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导/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聂川
新手爸妈上路,面对还不会自我表达的小婴儿,往往急得焦头烂额,尤其是小婴儿稍有点“风吹草动”,更是让家长提心吊胆好几天。那么,新生宝宝有哪些异常表现,是需要家长提高警惕及时就医的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聂川提醒说,可从宝宝的面色、体温、呼吸、哭声以及吃奶情况和腹部出现的异常细加观察做判断。
看面色
出生24小时皮肤发黄警惕黄疸
足月新生宝宝面色是红润的,但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出生时胆红素产量大于胆红素排泄量,约五六成的足月儿和八成左右的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表现为皮肤轻微黄染,对轻微的生理性黄疸主要的处理方式是多喂奶、多排泄。但如果宝宝皮肤黄染厉害,不仅脸上皮肤,眼睛巩膜、身上、腿上都可以见到黄染,或者是一出生24小时内就开始皮肤黄黄的,或者是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1个月黄疸仍未退,又或者是黄疸退了后又“卷土重来”,那么就要提高警惕了,应尽快把宝宝送到医院检查。另外,皮肤苍白、青灰、发紫,也是宝宝生病的信号,同样也需要提高警惕,送宝宝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量体温
体温37.5℃或36℃需就医
新生宝宝正常的体温是36℃~37.3℃,但由于初生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尚不完善,当外界温度过低时,如果没有做好及时保暖,可使宝宝发生低体温、低氧血症、低血糖、低代谢性酸中毒或寒冷损伤;当外界环境温度过高,喝水少及散热不足时,又可使体温增高而发生脱水热。所以,父母需要给初生宝宝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温度,一般来说婴儿房的室内温度最好控制在24℃~28℃,湿度保持在50%~65%,当外界温度比较低时,要注意给宝宝做好保暖工作,当外界温度过高时,则应注意降温,给宝宝松开包被等。当发现新生宝宝体温37.5℃或36℃时,需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辨呼吸
急促异常应及时就医
宝宝呼吸正常时,新手爸妈可看到其的胸廓和腹部有节奏地上下起伏,而且面色是红润的。但如果宝宝突然出现胸廓和腹部一动不动,继而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紫,则要警惕宝宝是否出现了呼吸暂停;如果宝宝呼吸急促,出现鼻翼翕动,甚至还可以见到“三凹征”(即胸骨、锁骨及肋间隙软组织凹陷)等呼吸困难的表现,则应警惕上呼吸道梗阻或严重肺病等造成的呼吸窘迫。总之,当宝宝出现异常呼吸状态时均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排查病因。
摸腹部
腹鼓胀或脐部异常需就医
正常小宝宝的小腹通常是软的,即便有些看起来是隆起的,但摸下去仍然还是软软的。如果宝宝腹胀,甚至鼓鼓的,则需带宝宝就医。此外,对于还未掉脐的小婴儿来说,家长还需要关注宝宝的脐带情况,留心观察宝宝脐部有无血性或黄色分泌物渗出,有无肉芽或黏膜样物,脐轮周围皮肤是否会发红或肿胀等。另外,小婴儿的脐带一般于5~15天自动脱落。如果小宝宝的脐带超过3周仍未脱落,或者是脐部出现上述的一些异常情况时,最好能将宝宝抱回医院,请专业的医生帮忙检查,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听哭声
异常啼哭哄不住需提高警惕
当小宝宝饿了、大小便了或者是求安慰时,总是会以哇哇大哭来吸引家长的注意,这时的哭声非常的响亮,并有节奏感。但如果宝宝突然剧烈的哭闹,怎么哄也哄不住,哭闹时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呈屈腿卧位,过一会儿又可以安静下来,但隔一段时间又再次剧烈哭闹,那么,宝宝可能是患上肠套叠了,家长应尽快带宝宝就医。此外,宝宝发生夜间惊哭、突发性尖叫啼哭、啼哭时声音嘶哑、呻吟低哭、哭的时候某一侧肢体不动等异常啼哭时,同样也需提高警惕,及时带宝宝就医。
吃奶情况
吐奶量大且表情痛苦快就医
一般来说,小婴儿每天的吃奶量大概是120~150ml/kg,吃奶方面家长一般需要关注以下几点:每天吃多少奶?吃奶的时候是否可以很有力地吸吮?吃完奶后有无出现吐奶?如果有吐奶,吐的量是多少?是否已经影响到了宝宝体重的增长,如果没有影响宝宝的体重增长,6个月以内宝宝的少许吐奶现象考虑多是生理性的。如果宝宝的吐奶的量很大,已经影响到了生长发育,或者吐奶时呈喷射状,吐出来的内容物含有粪渣、胆汁等,吐奶时的表情很痛苦等,则需要及时就医。
广州日报
12岁的小南(化名)已经高烧两周,可是转辗了多家医院还是查不出病因,最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风湿门诊被确诊患上了一种罕见病: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而且是其中最严重的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如果不及时治疗,她可能面临关节受损、全身多器官受累等并发症,甚至出现“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危及生命。
罕见儿童“关节炎”难诊断
关节炎不是老年病吗,为何儿童也会患上“关节炎”?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檀卫平博士介绍,老百姓常说的“风湿骨痛”,其实属于老年病,跟受凉、关节老化等有关。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则属于一种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见于16岁以下青少年。这种疾病属于罕见病,粗略统计,发病率在千分之一左右。其中,30%-40%的患儿属于最严重的一种亚型: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麻烦的是,这一疾病的诊断缺乏实验室“金标准”,需要依靠医生的丰富经验进行综合性诊断。檀卫平博士介绍,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表现以不明原因的高烧为主。临床上需要血培养、骨髓穿刺等,排除感染或者白血病等恶性肿瘤,属排他诊断。该病的误诊率相当之高,跟普通儿科医生对风湿性疾病认识不足也有关。据悉,截至2016年底我国只有1000多家医院里有从事风湿免疫疾病诊疗的医生,其中只有40%的医院拥有独立的风湿免疫科。在儿科,这种情况更加突出,目前全国儿童风湿科只有十几个。
该病至今病因未明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不及时治疗,除了会影响患儿的关节,还会影响身体多器官系统,如心脏、肝脾肿大,诱发血液系统的炎性因子风暴,导致“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严重时会致死,可谓相当凶险。有数据显示,sJIA导致的死亡占JIA的2/3,国外报道随访10年后的死亡率大约为10%-14%。
“未能明确诊治者,多在生病1—3个月出现严重全身并发症。因此,早发现早诊治至关重要。”檀卫平博士介绍,对于家长来说,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几个特点可以多加注意。1、该病引起的高烧属于“弛张热”,也就是说患儿体温一天内会一下子飙升到很高,也会在未干预的情况下降到正常体温;2、伴有与热同行的皮疹,高烧时皮疹出现,烧退时皮疹消失;3、没有感染的中毒症状。患儿通常在烧退后精神状态表现很好;4、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5、如果还出现关节痛或者关节皮温增高,有关节炎体征,则更要考虑该病的可能。
这一疾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医学界认为可能跟免疫调节异常、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都有一定的关系。檀卫平博士则建议,对于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来说,虽然在饮食上找不到直接相关性,但不主张给儿童胡乱进补。另外,饮食均衡多吃粗纤维食物,也对身体的免疫平衡有好处。
大多患儿不必终身服药
治疗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传统的药物是糖皮质激素和一些免疫抑制剂。檀卫平博士指出,一般经过2-5年的治疗周期,大多数儿童可以实现停药。
不过,传统药物存在的副作用也很明显,例如长期使用激素容易给患儿带来生长发育迟缓、肥胖、骨质疏松、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后果。对于一些难治的病人来说,随着生物制剂的上市,在治疗方案上也多了一种选择。据悉,目前国内唯一一个获批用于治疗sJIA的生物制剂是罗氏制药生产的雅美罗,这是一种白介素6受体单克隆抗体,也是全球首个获批治疗sJIA的生物制剂。不过,专家指出,该类生物制剂目前尚未进入医保目录,对于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据悉,为了向公众宣传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疾病的知识和危害,使该类疾病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认知,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主办、上海罗氏制药参与支持的“关健之爱 同心童行”儿童关节炎义诊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关爱中心揭幕公益活动日前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杭州和西安等地的重点医院陆续开展。该项目在重点医院设立国内首批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关爱中心,对于家庭困难的患儿将提供部分援助。
恐怖!8岁男孩鼻孔里长牙!孩子出现这些症状,家长要当心!......
拔牙,这个动作,很多人听起来,都觉得双脚发软。但现在不仅要拔牙,而且要从鼻子里拔,这场面简直没法想象吧。
最近,8岁的杭州男孩鹏鹏和妈妈就这样折腾了一番,最后从小鹏鼻子里拔出一颗2.2厘米的牙齿,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耳鼻咽喉科戈言平主任医师说:“非常罕见!”
长期鼻塞流鼻涕 妈妈以为儿子得了鼻炎
医院检查后发现 小鹏鼻子里有白色齿状物
4个月前,8岁的小鹏开始出现鼻塞、流涕伴,右鼻还有点出血的现象,而且没有好转的迹象。小鹏的妈妈怀疑儿子得了鼻炎,所以想请专科医生看看。
常规检查后,医生在小鹏鼻腔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出血点,但细心的她,在小鹏右鼻腔前端底部发现一个肿物。
“表面光滑,触上去还硬邦邦的,我觉得需要做一个鼻内镜检查。” 戈医师说。
随后的检查,证实了她的判断,这个肿物后端有白色齿状物。
鼻子里的白色齿状物竟然是牙齿!
妈妈和小鹏都惊呆了!
拍过鼻窦CT之后,真相大白,原来一颗根部在上颌骨切牙管的多生牙齿,居然卧位长在鼻腔里。
这可把小鹏和妈妈惊呆了,哪里听过牙齿长在鼻腔里,更何况小鹏有着一口整齐的好牙齿。
鼻塞流涕的病因总算弄清楚,戈医师决定采用用微创的方法把这颗“迷路”的牙齿拔除掉。
鼻腔里“剥洋葱”剥出牙齿长达2.2厘米
以前只听说过口腔拔牙,从未有过鼻子内的拔牙。戈医师邀请了口腔科同事一起探讨小鹏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最后,在鼻内窥镜直视下,戈医师用微创的方式,像剥洋葱皮一样慢慢揭开粘膜面,终于暴露出了迷路牙齿的“庐山真面目”,并在鼻腔的狭窄空间里,顺着牙齿生长方向将这颗牙齿拔出。
看着戈医师从小鹏鼻腔里拔出来的牙齿,小鹏和他妈妈再一次惊呆了。
“拔出的牙齿可不像普通牙齿,又细又长,有2.2cm长,0.3cm粗,三分之一长牙齿在切牙管,三分之一牙齿穿过鼻底部粘膜,我们从鼻腔看见的是最后三分之一的牙齿。”戈医师说。
戈医师表示,正常牙槽的牙齿没有缺少,其他部位多了一个牙齿,这颗牙称多生牙。以前曾经有过长在上颌窦的异位多生牙,但像小鹏这样,长在鼻腔里非常罕见。
目前,小鹏术后恢复情况良好。
发现门牙缺少或鼻塞、出血
要提防异位牙
记者了解到,异位牙多发生于鼻腔底部或上颌窦底部,主要是因为上门牙排列不齐,将牙始基演变为牙齿的组织,挤到鼻腔底部发育而成。
这时,患者常常会缺少一个门牙,其实是门牙长到鼻腔里去了,称异位牙。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其他部位多了一个牙始基,逐渐发育而成,这时门牙不缺少,称额外牙或多生牙。
戈医师说:“像小鹏这样,牙齿长在鼻腔的,从业以来,还是首次碰到。因为鼻腔牙生长缓慢,所以初时不易发现,长大后引起鼻塞、出血等症状。”
要注意门牙周围有无坚硬肿块,如发现门牙缺少或鼻塞、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早到耳鼻咽喉科检查,如果确定是异位牙,可以早发现早治疗。
儿童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3月份逐渐增多,5月底至6月中旬达到高峰。近期到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儿科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有所增加,经过中医药治疗都很快恢复健康。该院儿科施益农主任介绍,婴幼儿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年龄越小,感染后的症状越重,年长儿童和成人也能被感染,但一般症状较轻,或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该病是由一些类型的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据施益农介绍,手足口病发病前1~2周多有手足口病接触史,潜伏期多为3~7天,常突然起病,约半数患者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有口腔部(硬腭、颊部、齿龈、唇内、舌部)疱疹、溃疡,手掌足跖部疱疹,可波及肛周、臀部和臂腿,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可只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很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应当做好预防手足口病流行的工作。施益农主任为此提出“三防”:保护孩子,防感染;早期诊断,防流行;重视病儿,防病重。目前还没有公认有效的疫苗可以防手足口病,因此保护孩子,防感染主要是靠良好的卫生习惯。
施益农提醒,家长、老师要经常给孩子洗手,不与别人共用毛巾、牙刷、餐具等;幼托机构要经常对儿童玩具进行消毒;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家长要注意孩子有无发热和手足出疹的症状,一旦发病,要在家隔离休息,避免外出,减少传染给他人的机会。手足口病患儿年龄越小症状越容易变重,因此,家长要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及时就医,防止疾病加重;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热不退、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精神差、呕吐、易惊或四肢无力、出冷汗等症状,一定要尽快到儿童专科医院急诊,以免病情加重。
通讯员 朱晓琳 交汇点·南京晨报记者 华琳月
宝宝得了黄疸怎么办?
面对这个问题,不同家长会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些方法有效与否,我们暂不讨论,我们更关注这些方法是否会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出生不久的豪豪,当他出现黄疸时,家人选择“点灯火”治疗。黄疸还未退去,豪豪身上又增加不少水泡。
5月2日,记者从长沙市中心医院了解到,他们接诊了一名新生儿豪豪,护士唐双凤在对豪豪检查时,发现豪豪腹部、臀部、四肢上有多处类似烫伤形成的水泡,有些已经破掉渗出液体,这些水泡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豪豪爸爸告诉护士,豪豪出生第3天就全身发黄,他担心得不知如何是好。家里有“经验”的老人告诉他,豪豪可能是撞邪了,被不干净的东西缠上了才会全身发黄。于是,他们采用民间“点灯火”的方法进行治疗。所谓“点灯火”,就是用点燃的灯芯草在刚出生几天的豪豪身上戳,戳出一个个血点,这样就可以“治病”“驱邪”。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豪豪哭得撕心裂肺,全身多处皮肤被烫伤流血。
然而,在接受了“点灯火”治疗后,豪豪全身发黄不仅没退,反而加深不少,哭闹也越来越频繁。4月28日,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家人,赶紧将豪豪送往长沙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
该院副主任医师杨琴告诉记者,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每年都会收治好几例因黄疸过高而被家长“点灯火”的宝宝。她提醒,“点灯火”会导致多处皮肤破损,宝宝可能因此感染败血症,严重的可引发脑炎,甚至危及生命。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提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
她强调,家长如发现新生儿出现了黄疸(大多数宝宝都会出现)时,一定要及时向医生请教,对于肤黄过早出现,逾期不退者和黄疸逐渐加重者,或黄疸退后复发者,家长应特别注意并及时就医。当宝宝出现黄染时,还要注意观察宝宝精神、呼吸、吃奶、大便颜色等情况,以便及早发现病理性黄疸,尽早治疗,不要自行处理。
新生儿科主任王团美提醒,家长对新生儿黄疸缺乏足够的认识,皮肤黄染观察不到位,处理不正确,直到宝宝反应低下,不吃不喝,甚至抽搐才来就医,此时部分患儿的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已形成高胆红素脑病,胆红素的毒性可对部分重症患儿造成永久性损害(脑瘫、听力障碍等)。
两代人出现的育儿误区
为了给孩子治疗黄疸,不少老人相信土方子,似乎觉得“老家都这样做,都没出过问题”。而不少年轻父母,则认为有黄疸也没什么问题。其实,这些不仅是两代人育儿观念的差异问题,更是未正确认识孩子疾病。
误区1
年轻父母的误区
一孩没问题,二孩也没关系
长沙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主任王团美提到,二孩政策放开后,被延误治疗的黄疸宝宝里就有不少是二孩宝宝。
她说,“二孩妈妈们年纪相对较大,奶水较少,所以孩子出现黄疸的多。有些妈妈按自己经验来,她们认为自己的一孩没有黄疸,二孩就算有应该也不是什么问题。所以就会对孩子治疗造成延误。大人意识上的误区也是导致孩子治疗延误的重要原因”。
误区2
孩子多晒晒太阳就够了
王团美表示,太阳光直接照射孩子能够帮助退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因为日光中的蓝色波长度和数量有限,而且在家很难做到孩子裸露大面积皮肤接受日光照射,这样也容易造成孩子被紫外线灼伤,且孩子的双眼直视太阳可能造成视网膜损伤。记者吴雯芳
土方1
老人更迷信土方子
用鸡蛋清揉宝宝腰臀
当新生儿出现黄疸时,不少老人认为,用鸡蛋清揉孩子的腰臀部,会揉出黑色的脏东西。他们觉得,这些就是“黄疸毒素”。
王团美告诉记者,该院收治的宝宝里,确实有很多家长用鸡蛋清在孩子身上搓,结果耽误了孩子治疗。她提醒,这种方法“去黄疸”是不成立的。所谓“黑色脏东西”,可能是蛋清和皮肤毛囊混合在一起搓出来的,有很多孩子胎毛比较明显,搓下来的也可能是胎毛,但黄疸肯定退不下来。
土方2
针尖戳孩子指尖放血
王团美告诉记者,有的家长会用针尖把孩子手指尖刺破,给孩子放血,用来“消除”黄疸。
她提醒,这种方法也是不对的。一是针没有消毒,孩子容易得破伤风。“而且,这种做法也有些残忍。”她提醒家长,给孩子扎针放血的做法没有科学道理,家长别因此耽误了孩子治疗。
土方3
多喝葡萄糖能退黄疸
有些家长认为多给孩子喝水、喝葡萄糖,让孩子多排尿就可以退黄疸。
王团美表示,其实并不推荐家长给孩子多喂水、喂葡萄糖,这样弊大于利,因为胆红素在孩子体内主要通过大便排出,通过小便排出的非常少,孩子喝多了白开水和葡萄糖水会胀肚子,导致宝宝吃奶量减少,使胆红素通过大便排出减少,反而不利于黄疸消退。
蛔虫症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之一。该病常可影响孩子的食欲和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妨碍孩子的生长发育,并且可产生较多的并发症,严重时还可危及生命。
宝宝长蛔虫危害大这几大症状告诉你!
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报道王大爷一家住在广东省,所谓靠海吃海,王大爷一家人特别喜欢吃海鲜,就连王大爷5岁的小孙子也特别喜欢这一口,每每饭桌上总是少不了生鱼片,用当地老人们的话说,这东西有营养!长久下来,一天五岁的小孙子说肚子痛,孩子妈以为是普通的着凉,也没当回事,简单给孩子吃了点药,就过去了。又过了几天,孩子妈发现孩子颈部出现一蚕豆大小、圆形的皮下结节,这才道医院去检查,一检查,大家差点别吓晕过去,孩子被查出身体里有太多的蛔虫,肺吸虫,已对孩子的生命构成了严重威胁。
那么,蛔虫到底是什么?
蛔虫是无脊椎动物,从外观上看状似蚯蚓,实际上比蚯蚓要细的多,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蛔虫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率可达70%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时期更易高发。
还有一种蛲虫,呈白色,非常细小,很短,也是最常见的孩子体内寄生虫之一。它的繁殖力超强,寄生在孩子的肠道和肛门等附近。很容易被忽视。
蛔虫的危害
对于孩子来说,蛔虫是一种比较危险的寄生虫感染疾病,危险较小的情况,容易对小孩的食欲肠道消化产生影响,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生命危险。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体内是否有蛔虫呢?
虫卵在肠道内发育成成虫,便会引起孩子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腹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轻度腹泻或便秘等等。
1、其中腹部疼痛的程度多不太严重,常为阵发性的脐周或脐稍上方部位隐痛,可反复发作,但持续时间不定。有时在饥饿状态下,孩子腹痛可较为明显。
2、此外,部分患有肠道蛔虫症的孩子,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精神萎靡或兴奋不安、头痛、易怒、睡眠不佳、磨牙、易惊等等。这是由于虫体的代谢产物或崩解物被吸收至血液中所造成的。严重的肠道蛔虫症患儿还可继发营养不良、贫血、发育迟缓以及智力发育欠佳等情况。
3、此外,蛔虫有游走钻孔的习性。当肠道内蛔虫过多或在孩子发生高热、消化不良、以及驱虫不当等情况时,可使蛔虫产生骚动,从而可引起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蛔虫性阑尾炎、腹膜炎以及蛔虫性肝脓肿等严重情况。蛔虫从孩子的鼻中钻出的情况亦并非少见;
4、对特异性过敏体质的孩子来说,如患有蛔虫症,则可反复出现尊麻疹、皮肤瘙痒、颜面浮肿等全身过敏症状。诊断蛔虫症的最可靠依据,是孩子有吐虫或排虫史。如孩子常有不定时的轻微脐周腹痛,伴有消瘦、食欲欠佳;或有喜欢吃土块、炉渣等不良习惯,则应高度怀疑蛔虫症。粪便中如能查到虫卵,则蛔虫症的诊断可确立,但未发现虫卵亦不能排除本病。因为如体内仅有雄虫或不成熟的雌虫,粪便中均可没有虫卵。
5、另外、须注意的是,民间认为蛔虫病患儿在面部可见白斑(通俗称虫斑)、指甲有白色小点及巩膜处有蓝色或紫褐色小点等等,经科学调查和研究,证明这些并非是蛔虫症所特有的表现,所以不可引以为诊断根据。
怎么去除宝宝肚子里的蛔虫呢?
第一种方法:把带着壳的南瓜子剁碎,然后加入红糖搅拌均匀,饭前给宝宝喂,连续三天杀虫非常有效!在家里也是比较容易操作的,宝妈可以记一下。不清楚的再与育儿经联系。
第二种方法:选用药物比如甲苯咪唑,可以麻痹蛔虫肌肉,使蛔虫失去活动能力,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睡前一次服,连服3天。具体的服用量需要遵循医师。
特别注意:千万不能认为服药1-2天后大便中找不到虫卵就以为蛔虫已经驱净。因为附着在肠壁的虫卵1-2天内不可能完全排出,建议连续服用一周方可排尽。
知道怎么应对不是我们的宗旨,我们一起提倡宝妈宝爸们要提前学习,提前预防。这样可以让宝宝少受很多罪的。
关于宝宝肚子蛔虫的预防措施:
1.从卫生角度,勤洗手,家里勤打扫消毒,尤其是宝宝的玩具和餐具。
2.饮食上面,给宝宝的食物尽量多煮会,要喝就喂温开水禁喝生水,包括凉冷后的开水。
3.管好宝宝的嘴,不管玩具是不是消毒了或者手是不是清洗了都不要让宝宝有吮吸的习惯,看见了要及时的纠正。
刚出生的宝宝是全家人的心头肉,常出现的黄疸,常常让新爸爸妈妈们手足无措。出现哪些症状得马上就医?如何做能促进退黄?为此,《生命时报》特约相关专家对奶爸奶妈们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北京善方医院儿科门诊主任徐舒芃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大致说来,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
一般认为,在出生后的2~3天内出现,而在7~10天内消退的可认为是生理性黄疸。
如果新生儿在24小时内出现黄疸,则可能是病理性的,这时一定要马上就医。
一般情况下,出现黄疸,家长要观察宝宝的状态,如精神好不好、大小便是否正常等。如果出现大便发灰发白,则可能是梗阻性黄疸应马上就医治疗。若除黄疸外,宝宝还出现疲累、少动、发热,吃奶不好等症状,可能是合并了其他疾病,也要直接就医,不可拖延。
徐舒芃表示,一般认为,黄疸可根据其存在的部位来大致判断严重程度,如果只有脸蛋、脑门上,且无其他不适症状,则一般较轻微,基本不需要特别处理。但可以多晒太阳,能辅助退黄。
照射时注意几点:
第一,在阳光充足时隔着纱窗给宝宝照射,可以充分暴露身体皮肤,接受更多阳光照射,注意不要着凉;
第二,注意保护眼睛和会阴部;
第三,根据日照强度,一般5~10分钟变换一次体位,如果阳光过强,时间应酌减,不要让皮肤晒到红以免晒伤。
第四,若2周后黄疸仍不消退或增加应迅速到医院检查,确诊病因。并且照射常会让宝宝觉得热而出汗,对于回家休息的宝宝,家长也要注意遵医嘱给他补充水分。
医生可通过经皮测胆仪,对宝宝的黄疸水平进行估测。一般胆红素测定大于12毫克/分升时,可能需要遵医嘱进行血检等进一步检查。
家长还可遵医嘱,给胆红素测定在12毫克~15毫克的宝宝服用茵栀黄口服液,来促进胆红素从肠道排出。但该药可能引起腹泻,家长要注意清洗臀部、涂些护臀霜。如果腹泻等不良反应过于剧烈,要及时送医。
此外,如果黄疸发展到前胸、后背、胳膊、腿上,巩膜,则可能是中度黄疸;程度最若黄疸发展到手心、脚心则可能为重度。
徐舒芃告诉记者,一般说来,对于重度黄疸(胆红素测定在15毫克~20毫克)的宝宝,可通过蓝光照射来治疗。医护人员会给宝宝带上遮光眼罩和保护外阴部位,保证宝宝的最大安全。而极重度黄疸(胆红素测定大于20毫克)的宝宝,则需要专业医生及时的进一步诊治。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保健人员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新生儿黄疸时间延长了,不但满月时黄疸不退,甚者可达数月。可以庆幸的是,这种因母乳喂养引起的黄疸一般仅为轻、中度,很少引发核黄疸。为什么喂母乳会造成黄疸呢?现代医学认为有两种原因:
(1)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增加,致使未结合的胆红素在肠道内的回吸收增加。
(2)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较牛奶中多且活性强,使肠道未结合胆红素吸收增加,引起黄疸。
见到这种黄疸,你可停喂母乳48小时,观察孩子皮肤黄染程度。如果减轻,你可以继续喂母乳,因为再次黄疸比以前轻。还可将母乳吸出来后,在装有56℃水的容器中加热15分钟——当酶被破坏后,未结合胆红素吸收减少,必然可减轻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孩子一般情况好,肝功能正常,不影响生长发育,不用停喂母乳。要知道母乳喂养的好处远远高于皮肤黄疸这一缺点。有的保健医生或临床医生一见到孩子有黄疸就让停喂母乳,这是不对的;还有的医生上来就让母亲停喂母乳3~5天,这样做不利于保持母乳量,也是不合适的。
极少数母乳性黄疸的孩子属于重度,这时应停喂母乳改用配方奶并及时用药物和蓝光治疗。
好网提醒:
还有一种黄疸叫病理性黄疸:往往出生24小时之内黄疸很早就已经显现;黄染程度重,不仅是皮肤黄,白眼珠黄,就连尿和眼泪都是黄的;化验血胆红素>12毫克/分升;黄疸时间长,可达2~3周;黄疸消退后又复现等都提醒我们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当胆红素>20毫克/分升时往往又会导致核黄疸——胆红素脑病。该病引起的脑损害是不可逆的,即便侥幸活下来也会留有后遗症,主要是智力落后、运动障碍。
如果在2周后仍比较重,最好到医院检查,以确诊黄疸的病因。
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除了黄疸以外,其他各方面都正常,孩子的精神状态很好,则多为母乳性黄疸,不必过分担心。母乳性黄疸消退时间约一个月左右。如果黄疸严重,就需要采取人工照射蓝光等方法进行治疗。
黄疸不重的新生儿,多晒太阳,也能起到退黄的效果。但要注意几点:要在阳光充足时隔着玻璃窗给宝宝照射,可以充分暴露身体皮肤,接受更多阳光照射,注意不要着凉;注意保护眼睛和会阴部;照射时间以上下午各半小时为宜,注意变换体位,以免晒伤。
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宝宝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新生儿黄疸吃中药还是西药?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疾病的一种,大多数的时候新生儿的黄疸是生理性的,不需要特别治疗,但是也有的时候孩子的黄疸是病理性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学习新生儿黄疸怎么治疗了。既然是治疗,那么用药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下面我们来看看哪些药物可以治疗新生儿的黄疸。
新生儿黄疸吃中药还是西药 ?
一、西药
1、葡萄糖及硷性溶液 葡萄糖可供给患儿热量,营养心、肝、脑等重要器官,减少代谢性酸中毒。酸中毒时,血脑屏障开放,可使胆红素进入脑组织的量增加,尚应及时输给硷性溶液纠正酸中毒,预防胆红素脑病。碳酸氢钠剂量(mEq)=硷剩余×体重(kg)×0.3。
2、血浆或白蛋白 供给与胆红素联结的白蛋白,可使游离的非结合胆红素减少,预防胆红素脑病。血浆25ml/次静脉注射(100ml血浆含白蛋白3g,1g白蛋白可联结非结合胆红素8.5mg)或白蛋白lg/kg加25%葡萄糖10~20ml静脉滴注,每天1~2次。
3、酶诱导剂 能诱导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降低血清非结合胆红素。苯巴比妥尚能增加Y蛋白,促进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苯巴比妥每日5~8mg/kg,尼可杀米每日100mg/kg,皆分3次口服。因需用药2~3天才出现疗效,故要及早用药。两药同用可提高疗效。
4、肾上腺皮质激素 能阻止抗原与抗体反应,减少溶血;并有促进肝细胞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对胆红素的结合能力。强的松每日1~2mg/kg分三次口服,或氢化考地松每日6~8mg/kg或地塞米松每日1~2mg加10%葡萄糖100~150ml静脉滴注。疑有感染者在有效抗感染药物控制下慎用。
二、中药
1、消黄利冲剂 茵陈9g,桅子3g,大黄3g,茅根10g,金钱草6g,茯苓6g。
2、茵陈蒿汤 茵陈1.5g,栀子9g,制大黄3g,甘草1.5g。
3、三黄汤 黄芩4.5g,黄连1.5g,制大黄3g。
药物种类挺多,家长根据自己家孩子的实际需求来选择,西药见效快,副作用较大,中药副作用小,但是见效慢。虽然黄疸的成因比较复杂,有生理和病理之分,但是其核心是一样的,都是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胆红素积聚过量会引发个严重的症状,所以一旦小孩有黄疸症状,就一定要检查,不能掉以轻心。
流鼻涕,发烧,长湿疹……孩子身体总会发生小状况,虽说大部分状况并不需要太担心,但有五大症状千万不能大意。美国网络医学博士网近日采访多位儿科专家,详细给出提醒。
持续发烧。孩子面色发红发热,有时并没有必要马上送医院,美国儿科学会专家施密特表示,父母不要只看温度计,而应注意孩子的症状和身体表现,如果他能吃能喝能玩,就不用送医院。只有在孩子体温达到38.3℃以上,才推荐用药退烧。给幼儿测体温时,可以在腋下测,但测量结果要增加1℃才更准确。
美国儿科学会的发言人阿里·布朗博士指出,如果孩子在2岁以上,体温达到或超过40℃,看起来状况不好,或者发烧连续4天以上,都有必要送医院及时治疗;如果孩子不到2岁,发烧持续48小时内也需要送医治疗。
严重头疼。怎样区分孩子的头疼是轻微的,还是严重的呢?布朗博士指出,轻微头疼可以通过非处方药很快缓解;如果头疼持续数小时,或者严重到让孩子无法进食,不能玩,比如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都看不进去了,就有必要送医治疗。
施密特博士表示,通常,头疼是由头皮紧张引起的,而不是大脑的问题,但是,如果头疼伴有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如意识混乱、视力模糊或者走路困难等,就应该立刻送急诊。此外,如果头疼伴有发烧、呕吐或脖子僵硬,也应该立刻送医救治,因为这些症状可能与严重感染或疾病有关,如脑膜炎。如果孩子经常头疼,也需要看医生。
大片或者颜色不变的皮疹。如果孩子只是在胳膊或者脚上的某个部位长皮疹,通常是无害的。如果皮疹遍布全身,就应该检查身体。美国急诊医师学院发言人阿尔佛雷德·萨凯迪教给家长一些鉴别方法:如果按压皮疹,皮肤由红色变成白色或泛白,不按压时,颜色又恢复成红色,这种情况就不用担心,这多半是由病毒性皮疹、过敏反应,包括荨麻疹等引起的。此外,剧烈咳嗽或者呕吐后出现在面部的皮疹,一般也不是严重问题。
如果皮肤出现红色或紫色斑点,按压与否都不会改变颜色时,就需要及时就医,这可能是脑膜炎或者脓毒病的症状,伴有发烧时更要当心。另一种需要注意的情况是,荨麻疹同时伴有嘴唇肿胀,就必须要看医生,如果发现孩子呼吸困难,这可能是致命性的过敏反应,应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
严重腹泻或呕吐。当孩子食物中毒或者患肠胃炎时,要密切观察他们呕吐或者腹泻的频率。呕吐或腹泻会导致脱水,如果孩子出现排尿少,身体有病态,就应该马上就医。而且,孩子年龄越小,脱水的危险就越大。
脖子僵硬。脖子僵硬可能是脑膜炎的症状。但家长也不用过于惊慌,还需要综合判断其他的症状,如果出现发烧、畏光、头痛等,就需要马上就医。如果没有其他症状,可能就是因为落枕。有时候,脖子僵硬又伴有发烧,也可能是扁桃体发炎,不过,还是建议看看医生。因为外伤造成的脖子僵硬,也需要马上送诊。
孩子比成年人容易发生呕吐,引发的原因有很多种。咳嗽严重时会引起呕吐,吃多了也会引起呕吐,激烈活动和过于兴奋都会引起呕吐。不过这些呕吐都不必担心,有的在呕吐前虽然看上去很痛苦,但在呕吐后就没事了。对于腹泻后开始的呕吐、发烧时的呕吐、呕吐后突然精神不好、越来越恶心并且脸色也不好的时候,则一刻也不要耽误,要立即去医院检查诊治。
孩子发生呕吐时,首先要防止呕吐物致使患儿窒息。在吐过之后不要再诱发呕吐。衣服吐脏了之后要马上更换。孩子看见呕吐物或闻到气味会恶心导致再次呕吐,所以要马上收拾掉,让孩子安静休息。
在多次呕吐或恶心的时候,为了让胃休息一下,可不给水分和食物。在经过治疗,呕吐停止,孩子也安静时再开始给点水分。食物可每次少给,但要增加次数。
呕吐时要注意其呕吐是所吃的食物未经消化原样吐出来了还是消化后吐出来的,也要观察呕吐时的情况、次数和量。因为有可能是传染性疾病,所以在呕吐并有腹泻、发烧时,一定要引起注意,要带上呕吐物和大便去医院检查,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及早治疗。
研究显示,左撇子儿童更易心理心理失衡症状,如自卑、不合群、孤僻、轻度抑郁等。左撇子儿童的心理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孩子所处的“异常”的“环境”,或周围的“气氛”诱发的。
作为一个少数群体,很多公共设施、规则和工具都是按照右撇子们的习惯设计的,这让他们从小就显得行动笨拙、与众不同,或多或少会受到同龄人的歧视。心理专家解释道,“另外,为了让孩子适应右撇子世界,许多家长会强迫他们改用右手,这也给孩子带来压力甚至创伤,让他们出现抑郁、口吃等问题。”
那么,如果孩子是左撇子,怎么保证他们既适应环境,又不至于影响心理健康呢?心理专家指出,首先,让孩子正确认识左撇子的差异性,而非错误性或优越性,以免他们产生不恰当的自我评价。第二,对孩子使用左手不责备不纠正,任其正常发展,同时耐心地引导他们多用右手,并及时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最终能左右开弓。
后天的社会因素影响左撇子的心理状态及成就。所以社会应提供足够的理解,多提供一些便利于左撇子子的设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过敏反应是宝宝免疫系统抵御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人体对很多东西都会产生过敏反应:如吸人物、食物、药物、接触物等。
宝宝症状
常见的过敏主要有两种:食物过敏和药物过敏。
食物过敏即孩子饮食过后产生过敏反应。一般来说,孩子只会对某种新的食物或者特定的食物过敏,反应的程度取决于食物的摄入量。有些孩子当食用某种食物很少的时候,不会出现过敏反应,但如果继续进食,食用量超过一定值,就会出现过敏反应了。发作时间从进食后几分钟到1小时不等。
最常见的过敏食物有牛奶、蛋类、黄豆、坚果和燕麦片,年纪稍大的孩子容易对贝类、鱼类、水果过敏。
药物过敏反应在孩子服用药物后出现,其症状具有多样性,一般只有有经验的医生才能够诊断出来。
最常见的症状是痒疹。其他症状包括:发热、水肿(通常出现在面部、手或脚部),以及呼吸困难。
人体需要一定量的水分维持基本的水与电解质的平衡,并且进行废物和有毒物质的新陈代谢。体液的过度丢失会造成脱水。当孩子生病时,为了避免脱水,往往要给他们提供多于平日需要量的水分。
宝宝症状
孩子的新陈代谢速度比成年人快,因此他们需要摄入比成人更多的水分以维持机体的平衡。当孩子呕吐、腹泻或发热引起大量流汗时,体液会大量丢失,正常的代谢平衡便会遭到破坏。身体中的各种重要的化学成分,如钙、钾、钠、镁也会随之丢失,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甚至会导致循环血量的减少,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所以父母要重视宝宝脱水的症状,一旦出现脱水需马上就医。
造成脱水的最主要原因是腹泻,通常会出现的脱水症状的提示包括:
●啼哭无泪。
●口唇干燥开裂。
●尿液有类似氨水的气味,颜色为琥珀色或更深。
●6—8小时无尿或尿布上非常干燥。
●孩子昏昏欲睡或叫不醒。
●过度呕吐、腹泻、摄水过少、高热都有可能造成脱水。
●心跳或脉搏加快。
●眼部凹陷或月龄小于18个月的孩子出现前囟(前额柔软无骨质的部分)凹陷。
惊厥指的是宝宝脑部部分区域的过度兴奋,大脑电波异常冲动,从而引起大脑功能出现暂时的异常。曾经出现过高热惊厥的孩子,再次发作的几率相当高。3岁后发作几率很低。
宝宝症状
癫痫是以惊厥发作为主要特征,典型的发作称为“癫痫大发作”,通常持续2~5分钟, “癫痫小发作”的持续时间较短,有时仅仅表现为处于凝视状态或者短暂的一段意识丧失。发生惊厥的主要原因是:
●绝大多数3岁以下的孩子发作此类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导致的高热引起的。这种疾病在6个月至3岁之间的孩子最为常见,但不会留下后遗症。
●惊厥也有可能由脑膜炎或脑炎引起。
●糖尿病患儿在低血糖状态偶尔也会出现类似症状。
●此种疾病也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
当孩子频繁出现水样或较稀的大便,大便的颜色是浅棕色或绿色,爸爸妈妈就要怀疑孩子腹泻了。
宝宝症状
腹泻常由于小肠感染引起,病毒性胃肠炎往往伴随腹泻,是孩子的常见疾病,大多数的单纯性腹泻都是由病毒引起,其他可能引起腹泻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寄生虫。引起腹泻的病毒可通过食物和水传播。
常见原因包括:
●食物中毒引起的腹泻发作很快,通常在进食6小时后就会发生。
●食物过敏也可能引起腹泻。
●药物过敏也会引起腹泻,例如阿莫西林过敏。
●腹泻还可经由人与人接触而传染。
●饮食习惯的改变可能会引起腹泻。
●腹泻往往伴随其他一些症状,如发热、流鼻涕、咽喉痛等,也可能出现呕吐。在腹泻出现之前,腹部往往有痉挛性疼痛。
孩子抱怨说腹痛或捂住上腹部哭泣时,爸爸妈妈首先要做的是注意观察,尽可能精确地了解宝宝疼痛的感觉以及相关的症状。
宝宝症状
宝宝腹痛可能有多种原因引起,比如吃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东西,与患病病人有接触,也可能孩子腹部曾经受到过撞击等。以下是最常见的几种腹痛原因:
【病毒性胃肠炎或感冒时胃肠感染】这是腹痛最常见的原因,并同时伴有呕吐或腹泻。多发生在孩子聚集的地方如幼儿园等,容易集体生病,这时应注意是否是集体食物中毒。
【阑尾炎】初期的腹痛一般位于腹部正中,是一种尖锐的、刀割般的疼痛,有可能被怀疑成胃痛,随后转移到右下腹部。即使轻柔抚摸孩子的肚子也会引起强烈的疼痛感。同时伴随有恶心、呕吐和发热。不到3岁的孩子很难被诊断出来,必须让孩子全力配合医生,并向医生提供详细的信息帮助诊治。
【肠套叠】这是由于宝宝一部分肠管重叠在另一部分肠管之内而引起梗阻造成的。发生肠套叠后每间隔15—20分钟会出现一阵痉挛性的绞痛,非常剧烈。孩子在疼痛发作时,会表现得非常痛苦,但在间歇期则没有异样。如果出现了此种情况,请立即去医院就诊。
◆循序渐进,辅食逐渐多样化。给宝宝添加辅食时,要采取逐步增加的原则,每天最多1~2种,而且还要观察宝宝吃后的反应,如宝宝没有什么不适,则可再增加新的辅食。尤其是在宝宝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千万不要强迫宝宝进食新食物。爸爸妈妈可以通过改变食物的做法来增进宝宝的食欲,使宝宝对食物感兴趣。在宝宝不愿意吃辅食的时候就拿开,但这并不等于不给宝宝吃。中间不要喂宝宝其他食物。每次的量不要太多,保持少食多餐。
◆不要半途而废。即使宝宝出现不适症状,也不要因为宝宝哭闹就拖延断奶的时间,或半途而废。在这种情况下,爸爸妈妈要对宝宝进行情绪上的安抚,多抱抱宝宝,跟宝宝说话、玩游戏,陪在宝宝的身边,这样,宝宝情绪稳定了,就会逐步接受断奶的事实。
◆用餐具喂宝宝。让宝宝习惯用餐具进食.即使喂流质食物也用餐具。当宝宝习惯于用勺、杯、碗、盘等器皿进食后,会逐渐淡忘从前在妈妈怀里的进食方法,而开始乐意接受新的食物了。
喂新生儿母乳反而能成为补充营养价值的营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