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曝光一封某记者写给汪峰的一封信,该记者称自己采访汪峰后出了一篇报道,结果报道一出遭到汪峰本人以及团队纷纷给其打电话质疑该报道。对此,记者表示:“抄起手机就给陌生记者亲自打电话质问具体报道的艺人,(汪峰)还是第一个。”12日中午,接受该媒体采访的董鹏贴出了采访的完整内容,而随后汪峰工作室则转发表示:“报道中所发布的文字与采访内容大相径庭,如果这就是记者朋友所谓的“客观”,那么这种“客观”本质上又何尝不是源于媒体需要的不对等的【消费】。 ”
董鹏【我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全文
1.和汪峰什么时候认识的?怎么熟悉起来的?从最初通过音乐去想象这个作者到后来和他本人的接触当中,是否有重新认识的感觉?音乐中呈现的和他生活中的样貌,在你的印象里有差别吗?能否说一些细节和故事?接触这些年当中,汪峰的个性和性格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有明显的变化吗?
答:和汪峰认识很早了,那时候感觉他比较“装”,老是一幅斜睨不可一世的样子,那时候中国摇滚都很骄傲嘛。真正熟悉起来是在我35岁生日,他通过一个朋友很有礼貌地打电话说:能否也来参加一下,特别想认识和交往我们这些朋友。认识了之后比较志趣相投,有很多共同话题,在我的印象里,他就是一个“闺蜜”和“暖男”,有点儿“奉献型人格”,比如我前阵子遭遇的生活变故,他可以一天给你打三次电话,每次聊半个小时,帮你疏解心路,出谋划策,用他的冷静客观的“理性主义”告诉你,生活怎么才能更好的继续,放电话之前重复说:这段时间你不好受,想找人聊聊的时候,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随时啊。
我们差不多密切接触快十年了,他始终都是这样,近些年更是感觉他越发珍惜老朋友,和所有的相处机会。
2.汪峰音乐的几个阶段还是比较明显的,早期的一些作品相对色调比较幽暗,中期的、让他被广泛接受的作品昂扬了很多,最近的两张唱片已经找到了经典的“汪峰范式”,对于生活意义、生命意义的追问等等,在你和他的接触中,你觉得他的这些阶段性变化与他本人现实生活和心态变化是直接相关的吗?
答:他早期的创作可能更加个人角度,但他始终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注重“生活样本”的采集,通常找到人们时下繁复的困惑所在,和这个时代的问题。所以,他拿出什么样的作品,我都丝毫不觉得意外,他的创作能力就像他在日常生活的表达能力一样出众。
我只能说,他的情歌创作是因为这两年的现实生活,的确“爱情不错”,我个人以为,汪峰的情歌在华语流行乐坛是属一属二的,能写出如此数量众多、流行范围之广的情歌,光靠角度和技巧是不可能的,一定是心理和情状的“讲真”和“写实”。
一直让我感觉到的是,汪峰即使现在的唱片,也至少有70%的比例,是他日常的映射、思考、矛盾、焦虑、所行所悟的瞬间记录,至于另30%,是他本身拥有的天赋吧,能力和技巧。
3.作为音乐台主持人,你对中国流行音乐的走向把握应该比普通听众精准很多,在你看来,汪峰能在当下脱颖而出,除了他音乐本身的可听性很强之外,他的歌词和情绪肯定也和这个时代发生了强烈的共鸣。在你看来,他作品中的情绪把握住了这个时代的哪些特质?你自己被他音乐打动的原因是什么?能描述一下吗?比如,具体那几首歌你个人最喜欢,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答: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和传递,他的作品抓住了信仰、梦想、爱情这些主题,我被他音乐打动的原因当然是“走心”,一个好的创作者始终伴随在你身边,讲出你心里一直所想而又表达不出来的话,足够勇敢、足够智慧。他的作品在创作之初一定没有抱有写出什么惊世之作的想法,你知道他专辑的创作,都是先写大半年的歌词,写出来几十首之后,才写旋律……所以在几十首里有那么几首,让公众认同并流传,对于他这样一个高产能的创作者来说,也在情理之中吧。
我最喜欢他的歌是《十二月的泪》,我觉得旋律特别美,汪峰在旋律上的写作能力真是得心应手,经常有出彩儿 出众的作品。
4.他后期的作品在广为传唱的同时,也开始有一些质疑的声音,最主要的是认为他“成功之后的矫情和无病呻吟”一类,在你看来《春天里》这类作品会有这个倾向吗?
答:《春天里》的问题是传播范围太广泛了,这跟人们习惯的思维模式不一样:一个摇滚歌手的作品,怎么可能跟《小苹果》一样流行呢?这说明在中国:摇滚并不被确认为“主流”和“大众”,这是人们对音乐理解的局限。
矫情?这个时代有谁不矫情?“好的矫情”是生理的正常反映,能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病态的矫情”是一种“仇视病”。
无病呻吟更扯不上,汪峰一直在“讲真”和“写实”,有可能“尺度”不那么美妙,甚至大胆诘问你心里的“脏乱差”,思考的重度和量级有些强化刺激的色彩,但这就是一个时代的歌者的责任和使命。
5.汪峰本人的现实生活的改变可能会愈发让他脱离普通人生活的基本面,你觉得这种现实中的变化对他的音乐创作会有影响吗?你是否担心他以后的音乐可能无法精准地描摹大众的感受?
答:不可能。首先他对时间的“精控”是一种非凡的管理自己的能力,绝不消耗时间精力在无谓的人和事上;他对创作的热爱和偏执,自律和苟刻,更是不可以让自己呈现所谓“退步”迹象,至于精准描摹,我刚说过,那是他的“超能力”和“通感”,我们必须承认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天赋。
当然,“勤苦”这一点,我想他在中国流行乐坛也无人能敌,你能想象他在专辑创作期,早上九点就开始抱着IPad写歌词,一写就是五六个小时吗?走到哪儿都带着吉他,一写就是好几个月吗?
严谨的强迫症患者,计划性非常强,执行能力非常出众,全力以赴,每天的效率都很高,善于学习(经常问你最近什么电影好看,那本书有营养)又不断激发自己的潜力,这是自身的素质,还有就是对音乐有敬畏的态度。
6.在汪峰的各种绯闻出现之后,一些乐迷开始觉得他的音乐当中书写的那些精神性的追求和他本人现实生活当中的那些经历,似乎产生了明显的对立。在您看来,会有这样的感受吗?那些绯闻会影响你对于汪峰本人,以及对于他音乐真诚度的判断吗?为什么?
答:在我眼中,汪峰始终是个“言行合一”的人,他对生活的解决能力也通常是果断和明智的,那些绯闻?我总说:汪峰为别人着想得太多,有时候还把自己逼到墙角儿……这种“清者自清”态度,有时候在现时代并不讨好,也说明了他的心理洁癖,缺乏必要的娱乐精神,哈哈。
至于音乐真诚度,他在创作上始终以自己为“实验品”,你恰好有了共鸣,是因为他经历了生活,跟大多数一样,他不是少数分子,他也不是精英主义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