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后,寒假将尽,家住华北某市的贾女士才松了一口气:“孩子的家庭作业终于做完了!”女儿在一所重点小学读三年级,一项作业是“读《时事画报》电子书,总结三件大事”,“找了半天发现这是清末的报纸,里头是政治漫画,还用了广东方言。”贾女士说,“别说孩子,家长读起来也费劲。”(2月19日《人民日报》)
如果家庭作业“量大题难”,超出孩子的认知、消化和解决能力,让孩子不堪重负,以至于为了不因孩子完不成作业而被老师“另眼相看”,迫使家长“越俎代庖”,不但让家庭作业成为负担,也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未成年学生成长发育有其特定规律,学校、老师应充分根据孩子的这种特点,因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水到渠成,切勿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尤其要引起重视的,是要回归家庭作业的本旨。家长孩子携手完成家庭作业,自然有助于增进家长、孩子的情感交流,并提升孩子的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但家庭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后续,只能是辅助和补充,不能替代课堂教学本身。
学校教育的重点和“功夫”主要还在学校里、课堂上,如果老师上课时不合理规划,只讲个纲目大概,而把大量教学内容、功课等“重头戏”都留到课后,布置到家庭作业中,那就本末倒置,同时也让家庭作业“承载”的功能过多,让未成年学生负担过重,难以招架,只得由家长出面应付,使得家庭作业成为“家长作业”,转嫁为无意义的家长的负担,这本质上是教学方式的变形走样,是学校教育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的错位,不仅无益于孩子获取知识、提升素质,也是老师教学不负责任的体现,完全偏离了家庭作业的本来面目。
家庭作业剑走偏锋,“求多求难求异”,一味追求“高大全”“超前意识”,超出了每个年龄阶段孩子应做、能做的事和作业范畴,异化为“家长作业”,不但无法让孩子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还会让他们饱受挫折感、背负心理阴影,并让许多家长叫苦不堪。这无疑令人尴尬。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决不是一句空话,“家长作业”乱象,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和反思。
智力是大脑活动的能力,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协调反应,也是学习、记忆、思维、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小儿的适应能力、粗心动作、语言等都是小儿智力的表 现。人的大脑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智力高低与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天赋”是每个儿童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先天愚型的孩子是不可能有正常的智力发展,儿 童智力高低也与环境有很大关系。如“狼孩”虽然先天是正常的,但因与狼在一起,所以智力非常低下。另外,儿童智力的高低除与遗传、环境有关外,在很大程度 上还取决于早期教育的成败,成功地早期教育可以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
智力低下又称为弱智,它是指在发育时期内,一般智力功能明显低下同龄水平,同时伴有适应性行为缺陷,引起智力低下的原因可以因遗传原因,如有染 色体异常或基因突变;也可因内分泌异常,如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引起;因严重营养不良,妨碍了脑的发展;因感染如患脑炎、艾滋病、梅毒造成脑的损害; 或因脑外伤导致永久性损伤;或因妊娠时受到放射线,有毒物损伤等等;均可发生智力低下。
根据临床表现将智力低下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
轻度:发育稍有迟缓,如语言发育较晚,生活用语困难不大,但掌握抽象性词汇极少,在理解、综合和分析方面,缺乏逻辑性联系。数学成绩落后,语文能背诵,但不能正确运用。数学上能进行简单计算,但对应用题分析就难以理解。
中度:早期教育如行走、说话或对大小便控制等均迟缓。他们词汇缺乏,吐字不清,表达能力差,抽象概念不能建立。也许可进行10以内的加减或模仿书写,但不能理解其意义。
重度:早期各方面发育均迟缓,对周围的事物反应极差或无反应,大多伴有严重的运动和感觉障碍。不会讲话、只能发单音,不会计数,动作十分笨拙,且只能作些毫无意义的动作,如爬行、摇头、乱抓等,生活不能自理。
极重度:毫无自理生活能力,表现愚蠢、情绪反应原始,不会讲话,只是号叫,各方面都需要护理。
对智力低下儿童进行治疗目前还很困难,绝大多数都无有效治疗方法。但合理的适当的教育与训练都是非常必要的。据调查表明,弱智儿童经过特殊教育,绝大多数智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对智力低下的儿童应根据智力不同程度进行特别的教育和适合训练,尽可能提高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经过特殊教育可以激发他们所存在的最大天赋潜 能,纠正他们的行为和人格障碍,施行行为矫正治疗,培植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对轻度、中度智力低下者可教他们从事简单生产劳动的一些技能,进行职业培训, 使他们以后能参加简单的工作,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对中等智力低下者,首先要进行自身功能康复训练,训练能站立、能走、能自己大 小便、能自己吃饭、生活上能自理。
父母及家中其他成员对弱智儿童也要充满爱心,不要歧视他们,要尽早地对他们进行耐心地教育帮助,挖掘潜能。如发现他们有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新的目标,一点一点地尽可能通过特殊教育把孩子培养成生活自理,甚至能从事生产劳动对社会有益的人。
提到挫折教育,大多数父母想到的可能就是与孩子对抗,从物质上、心理上全面“打击”孩子。但是,那种硬碰硬的方式很可能让孩子一蹶不振,带来更多负面的作用。相反,如果以迂回的方式给孩子“施压”……
挫折教育何必针尖对麦芒
宋人方岳诗云:“不如意事常八九”。
心理学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人生一帆风顺者寥寥无几。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用耐心和智慧去克服困难,则是我们进行所谓“挫折教育”的目的。
但如何进行挫折教育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对琛琛的挫折教育始于饭桌。吃饭向来都是令我很头痛的事情。因为错过了味觉敏感期,琛琛 在吃这个问题上变得很挑剔。而这也正好为我对他进行挫折教育创造了机会。某日,午餐时间。白白的米饭、香喷喷的排骨、色泽翠绿的豌豆、红得诱人的胡萝 卜……然而,面对那一桌子的好菜好饭,无论我们如何劝说,3 岁多的小家伙就是不肯下筷。“我要吃红烧鱼!我就要吃红烧鱼!”望着蛮不讲理的琛琛,先生逐渐失去了耐性——训斥,随后体罚。一巴掌下去,小家伙老实了。 看着琛琛小屁股上那一记红红的巴掌印,我心疼极了。晚餐时,我特意为琛琛做了红烧鱼作为补偿。然而,他吃红烧鱼的时候完全没有我想象中应有的喜悦,看他爸 爸的眼神,依然有些畏缩。那一刻,我的心猛地抽搐了一下,难道这就是我们期待的挫折教育吗?如果小家伙在我们的高压下变得畏畏缩缩,挫折教育又有什么意义 呢?与孩子对着干,我们会不会挫过了头?畏缩、封闭、不自信……那样的一个孩子,是我期望的吗?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天快亮的时候,我脑子里灵光一现,突然有了主意。或许挫折教育还有别的路子?
还是在餐桌上。某个周日中午,望着那盘刚出锅的糖醋鱼,我都垂涎欲滴了,可小家伙竟然不知好歹地将小勺往桌上一搁,随口来了一句:“妈妈,我不 吃鱼,我要吃饺子。”我二话没说,拉起他就出了家门。“好,我们去买菜买肉,回来包饺子。”趁着先生出差的机会,我正好可以实践一下我的新招数。到了菜市 场门口,我掏出一张5 元人民币,交到琛琛手里:“你到那边买一小块姜,两根大葱,其他东西我去买。”自认为与妈妈斗法成功的小家伙兴奋劲儿还没过,居然爽快地接过我手中的钞 票,径直往卖菜的小摊走。我用余光瞥着小家伙,向卖肉的摊位走去。快走到菜摊时,琛琛似乎有些胆怯了,忍不住回过头来看我,我故意将头别了过去。卖菜的小 伙子笑呵呵地招呼着琛琛,小家伙犹豫了片刻,终于鼓起勇气将钞票递了过去。当我买完其他东西,走向他的时候,他也捏着找回来的零钱,提着生姜和大葱向我走 来了。我轻轻拍拍琛琛的头,随后又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回到家,我们手忙脚乱开始包饺子。和面、洗菜、剁馅……擀皮儿,对我这个南方人来说,包饺子可是个大工程。前前后后折腾了整整两个小时,我们的 饺子还没有下锅。我的肚子也叽里咕噜造起反来。饭桌上的饭菜早就凉了,但那诱人的香味还在不断地往外扩散。小家伙终于熬不住了,突然冒出一句:“妈妈,我 饿了,我们还是吃糖醋鱼吧。”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本无可厚非。抗挫折能力应该也包含了这一层含义吧。抗挫折能力强未必就一定要一条道走到黑,既然小家伙在肚子饿得咕咕 叫,短时间里又吃不上饺子的时候,他能改变主意去吃糖醋鱼,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那次包饺子事件之后,类似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发生了。不管琛琛提什么样的 要求,我都毫不犹豫地满足他,只是在答应他每一个要求之前,我都会为他设置些障碍。比如,琛琛想要某个玩具,我给他的钱可能不够数,于是他必须学会等待, 或者放弃买另外一些东西,以凑够所需的费用;琛琛不想吃糖醋鱼,想吃饺子,他必须克服畏惧心理与卖菜的叔叔打交道;他必须自己付出劳动和妈妈一起择菜洗菜 包饺子,同时学会耐性地等待;琛琛想去游乐场玩,他得自己去买门票,他得自己去与管理人员和其他小朋友交涉……
当我很爽快地答应他各种要求的时候,我首先给了他一个愉快的心境。有了这个愉快的心境作为铺垫,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无论能否度过难关,他都不会 过分在意结果了。大多数的时候,小家伙都能很顺利地跨越我为他设置的障碍,偶尔也有不能的时候。当他无法跨越我为他设置的障碍的时候,他可能也会在短时间 里感到沮丧,但他很快就能找到别的替代的方法来排解他的沮丧情绪。就这样,琛琛愉快地经受着各种挫折体验,在与挫折斡旋的过程中,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一点 点增强了。
一提到挫折教育,大多数父母想到的可能就是与孩子对抗,从物质上、心理上全面“打击”孩子。但是,那种硬碰硬的方式很可能让孩子一蹶不振,带来 更多负面的作用。相反,如果以这种迂回的方式给孩子“施压”,我们就可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经受住锻炼,还能将他关注的重心放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降低他的 挫败感,帮助他更加勇敢地去面对眼前的困难。琛琛上了一个传统的幼儿园,又上了一个普通的小学。受应试教育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大多数的老师都会将乖巧、成 绩优异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最高标准。琛琛不是那种乖巧的孩子,他有非常多自己的想法,不会盲从,也不会轻易就屈服于权威,这就使得他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成 了老师需要时时敲敲警钟的孩子。也因此,没少被“请家长”。好在我心态平和,不会太在意老师的那些评价。
每次被“请”,我都会很诚恳地对老师说:“谢谢您,我了解这个情况了。回家我会好好跟孩子沟通。”毕竟,老师所做的一切出发点都是好的。对于他 们,我会心存感激。但回到家,我对琛琛却会这么说:“今天老师跟我说你……等方面表现不错,老师觉得你会成为一个很优秀的孩子。老师之所以要批评你,是担 心你骄傲。他是期望你能做得更好,我也相信你一定会做的越来越好。如果我们在……等方面如何如何做,你就更出色了。”
当我将老师的批评以这样的方式回馈给琛琛的时候,我帮助他从那些令他沮丧的事件中看到了光明,获得了前行的力量。我相信,与其鼓励孩子苦不堪言 地与挫败感做斗争,不如引导他从那些不利环境与事件中看到积极的一面。一旦孩子因此获得一种正面的能量,他的抗挫折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认为功利目的下的教育只会适得其反
审美教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究竟意义何在?为孩子们提供的审美或艺术教育究竟该秉承何种理念,从何处入手?
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前,徐悲鸿的儿子徐庆平院长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认为,审美教育要从儿童开始,但家长们为了功利目的强迫孩子学习艺术只会事倍功半。
作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人,徐悲鸿不仅是享誉海内外的大画家,更是一位美术教育家;在徐悲鸿的四个子女中,三子徐庆平是唯一继承父业者,他是中国最早获取留法艺术史专业博士学位的人;今天,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他也和父亲当年一样,辛勤耕耘于三尺讲坛。父子两代,皆为美术教育诲人不倦,让人心生敬意。
近日,徐庆平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畅谈自己对审美教育的所思所想,他说,“审美教育要从儿童开始,这是我做了几十年艺术教育工作所得出的发自内心的结论。”
“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懂得审美的民族,而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审美,就是一个有缺陷的人……艺术教育将使一国国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高于他国。”
徐庆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上世纪80年代,赴欧洲求学,首入卢浮宫所见一幕,使他受到了极大震动,也坚定了他后来致力于艺术教育的决心。
卢浮宫在周日是免费开放的,徐庆平对本报记者说,他在到巴黎工作的第一个星期天便迫不及待地去探访这座艺术殿堂。“当时,有一群七八岁的法国孩子和我一起进去,孩子们由一位戴眼镜的女老师领着,去参观一间建筑模型展厅,这里有仿照世界上最好的建筑做成的沙盘模型。”徐庆平回忆说,进去的时候,他听到老师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要仔细看,然后,要给我讲讲,希腊罗马式建筑的美和哥特式建筑的美有什么不同。”
徐庆平后来在自己翻译的《西方艺术史》序言中特地讲起这一段,“那次给我的震撼非常大,我深切感到,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懂得审美的民族,而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审美,就不是一个完全的人,是一个有缺陷的人。”
徐庆平举例说,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曾先于美国向太空发射了卫星,这使美国人受到很大震动,他们研究了10后得出结论:自己的教育且最重要的是艺术教育落后于前苏联,“因此,艺术教育对一个国家基本素质的价值不可估量。”
“在欧洲国家,孩子们从小就有去观赏艺术活动的习惯,每到周末和假日,他们总是去看展览、听音乐会、欣赏演出。他们到任何一个新的地方去度假、休息,工作之余总是首选参观博物馆,而且是美术博物馆。”
谈自己的审美启蒙:
“父亲给我和妹妹挑选了张猛龙碑帖,就是希望给我们的第一课,是最有气魄的东西,让孩子有高远的眼光、扎实的基础、博大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
徐庆平认为,“我们的孩子也特别需要从他们幼年起就接受这样的审美教育,养成审美习惯,不断进行审美和美的比较。他们就会有一种开阔的美的视野,他们对美的理解会很全面,这种审美习惯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
徐庆平说,父亲徐悲鸿也正是在他幼年时代开始对其进行艺术启蒙的教育,这种熏陶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让他终身热爱书法。
徐庆平4岁时,徐悲鸿开始教他练字,“父亲从琉璃厂给我和妹妹买来了毛笔字帖,每人一本,叫《张猛龙集联》,是那种古老的线状字帖。”徐庆平回忆说,当时每天要写两页大字本,是对着字帖临摹。
集子的扉页上,徐悲鸿写了两句话:“拔山盖世之气,长河大海为词”。意指碑帖的气魄拔山盖世,而词的气魄如同长河大海。徐庆平说,张猛龙碑是他所见过的最有气魄的碑帖。
“学书法的人都有体会,字越大越不好写,小字写得很漂亮,放大一看毛病全出来了。我原来一直以为,真正的张猛龙碑恐怕应该是大字。直到30多岁才第一次看到张猛龙碑。”
那次,徐庆平独自去泰山游历,在孔庙的廊檐下,他意外发现了张猛龙碑。“绝对出乎我意料,真正的张猛龙原碑,每个字只有指甲盖大小。”
字如其人,父亲之所以选择张猛龙碑帖给他和妹妹做教材,正是期望他们能从中体悟到做人的品质,“那种大度、开阔、坚实、雄强,父亲希望我们从小就学会欣赏壮美的东西。”而这些,徐庆平在自己已过而立之年后才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为此他终生感激父亲。
谈儿童的审美教育:
“艺术是最自由的东西,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身边发现千差万别的美,但如果他们没有审美习惯,不是真正愿意追求美,被强加的东西很快就会被抛弃,反而会事倍功半。”
徐庆平表示,就审美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启蒙教育。
实际上,中国中小学学校里的音乐、美术、写字等课程,就是很好的训练,也是一种很好的制度设计,足够给孩子们良好的启蒙教育,“一个关键点是,我们应该重视让这些课真正达到课程设计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此外,要鼓励孩子多参加艺术活动,把去博物馆观展、看演出、听音乐会、看美术展览变成一种习惯。这都是在进行学习,而且是比课堂知识更重要的学习。
“广东在全国最先让写字课、书法进入孩子的课堂,我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举措。”他说,中国在造字的时候就是书画结合,孩子们练习写毛笔字就是最普及的审美教育。
如今,家长们对艺术教育不可谓不热心,他们热切的督促孩子学习音乐书画,甚至希望孩子能借此在高考中获取加分。对此,徐庆平说,“我们应该抛弃这种功利主义,真正把它当成孩子素质的教育。”
他说,审美主要通过形状、颜色和声音三个方面培养,画画、唱歌都是审美,“我们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审美,不一定非要付出很多时间和金钱。艺术是最自由的东西,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身边发现千差万别的美,但如果他们没有审美习惯,不是真正愿意追求美,被强加的东西很快就会被抛弃,反而会事倍功半。”
还有些家长认为学习艺术会耽误孩子的文化课学习。对此,徐庆平说,“如果一个孩子非常喜爱艺术、注重学习,在这方面的天赋得到发展,说明其形象和抽象思维将得到很好的开发,将会使他们看问题更全面,更具创造性和想象力。
日前,在江苏卫视脑力竞技节目、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中,出现意外一幕:在中国与意大利“最强大脑”国际对抗赛当中,同为12岁的记忆天才李云龙与意大利少年安德烈同台竞技,两人都在极短时间内准确还原了51对新人的出场顺序,令人惊叹。然而,李云龙一度因不堪压力重负,在比赛现场放声大哭,虽然后来因用时更短胜出,却惹来了部分网友和观众的批评,认为他虽然赢得了比赛,但心理脆弱“输不起”。不仅如此,李云龙父亲高强高压、令儿子难以喘息的教育方式也遭到各方质疑,还有人评价说,这场较量充分暴露出中国式教育的失败,是一场令人心情沉重的胜利。
相较之下,12岁的安德烈虽然年纪轻轻,却始终表现得比较镇定,享受比赛过程。而当李云龙情绪崩溃时,他并未因此表现出丝毫窃喜,而是因为同情和难过,与对手一同落泪。而最终,当评委宣布李云龙获胜的时候,安德烈大方送上祝福,这一幕让身为主持人的蒋昌建也颇为感慨:“李云龙的胜利让我感动,但是安德烈的眼泪征服了我。”
在儿童教育界一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个莫扎特。”不少教育专家都相信,每个孩子都拥有与生俱来的艺术天分和创造力。如何在孩子幼年时,及时发现他们身上潜伏的“莫扎特”?对于那些业已显现出非凡天赋的孩子又该如何着手培养,让才华的种子发芽壮大而非流逝?当这些问题困扰不少家长时,10岁的伊拉克摄影天才卡马尔和8岁的华裔钢琴神童余峻承成为近期新闻报道的热点,他们的故事为回答这些疑问带来了一丝新的启发。
教育天才,
“虎爸”模式可行吗?
据了解,李云龙7岁开始学习魔方,8岁就已经成为WAC(世界魔方组织的儿童组别全球大赛)冠军。承载着父亲李勇梦想的李云龙从小就接受到十分严格的脑力训练,课余非但没有时间玩耍,每天回到家还要接受2小时的高强度练习,节假日也必须到处上课和比赛,这样枯燥的勤学苦练让李云龙有些喘不过气来。当评委问李云龙梦想是什么,他一脸茫然地说:“没有。”
与之截然相反的是,身为同龄人的安德烈却在享受童年的自由和快乐—他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周末,每天可以有半天时间踢足球。当被问到人生中最有意义、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时,安德烈的回答显得耐人回味—并不是“取得意大利《最强大脑》的冠军”,而是“与爸爸和堂兄们夏天的时候在海滩上生篝火,在漫天繁星下睡觉,整晚都呆在海上等待黎明。”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比赛中,李云龙一度误以为自己在答题过程中出错,哭得非常伤心,但事实证明,他给出的新人排序其实是正确无误的,是他承受的心理压力作祟,让自己乱了阵脚。
“在这场比赛中,看到了中国教育的悲哀,无论输赢,李云龙的放声哭泣决定了他的未来。从他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表现上已经输得很彻底了。”节目播出后,网友“小武丫头”的这番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网友“竹妖笑”更加指出“李云龙赢了比赛输了生活,安德烈虽然输了比赛但赢了人生。”
不少网友认为李勇“虎爸”式教育方式是导致儿子心理脆弱,临场抗压能力低下的“罪魁祸首”,李勇的教育虽然某种意义上说激发了儿子的天才,但是却让他过早丧失了童年应有的快乐、梦想和童真,这样的成才观、成功观应予以反思和纠正。
比赛当日,坐镇节目现场的几位嘉宾也直言不讳地向李勇、李云龙父子提出告诫。著名羽毛球教练李永波殷切期盼李云龙的父亲,给他更多休息放松的时间,场上的压力是平时长期积累所致,以牺牲童年换取的光环,未必值得大家学习和效仿。另一位嘉宾陶晶莹也明确表示,虽然比的是“最强大脑”,但是,“人最重要的是身心均衡的健康”。她建议李云龙多交朋友,多运动,“你一定要有所改变。”
在南方日报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家长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全职太太吴女士有一个2岁的女儿,她对于“虎爸”式的教育并不持完全反对态度,她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负责人,想为孩子的前途铺好路,这个初衷是好的,但是,过分刻意、‘揠苗助长’式的强化训练,有可能会适得其反,给孩子心灵成长带来隐忧。”
有一个6岁女儿的公务员黄先生,对待这个问题则显出一丝困惑。他的想法是,在保证女儿的成长“比较快乐”、“比较自由”的前提下,留心发掘她的天赋。“之所以加‘比较’两个字是因为小孩的成长不能太过随意,放任自流,一定程度的严格是必要的。”同时,他也表示,“孩子在成才的道路上必定会有一些牺牲,特别是那些有天赋的小孩”,所谓有得必有失,身为家长怎么掌握好这个度,他坦言自己仍在摸索之中。
兴趣是最好的催化剂
10岁的伊拉克男孩卡马尔如今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兼职摄影师。他的父亲哈西姆·纳阿玛尼是一位职业摄影师,他常常喜欢带着卡马尔四处拍照采访。在父亲的熏陶下,卡马尔从4岁起,就开始跟着父亲到处参加巴格达的各种发布会活动,当父亲工作时,他也在一旁一同拍摄,还会十分认真的拿出笔和纸来做记录,颇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范。等照片冲洗出来之后,哈西姆惊喜地发现,有些时候卡马尔竟然拍得比自己还要好。
哈西姆说:“卡马尔从小就显得与别的孩子不一样,他喜欢安安静静地研究相机,总是试图找出相机里面藏着的秘密。”课余的时间里,10岁的卡马尔喜欢背着相机在巴格达的大街小巷游走,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他很小时拍摄出的照片就已经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平了。不仅如此,卡马尔还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拍摄思想,他钟情于拍摄巴格达优雅含蓄的风土人情,源远流长的历史古迹,包括丰富多彩的时尚潮流和生活气息。在他的镜头里,世人印象中危机四伏、冲突频繁的巴格达显现出“岁月静好”的另一面。
仅有8岁的华裔“钢琴神童”余峻承只要坐在钢琴前,就可以凭借自己的记忆演奏出40多首古典钢琴乐曲。据母亲许海慧介绍,在小峻承2岁时,母亲曾带他去参加一场派对,中途偶然听到儿歌“玛莉的小绵羊”,于是,他马上坐在钢琴前,弹出一模一样的旋律,但当时他从未学过钢琴。
小峻承一鸣惊人之后,父母并没有马上安排儿子去音乐学校接受严苛的专业训练,而是让他在家自己练琴。每天,小峻承平均练琴4到5小时,有时兴致大发还会超过7到8小时,主要由他自己掌握,母亲始终陪伴左右。除了钢琴,小峻承在其他方面同样表现出超龄的能力,他的数学程度达到了高中生的水平,还很喜欢读莎士比亚的英文作品。
专业心理辅导老师胡朋利告诉记者,对于孩子的潜能天赋,家长不需要特别急于“挖掘”和盲目“栽培”,最好是遵从自然成长规律,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例如带他们去参观画展,和他们一起参加体育活动等,引导他们自己去感知、接触、探索,从而发现世界与自身,而不是越俎代庖,代替孩子决定参加某个兴趣班,这样他们才能在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外部环境。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温忠麟教授指出,有天赋未必可成才,有效训练是成才的重要途径和保证,但前提是让孩子有选择和尝试的机会。“刚开始,孩子自己也可能不知道喜欢什么,只有通过尝试和一段时间的学习,孩子才能在那些他们感兴趣又容易上手的领域里显出天赋。”
此外,温教授还建议,早期教育不要指望孩子学得多好,要以鼓励为主,如果孩子尝试过了,天赋能力并未呈现,而他自己也不感兴趣,放弃发展、转移精力并不见得是坏事,家长应该对这样“半途而废”的情况具有心理准备。即便是顺利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和长处所在,进入了后期有意识的定向培养阶段,也不应忘记,兴趣是最好的催化剂,切不可令孩子因为接受训练而丧失乐趣,甚至是望而生畏。
培养天赋勿忘情商教育
“广东省家庭教育金牌讲师”吴自雄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家长们应细心观察孩子除了学习成绩之外的表现,特别是当父母在某一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时,孩子因为遗传、耳濡目染等原因,必定会受到影响。除了要做到寓教于乐,根据孩子自身特长因材施教之外,吴自雄特别强调,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即情商。
他认为,李云龙的父亲只是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略了儿子情商的发展。他说:“情商包括三方面的素质,思辨能力、自控能力、自我平衡能力。只有将这3面做好了,孩子才更容易走上成功的道路。”
另外,还有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学者指出,对于那些天赋异禀的孩子来说,更是需要特别提防出现情商、智商发展不同步、不协调的情况出现。几年前,英国一家电视台曾经播出过一部名为《天才儿童》的纪录片,片中的10名天才儿童尽管才智超群,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敏感、孤独、自卑、好胜等问题,经常会因为追求完美而在心理上背负重荷,以致情绪失落。更重要的是,通常他们都很难融入同龄人的圈子,彼此存在严重隔阂,缺少一同玩耍的伙伴,导致社交能力贫乏与人际关系障碍。
“所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孩子要成才,学习和训练是少不了的,并且必须坚持训练。但家长要分配一定的时间,让孩子户外活动、锻炼身体、开阔视野。还要经常抽时间与孩子沟通,对所见所闻进行评价,引导孩子的价值判断。”温忠麟教授指出,李云龙承受能力差,可能是压力太大、或者期望过高所致,在教育孩子保持平常心,努力完成本分的同时,家长本人更需要补上情商这一课,尤其注意两点:一是避免过分“望子成龙”,切忌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而应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理想,并对此予以充分尊重;二是戒除“重结果、轻过程”的功利心,防止培养孩子一定要见到“成效”或者收到“回报”之类的心理。
“特级教师”李启云则建言,家长在积极创造条件与机会、让孩子一展所长时,不妨多陪伴、表扬与鼓励,最好家长也能积极参与其中,增强亲子关系。因为无论是言谈举止、为人处事还是个人专长,父母的表现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父母在多个方面都应给孩子做好表率。
“我们应该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长处,有各自独特的天赋,你只是在某个方面比人强,在其他方面,很多人比你强。就算是自己的强项,一山还有一山高。天赋可以让人增强自信,但不能因此就产生优越感,甚至忘乎所以,而是应当心怀感恩。对于同学和同伴,无论能力高低,都应当平等对待、乐于助人。所以,让孩子学会平等意识,保持谦逊、平和、友善之心是很重要的。”温忠麟教授如是说。
专家支招
智商高的人易于成才,而情商高的人易于成人,一个人的成功通常是智商和情商双赢的结果。成长过程中,孩子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那么,想要培育孩子才能的同时,又能促使其心理素质的提升,家长们具体该怎么做呢?
温忠麟教授提到,首先,家长可以通过做游戏等方式,对孩子的天赋进行一些初步的甄选和训练,并从内部参照和外部参照两个角度进行评估。所谓内部参照,就是将孩子有天赋的方面与其他方面的能力比较;所谓外部参照,就是将孩子的天赋能力与同龄孩子的同类能力比较,通过这样两个维度的参照评估,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天分的突出程度及发展潜力。那些有望发展成为专业优势的能力就是有效用的,应当予以引导和鼓励,但需要提醒的是,一些没有明显“效用”的天赋能力,并不是一无可取的,它们也可以用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据温忠麟教授介绍,早期幼儿学习和训练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轻松就可以学会,或者是简单、重复训练;二是有点难度,要花些功夫才能学会,或者是刻意诱导的训练;三是困难的学习,甚至会让人畏惧的训练。如果能针对孩子特长,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做第二类训练,那么孩子是有望成才的。但如果家长期望过高,求全责备,大量进行第三类训练方式,即便是有一定根基的孩子也很可能放弃。
吴自雄老师则表示,思辨能力、自控能力、自我平衡能力是培养孩子最重要的3个因素。无论是培育智商或是情商,最好都让孩子主动解决问题,不要事事代劳,以提问的方式,比如“你说呢?还有呢?然后呢?”促使其自己思考、自己辨别、自我控制等一系列能力。
快速反应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你应该马上采取行动进行干涉。“安全第一”是与孩子相处的首要原则,任何情况都不例外。
所以如果孩子的违规行为危及他的安全,你的快速反应就至关重要。
10-20秒:
保持冷静先安顿好自己的心情,尽量保持冷静。如果实在不能控制,可以发作,但发作的方式很重要。如果你想大喊,千万别喊:“你这个讨厌鬼!”你可以喊:“天哪!”这样你既发泄了自己的怒气,又不会令孩子觉得受了伤害和侮辱。
20-30秒:
情势评估用几秒钟时间想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对你非常重要。除了冷静地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还要弄清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开始蛮不讲理地吵闹,有时只是因为他觉得饿了。
30-40秒:
说什么你的语言要尽量简洁。孩子除了需要了解自己做错了什么,他还得知道怎样做是对的。——“我们一般都不画在墙上,而是画在纸上。”说完这些,你就该就此打住。小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简单的话往往容易给他留下较深的印象。
40-50秒:
要留教训有的父母认为处罚对管孩子非常重要,但专家们却不同意,认为处罚只有在你所有的解释和说服都不管用的情况下才需要,而这种情况其实很少见。通常,你只要把孩子手里的巧克力拿走,同时告诉他:“今天不可以再吃巧克力了。”就能达到目的。
50-60秒:
强化效果儿童教育和心理专家们那里流传着做父母的8字箴言:始终如一,说到做到。别看孩子小,他们的思维方式可是很有逻辑性的,他们会认为“如果爸爸妈妈没有说到做到,那他们的话也就可以不听了”。所以,在规范孩子行为方面,你的规则可以很少,但一定要坚持贯彻到底。记住永远不要对孩子说威胁的话。
其实,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你们大可不必如此紧张。固然,零岁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我们并不是专业的教育家,过度的紧张只会使我们更加不得要领。如何才能让教育变得简单,让我们每一位年轻的父母都能放松心态,缔造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零岁教育呢?
婴儿的零岁教育教什么?
关于零岁教育
零岁教育,很多专家定义为从出生到1岁的教育,但我更倾向于“无限接近零岁的教育”这一说法。因为许多实例证明,胎儿在妈妈肚中孕育的时候就能接受不同的信息。孩子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具有不同的个性。教育不是始于出生那一刻,而是始于怀孕期间。因此,如果以出生那一刻为中心的话,零岁教育应该涵盖它的之前(怀孕期间)和之后(1岁以前)的这一段时间。
零岁教育教什么
如何让零岁教育变得简单?我想我们首先应该来思考零岁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才算是实现了真正成功的零岁教育?
不可否认,很大一部分父母如此推崇早期教育无非是想让自己的宝宝变得更聪明,甚至成为天才。的确,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早期教育可以培养出天才,许多名垂青史的人物都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例如莫扎特,贝多芬。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些接受特别教育的孩子,会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惊人成绩,而产生其他“并发症”。这些才华横溢的伟人们,他们的人生既有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丰富多彩和美满幸福,也有曲折起伏以及与常人不同的精神磨难。以莫扎特为例,他身染重病,在父亲死后,生活窘迫,形同乞丐,在妄想和忧郁中英华早逝,年仅35岁。贝多芬嗜酒成性,52岁得了黄疸,53岁吐血,57岁离开人世。
固然,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可以造就天才,但如果没有心性和人品的培养,就无法给予天才幸福的人生。所以我认为零岁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聪明的宝宝,也不单单是为了培养天才和高智商,零岁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心性和人品,我们可以称其为“心灵的教育”。知识性的问题可以通过以后的努力去弥补,但是,心灵的问题却不能弥补,他会因为时机的错失而永远错失。
婴儿的“特殊能力”
说到心灵教育,似乎让人觉得很难很难,其实它并不难。因为每个孩子都具有“类型认识”这种“特殊能力”。
我们也许已经注意到:才出生几天的婴儿就能分辨母亲的声音,记住母亲的长相;幼小的孩子还不认识字,却可以指着"coca cola"的招牌说出那是可口可乐。我想,像这样让大人吃惊的事情绝对不会少见。
那是因为婴儿和幼小的孩子都具有原封不动的接受影像的“特殊能力”,他们能发挥这方面的"特殊能力"是因为孩子和大人的认识方式存在着差异。婴儿不仅仅是通过看母亲的长相去认识自己的母亲,而且还通过母亲身上的气味、声音、搂抱方式和姿势等综合性的感受去认识自己的母亲。对婴儿来讲,“母亲”是包涵有自己全部感受的母亲。
成人看到“coca cola”的招牌时,是通过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去认,然后才读出“可口可乐”,而幼小的孩子是将招牌上的字体作为一个整体去看,然后读出“可口可乐"。也就是说,孩子具有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去看的能力。日本教育家井深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类型教育理论”。“类型”一词来自英文“pattern”,婴儿通过“类型”,不仅可以认识声音和文字,而且还可以认识无形的东西和抽象的事项。例如,母亲在说“谢谢”的时候,婴儿是把“谢谢”所包含的礼貌行为、氛围以及语言和表情等所有的内容作为一个类型去认识的。也就是说,婴儿在还没懂得“谢谢”的意思之前,他是把“谢谢”所涉及的一切内容,如语言、行为和氛围等作为一个整体去接受的。
如果我们可以把这种类型认识的积累称作教育的话,那么不论是心灵教育,还是零岁教育是不是都可以变得非常简单和自然了?
让宝宝从小学会爱
现在,我们就以帮助孩子从小学会爱的能力为起点,开始我们简单的零岁教育之旅吧!
正因为孩子具有“类型认识”这种“特殊能力”,所以要让孩子学会什么是爱,我们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向聪明的宝宝展现什么是爱即可。宝宝从在妈妈肚子里开始就成长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家人之间充满爱意、互相关心、互相体谅;出生以后,大人经常对婴儿温柔地呵护。这样一来,婴儿就能通过“类型认识”很容易地感受到家人的爱,并对它进行吸收。当然,婴儿这时候还不明白这就是“爱”。可是当婴儿长大后知道“爱”这个词时,他就明白什么叫做爱,并通过自己切身的感受去深深理解它。这时候,他对爱的理解便不再停留在对字面的抽象理解上,爱人便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能力。
但是,如果婴儿在这个时期没有接受到这种关于爱的类型教育,即使他以后长大了也很难真正理解“爱”,而且即使他心里明白也不会有爱的行为,因为他没有学到爱的行为。
让宝宝成为像你那样的人
我相信每对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有一个期望。可是,要让这个期望变为现实,仅仅用语言告诉他是不够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办?不要紧张,别忘了,孩子具有“特殊能力”!
人的能力、个性和爱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因为他们从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感受到的类型教育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如果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父母之间相互体谅、尊重老人,那么即使不用语言去教,婴儿也能自然而然地学会父母的行为方式和说话方式。等婴儿长大以后,父母的行为方式就会再现在孩子身上,使孩子也成为一个温柔体贴的人。反之,如果是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你能想象会发生什么吗?
因此,要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吧!
缔造独一无二的零岁教育
现在,你还会因为不知道如何对孩子实施有效的零岁教育而感到迷茫和紧张吗?我想答案已经很明显。不管别人怎么说,每对父母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每个家庭都能给予孩子不同的类型,从这一刻开始,快乐出发吧,缔造属于你自己独一无二的零岁教育!
所谓阅读,就其狭义的概念来说,是从书面语言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形式,是信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阅读是怎么一回事?阅读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养料。”
“现在许多家长很重视早期阅读,不过采取的多是‘填鸭式’教育,从小就教孩子认字、背唐诗宋词,生怕自己孩子识的字比别人家孩子少。其实家长忽略了幼儿的兴趣培养远远比单纯知识灌输更重要,识字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在昨天上午南京市民学堂“早期阅读与思维发展”的讲座上,江苏教育学会会长周德藩给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支招”,他说:“采取‘游戏式’认读,8岁认读3000个汉字完全可能!”
一般说来,阅读要以掌握一定数量的文字、语词为前提。因此,提起婴幼儿阅读,人们常会产生疑问:孩子不识字,怎么阅读呢?习惯上,人们常把婴幼儿的阅读等同于学龄阶段的阅读。其实两者之间由于年龄的不同,在行为表现上也是有明显差别的。早期阅读是指婴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前期阅读准备和前期书写准备,其中包括知道图书和文字的重要性。北师大教育系刘炎教授曾对此作过专门的研究。她认为婴幼儿凭借以图像、色彩、成人的语言以及文字来理解的、以图为主的低幼儿童读物的所有学习活动都是早期阅读。
周德藩说,4岁以下的孩子有种特殊记忆能力,比如认中文字,跟笔画多少是没有关系的,他们记住的是整个字形,不需要反复背诵,因此比成人更容易记住繁体字。这种特殊能力,过了4岁会慢慢消失,很多家长常轻易地让孩子的这种特殊能力失去了,很可惜。所以,在0到8岁,开发孩子的早期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在的家长不是重视早期阅读的方法,买回一大堆图文卡、认图识书,强迫孩子认字,可孩子的兴趣往往只有十来秒,被家长逼急了还会产生厌烦情绪。
由此可见,婴幼儿早期阅读概念比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宽泛得多,它是指0-6岁的婴幼儿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口语,甚至还有身体动作等综合手段来理解对色彩、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符号的所有活动。
婴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早期阅读的材料、早期阅读的方式等呈现出阅读目标启蒙性、阅读内容直观性、阅读方式综合性的主要特点。
“正确的早期阅读该以儿童生活为主题,增强趣味性,效果才会好。”周德藩建议,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熟悉的周围环境或是喜欢的事物,路上的广告牌、商店的招牌都是认字的好对象;“亲子阅读”可以营造温馨的氛围,增强阅读兴趣,孩子的早期阅读,跟父母的关系最大,反对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保姆;幼儿园可在各项文体活动中渗透“认读”;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增加“认读活动课”。周德藩提醒家长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顺其自然,阅读兴趣高了,认字自然也就多了。
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来自紫玫瑰的小窝日志!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国内的小朋友们快放寒假时,阿根廷的幼儿园也要开始放暑假了。最近,人在阿根廷的Anton妈晒出的儿子这学期的一些手工作品照片成了亲子群里的大热话题。“国外的幼儿教育看似都在轻松地玩耍,实际上大到爱护环境、亲近自然,小到与人相处、动手动脑,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其实一直在不断地学习。”从这些稚气的图画和手工制作中,我们不妨看看国外幼儿园是怎样进行艺术教育的。
4岁就下厨,国外流行厨房教育
Anton妈说,老外非常注意培养孩子从小就帮助做简单的家事。刚刚过去的这个圣诞节,儿子从幼儿园带回了自己做的圣诞小饼干。“儿子的幼儿园里在kinder4阶段(四岁班)就开设了烹饪课,老师会带他们一起烤饼干、打果汁、拌沙拉等,做一些不使用明火的简单餐点。课外活动也可以选择参加cooking的项目。”
在阿根廷,每个小朋友在幼儿园里都有一顶印着自己名字的厨师帽。孩子们还会把在幼儿园里做的各种小点心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父母也都会对他们的劳动给予热情鼓励。
对于孩子们来说,烹饪其实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如同我们小时候,在爸爸妈妈包饺子时,自己也在一旁拿块面团捏小人,这是温暖一生的美好记忆。”
画什么,怎么画,抹去吧
“我记得我们小时候上幼儿园,美术教育基本走整齐划一的路线,比如画我的家,大家基本都是一个尖顶小房子,房后一棵树,房前几朵花,然后
三个小人手拉手,代表自己和爸爸妈妈。”Anton妈说,一些所谓的儿童画,一说畅想未来就是人在宇宙建房子、在海底漫步,从笔法、构图到色彩都
训练有素、无可挑剔,可如果连孩子最宝贵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被复制成了一个模式,这样的教育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
而阿根廷的老师从不规定孩子们画什么,怎么画,自己抹去吧。对于小孩子来说,画什么象什么的确难得,但如果能够抛开一些套路式的技巧,让他们自由地、充分地去发挥想象力岂不更好?
“儿子这学期的部分图画,感觉都是毕加索风格啊。”而画画工具也是天马行空,彩色胶水随意挥洒也行,除了双手,一双小脚丫也可以充当画具。老师亲身示范后,孩子们轮番上阵。大作就是这样诞生的。
手工材料也很随兴。用冰棍棒制作小蜜蜂,泡沫塑料制作的小蝴蝶。家里的废报纸、纸箱纸盒、购物袋,还有一些没有用的零七八碎小物件,家长都可以收拾干净后拿到学校,成为手工课的材料,这对孩子如何进行废物利用,培养环保意识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言传身教。
不管我们身处哪里,相信所有的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宝贝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孩子就是孩子,与其过早地攀比几岁就能认识多少字、会多少以内的加减法、可以讲多少英文,不如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开朗的性格,更能使他们终生受益。”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智力,还有精神方面、道德方面的教育,要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是快乐,而不是每天都将孩子囚禁在课本前,但愿家长们
都能够明白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教育!
暗示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暗”,即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稚嫩的心灵。它是一把双刃剑,其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暗示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态。与说理教育相比,正确的暗示更有利于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使教育含蓄委婉,无形中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举止、以及坚强的情感意志。消极的暗示则是孩子心灵的腐蚀剂,除了让孩子情绪低落、产生自卑和自弃心理外,还可能误导孩子接受某种错误的信息或概念。
他具体分析道,例如,家长以“孩子从小就胆小、害羞”解释孩子不愿意招呼他人的原因,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暗示孩子"我本性就是胆怯内向型",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也使孩子默认了对自我性格定型的害羞、胆怯元素,不利于孩子人际交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