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afei.com授权转载《关于萃取和粉量》咖啡知识内容,关于萃取和粉量有关的风味和产地信息,2021年11月28日。
按照现在很多咖啡师的习惯, 我们设定的粉量已经远远超过了14g(双份量)。 有朋友问我, 这到底是我们萃取过度的问题, 还是现在的标准需要更改。
谈到这里, 可以扯到一个花絮, 即在2003年, 澳大利亚的咖啡师Paul Basset获得了WBC冠军(澳洲唯一的WBC冠军。)当时的亚军, Tim Wendelboe也就是2004年冠军, 在赛后提出质疑。 因为Paul在接粉的过程中是边接粉边敲击, 那么他的粉量是远远高于其他选手的。 虽然,我们现在看到这种做法见怪不怪, 但在那个时侯, 是已经开始对illy博士的14g有了不同的看法。
我很在意这四个字, 萃取过度。 因为, 我们有时无意识会把浓度偏高和萃取过度混在一起。 浓度偏高, 指的是咖啡中可溶解物质偏高。 用espresso的标准, 也就是高于了11%, 我们可以称之为浓度偏高。 如果用美国精品咖啡协会的标准, 过滤式的咖啡则在1.5%左右。 然而, 当我们提到萃取过度, 实际上, 和液体中的多少浓度是没有直接关系。 更重要的是, 我们的咖啡里面有多少物质可以被提取出来。 而这个范围,无论是意式咖啡还是过滤咖啡, 我们基本上都设定在18%-21%之间。 那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过滤咖啡的萃取率图标 (图片节选于SCAE Filter咖啡讲义, 非本人自制)
咖啡最高可被溶解物质是在大约30%。 而制作咖啡的时候, 我们如果低于18%,那么咖啡则不容易被充分萃取。 如果高于21%,我们可能会萃取到我们不想要的物质。 因此, 更严格地说, 咖啡是否过萃, 和我们添加多少的水无关, 而恰恰是我们萃取时间有多久, 这段时间有多少的咖啡被我们萃取, 以及我们的水温, 压力让我们单位时间内萃取的量是多少。
因此, 这里有一个其实是和那位朋友完全矛盾的结论。即如果其他参数不变, 增加的粉量, 意味着单位时间内, 我们的萃取率是降低的。 再通俗一点, 本来30秒内只有14g的咖啡被水通过, 现在足足有了20g, 那么和20g的总量相比, 我们所萃取的物质和分母, 增大咖啡总粉量相比是降低的。
说到这里, 我们其实可以明白或者了解一些现象了。
1. 在WBC比赛里, 口感的平衡和干净是极其重要的。 那么口感的干净很大程度上和防止过度萃取紧密相关。 增大的粉量, 单位时间内尽可能把需要的物质萃取出来是有帮助的。
2. 这不是一个公理, 但却是一个有普遍性的经验。 同等流速下,粉量小/细研磨 往往会比粉量大/粗研磨能体现风味, 但代价是缺失一些醇度(粉量少了)。 然而, 请注意, 早期14g, 也就是在意大利, 烘焙的程度往往是深烘,到了南意甚至会出现二爆中期,深深出油的咖啡豆。 在这种情况下, 咖啡豆碳化了很严重, 因此饱满度过多, 风味丧失明显。在那个时候, 粉量降低, 调节细研磨, 尽可能提取一些风味是有必要的。 这个有点像我们做手冲, 如果咖啡烘焙程度偏高, 实际上我们粉量要相应放少的。 然而, 今天精品咖啡的观念出台, 我们喝的咖啡恰恰是相反的, 为了突出风味, 烘焙的程度大大降低。那么我们则需要增加粉量来补充醇度的缺失。
3. 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最基本的概念, 萃取率的问题。 也就是说, 14g还是20g是否都有其合理之处,还要看萃取率是否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
我们都知道, 在9个大气压下,93°左右的高温,在 20-30秒中萃取25-30ml的espresso。并且萃取率在18-21% 而浓度在8%-11%之间, 我们称为espresso。
好, 我们今天需要探讨的是粉量。9个大气压, 水温, 萃取流速是可以不变的, 因为萃取流速不管是14g还是20g, 通过调节研磨度都可以完成。 而我们今天要看到的是, 是否有过萃的问题。
还记得我上次用的意式胶囊做的espresso吗?http://www.douban.com/note/192204273/ 用了新鲜的espresso, 一份7g的量, 做出了18g,浓度为8.8%的意式咖啡。 我之所以不用容积, 是因为重量更加准确些。 然而, 当时由于油脂丰富, 那杯espresso是有25ml的。 而17*0.088=1.496g 也就是7g的咖啡粉里面,我们得到了1.584可溶解物。也就是正好在21%的萃取率上。 但我们可以看到, 如果浓度再高一些,就会高于21%,正好在过萃的边缘上。
再用前几天做的seven seeds的例子, 我的粉量是19g(单份则为9.5), 而浓度测试到为10.9%, 而我萃取的espresso大约也在28ml, 重量也在17g上。 那么我们的萃取率则为 17*0.109/9.5 也就是19。5%
很显然, 无论是14g,还是20g, 只要萃取得当, 都能做出合适的espresso。 那么更加需要关注的,反倒是咖啡豆的特性了。
2014-06-12 15:55:20