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配图
腋温或口温这两种测量方式都容易低估实际体温,宝宝中暑切忌擅自口服退热药
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段即将到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谭小华介绍,高温模式下,更要当心婴幼儿中暑。这是因为婴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还没有发育成熟,对周围环境气温变化适应性差,而且婴幼儿的汗腺不发达、数量少,体内水分贮存也有限。高温天气,如果宝宝在日光下暴露的时间长,吸收了大量热量,体温调节中枢不能及时的调节温度,又不能通过大量出汗及时排出体内热量,导致体温快速升高,就很可能中暑。谭小华还提醒,给宝宝测体温,最好量肛温,不建议量腋温或口温,因为这两种测量方式都容易低估宝宝的实际体温。
如何判断:
天气很热但一直不出汗
谭小华介绍,高温天气,如果宝宝中暑,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症状:
一是皮肤发红、发热,而且干燥;二是虽然天气很热,但宝宝一直不出汗,这是中暑最典型的症状之一;三是烦躁不安、哭闹,呼吸和脉搏加速,如果宝宝中暑了,通常情况下,在出现这些症状后,接着会显得倦怠甚至进入抽搐或昏迷状态;四是较大的宝宝会出现头晕、恶心、失去方向感、昏昏沉沉、反应迟钝等症状。
“如果这时宝宝的肛温超过39℃甚至40℃,同时又合并以上症状,更要高度怀疑中暑的可能性。”谭小华提醒,给宝宝量体温,不建议量腋温或口温,因为这两种测量方式容易低估宝宝的实际体温。
如何预防:
吃配方奶的宝宝一定要注意补水
高温天气如何预防宝宝中暑呢?谭小华提醒,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穿衣适度,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高温天气,成人穿多少,宝宝就应穿多少,不要特别为宝宝加衣。只要宝宝的小手和小脚摸上去不凉,就表明穿得比较适度。但也要注意宝宝的肚皮比较薄,比较容易着凉,引发腹泻。因此,最好给宝宝的胸腹盖上保温的被子或者戴上个小肚兜,尤其是在宝宝睡觉时。同时,要注意尽量选择清晨或晚上比较凉爽的时间去活动,避免高温下运动,同时要保证补充充足的水分。
第二,宝宝衣着要宽松、柔软,衣料最好是薄薄的全棉纱类材质,这样既可使宝宝的皮肤免受刺激和过敏,又可因汗液容易被吸收而感到身上凉爽。
第三,保持室内通风。即使是开空调的房间,也要在早晚定时开窗通风。开空调的家庭,要注意不要让室内外温差太大,而且不要让宝宝长期处在空调环境里。因为宝宝身体的体温调节功能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如果长时间待在空调环境,一旦脱离,就很容易中暑。
第四,让宝宝多喝水。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宝宝,在阴凉环境、出汗不多的情况下,不需要额外饮水,但是,吃配方奶的宝宝,一定要注意补水,一般可以在两次喂奶的间隙喂30~50毫升的温开水。对大一些的孩子,如果活动多,也应当鼓励他们多饮水,或煲一点清凉解暑的汤自然晾凉,让孩子随时饮用。也可多吃一些含大量水分的西瓜、黄瓜、西红柿等新鲜的果蔬。
第五,家中常备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液、十滴水等,以备不时之需。
如何应对:
切忌擅自口服退热药或抗生素
万一宝宝中暑了如何应对呢?谭小华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物理降温。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将宝宝转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让宝宝仰卧,解开衣扣,脱去或松开衣服,用湿毛巾擦拭宝宝全身或用冷毛巾敷其额头。如果宝宝的衣服已被汗水湿透,及时更换干衣服,同时打开电扇或空调,以便尽快散热。但也要注意降温方式要温和,避免环境温度骤降。此外,注意风不能直接朝宝宝身上吹。
2.药物祛暑。万一宝宝中暑了,可以口服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药物,还可以在其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但是,切忌擅自给宝宝口服退热或抗生素类药物。
3.饮食调理。在宝宝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可让宝宝多次饮淡盐水,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盐分,如果不是很严重或已基本恢复,可进食一些绿豆粥、冬瓜汤或富含水分的水果。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给孩子吃太多油腻的食物,否则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使大量血液滞留于胃肠道,输送到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人体就会感到疲惫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4.及时送医院就诊。如果孩子中暑症状严重,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惊厥、昏迷、抽搐等症状时,应立即送医院,以免延误孩子的病情。
再三验证!孩子溺水很多时候是站在水里安静地死去,竟然是真的!...
真实记录:没有任何呼喊,孩子“直立着”就溺水了
网友“加州桃子小姐弟”,曾发表过一篇博文《多数父母不知的孩子溺水迹象》 ,详细记录了一段真实的场景:
在一个周末的美国假日,我和桃子好友A的妈妈去小区泳池,桃爸当我们的LIFEGUARD,监督泳池里的四个小孩子们。
我和A妈妈聊的火热,小区泳池里也来了个Z妈妈,是A妈妈的朋友。我们三人很愉快的一起聊天,时不时的瞟一眼泳池。忽然间,Z妈妈眼光异样盯着泳池中央,大喊:小Z(她的孩子)!!!你还OK吗?
小Z站在泳池里,头在水面外,眼睛是睁开的,但是似乎很迷茫的样子。身体在水中是垂直的,虽然泳池很深,她很小,但是她身体是貌似站着,头在水外。没有要身亡的样子。
可是我身边的A妈妈已经二话不说跳入水里了,把小Z抱出水面拖回岸上。小Z猛地吐了一大口水,好像打嗝一样那么响亮,然后就开始大哭了。
众人终于知道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A妈妈真的是英雄。她笑着说,是桃妈前两天从报纸上发来的“溺水是什么样子的”文章链接给她,她读了才记住了,没想到那么快就用上了。
专家解析:“无声的溺水”往往发生在呛水或扑腾之后
孩子头露在水面外,眼睛睁着,这种情况下是怎么溺水的呢?
浙江省水上救生协会秘书长王亮,有着20多年的水上救生经验,他是这样解析的:
孩子应该是先经历了一个呛水的过程,导致大脑失去意识,随后才出现“直立”的溺水现象。刚呛水的时候,也许孩子也曾扑腾过,但可能因为时间实在太短,并没有引起周围人重视。
一般“无声溺水”发生在会游泳的人身上比较多,这类人会游泳,但泳技不佳,在水里有时掌握不好平衡。水中情况多变,水压、水流都会对人体造成影响,尤其是初学游泳的小朋友,有时在能站得住脚的浅水区也会呛水。
“还有一种情况是长时间憋气。”专家分析,有些人喜欢练习憋气,对自己的能力又没有准确判断,时间过长会造成脑中缺氧,从而丧失意识。
以下十种情形,判断该人是否溺水
各位家长们记住了么。
孩子多大可以吃巧克力?
3岁以下儿小不宜吃巧克力。巧克力是一种高热量食品,但其中蛋白质含量偏低,脂肪含量偏高,营养成分的比例不符合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在饭前过量吃巧克力会产生饱腹感,因而影响食欲,但饭后很快又感到肚子饿,这使正常的生活规律和进餐习惯被打乱,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
孩子吃代可可脂的巧克力好吗?
不好,虽然代可可脂口感较好,但对心血管系统不好,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孩子身体健康。
目前市售的巧克力多数含糖分、咖啡因、可可碱、人工香料及色素等,咖啡因会刺激中枢神经、影响睡眠及情绪,会使儿童不易入睡和哭闹不安。所以给孩子吃的巧克力,尽量选择纯可可脂、少添加剂的。
孩子吃巧克力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坚果类的巧克力尽量不给孩子吃,因为细碎的坚果容易呛入气道,严重的会引起孩子窒息,还有的孩子会对花生等坚果过敏,所以家长要格外留心。
给孩子吃巧克力最好别在中午以后,同时尽量距离午饭时间远一些,以免影响正餐。有研究显示,孩子代谢咖啡因的时间一般为7~30小时。如果摄入咖啡因太晚,可能到半夜才只代谢掉一半,影响孩子睡眠。孩子每天吃巧克力的量也不宜过多,最好别超过50克,或者热量别超过200卡路里,以免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
(本文源于中国育婴网团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春季是口腔溃疡高发的时候。民间一般称口腔溃疡为上火,是人们日常易患的一种口腔黏膜疾病,它多发生在舌部、口底、颊部、软硬腭、前庭沟、上下唇内侧等处。
专家提醒,儿童出现口腔溃疡的情况多属于单发性口腔溃疡,这属于自愈性疾病,也就是不管用药与否,都是可以自愈的,只是时间快慢的问题,因此不提倡家长为孩子用药。宝宝口腔溃疡有三个比较明显的表现,一是流口水,二是拒食,三是口臭。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宝宝得了口腔溃疡是由于外感邪毒导致的。要保证宝宝的口腔卫生,注意每天给宝宝彻底地清洁口腔;勤给宝宝喂水,以保持口腔黏膜清洁湿润,防止细菌繁殖;避免给宝宝吃容易上火的零食,多吃蔬菜、水果;此外,还需要让宝宝保持生活起居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此外,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这是口腔溃疡治疗过程中不可轻视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让宝宝多吃素,少吃肉,少吃高蛋白的食品。
在我们这个都市里,大多数的孩子,都不缺物质享受。那些父母事业有成的孩子,更有可能玩具堆成山。他们貌似什么都不缺,缺的,恰恰是父母的陪伴。陪伴成了“奢侈品”,“开朗”的孩子很孤独,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其实,需要陪伴的,又岂止是孩子,盼孩子“常回家看看”的长辈又何尝不需要呢?
最好的礼物是陪伴,懂得这个道理不难。难的是,忙于打拼、疲于应酬的人们,能不能停下匆忙的脚步,多陪陪孩子和老人。要做到这一条,首先恐怕是要想明白,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我曾亲耳听一个身家几十亿的朋友说,他一年只回家吃两顿晚饭——儿子生日和年夜饭。如此这般,他的成功,真的那么令人羡慕吗?
宝宝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表现出极度的好奇,其中吃饭也不例外。当宝宝开始对大人吃饭感兴趣,大人咀嚼的时候,宝宝会盯着你看,有时候小嘴还会发出“吧唧”声,像只小馋猫。这就是宝宝向你发出添加副食的一个信号。
当宝宝吃奶已经基本形成了规律,比如每次喂奶间隔时间大约为4小时,每日喂奶5次左右。这时候,就可以说进入宝宝食物添加期了。
宝宝食物添加期是指宝宝由液体食物喂养为主向固体食物喂养为主过渡的一段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液体食物--母乳和配方奶,仍应是宝宝每日营养的主要来源,而泥糊状食物则是过渡的载体,是必须添加的食物。
咀嚼练习对宝宝非常重要
宝宝添加副食除了是营养的需要外,其咀嚼食物的过程对宝宝的生长发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咀嚼可以进一步完善消化吸收功能。通过咀嚼唾液分泌明显增加,淀粉酶的活性得到激活,有利于食物的消化;此外,咀嚼有利于出牙;第三,通过反复咀嚼食物有利于头面部骨骼、肌肉的发育和强化,不仅有利于日后的语言发育,还可使孩子更漂亮;最后,通过让孩子拿着食物自己吃的练习还可以提高对吃的兴趣,不仅仅是提高食欲,在将食物送入口中的同时还让宝宝产生了他人无法替代的成就感。
育婴温馨提示:辅食添加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刻,要以宝宝的兴趣为转移,不要强迫添加。
小豪豪之所以喝了带苹果核和籽的果汁后会出现不适,跟这两种物质所含的氰化物有关。其所含的天然的氰化物会降解生成氢氰酸。氢氰酸大量沉积在身体,会导致头晕、头痛、呼吸速率加快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昏迷。
但其实,苹果汁中能释放出氢氰酸的量非常少,对于一般的成年人来说,苹果核和籽所生成的氢氰酸不会大量到导致中毒,但是对身体还是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于小朋友来说,他们的肠胃功能较薄弱,身体系统功能发育还未完善,要排出体内的毒素较为困难,尤其是婴幼儿的小朋友,所以要给孩子榨汁或者吃果肉,最好是先把籽去掉。
小心樱桃、李子、桃子核
一些妈妈会在宝宝渐渐形成咀嚼能力时,让他们尝试水果块。除了水果要切小块外,水果的核也要去掉,像樱桃、李子、桃子等,别看它们核比苹果大就更安全,从而掉以轻心,稍不留心孩子吞下去噎到会更辛苦。除此以外,这些水果的核也含有让人体易产生不适的物质。
樱桃的果核,李子、桃子等凡是果仁带苦涩味的也有一定的危害物质。其中鲜杏仁的毒性大,杏仁的外皮和尖部是毒性集中的区域。如果婴幼儿误食鲜杏仁10粒以上,就会中毒。
所以妈妈要注意,在给小孩喂这些水果时,最好去籽以后再吃。而在榨果汁的过程中,桃子等果核较大的水果也并不方便连同果核一起榨汁,还是应该去除果核后再榨水果汁。
宝宝吃水果有4注意
如果宝宝尝试某种水果没有不适后,可以隔几天再换一种新水果,让品种多样化些,不用很长一段时间都吃同一种水果。
种植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反季节水果,所以一年四季都看到葡萄也不足为奇。但是,妈妈尽量不要给孩子选购反季节水果,不要因为喜欢吃,就不看季节买。妈妈买水果时可以用鼻子闻,有水果自然香气的较为理想。
在宝宝咀嚼能力允许的前提下,尽量让他们尝试鲜果,少喝果汁。一方面,果汁中只含有可溶性的膳食纤维,大量不可溶的纤维仍残留在果渣中,这不利于宝宝摄取膳食纤维。另一方面,同量果汁含有的糖分更高,经常喝果汁容易让孩子摄糖过高,从而埋下健康隐患。
有一些水果,尤其是热带水果容易引起宝宝过敏,妈妈应该适当延后添加期。在添加后要留心观察宝宝变化。当然喂食也有技巧可循,如芒果要用刀子去皮后食用,否则皮经口咬后易引起过敏;菠萝削皮后切成一片一片,要用盐水浸泡1小时后食用;橘子有时也会引起过敏,妈妈都要引起注意。
半岁后可吃植物油
从婴儿的生长需要来说,越小的婴幼儿对于脂肪的需求越大,因为孩子需要足够的脂肪提供成长所需的热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中国营养学会有关婴幼儿膳食营养的要求,半岁以内的婴儿最好的食物是母乳,孩子通过纯母乳或配方奶粉摄取的脂肪足够用,半岁以内的宝宝就不用额外加“油”了。
6个月之后,孩子开始添加辅食,从添加一些烂饭、烂面条、米粉等辅食开始,这个时候可以适当加“油”了。但是,这个油也是有所选择的,麻油、橄榄油等植物油都是不错的选择,其中麻油不仅能提供热能,其含有的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也是大脑发育所需要的,麻油特殊的香味有益刺激食欲,还有润便作用。一般每餐加上一两滴即可。
但是动物油最好不要给婴儿食用,不利于婴儿消化,可能引起消化性腹泻。
一岁后可吃盐,每天约1克
一般周岁以内的宝宝的饮食中不用专门添加盐。半岁以前的宝宝通过母乳或配方奶粉,加上自身代谢的储存,可以获得生长所需足够的钠。这时,宝宝的消化系统、肾脏功能都不是很成熟,对钠的代谢能力也很低,如果额外加盐,使其摄取过多的钠,会加重肾脏的负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当孩子长到1岁左右,随着孩子肾脏功能和消化系统功能的逐渐发育,烂面条、烂饭、软饭变成主食后,可以适当地添盐了。但添加的总量还不能和成人相比,需要严格控制,一般控制在每天1克左右,最多不能超过2克。随着孩子不断生长,使用量可以渐渐增加。据了解,中国居民尤其是北方人的盐分摄入总体来说是偏多的,这往往对孩子也会产生影响。高盐饮食会加重孩子肾脏代谢的负担,对孩子的肾功能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源头”控制很重要,新手爸妈们别急着给孩子吃盐。
“酱醋”要晚吃、少吃
小孩子半岁前后是味觉发育的敏感时期,这个时候,应该让孩子接受较为丰富的食物品种,感受不同食物的滋味,尤其应注意要让孩子去品尝食物本来的味道。这样有利于他建立起对食物的正确感知、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有些家长以自己的口味来衡量孩子,认为加些酱油、醋,食物会更有味儿,其实这样做,会使孩子对食物本身的感知发生偏差,也在无形中让孩子适应了较厚重的口味,将来的饮食中偏向于对作料、添加剂的口味依赖,易出现偏食、挑食现象。
可在孩子1岁以后,在食物中适量加一些酱油和醋,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对孩子的饮食起到积极的调剂作用。但要注意控制量,少许即可。
人类婴儿时期不会利用语言进行沟通,这个时期的直接体验将会成为我们感觉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时期我们经历的生活并没有被输入成一种内心语言,所以我们很难用口头语言来输出,甚至是根本不可能。
如果我们一直处在不能把内心语言输入进大脑的状态中,我们就很难从内心留下的原始框架中脱离出来。我们从一出生就被妈妈装上了一个“过滤网”,妈妈控制着我们的“输入”功能,只有那些她觉得合适的话语才会被输入到我们的大脑里。所以当我们回忆起大脑中存储的种种事物和经历时,里面不仅包含着自己的感受,还有妈妈的个人意愿,以及她给我们留下的各种感受和她的看法,这使得我们回忆过去时,会有一种记忆被改编的感觉。
每个母亲都能给孩子带来重要的影响。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物角色,其实就是那些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母亲们营造出来的。”我们常理中的“母亲”永远都是充满母爱地怀抱孩子的形象。然而我们也知道,孩子在妈妈面前无法真正发挥自己的力量,因此只能问自己,我们脑海中母亲的形象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而且孩子们所受到的伤害总是与非常疼爱自己、为自己可以牺牲一切的妈妈密切相关。
我们知道,有时候自己受到的那些伤害并不是母亲故意造成的。残酷的现实、艰难的生活,对母亲来说也很痛苦——这些我们都明白。但是大脑明白并不代表我们心底的伤口可以彻底愈合,因此寻找治愈心中伤口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曾有一位年轻妈妈来到咨询室,她说自己养育两个子女非常困难,有时会因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而向孩子发火,她特别想改变这样的自己。人之所以发火,是因为事情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愿进行,这位妈妈也应该有着不如意的事情。
这位妈妈之前上班的时候,将老大托付给婆婆,而把老二送到较远的娘家,妈妈和孩子只有周末才能见面。之后因孩子身体不适,妈妈只得暂时休假,独自在家照看两个孩子。因为老大的体质较为特殊,在他睡觉时还要照看一两个小时,因此妈妈的睡眠时间总是不足。老二也是一刻都不能离开妈妈,只要一会儿看不见妈妈就会很不安。更难的是妈妈的腿有问题,做过手术还没有完全恢复,身体状态不是特别好。她明年就要复职,工作之后两个孩子该怎么办,成了她最头痛的问题。
在咨询过程中我告诉她,再这么担心下去她会患上失眠症的,她说自己在结婚前就已得了失眠症。这位妈妈又告诉我,小时候因为父亲的事业逐渐走向下坡路,母亲只能从事保险推销、在饭店打工等辛苦的工作,还要养育他们四个兄弟姐妹,生活一直很艰辛,因此这位年轻妈妈总是怀着感激母亲的心态来生活。她觉得比起母亲的辛苦,自己的苦恼简直是微乎其微。从小时候开始,在学校和朋友之间产生纠葛,她是不敢跟任何人诉说的,只会一味地忍受;长大之后与职场同事产生纠纷,她也只会独自承受,没有人能懂得她的心。久而久之便患上了失眠症。
她觉得即使自己有想法也没有倾听的人,所以在生活中她习惯沉默。她说:“我并不知道自己能渴望什么,不能渴望什么。在生活中,我只会对别人察言观色,其他的什么都做不到。”如果与丈夫或者同事发生意见上的冲突,她不会主动提出自己的主张,而是选择忍让;在养育子女的问题上,即便和婆婆有不同的想法,也会因为没有自信又怕伤害到婆婆,即使心里一万个不情愿也会选择妥协。
这位妈妈在解决现实问题的时候,心中还是带着小时候对母亲的那种心理。她认为,自己是因为不了解沟通方法才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其实不完全是沟通方法的问题,就算她学会了很多说话的技巧,还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她在向我倾诉之后,重新回顾自己,她发现自己一直困在只有她一个人的洞穴中,从来不懂得他人的内心,也从没有想过与别人进行沟通。但是当她找回孩提时代的感觉之后,就可以与婆婆自由地畅谈,可以与丈夫正常地交流。可见,如果妈妈可以摆脱把自己困住的自闭感,就能和家人相互交心,也就不会经常和孩子生气了。
如果你和这位妈妈一样,小时候不能作为小孩子自由地生活,把该有的感觉困在内心,长大成人之后也不知该怎样表现出自己的感受,那么从现在开始,请你尽情表达出隐藏于内心的感受,成为一个自由而开朗的大人吧。
经常食用爆米花会危害肺部健康?近日网上热传的这一消息让不少人都大吃一惊。
长沙市中医医院(市第八医院)儿保科主任郑艳辉对此指出,爆米花在密闭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容易产生双乙酰,双乙酰和产生肺病有一定的联系,建议小孩应少吃。要吃放心一点的爆米花,市民不妨自己在家做,等爆米花的奶香味散发了再吃。
妈妈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烦恼:别人家的宝宝吃饭津津有味,可是自己的宝宝到了用餐时间却拖拖拉拉,吃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连哄带骗都不奏效,甚而出现偏食、拒食的现象。吃饭往往是孩子与父母的矛盾焦点,一边是父母如凶神恶煞般地逼迫,另一边则是孩子无论如何不愿吃或是含着眼泪咽下饭菜。这样的场景在有学龄前儿童的家庭中并不鲜见,父母对于这种累人的拉锯战亦是无计可施。目前,厌食已成为一些独生子女的通病,尤其常见于1-2岁的儿童,5-6岁的孩子厌食情况也趋于普遍。
是何原因造成了孩子厌食?
不良的饮食习惯对于幼儿来说,零食的诱惑十分强烈。在非用餐时间,巧克力、蛋糕和小零嘴满足了他们对于甜味的渴求,同时也填饱了他们的胃,致使血液中的血糖含量过高而没有饥饿感,该就餐时没有胃口,餐间饥饿时再次以点心、糖果充饥,形成恶性循环。不良饮食习惯是孩子正常进食的最大障碍。
消耗不够现代家庭受居住环境的限制,幼儿之间交际不如过去频繁。许多儿童沉溺于电视、电脑游戏,被困于小小的空间之中,缺乏足够的户外活动,无法完成高能消耗,自然就不易产生饥饿感。
进餐时间紊乱父母忙于事业,无法正常地为孩子提供饮食,使孩子在有饥饿感时无餐可进,生活没有规律。在有些家庭中,父母本身便不愿遵循规则的用餐时间,想吃便吃,误了正餐亦不在意,甚至以饼干、面包代正餐,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孩子树立了负面的形象。低龄儿童正处于对世界的探索认识阶段,模仿力极强。在幼儿眼中,父母是最易接触到的模仿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疾病导致儿童厌食那些患有消化系统疾病或其他慢性病的儿童,一方面是因为身体不适,另一方面是服药影响了胃口,心身不适又加重其厌食情绪。儿童易患咽喉炎症,进食时的局部疼痛常使儿童"因噎废食"。此外,一些食物过敏反应也会令幼儿即使面对非致敏食物时也会产生厌食的状况。
精神心理因素这个因素常常被父母忽视。例如:听任孩子边吃饭边看电视;在吃饭时间批评责骂孩子。还有孩子自身的因素,如受到惊吓、过度紧张或兴奋等,都会使孩子对食物有抵触。还有一些孩子在刚刚入托、入园时因心理暂时无法适应而不愿进食。由于这种心理变化不易察觉,使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造成孩子进食时的紧张。
饥饿是最好的厨师
给孩子一个时间限制,若吃不完,便不动声色地将食物拿开。在此基础上,定时定量让孩子进食,以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控制餐间零食。当孩子在非正常进餐时间喊饿时,不要随便给零食吃,可适当吃些水果。
要求家庭成员统一行动。偶尔一次的迁就或让步,以后便很难弥补。
用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吸引孩子。注意食物搭配,色彩丰富,保证其新鲜和多样化。
选择一些图案生动、大小合宜,适合幼儿抓握的餐具。这些辅助材料亦是刺激儿童食欲的方式之一。
适当增加孩子的活动量。为其多安排一些户外活动,这样可以促进儿童的新陈代谢,加快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地看电视、玩游戏机。
儿童厌食,并非无理取闹。学会理解儿童的习惯和心理之后,我们便可以有的放矢,对幼儿厌食进行预防和解决。
为孩子创造一个愉快融洽的进餐气氛,尽量营造出安静舒适的环境以保持孩子精神放松。切勿在饭桌上训斥甚至体罚孩子,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更不要逼迫孩子吃饭,应采取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
胶囊制剂一般不建议剥开吃,除非患者服用胶囊类药物确实有困难,或剂量超出治疗需要。尤其是缓释胶囊和肠溶性胶囊,绝对不能剥。这两类胶囊药之所以如此设计,是为了精确定位,保证药物在小肠等特定位置被吸收。若剥开用,前者可能会降低疗效,后者则易引发药物性胃炎。
肠溶性胶囊内装的,不少是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其中,对胃“敌意”最大的,当属非甾体类抗炎药,如芬必得。这些药会造成胃黏膜细胞损伤,严重者可能导致消化性溃疡、出血及穿孔。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会减缓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更新速度,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同时,消化酶类或益生菌类的胶囊药物,也必须整颗咽下。
相对来说,儿童和老人服用胶囊的难度较大。因此,若胶囊体积较大,确实吞咽困难,可以咨询药剂科医生,看看能不能剥开用。一般,用药时间短、次数少的,偶尔剥开吃问题不大。在药物没有合适剂量的情况下,医生也会指导患者,用乳糖稀释胶囊,分次服用。
为了让患者更方便地服用胶囊,不妨遵循以下四步。第一,凉一杯200—300毫升的温开水送服。但不能用热水或果汁送药。前者会加速胶囊溶化,或使胶囊皮粘在喉咙或食道里。后者是酸性的,会提前溶解许多药物,不利于吸收,还可能影响部分药效的发挥。第二,服药前先喝一口水。一是为了“复习”吞咽动作,二是润泽喉咙和食管,便于药物下落。第三,把胶囊含入口中,再抿一口水咽下。这样能避免胶囊粘在口腔、咽喉处。如治疗骨质疏松的胶囊药等,由于腐蚀性较强,服用时若粘到食道,释放的化学药品会灼伤食道黏膜。第四,再喝一口水。成人食管有3处狭窄,尤其是第二个,会阻挡胶囊等“异物”通过。这口水能加速药物顺利通过狭窄处。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布莱恩·迪莫恩斯博士选取了数名8—10岁的孩子为对象,在同样天气情况下,对他们的运动表现、出汗、身体补水以及运动后多项身体变化等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孩子大量出汗后,喝牛奶更能有效预防脱水。
莱恩·迪莫恩斯解释说,牛奶之所以更适合孩子,是因为其中富含碳水化合物、钙、电解质和盐分,帮助保持体液平衡,更重要的是,牛奶中含有孩子肌肉生长和发育必不可少的蛋白质。虽然运动饮料也能达到类似效果,但孩子喝了不但容易发胖,还会伤牙。如果含咖啡因,可能会造成一系列健康风险,包括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发育等。
零食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远不如正餐全面均衡,而且常吃零食会降低食欲,所以一般情况下要尽可能少让孩子吃零食。如果非吃不可,家长要给孩子提供新鲜、易消化的零食,如奶类、水果、蔬菜、坚果、葡萄干等天然干果。
而且,正餐前不要让孩子吃零食,每天吃零食的次数不要超过三次。零食最好别买大包装的,否则孩子不知不觉就吃多了。例如孩子喜欢吃葡萄干,最好给孩子买小包装的,每天吃的葡萄干最好别超过80克。因为以加州葡萄干为例,40克的葡萄干含糖量就和一斤葡萄接近,吃多了有可能导致孩子摄入糖分过多,出现超重、肥胖。另外,核桃、杏仁、腰果、松子等坚果虽然营养丰富,但以核桃为例,含油脂比较多,吃多了可能导致超重、肥胖等问题。因此,每周吃坚果的数量最好别超过50克。
专家还提醒,很多孩子冬天喜欢吃蜜饯,不过比起干果来,蜜饯虽然同样也有天然水果的营养素,但在加工过程中往往加入了糖,含糖量更容易导致超重肥胖问题,因此吃多了对身体健康不利。
而宝宝补碘可有这些途径:
1.母乳喂养的宝宝,尿液碘水平会高出其他方式喂养的宝宝1倍以上。因此母乳喂养是补碘的良好途径。
2.海产品如海带、紫菜、海鱼等的含碘量最高,如有可能,妈妈可以用不同的烹饪方式,每周都给宝宝安排吃1~2次海产品。
3.为宝宝选购含碘的婴幼儿配方食品,以免宝宝体内碘量不足。
4.坚持使用食用碘盐烹调。
当然,人体摄入的碘量,不是越多越好,当机体摄入的碘长期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时,也可以引起甲状腺肿大,以至于出现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疾病。所以,人体对碘的依赖性就是这样,少了要得病,多了也不行。
【重点答疑】吃碘盐是防治碘缺乏病的良策吗?是的。每个普通人,每天吃相当于一只图钉尖大小的碘即可,我们一辈子需要的碘约5~6克。如果每人每天通过碘盐获得平均200微克的碘,就足以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量。食盐是补碘的最好载体,通过吃碘盐,就能保证补碘的生活化、适量化及持久性,而且食用碘盐很经济。
近日,一8岁小男孩小宇和家人在浴场游玩时,被海蜇蜇伤并引起了急性肺水肿,当天下午因医治无效身亡。被海蜇蜇伤后怎会有如此后果?被烫伤后,民间处理方法是否正确?蜇伤烫伤后,应怎样在第一时间进行及时、正确的处理?专家给出合理建议。
海蜇伤人应及时送往医院 蜇伤后儿童反应更加敏感
“在海边游玩时,海蜇的确容易蜇人,蜇伤后的情况因人而异,甚至可能出现急性肺水肿。海蜇的大小等也是导致蜇伤后出现不同状况的重要因素”,北京市朝阳急救中心急救专家李艳表示。
北京市西城区红十字会急救培训老师崔世宝介绍,人们在近海游泳,一般不会出现鲨鱼伤人的情况,只有海蜇是相对容易伤人的,海蜇伤人后,体内的毒素进入人体后可能会导致休克从而引起死亡。
崔世宝介绍,一般情况下,被海蜇蜇伤对于成年人的危害不会太大,一般也不会造成生命危险,但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自身抵抗力相对较弱,被海蜇蜇伤后反应往往更加敏感,会引起过敏性休克从而导致死亡。
蜇伤后出现昏迷:复苏急救并送往医院
被海蜇蜇伤后的急救处理方法;如果被蜇伤的人在上岸后已经失去了呼吸意识,出现昏迷,则应立即采取复苏急救的方法,然后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救治。被海蜇蜇伤后出现其他情况,“其实第一时间将伤者送往医院是最正确的做法”,李艳表示,游玩时如果人们不会随身携带急救药物,无法处理突发情况的,应该及时送往医院。
崔世宝介绍,一般居住在海边的人们在被海蜇蜇伤后会涂抹一些碱性物质,比如食用碱、氨水等以起到中和海蜇毒素的作用。普通人在海边游玩时如果没有携带这类物质,被蜇伤后应立即前往附近的卫生院、医院进行处理。如果被蜇伤后出现了休克现象,应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周围家属等进行心肺复苏有时并不能达到救治的目的。
近海游玩勿超越防鲨网
除了海蜇之外,水中的漩涡、浪等,也有可能对人造成伤害,容易引起抽筋,使人体无法自己支配身体。如果超越防鲨网,会有鲨鱼出现的可能,所以建议平时在海边游玩时不要超越防鲨网。
烫伤处理 唯一正确的做法是冷水冲洗
近日,有媒体报道1岁儿童在被烫伤后,家人在其烫伤部位撒盐,认为这可以起到消毒作用,后前往医院时,烫伤反而更加严重,处于病危。其实除了在伤口撒盐,民间还流行着在烫伤伤口涂抹牙膏、蜂蜜、酱油等可以消毒的传言,也有人会撕破烫伤水疱,专家指出,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不但无法起到消毒的作用,反而往往会加重病情。
冷水冲洗30分钟为宜
出现烧伤烫伤后,如果烫伤面积不大,应立即用大量冷水对烫伤部位进行冲洗,一般冲水时间应超过30分钟,如果周围没有自来水等流动水,也可以在水中浸泡。
另外,如果被伤部位有衣物覆盖,能脱尽量脱掉,不能脱掉时可以用剪刀将衣物剪掉,需要特别提醒的一点是,不可强行将受伤部位的衣物脱掉,否则容易撕破受伤部位的表面皮肤。冲洗后用干净布料遮住伤口并尽快赶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伤口撒盐反而加剧渗出
出现烫伤后往伤口撒盐是完全错误的做法,不仅不利于救治,反而会加重伤情。烫伤后一般会出现水疱,渗出液体,此时在伤口及周围撒盐一般会引起疼痛,还会造成大量水分渗出,加重血压浓缩,从而造成创面高渗,加重烫伤的程度。医学上用来消毒的盐水是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但这并不意味着用盐也可以达到消毒的效果。
烫伤后不可撕破水疱
出现烫伤后,民间也流传着将水疱撕破的做法,这其实也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从医学上来说,烫伤后出现水疱,是人体内部的渗出,通常情况下,临床中会将水疱内部的物质吸引出,一般是通过针头在水疱扎孔的做法。
将水疱内部的物质引出是正确的,但不可将水疱撕破,撕破后仍会有液体不断渗出,如果是大面积烫伤,反而会影响患者的生活。另外,临床中一般会对伤口进行包扎并定时换药,在换药时,确实存在纱布与伤口粘连在一起的情况,也存在对伤口造成破坏的可能,而皮肤则是最好的保护,可以避免对伤口的破坏。
穿小内裤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外伤、防止脐部受凉,也可防止孩子总用手摸。最大的弊端就是孩子的不适应。他的建议是:原则上孩子会走路了就穿。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保健科的南亚华大夫了解婴幼儿的生活习惯,她说,要求宝宝一律要穿内裤入园是老规矩了,原因是:
第一,卫生、防病。主要是防蛲虫病和外阴感染。
第二,提高午睡质量。如果穿长裤入睡,既不舒服,也容易醒后着凉感冒。
第三,培养独立性。内裤的横向及纵向尺寸相差无几,对宝宝的观察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会有帮助。
第四,是能够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
综合专家的意见和妈妈们的做法,让孩子学习穿小内裤,最晚不要超过3岁,如果可能,越早越好,尤其是小女生,能够很好地预防感染。
如何挑选小内裤
1.质地:纯棉柔软、透气性好。
2.款式:宽大舒适、不带拉锁。
3.个性:男孩购买前面有开口的,便于操作,也能促进精细动作发育。
4.切记:松紧带别太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