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饭后散步

来源:laishu.com 作者:Laishu
导读: 【饭后散步】健康母婴知识最新推荐阅读,有关【饭后散步】的健康母婴知识最近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饭后散步】包含的最新内容是什么【饭后散步】一起来看下最新详情内容。
【饭后散步】健康母婴知识最新推荐阅读,有关【饭后散步】的健康母婴知识最近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饭后散步】包含的最新内容是什么【饭后散步】一起来看下最新详情内容。

2岁男童报5个班狂掉头发早教越早越好?

近日,有媒体报道,跟着父母在上海生活的2岁半男童东东成片掉头发,回武汉探亲时,带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斑秃。医生追问发现,导致孩子掉头发的祸首,竟是报考知名幼儿园的压力太大、连报了5个培优班所致。

两岁半的孩子,正是躲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却因学习压力大导致晚上睡觉经常满头大汗、半夜频频惊醒,并开始成片掉头发,这让人细思恐极:对孩子来说,这是怎样一个童年?

胎教:还没有科学依据

著名育儿专家张思莱在其《张思莱育儿手记》中分享了自己女儿怀孕期间询问自己是否需要给孩子胎教的经历。

胎教在我国已经盛行了10年左右,但有关胎教究竟有无科学性的争论还很是激烈。主张胎教的人认为,通过母体给予胎儿有针对性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刺激,神经系统和各个器官的功能得到合理地开发和训练,进而促进其大脑机能神经系统机能的成熟,最大限度地发掘胎儿的智力潜能。现在流行的是音乐胎教、语言胎教、触摸胎教等,尤其以音乐胎教宣扬得更多。

著名儿科专家丁宗一教授说:“胎教没有严格的生理学研究基础,不利于胎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对所谓的胎教给予了中肯的批评。

他的理由是,对于胎儿来说,大部分在子宫封闭环境中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没有自主的认知能力,因此也无法接受教育。无论是音乐还是抚摸,所谓的胎教都是在人为地干扰胎儿的正常生活环境。胎儿生长发育的好坏是由诸多因素协同作用才能决定的。

关于看漂亮的图画就能促进胎儿的视力发育更是无稽之谈。因为每个准妈妈的美学观点不一样。又何谈对胎儿视力和智力发育有好处呢!至于抚摸胎教更是在干扰胎儿安静的生活环境,因为孩子在胎动时可能是伸懒腰、活动活动手脚,因此在此时拍打胎儿会引起他的躁动不安,影响他进入睡眠状态,时间一长就会影响胎儿正常发育。

所以,张思莱对女儿的建议是:“不要做这些所谓的胎教,而要做到在怀孕期间摄入全面均衡的营养,保持愉快的心情,多呼吸新鲜的空气,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你和胎儿的健康。不要拿孩子去试验还没有科学依据的胎教,如果出了问题,我们将一辈子得不到安宁。”

0-3岁:家长是最好的老师

国内的一些早教机构,良莠不齐,选择一个合格的比较难。因为我国对于0-3岁婴幼儿的教育还没有纳入教育体系中,目前还没有行业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的考核和评估,因此早教机构学习的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符合婴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点就更难说了。

早教机构的亲子班招收的对象是0-3岁的婴幼儿,这个阶段是婴幼儿与父母形成亲密依恋的关键时期。其教育方式是父母与宝宝在老师的指导下教会家长如何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孩子,指导家长及时发现自己孩子发展的潜能,促进宝宝更好地进行全面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同时,家长在亲子班的活动中也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更好地成为一个合格的家庭教育者。对于独生子女来说,亲子班中有很多同龄的宝宝,有利于孩子的交往能力的发展,为宝宝日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不是上几个亲子班就可以了,关键是要为孩子提供一个丰富而科学的教育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家长就是孩子的老师。

早教,其实你一直都在做

早教,简单来说,就是自宝宝出生后进行的早期培养。那么问题来了,奶奶用红色小球在宝宝眼前移动来锻炼目光追物的能力,算早教吗?每次宝宝舒服的洗完澡后,妈妈给宝宝做抚触,算早教吗?爸爸在每天临睡前的亲子时间给宝宝念故事书,算早教吗?

著名儿科医生崔玉涛的观点是:当然算!其实,早教,爸爸妈妈每天都在做着,只是可能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罢了。宝宝的早期引导和培养在每天的育儿生活中都在进行着,宝宝生后的第一年是建立安全感、感官发育、肢体运动及手部精细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离不开爸爸妈妈的陪伴、呵护、关爱和正确引导。

原因:中国父母不自信

现在物质生活改善了,许多人都以为有条件把孩子教育成一流的孩子,但一流的孩子又没有别的标准,所以认字就好像成了一个标准,这完全是一个误区。

中国的年轻父母太缺乏教育孩子的自信。

其实,没有谁天生就会做父母,尤其是抛弃了上一辈传承的教育方法,去接受一个新的理念,是一定需要学习的。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看来,中国有许多父母缺乏对教育的真正了解。建议年轻父母们要学习科学知识,也要向实践学习,努力掌握儿童发展的规律,让孩子全面发展,慢慢成长。

家长奋起使自己成长了,孩子的问题马上就好解决了。就好比为什么不提倡早教认字,只有真正把道理讲透了,并看到结果,家长才会遵循、坚持。

来源:健康时报

宝宝肚脐眼到底能不能抠?纠结这么多年终于有答案了

有妈妈说,在给宝宝洗澡时,发现肚脐里面脏脏的,很想给娃清理,但想起老人常说宝宝肚脐再脏也不能碰,抠了会肚子疼,还会伤害宝宝内脏,这是真的吗?

相信很多家长都听到过关于抠肚脐的各种说法,你也许还警告过自家的宝贝“不能抠肚脐,会肚子疼!”

总所周知,肚脐是宝宝人生中的“第一道伤口”,宝宝尚未出生时全靠脐带那根“管子”来吃饭、喘气。出生后才会被剪断,之后会渐渐愈合,留下一个凹陷“藏污纳垢”。

不少宝宝到了1岁左右慢慢对自己身体好奇,会下意识的去摸自己的肚脐眼,那么小肚脐到底能不能抠呢?

肚脐里的脏东西是什么?

肚脐处的皮肤是非常薄弱的,通常是一个小凹陷。自身会分泌汗液、皮脂皮屑等东西,加上洗澡时流入的水渍等,长久混合就会形成污垢。这些脏脏的污垢积在肚脐的沟缝中不易清除,即是咱们俗称的“脐屎”。

而且,抠过肚脐的都知道,里面的脏东西有一种怪怪的味道,那是肚脐内的细菌分解营养物质时,所散发的味道。

PS:有的宝宝肚脐内凹,有的宝宝肚脐外凸,这因人而异,取决于脐带残余部分是如何愈合的,而与剪脐带的方式无关,随着宝宝的发育,外凸的肚脐也有可能会凹陷下去。

肚脐到底能抠吗?

不可以!

不要以为小小肚脐眼抠一抠不碍事,肚脐还跟别的皮肤不一样。

肚脐眼是与内脏距离最近的地,如果用力抠肚脐,容易抠破肚脐壁,细菌就会从破口侵入,造成细菌感染引发炎症,后果相当严重。

另外,用力抠肚脐会刺激内脏,尤其是小肠,容易引起消化不适甚至是肠绞痛。

所以,抠肚脐真的会导致肚子疼!没事儿别再瞎抠肚脐了!

宝宝肚脐如何清洗?

宝宝肚脐不能抠, 那么脏了可以清洗吗?当然可以。

不过,肚脐本来就是藏污纳垢的地方,通常来说,一个月清洗一到两次就好。

清洗时要讲究方法,记得动作要轻柔,千万别用力抠。

1、如果肚脐比较浅,给宝宝洗澡的时候就顺带轻轻擦一擦就好了。

2、如果肚脐眼比较深,凹陷处的脏东西很难轻轻擦下来,可以用棉签蘸着宝宝的润肤乳或者其他能溶解油脂的东西,让脏东西慢慢软化后再轻轻带出来,然后用细软吸水的毛巾擦干,使其干燥清洁。

另外,每次给宝宝洗完澡,记得把肚脐眼附近的水擦干,否则残留在肚脐眼里的水分会成了细菌的培养基。

平时也要注意保护宝宝的肚皮不要着凉,尤其是肚脐部位不要裸露在外头。

肚脐虽小也是身体的重要部位,护理不当一不小心就会伤害到身体,妈妈们可不能忽视。

来源:腾讯新闻客户端-妈妈网论坛

孩子们那些让你想笑的吃相

说起吃东西,小孩子很难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坐有坐相,吃有吃相。他们在食物中肆意挥洒自己的创意,享受食材带来的各种快乐,在幻想中触碰、感受和玩耍。对于已经被各种营养、礼节、卫生等条条框框围绕的父母们来说,有时候真的会被刺激到。其实全世界的孩子都一样,妈妈们不妨放宽心,给他们一个自由的氛围吧。

真是不挑地方啊!把饼干放在马桶盖上享用,并且每块只吃一小口。

咱就不能整整齐齐挖着吃?先划好一块区域,吃完了再扩张疆域吗?

唉呀妈呀,这种混杂的口味也能忍受?

你……不是小狗唉!

就不能从头开始吃吗?这是不“走”寻常路啊!

薯片三明治,还是薯片寿司?

只吃自己喜欢的那一点,然后呢?有没有考虑过别人的感受?

剥皮吃,亲爱的,我已经说了很多遍了……

别舔了!妈再给你买新的,成吗?

加上了脚的味道,更香了吗?

1岁男孩腹泻不止仅重10斤:病情已确诊

从5个月大开始,由于“无原因”的腹泻,来自重庆巫溪农村的1岁男童小杰宇开始了自己的住院生活。4个月就已经24斤重的小杰宇,现在的体重仅剩10斤。11月13日,记者从小杰宇的妈妈吕女士处了解到,日前,小杰宇的检查结果已经出来,但并不是当时的好心人所提到的神经节细胞瘤,而是因为基因突变导致的内分泌和代谢出了问题。“这个病属于基因突变引发的,比较罕见。”

4个月就已经24斤重的小杰宇,现在的体重仅剩10斤

  根据吕女士提供的检测报告,记者注意到,在临床信息疾病一栏写有“伴免疫系统缺陷的生长激素不敏感综合症”,下面一栏是对该病的注释“生长激素缺乏症,重度身材矮小,呼吸窘迫”。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小杰宇的病是生长障碍伴基因突变的疾病,原本这种病就是侏儒症,但小杰宇体内的一种叫stat5b的基因的突变影响了他的内分泌和代谢,“只能干细胞移植,移植成功的话,病就能好了。”吕女士告诉记者。

  如今,因为切除小肠后恢复得不错,小杰宇已经从重庆医科大学儿童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转入了普通病房。虽然每天还是只能吃80毫升的配方奶,其他都要靠静脉营养液来维持,但小杰宇的精神特别好,“他的求生意志特别强。”吕女士说,身体养好了,才能做移植。目前在等待配型成功的日子里,只能用激素来压制小杰宇的病情,“要尽量养胖一些,重一些,移植的成功几率也能高一些。”

  “大部分孩子免疫缺陷都容易发烧感冒,但是我家杰宇从来不会。”吕女士说,小杰宇曾经有过两次感染,都发生了败血症,但都抢救过来了,“我家宝宝很棒。”

  确诊并有了明确的治疗方案,是一件好事情,但后期治疗的费用,依然让吕女士和丈夫很发愁,“欠的钱还没还,医生预计后续的治疗费用至少还得30万-50万。”但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至少是有了治愈的希望,“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放弃。”

  本文来源: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 张蕊)

孩子每年长个不足五厘米早就医


  在当下物质丰富的年代,仍有很多孩子未能达到正常身高。不少家长认为,孩子长个是迟早的事,不需要过早就医,有些家长则盲目给孩子吃增高药剂、营养品,这些认识误区耽误了孩子长个这件大事。

  了解正常身高增长规律

  人的最终身高取决于遗传、营养、内分泌、疾病等因素对生长速度的调节。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两个生长高峰期:第一个出现在出生后到1周岁,身高增长约25厘米。4周岁至青春期前的学龄儿童,每年身高约增长5~7厘米,家长最好定期给孩子量身高,画个“生长曲线图”,如果一年长个不足5厘米,要及时就医;进入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期,每年身高增长6~8厘米,约持续两三年。家长可对照生长规律,或者与同龄、同性别孩子做比较,若发现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咨询专家。

  监测生长速度,及时发现问题

  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幸福生活的画面仅能在童话故事里呈现。现实生活中,孩子身材矮小是一种“病”,带来的问题非常多,一定得早期干预和治疗。最佳治疗时间是3~10岁,家长要定期带孩子体检,养成动态监测生长发育进程的习惯,每3个月定时、定点、使用相同工具给孩子测量身高。一旦发现生长速度过慢或过快都需要查找原因。如果排除营养、慢性病、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因素,出现青春期前身高猛增、第二性征发育等现象,一定要到医院就诊。

  良好生活方式有助长高

  如今,孩子因吃不饱引起营养不良的情况已经非常罕见,多数是由于膳食结构不合理、进食习惯不健康、垃圾食品摄入过多所致。家长是孩子健康的“守门员”,要保证营养均衡,适量食用含优质蛋白、钙丰富的食物,有助长个。科学运动可增强机体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加快骨组织生长,建议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选择合适的运动,如跳绳、打篮球、游泳等伸展性运动更有利于长个。另外,家长要帮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不要过晚入睡,不要开灯睡觉。让孩子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父母的关爱是增高的一剂“良药”。

本文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一天一鸡蛋宝宝发育好


最新研究发现,宝宝一天吃一个鸡蛋,有助于避免发育迟缓。

2015年起,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将6~9个月大的受试婴儿(厄瓜多尔人)随机分为两组进行营养试验,一组每天吃一个鸡蛋,并食用营养专家推荐的健康饮食,另一组不吃鸡蛋。研究人员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每天吃一个鸡蛋的孩子,发育迟缓风险降低47%。而且,吃鸡蛋较多的孩子减少了含糖食物的摄入量。

研究负责人劳拉·伊恩诺提指出:“令我们惊讶的是,鸡蛋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如此显著。对于发展中国家儿童来说,鸡蛋是一种可行、推荐的营养来源。”在宝宝6~9个月大时每天吃鸡蛋,会摄入更多的必需营养素,如维生素B12,有助于健康成长。

孩子爱打人其实也是交往障碍的表现

  宝宝脾气暴躁?喜欢打人?由于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有规律和特点,年幼的宝宝与人交往会出现特定的障碍。比如宝宝到了2-3岁的时候,如果和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他们可能会互推,甚至打起架来。

  0-1岁:宝宝体态语言反应不敏感

  这个阶段的宝宝多用体态语言来和他人沟通交往,比如婴儿会用哭声来引起妈妈的注意,用笑容来显示他们对于爸妈的行为感到快乐满足。这时候表情和一些简单的肢体运动成为他们主要的交流方式。

  遭遇的障碍:新手爸妈不太容易理解宝宝的表情与需求,因而对宝宝的体态语言反应不敏感,宝宝在早期发育阶段得不到充分的关爱,可能会影响正常的人际智能开发。

  爸妈可以这样做:爸妈不妨对宝宝的体态语言多观察,反应敏感一些,尽可能了解宝宝的这个表情所表现的意思。另外家长也应该让宝宝理解爸妈的表情,赞许的、高兴的、不同意的等等,让宝宝从小便懂得“察言观色”,这能够很好地发展宝宝的社交能力哦!

  一些专家表示宝宝的人际智能发育相对其他智能较晚,但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肢体运动、音乐、语言智能都对人际智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婴幼儿时期语言的刺激对于人际智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家长不妨多方发展,达到共同促进的目的。

  1-2岁:怕生、害羞

  宝宝1岁以后开始对身边的人和事更敏感,特别是对身边的“小伙伴”,你会发现宝宝开始会注意其他小朋友的举动,有时甚至会主动示好。宝宝的模仿动作、对话和给取东西的行为会增多。但是大多情况下,宝宝还是独自玩耍。

  遭遇的障碍:这个阶段的宝宝怕生,容易害羞,所以这个阶段的宝宝很粘爸爸或妈妈,如果有其他的叔叔阿姨想要和他抱抱,他都比较抗拒,更多选择躲在妈妈的身后。对于附近的小朋友,他都用一些试探性的行为去跟人示好,比如会盯着人家看,但他们还是不太敢采取实质性的行动。

  爸妈可以这样做:宝宝怕生很多时候是因为接触外人比较少,因此建议家长可以多利用周末时间带宝宝出去散散步,或者去小朋友多的公园,让他有机会多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宝宝一开始可能还是会有点“放不开”,在这时候家长不要去强迫宝宝去跟某个小孩一起玩,让宝宝自愿去接触他人。家长可以以身作则,主动和其他的家长搭讪,那么宝宝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跟他家的宝宝有交流了。

  要注意的是,一些宝宝可能是性格比较内向,家长无意之中会给宝宝贴上“他很害羞”的标签,类似这些行为都会让宝宝产生自我暗示,他很可能就真的变得害羞不愿与人交往了。所以家长要避免贴标签这种行为了。

  2-3岁:打人、抢玩具

  2-3岁的宝宝不但会用体态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也开始用语言来开展人际交往活动。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开始与他人有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和交往,并容易受到外人的影响。而且宝宝这时大多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偏要为之的行为,“不要”成为他们的口头禅。

遭遇的障碍:由于宝宝自我中心的心理特征,他们不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也很难理解他人的感受。有点叛逆的他们总是做出一些让人生气的事情,不合作、不听话,在同伴交往中也容易出现矛盾和摩擦。

  爸妈可以这样做:宝宝偶尔出现的打人行为很可能是因为他不能用有效的语言沟通,以至于做出一些急躁的行为来。家长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耐心地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深层意愿。如果宝宝出现了抢玩具、打人的行为,妈妈就对宝宝的行为多做提醒,并及时地给予纠正指引,教对他如何有礼貌地对待他人,遇到矛盾时应该怎么处理等等。宝宝久而久之便会懂得用正确的肢体语言和他人交往了。

  家长也可以利用游戏来让宝宝学会更好理解他人。妈妈可以给宝宝创设一些语言学习的场景,就像角色扮演的游戏一样,让宝宝在游戏中学会“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比如妈妈在玩玩具时宝宝也想要那个,妈妈就可以引导宝宝说“我想要那个玩具,我们可以一起玩吗?”通过游戏让宝宝学会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本文来源:华声在线-科技导报

新手爸妈一定要学的新生儿脐带护理方法


脐带护理三大原则

脐带脱落的时间,会依宝宝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在出生后1~2周会脱落。只要遵循脐带护理的三大原则,您就可以轻松照顾宝宝了。

第一,要保持干燥。在宝宝脐带脱落前应保持干燥,尤其洗澡时不慎将脐带根部弄湿,应先以干净小棉棒擦拭干净,再执行脐带护理。

第二,要避免摩擦。纸尿裤大小要适当,千万不要使尿裤的腰际刚好在脐带根部,这样在宝宝活动时易摩擦到脐带根部,导致破皮发红,甚至出血。

第三,要避免闷热。绝对不能用面霜、乳液及油类涂抹脐带根部,以免脐带不易干燥甚至导致感染。

脐带护理五个细节

在护理新生儿的脐带时一定要注意一些具体的细节。

第一,在护理脐带部位时一定要洗手,避免手上的细菌感染宝宝脐部。

第二,在宝宝洗澡的时候,在脐带脱落前,不要让脐带沾水。如果在新生儿阶段给宝宝游泳,一定要带上防水贴。

第三,脐带及其周围皮肤要保持干燥清洁,特别尿布不要盖到脐部,避免尿液或粪便沾污脐部创面。

第四,千万不要用紫药水,有的宝宝肚脐很长时间不脱落,或脱落后坏脓的,有些老人为了干燥脐带就要给宝宝用紫药水擦拭,这个方法以前的时候经常使用,但现在医学上不提倡这个方法,因为紫药水的干燥效果仅限于表面,而酒精的干燥效果是从里到外的干燥。

第五,每天要用75%的酒精棉签擦拭2遍,早晚各一次。在擦拭的时候,一手提起脐带结扎部位的小细绳,一手用沾过酒精的棉签充分的擦拭脐带与肉连接的地方。这时候要注意,如果棉签脏了,就要及时换掉,不要用脏的棉签反复擦拭,这样会感染和发炎的。


本文来源:妈妈网

流感病毒来袭:防流感宝宝护理全攻略

流感很容易随着空气中飞沫的传播而传播,所以孩子极可能染上流感。跟大多数传染性疾病一样,流感也是因肺部疾病而起。患了流感之后,病情会迅速恶化,产生以下症状:剧烈头痛,肌肉关节疼痛,体温持续升高,全身乏力等。随后,开始干咳,打喷嚏,流鼻涕,胸部闷痛。几天后,这些临床表现会逐渐减少,但症状要在7—10天后才会完全消失。不过,这并不代表身体痊愈——因流感变虚弱的身体至少需要一个月的调养。

流感的危险性

流感比它表面上更危险,所以多数人常常低估流感的危险。然而,流感并不总是像上面说的那样规规矩矩产生发展。大脑和内脏器官可能会因为严重的流感而受损,甚至造成几天内死亡。这种流感以其高病毒性著称。另外,它的并发症同样危险:肺炎。这种病毒对孩子尤其危险。孩子的免疫能力很弱,也许无法抵抗它的入侵。所以,孩子感染这种流感的风险比成年人要大得多。研究表明,多达百分之七十的孩子的健康问题与流感和急性呼吸道感染有关。

高风险人群——孩子

大城市的孩子们属于感染流感的高风险人群。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孩子们每天出入幼儿园和学校。因为流感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聊天时),所以它在这些场所传播的速度惊人。只要有一个患流感的孩子在学校咳嗽,几天后就会有一大片孩子发烧。

二、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也可能是流感产生的因素,尤其是不健康食品。孩子们的免疫系统经常因为父母在未经医生推荐下,给他们服用不恰当的具有生物活性作用的添加剂、抗生素、调理品和药物而受到破坏。

当然,预防接种能够预防流感,而且还非常有效,但也并非百发百中。这是因为病毒有极强的可变性—它的抗原一直处于变化当中。而疫苗只包含了有限的一套抗原,它只对包含有相同抗原的病毒有效。另外,接种只有预防作用,如果已经感染了病毒,就应该接受治疗。

我们还应该记住,流感是病毒,不是细菌,也就是说抗生素不能有效消除病毒,必须接受疫苗防疫。

6个月内婴儿易患流感且病死率高

0-6个月的小婴儿易受流感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自身免疫力弱,易得流感而且病死率高。美国的流感数据显示:6个月内婴儿因感染流感病毒而住院的比例和因流感而死亡的比例在儿童各年龄段都是最高的;

第二,小婴儿得了流感“无药可治”。所有抗流感病毒药物的适用人群都规定在1岁以上,小婴儿得了流感处于无药可用的危险境地;

第三,6个月内婴儿不能接种流感疫苗。目前,接种流感疫苗是惟一有效预防流感的方法,但目前尚无应用于0-6个月小婴儿的流感疫苗获批,因此宝宝处于流感防控空窗,预防流感保护圈在6个月内小婴儿这里出现缺口,流感病毒借机乘虚而入危害宝宝健康。

家人接种、幼儿受益,构筑流感保护圈

专家指出,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家人感染了流感,会在说话、咳嗽、打喷嚏时把病毒释放到空气中,宝宝吸入含有病毒的细小飞沫,就可能被感染。另外,接触也是传播途径之一。比如家人摸摸鼻子再去摸玩具,宝宝接触到这些东西,又摸自己的鼻子、眼睛,也有被感染的可能。

有些妈妈认为自己还在休产假,不经常出门,没必要接种流感疫苗。虽然妈妈是宝宝接触最密切的人,但不要忽视了正在上班的爸爸,经常去买菜的保姆,还有家中的老年人,他们活动范围较大,感染流感的机会也比较多。特别是家中的老人,他们的抵抗力较弱,得了流感后临床症状多而重、病程长。

预防流感N对策:

1~3岁(婴幼儿期),这个年龄的孩子身上的抗体还没有达到成人的水平,对外界抵抗能力非常弱。此时家长应多注意孩子的生活环境和饮食。

1、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干燥的空气对孩子的呼吸道有很大影响,会使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凝固,不能及时排出,导致炎症发生。增加上呼吸道感染的几率。

2、关注宝宝的饮食。尽量避免孩子食用过凉、过油、过甜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加重孩子胃肠负担,降低孩子自己抵抗力。从中医角度说会引起孩子“食火”,容易外感风寒。

3、尽量给孩子母乳喂养。研究显示,坚持母乳喂养6个月以上的孩子,患肺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几率比没有母乳喂养的孩子小。而且如果你以前感染过流感病毒,那么通过母乳喂养你的孩子也会享受你对此病毒的免疫力。

4、公共场所给孩子带上口罩。冬天紫外线的穿透能力要比夏天弱,细菌很容易在人的身体内繁殖,所以在户外活动的时候要注意病毒通过飞沫传播,要让孩子和其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

5、每天洗澡很必要。洗澡的过程既能清洁宝宝皮肤上的细菌,又可以刺激皮肤收缩,伸张,增强对外抵抗能力。除此之外,孩子的手应该时刻保持清洁。

6、穿衣要适度。穿衣标准可参考本期《冬天该穿多少衣服》一篇。

7、保持大便通畅。多给孩子吃蔬菜,含纤维素的谷物,多饮水。

8、 睡眠要有规律,充足。早上不要让孩子太贪睡,晚上要早点入睡。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9、禁烟。不要让任何人在你家里或车里吸烟,二手烟会伤害孩子的鼻腔、气管和肺,增加感染流感的几率。

10、个人用品要分开。告诉孩子和别人共用一个被子、吸管、毛巾、餐具是不卫生的。为小婴儿准备专用的安抚玩具,以防他把不干净的东西放到嘴里。

11、消毒。用消毒剂擦拭经常被孩子触摸的物体表面,比如楼梯扶手,门把手等。

3岁以上,除了以上的预防措施外,应多增加一些户外活动。紫外线的照射可以促进孩子体内钙的吸收,使他的抵抗能力增强。同时,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增加了孩子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对增强孩子体制有好处。

宝宝流感护理全方略

1、让孩子多休息。病毒感染过程中,孩子的活动会让病毒的毒力增强。所以要让孩子尽可能的多睡觉,限制他玩耍的时间,发烧时最好卧床休息。一般3天左右病情就会好转。

2、多喝水。孩子身体内的水容量增多,可以通过排尿把身体里的病毒带走,减少对机体的损害。同时,发热会大量流失孩子身体水分,及时补充可以避免出现脱水的危险。

3、选择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吃些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等。婴幼儿在生病期间的饮食最好退一步:吃全奶的孩子,应将奶稀释,1/3水加上2/3的奶;吃辅食的孩子,应退回到吃全奶,或选择一些清淡容易消化的辅食,比如白米粥。这么做可以减少孩子胃肠负担。

4、保持空气流通。室内一定要通风,保持适应的温度和湿度,室温20~23度,湿度60%~65%。尤其是冬季,更应注意通风。

5、预防并发症。因每个孩子体质不同,在被感染后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有些孩子因为发热可能会导致心肌炎、高热惊厥、肺炎等并发症。这时候需要家长多留心观察,如果发现孩子出现精神极差,面色发白,烦躁,呼吸不规律,高热不退等现象,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并按时回去复查。

另外,专家提示我们,孩子一旦感冒不是一定非要上医院,可以先在家做一些家庭护理,这样还避免了在医院里的交叉感染。可以为孩子备一些常用中药:小儿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清咽冲剂、清热解毒冲剂、止咳糖浆等。除此之外,对待流感应该对症治疗的方法。

流感反应

发烧:首先要做的是给宝宝降温:物理方法,给孩子洗个温水澡,水温比体温低2~3度。用退烧药仍不退热时,可用35%的酒精做擦浴。禁止擦孩子的前胸区、腹部、颈后、足底,以免刺激引起末梢血管收缩而影响散热。化学疗法,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给孩子退烧药。若孩子发烧在39度以上,需用退烧药使其马上退烧,以免高热惊厥。其次,及时把汗液擦干。孩子在发热时会出大量汗,这时应及时擦干,防止再次病毒感染的发生。有高热惊厥的孩子应以其上次惊厥的最低温度为准服药。

鼻塞:鼻赛比较严重的时候,让孩子处于45度以上角的坐位,抬高他的面部、头部,是他的水肿减轻。如果是单侧鼻塞,应让孩子侧卧,且压住鼻赛的一侧,同时抬高头,保持另一侧的通畅。

在以上方法均不起作用的时候,需在医生的指导下用0.5%的麻黄素滴鼻,使黏膜肿胀减轻,鼻腔内的分泌物减少。

咳嗽:让孩子按医嘱按时服药。中药应饭前服用,且吃完后不要大量喝水,否则会冲淡药效。还可以为孩子准备些梨水,促进痰液的排出,化痰止咳。

呕吐和腹泻:呼吸道感染会引发胃肠道的感染,随之就出现呕吐和腹泻。专家提示,在孩子呕吐的时候应让孩子坐起来,以免呕吐物流到气管当中。孩子有时会因为有痰而发生干呕,家长不用紧张。孩子腹泻时,排泄物呈蛋花汤状,且味道酸臭。此时应注意给及时为孩子补水,以免出现大量脱水。另外,孩子在腹泻的时候中药类的感冒药最好慎用,因为这些药带有清热解毒性质,会使腹泻加重。

小编总结:宝宝要想身体结实,不易患感冒,体内不可缺少维生素C、A和蛋白质。维生素C可以增强对付病毒的攻击力,缓解发烧带来的不适;维生素A的主要作用是对皮肤粘膜的保护,使粘膜更结实;蛋白质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从日常饮食中注重这几种营养的摄取,是预防感冒的最好对策。


本文来源:妈妈网


孩子睡眠不足更易得糖尿病!每晚睡8到12小时最合适

近期,美国儿科学会主办的儿科杂志Pediatrics刊登了英国伦敦大学圣乔治学院对学龄儿童睡眠时长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睡眠时间较长的儿童体重相对较轻,体脂水平较低;孩子多睡一小时,空腹血糖水平下降0.24%,胰岛素抵抗水平下降2.9%,睡眠时长和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及空腹血糖水平成反比。

当然,孩子也不是睡得越多越好。2016年,美国睡眠医学会出台了《儿童睡眠时间的推荐》,阐述了如果孩子睡眠时间经常大于他的年龄阶段所需,也会对健康出现负面的影响,包括高血压、肥胖、精神疾病等。

那么,孩子每晚睡多长时间才合适呢?

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睡眠医学会推荐,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所需的睡眠时间是不同的,总的来说,大多数孩子需要8到12小时不等的睡眠时间以保证能有合理的身高。

而要保证孩子有个充足的睡眠时间,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制定一个规律的睡眠时间表,并做到每天在同一时间入睡和起床;父母要监督孩子坚持良好的睡前习惯,规律的睡前习惯不仅能帮助孩子有个愉快的心情入眠,也可以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设定必要的限制,比如睡前半小时关闭所有的屏幕、网络和其他电子设备,规定睡前故事的时间和熄灯时间;睡前三小时避免摄入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和饮料等。


本文来源:人民网-健康时报

电子产品致孩子说话晚?专家:3岁前尽量少接触

孩子说话晚 电子产品或“作祟”

  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会影响儿童语言、视力、骨骼等发育,专家建议家长别拿电子产品当“保姆”,3岁前不要接触。

新京报制图/陈冬

  电子产品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可能在很早的年纪就会接触电子产品,但过早使用或频繁接触电子产品,会对儿童的语言、视力、骨骼发育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首都儿科研究所专家表示,近几年因类似问题前来就诊的儿童逐渐增多,其中绝大多数存在过多使用电子产品的情况。

  专家建议,电子产品不是“保姆”,不能替代家长的陪伴,“儿童在3岁前应不接触或尽量少接触电子产品,3岁后也应尽量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

  危害1

  近视发病年龄提前或程度加深

  儿童长时间使用接触电子产品,可能会因视疲劳引起假性近视,进而出现真近视。频繁使用电子产品还可能造成近视发病年龄的前移和近视程度的加深。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杨素红告诉记者,其实临床上也有所表现。“现在的幼儿园体检发现,儿童视力低下的发病率有所提高,其中,儿童视力低下的类型已经由之前的弱视、斜视、远视为主造成的屈光不正为主转变为近视性屈光不正逐步增多,这与过早用眼、接触电子产品有一定关系,当然,这也与遗传有关。”

  有些家长在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会将屏幕调暗,杨素红告诉记者,这反而会增加视疲劳,不利于儿童视力发育。

  健康提示

  儿童在3岁前不应接触或尽量少接触电子产品,因为这段时期,儿童的视力还在快速发展期。3岁后,可以逐步开始接触,手机、平板电脑等还是应尽量减少接触,每次看电视不应超过20分钟。

  危害2

  引起肌肉骨骼等退化时间提前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小儿骨科主任医师马强介绍,目前还没有相关统计或研究证明过多使用电子产品会对骨骼肌肉发育造成何种影响,但从临床实际来看,因颈部、手部疼痛前来就诊的儿童并不少见,其中绝大多数都连续使用电子产品超过一定时间。

  马强表示,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儿童会低头或保持一个姿势较长时间,容易造成颈部肌肉、韧带的疲劳,持续期间过长,颈部功能的恢复时间也会相应延长,日积月累可能会造成肌肉韧带的劳损甚至骨骼的改变。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未必会出现颈椎或其他疾病,不过,一旦这一“不良”习惯养成,随着时间推移,很可能会引起骨骼、肌肉、韧带组织的提前退化变性,功能丧失,而使某些退行性疾病如颈椎病提前发生。

  健康提示

  电子产品已经融入生活的多个方面,要正确使用,家长一方面要帮助儿童尽量减少接触电子产品的频率,另外,每次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也应尽量控制在1个小时之内,年龄越小,时间应该越短。

  危害3

  致语言、情感、智力发育迟缓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董静静告诉记者,有些儿童因说话晚到医院就诊,其中部分儿童往往情感、智力方面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几年,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尤其是2-5岁的孩子。”

  语言刺激对儿童的语言发育至关重要,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的儿童,缺乏和家长之间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语言功能、情感等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人与电子产品之间的交流无法取代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孩子看电子产品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和家长的沟通是主动的过程,这种主动交流对孩子的发育至关重要。”董静静强调,家长要学会有质量地陪伴,要试着跟孩子多说话,进行语言刺激,包括肢体、眼神的互动与交流等。

  健康提示

  如果出现语言迟缓等,后期能否“追”上?董静静建议,家长可以先观察半年孩子的改善情况,“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孩子一般会逐步跟进同龄人的水平,但每个人进度不一,不能一概而论。”


本文来源:新京报

4龄童发烧抽搐电车全车人同意8站不停直送医

网络配图

  4岁娃发烧突然在(辽宁)沈阳有轨电车上抽搐,乘务员发现后通知司机,司机和调度员沟通后,调度员拨打了120,司机征得乘客同意后8站没停车,直接将孩子送到医院大门口。

  3名乘客还主动给司机留下了联系方式,“如果有等车乘客问为啥不停车,我们愿意作证。”

  10月25日,一条孩子车上突然抽搐,有轨电车变身120的消息,在朋友圈传播。

  10月22日9时35分许,有轨电车5号线司机胡英楠正担任沈抚新城至奥体中心的载客任务。当电车行至其仕盛和详路口时,车内一名4岁的儿童突然抽搐,孩子的母亲被吓坏了。

  乘务员李立群见情况十分紧急,马上使用紧急对讲呼叫司机,说明情况。司机与行车调度员沟通后,另一名调度员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市民小赵当时和妈妈一起在车上,小赵的妈妈是医生,凭借专业判断,她认为孩子是因为高烧引起的抽搐,属于常见情况,但要快速就医。

9时48分,乘务员接到120电话,救援车辆不能及时赶到。孩子母亲在车上寻求帮助,问能否将孩子直接送至医院。司机将情况报告行车调度员,乘务员李立群、边爽询问乘客意见,乘客们表示同意不停车,直接将孩子送往医院。

  司机在取得行调命令和车内乘客谅解后,直奔沈阳军区总医院浑南院区开去,中间没有停车。

  在电车开往医院的过程中,小赵的妈妈在车内指挥,将抽搐儿童平躺,衣物解开,疏散周围乘客,确保空气流通。同时安抚孩子妈妈的情绪,并协助其通知其他家属。

  10多分钟的时间,在大家的帮助下,孩子和妈妈顺利到达医院。下车后,孩子的父亲在医院门口抱起孩子冲进了医院。

  事后,留在车上的乘客中有3人主动给司机留下了联系方式。“如果有等车乘客问当时为啥不停车,我们愿意为你们作证。”小赵说,相信等车的乘客也都能理解他们的做法。


本文来源:华商晨报

别随便给宝宝剪睫毛、剃眉毛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邻居聊天或老人教导,给小宝宝剃眉毛后会长得更加浓密,给小宝宝剪睫毛后会长得更长……这些都是真的吗?

  “其实,我们身体各个部位毛发的长度和浓密度基本是由先天的基因决定的,后天的营养也会有些影响,而且都有一个生长最大值。”太原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师李丽筠说,剪眼睫毛、刮眉毛、剃胎毛这些行为,不会让宝宝的毛发变得更长或者更浓密,因为生长毛发的毛囊数量是固定的,在某个特定长度就会停止生长。

  李丽筠说,剪掉睫毛,还可能会让宝宝的眼睛失去遮挡,进入灰尘,引发不适。“即使有些宝宝有倒睫症状,妈妈也不能因为睫毛扎宝宝的眼睛而自行剪睫毛。因为有些倒睫是暂时的,会自然消失。如果真严重影响到宝宝的眼睛,应该去医院诊治。”

  李丽筠说,给新生宝宝刮眉毛、剃头发很容易损伤毛囊,使头发出现暂时性不生长的现象。其实,新生儿的胎发和眉毛到3~6个月时会自然脱落,然后再长出新的。很多妈妈觉得宝宝的眉毛长得太慢、太少,其实大多数宝宝的眉毛要到2岁左右才有型。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

吃蓝莓的孩子反应更快

一项最新研究认为,吃蓝莓或对提高孩子注意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英国雷丁大学的研究人员让21名7~10岁的小学生接受认知能力测试,测试前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喝下野生蓝莓汁,让另一部分服用无实际药效的安慰剂。研究要求儿童看着电脑屏幕上一系列方向各异的箭头,按下与电脑对应的按键,并多次重复该任务。结果显示,在选择正确的前提下,喝蓝莓汁的孩子选择速度整体上比喝安慰剂的孩子快9%,并且测试难度越大,这种差异越明显。

野生蓝莓含有的类黄酮有抗氧化和抗炎症作用,能增加神经细胞间的沟通,促进大脑细胞再生。雷丁大学的新研究证实蓝莓还有助于提高认知。研究作者、雷丁大学神经学教授克莱尔·威廉姆斯说:“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类黄酮可以给儿童的注意力和执行能力带来积极影响。”不仅是蓝莓,一些水果、蔬菜、茶、咖啡以及黑巧克力等,都含有类黄酮。


本文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3个月大的宝宝颅内出血、浑身抽搐,损伤终生难恢复!只因爸妈做错这件事…......

新闻提要

“宝宝一声吼,妈妈抖三抖!”

宝宝哭闹时抱起孩子晃来晃去

应该是爸爸妈妈最常见的哄娃方式了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

这可能会极大地伤害到孩子!

并且难以恢复!

(网络图片)


日前,广东东莞一名刚出生3个月的女婴出现了颅脑损伤,其原因竟是父母为了哄哭闹的她安静下来,过于用力摇晃所致。经过10多天抢救,孩子目前已经脱险。医生特此提醒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以剧烈摇晃的方式安抚宝宝。

为了哄小孩安静

小夫妻轮流抱着孩子摇晃

东莞市儿童医院日前接到了一名刚出生3个月、出现颅脑损伤的小病人。孩子的父母是外地人,在东莞打工,两人都很年轻,没有照顾孩子的经验。孩子母亲告诉医生,本月3日,孩子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哭闹,为了哄孩子安静下来,她和丈夫两人就轮流抱着孩子左右摇晃,希望用这个方法让孩子安静下来。

(网络图片)

不料,经过一段时间摇晃后,孩子的精神变得很差,脸色苍白,还时不时地发出尖叫。但两人以为没什么事,并没有太在意。后来孩子还出现吐奶、头后仰、四肢抽搐的情况,年轻的父母对这些都未加重视。


直到次日晚上,孩子突然抽搐、意识不清,左侧肢体、口角、眼睑抽动,这对父母才觉得孩子不对劲,赶紧将孩子送到了东城的一家医院就诊。

(网络图片)

医生检查后发现女婴有颅内出血(硬膜下、蛛网膜下均有),虽然用了药物,但仍然间断抽搐。考虑到女婴病情危重,医生建议将其送到东莞市儿童医院就诊。

确诊为颅脑损伤

医学上叫“婴儿摇晃综合征”


女婴被送到东莞市儿童医院后,医生马上对她进行全面检查。很快,女婴就被确诊为颅脑损伤(脑肿胀、颅内出血)、眼底出血、重度贫血。医生说,这在医学上叫“婴儿摇晃综合征”。

(网络图片)

女婴的父母万万没想到,孩子的伤竟是自己摇晃造成的。

据医生介绍,婴儿脑部发育仍未稳固,颈部的肌肉力量较弱,韧带弹性较差,颈椎也未完全骨化,难以承受较大幅度的摇晃和高抛的震荡。如果不停地摇晃婴儿,便容易使婴儿头颅内的脑组织随摇晃或高抛的晃动,与较硬的头颅相撞,从而引起脑损伤。

不信请戳视频▼

视频来源:微博@全球育儿大全


目前临床病例多发生于0~4岁的婴儿或幼小儿童,但主要好发对象为0~8个月大的婴儿。一旦发生,死亡率可达30%。


确诊女婴的病情后,东莞市儿童医院随后组织各科室会诊,最终决定为其做血肿清除和引流术。经过十多天的治疗,目前女婴基本康复,只要再治疗观察一下,便可出院了。


给宝宝带来的损伤难以恢复

甚至可能造成智力低下

医生告诉记者,患上“婴儿摇晃综合征”的宝宝,程度较轻的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倦怠,程度较重的则表现为有运动障碍、瘫痪、呼吸困难、失明、反应迟钝、神情恍惚、惊厥、昏迷现象,长大后还可能有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的危险。


这种疾病最大的危害在于,它给宝宝带来的脑损伤通常难以恢复病症严重的宝宝即使经治疗没有生命危险,长大后也可能因为脑部发育迟缓而影响身体其他部位的发育,甚至有可能造成智力低下。

(网络图片)

所以,如果妈妈发现自己的宝宝在摇晃后出现精神不振、表情淡漠、眼神呆滞、食欲不振的情况,就要特别重视。


医生提醒,婴儿正处于身体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是经不起大人无意中的摇晃的,为了安全着想,最好不要摇晃宝宝,无论是用什么力度。


为何儿童水痘疫苗从打一针改为两针?

近日,广东省卫计委下发通知,今后全省儿童水痘疫苗预防接种方案由原来的“一针”改为“两针”,由家长自愿自费给儿童接种。

  不少家长已经接到由学校代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通知,通知中称4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在学校集中补打第二针水痘疫苗。不少家长疑惑:孩子以前已经打过水痘疫苗,为何需要再补打第二针?就此,记者采访了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所所长郑慧贞。

  只接种一针的保护效果仅70%左右

  省卫计委的这一通知表示,水痘疫苗预防接种新方案为自愿自费接种2剂次,其中12至24月龄接种第1剂,4至6周岁接种第2剂。

  郑慧贞表示,其实,我国大多数的疾控机构都是推荐水痘疫苗接种2剂次,这一建议是总结国内外的水痘疫苗保护效果的经验得来的,国内外不同地区针对不同人群的研究表明,接种1剂次的保护效果在20%-90%之间,平均水平在70%,而接种2剂次的保护效果接近100%。

  为了给水痘防控和免疫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2014至2015年,广东省疾控中心就联合广州、河源、佛山等地的疾控中心,在发生水痘疫情暴发的4所学校对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4所学校接种1剂次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分别为48%、31%、50%和61%,总体保护效果仅36%。而接种了2剂次水痘疫苗的十几个孩子,均未感染水痘,保护效果达100%。

  “调查发现,学校里的水痘聚集性病例仍然较多。在综合考虑了防护效果、疫苗成本、安全性以及水痘的疾病负担之后,广东决定调整水痘疫苗接种的剂次。”郑慧贞表示。

  专家称水痘疫苗值得自费打两针

  由于水痘疫苗在我国仍然属于二类疫苗,需家长自费自愿接种。不少家长想知道,这个疫苗值得自费打吗?郑慧贞的回答是肯定的:值得打!

  她表示,虽然大部分健康儿童感染了水痘都属于自限性疾病,但也有一些抵抗力低或免疫缺陷儿童感染水痘后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后果。相比较而言,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的有效方法,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比自然感染水痘病毒安全很多,而且更经济、便捷。

  郑慧贞建议,4至6岁的孩子,尤其是在读幼儿园的孩子推荐补打第二针。如果孩子此前从没接种过水痘疫苗,推荐连续接种两针,中间至少间隔3个月。

  对于1岁以下还不能接种水痘疫苗的孩子,郑慧贞建议,经常接触照顾孩子的家人可以接种水痘疫苗,给孩子打造一个“防疫屏障”。(记者 李秀婷 通讯员 梁宁)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男童看3D电影重影头晕被诊断为屈光参差怎么回事?

近日,小明妈妈带着儿子小明看3D电影,戴上眼镜没多久,孩子就哭闹着要出去。妈妈询问后得知,晨晨不仅看电影没看出3D效果,才上一年级的晨晨连看黑板都有些模糊,还偶尔流眼泪。妈妈觉得不对劲,赶紧带小明到医院检查发现,孩子右眼视力为+2.5D,矫正视力只有0.5,远视250度,而左眼却是正常,被诊断为双眼屈光参差、右眼弱视。“发现得有些晚!”医生告知小明妈妈。

  两只眼睛的屈光度数不相等称为屈光参差,屈光度数不等包括近视、远视、散光。例如左眼近视200度,右眼近视400度。屈光参差主要是由于眼轴发育不平衡引起的。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吴莹指出,大部分屈光参差从儿童时期开始发病,有些孩子有屈光不正,但一眼度数低,一眼度数高,这就是屈光参差。这些孩子屈光度数低的一眼看东西是清楚的,而度数高的那只眼看东西则是模糊的,两眼同时看物体时由于在大脑视皮层所形成的物像清晰度不一致,大脑无法将它们融合为一个,于是视觉中枢主动抑制了模糊的像,久而久之度数深的眼视力发育不良,会成为单眼弱视。

  屈光参差会引起视疲劳、影像不等失去立体视觉、弱视及斜视。轻度屈光参差一般不会导致人不适。达到中度或高度屈光参差时,双眼视物图像大小不等,产生融合困难,引起双眼之间调节矛盾,造成视力下降、单眼弱视、单眼外斜视等。

  “对于屈光参差的小朋友来说,最主要的是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以防单眼弱视的形成,一旦成年以后弱视形成就没有办法改变了。”吴莹医生提醒。

  据悉,在上海,所有孩子在幼儿园入学前就已经接受了第一次眼科疾病筛查,绝大部分的斜视、弱视情况可以在筛查中得到发现。而上海的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后,眼科检查也会常规化至每年两次,以保证孩子眼病及时发现和近视早期防控,但有些偏远地区还未能做到视力筛查的普及。

  “家长要重视视力筛查,早些年视力筛查没有普及,很多患者的视力参差没有被及时发现,因为屈光参差的孩子有一个眼睛看东西是清晰的,不影响生活,因此平时家长很难发现有何异常,往往是上学或年龄更大后查视力时才被发现,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事实上,治疗弱视是越早越好,总的来说,在6岁以前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6岁开始治疗效果逐渐减弱,6-8岁是过渡期,治疗还是会有效果,但8岁以后大部分孩子的治疗效果就很弱了。当然,即使是8岁以后的孩子还是要控制近视度数的加深,以防成为高度近视。”吴莹医生指出。

  吴莹医生解释,对于有屈光参差的小朋友来说,治疗的基础是要及早佩戴眼镜,把屈光度参差的问题平衡掉,把双眼的聚焦点调准,当然,如果视力发育不良,还要进行相应的治疗。而对于视力已经定型的成年人来说,主要就是如何矫正的问题。

矫正方式有三种:配戴框架眼镜、隐形眼镜或进行激光手术。戴框架眼镜的优点是配戴方便,但是对于屈光参差的患者来说,两只眼睛镜片厚度都不一样,看出去光学效果也不一样,矫正效果不佳且会有眩晕等不适。而激光手术或者佩戴隐形眼镜能够避免这些问题,舒适度一定是比佩戴框架镜来得好。

  “当然激光手术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首先是要屈光发育已经定型了,也就是说在18周岁以后一两年内屈光度没有变化才适合做激光手术;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要进行眼部的检查,包括角膜的厚度、角膜的形态是否正常、评估眼睛的条件等。”吴莹医生指出。

  如果不能进行激光手术,那么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是佩戴隐形眼镜,只要眼睛没有发炎感染,角膜的形态基本正常,基本上就可以佩戴隐形眼镜,隐形眼镜佩戴后视觉效果和做激光手术相当。不过,吴莹医生也提醒,佩戴隐形眼镜要注意镜片的清洁消毒、不能佩戴过夜以防发炎感染。另外,隐形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容易造成眼干、角膜缺氧或者水肿,所以还是要到正规医院选择材质比较好的隐形眼镜。澎湃新闻记者 屠俊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

两岁女童咳嗽不止原因是误吞游戏币

直径2.5厘米的游戏币,卡在食管

“医生,你快看看我家孩子,都咳嗽喘息两天了,而最近一个多月呼吸总是不顺畅,一点儿好转也没有啊!”10月19日上午11点,一名来自潞城市的两岁女童在父母的带领下到长治市妇幼保健院紧急就诊。经检查,该患儿是因游戏币卡在食管已月余,导致其呼吸困难。随后,长治市妇幼保健院各科室医务人员紧急会诊,齐心协力,于当日下午为孩子成功进行了手术,使女童转危为安。

当日,女童来到医院后,医生看其咳嗽不止,初步诊断应该是气管异物造成的。医院连忙安排做CT精确诊断,发现原来是食管异物,一枚2.5厘米直径的金属硬物卡在了食管,因为压迫到了旁边的气管,这才造成了孩子咳嗽。家长回忆,一个月前,他们曾带孩子到游戏厅玩,应该是当时没注意,孩子误吞了游戏币。

两岁儿童的食管直径只有1.5厘米,金属硬物直径却有2.5厘米。异物留置食管时间一长,与食管的黏连情况可能比较严重,甚至可能会长在食管处,造成堵塞。如果要强行拿掉异物,可能会造成大出血和破裂的风险,这种黏连情况也会使止血困难。而且,女童是RH阴性血(熊猫血),供血稀少,加上儿童年龄较小,异物大等等,各种困难摆在该院医护人员的面前。面对女童危急的病情,医护人员立即上报了院方,请求全院会诊。

长治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刘忠理得知情况后,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要求医务科协调各科室主任立刻组织开展术前大讨论。麻醉科、手术室、小儿外科、放射科、化验室、儿内科、胃镜室齐上阵,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讨论,终于对手术方案进行了确定,对于手术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了评估,并做好了应急预案。

麻醉科要做好麻醉工作,血站要确保RH阴性血的供血,放射科要及时确定金属异物的性质,手术过程一旦发生穿孔,要立即转儿外科进行手术……有了这么多科室保驾护航,主治医生郝旭东携同麻醉科医生及内镜室护士于下午5点10分进入了手术室。5点20分,无痛胃镜食管异物取出术开始,而手术室外孩子父母在焦急地等待着。30分钟后,手术终于结束了,郝旭东医生从女童食管顺利取出了这枚游戏币,医护人员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我是一名儿科医生,面对每一位患儿,我都会尽全力抢救,看到他们平安无事后,我感觉所付出的一切辛苦都值了!当然,每一次手术的成功也都是我们医院各科室医护人员通力合作的结果。”主治医生郝旭东说道。

近年来,长治市妇幼保健院已接诊了多名吞硬币、药片、纽扣、牙签、电池等小物品的患者,其中大部分是2-6岁患儿。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口腔敏感期,什么东西都喜欢通过用嘴巴来感受,这就容易造成儿童不小心吞咽异物的情况。医护人员在此提醒广大家长,如果家中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定要把家中的小物件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一定要早送医院,避免意外发生。


本文来源:山西晚报

家长注意:早产儿并不是长的越快越好


去年8月16日,刘女士的儿子东东出生了,由于比预产期早了一个月,他的体重只有4斤3两,身体各器官发育也不成熟,像他的呼吸就比一般足月儿快,随时可能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出于安全考虑,东东和大多数早产儿一样一出生就被送进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不得不和妈妈分离。

半个多月后,东东终于可以出院回家了,刘女士看着怀中小猫一样瘦小的儿子,当时就下决心要好好喂养他,让他快速赶上正常同龄儿的生长发育水平。由于自己的奶水少,刘女士就让丈夫给儿子买最贵的、蛋白质等营养素含量最高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喝;为了让儿子多吃几次奶,她一夜爬起来五六次给他冲奶粉喝;儿子四个多月大时,她就开始给他添加米粉、蛋黄、米粥、肉泥等辅食,以让他获取更多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在刘女士的精心喂养下,东东越来越能吃了,体重迅速增长。前段时间,刘女士带着6个月大的东东去医院体检,一称体重,竟然重达18斤。医生说,由于刘女士的过度喂养,东东已经超出正常同龄儿标准体重的最高上限,属于肥胖了。

早产儿生长过快 长大后易患高血压、糖尿病

“在人们的印象里,早产儿总是瘦小、柔弱的,似乎他们和肥胖扯不上关系,而事实是,门诊上像东东这样的1岁左右体重超标甚至中、重度肥胖的早产儿并不少见。”郑州大学三附院儿保科生长发育门诊副主任医师、博士王伟提醒说,早产儿并非长得越快越好,最好是在出生后两年内慢慢赶上正常同龄儿,如果追赶太快,不仅婴幼儿时期容易肥胖,成年后发生肥胖的风险会更高,且成年后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也会远远高于巨大儿。

这是为什么呢?王伟解释说,其实原因不难理解,早产儿出生后,为了让他们的体重、身高早点儿赶上正常同龄儿,很多家长的做法和刘女士一样——过度喂养。然而,1岁左右是人一生中脂肪细胞生长积累的关键时期,如果家长对1岁左右的孩子长期过度喂养,导致其热量摄入过多、生长发育过快,就会导致其体内脂肪细胞数量大大增加,甚至比一般人多很多,因此很容易出现肥胖问题。

“更严重的是,如果这些孩子成年后不注意饮食(如暴饮暴食,摄入过多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或运动过少,就会造成体内脂肪细胞体积增大,肥胖问题就会更严重,相应地,发生高血压、糖尿病等和肥胖关系密切的疾病的风险也会高很多。”王伟说。

早产儿有个追赶性生长期 合理喂养即能赶上正常同龄儿

很多家长觉得早产儿先天发育不足,所以后天得好好补一补,其实大可不必。

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生长发育研究室李辉教授说,20世纪40年代就有学者发现,在出生后的头两年里,出生时体重轻的婴儿会出现加速生长,而出生时体重重的婴儿则出现了减速生长。这是因为孩子的生长发育是遵循一定轨迹、向着遗传所确定的目标前进的。出生时体重轻的早产儿为了接近遗传所确定的生长轨迹,就要采取追赶生长的方式,即以超过相应年龄正常的速度加速生长,以便重新回到其原有的生长轨道上,医学上称之为追赶性生长。

王伟说,正常情况下,70%~90%的早产儿在出生后6个月会出现一个追赶性生长期,这时只要让他们合理饮食、睡眠充足、适当锻炼,多数都能在两岁内赶上正常的生长发育水平。如果早产儿出现发育迟缓等问题,在排除喂养不当导致营养不良的原因后,要及早带孩子上医院检查是否存在激素缺乏等疾病。

科学喂养 让早产儿壮而不胖

我国早产儿发生率逐年上升,一些地区早产儿发生率已达到10%,怎样合理喂养才能让这些早产儿茁壮成长但不肥胖呢?

●坚持母乳喂养

与足月儿妈妈的母乳相比,早产儿妈妈的母乳含有更多的蛋白质、热量、矿物质、微量元素和抗体等,以满足早产儿追赶性生长的需要。然而,由于早产儿一出生就被送进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导致早产儿妈妈的乳房不能得到宝宝及时的吮吸,常常奶水不足甚至没有。对此,王伟建议,早产儿妈妈可以从产后的第一天开始用正确的方法挤奶,以刺激乳汁分泌。有条件的话,可以把挤出来的奶存放在洁净的瓶子里,送给重症监护室的宝宝吃。

●按需哺乳

早产儿妈妈总怕宝宝吃不饱,所以会很频繁地给宝宝喂奶吃,这样做很不妥。王伟说,刚出生的宝宝,他饿肚子的时候会哇哇大哭,吃饱了以后,即使面对再好吃的东西,他也不会多吃一口,甚至会把东西吐出来,这些都是饱食中枢在起作用。如果妈妈总是担心宝宝吃不饱,经常喂奶喂到宝宝吃不下为止,时间一长,就会破坏宝宝的饱食中枢,导致他不知饥饱,以后只要妈妈喂奶了,他就会吃,进而造成热量、脂肪摄入过多,引发肥胖。

●出生6个月以后再添加辅食

通常,健康宝宝出生4个月左右,就可以开始添加辅食了,但是对于早产儿来说,最好等到出生6个月以后再添加辅食。

王伟解释说,一方面,早产儿胃肠道发育不成熟、消化酶活性低,过早添加辅食,容易增加宝宝的肠胃负担,可能引发腹泻等疾病;另一方面,容易让宝宝摄入过多的脂肪、热量、糖分等,可能引发肥胖。


本文来源:大河健康报

孩子接种疫苗后发热勿使用抗生素


有部分妈妈反映,孩子接种疫苗后出现了发热,注射局部硬结等问题。而新闻报道、网上流传的种种对疫苗事故的描述,给很多新妈妈造成了心理阴影,孩子打这么多疫苗好不好?孩子打疫苗会有哪些不良反应?二类疫苗到底要不要打?

疫苗反应1-2天好转

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高静介绍,宝宝打疫苗的确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但这些不良反应往往是因为宝宝有免疫缺陷症,或是某种疾病引起的。“打疫苗是对抗疾病最有效的手段,而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几率非常低,家长不应以此为由,不让宝宝打疫苗。”

一般儿童接种疫苗后有可能出现以下反应:局部反应,如接种部位红肿、硬结;全身反应,如轻微发热、一过性皮疹。

高静表示,这些反应都是疫苗接种的正常反应,只要多喝开水,避免着凉,反应会在1-2天内好转。这些反应并不会伤害宝宝身体,妈妈们不必过于担心。

但如果宝宝接种疫苗后反应强烈,且持续时间长,家长就要考虑是不是偶合了其他疾病,应立即带宝宝到医院就诊,及时治疗。

接种后高热可服退烧药

著名儿科专家、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主任崔玉涛介绍,任何疫苗接种后都可能出现发热、注射局部硬结等反应,但不会留有后遗问题。

崔玉涛特别表示,接种疫苗后出现发热,即使是高热,也不能使用抗生素,否则疫苗就白接种了。由于疫苗本身是细菌、病毒的灭活体或部分成分,进入人体后会引起类似病毒、细菌的感染过程,但不会引起真正的疾病,而抗生素可以杀死细菌或病毒。对于这种发热只需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5度加服退热药物。

推荐接种3个二类疫苗

有些妈妈表示,以前孩子打免费的一类疫苗一直没事,但打自费疫苗HIB时,有两天比较闹腾,还起了些疹子,是不是自费的二类疫苗比较容易有不良反应呢?

高静介绍,HIB疫苗轻微发热反应比较多,一般症状24小时内消失。但不管是一类疫苗还是二类疫苗,不良反应都是因人而异的,根据个人体质反应不同。不过,绝大部分人接种疫苗都不会有什么不良反应。

高静还表示,对于非强制接种的二类疫苗,有3种比较推荐孩子接种,分别是:HIB疫苗、1岁半打的水痘和2岁打的肺炎。

“以肺炎球菌性疾病为例,它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治疗成本高,如果打了疫苗能预防这种疾病,为什么不打呢?”高静说,还比如附近小区的幼儿园,前段时间暴发了水痘,很多家长到了这个时候才抱五六岁孩子来打水痘疫苗,这时打效果已经没那么好了。如果孩子早已打过疫苗,家长就不必忧心忡忡了。

■ 答疑解惑

脊髓灰质炎疫苗口服注射不能混用

Q网上有一种说法,糖丸(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口服型和注射型不能混用,事实如何?

著名儿科专家、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主任崔玉涛:对于脊髓灰质炎疫苗来说,口服的减毒活疫苗(OPV)和注射型的死疫苗(IPV),其效果完全相同,不能在口服OPV后换为IPV注射。对牛奶过敏者,对服OPV后出现严重腹泻等不良反应者,应接受IPV。当然,所有的婴儿都可以接受IPV。目前,OPV是免费疫苗,而IPV为自费疫苗。

接种不一定能100%预防

Q打了轮状病毒疫苗,但依然得了秋季腹泻,为什么?

崔玉涛:轮状病毒疫苗是口服制剂,服后可刺激体内产生抗体以预防轮状病毒性胃肠炎。实际上接种后不一定能获得100%预防效果,但接种后再次受轮状病毒感染时,症状会较轻。

另外,轮状病毒胃肠炎时,的确易并发乳糖不耐受。母乳喂养儿无需为此停母乳,换成无乳糖配方,只需添加乳糖酶即可。

卡介苗可刺激淋巴结肿大

Q宝宝3个月零20天,发现左腋下旁有一个摸上去硬硬的包。宝宝不疼不痒,经查是卡介苗接种后的反应,这是怎么回事?

崔玉涛:对于几个月婴儿出现左腋下无痛包块,首先应该考虑是否为卡介苗接种后的反应。由于卡介苗常规接种于左上臂,通过免疫刺激可能造成左腋下淋巴结肿大。建议先做B超确定包块性质,再接受PPD(结核菌素皮试)检测。若确为卡介苗接种后的反应,多为保守治疗,可在结核科随诊。

流感疫苗需每年接种

Q流感疫苗是否每年都需接种?

崔玉涛:流感与普通感冒不同,是由A和B两组流感病毒引发,其中包括禽流感(H1N1)。普通感冒主要影响上呼吸道,而流感易侵袭全身,甚至引起肺炎、脑炎等。接触流感病毒(自然感染或疫苗)后,人体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短,且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也不尽相同,所以每年都需接种流感疫苗。

全家人都应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因为大人往往是流感的带菌者,会传染给孩子。接种时间最好在十一长假后,千万不要等到流感流行时再来接种,接种疫苗后至少2周体内才会产生有效抗体。8岁以上的儿童与成人相同,只需接种一剂;6个月以下婴儿不需接种;鸡蛋过敏者不能接种。


本文来源:新京报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laishu.com

健康知识

母婴知识

膳食指南

星座解读

命理运势

养生保健

美食资讯

热点资讯

体育新闻

综合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