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护理三大原则
脐带脱落的时间,会依宝宝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在出生后1~2周会脱落。只要遵循脐带护理的三大原则,您就可以轻松照顾宝宝了。
第一,要保持干燥。在宝宝脐带脱落前应保持干燥,尤其洗澡时不慎将脐带根部弄湿,应先以干净小棉棒擦拭干净,再执行脐带护理。
第二,要避免摩擦。纸尿裤大小要适当,千万不要使尿裤的腰际刚好在脐带根部,这样在宝宝活动时易摩擦到脐带根部,导致破皮发红,甚至出血。
第三,要避免闷热。绝对不能用面霜、乳液及油类涂抹脐带根部,以免脐带不易干燥甚至导致感染。
脐带护理五个细节
在护理新生儿的脐带时一定要注意一些具体的细节。
第一,在护理脐带部位时一定要洗手,避免手上的细菌感染宝宝脐部。
第二,在宝宝洗澡的时候,在脐带脱落前,不要让脐带沾水。如果在新生儿阶段给宝宝游泳,一定要带上防水贴。
第三,脐带及其周围皮肤要保持干燥清洁,特别尿布不要盖到脐部,避免尿液或粪便沾污脐部创面。
第四,千万不要用紫药水,有的宝宝肚脐很长时间不脱落,或脱落后坏脓的,有些老人为了干燥脐带就要给宝宝用紫药水擦拭,这个方法以前的时候经常使用,但现在医学上不提倡这个方法,因为紫药水的干燥效果仅限于表面,而酒精的干燥效果是从里到外的干燥。
第五,每天要用75%的酒精棉签擦拭2遍,早晚各一次。在擦拭的时候,一手提起脐带结扎部位的小细绳,一手用沾过酒精的棉签充分的擦拭脐带与肉连接的地方。这时候要注意,如果棉签脏了,就要及时换掉,不要用脏的棉签反复擦拭,这样会感染和发炎的。
本文来源:妈妈网
近期,美国儿科学会主办的儿科杂志Pediatrics刊登了英国伦敦大学圣乔治学院对学龄儿童睡眠时长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睡眠时间较长的儿童体重相对较轻,体脂水平较低;孩子多睡一小时,空腹血糖水平下降0.24%,胰岛素抵抗水平下降2.9%,睡眠时长和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及空腹血糖水平成反比。
当然,孩子也不是睡得越多越好。2016年,美国睡眠医学会出台了《儿童睡眠时间的推荐》,阐述了如果孩子睡眠时间经常大于他的年龄阶段所需,也会对健康出现负面的影响,包括高血压、肥胖、精神疾病等。
那么,孩子每晚睡多长时间才合适呢?
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睡眠医学会推荐,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所需的睡眠时间是不同的,总的来说,大多数孩子需要8到12小时不等的睡眠时间以保证能有合理的身高。
而要保证孩子有个充足的睡眠时间,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制定一个规律的睡眠时间表,并做到每天在同一时间入睡和起床;父母要监督孩子坚持良好的睡前习惯,规律的睡前习惯不仅能帮助孩子有个愉快的心情入眠,也可以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设定必要的限制,比如睡前半小时关闭所有的屏幕、网络和其他电子设备,规定睡前故事的时间和熄灯时间;睡前三小时避免摄入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和饮料等。
本文来源:人民网-健康时报
近日,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主任、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主任朱军教授指出:近十年来,环境因素、食源性因素导致的出生缺陷问题日趋严重,而我国出生缺陷的研究热点仍然专注于遗传因素的影响(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例如唐氏综合征、爱德华氏综合征、遗传性耳聋等领域;对环境污染、食源性污染物对生命体早期影响的研究几乎空白,亟待在这些领域加强防范策略研究。
同时,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复旦大学特聘兼职教授王华博士则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概念:抗生素耐药的“罪魁祸首”就是口服,肠道则是耐药菌的温床。
有益菌携带耐药基因?
朱军教授指出,食源性污染的影响不容小觑。国内专家从3000多例临床孕妇血清样本、新生儿胎粪样本的探索性研究表明,在上述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胎粪标本中均检出不同种类的食源性抗生素残留。孕妇在日常饮食中,通过肉、鱼、蔬菜等摄入的食源性抗生素对胎儿的健康发育同样构成不利影响。
朱军教授呼吁在国内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合作,扩大样本量和覆盖面。对于食源性污染物的影响评估、干预方案应当组织产科、儿科、预防医学等方面的专家共同探讨,从环境、食品安全等不同视角入手关注出生缺陷的源头。
王华教授介绍,食物中含有大量已经耐药的细菌,但并不是过去关注的市场上直接买来的肉类,家禽中的致病菌导致的。因为本身这种致病菌数量极少,食品加工如合理烹饪又能有效杀灭细菌;而大量非致病菌,甚至包括发酵菌,益生菌等一般认为是有益的细菌也可以成为耐药基因的载体,尤其是在那些不再经过加工直接食用的食品里检测到的耐药菌,才是真正直接摄入的危险因子。这些耐药细菌被摄入人体后,进一步在消化系统扎根、繁殖、扩散,排出后再通过粪便,污水污染环境基因库,并再次通过农作物进入食品链。所以即使人不直接吃药,抗药细菌也会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到人和动物的体内。此外,抗药基因还可以在各种细菌之间传播。所以,控制摄入食品中的大量耐药菌问题是第一要务。
美国微生物学会从2005年起就发表了一系列相关文章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值得庆幸的是,由于目标明确,欧美食品中最大的耐药基因库(发酵乳品及益生菌)很快得到控制解决,有问题的菌种已经被剔除。王华教授强调,虽然目前还无法彻底剔除食材中的耐药菌,但合理加工,烹饪可以有效杀灭各类细菌包括耐药菌。所以合理操作,食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环境的改变需要长期持续跟进,但人们在生活中对抗生素的“矫枉过正”则需尽快纠正。
能口服不输液?未必
曾经,发烧打点滴是标配,进医院不给输液还觉得奇怪。经过一段时间的“抗生素滥用”科普后,尤其是婴幼儿的抗生素使用变得异常“艰难”起来。医生如果想给孩子输液,家长就要多加阻拦。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也让临床医生倍感压力。对于抗生素,王华教授认为,不能“神化”,更不能“妖魔化”。抗生素该用还得用,而且必须用,那都是人命关天的事。
以婴幼儿发烧为例,如果是上呼吸道细菌感染,不给抗生素,那意味着孩子就可能感染肺炎,一旦变成重症肺炎,必然危及生命。如果是细菌性中耳炎,也要早发现早治疗。否则病菌附着在组织和器官上形成细菌膜,就会变成很难彻底治愈的慢性病,抗生素也没有用。“抗生素滥用问题需要关注,但并非一刀切,从滥用变成不给用。”王华教授说。
实际上,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是正确的选择,但如何用大有讲究。
抗生素耐药的“罪魁祸首”就是口服,肠道则是耐药菌的温床。王华教授的实验室已经证实:把一种抗生素(氨苄青霉素)从口服改为注射,就可以把相应肠道耐药基因库减少多达10万倍,直至几乎检测不到。这是一个颠覆性的结论,要知道如今大部分都提倡“能口服不打针”。对于这种情况,王华认为必须纠正。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出生几天的婴儿肠道中就有大量耐药菌,这是怎么来的?”王华教授指出,婴儿肠道菌群的形成和母亲有很强的关系。通过研究婴儿肠道菌群,王教授团队并进一步得出结论,肠道是耐药菌繁衍的温床。口服抗生素,药物会经过整个消化道,一部分会被人体吸收对抗细菌,还有一部分则会排出体外,进入环境,成为另一个循环。这个过程,将大量肠道菌群暴露在不必要的大剂量抗生素环境里,杀灭正常菌群, 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同时给了耐药菌机会富集,“扎根”在肠道中,成为肠道菌群中的主要成员。正常肠道菌群的破话,则是很多现代病的诱因。
那不要口服,是否就只剩输液了?并非如此。王华教授强调,她并非支持细菌感染就要立即输液,只是认为不要以口服抗生素为优先。实际上,除了输液,还可以通过肌肉注射给药等其他方式。抗生素直接进入血液,减少不必要的消化道暴露,不仅保护了肠道菌群,大规模减少肠道和粪便中的耐药菌,而且由于人体可以更直接地吸收,从而可以减少用药量,同时减少药残的排出。
网络配图
美国《儿科》杂志15日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睡眠时间少的儿童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这项由英国伦敦大学圣乔治学院领衔的研究指出,对成年人而言,睡眠太多或不足均已被证实与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相关;对儿童而言,睡眠充足已被证实与低肥胖风险相关,但针对睡眠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却很少。
为此,研究人员分析了4500多名9到10岁英国儿童的相关数据,包括身高体重数据、血液检测结果和问卷调查表中的睡眠数据。
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儿童上学日平均每晚睡眠10.5个小时,符合学龄儿童每天至少睡10小时的有关建议。总体而言,睡眠时间越长,糖尿病风险越低。平均每多睡一个小时,胰岛素抵抗水平下降2.9%,空腹血糖水平下降0.24%。胰岛素抵抗易导致2型糖尿病。
与此前发现一致的是,儿童睡眠时间长与肥胖风险低相关,在研究过程中,平均每多睡一个小时,身体质量指数减少0.19。身体质量指数是一种衡量胖瘦的常用标准,计算方法是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此外,研究没有发现儿童睡眠时间与血脂、血压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存在关联。
研究人员据此推论,儿童睡眠时间与2型糖尿病风险呈负相关,但其中的因果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负责研究的伦敦大学圣乔治学院教授克里斯托弗·欧文说:“这些发现表明,增加睡眠时间可能为生命早期阶段提供了一个减少身体脂肪和2型糖尿病风险的简单方法。”
小婴儿刚出生的一两天内会开始排便,称之为“胎便”。如果出生后两至三天,胎便迟迟不来,或者宝宝的肚子鼓起来,难以排便。家长们就要警惕了,这未必是便秘,有可能是先天性巨结肠。
新生儿排便不畅未必是便秘
“小宝宝通常会在出生后十个小时内首次排出粪便,即胎便。”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乐盛麟指出,一般胎便2-3天可以排干净。但也有一些宝宝,出生两三天了都还没拉第一次“粑粑”或拉出很少,之后也是好几天甚至一两周才排便一次。“家长一开始以为孩子是便秘,直到孩子肚子鼓得像个小圆球似的时,才到医院求助。”他说,结果发现孩子并不是普通的便秘,而是先天性巨结肠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
先天性巨结肠可致小儿发育迟缓
先天性巨结肠又称“先天性无神经节细胞症”或“赫什朋病”。是由于病变肠段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无法往下推进而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该肠管肥厚、扩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胃肠道先天发育畸形,多见于新生儿。据报道,其发生率为1/2000-1/5000。
“一旦确诊是巨结肠时,通常需要尽快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的肠段,以恢复正常肠蠕动来恢复排便。”乐盛麟提醒,孩子长期腹胀厉害时,也会影响食欲,胃口差了,会影响其营养物质的吸收而导致小儿发育迟缓、消瘦。
吃奶好、腹部不胀则不必过分担心
如何分辨先天性巨结肠与便秘?乐盛麟说,一般,如果宝宝在出生后48小时内无胎便或仅有少量胎便排出;或出生后有顽固性便秘,3-7天甚至一两周才排便一次,严重的甚至不灌肠就无法自主排便;体检可见腹胀如蛙腹,腹部可触及质硬粪块,则有可能是先天性巨结肠,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爸妈们也不必因为孩子两三天没拉“粑粑”就紧张得不得了。有些孩子,尤其是母乳喂养,有时也会两三天不解大便,如果孩子吃奶好,腹部不胀,大便性状无异常,则不必过分担心。
另外,除了留意孩子的排便频率,也需密切关注孩子的其他情况:如第一次排便的情况,大便的性状,是否伴有腹胀、呕吐、胃纳差等情况,并将这些情况尽可能详细地提供给医生作为参考。
新生儿肾积水是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梗阻而引起的。宝宝发生肾积水主要因为肾脏和输尿管的连接处梗阻或输尿管和膀胱之间发生梗阻。
新生儿肾积水85%是生理性的,仅有15%需要手术治疗。新生儿单侧肾积水是良性疾病,而真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发生率低于15%。新生儿单侧肾积水有自行改善的可能,85%以上的新生儿单侧肾积水保留了35%以上的肾功能,而且肾积水不继续加重,肾功能不继续受损,因此绝大多数患儿不需要手术治疗。
即使少数需要手术治疗的患儿,在手术后肾积水也会明显改善或者消失,肾功能也会明显恢复甚至正常。一旦梗阻解除,对侧肾脏将不再受刺激而出现代偿性肥大。
不过,肾积水患儿在发生症状之前完全没有预兆,也不会有疼痛的感觉,等到有症状出现的时候,肾脏可能已经被感染了;而发生感染的年龄,从几个月大到十几岁的都有。宝宝肾脏的破坏并不是有感染才被破坏,即使没有出现感染,肾脏还是有可能被破坏了。这些被破坏过的肾功能不会再恢复,所以家长应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如能在新生儿期解除轻度肾积水的梗阻,则肾功能及形态可完全恢复正常。
湖南省儿童医院泌尿外科周会群
对宝宝来说,母乳无疑是最好的不可替代的营养品,但是,你可知道有些婴儿是不适合用母乳喂养的吗?
氨基酸代谢异常
氨基酸代谢异常主要侵犯神经系统,是宝宝智力发育落后的重要原因。据估计,在严重智力低下的病人中,约10%与氨基酸代谢异常有关。在人群中的总发病率是万分之一到五千分之一。由于氨基酸代谢异常所引起的疾病,已经发现的病种达到70种以上。苯酮尿症就是其中的一种,是这70多种氨基酸代谢异常中比较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疾病。
苯酮尿症(PKU)
PKU是氨基酸代谢异常引起的一种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体内缺少苯丙氨酸羟化酶,不能使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而造成苯丙氨酸在体内的堆积,严重的可干扰脑组织代谢,造成功能障碍,以致这类患儿生后常表现为智能障碍。
乳糖不耐受综合症
乳糖不耐受综合征患儿,由于体内乳糖酶的缺乏导致乳糖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临床常表现为婴儿吃了母乳或牛乳后出现腹泻。由于长期腹泻不仅直接影响到婴儿的生长发育,而且可造成免疫力的低下,引发反复感染。应暂停母乳或其他奶制品的喂养,而代之以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或大豆配方奶。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停母乳只是短期间的,一般是48小时左右,就可恢复母乳喂养。如果恢复母乳喂养后,黄疸再次加重,可再停喂1~2天。经过两三次这样的过程,宝宝就不会因为吃母乳而出现黄疸了,可以继续母乳喂养。
4年前,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要求健康儿童应当在生后28~30天进行首次眼病筛查,此后分别在3、6、12月龄和2、3、4、5、6岁健康检查的同时,再进行阶段性眼病筛查和视力检查。
眼病筛查不算贵,仅需几十元钱。遗憾的是,记者走访多家医院发现,规范发布4年来,除部分早产儿家长知晓并执行外,几乎所有出生健康的新生儿家长并不在意,满月主动带孩子筛查者更是寥寥无几。
2.3万新生儿仅千人筛查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眼科统计显示,2014年有851名新生儿筛查眼病,2015年为847名,2016年为1032人;其中,2014、2015年筛查者全部是早产儿,2016年虽有12个足月宝宝,但并非家长主动筛查,而是孩子出现了红肿、炎症等症状后前来就诊。
2016年省妇幼保健院分娩量超过23000人,尽管眼科向前来产检的孕妇发放了数万份的宣传资料,从筛查数量来看,绝大多数家长并不买账,很多家长表示孩子能睁眼,眼睛就没问题。
他们本应有明亮的眼睛
去年11月29日上午,该院眼科主任胡燕妮接连接诊了3名重度眼疾患儿:2岁半的黄冈女童患右眼视网膜母细胞瘤,需摘除眼球;1岁男童眼底出血,影响视网膜发育,导致左眼视力异常;6个月大宝宝却有1000度远视。胡燕妮很痛心:如果父母早点带他们来筛查,或能拥有一双明亮正常的眼睛。
2016年,该院眼科发表题为《武汉市1060例新生儿眼病筛查结果分析》的论文,认为新生儿眼病患病率较高,及时筛查能尽早发现新生儿眼病,有利于针对性治疗,进而降低后续眼部重症疾病的发生。
这些疾病都可早期筛查
胡燕妮介绍,眼部病情隐匿,普通家长难以觉察出异样,等发现明显症状后才就医,不仅救治耗时耗力,效果也远不如早期。一些患眼部恶性肿瘤的孩子,不仅失去视力,甚至可能失去生命。
据了解,新生儿眼病筛查是针对出生28天到30天的新生儿进行的眼部检查,重点筛查是否存在分娩时损伤如眼底出血以及炎症等,可早期诊断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视网膜病变等眼病。
小锦家姑娘出生的时候,一层奶白油腻的东西在孩子身上附着,皱巴巴脏兮兮的一个“小老头”,给小锦嫌弃的直呼:“快走开,这才不是我生的,丑死啦!”听得一旁医生无奈又好笑,现在的产妇真是了不得了,自己生的孩子都嫌弃。
孩子刚出生时确实是皱巴巴脏兮兮的,很多妈妈看到宝宝这副德行都忍不住皱眉,恨不得立刻下床把这小娃娃好好清洗一下。妈妈们可别莽撞操作哦,宝宝身上这层脏乎乎的东西,是一层纯纯的天然保护膜呢!
孩子刚出生时,身上都会不均匀地附着一层白色油腻物,有些部位多一点,有些部位少一点,这是宝宝从妈妈肚子里带出来的脂肪,医学临床上把这层东西叫做“胎脂”。
胎脂就是妈妈眼里那层脏乎乎的东西,它虽然看起来不怎么样,但对孩子的保护力还是很大的。
保护一:在娘胎里时,孩子每日被羊水浸泡,如果不是这层保护膜,孩子的皮肤早被羊水浸泡溃烂了!
保护二:孩子刚出生,根本不具备调节自身体温的能力,周围环境骤然变低,孩子身体会释放大量的热量,最终导致受凉生病;而胎脂可以起到有效减少热量散发的作用,进而维持宝宝恒定体温。
保护三:新生儿皮肤娇嫩,胎脂可以在给孩子穿衣服的时候,有效减小衣物对孩子皮肤的摩擦,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
很多妈妈看到宝宝身上附有胎脂,都会忍不住手动给宝宝擦掉,其实这是完全不需要也不赞成的。如果宝宝身上胎脂比较少,出生一两天以后它就会自动被宝宝吸收消失,完全不需要人为的去解决它。
当然也不是说一定不能清理,当孩子身上胎脂较厚,尤其是头颈、腋下、四肢褶皱处,如果存留时间太长,对孩子也是没有好处的。时间久了,它会分解成脂肪酸,对皮肤有很强的刺激,引起皮肤溃烂。所以,在孩子脐带脱落以后,家长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可以用消毒过的纱布包裹着植物油,轻轻给孩子擦去这些胎脂
在清理的时候,妈妈需要特别注意孩子头皮上的胎脂,在囱门没有闭合之前,我们是不建议家长清理的。因为一旦力度不当,就会很容易伤害宝宝头部。等囱门闭合以后,洗澡时先用植物油把孩子头皮头垢浸软,然后再轻轻揉搓,用水冲净即可。
当孩子头垢很厚的时候,1、2次很可能根本无法浸软,妈妈也不要急慌一次完成。可以分几次操作,直到头垢软化后再去清理。
另外,很多妈妈都很好奇为什么有的孩子胎脂厚有的却很薄?
这是2个因素导致的,其一是孩子身体好,新陈代谢的快,皮脂分泌物自然就多,出生后胎脂也多;反之,代谢缓慢分泌物少,胎脂就很少;其二是因为孕妈在怀孕期间身体营养充足,营养充沛,胎儿生长没有阻碍,新陈代谢就很旺盛,皮脂分泌物就多,胎脂自然也多啦!
昨天,首儿所发布宝宝睡眠安全“十条金律”,综合了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最常见的表现,为家长们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检验标准。专家指出,出现这些表现时,应当及时带孩子到呼吸睡眠门诊就医。
3岁以下的婴幼儿有2/3的时间在睡眠,良好的睡眠对宝宝的健康和大脑发育都非常重要。但是,睡眠问题却越来越低龄化。首都儿科研究所呼吸内科主任曹玲介绍,宝宝睡梦中出现打呼噜、张口呼吸、磨牙,症状严重的话会影响生长发育、大脑发育,造成反复呼吸道感染,甚至还会改变宝宝的面容。对孩子的安全睡眠应当保持高度重视。
睡眠安全“十条金律”
睡眠打鼾要重视,
呼吸暂停须就医,
白日思睡非小事,
睡眠憋醒有问题,
张口呼吸似报警,
晨起困难别大意,
睡眠不安是预兆,
常发脾气应留心,
反复感冒实有疾,
注意涣散当警惕。
宝宝出生,新爸新妈要面临许多医学问题,一般来说,新生儿听力筛查是较早遇到的问题。听力筛查是什么,为什么要做?关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相关问题,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卢连军给大家来解疑。
什么是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通过耳声发射、自动听性脑干反应和声阻抗等电生理学检查手段,对自然睡眠或安静状态下的新生儿进行客观、快速和无创的听力学检查。目的就是对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做到早期发现及早期干预,进而减少听力障碍对患儿说话、语言及认知发育的影响。
什么时候进行筛查?
根据筛查时间可分为初次筛查和第二次筛查,通常简称为初筛和复筛。新生儿筛查对象可分为正常新生儿和具有听力障碍高危因素新生儿,对具有听力障碍高危因素新生儿的听力筛查尤为重要。
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3-5天要接受初筛;未通过初筛者,42 天左右接受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3个月左右进行听力诊断性检查。确诊为听力障碍的患儿应及时到医院的专科进行相应的医学干预。对于具有听力障碍高危因素新生儿,即使初筛和复筛通过,也应定期追踪随访,每年至少1次,直至3周岁,若可疑有听力损失,应及时进行听力学评估。
何谓听力诊断性检查?
即复筛未通过的新生儿,在听力检测机构进行的听力学评估,必要时还需要其它医学和影像学评估,最终做出诊断。测试时间在出生后3个月至6个月。客观听力检测项目包括诊断性OAE、1kHz声导抗测试、短声及短纯音ABR、40Hz听觉相关电位、ASSR和骨导ABR等。主观听力检测项目包括小儿行为测听、言语检测及听觉-言语发育评估表。
如何对患儿进行干预?
卢连军主任介绍,主要分三种情况。一种是病因治疗,主要针对传导性耳聋的患儿,如分泌性中耳炎、先天性小耳畸形和先天性中耳畸形等,进行的药物及手术治疗。另一种是听力补偿或重建,对双侧中度感音神经性听觉障碍患儿,应首选配带助听器,验配时间可在6月龄左右。对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患儿,则建议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第三种是听觉言语训练,患儿经助听器选配和人工电子耳蜗植入后,需要在医生、听力学家、言语-语言治疗师、特殊教育者和心理学家指导下进行听功能训练和言语-语言康复训练。
小玉产后坐月子期间,社区医生来家里探视,指导小玉平时要多让宝宝俯趴,有利于成长发育。站一旁听的婆婆着急了,说让这么小的孩子趴着,不压坏心脏身体吗?
社区医生笑笑解释道:孩子的身体很有力量的,你看他能从妈妈的身体里出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俯趴不会伤害到宝宝的,而且对于宝宝来说,还有很多好处呢!
宝宝俯趴 原来好处这么多
促进成长
俯趴能够让宝宝练习抬头、转头,锻炼宝宝的颈部、背部和四肢的肌肉和力量,而且有利于全身肌肉协调性的发展,使宝宝更快地学会翻身、爬。
有利于塑造完美头型
如果宝宝整天躺着,后脑勺就会慢慢变得扁扁的、平平的,趴着可以防止宝宝头形后部过扁和部分偏头,让宝宝的头形看起来更完美。
提升感知
和整天躺着的宝宝相比,趴着会让孩子从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视角来看时间,有利于宝宝更好地探索周围的世界。
锻炼体能
俯趴还能够让宝宝得到运动的机会,锻炼宝宝的体能,运动后也更容易入睡。
俯趴练习从一周大开始
足月出生的健康宝宝,一般一周大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练习趴着了,0-6个月是宝宝的俯趴的黄金时期,6个月以后也要尽量让宝宝多趴。可以在宝宝清醒、精力比较充沛的时候进行,如果宝宝困了、饿了或者刚刚吃完奶,都不是锻炼的好时机。
但要注意,不满3个月的宝宝不建议趴着睡觉,以免造成窒息。
宝宝刚开始俯趴的时候,一次可能只有几秒钟,但只要你每天多次尝试,一般3个月的宝宝都可以趴10分钟以上。
123动起来 俯趴姿势要做对
1、宝宝俯趴时,小手要放在胸口支撑头和胸部,如果他的手是攥着的,尽量帮他把手掌打开。
2、宝宝俯趴时,小脚要着地,如果宝宝的小腿高高翘起的话,会不利于后面的爬行和行走。
3、 如果宝宝哭闹,情绪不好,就不要再坚持让他趴了,否则他下次可能就不爱趴了。
4、也不要让宝宝单独度过趴趴时间,妈妈要在旁边看护。
小李的孩子刚刚出生月余,一次她和婆婆给宝宝洗澡,宝宝一直哭闹,随后她发现孩子的肚脐高出腹部向外突出,她有些担心这是疾病症状,婆婆发现后说没什么关系,这是孩子哭导致的。真的是这样吗?
在新生儿脐带脱落后,有部分新生儿的脐部会有高出腹部向外突出的现象,而且在新生儿哭吵及咳嗽时加剧。很多家长认为这个现象是因为新生儿哭吵引起的。其实,这是平时我们所说的脐疝,属于先天性发育缺陷性疾病,民间俗称为“气肚脐”。
新生儿脐疝是由于新生儿腹壁肌肉还没有很好的发育,脐环关闭不全或薄弱,而腹腔内脏器由脐环处向外突出到皮下而形成。因为新生儿在安静或者平卧时,突出的肠子基本返回入腹腔,肿块消失,但是在哭吵、咳嗽时由于腹腔内压力增高使脐环突出明显,而让家长们认为是因为哭吵而引起的脐疝。
如果发现宝宝得了脐疝,不必过分紧张,因为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1岁半左右,随着年龄的增长,腹部肌肉发育完善,疝孔也会逐渐缩小,不需要任何治疗;也有部分婴幼儿不能自愈时,需手术治疗。
照料时,家长们需尽量保持患儿安静,避免大声哭吵、咳嗽,防止便秘等。疝气内容物有突出者,可用手轻柔突出部位,尽量柔进去,防止内容物嵌顿而引起肠坏死,如果内容物无法进入腹腔,应立即医院就诊。
为生九斤重巨大儿 受了两茬罪
近日,看着怀里已经八个月大的儿子,德州27岁的张昕(化名)几乎忘了分娩时经历的痛苦。为了生下这个9斤重的巨大儿,张昕受了顺产和剖宫产两茬罪。
怀孕时,张昕并没有孕吐之类的特殊反应,胃口一直特别好。因为一直喜欢吃零食,身高1.63米的她怀孕前体重就已达130多斤,而怀孕后体重更是一路增长。“其实怀孕早期时,体重增长得缓慢一些。几次产检B超检查还显示,胎儿发育偏慢。后来担心让孩子受苦,婆婆每天都想办法做很多有营养的饭菜,并且一直劝说再多吃一点。”张昕说,到孕37周零4天的时候,她挺着巨大的肚子去产检,宫高已经达到了40厘米。而她的体重已经接近180斤,医生直接为她开出了住院通知单,表示胎儿过大,必须剖宫产。
不过,张昕打心眼里不愿意手术。“为了能自然分娩,从那时开始我就拼命控制饮食,正常三餐都不敢多吃,饿了就吃番茄黄瓜玉米之类的,体重还是长了好多。”
一直坚持到孕期38周以后,再检查时发现胎儿已经入盆,但是因为体型巨大,依然牢牢占据在张昕胃部。“每天睡觉时都遭受着烧心的折磨,只要坐下来就能感觉到宝宝的屁股顶着我的肋骨,真是苦不堪言。”张昕说,由于饮食控制得太晚,体重并没减下来。
到孕期40周时,张昕终于等来了阵痛,这时她体重已经增加了接近60斤。一心想顺产的她,忍着阵痛坚持了两天两夜。“中途医生给注射了好几次催产素,都没有太大的反应,当宫口开到九分时,胎心监测发现胎儿心跳已经高达280,再不剖宫产就危险了,最后孩子整整9斤。”张昕说,要不是孩子太大不好生,或许她就不用受这两茬罪了。
去年济南超级宝宝 或高达上万人
“巨大儿在医学角度上来讲是高危儿。”山东省交通医院大内科主任王磌表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巨大儿发生率仅为3%左右,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新生儿的出生平均体重开始增加,巨大儿的发生率也不断上升,到本世纪初已经达到7%-8%。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已经达到10%,个别医院甚至能达到12 。5%。
在产科从业20多年来,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产科主任多晓玲就眼见着新生儿体重逐年增大。她说,“以前出生的孩子多在五六斤,七斤以上的都很少见,现在超过八斤的孩子越来越多见。”省千佛山医院超声诊疗科主任医师曲素慧也发现,“偏大儿”要比“偏小儿”更常见,可占到所有胎儿的两成左右。“十个里能有两三个是偏大的,至少偏大一两周,有的甚至偏大3周。”
9日,记者从济南市卫计委了解到,2016年济南市共出生12 。6万人。而按照巨大儿发生率10%来算的话,巨大儿数量高达1.26万人。
巨大儿分娩时 容易造成“肩难产”
“一般情况来说,如果胎儿大于9斤,我们不建议产妇自然分娩,患孕期合并糖尿病时,超过8斤通常就会进行剖宫产。”济南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副主任医师韩爱卿表示,实施剖宫产手术,产妇就要承担可能的伤口感染、腹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等手术风险。而剖宫产的新生儿因未经产道挤压,身体抵抗力相对偏低,肺部的并发症明显高于顺产分娩者。
“正常体重的胎儿,整个身体中头围最大,自然分娩时,一旦头部娩出,身体也就跟着自然分娩出来。”韩爱卿解释道,但是巨大儿躯干增长往往比头部更快,分娩时肩部容易卡住,造成“肩难产”。韩爱卿表示,如果肩难产处理不当,对于产妇来说,一方面,胎儿过大会导致分娩过程中阴道过度伸张或撕裂,从而造成子宫脱垂,严重者甚至会发生子宫和膀胱破裂。另一方面,产程的延长、子宫收缩不良还可能造成产后大出血甚至死亡。
“对于新生儿来说,肩难产时肩部容易卡住,常常需要手术助产,容易造成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锁骨骨折、新生儿宫内窘迫、颅内出血等并发症。”韩爱卿说道,严重的会导致终生残疾、脑瘫,甚至死亡。此外,多晓玲也强调,“巨大儿还会出现一些胎源性疾病,例如孩子遗传了肥胖基因,会导致过早出现代谢性疾病,像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严重的还会影响孩子智力发育和性功能。”
孕期体重增加25斤 是最理想状态
韩爱卿表示,巨大胎儿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孕妇肥胖、妊娠合并糖尿病、父母身材高大、高龄产妇、有巨大胎儿分娩史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因为营养过剩导致巨大胎儿的孕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因此,预防巨大儿的最佳办法就是控制孕期体重。韩爱卿认为,孕妇整个孕期体重增加25斤左右是最理想的状态,如果身材瘦小或肥胖的女性可更少。
同时,如果孕妇患有糖尿病,血糖没有很好地控制,胎儿始终处于高糖的环境中,也会使胎儿过大。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在血糖控制稳定以后再怀孕。此外,专家表示,孕妇应适度参加活动,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可以做些简单的家务、散步等轻松的运动,每天坚持一小时左右,不要整天坐着和躺着。
齐鲁晚报记者 陈晓丽 王小蒙
为了给出生不足28天的逸逸“降火”,年轻的父亲给她喂稀奶和米汤,结果不到一周,逸逸就出现严重低钠血症,被送进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所幸经过治疗,逸逸已脱离危险,日前被顺利转到了普通新生儿病房。
今年1月下旬,出生不到20天的逸逸总有眼屎,逸逸的父亲听村里的老人说,是因为奶粉泡多了,太浓了,逸逸上火了才眼屎不断,建议奶要稀释些喝。
“老人经验丰富,村里不少人孩子不舒服都找这位老人看。”逸逸的父亲林先生对老人的说法深信不疑。为了给逸逸降火,于是1勺奶粉兑120毫升的水给逸逸喝,还给逸逸喝些米汤。然而按照该品牌的奶粉用量说明,1勺奶粉只需兑43毫升的水。逸逸的父亲怎么也没想到,他的降火办法把逸逸“降”进了医院。
2月初,也就是“降火”一周,逸逸开始出现异常。“醒了后哭闹不已,我给她换了尿布,准备喂些牛奶和米汤,但她小手推开,不愿意吃,脸色也变得有些异常。”林先生回忆,当时他赶紧请村里的老人来看,老人一看,直摆手,说她看不了,建议赶紧送到医院。
120急救中心医生赶到时,逸逸开始出现抽搐,四肢如中风般直抖动。“当时医生一边给打镇静剂一边就往附近的医院送。”逸逸的父亲林先生回忆当时的情况,仍心有余悸。
120车将逸逸送到附近医院。“问题严重,赶紧送到上级医院。” 该院的医生建议。于是,逸逸紧接着就被转运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在转运到我院的途中,负责转运的郑青青博士发现逸逸又出现了抽搐,因此我们立即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王礼周主任医师表示。
急诊血电解质回报为血钠110mmol/l,血镁也低于正常值。“逸逸电解质出现严重紊乱,发生低钠血症和低镁血症,尤其血钠值已是危急值。由于奶粉量少导致氯化钠摄入不足而水份摄入正常,从而引起细胞外液过多的低钠血症发生脑水肿,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等情况。”王礼周主任表示,“当然由于摄入不足出现的低镁血症也是引起抽搐的原因之一。”
通过静脉补充钠和镁等支持治疗,逸逸的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很快得到了缓解和恢复,未再出现抽搐,精神也变得活泼可爱,2月4日顺利从新生儿重症病房转到了普通新生儿病房。
“1勺奶粉兑120毫升的水配比过稀,钠、镁等摄入量明显不够。而米汤主要是淀粉,未满4个月的宝宝由于消化系统缺少相应的淀粉酶,特别是胰淀粉酶发育差,3个月后活性才逐渐增高,因此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婴儿没有办法消化淀粉类食物,长期喂养米糊很容易发生营养不良。”王礼周主任分析说。
王礼周主任建议,婴儿至少要4个月之后才可添加米糊含淀粉食物。新生儿提倡母乳喂养,实在无法母乳喂养的婴儿吃奶粉也应该按配方奶粉说明的比例配置奶粉,按需喂养。为防止上火可以另外多喂些水而不是把奶稀释,以免引起电解质紊乱或营养不良等可以避免的病症。
研究表明,孩子的生长离不开体内生长激素的“催化”,而生长激素的分泌高峰又是在睡眠中。如何让孩子多睡长个呢?户外睡眠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既是一种睡眠,也是一种锻炼,可给孩子带来许多室内睡眠得不到的好处。
“户外睡眠”的好处
第一,户外睡眠能更多地享受日光,日光能增强孩子钙的吸收、利用与代谢,有助于防治佝偻病,这一点在俄罗斯特别受重视。
第二,户外空气新鲜,氧流量充足,容易让孩子进入深度睡眠,从而促进生长激素分泌与脑发育。
第三,户外睡眠还能增强孩子呼吸道对冷刺激的适应和抵抗力,进而有效地减少上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几率。
第四,户外睡眠增加了孩子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有利于愉快情绪和独立性格的培养,算得上一种身心皆受益的睡眠方式。
“户外睡眠”需做好准备
优选场所 以朝南、安静、空气洁净流通、温暖、背风的环境较好,如阳台、院子、公园等地,再准备一辆小推车,将孩子放在小推车里,避免太阳直射面部。注意,不要选择花前与树下,因为花瓣或树叶会掉落,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甚至造成花粉过敏。
掌握好睡眠时机 在温度适中时,如上午10-11点、下午2-3点较妥。
备好睡眠用品 小婴儿要备好尿布(或纸尿裤)、婴儿湿巾、乳液和软膏(涂抹尿布区用),塑胶袋(用于装脏尿布)以及成人用的消毒巾(用来清洁双手);若喂牛奶,还要准备一瓶饮用水。较大婴儿要备好婴儿食品、餐盘汤匙、围兜、点心水果、稀释的果汁、遮阳帽、安抚用品(如玩具以及孩子最喜爱的书)等。
分三步走向“户外睡眠”
户外睡眠不可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换言之,在打算户外睡眠的一个星期之前,先给孩子来一番“预热”,然后分步向户外搬迁。一般可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开窗睡眠。将孩子卧室的门窗打开,降低室温,如室温在18℃-20℃之间,可以每3-4天降低1℃,幼儿室温可降低至14℃,营造一点“室外”的感觉,让孩子开始慢慢地适应室外的环境。
第二步:待孩子适应开窗睡眠后,将其睡床从室内移向阳台。
第三步:阳台睡眠也适应了,再让孩子躺在婴儿车里,推到户外睡眠。孩子身上要比室内多盖一条毯子,有微风时可带上睡帽。不可太冷太热,防止感冒或中暑。 孩子睡醒后,不要急于抱起,要温柔地叫他的名字,和他说说话,然后推回屋内,等他醒一会儿再打开被子,抱起来喂一点温开水,让孩子尽快地恢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