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钱女士发现自家孩子有些反常——经常动不动用力地眨眼、动嘴巴,像极了做“鬼脸”。
“一开始,我以为他是故意的,说了几句也没太在意,后来看他一直没改,怕养成习惯,我和他爸爸就有些担心了。”钱女士坦言,因为急于纠正,她经常当着孩子的面严厉要求他改掉这种“挤眉弄眼”的不雅行为。
可能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观察了两个星期左右,钱女士发现孩子非但没改,好像愈发严重了。在医院工作的小姐妹的建议下,钱女士带着7岁的儿子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儿院”)神经内科处咨询,经诊断为抽动症。
图片源于网络
每逢大考前夕,来看抽动症的孩子特别多
“抽动症这个病需要早发现早治疗,家长不要总想着去纠正孩子行为。”浙大儿院神经内科高峰主任的话让钱女士一知半解,及时指出来有什么错呢?
其实抽动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疾病,属于肌肉抽动性疾病,在国内的发病率约在5%,病因尚不明确,但和神经递质(多巴胺)太过兴奋有关,而越是盯着或者提醒孩子,孩子就越不自在,不自主动作就会越频繁。
课堂笔记:长时间看电视、用电脑,看到兴奋、恐惧的画面也会加重抽动症,因此,患抽动症的小朋友还要注意尽量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此外,心理因素(心理压力)虽然不是抽动症的直接原因,却能诱发或者加重病情。
在高主任详细追问下,钱女士终于坦白,儿子虽然才上小学一年级,学校课业并不繁重,课外的兴趣班却有一堆——英语、奥数、练琴、游泳,特别是游泳,每天都得坚持,“家里就一个孩子,长辈们期望也比较高”。
近一年中,钱女士经常发现孩子表现出厌倦,也不止一次听到“妈妈,我今天能不能休息”的请求。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发现孩子开始不自觉地眨眼睛……
“每逢大考前夕,来就诊人数就会相对多一些,也有患儿家长到门诊咨询,说是感觉孩子的病情严重了。”高峰主任通过多年临床经验发现,当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变高时,患抽动症的小朋友往往症状会更明显。
现在门诊一天,高峰主任多则能接诊到20多个抽动症患儿,约占了门诊量的1/3,以学龄期前后的男孩为主,男女比例约为2:1。症状不一定是眨眼、做“鬼脸”,还有点头、挤眉、耸肩、清嗓、发出怪声,甚至说脏话、感到身体某一部分难受等。
“抽动症本身对孩子身体的危害并不大,主要是容易造成心理问题以及合并多动症等并发症。如果症状轻,需要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行为矫正;如果比较严重,最好辅助药物治疗。”在高主任看来,多进行户外锻炼和参加适量兴趣活动有助于康复,家人也要多和孩子沟通,鼓励孩子和别的小朋友多交流。
有关1-3岁宝宝早教班的作用,我个人的理解是,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引导宝宝去认识自己和接触新事物,在自然的环境中帮助宝宝培养起一系列的兴趣和 习惯,并鼓励宝宝与其他同龄孩子一起互动。由于3岁之前的宝宝不以知识性导向的学习为主,一切技能性的学习起码可以等到至少3岁之后,因此,我更喜欢把这个阶段的婴幼儿活动通称为“兴趣班”。
兴趣班很有必要
在宝宝满1岁之后,对周围的事物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1岁后宝宝白天睡觉的时间开始减少,这样就有大段空余的时间,正是宝宝认识新鲜事物的好时光。因此,妈妈的作用就是帮助宝宝安排时间、管理时间。
对1-3岁的宝宝来说,他们需要的是鼓励肢体锻炼,促进四肢平衡,同时能够刺激手眼耳协调的活动课程,许多课程鼓励父母参加,所以也可以称为 “亲子班”。
当宝宝慢慢长大,过渡到3岁之后,宝宝白天的睡眠规律更为固定,时间也相应减短,白天有了更长的空闲时间,此时可以让他参加一些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兴趣班(也叫“早教班”)但是要注意,仍应该让宝宝在玩乐中学习,在快乐的氛围下身心并进地健康成长。
第一招:兴趣班,以宝宝的兴趣为主
既然是兴趣班,一切都应该从宝宝的兴趣出发。那么,究竟如何为宝宝挑选兴趣班呢?
首先,可以从宝宝的日常生活入手,去发现宝宝的兴趣所在。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妈妈需要细心观察,仔细聆听,多跟宝宝一起参加各类活动,在亲子互动中耐心寻找。
如果暂时实在看不出宝宝有什么特别兴趣,妈妈则可以创造环境去引发宝宝的兴趣。当然,妈妈要先解放思想﹑开阔眼界,积极地去进行多方面地尝试,为孩子寻找和创造机会,让他表现出潜在的兴趣。
记得半年多前,我发现3岁的小儿子响响喜欢唱歌,但带他去观看少年合唱队的课程,他又怕羞不愿加入。于是我带着他随意地参加了一些与音乐相关的 活动,在一个小朋友打鼓的兴趣班里,他一下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回家后我就问他:“响响,你想跟那些小朋友一起打鼓吗?”儿子清脆地回答:“想!”于是 第二天我就带他再去上了一次45分钟的体验课。在课上他非常雀跃,下课后还不断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再去上课。
第二招: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如果说宝宝的兴趣是种子,那么父母的角色就是为宝宝寻找一块合适的土壤。让宝宝的兴趣可以生根发芽,健康成长。就大多数年龄稍长的宝宝来说,参 加早教班多半都有个特点,就是父母俗称的“3分钟热度”。宝宝在刚去上课的第一、第二次都是情绪高涨,第三次就哭丧个脸回来宣布:我再也不去那个早教班 了!
这时,父母要特别冷静,切忌打骂,责备,甚至说出诸如“我为你付了这么多钱,你怎么可以浪费”之类的话,否则会对年幼的孩子产生非常消极的影 响,很可能让孩子更加封闭自己的感受。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进行冷处理,父母先细心观察,对状况做出分析,到底这个早教班真的不是宝宝的兴趣所在,还是中间某 个环节出了小问题,让宝宝不愿意继续这个“兴趣”。
我的大儿子学了4-5年钢琴,之后对钢琴的兴趣渐渐淡了下来。我问他是否愿意停止钢琴练习,他又不同意。因此,我分析可能这几年都是老师一对一 的学习模式,对一个孩子来说,时间久了,难免生厌。于是,我想帮他换一种学习方式和环境。我去了他学校找乐队老师商量,老师觉得既然孩子有钢琴的底子,那 就可以让他参加乐队打鼓。在乐队排练的第一天,儿子很开心,可是第二次回来后就大哭,表示再也不愿意去了。我跟他聊了两次,他都没跟我具体说明原因。于是 我就给他的老师写邮件,老师说孩子表现很好,很努力,只是不熟悉乐队的排练方式。回家后我向他转达了老师的夸奖,也告诉他乐队队员都很喜欢与他合作,于是 他放开心怀,对我解释说可能因为他是个打击乐新手,在讲究合作的乐队中没有自信,怕拖累了别人,也对整个乐队不负责任。找到了原因后,我就和他的钢琴老师 协商,让他每次上课时练半小时钢琴,另外半小时用来补打击乐的内容。2个星期后,再从乐队回来时,就见儿子又眉开眼笑了。
因此,当父母为宝宝选择好了合适的早教班后,千万不要认为任务完成,万事大吉了。父母此时的角色应该是一个护航者,做一个有心人,及时发现孩子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迅速解决问题,从而让孩子可以快乐地学习下去。
第三招:放松心态,以快乐成长为本
在宝宝参加早教班的整个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始终应该引导、辅助宝宝,而不要急功近利的非要让宝宝参加可以立即看到所学成果的早教班。其实,宝宝兴趣的种子一旦被种下了,终归会有结果的一天。最早结的果,未必是最大的。
记得教我小儿子打鼓的黄老师,在开课的第一天曾经对我们这些家长说过,虽然每次她都会给小朋友们布置课后作业,但是对家长来说,不应该一出教室 就去问宝宝:今天学了点什么啊?而应该说:宝宝,今天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啊?你玩得开心吗?对学龄前的儿童来说,他们的学习始终应该以快乐成长为本,只要快 乐,他们就更乐意继续学下去。
很多兴趣班盛行举行比赛活动,许多父母对此也有疑惑,该让宝宝参加比赛吗?这样会不会让他从小变得急功近利?在我看来,比赛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情。去年,大儿子钢琴主教老师组织学琴的小朋友去音乐厅举办了一个专场音乐会,演奏者一个挨着一个地上台表演,最后,每个小朋友都得到一个奖状。这样的方 式我觉得就非常好。在宝宝学习一段时间后,应该给他们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这样的“比赛”是展示性的,而不是竞争性的。太早鼓励竞争对孩子不是件好 事。
最后,我觉得不管是兴趣班还是早教班,都不应以学技能为首要目的,它们应该是帮助宝宝走出家庭这个小环境,走进集体这个大环境的一种途径,父母为宝宝选 对一个健康的大环境作为播撒宝宝兴趣种子的土壤,让宝宝的兴趣可以自由、健康地成长,至于种子会长成什么样,留到合适的时候,宝宝自然会展示给父母看。作 为父母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的等待。
为宝宝选择早教班的小帖士:
1 在选择早教班时,事先多带宝宝多去观摩上课,并且尽量选择那些有试听班的课。
2 不可采用强压政策,将父母的意志强加到宝宝身上。父母可以跟宝宝一起协商,是否可以2个班都去试试,但最后仍应以孩子的选择为重。
3 不要贪图品牌效应,而去选择一个离家很远的早教班,每天舟车劳顿,到了早教班,孩子已经无精力参与活动了。
4 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早教班,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切忌拔苗助长。
5 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量力而行。
宝宝入园后,大多数父母都会给孩子报这个那个的兴趣班,希望借此来培养孩子各方面的素养。确实,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开始学些东西有好处,但望子成龙的心态有时又让父母不免走入另一个误区。静下心来想想,你已经或正在走入哪个误区。
误区1: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学琴的父母只注重孩子学会了哪支曲子;学画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画了一幅完整的画;学珠心算的父母只注重孩子算得是否快;学跳舞的父母只注重孩子是否学会了跳支完整的舞。
只看重结果,无论是给孩子还是给老师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实教孩子,学习的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调动他们多个器官、多种感觉,培养多方面能力。比如学习弹琴,手眼耳的协调非常重要,耐性、毅力、战胜困难的能力决定着他是否能学习下来,而经过自身努力战胜困难后的成就感也使他心情愉悦。贯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这些品质,父母可能看不到,但却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深远。
再有,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基本功可能只是学习中的一个小节,比如跳舞,一个舞步要练好长时间,给父母的感觉是孩子几次课什么正经的也没学,但实际上,基本功的训练是为让孩子能完整跳下整个舞蹈而打下良好基础。基本功如果不扎实,学到一定程度可能就学不下去了。
误区2:周末上兴趣班如同赶场,没了亲子时间
有些父母不在乎花钱多少,在周末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兴趣班,英语、影视表演、钢琴、滚轴;孩子忙,父母也跟着一起忙。本来上一星期幼儿园就没多少时间陪孩子,而周末又全用来上兴趣班了。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是离不开亲情的,与父母在一起,是使他们心理发展正常的基础,如果忽视幼儿心理以及亲情的交流,你会发现孩子变得不听话、爱发脾气等等。今后容易与子女在心理上产生隔阂,难以沟通。
一味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容易使孩子疲劳、厌倦。今后他可能对什么都知道一点儿,但对哪个都不精。不如只选择一两项重点学,学会了再学其他项目。孩子如果在哪个项目上特别有潜力,就要多花时间重点培养。
误区3: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有些父母小时候条件不好,没有条件实现理想,而有了孩子后,就把理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比如一位父母,英语顶呱呱一直是他的梦想,他就让孩子从小上英语班学习英语,而成绩稍有不好就一通批评。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如果大人把自己感兴趣的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的负担就太重了,孩子学习起来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此,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让他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对于感兴趣的事,孩子能学得又快又好。而父母自己的理想,还是自己努力去接近目标吧!
误区4:认为坐在教室里才是真正的学习,忽视生活中的教育
有些父母忽视自己的能力,认为只有带着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让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小椅子上听老师讲课,才是真正的学习,对生活中的知识反而视而不见。
重视孩子的教育,无疑是最值得的投资,但不能一味地投资却忽视孩子的感受。既然是兴趣班,就一定要从兴趣出发,只要孩子有兴趣,就能自主学习,快乐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暑假,一个原本让孩子休整放松,尽情玩乐的假期。可现实生活中,暑假在孩子眼中很无味,对大人而言也很无奈。暑假中超过半数的学生到校外文化辅导班“充电”;未去辅导班的学生被家长牢牢关在家里,书桌-饭桌-电视机,每天的生活就在这三点之间慢慢地被消磨掉。
孩子们该如何过一个有益身心、丰富多彩的暑期,成了摆在学校、老师和家长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每到暑假,学生喊累,家长发愁,不仅影响了青少年健康成长,也给家长带来很大负担,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如何提高学生暑期生活质量,还孩子一个快乐假期?
兴趣班:兴趣爱好由孩子自己决定
科技体育类、书法美术类、舞蹈音乐类、文学辅导类……记者在市少年宫了解到,暑期少年宫兴趣培训班有300多个班级,学生达7000多人次,像艺术、科技、体育几类兴趣班招生情况较为火爆,有的家长和孩子报名报得晚了,只好报其他的兴趣班。
仔仔今年9岁,即将上小学二年级,这个暑假仔仔报了两个兴趣班,一个是跆拳道,一个是少儿现代舞。仔仔告诉记者,这两个兴趣班是妈妈帮他决定的,他自己也不知道要学什么,去年暑期学了钢琴,觉得没兴趣,今年就换了其他的班级。
仔仔上兴趣班,仔仔妈妈也不轻松。在采访时,仔仔妈妈就在边上,她告诉记者,仔仔每周一、三、五学跆拳道,每周二、四、六学少儿现代舞,而且每次都要连上两堂课,她是全职太太,每天接送仔仔的工作就由她来承担。孩子在教室里学,她就在教室外面等。“暑期不去少年宫让孩子干什么?”仔仔妈妈道出了让孩子去少年宫的初衷。而对于选择怎样的兴趣班,仔仔妈妈说,仔仔年纪还小,还不定性,让他什么都尝试下,然后按他自己的兴趣再深入学下去。
“暑期少年宫热”到底是热在家长还是热在孩子,一直令人困惑。让孩子学一门艺术,现在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共识,家长为此不惜血本,为子女买钢琴、请家教、上培训班,小琴童、小画童们也肩负着主课课业和课外学艺的双重负担。一位母亲坦言:“我送孩子到少年宫学习钢琴,一方面是想培养她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孩子能有一技之长,以后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湖城某小学三年级采访时,一个班级40人,有36名学生表示参加过兴趣班,可由自己选择兴趣班的学生只有14人。孩子们表示,家长有时完全不问孩子的兴趣,全凭自己的想法来报名,虽然他们还小,可他们也想选择自己喜欢的兴趣。
夏令营:交朋友长见识学本领
暑期除了各类兴趣班,名目繁多的夏令营是另一特点。北京“历史之旅”夏令营、桐庐外婆家“绿色之旅”夏令营、常州嬉戏谷“动漫之旅”夏令营……虽然夏令营收费颇高,但报名情况却很好。
7月中旬的一天,记者走进某部队,看到四、五十个孩子正在操场上喊着口号、踏着正步……湖州晚报组织的军事夏令营正在进行中。
梦欣是南浔锦绣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说,他们进行了列队等训练,虽然很苦,但军营生活很充实,自己的意志得到了锻炼。此次军事夏令营的带队老师告诉记者,这些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很少自己干家务,在军营中,他们自己洗衣服、洗碗、收拾东西,而且军营里没有空调,条件相对而言比较艰苦,可他们坚持下来了,这对磨炼他们的意志,培养独立坚忍的性格是很有帮助的。
苗苗妈给苗苗报了去北京的夏令营,苗苗妈说,苗苗今年读三年级了,一直想去北京看天安门,可自己跟老公工作都很忙,没有时间陪孩子去。去年苗苗就想参加去北京的夏令营,考虑到才二年级,不放心她独自出远门,今年三年级了,可以放手让孩子尝试独立生活,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学着跟别人交往,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
安吉某中学老师许萍认为:孩子们经过一学期的紧张学习,应该有一个自主生活、休息的时间。夏令营利用学生暑假组织孩子到外面感受一下不同的生活,使孩子们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本身是一件好事。而且新朋友来自不同城区、不同学校,这是一个较为广阔的交友、交流平台,孩子们在短暂的游玩中不仅可以感受集体生活,同时可以培养集体意识,也可以提高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最重要的是夏令营完全脱离父母,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自立能力,同时也开拓了眼界,有了更多自己的体验和认知。
专家:暑假生活亟待优化
有关专家认为,暑假生活集休闲、娱乐、教育于一体,丰富多彩,它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层面。而当下一些缺乏社会责任感、道德水平低下的商家,在未成年人的服饰、饮食、娱乐、玩具、学习、身体甚至生命等方面大做文章,让处于假期生活中的未成年人,在负面诱因充斥的环境中自行休闲、娱乐,安全系数不高。
教育专家认为,要让学生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使他们的暑假生活变得异彩纷呈,需要学校、社会、家长的共同努力。除合理安排的文化课补习外,家长可以重点培养孩子三方面的能力:一是参加体育运动,锻炼强健体魄;二是学习做简单家务,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三是进行亲情教育、挫折体验等,提高孩子的情商水平。另外,社会要保障孩子暑期正常的活动空间,所有的中小学校,假期都应敞开大门,定时向孩子们开放图书馆、体育馆、电脑房、游艺室等活动场所,学生们可以在专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活动,也可参与由学校现场组织的系列活动,让学校成为学生暑期自主学习、健康娱乐的“乐园”;与此同时,社区也应组织精彩纷呈的暑期活动。
链接:外国孩子怎么过暑假
如果说怎么过暑假对孩子们而言是“幸福的烦恼”,也许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国外的同龄人是如何“解决”这个“烦恼”的。
1.澳大利亚的中小学生没有“假期作业”。大多数时间是在家里跟兄弟姐妹或同学一起玩耍,要么走亲戚,要么跟着父母出游,以及参加一些个人爱好的户外体育活动。即使要看些书,也多由自己按兴趣而定。家长和学校重视和倡导孩子去参加没有任何报酬的义务劳动,包括学习辅导、环境保护、家务劳动、帮助残疾人等。
2.法国孩子随家长外出度假是第一位的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可以让孩子参加名目繁多的各种夏令营。有些孩子还愿意选择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孩子交换度假,即利用暑假到英国、西班牙或是意大利的某个家庭,一面度假,一面进修实习自己的外语。法国人有句格言,“旅游造就年轻人”。那些只能待在家里休假的法国孩子也有不少选择。许多孩子往往选择去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参观学习,增长知识。法国青少年可免费参观博物馆,享受文化、体育、娱乐设施,不少活动场所通常还会为青少年增开活动项目、增加活动次数。
3.让孩子们参加各种夏令营,是许多俄罗斯家长的首选。孩子在那里能够学到很多东西,也能得到很好的休息。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过暑假的形式,那就是把孩子送到乡下或位于市郊的别墅,让孩子们的体格更健壮,同时也让他们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也有的孩子留在城里过暑假。他们可以看展览、去博物馆和观赏名剧,家长还可以给孩子报个班,如游泳班或马术俱乐部,让孩子有机会和同龄人交流并学会和各种人打交道。
4.美国中小学的暑假大约为十星期,没有暑假作业。一般公立学校的中小学,会有几星期的暑期学校,课程除了语数外,还包括游泳、野餐、打球和漫步等大量生活技能和日常礼仪的教授。此外,最有美国特色的是参加社会活动。如参观银行和警察局、学做面包、到医院去照料病人、到湖边去清理脏物等,目的是熟悉社会,从小培养社会责任感。
5.在加拿大,暑假活动完全由孩子自己制定、自发参与。学校和家长把假期视作孩子们表现自己的最好时机。参加夏令营是加拿大中小学生暑期活动的首要选择。青少年可以去划独木舟、探险、学习驾车,或者参加社区活动、旅游、打工等。
网言网语
子规:双职工家庭孩子的暑期教育最成问题。孩子年纪小,缺乏自制力,放假孩子没人管,安全怎么办?迷上网络,网恋了怎么办?如果孩子放暑假彻底“放羊”,每天睡懒觉、看电视,长时间的松懈之后,开学之后很难进入学习状态;走出家门,参加各种各样的夏令营,能够学习新的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但是安全和费用问题却让人担心;把孩子留在家里,假期生活相对稳定、有规律,但是孩子大都会感到孤独。因此,只有去少年宫,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思梨:少年宫不能等同于托儿所。它是一个广泛发展少年儿童兴趣的活动场所,进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培训教育,一些家长抱着趋同心理或功利心理,而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是有欠缺的。让孩子在假期里学习一技之长也是绝大多数家长的心愿,但最主要的是要选准项目。
阿麦:创建兴趣班应该是学校的事,现在孩子减负了,应该把空闲时间统一规划,设立各种各样实用的兴趣爱好班,这些兴趣班就是老师教学的一部分,没有任何利益纷争,也没有所谓的巨额学费,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有一技之长。如果学校将兴趣班普及了,社会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机构就没有市场了,也不会鱼龙混杂,骗钱骗时间,让孩子、家长苦恼了。
阿拉蕾:暑假是对孩子进行心理调适的一个好时机。假期中,孩子的学习压力减轻了,家长可以考虑如何安排一些活动,让自己的孩子暑假中不孤独。有空隙时父母要常和孩子在一起,给他们讲讲故事,和他们多做游戏,或在下班后、节假日带孩子出去玩玩。平时注意培养孩子对生活的多种兴趣,并扩大活动范围。要尽可能在暑假中给孩子创造与同学共处交流的机会,锻炼和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使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等,同时还可培养其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等的良好品格。
孩子很排斥上兴趣班 为什么父母还要坚持?这位家长说出了心里话
文丨福林妈咪
前几天去看望舅舅,和舅妈在客厅里刚聊了一会,就看到表哥带着一脸不高兴的小侄子回来。疼爱孙子的舅舅问其原因,原来是小家伙不愿意去下午的围棋课,和表哥讨价还价未果,正在和表哥生气。
小家伙看到亲爱的爷爷就开始抱怨,“爷爷,我发现我真的好忙啊,每天去学校上课,放学还要学围棋。”“星期六还有游泳,星期日还有跆拳道”“爷爷,你看我这么小都这么忙了,长大了岂不是忙的连饭都吃不上了”“爷爷,你看我好像瘦了,万一长不高怎么办啊?”······
我看小家伙脸上有些疲惫之色,又听到这些抱怨,不免有些心疼。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就要学这么多的东西?想想自己的童年,可比他幸福多了。既然孩子这么排斥上兴趣班,为什么表哥还要逼着他上呢?增加自己的经济负担不说,还让孩子活得这么累。
后来,我留意了一下表哥家附近,有很多兴趣班在营业著。而且,每个兴趣班的学生都不少,才明白,原来,现在的孩子都过着这样的童年。
看到过这样的问题:当年没有被逼上兴趣班的你,如今感谢父母吗?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小时候没有上过兴趣班,甚至不知道兴趣班为何物,也并没有觉得与别人有什么差距。但是,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之后,这种差距就明显了。参加聚会时,公司组织年会,别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而自己一样都不会,总有一种不合群的感觉,很不愿意参加这类活动。
正因为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兴趣班,并不是非要孩子去考很多的证。只是想让他能刚好的与这个社会融合,不会被社会抛弃。同样,有句老话“艺多不压身”。
我想这样的回答应该是很多家长的心里话吧,孩子还小,不懂得社会上的竞争有多大?所以,父母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铺路,但是,这样的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可父母看到别家孩子多才多艺,总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后,所以,才逼迫孩子上兴趣班。
上兴趣班没有什么坏处,只是,孩子因为排斥而不愿好好的学习,这有什么用呢?所以,还是希望家长能给孩子最好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