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妈妈说,在给宝宝洗澡时,发现肚脐里面脏脏的,很想给娃清理,但想起老人常说宝宝肚脐再脏也不能碰,抠了会肚子疼,还会伤害宝宝内脏,这是真的吗?
相信很多家长都听到过关于抠肚脐的各种说法,你也许还警告过自家的宝贝“不能抠肚脐,会肚子疼!”
总所周知,肚脐是宝宝人生中的“第一道伤口”,宝宝尚未出生时全靠脐带那根“管子”来吃饭、喘气。出生后才会被剪断,之后会渐渐愈合,留下一个凹陷“藏污纳垢”。
不少宝宝到了1岁左右慢慢对自己身体好奇,会下意识的去摸自己的肚脐眼,那么小肚脐到底能不能抠呢?
肚脐里的脏东西是什么?
肚脐处的皮肤是非常薄弱的,通常是一个小凹陷。自身会分泌汗液、皮脂皮屑等东西,加上洗澡时流入的水渍等,长久混合就会形成污垢。这些脏脏的污垢积在肚脐的沟缝中不易清除,即是咱们俗称的“脐屎”。
而且,抠过肚脐的都知道,里面的脏东西有一种怪怪的味道,那是肚脐内的细菌分解营养物质时,所散发的味道。
PS:有的宝宝肚脐内凹,有的宝宝肚脐外凸,这因人而异,取决于脐带残余部分是如何愈合的,而与剪脐带的方式无关,随着宝宝的发育,外凸的肚脐也有可能会凹陷下去。
肚脐到底能抠吗?
不可以!
不要以为小小肚脐眼抠一抠不碍事,肚脐还跟别的皮肤不一样。
肚脐眼是与内脏距离最近的地,如果用力抠肚脐,容易抠破肚脐壁,细菌就会从破口侵入,造成细菌感染引发炎症,后果相当严重。
另外,用力抠肚脐会刺激内脏,尤其是小肠,容易引起消化不适甚至是肠绞痛。
所以,抠肚脐真的会导致肚子疼!没事儿别再瞎抠肚脐了!
宝宝肚脐如何清洗?
宝宝肚脐不能抠, 那么脏了可以清洗吗?当然可以。
不过,肚脐本来就是藏污纳垢的地方,通常来说,一个月清洗一到两次就好。
清洗时要讲究方法,记得动作要轻柔,千万别用力抠。
1、如果肚脐比较浅,给宝宝洗澡的时候就顺带轻轻擦一擦就好了。
2、如果肚脐眼比较深,凹陷处的脏东西很难轻轻擦下来,可以用棉签蘸着宝宝的润肤乳或者其他能溶解油脂的东西,让脏东西慢慢软化后再轻轻带出来,然后用细软吸水的毛巾擦干,使其干燥清洁。
另外,每次给宝宝洗完澡,记得把肚脐眼附近的水擦干,否则残留在肚脐眼里的水分会成了细菌的培养基。
平时也要注意保护宝宝的肚皮不要着凉,尤其是肚脐部位不要裸露在外头。
肚脐虽小也是身体的重要部位,护理不当一不小心就会伤害到身体,妈妈们可不能忽视。
来源:腾讯新闻客户端-妈妈网论坛
最新研究发现,宝宝一天吃一个鸡蛋,有助于避免发育迟缓。
2015年起,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将6~9个月大的受试婴儿(厄瓜多尔人)随机分为两组进行营养试验,一组每天吃一个鸡蛋,并食用营养专家推荐的健康饮食,另一组不吃鸡蛋。研究人员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每天吃一个鸡蛋的孩子,发育迟缓风险降低47%。而且,吃鸡蛋较多的孩子减少了含糖食物的摄入量。
研究负责人劳拉·伊恩诺提指出:“令我们惊讶的是,鸡蛋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如此显著。对于发展中国家儿童来说,鸡蛋是一种可行、推荐的营养来源。”在宝宝6~9个月大时每天吃鸡蛋,会摄入更多的必需营养素,如维生素B12,有助于健康成长。
流感很容易随着空气中飞沫的传播而传播,所以孩子极可能染上流感。跟大多数传染性疾病一样,流感也是因肺部疾病而起。患了流感之后,病情会迅速恶化,产生以下症状:剧烈头痛,肌肉关节疼痛,体温持续升高,全身乏力等。随后,开始干咳,打喷嚏,流鼻涕,胸部闷痛。几天后,这些临床表现会逐渐减少,但症状要在7—10天后才会完全消失。不过,这并不代表身体痊愈——因流感变虚弱的身体至少需要一个月的调养。
流感的危险性
流感比它表面上更危险,所以多数人常常低估流感的危险。然而,流感并不总是像上面说的那样规规矩矩产生发展。大脑和内脏器官可能会因为严重的流感而受损,甚至造成几天内死亡。这种流感以其高病毒性著称。另外,它的并发症同样危险:肺炎。这种病毒对孩子尤其危险。孩子的免疫能力很弱,也许无法抵抗它的入侵。所以,孩子感染这种流感的风险比成年人要大得多。研究表明,多达百分之七十的孩子的健康问题与流感和急性呼吸道感染有关。
高风险人群——孩子
大城市的孩子们属于感染流感的高风险人群。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孩子们每天出入幼儿园和学校。因为流感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聊天时),所以它在这些场所传播的速度惊人。只要有一个患流感的孩子在学校咳嗽,几天后就会有一大片孩子发烧。
二、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也可能是流感产生的因素,尤其是不健康食品。孩子们的免疫系统经常因为父母在未经医生推荐下,给他们服用不恰当的具有生物活性作用的添加剂、抗生素、调理品和药物而受到破坏。
当然,预防接种能够预防流感,而且还非常有效,但也并非百发百中。这是因为病毒有极强的可变性—它的抗原一直处于变化当中。而疫苗只包含了有限的一套抗原,它只对包含有相同抗原的病毒有效。另外,接种只有预防作用,如果已经感染了病毒,就应该接受治疗。
我们还应该记住,流感是病毒,不是细菌,也就是说抗生素不能有效消除病毒,必须接受疫苗防疫。
6个月内婴儿易患流感且病死率高
0-6个月的小婴儿易受流感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自身免疫力弱,易得流感而且病死率高。美国的流感数据显示:6个月内婴儿因感染流感病毒而住院的比例和因流感而死亡的比例在儿童各年龄段都是最高的;
第二,小婴儿得了流感“无药可治”。所有抗流感病毒药物的适用人群都规定在1岁以上,小婴儿得了流感处于无药可用的危险境地;
第三,6个月内婴儿不能接种流感疫苗。目前,接种流感疫苗是惟一有效预防流感的方法,但目前尚无应用于0-6个月小婴儿的流感疫苗获批,因此宝宝处于流感防控空窗,预防流感保护圈在6个月内小婴儿这里出现缺口,流感病毒借机乘虚而入危害宝宝健康。
家人接种、幼儿受益,构筑流感保护圈
专家指出,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家人感染了流感,会在说话、咳嗽、打喷嚏时把病毒释放到空气中,宝宝吸入含有病毒的细小飞沫,就可能被感染。另外,接触也是传播途径之一。比如家人摸摸鼻子再去摸玩具,宝宝接触到这些东西,又摸自己的鼻子、眼睛,也有被感染的可能。
有些妈妈认为自己还在休产假,不经常出门,没必要接种流感疫苗。虽然妈妈是宝宝接触最密切的人,但不要忽视了正在上班的爸爸,经常去买菜的保姆,还有家中的老年人,他们活动范围较大,感染流感的机会也比较多。特别是家中的老人,他们的抵抗力较弱,得了流感后临床症状多而重、病程长。
预防流感N对策:
1~3岁(婴幼儿期),这个年龄的孩子身上的抗体还没有达到成人的水平,对外界抵抗能力非常弱。此时家长应多注意孩子的生活环境和饮食。
1、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干燥的空气对孩子的呼吸道有很大影响,会使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凝固,不能及时排出,导致炎症发生。增加上呼吸道感染的几率。
2、关注宝宝的饮食。尽量避免孩子食用过凉、过油、过甜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加重孩子胃肠负担,降低孩子自己抵抗力。从中医角度说会引起孩子“食火”,容易外感风寒。
3、尽量给孩子母乳喂养。研究显示,坚持母乳喂养6个月以上的孩子,患肺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几率比没有母乳喂养的孩子小。而且如果你以前感染过流感病毒,那么通过母乳喂养你的孩子也会享受你对此病毒的免疫力。
4、公共场所给孩子带上口罩。冬天紫外线的穿透能力要比夏天弱,细菌很容易在人的身体内繁殖,所以在户外活动的时候要注意病毒通过飞沫传播,要让孩子和其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
5、每天洗澡很必要。洗澡的过程既能清洁宝宝皮肤上的细菌,又可以刺激皮肤收缩,伸张,增强对外抵抗能力。除此之外,孩子的手应该时刻保持清洁。
6、穿衣要适度。穿衣标准可参考本期《冬天该穿多少衣服》一篇。
7、保持大便通畅。多给孩子吃蔬菜,含纤维素的谷物,多饮水。
8、 睡眠要有规律,充足。早上不要让孩子太贪睡,晚上要早点入睡。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9、禁烟。不要让任何人在你家里或车里吸烟,二手烟会伤害孩子的鼻腔、气管和肺,增加感染流感的几率。
10、个人用品要分开。告诉孩子和别人共用一个被子、吸管、毛巾、餐具是不卫生的。为小婴儿准备专用的安抚玩具,以防他把不干净的东西放到嘴里。
11、消毒。用消毒剂擦拭经常被孩子触摸的物体表面,比如楼梯扶手,门把手等。
3岁以上,除了以上的预防措施外,应多增加一些户外活动。紫外线的照射可以促进孩子体内钙的吸收,使他的抵抗能力增强。同时,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增加了孩子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对增强孩子体制有好处。
宝宝流感护理全方略
1、让孩子多休息。病毒感染过程中,孩子的活动会让病毒的毒力增强。所以要让孩子尽可能的多睡觉,限制他玩耍的时间,发烧时最好卧床休息。一般3天左右病情就会好转。
2、多喝水。孩子身体内的水容量增多,可以通过排尿把身体里的病毒带走,减少对机体的损害。同时,发热会大量流失孩子身体水分,及时补充可以避免出现脱水的危险。
3、选择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吃些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等。婴幼儿在生病期间的饮食最好退一步:吃全奶的孩子,应将奶稀释,1/3水加上2/3的奶;吃辅食的孩子,应退回到吃全奶,或选择一些清淡容易消化的辅食,比如白米粥。这么做可以减少孩子胃肠负担。
4、保持空气流通。室内一定要通风,保持适应的温度和湿度,室温20~23度,湿度60%~65%。尤其是冬季,更应注意通风。
5、预防并发症。因每个孩子体质不同,在被感染后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有些孩子因为发热可能会导致心肌炎、高热惊厥、肺炎等并发症。这时候需要家长多留心观察,如果发现孩子出现精神极差,面色发白,烦躁,呼吸不规律,高热不退等现象,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并按时回去复查。
另外,专家提示我们,孩子一旦感冒不是一定非要上医院,可以先在家做一些家庭护理,这样还避免了在医院里的交叉感染。可以为孩子备一些常用中药:小儿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清咽冲剂、清热解毒冲剂、止咳糖浆等。除此之外,对待流感应该对症治疗的方法。
流感反应
发烧:首先要做的是给宝宝降温:物理方法,给孩子洗个温水澡,水温比体温低2~3度。用退烧药仍不退热时,可用35%的酒精做擦浴。禁止擦孩子的前胸区、腹部、颈后、足底,以免刺激引起末梢血管收缩而影响散热。化学疗法,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给孩子退烧药。若孩子发烧在39度以上,需用退烧药使其马上退烧,以免高热惊厥。其次,及时把汗液擦干。孩子在发热时会出大量汗,这时应及时擦干,防止再次病毒感染的发生。有高热惊厥的孩子应以其上次惊厥的最低温度为准服药。
鼻塞:鼻赛比较严重的时候,让孩子处于45度以上角的坐位,抬高他的面部、头部,是他的水肿减轻。如果是单侧鼻塞,应让孩子侧卧,且压住鼻赛的一侧,同时抬高头,保持另一侧的通畅。
在以上方法均不起作用的时候,需在医生的指导下用0.5%的麻黄素滴鼻,使黏膜肿胀减轻,鼻腔内的分泌物减少。
咳嗽:让孩子按医嘱按时服药。中药应饭前服用,且吃完后不要大量喝水,否则会冲淡药效。还可以为孩子准备些梨水,促进痰液的排出,化痰止咳。
呕吐和腹泻:呼吸道感染会引发胃肠道的感染,随之就出现呕吐和腹泻。专家提示,在孩子呕吐的时候应让孩子坐起来,以免呕吐物流到气管当中。孩子有时会因为有痰而发生干呕,家长不用紧张。孩子腹泻时,排泄物呈蛋花汤状,且味道酸臭。此时应注意给及时为孩子补水,以免出现大量脱水。另外,孩子在腹泻的时候中药类的感冒药最好慎用,因为这些药带有清热解毒性质,会使腹泻加重。
小编总结:宝宝要想身体结实,不易患感冒,体内不可缺少维生素C、A和蛋白质。维生素C可以增强对付病毒的攻击力,缓解发烧带来的不适;维生素A的主要作用是对皮肤粘膜的保护,使粘膜更结实;蛋白质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从日常饮食中注重这几种营养的摄取,是预防感冒的最好对策。
本文来源:妈妈网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邻居聊天或老人教导,给小宝宝剃眉毛后会长得更加浓密,给小宝宝剪睫毛后会长得更长……这些都是真的吗?
“其实,我们身体各个部位毛发的长度和浓密度基本是由先天的基因决定的,后天的营养也会有些影响,而且都有一个生长最大值。”太原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师李丽筠说,剪眼睫毛、刮眉毛、剃胎毛这些行为,不会让宝宝的毛发变得更长或者更浓密,因为生长毛发的毛囊数量是固定的,在某个特定长度就会停止生长。
李丽筠说,剪掉睫毛,还可能会让宝宝的眼睛失去遮挡,进入灰尘,引发不适。“即使有些宝宝有倒睫症状,妈妈也不能因为睫毛扎宝宝的眼睛而自行剪睫毛。因为有些倒睫是暂时的,会自然消失。如果真严重影响到宝宝的眼睛,应该去医院诊治。”
李丽筠说,给新生宝宝刮眉毛、剃头发很容易损伤毛囊,使头发出现暂时性不生长的现象。其实,新生儿的胎发和眉毛到3~6个月时会自然脱落,然后再长出新的。很多妈妈觉得宝宝的眉毛长得太慢、太少,其实大多数宝宝的眉毛要到2岁左右才有型。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
3个月大的宝宝颅内出血、浑身抽搐,损伤终生难恢复!只因爸妈做错这件事…......
“宝宝一声吼,妈妈抖三抖!”
宝宝哭闹时抱起孩子晃来晃去
应该是爸爸妈妈最常见的哄娃方式了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
这可能会极大地伤害到孩子!
并且难以恢复!
(网络图片)
日前,广东东莞一名刚出生3个月的女婴出现了颅脑损伤,其原因竟是父母为了哄哭闹的她安静下来,过于用力摇晃所致。经过10多天抢救,孩子目前已经脱险。医生特此提醒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以剧烈摇晃的方式安抚宝宝。
为了哄小孩安静
小夫妻轮流抱着孩子摇晃
东莞市儿童医院日前接到了一名刚出生3个月、出现颅脑损伤的小病人。孩子的父母是外地人,在东莞打工,两人都很年轻,没有照顾孩子的经验。孩子母亲告诉医生,本月3日,孩子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哭闹,为了哄孩子安静下来,她和丈夫两人就轮流抱着孩子左右摇晃,希望用这个方法让孩子安静下来。
(网络图片)
不料,经过一段时间摇晃后,孩子的精神变得很差,脸色苍白,还时不时地发出尖叫。但两人以为没什么事,并没有太在意。后来孩子还出现吐奶、头后仰、四肢抽搐的情况,年轻的父母对这些都未加重视。
直到次日晚上,孩子突然抽搐、意识不清,左侧肢体、口角、眼睑抽动,这对父母才觉得孩子不对劲,赶紧将孩子送到了东城的一家医院就诊。
(网络图片)
医生检查后发现女婴有颅内出血(硬膜下、蛛网膜下均有),虽然用了药物,但仍然间断抽搐。考虑到女婴病情危重,医生建议将其送到东莞市儿童医院就诊。
确诊为颅脑损伤
医学上叫“婴儿摇晃综合征”
女婴被送到东莞市儿童医院后,医生马上对她进行全面检查。很快,女婴就被确诊为颅脑损伤(脑肿胀、颅内出血)、眼底出血、重度贫血。医生说,这在医学上叫“婴儿摇晃综合征”。
(网络图片)
女婴的父母万万没想到,孩子的伤竟是自己摇晃造成的。
据医生介绍,婴儿脑部发育仍未稳固,颈部的肌肉力量较弱,韧带弹性较差,颈椎也未完全骨化,难以承受较大幅度的摇晃和高抛的震荡。如果不停地摇晃婴儿,便容易使婴儿头颅内的脑组织随摇晃或高抛的晃动,与较硬的头颅相撞,从而引起脑损伤。
不信请戳视频▼
视频来源:微博@全球育儿大全
目前临床病例多发生于0~4岁的婴儿或幼小儿童,但主要好发对象为0~8个月大的婴儿。一旦发生,死亡率可达30%。
确诊女婴的病情后,东莞市儿童医院随后组织各科室会诊,最终决定为其做血肿清除和引流术。经过十多天的治疗,目前女婴基本康复,只要再治疗观察一下,便可出院了。
给宝宝带来的损伤难以恢复
甚至可能造成智力低下
医生告诉记者,患上“婴儿摇晃综合征”的宝宝,程度较轻的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倦怠,程度较重的则表现为有运动障碍、瘫痪、呼吸困难、失明、反应迟钝、神情恍惚、惊厥、昏迷现象,长大后还可能有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的危险。
这种疾病最大的危害在于,它给宝宝带来的脑损伤通常难以恢复,病症严重的宝宝即使经治疗没有生命危险,长大后也可能因为脑部发育迟缓而影响身体其他部位的发育,甚至有可能造成智力低下。
(网络图片)
所以,如果妈妈发现自己的宝宝在摇晃后出现精神不振、表情淡漠、眼神呆滞、食欲不振的情况,就要特别重视。
医生提醒,婴儿正处于身体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是经不起大人无意中的摇晃的,为了安全着想,最好不要摇晃宝宝,无论是用什么力度。
思思八个月就能抓着东西站起来了,思思妈妈觉得很是骄傲,比别的孩子早两三个月会站呢。可是俗语又说“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这么早就会站起来真的好吗?会不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
过早的学会走路,身体的重量会加重脊柱和下肢的负担,时间长了会使脊柱和下肢的变形,容易形成X形腿、O形腿。不仅影响到孩子的外观,更加的对宝宝的生长发育也会造成影响。
孩子走路不应过早,那么该什么时候站立最好呢?
9~11个月的宝宝在这个期间坐得稳也会爬了,在这个期间也可以吃更多的辅食,可以从稀饭到稠粥,从肉沫到碎肉的变化;身体各项状况都是不错的,这个阶段的宝宝可以学习站立了,或者扶着东西自己可以站一会,但是每次的时间不要太长,保持在五至十分钟,一天站个两三次就好。
宝宝十二个月大时,就要对宝宝的蹲及站这一连贯动作进行训练。蹲可以训练宝宝的腿部力量,为走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宝宝一岁之后就要练习走路,但是最好每次训练走路的时间不要超过十分钟。距离也不要太远,家长要在宝宝的身边以便宝宝不稳的时候可以及时帮助宝宝控制平衡,以免宝宝倒下。
宝宝刚学走路,鞋子一定要合适。刚开始走路的宝宝,为了使身体保持住平衡感,双腿会弯曲,两腿叉开,双脚脚尖朝内地慢慢向前移动。买鞋时一定要选择防滑的鞋子,鞋子稍微比宝宝的脚长一厘米左右,不要太大。
宝宝过早站立、走路对宝宝的骨骼发育有一定的影响,每个阶段都有宝宝要完成的任务,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鸽子医生
丢丢最近鼻子一直不舒服,说话也瓮声瓮气的,呼吸都不顺畅了,丢丢妈妈和奶奶为此很是着急,觉得丢丢鼻塞是感冒引起的,就给丢丢服用了婴幼儿感冒药,结果丢丢的鼻塞依旧没有好转,丢丢奶奶和妈妈就带着丢丢去医院检查了,结果医生说丢丢的鼻塞不是感冒引起的,那么丢丢为什么会鼻塞呢?
宝宝在婴幼儿时期,鼻腔很是狭窄,并且自身抵抗力不足,所以很容易被病原侵扰,所以宝宝一旦出现咳嗽、喘息等症状时,家长一定要重视,因为这很可能会引起宝宝鼻塞,宝宝如果长期鼻塞会严重影响宝宝的睡眠,更严重的是很可能会严重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其实对付宝宝鼻塞,最关键的在于预防,那么到底要如何预防呢?
1、勤给宝宝喂水、喂母乳:对于六个月以下的宝宝来说,母乳既是主食,又是饮品,宝宝饿了要吃奶,渴了还要吃奶,所以六个月以内的宝宝最好选择纯母乳喂养,既可以补充营养,又可以增强宝宝的抵抗力。水是人体的必须品,六个月后,可以选择少量多次的方法给宝宝喂水,身体水分充足后,宝宝鼻涕不粘稠不结痂,也不会堵塞鼻孔了。
2、要保持室内湿润:干燥的空间会使宝宝身体处于极度缺水的状态,所以最好保持室内湿润,尤其在使用空调的夏季和使用暖气的冬季,都可以在室内弄一个加湿器,湿化空气。
3、加强宝宝的抵抗力:宝宝因为身体各项机能还不成熟,所以抵抗力也比较弱,六个月以内的宝宝吃母乳可以增强抵抗力,六个月后,就要给宝宝添加辅食了,所以可以给宝宝添加一些维生素丰富的辅食。
鼻塞是小宝宝们常遇到的问题,重点在预防,所以宝妈们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
鸽子医生
宝宝便秘吃香蕉能缓解?这些便便误区,爹妈是不是都中招了?......
在妈妈群中,常常看到妈妈们相互交流着孩子的“便便经”,诸如:
“我家宝宝已经5天没有便便了,是不是便秘啊?”
“我家宝宝每次便便都有点辛苦,可以给她吃香蕉吗?”
“宝宝每次排便很辛苦,但又没到6个月,不知道能不能给喝水?”
关于“宝宝便秘”的问题,妈妈们常常有着各种各样的误解。
来看看,这些误解,你是不是也有?
几天没便便,就是便秘?错!
许多妈妈常常这么问问题:“我家宝宝几天没拉大便了,是不是便秘?”而面对这样的问题,儿科医生总会问:“孩子是否有大便费力的情况?排出的大便是否有干结或者成粒的情况?”
之所以儿科医生们还会补充多问几句的原因是,并不是宝宝几天没有便便,就说明宝宝是便秘了。毕竟,有一些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消化吸收特别好,容易出现很多天都不拉便便的“攒肚”现象,但那并不是便秘。那么,出现怎样的情况,才能提示宝宝可能发生了便秘呢?
1.大便次数比正常情况减少,尤其是每周少于等于两次;
2.次数减少的同时,出现了大便粗硬、干结,甚至堵塞马桶;
3.宝宝出现排便困难、排便疼痛、大便失禁等。
以上的这些情况,都提示宝宝可能发生了便秘。判断宝宝是否发生了便秘,光看次数还不够,还要看宝宝排便的情况以及大便的性状。
宝宝便秘,也不能喝水?错!
对于便秘的小婴儿来说,要适当多饮水。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是可以不额外饮水的。但是当天气炎热、出汗较多时,或者便秘比较严重的宝宝,不必非要坚持不给宝宝喝水,而是可以适当在两顿奶之间增加一些清水的摄入。
如果宝宝已满1周岁,可以把白开水换成粥汤、豆浆或牛奶,软化大便的效果会好一些。
这些饮品进入人体后,在消化时,部分之前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束缚的水分会慢慢释放出来,这样一来水分在体内停留时间变长,更有利于软化大便。
喝果汁能缓解便秘?错!
许多家长都在问给宝宝喝点果汁,是不是能够缓解便秘呢?事实上,压榨的果汁已经去除了水果里富含的纤维素,而丰富的膳食纤维才是缓解便秘的关键,因此,喝果汁对缓解便秘的效果并不好。
如果宝宝有便秘的倾向,可以给他们吃研磨的果泥。苹果、梨、西瓜、枣、火龙果、西梅等,都是有利于通便的水果。
如果是小婴儿,可以在果泥里适当加一些水来稀释;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建议直接吃水果,这样缓解、预防便秘的效果才能更好。
吃香蕉能缓解便秘?有争议
以往我们民间的说法是,多吃香蕉有利于通便。
围绕着香蕉是否能够缓解便秘这个问题,学术界有一个新的说法,认为香蕉,尤其是半生不熟的香蕉,对便秘没有好处。
在婴幼儿的生活中,睡眠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但很多新手爸妈在哄孩子睡觉时却备受折磨,常常倾向于相信一些广为流传的错误“经验”。国际认证母婴睡眠咨询师林小暖提示,不少新手爸妈或老人在哄宝宝睡觉上都存在误区,可能导致宝宝的睡眠越来越差。
误区一 不睡就是没吃饱
不睡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些老人会习惯把不睡与饿联系在一起,认为孩子睡觉就应该喂着奶睡才踏实。事实上这样的睡眠习惯特别容易造成“无奶不睡”的局面,甚至出现夜醒十几次每次都要喂奶才能再睡着的睡眠依赖。
如果你发现宝宝一直哭闹不睡,很大的可能性是因为之前已经让宝宝养成了无奶不睡的习惯,并不一定是生理需求,而是心理习惯,这种习惯完全可以改变。
误区二 玩累了就睡了
对婴儿来说,越困敏感度越高,越容易哭闹不好哄。当宝宝越来越兴奋、无法控制自己的举动时,其实大多已经过于疲倦了。有时候宝宝累到极致最终还会睡着,但基本是闹到最后突然一下子睡着,是不健康的崩溃式入睡。需要家长根据宝宝的内在规律,安排适合的睡眠计划。当宝宝刚出现睡意,家长哄睡反而能够令其平静入睡。
误区三 白天不睡晚上才睡得长
婴儿对睡眠的需求非常高。3个月之内的宝宝白天要睡4次小觉,6个月的宝宝白天要睡3次小觉,1岁的宝宝要睡2次小觉,再大一些才慢慢变成1次小觉。白天不让他们去睡觉,这样会让宝宝情绪非常糟糕,脾气暴躁、易怒爱哭。在这种状况下,晚上崩溃式入睡反而睡得不踏实,更容易半夜惊醒大哭。白天的小睡对于修复宝宝的情绪和精力来说非常重要,不要人为刻意取消
误区四 婴儿都是抱着入睡
小宝宝都对被抱着摇晃有着天然的好感,像在妈妈子宫里,能让他们觉得平静安稳。所以宝宝一哭,家长就喜欢把他们抱起来摇晃,一直抱到宝宝睡着。
天津北方网
网络配图
夏秋交替,气温变得忽热忽冷,不少宝宝都会被“咳嗽”缠上,此时,父母们不仅要学会预防的方法,还应该掌握应对的技巧。
喝点秋梨膏。秋梨膏是以白梨为主要原料,配其他止咳、生津、润肺药物,如甘草、枇杷、葛根、萝卜、藕、姜汁、川贝、蜂蜜等中药加工熬制而成的膏剂。对肺燥、大便秘燥等症有较好治疗作用。当孩子频频咳嗽时,家长可将1勺秋梨膏调入白开水中,给孩子喝。
吃润肺食物。梨、银耳、蜜枣、百合、枇杷等都有润肺作用,用这些食材煲汤是很好的润肺食疗方。
少吃海鲜。在这个季节,最好给孩子少吃鱼、虾、蟹等海鲜类食物,因为腥味可刺激呼吸道,鱼虾则容易引起蛋白质过敏,这些因素均可加重咳嗽。
当孩子咳嗽时,家长们不妨采取以下方法来缓解不适。
喝温热的饮品。温热的饮品可以让宝宝们的黏痰变得稀薄,缓解呼吸道黏膜的紧张状态,促进痰液咳出,温开水、温牛奶、米汤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也可给宝宝喝一些鲜果汁,果汁应选用刺激性小的苹果汁和梨汁等,不宜喝橙汁、西柚汁等柑橘类的果汁。
水蒸气止咳。咳嗽不止的孩子在室温为20度左右、湿度为60%—65%左右的环境下,症状会有所缓解。如孩子咳嗽严重,可抱着孩子在充满水蒸气的浴室里坐5分钟,潮湿的空气能帮孩子清除肺部黏液,平息咳嗽。
小编总结:秋天要给孩子喝够水,水是人体内的润滑剂。只有喝足水,才能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避免咳嗽。此外,止咳药不要乱吃,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妈妈网
太可怕!上海7个月宝宝因床围窒息死亡,还有多少家长不知道这个隐患….........
昨天深夜,小暖照常刷微博时,看见了一条非常让人悲痛的消息:上海一个7个月大的宝宝,在白天小睡时被父母放入安装了床围的床上,一个小时后父母发现宝宝卡在床围与床垫的缝隙中,鼻子被床围堵住,窒息死亡。
以下是小暖根据婴儿父母的描述整理出来的详细事发经过:
2016年11月12日,宝宝出生了。
宝宝在家人的呵护中一天天长大,是个特别爱笑特别萌的小姑娘。
家里其实准备了婴儿床,但为了方便夜间喂奶,父母开始让孩子睡在了父母的大床上。
2017年6月4日,由于宝宝爱爬,父母怕孩子摔地上,所以买了个床围将大床围了起来。
安装之后,由于床围稍比床垫长一点,在床围与床垫之间,出现了一条缝隙,这样微小的细节,宝宝爸妈并没有在意。
6月15日早上8点左右,宝宝父母在将宝宝哄睡着之后,放在安装有床围的大床上睡觉,随后走出卧室。一小时之后,当他再进房门想看看宝宝有没有醒来,却发现孩子已经卡在那条缝里,鼻子被床围堵上,人已经没有反应。宝宝父母马上将宝宝抱去医院抢救,最终抢救无效,被医院诊断窒息死亡。
看完这些内容之后小暖真的心里难过得要命,这么健康可爱活泼的小生命,就这样离开了这个她刚刚来了7个月的温暖世界。
从宝宝爸爸的微博往前翻了一阵子,看见几条他发的感受,真是揪心得不行。
可就像宝宝的爸爸在文章中写的一样,现在的后悔与自责,已经太晚了。
“
“这之后的2个多月 我都是沉浸的无数的自责当中,如果我一直陪着她就不会这样,如果我没买这个东西不会这样,如果我让她睡在小床上就不会这样。可惜如果没有意义。”
”
新生儿感冒不能打疫苗
新生儿一出生的时候差不多每个月都要去接种一次疫苗,如果新生儿感冒了还能打疫苗吗?
一般新生儿感冒、流鼻涕、长痘痘,都是不可以接受疫苗接种的,正在患感冒或因各种疾病引起发热的小儿,若是在生病期间进行疫苗接种,会使体温升高,诱发或加重疾病。
因此,每次接种疫苗前要给孩子测量体温,看新生儿有没有感冒发烧,如果感冒发烧了,要积极治疗,并且在没有用药的情况下去再去接种。一般疫苗只可以推后不可以提前的,可以等新生儿痊愈之后在接种也是来得及的,不用担心会不会过期。
如果妈妈们还是不确定新生儿是否可以打疫苗,可以咨询给新生儿打针的保健部门,看是否还能打疫苗。如果他们也不能确定,那最好带新生儿到儿科医生那里看一看。此外,给新生儿打疫苗时,要确保宝宝身体的免疫系统没有在抵抗其他感染。
新生儿在如下情况均不能打疫苗
1、对于过敏体质的小儿,如患荨麻疹、支气管哮喘、有严重的药物过敏史等,接种疫苗后有可能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2、对有免疫缺陷的孩子,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接种疫苗后会导致严重后果。
3、当孩子正处于某种传染病的潜伏期,暂不宜接种疫苗,待潜伏期过后可以进行补种疫苗。
4、对于患有各种急性病的孩子,如流行性感冒、急性肠炎、小儿肠炎等,接种疫苗可能使疾病加重,还可能使疫苗反应加重,故应暂时停止接种。预防接种必须在孩子身体好的时候进行,或待孩子病愈后再进行补种。
5、对患有结核病、心脏病、肾病等慢性疾病的孩子,在没有完全恢复健康前也暂时不做预防接种。遇有低热或者高热者,应先查明原因,积极治疗,烧退后再补种。
6、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如激素治疗,或需要放疗治疗的孩子不能接种疫苗,因为此时孩子的免疫功能差。
新生儿打疫苗后注意事项
1、接种疫苗后,孩子不要立即离开接种地点,观察一段时间后,再回家。这样做,便于医生及时处理迟发的过敏反应。
2、要注意适当休息,不要做剧烈的体育活动和运动,不要吃有刺激性的食物,不要用手搔抓接种部位,以免加重反应。
3、接种部位要保持皮肤清洁卫生,衬衣要勤换、勤洗,但暂时不要给孩子洗澡。
4、当反应强烈或出现异常反应时,如注射局部反应加重,发生感染、化脓现象,高烧持续不退;皮疹有增无减;精神委靡不振,甚至出现惊厥时,要考虑并非是预防接种的正常反应,要立即到医院诊治。
新生儿打疫苗温馨提示
1、有些新生儿不宜接种某种疫苗,如当新生儿患有湿疹、化脓性皮肤病和丙种球蛋白缺乏症时,不能接种牛痘,否则可以引起湿疹痘和全身性牛痘;
2、有癫痫史、抽风史不能接种百日咳菌苗、流脑菌苗和乙脑疫苗。因为这类疫苗可能引起抽风,易使旧病复发;
3、与结核病人有过密切接触或结咳菌素试验强阳性的孩子不可以括种卡介苗;
4、对青霉素过敏的孩子不能播种乙肝疫苗等。
妈妈宝宝网
医学指导/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聂川
新手爸妈上路,面对还不会自我表达的小婴儿,往往急得焦头烂额,尤其是小婴儿稍有点“风吹草动”,更是让家长提心吊胆好几天。那么,新生宝宝有哪些异常表现,是需要家长提高警惕及时就医的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聂川提醒说,可从宝宝的面色、体温、呼吸、哭声以及吃奶情况和腹部出现的异常细加观察做判断。
看面色
出生24小时皮肤发黄警惕黄疸
足月新生宝宝面色是红润的,但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出生时胆红素产量大于胆红素排泄量,约五六成的足月儿和八成左右的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表现为皮肤轻微黄染,对轻微的生理性黄疸主要的处理方式是多喂奶、多排泄。但如果宝宝皮肤黄染厉害,不仅脸上皮肤,眼睛巩膜、身上、腿上都可以见到黄染,或者是一出生24小时内就开始皮肤黄黄的,或者是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1个月黄疸仍未退,又或者是黄疸退了后又“卷土重来”,那么就要提高警惕了,应尽快把宝宝送到医院检查。另外,皮肤苍白、青灰、发紫,也是宝宝生病的信号,同样也需要提高警惕,送宝宝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量体温
体温37.5℃或36℃需就医
新生宝宝正常的体温是36℃~37.3℃,但由于初生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尚不完善,当外界温度过低时,如果没有做好及时保暖,可使宝宝发生低体温、低氧血症、低血糖、低代谢性酸中毒或寒冷损伤;当外界环境温度过高,喝水少及散热不足时,又可使体温增高而发生脱水热。所以,父母需要给初生宝宝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温度,一般来说婴儿房的室内温度最好控制在24℃~28℃,湿度保持在50%~65%,当外界温度比较低时,要注意给宝宝做好保暖工作,当外界温度过高时,则应注意降温,给宝宝松开包被等。当发现新生宝宝体温37.5℃或36℃时,需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辨呼吸
急促异常应及时就医
宝宝呼吸正常时,新手爸妈可看到其的胸廓和腹部有节奏地上下起伏,而且面色是红润的。但如果宝宝突然出现胸廓和腹部一动不动,继而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紫,则要警惕宝宝是否出现了呼吸暂停;如果宝宝呼吸急促,出现鼻翼翕动,甚至还可以见到“三凹征”(即胸骨、锁骨及肋间隙软组织凹陷)等呼吸困难的表现,则应警惕上呼吸道梗阻或严重肺病等造成的呼吸窘迫。总之,当宝宝出现异常呼吸状态时均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排查病因。
摸腹部
腹鼓胀或脐部异常需就医
正常小宝宝的小腹通常是软的,即便有些看起来是隆起的,但摸下去仍然还是软软的。如果宝宝腹胀,甚至鼓鼓的,则需带宝宝就医。此外,对于还未掉脐的小婴儿来说,家长还需要关注宝宝的脐带情况,留心观察宝宝脐部有无血性或黄色分泌物渗出,有无肉芽或黏膜样物,脐轮周围皮肤是否会发红或肿胀等。另外,小婴儿的脐带一般于5~15天自动脱落。如果小宝宝的脐带超过3周仍未脱落,或者是脐部出现上述的一些异常情况时,最好能将宝宝抱回医院,请专业的医生帮忙检查,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听哭声
异常啼哭哄不住需提高警惕
当小宝宝饿了、大小便了或者是求安慰时,总是会以哇哇大哭来吸引家长的注意,这时的哭声非常的响亮,并有节奏感。但如果宝宝突然剧烈的哭闹,怎么哄也哄不住,哭闹时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呈屈腿卧位,过一会儿又可以安静下来,但隔一段时间又再次剧烈哭闹,那么,宝宝可能是患上肠套叠了,家长应尽快带宝宝就医。此外,宝宝发生夜间惊哭、突发性尖叫啼哭、啼哭时声音嘶哑、呻吟低哭、哭的时候某一侧肢体不动等异常啼哭时,同样也需提高警惕,及时带宝宝就医。
吃奶情况
吐奶量大且表情痛苦快就医
一般来说,小婴儿每天的吃奶量大概是120~150ml/kg,吃奶方面家长一般需要关注以下几点:每天吃多少奶?吃奶的时候是否可以很有力地吸吮?吃完奶后有无出现吐奶?如果有吐奶,吐的量是多少?是否已经影响到了宝宝体重的增长,如果没有影响宝宝的体重增长,6个月以内宝宝的少许吐奶现象考虑多是生理性的。如果宝宝的吐奶的量很大,已经影响到了生长发育,或者吐奶时呈喷射状,吐出来的内容物含有粪渣、胆汁等,吐奶时的表情很痛苦等,则需要及时就医。
广州日报
很多人好奇脐带一端连胎盘,另一端连的是宝宝什么器官?新生的宝宝,脐带脱落结疤成为肚脐眼,有时会“冒泡泡”,这又是怎么回事?小儿外科专家提醒新手爸妈们,小心宝宝脐肠瘘。
出生3天
宝宝肚脐长出“红樱桃”
日前,王女士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顺利剖宫产下一名6斤多的男婴小宝(化名)。可小宝出生后没多久,产科护士在护理时发现,他的脐部逐渐出现红色突出肿物;第3天时,还有黄绿色粪臭味液体流出。情况引起产科医生的警醒,随即约上儿科医生会诊,最终确定是脐肠瘘。
“小宝肚脐上长出的‘红樱桃’就是本该消失的肠管,不仅不消失还外翻了,出生后在腹腔压力下挤了出来。”省二医普外二科小儿外科主任医师秦克旺介绍,在家属的同意下,他们为小宝进行了切除异常肠管及对脐部进行整形修复手术。
你知道吗?
胎儿脐带连接五大结构
为什么新生儿肚脐眼会外翻出肠管?原来,母与胎间的脐带虽然只有一条,但脐带在脐部却连接着胎儿的五大结构——与肠子相连的叫卵黄管,与膀胱相连的叫脐尿管,与肝脏相连的叫脐静脉,还有两条与左右髂动脉相连的叫脐动脉。
十月怀胎,医学上严格来说是40周妊娠,随着胎儿在子宫内发育成熟,卵黄管、脐尿管会首先渐渐退化;当胎儿出生后,随着脐带的结扎,“五大件”就全部闭合,并且在脐部形成一个凹陷的疤痕即脐窝,也就是俗话说的“肚脐眼”。
不过,像上述病例里的小宝,出现脐肠瘘,就是卵黄管发育异常,导致先天性畸形。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位于回肠和脐之间的卵黄管到胚胎发育5~6周左右时自行闭锁,以后逐渐萎缩消失。如果出生后该管未完全消失,脐与末端回肠相交通,即形成脐肠瘘。
肚脐常“冒泡泡”
警惕新生儿脐肠瘘
因为先天原因,卵黄管发育不全,“肚脐眼”与肠管之间仍有管道相通,胎儿出生后不断地有粪水和气泡冒出,常常是脐肠瘘的表现。
秦克旺介绍,如果出现脐肠瘘,婴幼儿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的情况,也可能会出血,一旦出现感染,处理不及时,也可能危及婴儿生命。
秦克旺提醒说,其实很多婴儿并不像这个病例那么明显有突出物,“小宝的脐肠瘘还是非常明显的”,有的小孩只是肚脐偶尔会有“冒泡”并有一点渗液,“而且小孩也不一定会哭闹,只是在感染后才会出现肚子痛的情况”,所以建议家长在照顾小孩时如果发现小孩肚脐经常“冒泡泡”,并有液体流出,就要小心是脐肠瘘,及时处理。
广州日报
入秋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起来,“燥”也就成为了秋季的主气,中医称之为“秋燥”,“上火”也正是秋燥所带来的种种身体反应。秋燥一般可分为温燥和凉燥,前者一般多见于初秋时节,此时天气尚热,犹有下火之余气,或因久晴无雨、骄阳久晒所致;后者则一般常见于晚秋季节,此时天气凉寒,近于冬寒之凉气。无论是温燥还是凉燥,都往往会导致人体出现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烂嘴角、流鼻血、咳嗽等一系列症状。
由于孩子皮肤娇嫩、呼吸频率高、肾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所以通过皮肤、肺以及肾脏丢失的水分会更多,如果饮水和饮食调理不当,就更易出现“上火”了。
“上火”会有“蛛丝马迹”
皮肤干燥
如果孩子皮肤发干发紧、干燥脱屑,甚至出现皮肤起皱、破裂等症状,往往是由于外界燥邪侵入体内,损伤津液导致津液亏虚,不能润泽皮肤之故。
呵护有道:随时用婴幼儿润肤品滋润保护孩子的肌肤,以减少与衣物的摩擦。特别容易干燥的部位更应涂润肤品,比如脸颊、额头、臀部、手足等。
大便干结
如果孩子大便干结,解手时比较困难,或是好几天也不排便,就说明燥邪已伤及孩子的肠胃津液了。
呵护有道:每餐饮食量要足,要尽量让孩子吃饱吃好,食物宜粗细搭配,多饮水,多吃生津润肠通便的食物,比如绿叶蔬菜等。让孩子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不管有无便意,到时都要蹲一下厕所,这样有益无害。另外,孩子采取仰卧位,妈妈轻轻揉摩孩子的脐腹部位数分钟,早晚各进行一次,可以增强孩子的肠蠕动能力,从而促进排便。
燥咳不止
如果孩子出现干咳无痰或少痰,口干舌燥等症状,一般是由于燥热损伤肺阴所致的燥咳症,此时首先应该考虑的便是滋阴润肺。
呵护有道:雪梨1只或莲子10克、粳米50克、百合2克,煮粥食之,一日两次。或川贝1克研末,和1个雪梨炖熟,加冰糖适量服用,早晚各一次,以润肺滋阴止咳。如果经上述处理后仍小咳不止,或是伴有发烧、头痛等症状时,不要自行滥用止咳药,应及时去医院治疗。
常流鼻血
孩子鼻腔内的黏膜血管丰富且又非常脆弱,燥热的空气容易引起鼻腔干燥,而导致毛细血管破裂而流血。
呵护有道:鼻子流血时,应马上让孩子坐下或者躺下,家长可用拇指和食指压住孩子鼻翼两侧,待几分钟后,轻轻松开手指,鼻血大多就可以止住了。或让孩子头部保持竖直,将消毒棉卷或清洁的纸巾卷塞进出血的鼻孔,注意不要插入过深。同时用冷水轻拍孩子的后脖颈,也可使用小冰袋冷敷。如果比较严重,应立即去医院处理。孩子睡觉时,应把被子盖在下巴以下部位,保持鼻子通畅,让孩子多呼吸新鲜空气。平时要教育孩子不要用手挖鼻孔,以免损伤鼻部小血管,引起出血。
爱烂嘴角
如果孩子出现口角潮红、起疱、皲裂、糜烂、结痂、张口易出血等症状,有时甚至连吃饭、说话都受影响时,就说明孩子患上了口角炎,即俗称的“烂嘴角”。
呵护有道:注意膳食平衡,加强营养补给。让孩子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肉、禽蛋、牛奶、豆制品、胡萝卜、水果和新鲜绿叶蔬菜等。要注意保护好孩子的面部皮肤和口唇的清洁卫生,进食后及时擦嘴,不要让孩子用舌头去舔唇和口角,或者撕嘴唇上的干皮,同时告诉孩子要少吃零食,不要吮手指。准备一支孩子专用的润唇膏,在每餐饭后,擦净嘴,然后涂一次润唇膏,睡前再涂一次。
7招赶走“上火”
1.保证孩子生活规律,要早睡早起,不要熬夜、睡懒觉。
2.可适当采取一些增湿措施,比如在房间里放置一些植物、悬挂湿毛巾或安装加湿器,也可以在卧室内放一盆水或者在地面上适当洒些水。注意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稳定孩子的情绪,避免因躁动或哭闹等不稳定情绪而产生心火,灼烧津液,使口舌干燥。
4.采取少量多次饮用的方式,让孩子适当多喝水。白开水是最佳选择,也可适当多饮淡茶、豆浆、牛奶等饮品;还可让孩子多吃一些水分含量多的蔬果,如生萝卜、梨、葡萄、番茄、香蕉、百合等等;要尽量少吃过咸、过甜以及烧烤类食品,以免导致阴津进一步耗竭,徒生内热内燥。
5.饮食清淡,适当地多吃些粗粮杂豆,如麦片、黄小米、玉米、绿豆等,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葱、韭菜、花椒、蒜、姜、辣椒、油炸食物等。
6.秋燥综合征初期的孩子,可用桑叶、菊花各6克,加芦根、梨皮各15克,煎水服用。
7.有咽干疼痛、口唇裂开的孩子,可用红萝卜加上荸荠、杏仁、蜜枣及两片陈皮,适当多放水,煎煮约3小时后饮用,一般饮用后,口唇能恢复滋润光泽,咽干症状会减轻。
妈妈网
过去20年,全球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生率增加50%。特别是食物过敏,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宝宝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食管炎和慢性疾病。由于食物过敏是一种延迟反应,家长无法及时做出判断,美国“实证医学网”总结了宝宝食物过敏发出的10个信号。
1.宝宝吃了某类食物后经常头痛;2.宝宝在没有任何特殊原因情况下,体重大幅波动;3.宝宝在能独立上厕所的情况下尿床了;4.宝宝有腹泻、抽筋等症状;5.宝宝眼圈发黑,尤其是对小麦、麸质制品过敏;6.宝宝很难安静地坐着;7.宝宝在无任何理由的情况下,喜怒无常、情绪化;8.宝宝经常感冒或者流鼻涕。如果孩子在没有感冒的情况下总是流鼻涕,要多注意;9.宝宝经常头晕、失去平衡;10.宝宝经常疲倦、胡思乱想。
如果宝宝有食物过敏问题,家长应先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列一个宝宝经常吃的食物清单。3周后,从食物清单中去除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再让宝宝进食,并观察是否有任何过敏症状,然后重复该过程直到确定过敏食物。
尽量少给孩子吃罐头、冷冻和预包装食品;在宝宝的食物中加入益生菌,可促进肠道菌群平衡;保证充足的休息,也有助于减少过敏发生。(廉 政 编译)
来源:
宝贝刚出生时小小的、软软的,家长们盼着宝宝快快长大,可以自己翻身、爬行、走路,可以咿咿呀呀、模仿学语、言语交流,可是孩子长大了会跑、会说了,各种各样的宝贝状况会频频出现,比如宝贝“啃指甲”一事让家长们烦恼不已!
宝贝“啃指甲”是为什么呢?宝贝是缺铁、缺锌了吗?宝贝是肚子里有虫吗?这指甲里好多细菌宝宝都吃下去怎么是好?怎么能让宝宝不“啃指甲”呢?家长应该怎么应对呢?
啃指甲也称咬指甲症或咬指甲癖,是指反复啃咬指甲的行为。咬指甲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多见于3~6岁学龄前期和6-12岁学龄期儿童,男女均可发病。多数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啃咬指甲行为可自行消失,少数顽固者可持续到成人。
孩子出现“啃咬指甲”的行为时家长会非常担心、各种猜疑,是孩子疾病的表现吗?缺铁性贫血的宝宝出现异食癖可表现为“啃咬指甲”;血液中某种有益微量元素缺乏或有害微量元素的超标可能也会伴随出现“啃咬指甲”……
其实,孩子“啃咬指甲”这种行为大多数的原因与精神紧张有关,是一种心理行为表现。在生活节奏改变比如孩子入托、入学时孩子特别容易出现紧张;心理压力的产生比如学习压力、家长的期望太高时孩子会紧张;在生病时也焦虑也容易诱发此症,部分小儿由于模仿他人而形成。具有内向、敏感、焦虑素质等性格特点的小儿容易患此症。部分患儿诱因不明。
咬指甲症的孩子表现为反复咬指甲。轻者仅啃咬指甲,严重者可将每个指甲咬坏,甚至咬坏指甲周围的皮肤,少数小儿还咬脚趾甲。部分儿童常伴有其他行为问题,如睡眠障碍、多动、焦虑、紧张不安、抽动障碍、吸吮手指、挖鼻孔等。症状顽固者夜间也出现咬指甲行为。
咬指甲并不是小孩的专利,很多成人也会咬指甲的经历。在心理学上来说,其实啃咬指甲,有时反映出一种心理情绪。往往与情绪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有关。我们在不经意间咬指甲,如果有意识的注意一下,就会知道,一般来说我们都是在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之下,不由自主的去咬指甲。通过咬指甲行为来放松压力,同时我们考虑一些难以决择的问题时,也会咬指甲。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啃咬指甲”的行为主要来由于在小时候这种行为被强烈制止。家长的反对制止和提醒“啃咬指甲”,反倒会使得这种行为保留下来,甚至越演越厉害,那么慢慢地这个行为就成了这个孩子固定的情绪释放和关系的再现。惩罚也可以强化,一个孩子因为一件事情被骂被打,这可能是一种强化,这种强化就会让他这个行为变本加厉。这种行为可能延续到成年,这就是所谓的“负性强化”。
孩子“啃咬指甲”有个前因后果,家长应该怎么应对呢?行为的养成有个过程,停止可不是说停就停的,家长不能操之过急!早发现、科学引导,年龄越小,越好纠正。
1、家长需要多花时间陪孩子玩耍和交流:
工作再忙碌,爸爸妈妈也需要多陪伴孩子玩耍,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和内心思想,早期发现孩子的“啃咬指甲”的行为,了解孩子出现行为的缘由,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家长还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爸爸妈妈经常有啃咬指甲的行为,宝贝当然也会拷贝不走样。
2、告诉孩子“啃咬指甲”的危害:
告诉孩子病从口入,指甲是病毒和细菌等罪犯窝藏的“第一圣地”,啃手指甲会让病菌进入到宝宝的体内,造成一些病痛,例如腹泻、腹痛、肠炎等,还有可能会损伤指甲,导致指甲痛、出血,甚至感染,长期啃咬指甲还可能会影响牙齿的发育。
3、不制止、不体罚,多鼓励、多激励:
当孩子有意识或无意识出现“啃咬指甲”的行为,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千万不可体罚,不可大声训斥,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里拉出,让孩子内心产生罪恶感和自卑感、愈加紧张,这样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习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常修剪指甲。
家长要多鼓励孩子改掉“啃咬指甲”的习惯,鼓励孩子勇敢面对每一个第一次和一切困难,教会孩子如何去解决问题。多表扬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阳光的性格,半天、一天、一周……没有“啃咬指甲”的行为就要有奖励。
4、定期健康体检排除病理因素,心理诱导:
儿保门诊定期健康体检,早期发现孩子缺铁、缺锌、血铅招标等,按医嘱早期食疗或药物治疗。发现孩子有“啃咬指甲”的行为可以去儿童心理门诊心理咨询。从医学的角度发现孩子行为的可能原因,用科学方法面对,理性判断和应对,诱导改变有个过程。
王维洁/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幼保健部儿科主治医师
在一般人看来,哲学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不要说中小学生了,就算是大学生,也未必能搞得很明白。但记者近日获悉,杭州有一所幼儿园居然要开设儿童哲学课。
做出这个决定的,是杭州市协和幼儿园,具体实施要等明年年初正式开园后。不过,在给新生上哲学课前,该幼儿园已经开始给家长进行科普了。上周日,记者旁听了一节面向爸妈们的儿童哲学课,惊讶地发现自己“人设崩塌”了——
原来,儿童学点哲学还挺有必要。
幼儿园哲学课讲的是绘本
专家:儿童是天生哲学家
授课老师是协和幼儿园的课程指导专家、杭师大儿童哲学研究所主任高振宇。接过高老师下发的哲学课教材,家长们都惊呆了,竟是一本绘本,叫作《喂,小蚂蚁》,不少孩子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给念过。故事大致讲的是一个小男孩遇上一只蚂蚁,到底踩还是不踩,一人一蚁有不同观点。
就这么个哄哄小豆丁的睡前故事,讲的是哲学?面对爸妈们疑惑的目光,高老师点点头:“哲学没大家想的那么高深,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对身边的事物能产生许多哲学思考。”
他举了个例子,周国平在《宝贝、宝贝》一书里写道,女儿啾啾三岁半起,就会和父母谈论死亡,开始思考人为什么会老死:“为什么小宝宝长大了,妈妈就会变老?”因为不想长大,啾啾还会思考另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什么是时间?她问妈妈:“为什么时间会过去?假如时间不会过去该多好,我就不会长大了。”
按照这个思路,高老师让爸妈们揣摩孩子读完《喂,小蚂蚁》后,会提出怎样的问题。
“他可能会问,蚂蚁是益虫还是害虫?”
“她或许会问,小蚂蚁如果被男孩踩死了,它的妈妈会不会伤心?”
“书里,小蚂蚁拿了点薯片,就被小男孩的妈妈说是强盗,我家孩子估计会问,什么是强盗?”
……
高老师给家长这些脑洞大开的问题点赞,并特别叮嘱:“这些问题里都蕴含着儿童哲学,就是孩子们在思考自己和自然、动物的关系。所以,假如孩子提出这些问题,别嫌烦,要引导他们继续思考、探索。这个过程就是儿童哲学课程。”
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哲学课
“儿童哲学中的‘哲学’,不同于高校学术体系中的哲学,更多的是日常生活意义上的哲学。”高老师给儿童哲学下的这个定义,让现场爸妈豁然开朗,难怪一只小蚂蚁的故事都能拿来上课。
在许多儿童哲学的专家看来,“儿童哲学”是以哲学为载体来推动幼儿各项核心素养的发展,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大问题”,有助于呵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使他们能持续探索自身和周围的世界,提升智力发展的深度。另外,还能转变成人传统的儿童观——认为幼儿完全没有理智思考的能力。
协和幼儿园负责人告诉记者,之所以引进儿童哲学课程,一来是希望保护并发展孩子的理性思维能力,让他们从小就变得有智慧、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二来是想将儿童哲学的理念渗透到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中,提升教师和家长的儿童意识,使他们成为“智慧型教师”和“智慧型家长”。
在高老师的课上,他手把手教爸妈们,如何做引导孩子思考哲学、探索世界的“智慧型家长”。
启动时,可以是任意一项日常活动,只要活动在设计时包含了某个或某些重要的哲学问题即可。高老师特别推荐的方式,是阅读绘本,因为目前市场上有大量儿童哲学主题的绘本。然后,鼓励和引导孩子根据活动或者绘本提问,并让孩子谈谈自己的想法,通过反问等形式帮助他们不断探究和思考;最后帮助孩子总结观点,得出更好的结论。
协和幼儿园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幼儿园共设计了面向家长、教师和孩子的三种儿童哲学课程。给孩子设计的课程以活动情景为主,哲学主题包括“嫉妒”——“我不喜欢妈妈生小宝”、“认识自我”——“我为什么要上学”;“社会”——“你必须同意别人的意见吗”;“死亡”——“人有没有办法不生病”等等。
据记者了解,不止幼儿园,近年杭州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也开始关注儿童哲学。早在几年前,长江实验小学就开出了儿童哲学课,开设后的学习效果,则出乎家长和老师的意料之外。在一般人看来,哲学是十分深奥的,但事实上,儿童哲学比我们想象的有趣。学校在儿童哲学课后做了一个小调查,发现孩子们十分喜欢哲学课的课堂氛围,有一位孩子说:“我觉得我的哲学课是最有趣的,因为不管我回答得怎么样,都不会错!”
网络配图
自从孩子尝到第一口糖后,便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吃糖太多对身体有诸多危害,如何才能让孩子健康吃糖呢?
0~6个月 这个年龄阶段的宝宝只能代谢乳糖、蔗糖等简单的糖,所以只需喂哺宝宝母乳或配方奶粉就可以了,不必再添加糖。
6~12个月 这个时期的宝宝开始分泌淀粉酶,初步具备消化多糖淀粉的能力,因而在这个阶段父母要及时为宝宝添加辅食。选择低糖或无糖食品。
1~3岁 幼儿胃肠消化功能进一步加强,能吃的食物种类慢慢接近成人,只要让宝宝均衡摄入谷物类、蔬果类、畜禽肉类和鱼虾、蛋类、奶豆类等,就能保证宝宝对糖、淀粉、膳食纤维,以及其他营养素的需求。
在某些特殊情况或疾病状态时,适量吃些甜食有利于健康。比如,在运动前不宜饱餐,适量吃些甜食可满足人体所需的能量供应。或者在过于疲劳与饥饿时,机体内热能失去过多,吃些甜食,有助于迅速补充体能。在孩子呕吐或腹泻时,喝一些盐糖水,有利于肠胃功能的恢复。空腹时间太长出现低血糖反应时,喝些糖水或饮料,可使患儿度过危机。
小贴士
吃糖也有时间点
父母要注意掌控糖的摄入量。不要把糖作为特殊礼物奖励,选择合适的吃糖时间,饱餐后、吃饭前两小时内、睡觉前,不应给孩子吃糖或吃甜食。为防止长蛀牙,可以吃完糖立即刷牙,降低患蛀牙的概率。另外,定期带孩子去口腔科检查牙齿,发现问题及时处置,也可以使孩子牙齿免受糖的侵害。
来源:健康报网
网络配图
“感谢医生,能修复我家儿子的乳牙。”前不久,倪女士抱着自己1岁多的儿子小杰前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口腔科复查,也再次感谢该科主任阮文华主任医师。
通常会觉得男孩子皮,晚上睡觉不好带,不过小杰很乖,夜夜睡得安生。秘诀在于家里人一个偷懒的习惯——小杰从小爱叼奶嘴,睡觉也是,有时候更是直接抱着有奶的奶瓶,吮着奶嘴慢慢入睡。看他这样不哭不闹的,家里人也乐得清闲。直到2个月前,倪女士才发现自家儿子本来长得蛮蛮好的12颗乳牙基本没了,这才赶紧来浙大儿院口腔科就诊。
阮文华接诊后,发现小杰的乳牙只剩下牙根了。虽然乳牙掉了以后会长恒牙,但是孩子这么小就没牙了,不但吃东西困难,也会造成恒牙生长不齐,因为乳牙也起到了引导恒牙健康萌发的作用。阮文华说,问倪女士是否给孩子刷牙时,倪女士更是惊讶:这么小的孩子也要刷牙吗?
“从第一颗牙齿长出来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有手指给孩子用清水刷牙,等孩子不会吞咽进漱口水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使用牙膏了。尽管孩子自己刷牙的自觉性和效率不是很好,但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刷牙的兴趣。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刷牙,从而提高效率。”
所幸小杰的牙根情况尚可,目前小杰的乳牙进行一定修复后,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据了解,浙大儿院口腔科如今每天都有130多个孩子来口腔科就诊,其中来看最多的便是龋齿,其次是牙列不齐,这与没有及早治疗、先天遗传以及口腔不良习惯有关,此外,季节过渡期间,病毒感染也容易引起口腔炎等问题,需要家长重视。
9月20日是全国爱牙日,今年的主题是“口腔健康、全身健康”。阮文华说,口腔健康会影响到全身健康,有些身上的疾病也会表现在口腔上。例如,孕妇有严重的牙周病,可能会引起胎儿早产、低体重儿等;儿童出现根尖炎,肾脏、心脏、关节等可能会引起毛病;智齿出现冠周炎,可能会导致颈部到胸部的问题,出现脓肿,甚至危及生命。
“口腔疾病以预防为主,不要等到烂牙了才去就诊。”他,建议0-6岁的孩子,要做好牙齿的定期检查,一年至少检查1-2次;每年最好做1-2次涂氟;长六龄牙的时候,做窝沟封闭;牙齿有问题要早期进行修补,年纪越小,时间越短,否则会导致牙齿间隙丧失,最后牙齿长得不整齐等问题;当然,更要从小养成刷牙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