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最新推荐阅读健康母婴知识,近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健康母婴知识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与它有关的最新内容是什么【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以学习到哪些知识。
【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最新推荐阅读健康母婴知识,近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健康母婴知识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与它有关的最新内容是什么【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以学习到哪些知识。

孩子们那些让你想笑的吃相

说起吃东西,小孩子很难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坐有坐相,吃有吃相。他们在食物中肆意挥洒自己的创意,享受食材带来的各种快乐,在幻想中触碰、感受和玩耍。对于已经被各种营养、礼节、卫生等条条框框围绕的父母们来说,有时候真的会被刺激到。其实全世界的孩子都一样,妈妈们不妨放宽心,给他们一个自由的氛围吧。

真是不挑地方啊!把饼干放在马桶盖上享用,并且每块只吃一小口。

咱就不能整整齐齐挖着吃?先划好一块区域,吃完了再扩张疆域吗?

唉呀妈呀,这种混杂的口味也能忍受?

你……不是小狗唉!

就不能从头开始吃吗?这是不“走”寻常路啊!

薯片三明治,还是薯片寿司?

只吃自己喜欢的那一点,然后呢?有没有考虑过别人的感受?

剥皮吃,亲爱的,我已经说了很多遍了……

别舔了!妈再给你买新的,成吗?

加上了脚的味道,更香了吗?

孩子每年长个不足五厘米早就医


  在当下物质丰富的年代,仍有很多孩子未能达到正常身高。不少家长认为,孩子长个是迟早的事,不需要过早就医,有些家长则盲目给孩子吃增高药剂、营养品,这些认识误区耽误了孩子长个这件大事。

  了解正常身高增长规律

  人的最终身高取决于遗传、营养、内分泌、疾病等因素对生长速度的调节。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两个生长高峰期:第一个出现在出生后到1周岁,身高增长约25厘米。4周岁至青春期前的学龄儿童,每年身高约增长5~7厘米,家长最好定期给孩子量身高,画个“生长曲线图”,如果一年长个不足5厘米,要及时就医;进入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期,每年身高增长6~8厘米,约持续两三年。家长可对照生长规律,或者与同龄、同性别孩子做比较,若发现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咨询专家。

  监测生长速度,及时发现问题

  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幸福生活的画面仅能在童话故事里呈现。现实生活中,孩子身材矮小是一种“病”,带来的问题非常多,一定得早期干预和治疗。最佳治疗时间是3~10岁,家长要定期带孩子体检,养成动态监测生长发育进程的习惯,每3个月定时、定点、使用相同工具给孩子测量身高。一旦发现生长速度过慢或过快都需要查找原因。如果排除营养、慢性病、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因素,出现青春期前身高猛增、第二性征发育等现象,一定要到医院就诊。

  良好生活方式有助长高

  如今,孩子因吃不饱引起营养不良的情况已经非常罕见,多数是由于膳食结构不合理、进食习惯不健康、垃圾食品摄入过多所致。家长是孩子健康的“守门员”,要保证营养均衡,适量食用含优质蛋白、钙丰富的食物,有助长个。科学运动可增强机体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加快骨组织生长,建议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选择合适的运动,如跳绳、打篮球、游泳等伸展性运动更有利于长个。另外,家长要帮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不要过晚入睡,不要开灯睡觉。让孩子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父母的关爱是增高的一剂“良药”。

本文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孩子爱打人其实也是交往障碍的表现

  宝宝脾气暴躁?喜欢打人?由于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有规律和特点,年幼的宝宝与人交往会出现特定的障碍。比如宝宝到了2-3岁的时候,如果和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他们可能会互推,甚至打起架来。

  0-1岁:宝宝体态语言反应不敏感

  这个阶段的宝宝多用体态语言来和他人沟通交往,比如婴儿会用哭声来引起妈妈的注意,用笑容来显示他们对于爸妈的行为感到快乐满足。这时候表情和一些简单的肢体运动成为他们主要的交流方式。

  遭遇的障碍:新手爸妈不太容易理解宝宝的表情与需求,因而对宝宝的体态语言反应不敏感,宝宝在早期发育阶段得不到充分的关爱,可能会影响正常的人际智能开发。

  爸妈可以这样做:爸妈不妨对宝宝的体态语言多观察,反应敏感一些,尽可能了解宝宝的这个表情所表现的意思。另外家长也应该让宝宝理解爸妈的表情,赞许的、高兴的、不同意的等等,让宝宝从小便懂得“察言观色”,这能够很好地发展宝宝的社交能力哦!

  一些专家表示宝宝的人际智能发育相对其他智能较晚,但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肢体运动、音乐、语言智能都对人际智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婴幼儿时期语言的刺激对于人际智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家长不妨多方发展,达到共同促进的目的。

  1-2岁:怕生、害羞

  宝宝1岁以后开始对身边的人和事更敏感,特别是对身边的“小伙伴”,你会发现宝宝开始会注意其他小朋友的举动,有时甚至会主动示好。宝宝的模仿动作、对话和给取东西的行为会增多。但是大多情况下,宝宝还是独自玩耍。

  遭遇的障碍:这个阶段的宝宝怕生,容易害羞,所以这个阶段的宝宝很粘爸爸或妈妈,如果有其他的叔叔阿姨想要和他抱抱,他都比较抗拒,更多选择躲在妈妈的身后。对于附近的小朋友,他都用一些试探性的行为去跟人示好,比如会盯着人家看,但他们还是不太敢采取实质性的行动。

  爸妈可以这样做:宝宝怕生很多时候是因为接触外人比较少,因此建议家长可以多利用周末时间带宝宝出去散散步,或者去小朋友多的公园,让他有机会多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宝宝一开始可能还是会有点“放不开”,在这时候家长不要去强迫宝宝去跟某个小孩一起玩,让宝宝自愿去接触他人。家长可以以身作则,主动和其他的家长搭讪,那么宝宝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跟他家的宝宝有交流了。

  要注意的是,一些宝宝可能是性格比较内向,家长无意之中会给宝宝贴上“他很害羞”的标签,类似这些行为都会让宝宝产生自我暗示,他很可能就真的变得害羞不愿与人交往了。所以家长要避免贴标签这种行为了。

  2-3岁:打人、抢玩具

  2-3岁的宝宝不但会用体态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也开始用语言来开展人际交往活动。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开始与他人有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和交往,并容易受到外人的影响。而且宝宝这时大多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偏要为之的行为,“不要”成为他们的口头禅。

遭遇的障碍:由于宝宝自我中心的心理特征,他们不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也很难理解他人的感受。有点叛逆的他们总是做出一些让人生气的事情,不合作、不听话,在同伴交往中也容易出现矛盾和摩擦。

  爸妈可以这样做:宝宝偶尔出现的打人行为很可能是因为他不能用有效的语言沟通,以至于做出一些急躁的行为来。家长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耐心地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深层意愿。如果宝宝出现了抢玩具、打人的行为,妈妈就对宝宝的行为多做提醒,并及时地给予纠正指引,教对他如何有礼貌地对待他人,遇到矛盾时应该怎么处理等等。宝宝久而久之便会懂得用正确的肢体语言和他人交往了。

  家长也可以利用游戏来让宝宝学会更好理解他人。妈妈可以给宝宝创设一些语言学习的场景,就像角色扮演的游戏一样,让宝宝在游戏中学会“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比如妈妈在玩玩具时宝宝也想要那个,妈妈就可以引导宝宝说“我想要那个玩具,我们可以一起玩吗?”通过游戏让宝宝学会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本文来源:华声在线-科技导报

孩子睡眠不足更易得糖尿病!每晚睡8到12小时最合适

近期,美国儿科学会主办的儿科杂志Pediatrics刊登了英国伦敦大学圣乔治学院对学龄儿童睡眠时长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睡眠时间较长的儿童体重相对较轻,体脂水平较低;孩子多睡一小时,空腹血糖水平下降0.24%,胰岛素抵抗水平下降2.9%,睡眠时长和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及空腹血糖水平成反比。

当然,孩子也不是睡得越多越好。2016年,美国睡眠医学会出台了《儿童睡眠时间的推荐》,阐述了如果孩子睡眠时间经常大于他的年龄阶段所需,也会对健康出现负面的影响,包括高血压、肥胖、精神疾病等。

那么,孩子每晚睡多长时间才合适呢?

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睡眠医学会推荐,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所需的睡眠时间是不同的,总的来说,大多数孩子需要8到12小时不等的睡眠时间以保证能有合理的身高。

而要保证孩子有个充足的睡眠时间,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制定一个规律的睡眠时间表,并做到每天在同一时间入睡和起床;父母要监督孩子坚持良好的睡前习惯,规律的睡前习惯不仅能帮助孩子有个愉快的心情入眠,也可以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设定必要的限制,比如睡前半小时关闭所有的屏幕、网络和其他电子设备,规定睡前故事的时间和熄灯时间;睡前三小时避免摄入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和饮料等。


本文来源:人民网-健康时报

电子产品致孩子说话晚?专家:3岁前尽量少接触

孩子说话晚 电子产品或“作祟”

  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会影响儿童语言、视力、骨骼等发育,专家建议家长别拿电子产品当“保姆”,3岁前不要接触。

新京报制图/陈冬

  电子产品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可能在很早的年纪就会接触电子产品,但过早使用或频繁接触电子产品,会对儿童的语言、视力、骨骼发育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首都儿科研究所专家表示,近几年因类似问题前来就诊的儿童逐渐增多,其中绝大多数存在过多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

  专家建议,电子产品不是“保姆”,不能替代家长的陪伴,“儿童在3岁前应不接触或尽量少接触电子产品,3岁后也应尽量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危害1

  近视发病年龄提前或程度加深

  儿童长时间使用接触电子产品,可能会因视疲劳引起假性近视,进而出现真近视。频繁使用电子产品还可能造成近视发病年龄的前移和近视程度的加深。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杨素红告诉记者,其实临床上也有所表现。“现在的幼儿园体检发现,儿童视力低下的发病率有所提高,其中,儿童视力低下的类型已经由之前的弱视、斜视、远视为主造成的屈光不正为主转变为近视性屈光不正逐步增多,这与过早用眼、接触电子产品有一定关系,当然,这也与遗传有关。”

  有些家长在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会将屏幕调暗,杨素红告诉记者,这反而会增加视疲劳,不利于儿童视力发育。

  健康提示

  儿童在3岁前不应接触或尽量少接触电子产品,因为这段时期,儿童的视力还在快速发展期。3岁后,可以逐步开始接触,手机、平板电脑等还是应尽量减少接触,每次看电视不应超过20分钟。

  危害2

  引起肌肉骨骼等退化时间提前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小儿骨科主任医师马强介绍,目前还没有相关统计或研究证明过多使用电子产品会对骨骼肌肉发育造成何种影响,但从临床实际来看,因颈部、手部疼痛前来就诊的儿童并不少见,其中绝大多数都连续使用电子产品超过一定时间。

  马强表示,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儿童会低头或保持一个姿势较长时间,容易造成颈部肌肉、韧带的疲劳,持续期间过长,颈部功能的恢复时间也会相应延长,日积月累可能会造成肌肉韧带的劳损甚至骨骼的改变。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未必会出现颈椎或其他疾病,不过,一旦这一“不良”习惯养成,随着时间推移,很可能会引起骨骼、肌肉、韧带组织的提前退化变性,功能丧失,而使某些退行性疾病如颈椎病提前发生。

  健康提示

  电子产品已经融入生活的多个方面,要正确使用,家长一方面要帮助儿童尽量减少接触电子产品的频率,另外,每次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也应尽量控制在1个小时之内,年龄越小,时间应该越短。

  危害3

  致语言、情感、智力发育迟缓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董静静告诉记者,有些儿童因说话晚到医院就诊,其中部分儿童往往情感、智力方面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几年,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尤其是2-5岁的孩子。”

  语言刺激对儿童的语言发育至关重要,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的儿童,缺乏和家长之间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语言功能、情感等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人与电子产品之间的交流无法取代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孩子看电子产品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和家长的沟通是主动的过程,这种主动交流对孩子的发育至关重要。”董静静强调,家长要学会有质量地陪伴,要试着跟孩子多说话,进行语言刺激,包括肢体、眼神的互动与交流等。

  健康提示

  如果出现语言迟缓等,后期能否“追”上?董静静建议,家长可以先观察半年孩子的改善情况,“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孩子一般会逐步跟进同龄人的水平,但每个人进度不一,不能一概而论。”


本文来源:新京报

吃蓝莓的孩子反应更快

一项最新研究认为,吃蓝莓或对提高孩子注意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英国雷丁大学的研究人员让21名7~10岁的小学生接受认知能力测试,测试前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喝下野生蓝莓汁,让另一部分服用无实际药效的安慰剂。研究要求儿童看着电脑屏幕上一系列方向各异的箭头,按下与电脑对应的按键,并多次重复该任务。结果显示,在选择正确的前提下,喝蓝莓汁的孩子选择速度整体上比喝安慰剂的孩子快9%,并且测试难度越大,这种差异越明显。

野生蓝莓含有的类黄酮有抗氧化和抗炎症作用,能增加神经细胞间的沟通,促进大脑细胞再生。雷丁大学的新研究证实蓝莓还有助于提高认知。研究作者、雷丁大学神经学教授克莱尔·威廉姆斯说:“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类黄酮可以给儿童的注意力和执行能力带来积极影响。”不仅是蓝莓,一些水果、蔬菜、茶、咖啡以及黑巧克力等,都含有类黄酮。


本文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孩子接种疫苗后发热勿使用抗生素


有部分妈妈反映,孩子接种疫苗后出现了发热,注射局部硬结等问题。而新闻报道、网上流传的种种对疫苗事故的描述,给很多新妈妈造成了心理阴影,孩子打这么多疫苗好不好?孩子打疫苗会有哪些不良反应?二类疫苗到底要不要打?

疫苗反应1-2天好转

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高静介绍,宝宝打疫苗的确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但这些不良反应往往是因为宝宝有免疫缺陷症,或是某种疾病引起的。“打疫苗是对抗疾病最有效的手段,而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几率非常低,家长不应以此为由,不让宝宝打疫苗。”

一般儿童接种疫苗后有可能出现以下反应:局部反应,如接种部位红肿、硬结;全身反应,如轻微发热、一过性皮疹。

高静表示,这些反应都是疫苗接种的正常反应,只要多喝开水,避免着凉,反应会在1-2天内好转。这些反应并不会伤害宝宝身体,妈妈们不必过于担心。

但如果宝宝接种疫苗后反应强烈,且持续时间长,家长就要考虑是不是偶合了其他疾病,应立即带宝宝到医院就诊,及时治疗。

接种后高热可服退烧药

著名儿科专家、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主任崔玉涛介绍,任何疫苗接种后都可能出现发热、注射局部硬结等反应,但不会留有后遗问题。

崔玉涛特别表示,接种疫苗后出现发热,即使是高热,也不能使用抗生素,否则疫苗就白接种了。由于疫苗本身是细菌、病毒的灭活体或部分成分,进入人体后会引起类似病毒、细菌的感染过程,但不会引起真正的疾病,而抗生素可以杀死细菌或病毒。对于这种发热只需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度加服退热药物。

推荐接种3个二类疫苗

有些妈妈表示,以前孩子打免费的一类疫苗一直没事,但打自费疫苗HIB时,有两天比较闹腾,还起了些疹子,是不是自费的二类疫苗比较容易有不良反应呢?

高静介绍,HIB疫苗轻微发热反应比较多,一般症状24小时内消失。但不管是一类疫苗还是二类疫苗,不良反应都是因人而异的,根据个人体质反应不同。不过,绝大部分人接种疫苗都不会有什么不良反应。

高静还表示,对于非强制接种的二类疫苗,有3种比较推荐孩子接种,分别是:HIB疫苗、1岁半打的水痘和2岁打的肺炎。

“以肺炎球菌性疾病为例,它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治疗成本高,如果打了疫苗能预防这种疾病,为什么不打呢?”高静说,还比如附近小区的幼儿园,前段时间暴发了水痘,很多家长到了这个时候才抱五六岁孩子来打水痘疫苗,这时打效果已经没那么好了。如果孩子早已打过疫苗,家长就不必忧心忡忡了。

■ 答疑解惑

脊髓灰质炎疫苗口服注射不能混用

Q网上有一种说法,糖丸(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口服型和注射型不能混用,事实如何?

著名儿科专家、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主任崔玉涛:对于脊髓灰质炎疫苗来说,口服的减毒活疫苗(OPV)和注射型的死疫苗(IPV),其效果完全相同,不能在口服OPV后换为IPV注射。对牛奶过敏者,对服OPV后出现严重腹泻等不良反应者,应接受IPV。当然,所有的婴儿都可以接受IPV。目前,OPV是免费疫苗,而IPV为自费疫苗。

接种不一定能100%预防

Q打了轮状病毒疫苗,但依然得了秋季腹泻,为什么?

崔玉涛:轮状病毒疫苗是口服制剂,服后可刺激体内产生抗体以预防轮状病毒性胃肠炎。实际上接种后不一定能获得100%预防效果,但接种后再次受轮状病毒感染时,症状会较轻。

另外,轮状病毒胃肠炎时,的确易并发乳糖不耐受。母乳喂养儿无需为此停母乳,换成无乳糖配方,只需添加乳糖酶即可。

卡介苗可刺激淋巴结肿大

Q宝宝3个月零20天,发现左腋下旁有一个摸上去硬硬的包。宝宝不疼不痒,经查是卡介苗接种后的反应,这是怎么回事?

崔玉涛:对于几个月婴儿出现左腋下无痛包块,首先应该考虑是否为卡介苗接种后的反应。由于卡介苗常规接种于左上臂,通过免疫刺激可能造成左腋下淋巴结肿大。建议先做B超确定包块性质,再接受PPD(结核菌素皮试)检测。若确为卡介苗接种后的反应,多为保守治疗,可在结核科随诊。

流感疫苗需每年接种

Q流感疫苗是否每年都需接种?

崔玉涛:流感与普通感冒不同,是由A和B两组流感病毒引发,其中包括禽流感(H1N1)。普通感冒主要影响上呼吸道,而流感易侵袭全身,甚至引起肺炎、脑炎等。接触流感病毒(自然感染或疫苗)后,人体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短,且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也不尽相同,所以每年都需接种流感疫苗。

全家人都应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因为大人往往是流感的带菌者,会传染给孩子。接种时间最好在十一长假后,千万不要等到流感流行时再来接种,接种疫苗后至少2周体内才会产生有效抗体。8岁以上的儿童与成人相同,只需接种一剂;6个月以下婴儿不需接种;鸡蛋过敏者不能接种。


本文来源:新京报

药物中毒已成儿童之殇超八成中毒为孩子误服

编者按

  在全球,每天有125名儿童因中毒而死亡;在中国,每年平均约有1500名儿童(0~14岁)因中毒而死亡,药物中毒已成为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日发布的《儿童用药安全现状报告》显示, 1~4岁年龄段儿童为药物中毒高发人群,5年间药物中毒呈上升趋势。在2016年,每10名0~14岁药物中毒的儿童中,有8名为1~4岁儿童;在每5名药物中毒的儿童中,有4名因误服导致,即儿童药物中毒的81.4%为孩子自己误服;感冒药、精神药物和高血压药是儿童误服的前三大类药物。药物中毒对儿童的伤害广泛而严重,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是药物中毒的主要致病部位,其中中重度伤害占42%,对婴幼儿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专家指出,86.4%的中毒是在家中发生的,这与家庭成员疏于防范有着直接关系。专家建议,家长行为的改变,如遵循儿童用药的4项“确认”原则,过度剂量与错误用药同样需要引起关注,放置药品“高而远”,处理的药品能及时放置到回收处等,将能有效控制与降低儿童药物中毒。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彭芸

  上周,报社同事的孩子患病到北京一家著名的儿童医院就诊,看完病大夫开的药中有两瓶洗屁屁的药水,同事询问大夫这是否属儿童药品,大夫的回答很干脆:是。可取出药后发现这其实是成人用药,上面无一儿童用药的说明字样……

  目前,儿童药物中毒已是一个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全球,每天有125名儿童因中毒而死亡。调查显示,95%的受访医生在临床上遇到过儿童药物中毒病例,平均每位受访医生一年中要遇到9.4个儿童药物中毒病例。药物中毒已成为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日,全球儿童安全组织、药品安全合作联盟,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联合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共同发布了《儿童用药安全现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通过持续5年的儿童医院病例跟踪,首次对儿童用药安全状况给予一个5年的趋势描述。

  儿童药物中毒超八成为误服,感冒药、精神药物、高血压药位列前三

  不久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个因发烧服用超剂量药物导致“肝衰”的小朋友。按照孩子体重,服用1毫克退烧药即可,然而孩子母亲却凭估计给孩子服用了4~5毫克剂量的药物,导致了严重后果。

  《报告》显示,在中国,每年平均约有1500名儿童(0~14岁)因中毒而死亡, 而86.4%的中毒都发生在家中。儿童中毒中,药物中毒占40%以上。2016年的数据显示,每5名中毒儿童中,就有2名儿童因药物而中毒;

  在与药物相关的中毒中,1~4岁年龄段儿童为药物中毒高发人群,5年间药物中毒呈上升趋势。在2016年,每10名0~14岁药物中毒的儿童中,有8名为1~4岁儿童;在每5名药物中毒的儿童中, 有4名因误服导致,即儿童药物中毒的81.4%为孩子自己误服。

  调查还显示,感冒药、精神药物和高血压药是儿童误服的前三大类药物,误服感冒药和精神药物的临床病例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2010年在全国伤害监测系统收集的儿童中毒门急诊病例中,药物中毒对儿童的伤害广泛而严重,全身广泛受伤、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是药物中毒的主要致病部位,分别占43.2%、19.4%和18.6%,其中,中重度伤害占4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王晓玲在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误服药物中毒,已成为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药品的使用、保管与处理等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做好,都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尤其对婴幼儿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而对于家庭成员的调查显示,目前家庭中,2~6岁儿童的主要看护者是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但无论是祖辈还是父辈,其对儿童药物中毒的关注度,远低于跌落、交通事故、触电等带来的伤害。爷爷奶奶最担心跌落、碰撞、拐骗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而爸爸妈妈最担心的是碰撞、跌落、吃坏东西、误服小东西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对药物中毒的重视度还远远不够。

  王晓玲指出,儿童误服药品已成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预防儿童误服药品的发生,可大大降低儿童因药物中毒而就诊的概率。

  不要擅自给孩子服用成人药, 家中药品日常放置要“高而远”

  调查显示,从误服原因来看,儿童自己误服占81.4%;成人原因误服占4.9%;用药剂量过度占9.9%;其他占3.8%。

  调查者在对孩子祖辈与父辈的访谈中发现,药品放置在儿童触手可及的地方,乃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对于剂量与副作用,虽然是关注点,但是在家长再次给药时,还是会凭经验给药。同时,家长自行给孩子服用处方药的现象也非常普遍。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区首席代表崔民彦对记者说:“在药物中毒上,80%以上儿童误服的现象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家长行为的改变,如放置药品‘高而远’,处理的药品能及时放置到回收处等,将能有效控制与降低儿童药物中毒。”

  “此外,要促进高险药品应该具有防止幼儿开启的保护功能的规定”,王晓玲呼吁。据了解,目前,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及欧盟等国家都有儿童安全包装相关标准和政策,而我国采用儿童安全包装的药品还极为少见,95%以上的药品包装不具备儿童保护功能,其安全提示一般只体现在简单的文字说明上,只有极其个别保健药品和儿童止咳类药剂等产品的瓶口有儿童安全设计。

  “在给药方面,过度剂量与错误用药同样需要引起关注”,王晓玲强调,她还同时给出了避免儿童药物中毒的4项“确认”原则:

  1. 用药前,确认给予“正确”的药。仔细阅读说明书,对症使用药品,不给错药;确认给予“正确”的使用者,仔细阅读说明书,不擅自使用成人药给孩子服用;请祖辈给药时,最好写下剂量与用药时间。

  2. 用药时,确认给予“正确”的剂量。按医嘱或说明书给药,使用配置的剂量器;确认给予“正确”的时间,按照医嘱或说明书规定的时间间隔给药;确认给予“正确”的使用方法,按医嘱或说明书口服或外用等。

  3.用药后,确认药品已安全储存。即药品存放要“高而远”。

  4.药品处理确认安全。确认儿童不能打开处理药品的包装,处理的药品放置到药品回收处。

  崔民彦表示,儿童是我们的未来,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携手,让儿童用药安全宣传走进更多的社区和家庭,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对儿童用药安全的认识,促进家长行为的改进,规范每个家庭药箱的管理,让儿童远离药物中毒的伤害。


中国妇女报

孩子不思饮食?可能是积食惹的祸

  小儿积食的情况比较普遍,在出现积食苗头时,很多家长并不会重视。然而,对于娇弱的孩子来说,小小积食会引起发烧咳嗽等疾病,长期积食则会诱发孩子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中医科唐梁医生表示,家长给孩子养成定时定量的进食习惯能有效避免积食。

  饮食不当易致积食

  食滞不消,日久成积。食积是因小儿喂养不当,乳食过量,损伤脾胃,使乳食停滞于中焦所形成的胃肠疾患。唐梁医生表示,积食为一种病理状态,以胃口不好、厌食、腹胀、大便异常、口臭等为特征。导致积食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胃口不好,家长需要把孩子积食与厌食分清。积食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孩子饮食不规律或者暴饮暴食,导致消化不良从而在病理上表现出多种状态。

  据其介绍,积食无论在婴幼儿、四五岁或是学龄前儿童阶段都是比较常见的。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并不知道饥饱,加上家长一时看管不到,导致孩子在饮食上没有自控能力。遇到喜欢的食物,胃口突然大开就大吃特吃。另外,也有些家长抱着“能吃是福”的想法,任由孩子暴饮暴食。在孩子的脾胃功能比较弱的情况下,就会更加容易出现积食。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王艳丽医生也表示,孩子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消化能力不足,一旦饮食不良,肠道内的菌群平衡就有可能受到破坏,出现腹胀腹泻等表现。

  及时调整饮食结构

  唐梁医生表示,如果孩子出现积食的现象,家长应该及时而有规律地调整饮食结构。多吃些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增加高热量高脂的食物,例如炸鸡、披萨等。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保持营养均衡即可,以免增加肠胃负担。同时,小孩子一旦受凉,脾胃的运化能力就会下降,因此要注意少给孩子吃生冷的食物。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孩子积食呢?对此,唐梁医生提醒家长要定时定量的保证孩子的一日三餐,突然吃太饱或吃不饱都不利于孩子肠胃的正常工作。另外,饱餐之后马上睡觉或者躺着,不利于孩子的消化。正确的做法是,可以先和孩子玩一会,或者到外面散散步以促进肠胃的消化和蠕动。

  传统食疗方功效明显

  说到小孩积食的食疗方,可能很多人并不是很熟悉,但是很多人都知道有一味中成药叫做小儿鸡内金,它是一种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消食化积的药物。国家一级营养师赵劲梅表示,如果孩子遇上消化不良的情况,把鸡内金焙烤后磨粉,加入米饭中同吃,有促进消化的作用。而据唐梁医生介绍,食疗方在生活中运用广泛。根据问诊时饮食史的判断,在肉食吃多时,可给孩子喝山楂水助消化;而谷芽、麦芽具有生发胃气,消食导滞的功效,在米面吃多的情况下即推荐家长做谷芽麦芽水给孩子喝以助消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积食都能靠简单的食疗方就能解决,如果孩子积食情况严重,还是到医院寻求医生帮助比较稳妥。

  除食疗方以外,唐梁医生表示,小儿推拿在临床上对孩子积食也有很明显的治疗作用。如以宝宝的肚脐为中心,沿着肚脐周边用手掌进行顺时针按摩,帮助宝宝的肠胃蠕动和气体排出,改善消化吸收。又或者让孩子面朝下,屁股朝上平卧,家长用两只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其脊柱两侧,随捏随按,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捏3~5遍,每晚一次。

  专家答疑

孩子积食,饿一饿就好了?

  唐梁医生表示,在轻微积食的情况下,延长进食的时间,让食物先行消化一会,的确有利于减轻孩子的积食情况。但是对于积食比较严重或脾胃功能弱的孩子,不是单纯饿一下就能解决,到医院进行相应的药物调理才是最明智的办法。

  挑疳积真的有用?

  挑疳积是用三棱针或钢针在特定部位和穴位,挑破皮层取出皮下脂肪,是治疗小儿疳积的一种外治方法。唐梁医生表示,到门诊挑疳积的小朋友不是少数,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应用相对比较广泛。不过,这种方法因人而异,对有些孩子很有效,但对部分孩子效果不是特别出色。所以,对前来求诊积食的孩子,一般医生会同时开一些调理脾胃的药物,帮助孩子消化。而且,相比在家,如果父母处理不当或者没有经验,可能会出现感染等情况,到医院由专业的医生操作更为安全、卫生。


信息时报

专家提醒,有一种危险叫“抱着孩子乘汽车”

网络配图

“双节”长假即将来临,自驾外出游玩是不少人的选择。专家提醒,有一种危险叫抱着孩子乘汽车,5岁以下幼儿乘坐机动车最好配备儿童安全座椅。

就在前不久,湖北黄冈3岁的恒恒与爸爸、妈妈乘坐小面包车外出,爸爸坐前排,妈妈抱着他坐在第二排座椅上。途中面包车与另外一小面包车相撞,恒恒脾、肺、肾等不同程度内出血,在武汉儿童医院接受近1个月的治疗才慢慢恢复健康,马上就可出院了。

记者从武汉儿童医院了解到,近几个月,医院每天都收治一到两例因机动车、电动车导致意外伤害的患儿。大多是家长抱着孩子乘车发生意外,孩子受伤严重。

不少家长认为抱着孩子乘车最安全,恒恒家人也是这么想的,却想不到伤这么重。武汉儿童医院骨外科主任医师沈先涛说,其实正好相反,抱着孩子乘坐机动车或电动车出行,一旦遭遇严重交通事故,怀中小孩会瞬间往前冲,头部、胸部与车前座发生激烈碰撞,冲脱大人双手,大人还会在背后挤压小孩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小孩反而成了大人的“安全气囊”,伤害更大。

沈先涛提醒,5岁以下幼儿乘坐机动车最好配备儿童安全座椅,尽可能不乘坐电动车、摩托车。另外,1月以内新生儿脑组织不稳定,飞机舱内压力变化可能对孩子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造成不利影响,尽可能不要乘坐飞机。


新华社

孩子眼角的眼屎,是“上火”了吗?

新手妈妈小瑞在群里求助,还没满月的娃,总是一边有眼屎,还超级黄,眼都睁不开,另一边没有,没睡几个小时,就两坨,月嫂说是上火了,这是上火了吗?上火了为什么就一只上火呢?

  “上火”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成了背锅王,哪不舒服都可以说是“上火”了,上火默默走开,委屈一万遍。若不是上火,那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和妈妈们一起认识一下新生儿常见病之一:新生儿细菌性眼结膜炎。症状就是眼角比一般睡醒时的几粒眼屎要多的多,有时候会一只眼睛有,有时候两只眼睛会被同时糊住。这样的场景,孩子不舒服,妈妈们也心焦。

  有月嫂在,自己也好好护理,各种小心,为什么还会出现眼结膜炎?这就要从导致结膜炎的原因说起,结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无处不在,婴儿在从妈妈的产道里出来的过程,就很容易引起病菌感染。出生后,小婴儿的从子宫这个温暖的环境里来到现实世界里,抵抗力还比较弱,毛巾,大人的手,某些刺激物等无意间的接触,也可能造成细菌感染,形成结膜炎。

  细菌性结膜炎也并不可怕,妈妈们的好好护理能减轻孩子的不适感,用棉签或者棉球用清水轻轻擦去眼周的分泌物。一旦经医生确诊为细菌性结膜炎后,就要合理用药,一般会用含妥布霉素的滴眼液,属于抗生类药。对于抗生素类用药,妈妈们也有疑惑,抗生素会不会导致耐药呢?不滥用,就无需谈抗生素就色变,担心也是多余的。

细菌性结膜炎是结膜炎的一种,常见的还有过敏性结膜炎,症状一般是眼睛红肿或者干涩。妈妈们除了悉心观察宝宝的症状之外,要找医生确定,是否有伴随有鼻泪管阻塞等其他病因。相当少一部分会影响视力,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以简单的上火来推断,生病无大事,拖延无小事。


  鸽子医生


父母陪睡会导致孩子性早熟?

近年来,有关儿童性早熟的报道层出不穷,速成鸡、催熟的水果蔬菜、豆浆豆制品等食物大概是最常听到的“背锅侠”了。但是最近又看到了一个更为“耸人听闻”的说法——孩子长期和父母同睡,容易导致性早熟。虽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逐渐让孩子学会独自睡觉,但是用“会导致性早熟”这样的理由来吓唬人,真的是让专家没办法认同。

“性早熟”到底该怪谁?

喏,就怪它们:

1.疾病原因:性早熟一般分为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前者是由大脑中的病变引起的,后者主要是由于卵巢或睾丸长了肿瘤,或是肾上腺的一些疾病,刺激身体分泌性激素导致的提早发育。

2.其他原因:除疾病之外,如果孩子长期营养过剩、误食了含有性激素的药品(如避孕药)、接触会引起性早熟的化学品,也可能会导致性早熟的发生。有些情况下,孩子过早接触了超越其心理年龄的内容,比如一些不适宜的语言、画面,也可能会对孩子的性萌动和性意识觉醒产生影响,甚至可能会导致儿童性早熟。还有一些找不到原因的性早熟,被称为特发性性早熟。

在这种种可能导致性早熟的原因中,压根就没有父母陪睡什么事儿。

孩子应该跟父母同睡吗?

虽然父母陪睡不会导致孩子性早熟,但还是不建议爸妈和孩子们同床共枕。原因如下:

1. 对小婴儿来说,同睡更危险。有很多人认为,宝宝跟妈妈睡一张床,不仅喂奶更方便,还能增强母子之间的亲密联系,但对小婴儿来说,跟父母睡同一张床,会增加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所以,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是,婴儿与父母同室但不同床,可以把宝宝的床放在离爸妈比较近的位置,能够互相看到、摸到。这样既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同床给宝宝带来的风险,又能保证爸妈和宝宝的亲密联系。

2. 对大宝宝,分房睡更好。随着宝宝逐渐长大,孩子和父母都需要各自独立的空间睡觉,迟迟不分房睡,不仅不利于孩子养成独立睡眠的习惯,还会对夫妻关系造成一定影响。对于宝宝来说,一般在 3岁左右,会逐渐注意到男女的性别差异,意识到自己和爸爸(或妈妈)的身体构造不一样。如果继续和父母一起睡,可能会对孩子的性认知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对夫妻双方来说,如果在宝宝已经比较大的情况下,还继续睡一间房,不仅会直接影响夫妻生活,也会对夫妻关系造成影响,甚至引发矛盾。

怎么帮助宝宝独自安睡?

假如宝宝习惯了和爸爸妈妈一起睡,突然让宝宝一个人睡,难免会抗拒,爸妈们可以循序渐进慢慢达成让宝宝独睡的目的。

1. 先让宝宝适应分床。如果宝宝小时候一直是和爸妈同床睡,那么在让宝宝独睡之前,可以先从分床睡开始过渡。在爸妈的床旁边,给孩子准备一张他喜欢且舒适的小床,然后逐渐分开距离,为分开睡做好准备。

2. 跟孩子做好沟通。在正式分房睡之前,爸妈可以通过小故事、绘本之类的向孩子传达“大孩子应该要自己睡”的观点。刚开始分房睡时,有些孩子可能会恐惧或者不适应,爸妈可以在入睡前多陪他一会儿,讲讲故事之类的,等孩子入睡后再离开。

3. 态度要坚定。虽然已经跟孩子说好分房睡,但还是可能出现孩子突然又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睡的情况,甚至可能会半夜跑到爸妈床上赖着不走。遇到这种情况,爸妈不能太心软,轻易就跟孩子妥协,而是应该温柔坚定地向孩子表明,爸爸妈妈想自己睡,宝宝也应该自己睡,不要让之前所做的努力前功尽弃。

文/潘慧(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北京青年报

孩子常吃甜食易得6种病视力智商差

  你是否经常拿糖果奖励孩子?孩子是否每天用甜饮料代替白开水解渴?糖虽然是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能量来源,但长期大量吃糖严重威胁健康。

  龋齿。由于儿童睡眠时间长,睡眠时口腔处于静止状态,唾液分泌减少,对牙齿的清洁作用减弱,有利于细菌繁殖。口腔中残留的糖容易被细菌分解发酵,产生酸性物质,侵蚀牙齿。

  甜食综合征。葡萄糖在人体中分解供能过程需要含有维生素B1的酶催化。人体不能自身合成维生素B1,全靠从食物中吸收。而大量吃甜食,不仅消耗维生素B1,还会降低食欲,影响葡萄糖分解供能,产生较多中间产物(如乳酸),这类物质在脑组织中蓄积,影响大脑活动,引起“甜食综合征”。孩子会出现烦躁、精神不集中、爱哭闹等问题。

  营养不良。经常吃甜食降低味觉灵敏度,抑制胃酸分泌,削弱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容易使孩子出现厌食、偏食等问题。

  肥胖。过度摄入高糖饮食,会使超负荷的糖以脂肪形式囤积在体内,从而引发肥胖。而肥胖是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近视。遗传、长期眼疲劳等都是导致近视的原因。如果儿童过多地吃糖和高碳水化合物,体内微量元素铬的含量减少,会使眼内组织弹性降低,眼轴易变长,最终导致近视。

  影响智商。研究发现,儿童多吃甜食,一日三餐都会受影响,从而减少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取量。儿童时期,大脑发育最旺盛,如果缺少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将使大脑发育迟缓,影响智力发育。

  无论何种国籍和教育背景,儿童对甜食的喜好都超过成年人。所以,必须从小养成好习惯,避免对甜食产生依赖。

  1。孩子在哺乳期最好吃母乳。母乳喂养在孩子口味培养方面,比其他加工乳制品更有利。加工乳制品往往添加了糖或香料等,这会刺激孩子味觉,使他们对口味浓重的食物更感兴趣。孩子的味觉一旦发生改变,口味比较清淡的食物就不能再满足需要,不利于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2。每天摄入的糖不宜超过孩子每公斤体重的0.5克。如果孩子体重为15公斤,每天摄入的糖量不应超过7.5克(15公斤×0.5克)。


生命时报

熊孩子当掉父亲手机换钱花父亲嫌赎金太贵报警

11月14日下午,江夏纸坊派出所接詹某报警称,其14岁的儿子将自己刚买几个月的手机拿到当铺以450元当了,因为自己是做生意的,手机上储存有很多客户电话和自己的个人信息,非常着急,拉着儿子到当铺找老板赎回,老板开价650元,詹某觉得要价过高,商讨了几个回合未果,无奈之下求助民警。

纸坊所民警黄雪松来到现场,了解到詹某夫妇平时忙于做生意,无暇照顾小孩,小孩上初一时成绩名列前茅,由于父母平时与儿子沟通较少,现在儿子突然变得有些叛逆,成绩明显下滑,担心孩子学坏,今年9月份就将孩子送到汉口一寄宿学校读初二,只在每月放假时才将孩子接回,并给他一些零花钱。这次放假回来到同学家多玩了两天,手头零花钱完了,于是趁家人不在,拿着手机到当铺店当了,直到父亲逼问才承认。

民警劝导当铺老板,小孩还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因为怕向家人要钱才拿家人的手机,手机只在这儿保管一晚上,可以象征性的加收一点手续费。见民警言辞恳切,言之有理,当铺老板表示可以550元的价格赎回手机。

民警同时告诫詹某,赚钱固然重要,但是教育孩子更重要,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投资。平时应注重与孩子感情上的平等沟通,留意心理上变化,适时跟进,容错纠错,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

中国新闻网

孩子感冒发热时,是否可以吃鸡蛋?

孩子出现感冒发热咳嗽等症状,最常见主要是以病毒感染为主,在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孩子的饮食起居,尤其是清淡饮食对孩子的康复是十分有帮助的,但是一些忌口的食物,不但对感冒发热的康复造成影响,还会加重感冒的症状。对于孩子感冒发热咳嗽期间能否吃鸡蛋这个话题,目前为止,争论是比较大的。

  首先先了解一下鸡蛋中的营养成分,鸡蛋的营养成分主要是以蛋白质为主,所以,有的人分析指出,鸡蛋中的蛋白质很容易被人体完全吸收的,相应的增加体内的额外热量,从而使发热症状加重。

  但有的人指出,孩子在感冒发热期间即使吃鸡蛋了,但是对孩子的发热影响也不大的,主要是因为鸡蛋中的蛋白质虽然被完全吸收了,但是释放出来的额外热量,对于孩子体温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

网络配图

根据不同的说法分析,由于孩子在发热期间,就会相对的增加新陈代谢,从而使体内的蛋白质加速分解,同时也会使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加速的排出。所以,建议孩子在感冒发热前期最好不要吃鸡蛋,及含蛋白质多的食物。在感冒的恢复期,还是提倡全面均衡的营养饮食的,由于鸡蛋中含有各种的营养成分,适量的少吃,对宝宝的感冒康复不会造成影响的。

  孩子在感冒发热期间,饮食最好是要以清淡易消化的半流食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米粥等食物都可以的,多饮水注意休息都有利于感冒康复的。避免吃海产品、辛辣刺激、生冷硬等食物。


  儿科医生琪乐


家庭关系也会影响孩子牙健康

网络配图

9月20日又是全国爱牙日,今年爱牙日的主题是:口腔健康,全身健康。每位家长都十分关心孩子的牙齿健康,孩子应从几岁起开始刷牙?能否使用含氟牙膏?牙膏中的哪些成分对孩子有害?

长出第一颗乳牙后就应开始刷牙。孩子长出第一颗乳牙后就可以开始刷牙了,6个月前无须使用牙膏。但当孩子长出臼齿、开始吃除母乳和奶粉以外的食物后,就必须使用牙膏,一天2次,由家长严格监督,直至孩子形成良好刷牙习惯且牙釉质发育健全。

儿童牙膏拒绝十二烷基硫酸钠。虽然牙膏中不含真正的有毒物质,但其中含有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或月桂基硫酸钠,是一种对人体微毒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乳化、发泡和去垢的作用,广泛应用于家居清洁用品,可引发皮肤过敏、破坏牙龈使牙齿失去保护。

儿童牙膏是否应该含氟?口腔专家指出,少量的氟可以保护牙齿免受细菌侵蚀、修复牙釉质、避免形成龋齿。但过量的氟则会阻碍生成牙釉质,使牙齿出现黑斑。儿童牙膏中的氟含量控制在500ppm为宜,既可起到保护牙齿的作用,又不会对儿童的健康造成威胁,即使吞咽下去也不会造成中毒。

家庭关系差,孩子牙堪忧。根据美国国内进行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在语言和肢体冲突较多的家庭中,家庭成员更容易有蛀牙以及其他口腔健康问题。如果孩子的母亲对自己的伴侣有更多的情绪性攻击行为,孩子的蛀牙数量也会更多。

“家庭成员的口腔健康之所以受到影响,原因是粗暴的举止所营造的情感环境会破坏已经养成的日常秩序,例如按时刷牙、父母指导儿童刷牙,以及健康饮食等”,研究人员说,“例如,一番激烈争吵过后,父亲或是母亲可能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情感状态,而不会强调孩子需要刷牙,也包括为孩子准备营养午餐。家人的敌对情绪所带来的压力还会提升‘压力进食’所发生的概率,而该类食物中包括大量的糖和其他致龋食物。”

正确刷牙习惯需从小培养。上述研究课题的专家还认为: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帮助营造以下正确的护齿程序:

1.为防止牙齿缺失和保持牙齿健康,美国口腔协会(ADA)建议:每天都应该用软或中硬毛牙刷刷牙两次,每次三分钟。牙刷的尺寸和形状应与口腔相匹配,以便刷牙时能顾及各个角落。

2. ADA还建议:应该每3个月更换一次牙刷,如果刷毛磨损,则应该提前更换牙刷。另外,还应确保自己使用的是符合ADA标准的含氟牙膏。

3.使用牙线也是日常口腔护理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ADA建议:应该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牙线,以保证最理想的口腔卫生状况。

4.通过使用牙线,能去除牙齿缝隙中的牙菌斑。这些牙菌斑都是牙刷难以触及的,牙菌斑最终都会硬化成牙结石也称牙垢。此外,使用牙线还有助于预防牙周疾病和蛀牙。

更多资讯,请关注绘阅读

孩子个子矮O型腿一定是缺钙吗?

  宝宝身高偏低,腿有点弯,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我家宝宝缺钙了,赶紧给孩子买各种补钙产品吃。南京市儿童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陈颖表示,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下肢畸形,比如X型腿、O型腿,走路乏力,身体明显矮小,不要盲目给孩子补钙,因为除了低血钙性佝偻病,还有一种比较罕见的低血磷性佝偻病,也会出现类似症状。

  宝宝O型腿,一定是缺钙吗?

  1岁多的小冉(化名)是家里的开心果,最近,妈妈发现她的腿有点向内弯,走路也没力气。上次体检时医生说小冉身高偏低,因为小冉的妈妈和爸爸个子都不高,大家也就没有放在心上。小冉的奶奶说,孩子可能缺钙了,建议给小冉吃点鱼肝油。小冉的妈妈觉得还是到医院检查一下放心。结果到南京市儿童医院,检查发现小冉体内不缺钙,而是血磷水平低。

  不少家长看到孩子腿弯,就觉得是缺钙了,赶紧给孩子买各种补钙的产品吃,陈颖说,家长碰到这种情况,最好先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一下,看看孩子是否有佝偻病?是缺钙还是缺磷?不要盲目地给孩子补钙。“佝偻病分两种,一种是低血钙性佝偻病比较常见,一般在孩子1岁以内发病的,还有一种是缺磷引起的低血磷性佝偻病,一般在1岁以后才发病,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是缺钙引起的,导致盲目地补钙。”

  低血磷性佝偻病早期易误诊

  低血磷性佝偻病是儿童少见的代谢性骨病,是由于血磷水平低和活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而引起骨骼矿化不良、骨软化的一组疾病。陈颖介绍,此病多发生于儿童,最常出现的症状就是O型腿和X型腿,严重者甚至于不能够正常行走,并伴有严重的畸形,身体发育受到很大影响。这类患者还经常伴有牙齿疼痛、牙齿脱落,或落后不容易再生长、血磷低下的情况。

  “这种疾病比较复杂,很多孩子早期被误诊,家长往往给孩子补了很多钙,却不见好。”陈颖告诉记者,根据统计发现,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善至少需要半年以上,骨骼的改善需要3年左右才能看到明显的改善,但是很多家长在短期内看不到效果,就对这种治疗方式产生质疑,到处辗转寻医,结果错过了孩子最佳的治疗时机。

  坚持治疗

  定期随访是关键

“我曾接诊过一个9岁男孩,他的腿突然变弯了,被当地医院诊断为低血磷性佝偻病,治疗了不见好,后来家人带他到了儿童医院,我们经过检查确认是甲状旁腺肿瘤引起的低血磷性佝偻病,像这个孩子根本不需要补充磷,只要治好原发病,这个病就自然而然地好了。”陈颖表示,低血磷性佝偻病越早发现,治疗效果会越好,2到3岁以前,完全不需要外科手术,但是如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等孩子都七八岁了,骨骼已经完全变形,就必须要进行下肢畸形的外科治疗。

  陈颖提醒家长,如果孩子患了这种病,一定要坚持治疗,定期随访,“有些孩子吃了一两年的药,家长觉得孩子情况改善了,就擅自停药,不来医院随访,造成孩子又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因为孩子的年龄不同,对钙磷的代谢不一样,需要医生及时调整用药的剂量。只有坚持治疗和随访,等孩子到成人之后的身高和骨骼发育才会相对理想。”


孩子笨手笨脚是种病及时治疗以免错失良机

小雨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写作业、体育课、做手工……总是给人“笨手笨脚”的感觉。他最讨厌上体育,因为踢足球,很多侧踢、停球的动作,其他同学看几遍,快就学会了,可在他这里就动作别扭,手脚极不协调,为此常常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他也不喜欢上语文课,因为他不仅写字慢,而且还老是歪歪扭扭写地出格,为此没少挨老师的批评。

回家写家庭作业也是没少让家长费心,作业半天都写不完,考试也常常因试卷都做不完而成绩极不理想。

在这个暑假,妈妈带小雨来到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做检查,经过系统的评估后,小雨被诊断为“发育性协调障碍”。遗憾的是,由于太晚才被发现,错失早期干预训练的最佳时机。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吴婕翎说,家长在一起最喜欢对比孩子的各种技能, 有一些家长会发现自家的孩子比较”笨“:别人家的孩子三四个月大时,俯卧时都可以把头抬得老高,而自己的孩子俯卧时头都抬不起来;别人家的孩子五六个月都可以坐起来,自家的孩子摇晃两下身子就倒下去;别人家的孩子一周岁都可以走了,自己的孩子还只是扶椅子才敢站着,别人家的孩子都可以拿着笔在纸上乱涂乱画,自己的孩子连笔都握不好……

难道他们天生就是个“笨小孩”吗?其实,如果出现这些一系列的症状,就应该及早到医院生长发育的做评估,也许,“笨小孩”只是得了一种病---

吴婕翎说,这种病叫作“发育性协调障碍”,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时期的特殊发育障碍性疾病,是以运动协调能力发育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造成这种疾病发生的原因,考虑一方面可能跟孕期受到的不良因素,比如缺氧,导致胎儿大脑发育受到影响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跟出生后早期不能为宝宝提供合理的营养来促进其神经发育也有一定的关系。

孩子最终会有一些运动发育的异常表现,比如跑跳等大动作不协调,行为笨拙,姿势稳定性差等,所以这些患儿常常不愿意多去运动;同时,孩子的精细运动也比较差,比如手握笔很怪异,读写困难等,因而患儿学习成绩差。在得不到及时干预时,发育性协调障碍的问题还可一直持续到青春期和青年期。

可见,发育性协调障碍的问题,需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那么,爸爸妈妈该如何早期发现并尽早纠正孩子的这种发育障碍呢?

专家还指出,一般来说,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都会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每一个动作的发育都存在有一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前一个阶段动作的掌握,对后一个阶段动作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样,前一个阶段的动作发育受到阻碍,将有可能会阻碍其下一阶段动作的发育。

所以爸爸妈妈在育儿过程中要多留意孩子每个阶段各项技能的获得情况,比如3个月时是否会抬头,6个月时是否会坐,9个月时是否会爬,12个月时是否会走,拿东西时能不能从全掌抓握慢慢到用手指拾取等。

有条件的可以定期带宝宝到儿童保健科做发育评估,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做适合宝宝年龄的大运动、精细运动等的训练。当发现宝宝在技能的获得上远落后于同龄宝宝,或是动作总是做得极不协调时,千万不要以为这仅是“笨”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提高警惕,请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治,积极配合医生寻找原因并给予纠正,以免影响到宝宝下一阶段运动的发育,将不良影响降低到最小。


一岁孩子吃饼干后发高烧原因家长都没想到

一块小小的饼干,竟能引发孩子一连串的高热。近日,一名一岁八个月大的孩子,高热不退,咳嗽不止,起初孩子的父母以为只是单纯的感冒发烧。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导致孩子高热的元凶,竟是孩子无意中呛入气管的饼干。

妇儿医院耳鼻喉科住院总宋慧芸提醒,五岁以下儿童容易将异物呛入呼吸道,父母要尤为留心。

孩子呛入异物,引发高热不退

9月6日,一名一岁八个月大的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玩耍,孩子一边玩一边吃饼干,不小心将一块饼干呛入气管。“当时孩子就咳了两声,再没有其他异常。”孩子的父母表示,由于孩子咳嗽不明显,并没有留心。回家后,孩子咳嗽加重,父母误以为孩子患了感冒,给孩子服用感冒药却一直不见好。

孩子咳嗽越来越重,9月8日,孩子开始发烧,而且温度越来越高,9日晚,孩子出现憋气现象,父母赶紧将孩子送往医院救治。通过胸部CT图片发现,孩子左侧的胸部支气管竟全部被堵。经过手术后,如今孩子的情况已经基本稳定。

呼吸道异物病例几乎天天有

宋慧芸告诉记者,这位患儿呛入异物后的表现比较特别,“一般人在呼吸道进入异物时,都会伴随剧烈咳嗽、呼吸道痉挛等现象,由于异物导致呼吸道不畅缺氧,面部会呈现青紫色,但是这位患儿情况并不明显,所以父母难以发现。”据了解,在记者采访期间,短短一上午时间,妇儿医院耳鼻喉科就有三名因呛入异物前来就诊的患儿。医生表示,进入九月以来,这种病例几乎天天有。

五岁以下儿童是呼吸道异物呛入的高发年龄段,如何才能预防孩子呼吸道呛入异物呢?

宋慧芸给广大家长提供一些建议:

首先,一定要看管好孩子,不要将容易吞食的异物放到孩子能触及到的地方,小物件以及尖锐的东西要远离孩子。

其次,在孩子进食时,不要逗孩子哭笑。

最后,在孩子玩耍,跑闹过程中,容易摔倒,一定要留心孩子是否呛入异物。


更多资讯,请关注绘阅读

4岁女孩一年来不停打喷嚏,祸首竟是……好多孩子都爱这么做...

相信很多人感冒流鼻涕时

都习惯做这个动作

↓↓↓


然而,小编要告诉你,

做这个动作有风险呀!

4岁女孩一年来不停打喷嚏、流鼻涕,当做“鼻炎”治疗不见好。后来耳鼻咽喉科专家揪出“鼻炎”祸首,竟是鼻腔深处“藏”了一团卫生纸。


以为是鼻炎,结果从鼻里揪出一团“卫生纸”!


4岁女孩文文(化名)家住汉阳桃花岛,一年前莫名开始打喷嚏、流鼻涕,妈妈带着她跑了多家医院均被诊断为“鼻炎”,建议长期用药缓解。近来文文症状又加剧,每晚睡不好、无精打采。转至该医院耳鼻咽喉科,吴爱军教授检查时发现,孩子的鼻子有点红,鼻腔通气受阻,鼻涕带黄色且有腥臭味。他凭经验判断,可能鼻腔藏有异物,长期炎症刺激才出现这一系列症状。


在鼻腔内窥镜检查时,吴爱军发现文文鼻腔深处有一不明异物,他用钳子取出来发现是一团黄豆大的卫生纸,已经发黄、腐烂,鼻腔粘膜也出现感染。


妈妈这才想起,丈夫平时有用卫生纸卷进鼻子清理鼻腔的习惯,可能孩子好奇模仿,不慎将一团卫生纸掉入鼻腔深处,又不知如何表达。


卫生纸塞鼻易致鼻黏膜受损!

目前,文文正在进行抗炎治疗。吴爱军教授提醒,经常用卫生纸卷清洁鼻腔,容易导致鼻黏膜受损出现感染。而用手挖鼻孔可能将细菌、病毒带入“危险三角区”,严重时炎症会导致颅内感染。



另外,婴幼儿极易模仿大人,难免发生意外状况。


如要清理鼻腔,最好用清水或淡盐水清洗,随吸气将水吸入鼻腔,让其充分与鼻黏膜接触,稍停一会儿,再将水呼出,反复1-3分钟,注意防止水呛入气管;对于婴幼儿鼻腔清理,尽量选择熟睡时,用婴幼儿专用棉签蘸温水清理。


清洁鼻腔的错误动作!



来源:楚天都市报、@人民日报


更多资讯,请关注绘阅读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今日要闻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