地投入或者补偿,但这是一种过度的关注,如果母亲的注意力总是放在单亲家庭的不足之处,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应看到单亲家庭也会带给孩子一些好处,如孩子更容易树立责任感、更自立、更懂得关心别人,这是双亲家庭没有的条件。所以,任何事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发现它的优势,把危机变成一种‘成长的机遇’,而不是只看到‘缺陷和不足’。”
父亲为何不可缺少
为何母亲不可以取代父亲?杨洪从男性与女性的不同心理,进行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是不同的。男性总体上比女性粗心,他们更多地提供孩子成长的‘主干’,母亲的细心则提供了枝叶与养分,只有粗细结合,孩子这棵‘树苗’才会长得主干挺拔同时枝繁叶茂。”
再如,父亲胆大,有利于维护孩子的探求欲与好奇心;母亲相对胆小,所以显得安全。“这是一对矛盾,但都是需要的。过多的安全使我们不能冒险,也就缺少创造,所以母亲的过度补偿会让孩子出现问题。”另外,男性活动范围大、内容多,可让孩子接触更多的外部环境;女性活动范围小,更倾向于观察细节,会培养孩子观察的能力、体验更加深刻。
“有位女大学生快毕业了,但她不知道自己今后该与男人还是女人一起生活,她并非双性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她的性别认同感没有建立。”杨洪以这则病例说明,父母应树立孩子的性别模板,我们将来能否在社会中建立起身份认同,取决于我们是否建立起性别认同感,显然,父亲的缺失会让孩子的性别认同、继而是身份认同出现问题,也就难以适应社会。
家庭教育应“宜粗不宜细”,分清“主干与分支”,不可本末倒置,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父亲不要放权,母亲也不应争权。但在单亲或者分居的状况下,孩子会缺乏父亲的教育,这时该怎么办?杨洪认为,此时母亲千万不要去乱填补,宁缺毋滥,而且孩子对男性的学习,并非一定要来自父亲,这种状况下的孩子一样可以健康成长,因为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借鉴或者替代父亲的榜样,可让孩子多接触一些男性亲属,逐渐学习,社会更是一个广阔天地,提供了很多学习机会。
从几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开始,到风波尚未平息的“酒鬼酒”事件,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众人聚焦的热点。而其中,针对婴幼儿的食品、药品安全状况,不仅更被父母们所关注,也更需要全体社会去监督。近日,几个婴幼儿补钙胶丸产品被曝含有卫生部命令禁止添加的乳矿物盐,这无疑给消费信心缺失的儿药市场,再蒙上一层阴云。
乳矿物盐为何物?据了解,乳矿物盐是以乳清为原料,经去除蛋白质、乳糖等成分而制成的营养补充剂。作为一种新资源食品,其成分复杂,婴幼儿食用的安全性有待评估,因此卫生部于2009年发布的第十八号公告中明确规定,乳矿物盐不适用于婴幼儿产品。而这样明令禁止的成份,却被堂而皇之地添加到婴幼儿补钙产品中,这个消息被传出后,真是让广大家长朋友们欲哭无泪。经调查,市场上的乳钙产品均是清一色的保健食品或普通食品,这无疑让家长们对儿童保健食品的信任度一降再降。
市场上的补钙产品种类繁多,但质量却参差不齐,钙质是婴幼儿时期容易缺乏的营养素,而且补钙是个长期过程,这样一来,选择优质的、适合婴幼儿的补钙产品就成为家长们的必须课了。。钙质是婴幼儿时期最易缺乏的营养素之一,在此情况下,众多家长们不禁要问,钙,一定要补,但是产品,要怎么选?
对此,我们也特别咨询了一些国内著名育儿专家,针对补钙产品的挑选问题,为大家提供一套科学、严谨、可靠的选择标准。
标准一:OTC药品优于保健食品
OTC,即非处方药,属于人们常说的“药品”范畴内,是属于百姓可自行选择购买、安全性高的一类药品。很多父母错误地认为,宝宝太小,身体发育程度低,贸然使用药品补钙可能会伤害到宝宝,因此更愿意选择一些保健食品给宝宝补钙。但实际上,保健食品和药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在钙含量、审批标准、生产工艺、医学角度上都存在着明显区别。因此,对于有补钙需求的婴幼儿来说,保健食品是不能代替药品的。
在含量方面,保健食品的含钙量远远低于OTC药品。研究表明,0-3岁的宝宝每天需要的钙为300-600毫克,市场上的保健品单位钙含量一般偏低,甚至为了夸大产品功效,很多保健食品标示的量是化合物钙的重量而非钙元素的净含量,导致混淆了含钙量,误导了家长们,而OTC药品中钙含量更为合理,且明确标示出了钙元素的含量,有了统一的标准,家长们才能更清楚服用的剂量。
此外,由于从属于“药品”和“保健食品”两大类别,OTC药品的审批比保健食品更加严格、细致,这也就决定了OTC药品在配比、安全性等方面比保健品更加可靠。对此,专家也特别提醒,在购买钙剂时要注意其种类、含量等相关参数,不要被夸大其词的广告混淆视听,延误了宝宝的最佳补钙时机。
识别OTC药品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包装盒上可以看到“OTC”的标志,且包装盒上可以找到“国药准字H********”的内容。
标准二:钙剂来源要安全
由于婴幼儿各项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脏器功能较弱,另外,补钙是个长期的过程,所以选择安全性高的补钙产品非常重要。首选是钙源方面,很多该产品打天然牌,有来自海洋生物的,也有来自动物骨骼的,家长们盲目认为天然的就是最好的,其实不然,由于现在环境污染严重,海洋、草场都是污染的重灾区,所以来自海洋生物和动物骨骼的钙源,都具有重金属超标的风险,而矿源碳酸钙则是安全的钙源之一。再有就是看说明书,其中有效成份不能含有违规成份,在这里补充一句,含有蔗糖的钙制剂也不是婴幼儿的最佳选择,虽然配方中添加蔗糖让口味变好了,宝宝爱喝了,但是却给宝宝的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因为蔗糖不但对牙齿发育有害,对神经系统发育也有影响,还会影响其他营养素的摄入。
标准三:用法用量要区分
除了OTC和生产厂家外,产品本身的设计是否科学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人体年龄不同,生长状况不同,每日所需的钙剂量也不同。对此,中国营养学会也特别研究、整理了不同年龄下,中国居民的钙参考摄入量表格。
表:中国居民钙参考摄入量(DRIs)单位:毫克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0-3岁宝宝每日钙摄入量的推荐值就分为了3档,因此在为宝宝挑选补钙产品时,一定要选择能够明确根据宝宝年龄进行剂量区分的产品。表中的平均实际摄入量是我国居民不同年龄段人群通过日常饮食可以获取的钙量,用“推荐摄入量”减去“实际摄入量”,则是需要通过钙剂补充的量。
标准四:生产厂商需过硬
国内出现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中,大部分是由于一些不甚出名的厂商,迫于利润的吸引、成分数据的膨胀甚至是技术水平的局限,而造成了各种安全隐患。相比来说,成立时间更长、产品领域更专、市场覆盖更广的“百年老店”,在安全问题上更加可靠,也更值得信赖。
通过专家详细的讲解,相信各位爸爸妈妈们已经掌握了钙剂选择的四大标准,那就请大家仔细挑选,给宝宝最佳呵护吧!
用手挤奶:妈妈先用柔软的布或毛巾热敷自己的乳房,这样可促进乳汁分泌。然后,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有节奏地围着乳晕挤压,直到乳汁泌出或喷射出来。要不断地重复这一过程,直到乳房松软。用手挤奶的时间要比用吸奶器长一些。
用吸奶器吸奶: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吸奶器可供选择.从手动的到电动的直至电子的都有,非常方便。
掌握哺乳必备工具&母乳保存方式(下)
掌握哺乳必备工具&母乳保存方式(上)
我国传统的吃饭方式——全家人共吃一盘菜、一碗汤,这是一种很不卫生的方式。传染病患者容易通过筷子、汤匙上的唾液传给孩子。有些传染病有一定的潜伏期,尚未发作的时候没有症状。还有的人本身虽没有患病,却是某些传染病菌的携带者,同吃一碗菜时,病菌会传染给别人。特别是喜逢佳节,亲朋团聚或宴请宾客,遇有这类病人或带菌者,便会因混食而使疾病传播开去。
分餐制,就是在全家用餐时,采用一人一份饭菜的方式,同坐一张桌,各人吃各人的。如果在一些家庭一时做不到这点,可以先采用公筷、公勺的方法,每人一副食具,大家用公筷、公勺将菜、汤放人自己的菜碟或汤碗中,同样可以达到卫生防病的目的。实行分餐制,还要与餐具消毒结合起来。要推广餐具煮沸消毒,以消灭餐具上的病菌,才能把好“病从口入”关,保证身体健康。
常见错误握笔的方法
1、拇指与食指平,握笔低,笔杆靠得太高。
2、拇指包住食指,握笔低,笔杆靠得太高。
3、笔杆靠得太低(会影响运笔的灵活性),握笔低。
4、手腕上拱,握笔低,拇指与食指平。
正确的写字姿势:
要写好字,还必须有良好的写字姿势。一般来说要腰挺腿正身直(并非笔直),右手执笔,身体要离开桌檐至少一寸,左手轻扶本子(或纸张),本子可略略向右偏上一点(不超过10度),眼到笔随,两者一致。严禁贴桌、扒桌、耸肩、弯腰曲背、斜坐侧身和身腿异向等有碍身体健康发育和顺利写字的姿态。在这里,家长还应注意桌子的高度,配上合适的座椅,不可马虎迁就。
头正 头部端正,自然前倾,眼睛离桌面约一尺距离。
臂开 双臂自然下垂,左右撑开,保持一定的距离。左手按纸,右手握笔。
身直 坐稳身子,双肩放平,上身保持正直,略微向前倾,胸离桌子一拳头, 全身要放松、自然。
脚平 两脚放平,左右分开,自然踏稳。
纠正孩子的错误握笔方式
孩子的错误握笔姿势大多与他们的动作发展欠佳有关。当孩子的手肌还未发展成熟时,不少父母常常会迫不及待地让孩子学习写字。孩子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所面对的困难,惟有用自己的方法来接招:就是用自己设计适合自己的执笔方法。通常是避开困难,运用他们操控得最好的那组肌肉来工作。由于各人发展的强弱不同,有些欠力,有些欠灵活,有些是手腕或手指不听话……等等,所以就形成各式各样的执笔手势。握笔这种技巧,其实是一种自动化的动作模式,即是一种习惯,坏习惯建立后,日后要改就难了。若是孩子在初学写字时,父母发觉他未能正确握笔,可以采用以下的补救方式:
1、请先让孩子停止学习写字,至少将写字练习延迟到幼儿园大班再进行;
2、让孩子多做一些手部活动,例如做攀爬、推拉、撕扯等活动,然后再做一些细致的拇指活动。待准备就绪,再握笔写字。
3、若是孩子努力训练半年仍未改正,就应到医院做检查,看看其中原因,再作针对性训练。
宝宝烫伤怎么办? 急救处理方式
儿童患有阅读障碍主要是因为涉及文字与声音转换的基本认知过程比较落后。如果我们针对阅读障碍儿童的弱项,改变他们固有的阅读方式,用特殊的、适合他们大脑发展特点的阅读方式代替传统的阅读方式,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改变孩子的一些才;良阅读习惯,具体来说,这些才;良习惯有以下几种:
1.音读
许多孩子都有㈩声阅读的习惯。㈩声阅读的主要弊病就是阅读速度和效率受到说话速度的限制。因为正常默读速度几乎要比㈩声朗读的速度快两倍以上。㈩声阅读往往以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时仅仅是无声地动动嘴唇,有时甚至连嘴唇也才;动,上1是舌、喉在活动。这时,上1要用手指触摸声带部位,就能很容易地觉察到声带的振动。嘴唇的活动无疑会影响眼睛的扫视速度,“一个有效率的读者能够一看到印刷符号,就直接获得意思,呵才;经过声音阶段”。因此,要克服这种才;良的阅读习惯,就要训练、养成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号的视读能力。
2.心读
心读足一种很难观察到的阅读习惯。心读时,人体的任何部位,才;论嘴、头或声带,都没有动,土1存在一种说话的内在形式一一读者在心.社始终自言臼语,清晰地发出并听着每一个字音。这也是一种才;好的阅读习惯,它直接影响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并且矫正起来也比较同难。让孩子在强制自己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又强制自己加快阅读速度,一般能帮助他们逐渐克服这种坏习惯。
3.指读
指读是指用手指、铅笔或尺子等指着一个个词进行阅读的习惯。单纯机械地运用指读才;仅会减慢阅读速度,呵且还会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错误的方向。一个高效率的阅读者才;会注意单词的位置,也才;会在每个单词上都花费时间, 呵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要阐明的思想内容上。指读实际上妨碍丁眼睛运动并限制丁大脑的快速活动能力。因此,必须克服这种才;良的阅读习惯,逐渐养成用脑瞬间反映文字信息的能力。
4.复视
复视指的是读完一个句子或段落后回过头去重复阅读。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往往过分依赖于复视。改变这种才;良习惯的办法就是让孩子阅读大量难度适宜的读物,他就才;会因遇到生词或才;人懂的短语、句子、段落呵回过头来再看,从呵养成复视的习惯。
5.头的摆动
阅读时头部1-意识地左右摆动也是一种坏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尽量使自己的鼻尖对准他正在读的每一个字。这样,当他顺着一行字往1-读时,他就会轻微地摆动头部。这种头的摆动,学生往往意识才;到, 呵这种才;必要的动作往往对阅读速度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克服这种毛病,养成阅读时土1移动视线的习惯。
还有其他一些才;良的阅读习惯,诸如,注意力才;集中,“思想廾小差”;用尺子比着,一行一行地向1-移;一边阅读,一边玩开钢笔、尺子、钥匙等,才;时地发出响声;一边阅读一边抖动双腿等等。这些才;良习惯直接影响孩子的思路,降低其阅读速度,应及时加以纠正。
除了对卜述这些才;良习惯的纠正外, 同内外还有一些系统的方来帮助阅读障碍儿童,具体如下:
1.听助读
对于那些视觉加工:方山存在缺陷的阅读障碍儿童,土1有书山文字刺激会让他们感到枯燥和艰难。一行行整整齐齐的方块字在他们眼.L就像足一排排长得差才;多的蚂蚁。如果他们的识字量又很低,那么即使足用手来协调阅读,对他们来说,那也是一什很难的事情。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实现书山文字的形状到字的发音和字义的联系,并且连续进行阅读,注意力的分配又是一个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有效地建守起字形与字音、字义的联系足克服阅读障碍的关键。针对这些孩子的特点,可以使用听助读的方法。
所谓听助读,就是让孩子通过听和读的结合来理解文章的意义,具体的做法足将一篇文章用标准语言录制1-来,让孩子边听边跟着读,通过模仿磁带.社的发音来帮助实现阅读的流畅性。这种方法对于单词量过少、生字较多的孩子非常有效,可以使他们通过声音的辅助,直接发音。在同外这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书』.与中经常可见到听助读的读物,如磁带书等。同外甚至还有一些专门的教育政策,允许患有阅读障碍的学生通过口头报告,呵才;是书山报告的形式来进行考试。
1.风寒感冒:鼻塞流涕,咳嗽,头痛,恶寒发热,无汗。
(1)开天门
(2)推坎宫
(3)运太阳
(4)推三关
(5)拿风池
位置:颈后发际的两侧凹陷处。
手法:以拇、食两指适当拿住风池穴位,两指反复递增用力提拿。
主治:感冒,头痛,发热,目眩,颈项强痛。
2.风热感冒
(1)清板门
(2)推六腑
食材替换+改变烹调方式 点心也能健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